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思想激荡 | “北宋第一宰相”章惇,功绩赫赫为何成了“奸臣”?
userphoto

2023.08.06 重庆

关注

“北宋第一宰相”为何成了“奸臣”
作者:安蓉泉


北宋中后期的几位皇帝,英宗在位四年35岁驾崩,神宗变法图强38岁英年早逝,哲宗亲政七年后以25岁年华病夭,再后的徽、钦宗干脆成了亡国之君。此间没有文治武功的伟大帝王出现,倒是有位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被称为“北宋第一宰相”的三朝老臣章惇,成了后人争议不休的“明星”。

一、章惇其人

章惇(1035年—1106年1月2日),字子厚,建宁军浦城(今福建省浦城县)人。当年神宗为解国力贫弱启用王安石变法,深得王安石赏识的章惇,被任用为编修三司条例官,是草拟和制定新法的核心成员。哲宗继位时年幼由高太后垂帘听政,此时,章惇已身居参知政事、门下侍郎等副相高位。文臣司马光提出割地给西夏以求安宁的建议,章惇气极骂道:此为“无见识的不逞之徒言”“议者可斩”。司马光任宰相后拟罢废新法,满朝文武都不敢言,唯章惇上疏逐条分析免役、差役二法的利弊,驳斥司马光对免役法的攻击。司马光废新法意见得到太后支持,章惇又愤恨地在太后面前争辩,话有不恭得罪了高太后,元祐元年(1086年)被谏官弹劾贬任出朝。直至元祐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章惇被拜相执政,重新恢复了新法。

早在章惇任职地方时,已经政绩赫赫。他平定了湖北,大规模开发湖南,设立州县,开拓西南,统一内陆割据势力,对江南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后入阁参与熙宁变法,旧党掌权后章惇被贬汝州。

章惇与神宗

元祐八年被召重新执政后,作为王安石变法的继任者,他对以往的改革政策作了改良,缓解了变法过于激进的不足。他改革官制,严刑峻法,贬斥旧党,流放诸臣,治理黄河,沟通水系,使北宋内政为之一新。
在对外关系上,章惇有极强的家国情怀。他一扫北宋太宗以后岁币求和、保守怯懦的风格,采取强硬攻势,锐意图强,开疆扩土。先后征服了西夏,令其俯首称臣;后又收复了吐蕃大量土地,令西南“峒蛮”正式归顺了大宋王朝。这样的功绩,在整个北宋时期几乎无人可比,成为北宋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功勋人物。

章惇的家国情怀,还体现在他自律甚严、铁面无私上。他始终不肯利用显赫地位为亲戚朋友徇私情。他的四个儿子虽都相继考中进士,也仅有小儿子为校书郎,其余都是州县小官不曾显达。

可就是这样一位功绩赫赫、铁面无私的宰相,最后的结局却令人唏嘘。不仅在徽宗时期被一贬再贬,甚至到了贬谪地租不到房屋。更令人扼腕的是,《宋史》说他“尽复熙丰旧法,黜逐元佑朝臣;肆开边隙,诋诬宣仁后”,把他列为奸臣,与蔡京、秦桧等放在一起供后世唾弃。

二、受辱原因

这位北宋大功臣晚景悲凉、令人神伤的缘由,翻遍相关史料,无非以下几条。

一是作为王安石继任者的新党首领,他改良新法,打击旧党,甚至连去世旧党官员封号、谥号都一一取消,这就得罪了以老臣为多的旧党群体。二是曾建议宋哲宗废除高太后封号,这就是被宋史说的“诋诬宣仁后”。三是作为三代老臣,他深知神宗14个儿子的秉性和做派,在哲宗病逝后,建议储君立简王赵似,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因而得罪了后来被向太后和旧党大臣力荐的端王赵佶。

