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纪录片《文脉春秋》解说词:潮州(4)

居大山之下,立广川之上。

循文化坐标,见历史名城。

观一城文脉,知古今春秋。

公元819年,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正处在人生中的穷途。51岁的他官至刑部侍郎,却因为一封谏言书触怒皇帝,遭贬外放。

“来,同学们,我们今天来什么地方知道吗?韩文公祠。对了,我们今天来韩文公祠”

“为什么潮州的江叫做韩江?潮州的山叫做韩山呢?”——洪银浩(潮州讲古区级非遗传承人)

韩愈贬谪之地远离国都长安数千公里,在当时中原的认知里尚是一片蛮荒之地,韩愈没想过能活着离开。

“韩愈被贬仅仅八个月的时间,就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比如说驱除鳄鱼、兴学育才、发展农桑”——洪银浩(潮州讲古区级非遗传承人)

贬谪是韩愈个人的不幸,却是这片土地的幸运。韩愈对这片“化外之地”以文化之,在荒原的岭南之地,他埋下了读书与教育的种子。1200年后的今天,这里的人们还在纪念着他。这片土地就是潮州。

广东·潮州

你若在潮州随口问一个人,“古城CBD”在哪?得到的答案一定是它——太平路。23座牌坊在不到2000米的道路上次第展开,一眼望去,牌坊分布之密集在全国范围内都极为罕见。自宋代以来,这里一直是潮州古城的中轴线,也是最繁华的街区,如今人们习惯称它为“牌坊街”。

潮州画家邱玉辉经过多年潜心研究,重绘了清代的《潮州古城图》,来自清代的视觉作品比起文字记述更为直观。画作展现了古代潮州的城廓,甚至整个潮州的川地理和古城格局都与今天的潮州古城几乎完全一致。

沿着广东省第二大河韩江一路向南,就能抵达南海之滨,广东最东界。这里是粤东平原,潮州古城就建设在这片平原之上。大海在其南,群山拥其北。过去,潮州人以“省尾国角”形容所在的这方土地。但千年来,潮州一直与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中华文化进行着强有力的互动。

“这张是我们清乾隆年间的古城舆图,这张是我们(20世纪)50年代末古城的地图……”——张仁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常驻潮州的青年规划师张仁仁熟悉古城的每一条街巷,《潮州古城图》也是她工作时会参考的一份重要资料。从画中所见,清朝时期古城中心的太平路上已建有一连串的牌坊。

“太平路在宋代就存在,是整个古城绝对的礼制中心。到了明代的时候,社会经济的发展,那么太平路就有一些功能和角色地位上面的转变,成为我们古城的综合型的城市中轴线”——张仁仁(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师)

历经风雨沧桑,古牌坊年久失修,所剩无几。潮州以历史影像为依据,寻回一部分牌坊上的石构件,沿着太平路重修了23座牌坊,重现了太平路作为古城中轴线的盛景。

“我们古代读书人,考上这个状元及第,他们就立功名了,建牌坊”

沿着牌坊街一路向北,就会抵达潮州古城的制高点——金山。从隋朝开始,金山就是潮州的官衙所在地。站在金山顶,能以居高临下之势俯瞰韩江。韩江在潮州古城的东侧流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葫芦山、金山、笔架山,三山共同拱卫着古城。

今天,面积为2.33平方公里的潮州古城生活着四万多居民,他们以牌坊街为中心,在东西两侧的巷子中繁衍生息。

每天下午,潮州古城的老街坊们都会来到甲第巷的一座老宅,消磨退休后的闲暇时光。71岁的潮剧爱好者周钦松从陶瓷厂退休后将祖传的老屋修缮一新,免费提供给潮剧票友作为演出场地。

“巷长就是为当地社区服务,也就是说如果是居民里面有什么矛盾,然后就大家一起选举,潮州这个巷长就也是我,第一个”——周钦松(甲第巷巷长)

让周钦松引以为豪的不只是巷长的身份,更是他生活了几十年的老街巷。明清时期,潮州古城的富商巨贾都把宅院建在古城南部,不足300米的甲第巷卧虎藏龙般集中了数十座大大小小的古代宅院,其中有5座大夫第,3座资政第。走进潮州古城的街巷,就仿佛走入了潮州古建筑博物馆。

