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道、地道、人道合一
来源:http://hi.baidu.com/bala8888/item/64ba8650f3dd12dfd48bacde

通行本《系辞传》有“道”字29个。如:“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天地之道”、“道济天下”、“昼夜之道”、“阴阳之道”、“君子之道”、“道义”、“显道”、“变化之道”、“圣人之道”、“天下之道”、“天之道”、“形上之道”、“日月之道”、“小人之道”、“为道”、“道”、“天道”、“地道”、“人道”、“其道”、“易之道”。我们可以将这些“道”简单地归纳为四类:a、天道;b、地道;c、人道;d、易道天道与地道合而言之曰“天地之道”。天道、地道、人道合而言之曰“三极之道”。天道包括日月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地道包括昼夜之道、变化之道。人道包括圣人之道、君子之道、小人之道。易道包括乾道、坤道、三极之道、形上之道、阴阳之道、变化之道、天下之道。易道是圣人将天道、地道、人道对象化、符号化、神秘化、系统化、关系化的产物,因而我们说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结晶。
  为了论证《系辞传》的易道是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观点,我们先对“道”字进行解释,然后再按照《系辞传》“道”字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新的解释。
  “道”之古义有二:行走之路;人之主张。《说文解字》云:“道,所行道也。从chuò@①从首……@②,古文道从首寸。”“所行道”者,路是也。古文道字“从首寸”者,人之主张之谓也。首,头脑之谓也。寸,尺度、准则是也。头脑中的尺度、准则,是为主张。道之由路引申有方向、规范、规则、规矩、规律、道义等义;由主张引申有运行、学说、道理、道路、方法、引导、倡导等义。《周易》中的“道”字,无非“道”之古义及其引申义而已。
  有了对“道”的上述的理解,我们便有了对《系辞传》“道”字进行诠释的基础。
  乾道 坤道  见于《系辞传》第1章。“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吴澄:“乾成男者,父道也。坤成女者,母道也。左起震,历离,历兑,而终于乾;右起巽,历坎,历艮,而终于坤。故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句总之于后也。”这是从先天卦图的角度对“乾道”“坤道”所给予的诠释。是根据上文“天尊地卑,乾坤定矣……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所作出的推论。孔颖达:“八卦既相推荡,各有功之所用也。鼓动之以震雷离电,滋润之以巽风坎雨,离日坎月运动而行,一节为寒一节为暑。”孔氏将日月与寒暑合而为一,似未通“日月运行一寒一暑”的文意。似应理解为“运之以日月,行之以寒暑”。艮山为寒,兑泽为暑。其主语为八卦。这样一来,我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这句话了。这句话与上文文法统一后便可写成“成之以男女”。如果上文文法与“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的文法统一,上文便可以写成: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震道鼓雷,离道鼓电;巽道润风,坎道润雨;离道运日,坎道运月;艮道行寒,兑道行暑;乾道顾男,坤道成女。
  这里的“道”我们可以理解为“相摩”“相荡”,具有“运动”“变化”的意义。这里的“道”同《说卦》上的“一索”“再索”“三索”的“索”相辅相成,意义相近。“运”“行”“成”就是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八卦相摩相荡的具体形式,雷霆风雨日月寒暑男女就是八相摩相荡以后所显现的卦象。何楷说:“自‘天尊地卑’至‘变化见矣’,是因乾坤而推极于变化;自‘刚柔相摩’至‘坤道成女’,是又因变化而溯原于乾坤。”可见何氏并未读懂“天尊地卑……坤道成女”这一段话是讲客观存在同创造八卦的关系以及八卦如何反映天象、地形、人情的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前一个问题涉及到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后一个问题涉及到符号学的问题。