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1094天造车,小米Su7的“百团大战”(下)

上一期,我们聊到了小米Su7的入场,将会给自主品牌车企、合资品牌车企、造车新势力带来的影响。而随着苹果官宣暂停造车,以及小米的下场,特斯拉、华为、小米科技厂商“造车三剑客”集合完毕,新能源汽车的终场战事正式打响了。

当然,没有任何一家汽车厂商会束手就擒,拿到入场券,保留在场资格,撑到战斗的终局,这是所有正经造车厂商的内在诉求,接下来的中国汽车市场,将会有三场战事同时打响:

第一场战事,智能化之战。我们前面提到过,新能源汽车这场仗,上半场的竞争焦点是续航和充电,下半场的竞争焦点是智能与生态。那么,新能源汽车的智能化,到底拼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与车机系统,这当然没错。但我们接着问,是什么支撑了智能座舱、自动驾驶与车机系统?

显然,这背后是算法、算力与大模型。汽车智能化的下一个看点,一定是AI上车,用人工智能武装新能源汽车。那么,谁在算法、算力与大模型领域具备先发优势?显然,与传统车企相比,特斯拉、华为与小米等“科技造车三剑客”更有竞争优势。

我们也就能理解,其实,让马斯克引以为豪的FSD自动驾驶系统,是可以和Open AI的ChatGPT与Sora相媲美的人工智能系统。更何况,马斯克还有近期开源的大模型Grok加持,用不了多久,特斯拉的人机对话体验,也会和ChatGPT一样流畅,特斯拉将率先一步,成为真正的人工智能体。

而华为有盘古大模型,问界搭载的ADS 高阶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初步验证了市场竞争力,再加上鸿蒙智能车机系统的加持,华为的智能汽车生态体系,已初具雏形;

而小米有澎湃系统,有自己完备的人车家全生态,更重要的是,小米对终端用户的深入洞察,能第一时间将用户的痛点、卡点和引爆点打通,这方面早已在当年的智能手机与智能家居IoT产品中得以验证。与特斯拉、华为与小米相比,其他汽车厂商则需要在智能化上加大投入,要么寻找靠谱的合作伙伴,或者打不过就加入。总之,智能化这一仗,将很快成为车企能否突围的分水岭;

第二场战事,是渗透率之战。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2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为35.8%,年底将会达到40%,若以2023年国内乘用车总销量为参考,这就意味着,2024年的中国市场,会有800万-1000万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在这个盘子里,各家汽车厂商都要抢分一杯羹,这个数据包括首次购车用户,以及旧车的置换用户。

当然,小米因为产能所困,并不会在今年拿到太多市场份额。然而,账不能那么算,小米的入场,至少搅动了当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会不会有的用户改变原来的购车计划,等明年小米新车的上市和降价?其他汽车厂商,会不会提前行动,用降价来换市场份额?而对于那些早年吃到汽车红利的合资车企而言,会不会选择暂时牺牲一部分利润,下场肉搏?

比如,合资车企近期推出的油电同价、油比电低?甚至拿着爆款车型打骨折促销等等。这不是没有可能。反过来看,渗透率的本质,其实是生存之战,是留存之战,如果连留下来在场都是个问题,根本就谈不上突围和破局了。当然,短时间内,新能源汽车市场,还很难形成像智能手机市场那样,只有少数几个选手在场的格局,中国市场足够大,汽车出海也才刚刚开始,细分市场还有很多机会,新能源汽车市场除了巨无霸,还会有不少细分市场的单项冠军,这恰恰是渗透率之战中,留给很多种子选手的良机;

第三场战事,是成本效率之战。不管怎么智能,不管多么先进,造车依然还要遵循制造业的定律。制造的核心,还是要回到成本与效率。作为颠覆者,特斯拉给汽车行业带来了一体化压铸工艺创新,极大影响了传统造车流程体系,将成本与效率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这远远不够。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成本效率之战,本质还是拼技术和运营,或许技术可以学,但运营很难学,涉及到一家公司的经营管理内功。这方面,真正的标杆,其实是富士康。别忘了,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科技,早在2022年10月,就发布了自己的新能源汽车,分别是主打SUV的Model C,主打轿车的Model E,以及主打城市巴士的Model T。富士康真要成为一家汽车企业?当然不是,当时的富士康,通过发布新车的方式,想告诉老金主苹果说,您看,我不仅能造iPhone、iPad与笔记本电脑,还能造智能电动汽车,要是有订单,记得找我呦。

现如今,苹果官宣暂停造车,富士康望着库克一脸茫然,怎么办,产线给谁用,产能给哪家,给哪个产能代工?总不能真的下场造车吧。当然,这是玩笑。但我想讲的是,那些准备好转型做制造代工的车企,真的要做好准备,你的成本与效率对手,不是另一个车企,而是以运营管理水平领先全球的富士康。在当前的汽车厂商阵营中,只有比亚迪拥有多年的消费电子产品代工经验,旗下的比亚迪电子,位列全球EMS电子制造服务商前十。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比亚迪才有了持续降本增效的底气。说到底,给其他汽车厂商代工这件事,门槛将越来越高,要是没有成本与效率的拿手活,代工也没有资格。

智能化之战、渗透率之战、成本效率之战,三个不同的战场,都指向了一个点,那就是持续进化的竞争力。在这个内卷与颠覆同在的时代,持续进化才是一家车企真正的竞争力。对此,您怎么看,请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话雷军:小米首款车上市,我抱着必胜的信念
小米牌“保时捷”只卖9.9万?雷军:别想了……
造车最后一个大佬入场:9.9万?14.9万?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小米SU7开卖  21.59万起
作为小米的铁杆粉丝,为什么我不入手小米汽车SU7?
全体起立!小米汽车碾压特斯拉,友商开路,这就是国货的惺惺相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