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字教案:第二章 漢字的發展
文字教案:第二章 漢字的發展
发布时间: 2006-5-11 13:10:03 



一    漢字的起源
关于漢字的起源,過去有幾種比較流行的說法:
1、 結繩說      
《周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 後人由此認為文字的前身是結繩。把幫助記憶的工具同交際、交流的工具等同起來,忽視文字的符號體系。
2、八卦說       
 宋人鄭樵在《通志·六書略》中說: “文字便從不便衡,坎、離、坤,衡卦
不排除個別漢字來源於爻象的可能性。
3、倉頡造字說     
戰國時代出現了倉頡造字說,《呂氏春秋》、《韓非子》都有這樣的記載。但當時就有人不同意這種說法,如:《荀子· 解蔽》:“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文字是約定俗成的符號,在文字未定型以前,人人都是造字的倉頡。就以甲骨文來說,有許多異體字,表明是群眾創作的結果。倉頡最多不過是文字整理者。
漢字產生的主要途徑
1、圖畫     
漢字起源於象形圖畫,古人已有“書畫同源”的說法,如宋代鄭樵《通志·六書略》說:“書與畫同出。”
文字的起源,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漢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漢民族原始社會的晚期。在江西吳城文化遺址發現的陶文中,有下列幾字:
目         田          刀         網
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仰紹文化陶器上,有:
鳥         羊          刀         
在河北槁城台西商代遺址發現的陶文化中,有:
止         刀          目
这些字體比甲骨文更帶有原始圖畫性。這些比較原始的象形字,同甲骨文中的象形字是十分接近的,它們之間顯然有繼承關係。所以,漢字起源於圖畫。其發展過程是:
                  象形圖畫 →     文字畫  →      象形字
                 图画性强→        →         → 符号性强
首先是逼真的圖畫,畫出一物,後來漸漸的不再是逼真的描繪,而只要把事物的特點、輪廓畫出來,人們能認識就行了。這時就不是一般的圖畫,而是能認識的有意義的文字畫了。到後來,文字畫逐漸簡化、整理,使它代表具體語言,有了讀音,這時,它就具備了文字的性質了。當然,這種文字,還不能完全排除文字圖形的表意手法。
2、 契刻     
契刻,是在竹木等物體上刻畫記號。主要是用來記數。
    許慎在六書的排序中,把指事放在第一位,可以看著是漢字起源於契刻的最早的主張者。至於較近的主張者是于省吾,他在《商周金文·序言》中說:“原始社會勞動人民的創造文字,極質樸,極簡單,也是極符合於客觀事物的真象,所以,一、二、三都是積畫,以□為方,以○為圓,都是最原始的文字,還要早於其他象形文字,這對於考證文字發生的萌芽狀態是具有重要關係的。”
    郭沫若在《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展》中說:“中國文字的起源應當歸納為指事與象形兩個系統。”指事系統,又叫刻畫系統,契刻是其主要淵源。
但不是所有契刻都是文字。只有當它與一定的讀音和含義結合,才是文字。
二   甲骨文
甲骨文是契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总称,是殷商时期的代表文字。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后的270多年里,商朝统治者留下了大量的占卜记录,这些占卜记录就是用刀契刻在龟甲兽骨上,故而甲骨文又叫契刻辞、刻文。甲骨卜辞的内容非常丰富。完整的卜辞包括:前辞、命辞、占辞、兆辞、验辞几部分。甲骨文的发现者是清末王懿荣(国子监祭酒),时间是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累计出土有字甲骨已达十余万片,绝大多数为碎片。
甲骨文中几种基本的造字法已经具备。如:
假借用字法更是普遍现象。
甲骨文的特点:
1、 以象形字为基础,带有较强的图画性。
2、 形体结构未完全定型。
3、 存在不少合文。
4、 书写行款无定式。
附:
三   金   文
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也叫钟鼎文、彝文。是西周时期的代表文字。金文总数有3000多个,已考释出2400多字。金文与甲骨文是同一体系的文字,但因为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故两者间还是存在不少差异。
1、 仍以象形、会意字为主,但形声字大量增加,已占60%。
2、 行款固定,偏旁趋于稳定,异体字、合文减少。
