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啃读记5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五章第一节啃读问题:


1.日常语言与人类学语言之间有何区别?如何理解“我们被语言创造,我们依赖语言而活,但语言也限制了我们”?

答:日常语言,即言语、说话,人可以通过语言,表情达意、记载历史、传递信息等。

人类学语言有着全新的内涵,不仅仅是指说话的言语和书写的文字,还包括一切的语法、伦理、逻辑、规定、传统、习俗等。一切价值观都是语言。

语言从一开始就引导我们进入世界,我们只能向语言为我们描绘的那样去理解周围的以及自己心中的世界。归根结底,人生活中所接触的种种对象都是有语言做引导的。

2.作为时间性的自我存在,从教育的角度而言,不断超越是试图走出人类学“语言”的一条途径。一个家庭、一个班级、一个团体要具有生命力,就得让人在不同的“语言”中发现自我?在一间教室里,我们应该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该做什么?

答:博尔诺夫认为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就已经在一个用语言进行理解的世界中活动,通过语言而了解的范围总是要比自己观察而了解的范围大得多。语言学习是第一位的,观察是第二位的。儿童认知的途径是,语言确定不了的事物,日后将通过观察逐步加以完全解释。通过观察把由言语先认识的事进一步加以明确化,以正确的方式引导这一过程,从语言影响明确的认识,这是意义深远的教学论的任务。

3.什么是本质直观?什么是直观教学?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直观教学的价值和边界在哪里?

答:本质的直观是指纯粹的、无偏见的、了解事物本来面目的直观,是把存在的真理淋漓尽致、形象简洁的监视、显现。事物的本来面目是指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指事物的外形。

直观教学,即利用教具作为感官传递物,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向学生展示,达到提高学习的效率或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一般主要指食物直观和模象直观(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等)。

直观教学,通过运用真实事物标本、模型、图片等为载体,传递教学信息,进行具体的教学活动,强调教室要布满图画,书本要配有插图,直观教学的优点是使所学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为理解和记忆创造条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积极思考。

直观教学应用不当,反而会造成学习的干扰。

直观教学的作用。老师要让学生直观的不是实物,而是实物所体现出来的东西。

4.什么是对话?对话得拥有“空杯心态”,得学会聆听,通过对话,要试图更新自我,那么,教育人类学中的对话与日常所谓的对话还有什么不同?

答:对话即谈话。要做到真正的对话,前提是不带任何偏见、无拘无束地互相倾听,而且不试图对对方施加影响,每个人所关心的唯有真理。真理并不包含在单个人的思维中,只包含在有益的共同交谈中。

辩论、说服、游说、讲课、培训乃至日常大多数交流大多属于独白,而不是对话。

5.是哪些因素造成了真正的对话很难发生?如何克服?

答:阻碍对话或者影响对话质量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一,观念。观念是隐形的,犹如大海下的冰山,观点是显性的,犹如从海面突出来的冰山一角。说出来的话是观点,而观点受大脑中看不见的观念的影响。

二,不能把观念与自身区分。人往往容易把观念与自身统一,当别人只是质疑你的意见是就会认为是对“我”本人有质疑,往往就会因为情绪激动地为自己辩护。

三,分裂性思维。世界是有机整体的,而人的一般思维过程总是倾向于以分裂的眼光来看待,而不是用整体性和系统性的思维来看待。

四,由于语言和理解能力的差异,对话双方往往不能准确理解对方言说的内容所听到的和对方所表达的不一致而造成误解。

6.在这部分内容中,郝老师引用了《被压迫者教育学》中关于师生关系的描述。反思我们的教学,是否已经走出了这样“非对话”“压迫者”的场景?不管怎样,如何构建起一种“对话”的关系,就是当下值得深思的问题。

答:自我感觉,正在慢慢创建“对话”的关系,但是班上只有三分之一的人敢说爱说,还有大部分人是“沉默寡言”,这应该是我后续改进的地方。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五章第二节啃读问题:


1.什么是深描?在教育研究中,为什么深描如此重要?