稍微作一点简单推理,章惇被列入奸臣的原因不难辨析:如果是因推行新政,王安石才是始作俑者,宋史并没有把王列为奸臣,变法显然不是主要原因;如果怪其建议取消高太后封号,在鼓励士大夫谏言的宋朝,一个并没被采纳的建议,远不至于被扣上奸臣的大帽子;只有最后一个原因,反对赵佶继任皇权,得罪了后来的皇帝宋徽宗,但恰恰也是这一条,后来被历史验证:向太后和旧党大臣们正是没听章惇忠劝,选出一个穷奢极欲、不理朝政的昏君赵佶,最终葬送了北宋王朝。
当然,章惇后来被很多人诟病,也有他自己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对旧党的铁血政策和无情打击。章惇为首的新党,对旧党曾经给自己的贬逐心有怨恨。重新执政后,京城上下数百人受到他的查办,连司马光等人的赠谥也被追夺。章惇和苏轼年轻时曾是挚友,后因苏轼多次陈言新法的不足,和章惇成为“政敌”。章惇任相时将苏轼贬到岭南,性格豁达的苏轼很快适应了惠州的生活,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为报诗人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等诗句,日子似乎过得还不错。诗句传到京城后,章惇心生不满,很快将老朋友苏轼再贬到比惠州更荒凉的海南儋州。在宋朝,放逐海南岛只比满门抄斩罪减一等,何况当时苏轼已62岁高龄,如此远谪等于置他于死地了。章惇在无情打击苏轼的同时,苏轼的弟弟苏辙也被贬为化州(在今雷州半岛)别驾,并规定不许占用官舍;苏辙不得已就地租民房居住,章惇又以他强占民房为由,下达文告要求州里严治苏辙,最终因租赁双方手续齐全才免遭新难。——章惇的以上做法,也许是出于以防后患的政治考量,但给后人留下了党同伐异、泄私报复的口实。同时也因过于严酷,树敌太多,使自己晚景凄凉。

三、名人启示

名人的经历容易被关注,名人的际遇也容易放大历史教益。千年之后再看宋中后期这段历史,以及作为“北宋第一宰相”章惇的褒贬毁誉,给后人很多启示。

第一,“政声人去后”,甚至要“候”到下一个乃至更远的朝代。为政者受到时代条件、治理环境、个人性格等因素制约,难免有潮涨潮落,时起时伏。功过是非个人无法左右,但最后总有公论。一代女皇武则天去世后,留下一座无字碑,是非功过任由后人评说,是这位女中豪杰的睿智。章惇的是非毁誉,哪怕正史《宋史》似已“盖棺论定”,但架不住章惇生前的文治武功,也在史书留存。因此后世了解宋史的人们,对章惇的关注一直没有停止。南宋名臣李纲评价章惇:“自今观之,爱惜名器,坚守法度。诸子虽擢第,仕不过筦库州县,岂不贤哉!”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认为章惇“其功博,其德正,其仁大矣”。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干脆反唇相讥:“元佑的那些人是君子,所以可以驱逐小人;章惇是小人,所以不可以驱逐君子。我不知道,他们所说的君子和小人是怎么来区分的。”“吾以为惇有才而负气之人也,奸则吾不知也。”

第二,史书要读,但不可尽信。“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但“历史”不完全按等于“史书”。尽管传统史学强调“不虚美,不隐恶”和“实录”“秉笔直书”的史德,但实际能够做到的史学家少之又少。一方面,传统史学“为尊者讳”“为亲者讳”的传统,必然使史书常有春秋笔法,难免云遮雾罩;另一方面,过分强调史学经世致用功能的传统,又很容易导致其受到当朝舆论的“引导”而被动“服从”,失去客观、求实的本真。当我们在为古代盛世修史欣慰时,也要顾及因当朝志趣、好恶等,可能存在的示假隐真和评价局限。因为宋徽宗的原因,南宋将王安石“熙宁新法”作为北宋失天下的祸根,此后的史学也基本持否定态度;而由投降派执政的南宋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自然是齐声反对新法,对新党首领章惇的评价自然也不会改变。再加上,宋史是由元朝蒙古人修编的,不熟悉汉文化的元朝官僚,不得不大量采用宋人笔记和南宋史官留下的现成评价——被宋徽宗一贬再贬、南宋保守派笔下的章惇,自然不会有好话——元朝人修出的《宋史》,凡是涉及北宋变法人物的评价都极低,就不足为怪了。