在潮州古城区,42%的面积是民国和更早时期的古建筑。“四点金”是潮州传统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样式。主厅坐北朝南,中间是天井,两侧有廊轩,形成四厅相向的格局。民间有一种说法,因为后厅、前厅两侧各有一大房,这四个房间刚好对应四面山墙,而山墙又形似汉字“金”,所以这种建筑样式被称为“四点金”。

甲第巷所在的古城之南多为豪富宅院,北面为官府衙署所在,统领全城。东面临江,遍布码头,所以多为商贾云集的仓储客栈,西面是手工作坊聚集之地。

余辉九岁开始跟着父亲做鱼饺,2009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潮州,开始接手家里的鱼饺生意。一个貌不起眼的鱼饺档口,四代人经营了一百多年。

“我们家族是从1898年就开始做这个鱼饺,从第一代人我曾外祖父,然后到我现在已经第四代传承”——余辉(鱼饺店经营者)

看似简简单单的一碗鱼饺,既容纳了山珍海味,又蕴含着潮州人对祖先来处的美食记忆。

潮州人先祖为避战乱,从中原南迁来到潮州。潮汕地区虽坐拥上山入海的丰富物产,却不产小麦,于是想念北方面食的先祖,以鱼肉代替小麦做饺子皮,这便是鱼饺的来历。

“辛苦做、快活食,就是我们潮州人都有的特点,哪怕说工作再辛苦,我们都会就是咬紧牙关。但是我们一旦工作完之后,我们就会特别是在吃的方面,我们就会安排好一点”——余辉(鱼饺店经营者)

舍得下功夫,就为了这一口记忆中家乡的味道。饮水思源、寻根问祖,隐藏在潮州古城的各个角落。

“先生啊,“高阳旧家”,这一家不是姓“高阳”,姓许。这家“龙游衍派”,就是从浙江这一带移过来的。我们潮汕地区建筑就在这个门庭上,都有一个明显的牌额,表明的就这一家人是从哪里来的”

潮州人的祖辈大多是从北方一路南迁的移民,他们把祖先的姓氏由来、先贤哲言等浓缩为文字,镶嵌在自家大门匾额上。匾额高悬,进出之际,时时提醒他们不忘来处,这些流浪的异乡人从此便能安下心来,扎根于此,开枝散叶。

强烈的血缘宗亲观念影响着潮州人的建筑文化,宗族祠堂在潮汕大地林立,构成了宗族的精神坐标。由于同姓人的合力,宗族祠堂大多成为了潮州建筑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这个是最经典的潮州的大木构造,力与美的和谐”——吴志敏(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几略黄公祠,潮州木雕的艺术殿堂,建于清光绪13年(1887年),它融合了圆雕、沉雕、浮雕、镂空雕等木雕技法,突破了木头本身体积和空间的限制。拜亭梁下18只金漆木雕鸾凤展翅欲飞,它们头顶着梁,起到承重的作用,同时在视觉上实现升腾梁架,减少屋顶空间压抑的效果。蹲在两边横梁上的是两对造型不同的狮子,左边狮子毛发上雕刻的是道人,“狮”与“师”谐音,寓意“师以载道”。右边是在毛发上站着被称为士的读书人,寓意“名师高徒”。造成左右两边的雕塑不对称这种奇特景象的,正是潮州的“斗工”传统。

“以前我们潮州(的)一些大型祠堂,他往往会聘请两班师傅。中线竖起一个挡墙,然后两边的师傅发挥他的工艺才智,两面他是不能相互窥视的,等到竣工的时候,会拆开这堵墙”——吴志敏(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完工后,主人对两班工匠的作品进行品评,优胜者可得到额外赏金,而另一般班输了的工匠也能拿到工钱。合理的机制激励了潮州工匠的进取心,技术越“斗”,工艺越“精”。

“其实就是在营造之中注入的一种竞争机制,就是有竞争才有提升”——吴志敏(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清代潮州工匠将本地的江、海、水族元素也融入到了建筑木构之上。发展至今,建筑木构上的鱼、虾、蟹也飞下了房梁。