这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当然《系辞传》的作者是不自觉地涉及到这些问题的。《系辞传》的作者的本意只是讨论作卦与观卦玩卦这样两个问题,从而进一步论证“系辞”的一系列问题。但是“乾道”“坤道”却反映了“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这一看法。“乾道”“坤道”的“道”可以训释理解为“运行”。乾的卦象象征天、父、阳、刚。坤的卦象象征地、母、阴、柔。“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意思是:乾卦的阳刚之爻运行于坤卦的阴柔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男卦震卦,坤卦的阴柔之爻运行于乾卦阳刚之爻中相交而产生长女卦巽卦。因此“乾道成男,坤道成女”是天道、地道、人道符号化于易道之中的思维和存在同一的结晶。
  三极之道 见于《系辞传》的第2章。“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是故吉凶者,失得之象也;悔吝者,忧虞之象也;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里的“三极之道”,孔颖达解释为“天、地、人三才至极之道”。蔡渊解释为“太极之道”。朱熹谓“三才各一太极”。俞琰曰:“三极之道,言道之体;三才之道,言道之用。”事实上这里的“三极之道”就是“三极之象”。三极之象,意即三极的准则、法则、规则、规律。“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陆绩解释说:“天有阴阳二气,地有刚柔二性,人有仁义二行。六爻之动,法乎此也。此三才极至之道也。初、四,下极;二、五,中极;三、上,上极也。”朱熹说:“六爻:初、二,为地;三、四,为人;五、上,为天。动,即变化也。极,至也。三极,天、地、人之至理。”不管是陆绩的分类法还是朱熹的分类法,都一致认为是用六爻符号来表示天、地、人三才。这就说明了天、地、人变化、运动的准则、法则,或者说规律是统一于“六爻之动”之中的。无疑这是天、地、人合一于《易》的产物。
  天下之道 天地之道 昼夜之道 道济天下 分别见于《系辞传》第4、11、13章。“《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这里的“准”,帛书作“顺”。“通乎”,帛书作“达诸”。“天地之道”,帛书作“天下之道”。“与天地相似,故不违”,帛书作“与天地相校,故不回”。“道济天下”,帛书作“道齐天下”。“相似”“相校”“不违”“不回”“准”“顺”都含有“齐一”的义蕴。这帛书《系辞传》的一个“齐”字更加明确地道出了《系辞传》作者“天道”“地道”“人道”合一于“易道”的思想体系。所以《系辞传》第11章写道:“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是故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冒天下之道”就是“包含天下之道”。冒,包括。这里的“道”,朱熹解释为道理。《朱子语类》:“古时民淳俗朴,风气未开,于天下事全未知识,故圣人立龟与之卜,作《易》与之筮,使人趋吉避害以成天下之事,故曰开物成务,物是人物,务是事务,冒是罩得天下许多道理在里。”“读《系辞》者,须要就卦中一一见得许多道理,然后可读《系辞》也。盖《易》之为书,大抵皆是因卜筮以教,逐爻开示吉凶,将天下许多道理,包藏在其中,故冒天下之道。”《易》包括了天下之道,就是说,易道广大悉备无所不包。
  阴阳之道 君子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5章。“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显诸仁,藏诸用,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盛德大业至矣哉。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成象之谓《乾》。效法之谓《坤》,极数知来之谓占,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这里的“继之者善也”,帛书作“系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帛书作“成之者生也”。阴阳之道,是生生之易道的核心。帛书卷后古佚书《易之义》开宗明义写道:“《易》之义,唯阴与阳。”全篇讨论阴阳卦象的道理。“一阴一阳之谓道”意思是阴阳运行变化叫做道。因此“一阴一阳之谓道”侧重于天道的自然规律及其运动变化法则。