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学期,家校关系需要一场新设计丨头条

 

美好的家校关系,是对学校教育最大的“赋能”。转型时代,家校关系需要一场新设计,家校共育需要新思路。

新学期,家校共育该如何布局?又该怎样实施?这背后,需要原则,也需要途径和方法。原则是行动的指南针,让家校共育的方向不会偏移;途径是行动的道路,让家校共育的措施有章可循;方法是行动的润滑剂,让家校共育的推进能够四两拨千斤。


学校:搭建平台,发挥家校协同的主导作用


家委会:统一教育价值观


没有认同就没有协同。家校协同推进中的现实难点是不同家庭的教育诉求非常多元,家校之间缺乏一定的教育共识,因而难以形成教育合力。这就需要家校之间具有高度统一的教育价值观。
家委会是达成教育共识的关键平台。家委会要注重合理化,做到组建关注人人,成员广泛有代表。家委会轮换时,还可以赋予交接工作以满满的仪式感,让家长们感受到为学校、班集体服务的责任与荣誉。

新学期,学校可以汇同家委会,完善《家长联合会章程》《家长文明公约》《好家长评选标准》《家长委员会工作职责》《学生成长手册》等,使其成为双方共同遵循的教育共识,让家长了解在家庭教育中该做什么和能做什么,为学校教育的推进铺路搭桥。

建构良好的家校关系,科学分工与边界感很重要。家委会要做到三个“不越位”,即班级事务不越位、班级开支不越位、学校工作不越位。家校双方只要做到责权清晰,互不越界,协作互补,美美与共,就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育人合力。


家长学校:解决真实问题

有一种现象:家校活动参与群体,以小学1-2年级家长尤为积极、活跃,随着学生年段的提升,家长的参与意识高会逐步递减。如果没有立足家长的需求和痛点,干讲缺少互动,势必家长只是被动地接受说教,其教育效果和活动价值势必不被看好。

因此,家长学校要解决家长在教育中的真实问题,提高家庭教育胜任力,才能真正推动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行动与学校教育遥相辉映。

开学初,可以就家校共育的问题对家长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期许和需求。然后通过各种课程活动,如个性化约谈、主题家长会、家长教育沙龙、父母咖啡厅、家庭教育工作坊、家长读书会等,帮助家长积累教育素养,解决实际问题。

指向真实问题的家长课程,包括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学习+资源。根据家长兴趣、发展阶段,提供资源,提升家长育儿知识素养,比如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学习特征以及需要培养的习惯等。

第二,问题+案例。针对家长问题,提供具体案例分析,提升家长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如何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如何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班级、如何帮助孩子进行情绪管理等。

第三,体验+情境。充分调动家长及社区的教育资源,为家长及学生提供真实的实践机会,在行动中进一步深化认识、巩固成果,比如学校研学实践、家庭素养大PK等。

在课程研发方面,学校可以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作为家长学校课程的专门管理机构。中心下设资源部、运行部、督评部三个部门,分别负责课程从设计、挖潜、筹备、实施到考核的全过程管理。



家长:深度参与,成为学校教育助力者

在家校共育中,家长应成为学校教育的参与者和助力者。在参与和助力的过程中,要始终锚定一个目标——学生成长。因为,家校关系不是两方,是三方;家校关系中,最重要的一方其实是孩子。

家长对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参与,主要包括决策参与、课程参与和管理参与。


决策参与

决策参与是指通过校务委员会、家校合作委员会等机构参与学校的重大决策,反映学生与父母的各种诉求,为学校的发展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比如,食堂后厨的监督权——食堂后厨进的是什么原材料?有没有质量问题?每顿饭的留样是什么等等。建立家长膳食委员会,把学生的健康饮食当作协同监管的第一要务,时时监督,常常关注,协助监管学校餐饮的整体质量。

以服务孩子的原则来介入各项工作,家长就会以最大助力陪伴孩子在校的成长。


课程参与

课程参与是指家长参与到学校课程的规划、设置、研发、实施和评价各环节之中,常通过志愿服务的方式进行,如结合自己的专业、职业,为学生开设课程或讲座。

要建立家长资源库、家长档案等,不断招募各有专长或独特建树的家长志愿者;整合家长资源,用他们自身所长配合学校教育,开展图书馆藏文化、阅读赏析、体育运动、积极养育等系列家长课程,拓展学生的视野,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管理参与