答:深描是通过观察者适当的“剪裁”,生动、鲜活、完整地对世界进行描述,呈现事件的本质,让世界本质处于无蔽状态,让本质以本来面目呈现。好的生苗。貌似客观、朴素、纹理清晰、不加评述的描述事件,但是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强烈的震撼。

2.要做好深描,对描写者有哪些要求?在深描的练习中还得提防什么?

答:通过描写可以呈现本质,但是描写的不恰当,现象反而遮蔽本质。要想写好深描,关键是描写者对事物的理解力,对本质的把握能力。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描写者要具备高度的专业能力以及叙事水平,从而能不被现象所迷惑,能够蛛丝马迹的细节中敏锐的把握本质。

3.深描与流行的教育叙事的区别在哪里?如何判断一篇叙事属不属于深描?

答:深描与许多流行的教育叙事有本质的不同。深描中,叙事者退居幕后,走上前台的,是世界本身所体现的奥妙与神奇;流行教育叙事中,叙述着纵然伪装谦逊,骨子里也是傲慢的,叙事只是自身高超教育艺术的证明。深描容易影响对教育教学本身的深刻思考,流行的教育叙事则是导向对叙事者的崇拜,流行叙事是优美的,阅读它会感到愉悦;而深描是崇高的,阅读它会感到震撼。流行的叙事者容易扮演全知全能的上帝的角色;而在深描中,叙事者对事件本身怀有敬畏。

4.郝老师在文中引用的两则教学实录高下立判,你能否用深描的叙事方式对自己的或他人的某一节课做出揭示教育本质的忠实描写?

答:目前还不能。或者说自己这半年写过的某些自己也不确定属不属于忠实描写。

5.一日叙事、年度叙事同样可以用深描的叙事方式来完成。反思自己曾经写过的一日叙事、年度叙事是不是以深描的方式如其所是的显现了自我?

答:没有。只是在详细记录自己这一天做了什么,这一年有了哪些改变。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五章第三节啃读问题:


1.什么是现象学描述?怎样的描写才是现象学描写?

答:现象学描述的核心是“面向事实本身”,这意味着一个前提,就是我们通常“看不到事实”,“事实”被我们自身的重重见障以及生活本身之流遮蔽了,现象学意味着这样的一种写作姿态度,它通过持续不断的反思,通过基于理解的书写,悬置种种成见,让事实本身呈现出来。现象学描述即讲故事。

2.一节现象学的课堂描述,它可能会写哪些内容?

答:首先,它可能会选取教室的物理环境和人文环境来进行描写,选取哪些环境取决于这些环境对于教师及学生的意义;其次运用现象学方法,必然不会把课堂看成是一个均匀的时空,而是一有结构、有起伏、有冲突、有意味的“故事”。因此书写者会极尽可能客观的呈现课堂的结构。又对有意味的细节能够精雕细刻的捕捉描绘。

3.现象学描述是要突出教育学意义,形成“经验”,在“冲突”中推进故事的发展。如果说课堂实录是给我们如实呈现一堂课的流程和结构,使用现象学描述要比课堂实录更真实,更能引发读者地“思考”,不知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

答:同意。课堂的结构,更多地体现为教者的整体安排和基本流程,除此之外,书写者更多的把目光聚焦在课堂上的“冲突”或者“破裂”处。“冲突”是多种类型的,学生或者教师在课堂上遭遇的有待解决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希望突破的重点或者难点),也包括未被教者意识到的潜在的“破裂”和“冲突”,比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时,可能只是根据回答问题的学生或者集体回答来判断全体学生的掌握情况,而书写者则在观察课堂数个个体学生的时候,发现未被教者察觉的问题。

4.对一堂课而言,运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我们如何捕捉课堂上的“冲突”与“破裂”?