这就是宋明道学家所谓道(即理学家所谓理),也即《说卦》“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中的“理”、“性”、“命”的全部内涵。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包含了“天理”“天性”“天命”三个义项。也就是说,阴阳之道是自然之道,是生生之道,人们继(系)这自然之道就会具备善良的品德,造成完美的人生,达到富有大业、日新盛德的天人合一的道德境界。圣人根据这种生生不息的阴阳之道创造易卦,成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天象画出了《乾》卦,效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之法画出了《坤》卦,极此一阴一阳生生不息的关系(数)以预测未来,创造了占卦的方法。这一切都是将阴阳(地天)之道合于人道、易道而创造出来的神妙功用。是对“《易》与天地准”“道齐天下”的具体论述。在这里“阴阳之道”“君子之道”与“生生之道”(易道)完全合一了。需要指出的是,这里的君子之道就是能够继承天道、用天道造就自我的理想的完美的人道。具备这种理想的完美的人道的君子观察分析接受施行天道的“一阴一阳”规律后达到了“善”与“性”合一的境界,而不象“仁者”“知者”那样偏执,更不象“百姓”那样“不执”而是“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潘士藻说:“善者性之原,性者善之实。善、性皆天理,中间虽有刚柔善恶中偏之不同,而天命之本然无不同。”《折中》案:“圣人用‘继’字极精确,不可忽过,此‘继’字,犹人子所谓继体,所谓继志。盖人者,天地之子也。天地之理,全付于人而人受之。犹《孝经》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者是也。但谓之付,则主于天地而言;谓之受,则主于人而言;惟谓之继,则见得天人承接之意,而付与受两义皆在其中矣。天付于人而人受之,其理既无不善,则人之所以为性者,亦岂有不善哉。故孟子之道性善者本此也。然是理既具于人物之身,则其根原虽无不善,而其末流区以别矣。如下文所云仁知百姓者,皆局于所受之偏,而不能完其所付之全。故程朱之言气质者,亦本此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惟《系辞》此语为言性与天道之至。后之论性者,折中于夫子,则可以息诸子之棼棼矣。”胡炳文说:“在造物者,方发而赋于物,其理无有不善。在人物者,各具是理以有生,则谓之性。其发者,是天命之性;其具者,天命之性,已不能不丽于气质矣。仁者、知者、百姓,指气质而言也。上章说圣人之知仁,知与仁合而为一;此说知者、仁者,仁与知分而为二。”他们都忽视了“天道”“地道”“人道”与“易道”合一于“《易》之义,唯阴与阳”的成象效法于“乾坤”模式的这一重大的思想文化现象。
  “君子之道”又见于第8章。“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这里的“道”含有原则、方法等意义。韩伯说:“君子出处默语,不违其中。其迹虽异,道同则应。”君子之道包括君子的行为、语言、交际原则及其方法。其行为原则是“或出或处”,其言语原则是“或默或语”,其交际原则是“二人同心”。施行了这些原则就能达到“其利断金”“其臭如兰”的理想境界。其原则包含着相应的方法。
  道义 见于《系辞传》第7章。“天地设位,而《易》行乎其中矣。成性存存,道义之门。”帛书作“天地设立,《易》行乎其中。成生存存,道义之门”。这里的“道义”就是生生之易的阴阳之义。天地设立,即乾坤设立。俞琰说:“人之性,浑然天成,盖无有不善者,更加以涵养功夫,存之又存,则无所往而非道,无所往而非义矣。”项安世说:“此章言圣人体《易》于身也。知穷万理之原,则乾之始万物也;礼循万理之则,则坤之成万物也。道者义之体,智之所知也;义者道之用,礼之所行也。”项氏不明此乃《系辞传》作者将“天道”“地道”“人道”纳入“易道”之中所致,故有“圣人体《易》于身”之说。
  显道  出现于第9章。帛书《系辞传》所无。“显道神德行”,朱熹谓“道因辞显,行以数行”,割裂了“德行”。这句话应该理解为“明道才能使德行完美”。“神”是保持(神佑)的意思。“显道”即“明道”。明白天地人合一于易道,才能取得神灵佑护,使自己达到德行完美的境界。项安世说:“天道虽幽,可阐之以示乎人;人事虽显,可推之以合乎天。明,可以酬酢事物之宜;幽,可以赞出鬼神之命。”项氏斯说胜于朱子。
  变化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9章。“子曰: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帛书无斯语。变化之道,有四种解释。一、变化的规律法则。二、筮卦法则。三、神的行为变化规则。四、不为而自然。质而言之“变化之道”就是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在六爻之变、三极之道的卦图上的消息、盈虚、升降、承应、往来、上下等变卦法则。这些法则是天道、地道、人道法则的符号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结果。