“在上世纪50年代,木雕大师张鉴轩,也就是我爷爷的师傅,他们两人师徒合作,联手创作出一个立体镂空雕。这也是我们的蟹篓首次从屋顶上飞到了我们百姓身边,就是我们不要再需要去哎仰望它,我们就是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一个360度可欣赏的一个艺术品”——陈嘉(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90后”木雕师陈嘉出生在一个木雕世家,四个姐妹从小耳濡目染,在父亲的教导下都成了木雕匠人。

龙虾蟹篓通常以整块木头雕刻而成,把实心镂空,由外而内逐层雕镂,一块平平无奇的木头被雕刻得通透纤薄,好似竹子编制的蟹篓。

“这件龙虾蟹篓是我爸带着我们四姐妹,还有一个徒弟,我们六个人用了三年多的时间才完成的”——陈嘉(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通高2.88米的蟹篓,篓篾仅有5毫米。蟹篓内外共有龙虾16只,螃蟹26只,刀刀紧凑,生动逼真。

“我们潮州人骨子里都有一种精益求精,不怕苦、不服输的精神,就是认准一件事情会做到底、做得更好。我们的作品就能看出我们的功夫”——陈嘉(潮州木雕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在潮汕话中,“功夫”是考究、讲究的意思。论舍得下功夫,潮州人算是佼佼者,就连喝茶也不例外。在潮州泡茶要21道工序,茶具至少10种以上。如此费工费时,讲究礼法,称为“工夫茶“”再恰当不过了。潮州人“宁可三日无食,不可一日无茶”,他们把茶叶叫作“茶米”,茶叶等同于粮食,可见茶的重要。

“每一桌都需要检查好,然后再摆整齐”

龙素玲从小在古城闻着茶香长大,2017年,她把一座清朝时期的老房子改造成了面向大众的茶馆。

“开茶馆也是被很多人取笑,就是说潮州人家家户户都有喝茶的茶具的,你开个茶馆有啥用呢?谁会来喝你的茶呢?”——龙素玲(茶馆 民宿经营者)

如今这家茶馆是古城的热门去处,在活化利用后的传统名居里,潮剧和茶艺表演每天上演,吸引来的不光是外地游客,本地居民也会相携而至,点一壶茶,享受一段闲暇时光。

从吃饭、喝茶到建筑营造,潮州人无不精益求精,精雕细刻。古城的西马路,有一处用潮州传统灰雕技艺进行修缮的麒麟照壁,古老的工艺费时费工,但却成就一处令人眼前一亮的网红打卡地。

2019年,潮州古城进行微更新改造,拆除一片违建档口才发现了这面守在古城已两百多年的照壁。

“当时同济大学有一个驻潮州的同志在这边,在这边发现了有墨彩,立刻打电话给我,他说我发现了西马路有一点墨彩。当时我一听,我也有点兴奋,我当时在路上立刻就往这边过一看,一看我说这是郑家祠的老照壁啊”——吴志敏(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西马路麒麟照壁曾一度被墙灰抹平,修缮过程遵循了古建筑保护中“原材料、原工艺”的原则。匠人将熬制的红糖水混合进贝壳灰和草筋炼制的贝灰膏作为塑型材料,充分搅拌,增加粘度。

“整救如旧,(以)最小干预的原则把它恢复起来,让它原来的历史印记完完全全、原原本本地尽可能展现给世人”——吴志敏(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

重获新生的麒麟照壁成为古城一处颇有韵味的特色街景,更是一座城市文脉在细微之处昨日与今生的见证。

漫步潮州古城,稍有不注意,可能就会错过屋顶上的一出出绚烂生猛的“大戏”,赵子龙救阿斗、穆桂英取降龙木、双龙戏珠、英雄名臣、神仙异兽,在潮汕大地的天际线自有另一番鲜活气象。潮汕有一句俗语,“厝角头有戏出”,这戏的主角就是嵌瓷。

嵌瓷,顾名思义就是将色彩艳丽的碎瓷片剪裁镶嵌出各式人物和动植物,立于屋顶檐角,这种独特的手工艺术和潮州自古产瓷息息相关。

1953年,在韩江东岸笔架山的山坡上,意外发现了一片北宋窑址。这里出土的陶瓷残片与东南亚等地出土的一种青白釉鱼形壶造型、质地都相同。

“这个是一件鱼形壶,它在北宋的时候是笔架山窑,为中东印度洋沿岸国家定制的一把圣水壶。潮州可以说它从一千多年以来,就一直是以外向型为导向”——李炳炎(潮州窑研究专家)