第三,“人无完人”不是评价人的尺度,人的特定职责和相应作为,才是评价历史人物的根本依据。我们常说人无完人,再圣贤的人也有瑕疵,评价人要看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这样说虽然不错,但存在两个问题:一个人、一个机构做过的诸多这事那情,很多是没有功过是非可比性的。如果说章惇贬谪苏轼让这位旷世奇才折寿了若干年,是“过”,但这和他推动新法,和他征服西夏或收复吐蕃,怎么比谁大谁小?更重要的是,不联系特定历史职责和相应行为评价人,很难找到评价的本质标准和共同认知。从做朋友的视角看,章惇不是一个可以托付、值得深交的善主,他把政治生命、政治责任看得很重,必欲把所有政敌置之死地而后快;但从他履行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使命看,他的严于律己、不惧权贵、尽心尽责、文治武功,为了治国理政,他几乎做出了所有可行的努力,付出了所有可能的牺牲,是一位极其难得的国家栋梁。同理,我们评价一位领袖,一个政党,当然可以从是否清廉、纯洁程度等方面来考量,但首要的,还是要看其“执政”的业绩怎么样,是不是把国家治理好了,有没有让百姓过上持续幸福和安康的生活。

第四,为人恪尽职守是政德,宽容政敌也是政德,得其一不易,兼顾更难。尽管章惇文治武功,对北宋治国贡献很大,但对政敌秋风扫落叶般的毫不留情,也使他失去了一些政治上的“退路”。相比之下,章惇年轻时的好友苏轼,虽没达到他权倾朝野的高位,没像他那样立下许多治国功勋,但苏轼为人做事的风格,不仅更符合中国人的道德评价,也有更加普世的文化传播意义。苏轼不仅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成就,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文坛领袖,而且在为官期间,恪尽职守,政绩斐然:苏轼在徐州筑堤抢险、修堤防洪、解忧助困、身先士卒;在湖州革新除弊、因法便民、深入农户、解决灾情;在杭州平抑米价、救助灾民、为民治病、疏通江河、修复六井、疏浚西湖,以至他卸任时杭州百姓自发含泪送别,在杭州以“苏堤”的命名,永世纪念这位给百姓造福的父母官。而在对待不同政见者的态度上,苏轼也尽显雍容大度、理性公正的风采。新党得势之日,苏轼因指出其不足,不受重用;旧党当权后尽弃新党政策,苏轼提出新法有合理之处不宜尽废,因此又不受旧党欣赏。对待几乎将自己置于死地的章惇,苏轼体现了他大海般的气度和胸怀。当得知65岁的章惇被放逐雷州后,苏轼给章惇的女婿黄寔写信:“子厚得雷,闻之惊叹弥日。海康地虽远,无瘴疠。舍弟居之一年,甚安稳。望以此开譬太夫人也。”以弟弟苏辙在那里住过一年的经历,请他转告章惇的母亲,雷州一带虽偏远但无瘴气,人能平安归来。苏轼收到章惇之子章援的来信后,带病回信中尊称章惇为“丞相”,回忆了“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的友谊,还特地写了治疗当地常见病的药方。——章惇被《宋史》列入《奸臣传》有失公允,应该平反;而苏轼的精美诗词和云水襟怀,历经千年仍深受世人喜爱和尊崇。公道自在人心。 

作者简介

作者:安蓉泉,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教授,杭州市政府参事,杭州市咨询委委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宋史上被严重污名化的人物
奸臣章惇:不过是党争的牺牲品,哪里谈得上“奸”?
一位造就北宋最热血辉煌年代的“奸臣”
私生子出身,却成个性铁腕宰相!慧眼如炬,死后竟入《奸臣传》!
支持变法的王安石、章惇等官员,为何会成为古代史家眼中的奸臣
曾布三起三落扎根镇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