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修炼者的角度来看“不尚贤”(连载19)

《道德经》第三章 无为妙用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今天,进入《道德经》第三章的第二个层面中

首先,从修炼者的角度来看“不尚贤”。

这里的“尚贤”是指具有比常人更强之能力的人,“不尚贤”就是不推崇超常的特异功能。这从安全角度来讲,就不会出偏乃至走火入魔;不会对各种奇珍异宝产生冲动;也不会对身体产生偷盗行为。

相反,如果执着,则会使身体产生追求神秘现象的状态,这是修炼中的大忌!因为这种思想本身会让人产生偏差,所以一定注意不要使自己产生窥伺其它空间信息图像的欲望,这也是“使民不为盗”。这样没有贪求的欲念,就不会扰乱身心;这样没有偷盗的欲念,心神反而能够安定。只有在无为的状态中,才会与无穷无尽的、空空的大道相合,才能返归宇宙之根。


其次,“不尚贤”是老子揭示的人道规律,而不是给别人一个治国的原则。

如果强迫一切人“不尚贤使民不争”,本身也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所以老子不是在这里向人类提出什么治世方略,这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说的是从道的角度来让世人觉知:每个人都是道造化而来的,每个人都是道、都是光、都是无限的创造、无限的爱。因为人最需要的其实不是财富、不是名位、不是权力,也不是让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不是统治别人、驾驭别人、超越别人,而是拥有一颗属于自己的心——这是一颗恬淡自在的心,这是一颗能感受到个体与大自然的和谐之美的心,这是一颗自由、清净、饱满的心。圣人最让人敬仰的,除了他们伟大的、利众的行为之外,就是这样的一颗心。

所以老子的“不尚贤”永远立足于探讨自己心之用的理性实践。这个“用”就是治世、治天下、治人心,但又无世可治、无天下可治、无人心可治。因为只要人类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就等于治好了世界、治好了天下、治好了人心。


再次,这个世界的很多差异性,表现在社会分工的不同上,而不是人与人有本质的区别上。

有的人适合经营理财,上帝就把财富委托他来管理,并借此服务社会;有的人适合扫地,上帝就把一方环境委托他来管理,并借此把洁净回归大地。有的人适合当领袖、当总裁、当老师、当律师、当企业领导,也有的人适合当厨师、当钳工、当营业员、当工人——每个人的生命之花是不一样的,有的绽放猛虎之威武,有的绽放兔子之可爱,有的绽放清水之柔弱,有的绽放参天大树之壮观,也有的绽放出小草之芬芳……所以,老子的“不尚贤”是让我们永远注目于自我“知”中的“道”,注目于生命如何充分展示自己的活力,这才是根本大事!所以这条路不是为了标榜贤人的榜样作用,而是为了解读出人人都有一颗贤人的心。


人的使命是什么?

《道德经》第十三章中告诉我们:我们的使命就是“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人来到这个世界,我们的天赋、我们的一切最终都带不到另外一个世界,所有的财富与智慧都是来为国家服务、为人民服务的。所以,弯弯曲曲、参差不齐的生命,只要在体上用心,恪守己心,注目于自己是道、是光、是无限的爱、无限的创造,就都能容易见到自己生命的光辉。

欢迎您继续关注明天的《道德经》第三章连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理解老子《道德经》,懂得为道日损,无为而不为
老子曰: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你怎么理解?
《道德经》通读 第三十九章 原文
诗歌2021
行走天下之道: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便可寄托己身于天下
泽优网创:以老子的《道德经》谈创业系列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