  圣人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10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以言者尚其辞;以动者尚其变;以制器者尚其象;以卜筮者尚其占。”“《易》有圣人之道四焉者,此之谓也。”
  这里的“圣人之道”就是筮卦占吉凶的原则,即圣人创建的易道。所以朱熹说“四者皆变化之道”。但不是“神之所为者也”,而是圣人(筮人)创造出来并必须遵守的易道的四条原则。何楷曰:“此章与第二章观象玩辞观变玩占相应。”“言”是筮人所言,筮人的言语必须根据卦辞、爻辞而发,不能乱编胡说。筮人的动作(舞蹈)必须依据卦爻的变化去进行,不能乱舞瞎跳。筮人的用具筮策筮盘的制作要根据六、七、八、九四象,不能随意制造。筮人的决疑要根据卦爻辞的占语来进行,不能乱猜瞎说。
  日月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13章。“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
  这里的两个“道”字都可以理解为“运行”“运动”,是“贞胜”“贞观”“贞明”“贞一”的对象。四个“贞”字,帛书均作“上”。“贞夫一者也”,帛书作“上观天者也”。
  小人之道 见于《系辞传》第16章。“其德行何也,阳一君而二民,君子之道也;阴二君而一民,小人之道也。”这里的“道”相当于“政治秩序”。其分别君子与小人的政治秩序的标准是“一君而二民”与“二君而一民”。这是中国封建专制的理论刍型。而这种君民关系又是用阴阳符号组合而成的阴卦、阳卦来表示的。这就是“易道”与“治道”(人道之一)的合一。
  为道 见于《系辞传》第20、21章。“《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二与四同功而异位,其善不同,二多誉,四多惧,近也;柔之为道,不利远者,其要无咎,其用柔中也。”《朱子语类》:“《易》不可为典要,《易》不是确定硬本子。扬雄《太玄》排定三百五十四赞当昼,三百五十四赞当夜。昼底吉,夜底凶,吉之中又自分轻重,凶之中又自分轻重。《易》却不然,有阳居阳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阴居阴爻而吉底,又有凶底。有有应而吉底,又有有应而凶底。是不可为典要之书也,是有那许多变,所以如此。”“为道也屡迁”是指《易》道原则的灵活性。“柔之为道”是指阴柔之爻的变化。
  道 见于第20章和第5章。“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相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初率其辞,而揆其方,既有典常,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陆绩说:“天道有昼夜日月之变,地道有刚柔燥湿之变,人道有行止动静吉凶善恶之变。圣人设爻以效三者这变动,故谓之爻者也。”这里的“道”是指易道。陆绩说得很清楚,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的摹写(“圣人设爻以效三者之变动”)。
  形上之道 见于第12章。“是故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这个“道”,朱熹也将其解释为“道理”。《本义》:“卦爻阴阳皆形而下者,其理则道也。”《朱子语类》:“道是道理,事事物物皆有个道理;器是形迹,事事物物亦皆有个形迹。有道须有器,有器须有道,物必有则。”则就是规则,法则、原则、准则。
  其道 易道 见于第23章。“《易》之兴也,其当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当文王与纣之事邪?是故其辞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倾,其道甚大,百物不废,惧以终始,其要无咎。此之谓《易》之道也。”南轩说:“既惧其始,使人防微杜渐,又惧其终,使人持盈守成,要之以无咎而补过,乃《易》之道也。”高攀万说:“一部《易》原始要终,只是敬惧无咎而已。故曰:惧以终始。无咎者,善补过也。《易》中凡说有喜、有庆、吉、元吉,都是及于物处。若本等只到了无咎便好。”其道甚大,就是《易》道甚大。这主要教人如何运用易道以保幸福平安。
