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27】发愤忘食与乐以忘忧






“'发愤忘食’①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②





①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②  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以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

这一章有个典故“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出自《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楚国大夫叶公问子路:“你的老师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显然不好回答,另外作为弟子评价自己的老师也不太妥当,子路沉默以对。后来孔子知道这个事情,就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这样说,我老师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注此章“未得,则发愤以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意思是孔子在还没得“道”的时候“发愤忘食”,得“道”之后,就“乐以忘忧”。

阳明先生对此看法是不同的,先生认为“发愤忘食”是圣人之志如此,存养良知是不可间断的事情,所以圣人之志没有终止的时候;“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本来如此,即“乐是心之本体”的“圣人之乐”。

孔子对子路讲这番话的时候,已经是圣人境界了,还分什么“得(道)”和“不(得道)”呢?孔子的“发愤忘食”,并不是在玩命找“道”,而是在“道”的引领下,自发自觉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所以,“乐以忘忧”不是因为找到“道”了,才快乐得将忧愁忘记了,而是因为“乐是心之本体”,圣人自然拥有坦坦荡荡的幸福感,圣人已经可以洞悉宇宙和生命,没有什么能影响到这种“圣人之乐”。

“发愤忘食”和“乐以忘忧”是并行而不悖的。

圣人有两个基本特征:

第一,“道”是第一原则。即所有的事情都是以“道”为首要原则,并不是说其他不重要,这只是个排序问题,不要理解成非此即彼。

内求于良知,顺“道”而行,只有如此我们才能做到灵魂的独立。灵魂的独立不是由着性子撒欢,更不是刻意特立独行。别人说东你说西,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并不叫灵魂独立,而是幼稚不懂事。

圣人的第二特征是坦坦荡荡的幸福,真正的无忧无虑。洞悉生命的本质,能坦然面对一切境遇。

生老病死谁都怕,但怕除了影响自己的心智之外,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如果能做到面对生死都可以坦然接受,又有什么不快乐的呢?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我知道你手一滑

就关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课 | 《论语·述而》19
老骥伏枥志千里——《论语》悟读【162】
《论语讲义》——述而第七(8)
素说《论语》:述而篇(十八)
【问道玄真】64期预告:《论语》述而篇——仁远乎哉?
一年读一遍《论语》(第15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