答:对这些“破裂”的细节的捕捉和描写非常具有教学意义。除此之外,书写者可能还会观察到学生在整个课堂上的紧张与松懈,包括表情的变化以纪律上的起伏不定,也包括教者在整个社会过程中的状态,投入或者焦虑。当然还可以沿着历史维度继续延伸。比如教者课前的准备,特别是对课的思考,以及教后各方对课的感受和评议的。

5.把握好“主题”是现象学描述的关键之一,围绕“主题”组织书写才能写好课堂故事,这就需要书写者熟悉教育学、心理学的有关知识,缺乏这样的知识,教师对于课堂的反思就会流于表面和形式,不能深入。读了这部分内容,请用现象学描述的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某一节。

答:最近的语文课都是结合《小学毕业考试总复习指导丛书》进行练习,略感枯燥乏味。前段时间读了万玮老师的《教师的五重境界》后,冒出了让学生讲复习题的想法,而且从学习金字塔来看,学生只听讲的知识留存率不高,反而学生传授他人的效果非常好,因为他只有自己理解透了才能讲明白。

周一我把大概的想法和学生说了一下,让他们自己做好准备,周三之前来我这里过关。当天课堂讲题成功者,并给与减免当天语文作业的特权。于是有了今日(周四)的第一次尝试。鉴于实习老师周颖和朱晓林的积极上进,哪怕是第一次尝试也邀请她们来观摩,因为我想传递她们的是要不断尝试,不断实践,然后及时做出反思、调整。教无定法,每个人的都有不一样的特色,努力找到自己喜欢的、也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模式。吴丹老师是我的好友,也希望能听到她对这节课的建议。

首先我做了一个简单的语文课堂导入,紧接着就是今天第一个上台的刘俐莹同学和唐紫玲同学,“考点梳理”部分是她们两个人齐读,各个考点的重点提示则是组织班上学生轮读,效果非常好。最后就是按课前准备好的学生依次上台讲解。今天一共有6名同学上台讲解,各有千秋。刘俐莹同学和唐紫玲同学声音洪亮,表达清楚。陈志文同学和何坤同学语言幽默,互动活跃。扶启亮同学准备不够充分,原本有两题,他只做了一题的准备。灵活处理,只能邀请班上其他同学帮忙。李骏熙同学果然非池中之物,讲个题目都与众不同。他先读题目,再说自己的思考题目的要点及答案,最后也公布了参考答案。本来还有郭孚同学和钟瑾麒同学做了准备,但我感觉时间应该差不多了,就提前示意他们隔天再讲。我做了一个简单的小结:“今天他们讲的题目听懂了吗?”大家响亮又整齐地回答我:“听懂了。”“让我们再一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感谢他们为我们讲题。今天他们给我们带了一个好头,我决定后面的阅读理解复习都由你们来讲解,我只做适当补充。可以一个人讲也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一起讲。但有一个前提,必须先来办公室找我过关,课堂上表现良好。期待你们的精彩!下课!”

反思:

(1)学生在台上讲,其他学生似乎更认真,不管是做笔记还是与“小老师”互动。

(2)自己更轻松,学生收获更大!

(3)要相信学生的潜力,舞台有多大,他们的表现就有多精彩!

6.优秀的武侠小说是不是现象学描述?

答:是。有冲突,有主题,有背景。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五章第四节啃读问题:


1.《行走在路上——2011年度生命叙事》中郝老师是怎样从混沌的“现象”中提取有结构、有意义的“故事”的?又是怎样安排“冲突”以形成张力的?

答:以远赴海南支教、新网师研课、哲学书籍啃读、罕台共读、开学典礼发言、新网师的电影研讨为主要事件,每一部分都是以狄金森的一段话引入,切合主题。

2.在这篇叙事中,我看到了一位善于利用遭遇化解危机为有助于生命成长的郝老师,一位对工作和读书一丝不苟孜孜以求的郝老师;也看到了新教育人在罕台书写生命之歌的宏阔与壮美,人生中重要他人、重要事件、重要书籍对自己的根本影响……除了这些方面,你从中读出了哪些意义?

答:我读到了郝老师对新教育坚定不移的信念,读到了郝老师博学多识,还读到了郝老师对生命的热爱。

3.一年的故事纷繁复杂,郝老师的这篇叙事是怎样对一年的时光进行“剪裁”的?又是如何生动、鲜活、完整地呈现他的生命本质的?