  天之道 见于第11章。“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齐戒,以神明其德夫。”此处的“天道”,朱熹解释为“理”。《朱子语类》:“圣人既具此理,又将此理就蓍龟上发明出来,使民亦得前知而用之也。”
  天道 地道 人道 见于第22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朱熹说:“三画已具三才,重之故六,而以上二爻为天,中二爻为人,下二爻为地。”项安世说:“言圣人所以兼三才而两之者,非以私意傅会。三才之道,自各有两,不得而不六也。”将阴阳两个符号分别组合定位在六个自下而上的位置上,用来象征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运动,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理论框架。可以这样说,《系辞传》的“易道”是对天道、地道人道进行对照、比附。类比、综合后建立起来的理论框架。这一理论框架的特点是:形式化、规则化、符号化、系统化、简单化、抽象化、关系化、整体化。它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哲人的思维特点和能力。是我们研究解释学、哲学、符号学、信息学、系统论、控制论的一部必不可少的参考书。
  昼夜之道 见于第4章。“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林希元曰:“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只是通知昼夜之道。盖幽明死生鬼神,其理相为循环,昼夜之道也。”姜宝曰:“昼夜之道,乃幽明死生鬼神之所以然。”其实《易》上所说的“昼夜之道”就是时间变化的规律。
  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易之义》与《二三子问》《要》中更为明显。在《易之义》中是易义与天义、地义、人义(文臣之义、武将之义)、物义合一。义犹道也。而这种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想在帛书《要》中尤为集中。《要》云:“《易》又(有)天道焉,而不可以日月生(星)辰尽称也,故为之以阴阳;又(有)地道焉,不可以水、火、金、土、木尽称也,故律之以柔刚;又(有)人道焉,不可以父子君臣夫妇先后尽称也,故要之以上下;又(有)四时之变焉,不可以万勿(物)尽称也,故为之以八卦。故《易》之为书也,一类不足以亟之,变以备其请(情)者也,故谓之易;又(有)君道焉,五官六府不足尽称之,五正之事不足以至之……不问于古法,不可顺以辞令,不可求以志善。能者由一求之,所谓得一而君(群)毕者,此之谓也。”天地人的阴阳、柔刚、上下、变化……都用《易》的符号语言刻画描绘出来了,这就是易道与天道、地道、人道合一的思维模式。这一思维模式是中国古代哲人的独特思维方式在中国易学上的反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四句话,不仅是做人做事的法则,而且是修真证道的法则,这是太上千古不易的密语,是老子思想精华之所在。所谓“法”,可作为动词,是效法、学习的意思。如何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从古至今,有多少人都作过阐述和解释,但所站角度各有不同,理解也可有所说,但真正从人体生命科学研究和修真实践学方面来说,还没有人对它进行解析过。从修真的角度去理解,玄灵修真理法学认为,这四句话所阐述的真义,是修炼的四大复返先天的过程和阶段,直接言明了人如何回归自然,如何天人合一,以高度的概括和精辟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后天复返先天自然大道的修证法则。这个先天大法理论体系可贯通为:“我法母,人法地,人法天,人法道,人法自然”这五大阶段。如果从功内解析,也可以把它称为:“我法于母,人法于地,神法于天,仙法于道,圣法于自然。”这就更详细、更准确地说明了修炼的层次和等级的差异,更完整地描述了由后天返先天、由低层向高层的人天合一境界迈进的过程。 在没有进入“人法地”阶段之前,必须有一个“我法于母”的过程。人体是由父母精血而成的后天之躯,从父母身上获得先天真一之炁,全息性地继承了父母系中隐显生理组织结构遗传的基因信息,经过母亲十月怀胎,降生落地,来到人世间。得到母乳的哺育,完成了由婴儿、孩童、少年至青年的发育成长过程。可以说人身的一切都是父母所给,由父母之情所生,由父母养育而成长。正如空净师所云:“父母一念人成形,菩提原是觉有情。悟彻人根证大道,宏志方能登云城。”人降生之后,已由先天转为后天,尘世的繁劳,欲心妄念的损耗,使婴幼时期的先天状况逐渐消失。中年之后,先天真炁已变得残缺不全。人体生命要复还先天,只有通过修炼,夺取先天真一之炁,使生命质量逐渐复返到娘未生前的婴儿先天状态。 