管理参与是指家长参与到学校具体事务的管理过程中,一般也通过志愿服务、义工的方式进行,如在图书馆、食堂担任管理者,在学校上学、放学期间协助学校导护教师维持秩序等。

还有学校推出“家长校长”制度,邀请家长当一天“校长”,为学校建设献计献策。他们推门听课,了解课堂教学的真实情况;甚至还能列席校务会议,从学校三年发展规划制定,到优秀学生的评选、学生校服式样选定、学校课程建设等,均列席会议并发表意见。

走进才会尊敬,参与才能理解。家长更多地了解和参与学校生活,就能更好地理解教育的过程与规律。



教师:锤炼技能,激活你的“家长搭档

家校共育,最终需要每一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来推进。对于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锤炼技能,激活“家长搭档,与家长之间架起一座心意相通的桥梁。


从组织活动到设计体验

教师要从传统的组织活动转变为设计体验,解决“家长来参与活动还是参加活动”的问题。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容易缺席。面对这种情况,学校可以通过设计任务或者活动,引导爸爸们参与到家庭教育当中来。上海世界外国语小学有一个课程叫《爸爸的后备箱》。在那一天,全年级的爸爸们都要来学校。孩子通过研究爸爸的后备箱,研究和爸爸的关系,爸爸的爱好以及工作和生活。他们还设计了父子父女运动会、父子父女吉尼斯数学时间等项目。有时候,老师甚至直接提出要求,必须爸爸来送孩子,还要留校 30 分钟。

另一方面,学校设计的很多活动其实都是矛盾的:老师觉得特别好,家长觉得不好;家长觉得不错,但孩子不买账。这样的活动是不产生效益的,设计活动必须共赢。

以家长分享育儿经验为例,大部分学校会将家长的某一句话作为金句进行推荐,让家长到友邻学校介绍经验,或者请孩子表达对爸爸妈妈的感恩等等。但这些活动如果设计不好的话,会适得其反。家长一听让他介绍经验,挺高兴,但孩子不爽。甚至孩子在同伴中会被取笑:哎呀,你妈妈来了,说你小时候怎么怎么样。

这就需要设计活动流程。要传播家长经验,可以到下一个年级去,小学二年级的家长到一年级的家长里去传,因为他的经验特别有针对性。同时,家长介绍育儿经验,必须匿名,而且要让孩子认可。邀请其他学校的家长来学校介绍经验,但不要回孩子的母校,因为他和好多同伴还有密切联系。


从保持联系到建构关系

教师要从与家长保持联系转变为与家长建构关系。优质的家校关系,首先是双方的互相尊重,再就是相互的支持和配合,不苛求,不为难,多包容。
同时,任何关系都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的家校关系需要不断地维系和巩固,不妨试试以下这些方法。

第一,重视日常对家长的“渗透教育”。当家长们说:“孩子在校就靠你了,老师”“我们没有文化,不会教育孩子”“你们是专业的,要对孩子严格一些”诸如此类的话时,一定要着重向其渗透:学校教育再重要,也是家庭教育的补充。只有不断强化并发扬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让老师自己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进行更智慧的教育。

第二,在班级管理中,借助多种方式卷入家长。鼓励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与建设中来,例如班级文化的建设。把有热情有时间的家长用到课程保障中来,比如行业故事课,职业认知展现百家苦辣酸甜;职业实习课,亲身实践体验涉猎行业领域;互动交流课,借助家长资源进行专业指导。

第三,推动家长之间的共生共长。比如,鼓励家长朋友呼朋唤友共同开课,机长爸爸带上空姐妈妈和儿子一起来一场乘机知识和礼仪讲座;厨师发烧友邀请同伴来一场烘焙系列的体验……

在建构家校关系中,教师可以坚持“三真一法”和“四不”原则。

“三真一法”:真诚、真心、真善良与合适的沟通方法。秉着一颗真心,用真诚的态度去与家长沟通,注重语言的艺术与话语的力量,再棘手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四不”:不仰视、不俯视、不轻视、不忽视。面对家长多样的诉求,要随时把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既不做高高在上的领导者,也不做听从指挥的顺从者;而应不卑不亢,谨言慎行,在家长中赢得“好口碑”,让家长真正成为我们的同路人和合伙人,让家校关系更和谐,更健康。



来源 | 综合整理自人民教育、海教思维、中小学管理、中国网教育频道、创意班主任等
责编 | 张凯
美编 | 张天禹
执行主编 | 安迪
商务 | 陈老师  13594694330(微信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家教】家校共育,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山栀子
创新家长教育培训模式 提高家庭教育服务效益
AAAA-蓝皮书案例篇③ | 顺德本真未来学校——家校深度融合的教育生态体系
山东省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建设交流材料
今天的孩子需要有糖 更需要有钙和盐
家校联动,让劳动教育时尚起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