北宋时期,潮州陶瓷飞跃发展,在中国的外销瓷器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笔架山宋窑规模庞大,工艺精湛,成为北宋时期外销瓷器的重要生产基地。

“我们站在这里能够想象到,当年这里所谓“百窑村”,由100条窑组成的整个村落,(是)陶瓷生长的基地”——李炳炎(潮州窑研究专家)

瓷器远销海内外,在生产运输过程中难免会有磕碰碎裂的情况,于是,色彩艳丽的碎瓷片就成了当地匠人创新的材料,一门以“玉碎”成“瓦全”的艺术由此诞生。

今天,潮州嵌瓷非遗技艺成为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感受潮州传统的实践活动。在这山海之间有限的土地上,潮州人以自己的独一份精细站稳脚跟。

笔架山和潮州古城隔着韩江相望,将它们紧紧连在一起的正是古城的地标广济桥。每年汛期都会有潜水员潜入韩江,他们要对这座古桥进行定期的水下体检。

“广济古桥已经经过八百多年的历史,多多少少它们的桥墩在受到洪水、其他水流的影响,出现桥墩或者河床受损的话,我们都(要)进行一些检修”——吴伟鹏(潮州市古城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文博馆员)

广济桥的东桥和西桥分立于韩江两岸,共20个桥墩,中间部分不建桥墩,由18艘梭船连接。

“韩江实际上是一条商路,而且是一条非常繁忙的商路,它整天有大船从这边经过。如果是把这座桥完全建成石梁桥的话,那么这这些大船就没办法通过这座大桥了”——曾丽洁(潮州广济桥文化研究学者)

韩江发源武夷山,汇合梅江和汀江,流经潮州后注入南海,它也是一条千年商路。

舢板牵引江面上的浮船,让出江心的水道,供船只通航。大型船只通行后,18艘梭船重新连接,成为一座浮桥,供行人通行。潮州人以智慧和匠心巧妙解决了一桥多用的问题。

“那只要浮桥打开,那么就是一个巨大的通航口。明清时期,再大的船也能够通过这个通航口”——曾丽洁(潮州广济桥文化研究学者)

集梁桥、浮桥于一体的广济桥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被著名桥梁专家茂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

顺着韩江水道,船只运送稻米、海盐,一路向北,直达内陆各地。瓷器、茶叶则是乘着远洋的商船往南航行,通达海外。潮州成为南北贸易的重要枢纽。

“80后”青年丁铨收藏的潮州老照片中,广济桥的照片数量最多。

“有些人在卖香蕉,有些人在卖杨桃”——丁铨(潮州老照片收藏者)

19世纪末,英国摄影师拍摄的这些照片,是至今发现最早的广济桥影像记录。直到100年前,广济桥都是沟通韩江两岸的唯一一座桥。

曾经一度,广济桥已不复往日风采,它的命运改写于21世纪初。

“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廿四洲……”

这首在潮州连孩童都耳熟能详的歌谣,描绘了广济桥古昔的风貌。

2007年,古桥历时四年全面修复,功能定位为旅游观光步行桥。潮州有一句俗语,到潮不到桥,枉费走一遭。来潮州,必到广济桥。如今,夜游广济桥、观赏灯光秀成为最热门的打卡方式。踏上广济桥,人们不再是步履匆匆赶往对岸,他们驻足停留,一江两岸美景尽收眼底。

距广济桥1公里,韩江大桥与广济桥遥遥相望。新中国成立后,韩江上陆续建立起多座现代化大桥,新桥连通韩江两岸,昔日风波险阻的韩江化为通途。古老的广济桥则是悄然转身,成为潮州的见证,并在此永久守护。

在潮之州,潮水往复。在山海之间,在江水与海潮往复来回的地方,人们一面耕读,一面营造,一面向着大海远航。中原传统儒家文化与开放进取的海洋文化相互交融,滋养着这座古城。


人划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潮州见闻》
潮汕行--邂逅潮州古城
潮州府城:潮州人的精神故乡
最全潮州游记,一篇图文带你玩转潮州
潮州游记
广济桥、潮州古城-2023潮汕之旅(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