修炼“我法于母”,要在修心养性、摄身养生等方面,效法母性的仁善慈爱之心。母爱是伟大的善德,要像母***护子女一样去爱护天下众生,爱一切万物,做一个真正的善人、仁人、有益于人民的人。修炼者本应继承父母仁善之心,不断克服人心之私,完成后天主观意识的改造,在三元回归和三源再造领域,完成“法于母”的过程。同时在命体方面,经过修爻补漏,逐步完成生命再造,达到在母腹中的先天乾健状态。 “人法地”,是修真的第二步工程。人如何效法地母呢?大地驮载万物,替我们承担了一切,提供了一切,人体生命的生存,全赖大地来维持。吃的是大地长的,穿的是大地生的,衣食住行所需,无不是得之于大地母亲。可是人类回报给大地的是什么?只不过是污水粪便之类的东西,死后又把又脏又臭的腐烂了的脓血和败坏了的朽骨,埋在它的身上,破坏污染她的躯体。人如此对待大地,而大地毫无怨言,不但生生不息地长养万物,而且还承担了一切万物的罪过。人难道不应该效法大地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吗? 《易经》“坤”卦形容大地的伟大为“直”、为“方”、为“大”。大地永远顺道而行、直道而行,包容一切,不改其德。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大方广佛”。人类效法大地,还要学习地母勤奋不息的精神。地球一刻不停地在运转,只消一分一秒停止运动,人类与万物都将完结。人类效法地球,就应该像《易经》所说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地永远是健在地前进,所以人要效法它的勇往直前的“德行”,像地球母亲那样博大的胸怀,以宽厚的仁爱,赐予人类与万物以生存的环境和养命的条件。人类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完成自己生命的历程,地球母亲的恩德大无边。但人类对大地母亲多有不恭,不感地母之恩,破坏地球生态平衡,疯狂掠夺地球资源,残酷地害其生命,这等于挖地母的心。 地道之德,安静而柔和,广博而宽厚,种之得五谷,掘之得甘泉,负载万物,养育群生,劳而不怨。有功而不恃,慈养万物而不图报,地母之德大矣哉。人顶天立地,得天之恩赐而立命,受地母灵气的滋养而立身,人须臾不能离开地母的怀抱。故应效法地母安静之德,修心养性,心无妄念,身不妄动,意不妄思,事不妄为。遵循地道的法则,得地母真静的本体,修身而复命,返归到至柔至静的状态,完成复返先天的第二步功夫。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体系,有山川大海万物,还有肉眼不可见的地脉、南北极中轴脉和地球核心等许多结构,这些结构在人体一一都有对应。因此,人体要复还先天,就必须使体内生理组织结构效法于地球母亲,将经络系统、经脉系统、轴心系统都要修证出来,与地母同质同频,与玄源质性系统同频共振,这样才能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像地球母亲那样,源源不断地从宇宙获取能量。 “人法于地”是一个科学的修炼层次。比如人体百分之七十都是水,这与地球情况完全相符。地球以水养育着群生和万物,水是生命不可缺少的物质。人体内的体液就是一种水的特性,是人体生命的重要质元物资。由此可知,修炼“人法地”的科学性是非常完整的。如何法于地?首先要修“十二经络”,其次要修“八脉道”,这样就可以从生理组织结构上,完成“人法地”这个层次的先天变化过程。 地法天,在完成“人法于地”层次后,如何使体内之气上升到光?如何在信号源、能量源上得到玄源系统的帮助?这是修真进入另一个层次需要解决的问题。一般功法的修炼者,无论其体内之光有多高,也很难超越地球引力的制约,只有达到“人法于天”(神法于天)的层次后,通过自己的性体才能实现这种超越。通过性体的正修,心的正修,不离正道正法之轨,方可进入天(仙)道层次修证,最终取得正果,登上大成彼岸。 “人法天”(神法于天)、“人法道(仙法于道)”、“人法自然”(圣法于自然),这三个层次都是先天中之先天,是人体生命中三元返归和三源再造,复返高级层次的先天,通过性命双修,实现形神俱妙,达到人体小宇宙内环境与大宇宙外环境的相应相合,进而达到更高的佛道圣层次,终而达到人与自然大道完全相融相合的佳境。当修证者完成“人法天”阶段的修证任务,以天为母,实现“人法天”也就是“我道法天”。 “天”有两重含义。对内指人体这一先天小宇宙,对外指天体大宇宙空间不同层次的天。这个天是指真先天,高层次的先天。对修真者而言,是指通过各层次的后天复返先天的修证,各层次修真生理组织,已经实现了第一层次的回复先天。十二经络通畅无阻,八大脉道皆流注无滞,七丹脉线成功了四脉。在第二层次返归先天中,已经内成外就,可以进入“我道法天”,天人合一育仙胎的修证。内外先天已经同频共率,已经摸到了天的脉博。我心合天心,脉律同运行。 “人法天”是法于宇宙的第二层先天阶段。