答:引入平常积累的文字,平实朴素的语言,善于引用古诗词,适当加入周围环境描写。

4.每一年都是一个瞬间,被深描之后就成了永远。这篇叙事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郝老师不同凡响的2011年,你是否有了对刚刚逝去的2021年进行深描的想法?或者为2022年的生命叙事做准备的冲动?

答:确实明白了自我感觉满意的2021年生命叙事的问题。没有遭遇化解危机,只是简单罗列自己这一年做了哪些事,发生了哪些改变。没有突出重点,没有生描某一部分内容。

2022年过去一大半,自己反思一下,却有一些收货,但是对于“故事”以及“冲突”该如何取舍,还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但是从他大量读哲学的书那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今年全部阅读郝晓东老师的书,感觉就是一鼓作气,想要更多的认识他,了解他,像他学习。

​《改变教育的十二个关键词》第五章第五节啃读问题:


1.干国祥老师是怎么理解“生命叙事”的?干老师为我们阅读一篇生命叙事,乃至阅读一本经典指出了一种方法,这个方法是什么?

答:生命叙事并不是一篇文章,而是这篇文章背后的岁月,在岁月中生命的挣扎与突击,生命叙事总是我们短暂生命中如此重要的章节,在我们能够书写且有意识为自己书写,在我们的经历和意志还没有退化到无力书写的时候,我们能为自己一生留下多少这样的篇章呢?

年度阅读史就是回顾自己这一年中为自己的生命增添进了、灌注进了什么多少“思力”,这是一份自觉的阅读史,而这种自觉是和深度阅读纠结在一起的:阅读就是明朗,明朗就是阅读。自觉的阅读史就是在明昧之间,朝向明亮的一语,通过不无困难的阅读,让自己不断超越原有的思力,让自己保持在一个不断自我启明的状态。

2.读郝老师的生命叙事,一种宏阔壮美扑面而来,这与其壮年蓬勃强劲的生命力不无关系。干老师在第一、二节中分别从“阅读”“研课”两个方面做了既有高度又有深度的评价,这些评价中同样渗透着对生命叙事的理解,你从中读出了哪些理解?

答:比绝对的阅读力更为重要(远为重要)的,是借阅读,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灵性的状态中。在这个意义上,一个二三年级小学生在《夏洛的网》或《木偶奇遇记》中的沉醉,比一个能够轻松阅读康德但终于停滞于康德概念的哲学教授更处于一种“真理状态”,或者说本真的阅读状态。

课堂(无论是语文课堂还是其他学科的课堂),是一个最为复杂的全息点:生活的、表演的、技艺的、高效控制的、诗意存在的……我们对生命或存在的理解,都如此逼真的重现于课堂上,对任何一个方面的强调,就形成了诸如课程论、教学论、师生关系说、艺术说、高校说等不同的理论或诉求。但最终实现课堂的,与其说是信奉的某个理论,不如说是这个理论背后那个真实生命的全息经验。

3.读完干老师的这篇点评,你对新网师的历史和精神有了哪些更为根本或者深刻的认识?

答:新网师是一个在线学习的专业发展平台,成就如何,看自己的努力。

4.郝老师读的精彩,写的精彩,做的精彩,才有了如此精彩的岁月,也才有了干老师如此精彩的点评。一篇叙事和一篇点评背后,是两个独一无二的生命如花朵般绽放,读完这些文字,你被其中哪些深描和评价的细节打动了?为什么?

答:“2011年,郝晓东之壮,壮在阅读。2011年,郝晓东之壮,壮在研课。丰收的季节不应该是最高点,果实还未收割,谷粒在未来收割之后,还得进行曝晒与碾磨、揉打与烘烤,然后,我们才能品尝到生命最深处的芬芳与滋味。”

段首点明中心,结尾诗意般落幕。让人意犹未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育叙事案例_教学研究_教师频道_中国教育先锋网
如何将一节课堂转化为一篇文章
从叙事教育到叙事语文 信金焕
让课堂精彩继续---听讲座有感
11.15简报
你好,夜行人(04)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