3、 笔画丰满圆润,有一些块状文字。
四    战 国 文 字
战国时期文字种类繁多,楚简文字可视为代表文字。楚简文字是用毛笔书写在竹简上的。二十多年来出土了多批楚简,其文献价值可与甲骨文、金文媲美,是学术史上的一件大事。从字体结构看,基本承袭西周金文体系而来,但因春秋以来长期独立发展,使其渐具地域特色。其特点表现为:
1、结构歧异,笔画多变,符号复杂。
2、出现大量简化字。有单笔简化,复笔简化,删形符或声符,有共笔现象。
3、仍然存在一些合文。
4、部分字有繁化现象。(重叠形体、重叠偏旁、增加装饰性笔画)
5、区别字增多。(增加表意偏旁)
总的说来,楚简文字更多手写风格。
附:
 
                   五     小   篆
    小篆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實行“書同文”政策時頒行的標準字體。許慎《說文解字·序》曰:“秦始皇帝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罷其與不秦文合者,斯作《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作《爰曆篇》、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學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是也。”所謂“書同文”,主要內容有三點:        第一,以秦國原有的文字作為統一的標準,“罷”掉一切與秦文不同的六國俗體、異構,只保留其中與秦文一致的部分;第二,擬證出統一的標準字樣;第三,寫出定型後的標準字樣廣布天下。
小篆是古文字的的終結,其主要特點:
1、固定了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寫法,基本上做到了定型化。
2、書寫形式要求整齊劃一,筆劃不論橫豎曲直,一律用粗細等勻的線條。古文字中的象形象意字就被進一步抽象化、線條化、規整化,更加符號化了。
3、整個構形系統得到進一步的完善與加強。為後來的今文字(隸書、楷書)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秦始皇利用政權的力量來統一文字,推行小篆,並在一定的程度上實現了標準化、規範化,很快結束了長期以來漢字異体叢生、形體雜亂的局面。這對增強漢字的社會職能,對促進民族的團結統一的文化、經濟的發展,無疑是有益的。
附:泰山刻石临摩
       峄山刻石临摹本
                                   六、隸變對漢字的影響
  所謂隸變,是漢字由篆書到隸書的演變,是漢字由古文字演變為今文字的一次質的飛躍。這個演變從戰國後期開始,到漢代中葉漢隸形成結束,經過了二三百年的時間。
 漢字在隸變之前,從商代的甲骨文到秦代的小篆,形體外觀雖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若從內在的構形來考察,仍然沒有超出以基本構件的象形為特徵的線條表意結構的範疇,在構形過程中能反映造字意圖的“筆意”依舊存在,只不過是不斷有所淡化罷了。經過隸變則不然,它僅用不同形態的不同點畫取代了篆書單一的線條,變化了行筆的方向,徹底擯棄了原有的象形特徵,而且對整個漢字的構形作了一番全面的大調整,使篆書的筆意幾乎被完全隱沒,代之而起的是點畫組合而便於書寫的“筆勢”。
隸變對漢字構形產生了極大影響。隸變採用的方式和方法主要的有如下幾種:
1、用一個新的構件取代篆書中的不同構件(如包括某一構件的局部和相關構件組合後的合部或局部)。例如秦、春、舂、奉、奏等五個字,在篆書中它們的上部都不盡相同的兩個構件的組合,隸變之後都被同一個新的構件所取代:
        這種用同一構件取代不同構件的現象可以稱為“混合”,是隸變過程中使用得最多的一種作法。
2、將篆書中的同一構件形態分異成不同的構件形態。例如令、危、辟、禦、四個字,它們在篆書中所共同具有的構件,儘管所處方位有異,但其形態與寫法是完全相同的。隸變之後,這個構件卻因所處方位的不同而分別變化出了四種不同的形態和寫法:
又如弄、兵、奐、丞四字中的“廾”的不同寫法,也是隸變對篆書構件分異的結果。如“心”作為偏旁部首字,在小篆中無論在什麼位置上都寫作  (情)、  (慕);隸變後,在左作性、惟,在下作忠、志或作恭、慕。再如部首字“手”、“火”、“大”、“水”等,都有這種情況。
(3)省變篆書繁複的結構和筆劃。
(4)別構一體。
隸變使漢字形體徹底擺脫了古漢字象形、象意的桎梏,衝破了篆書線條結構的糾纏,由“描繪”符號一變而為“書寫”符號,簡潔明快,能更好地適應毛筆書寫,大大提高了漢字作為漢語工具的功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書法史述略
汉字概说
汉字的演变过程,汉字的起源
甲骨文:月兔舂药,安康人间
淺議印化文字形態(節錄)汪永江
收藏 || 篆书印谱大字典(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