天的范畴,有可见的太阳系与银河系这一时空空间,还有不可见的更大范畴的星系天系统。修真者在完成修心炼己、断魔归本,达到无尘无浊,识意与神意基本合一成“圭”字,心性清静,就必须进入“法天”这一层次,修证太阳系之天心,使内道场的太阳系之心与外空间太阳系的太阳、月亮的场性三元相合,使人身的显隐生理组织结构与太阳系相合相应。 完成这一层次的天心修证后,还要上升到更大范畴天的核心层次,即通过初级天盘法的修炼,使内道场的五行发生根本性转变,继而又进入“混沌道盘”的中心上,三五合一,三心合一,归中一体,整体修证,进行我道法天心层次的修证,继而进入我道法自然层次的修证,内外合一,内外圆融,全息性、整体性地修证“全息轴心”、“全息体心”,使人体小宇宙中慧观与智观的宇心、系心、天心、轴心、形体心、器官核心、细胞核心等等先天后天各层次的心,都能与大宇宙相合相应,同频共振,达到自由王国的圣境。 运用一元四素全息论的象数理气来分析,这一阶段逆修程序的“数”,是由十二至八,再至四,至此已回到三窍中的第一窍。从几何学看,是由体、面、线、点再归于无。返修到此,已经回到了“点”(即窍)上。但从新的层次看,它又是一个新的整“体”。此种“体”的生理组织结构和物质质量,已非经脉层次上的水平,而是进入性命双修、生命再造工程的丹“体”的修炼阶段。但它还只是一个全息性的胚胎,非常稚嫩,尚需置入“天母”的“子宫”中孕育这个天之娇子,这就是“归窍”。这个阶段,修真者以天为慈母,孕育于胞宫,人天合一,得天母日、月、星(含地球)精华的滋养,直至胎圆炁足,瓜熟蒂落,真体成就,与天同体,天人合一。人即是天,天即是人,完成一个全新的天脉窍。 天道浩瀚无际,湛泊不动,施於天下而不求报,生长万物而不求取。天之德轻清,穹窿而高明,湛寂而虚妙,所以三光常耀,四时顺序。地法天德,玄黄相抱,阴阳交泰。所以能成就万物之形,实万物之质,都是地道顺乎天道的变化,成全天之生育而已。故曰“地法天”。 天法道, 道无形无名,无声无臭,至虚至妙。天地人万物,皆是大道所生,大道育成,所以大道是天地万物之母。天若不法道,阴阳便不能升降,变化也不能感应。所以大道流行於三才,变化於阖辟,立万物之性,复万物之命,终万物、始万物者,都是天法道的妙处。故曰“天法道”。 “天法道”阶段,主要是修“理脉窍”。因为道不可言,而言于理。圣人行不言之教,也是以大道之理教化天下。“理”在此处意为先天大道的意思。修证理脉窍,就是一个“天法道”的修证阶段,是在完成“人天合一”修证以后,才能进入的“天人合一”的全真修证过程。 天以道为母,从道中获能而生存。修真者若能像“天母”一样,独立于道境之中,再以道为母,实现“我道法道”的实践,进入第三层次返先天的修证。以道为母,胎儿在道母腹中已为先天,再以道脉线为脐带,从道母体中获能,发育成长。道脉是道胎的脐带,分为脐静脉和脐动脉,组成“道胎”体内的胎血循环系统。内外皆备,道母的“血”便会源源不断的注入胎内,“道子”自可育成。 修道脉是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相互连结、沟通的纽带与桥梁,是人体培育大还丹、孕育道胎的第三个层次的返先天过程。内道脉与外道脉,都是这个阶段的生理组织结构。这种道脉,有脉亦无脉,无脉实有脉。这两重脉的修证,并非人力所能为,全凭玄德三千,师助神修,泯识慧智,无为大定,才能修证成功。修理脉窍,就是修真者德志同天性,定慧入仙妙,修为精进,性命双修,两者相辅相成,形与质同步地向逆返先天方向变化,而达到一种更高层次的先天境界。理脉窍之理言于天道,其实也是身中之道,己身之形与性已进入道境,身道一体,同质同频。 这个阶段的修证是天人合一成真的修持阶段。以数分析,理脉窍是仙道层次的“真一”,道是“一”,“窍”是一;道是点,窍也是点。进入这个阶段修证,身、心、法于道而合道,孕于天而生于道。至此我就是“真一”,我就是圆融之“点”。育于道母之仙胞,生于真道之境,长于大道环境中。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均在此一之中。越接近大自然运动的核心,越好像静止一样。譬如一个旋转中的圆形,越接近圆周的地方,运动的幅度越大,而接近圆心的地方,运动的路线越小,而圆心在旋转的时候,完全不离原地,看起来不动,其实它是整个圆转动的核心,是力量的源泉,是一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更为雄浑无迹的运动境界,实是一种自然法则的功能。 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道的力量,生生不息,源源不断,生天生地,鬼神帝圣,都是由道的自然功能所分化,没有任何人为的因素。道就是一种自然力量的运化,它既没有为什么,也不是为了什么,本来就是这样,原本未动,无元无终,无前无后,无生无灭;而由这个无生无灭中,本然创造了宇宙天地和万有生命,形成了生生灭灭的自然现象,产生了时间、空间前前后后的无意识的意识。 “自然”这个名词,佛家称它为“法尔如是”,也就是宇宙之本源,就是无假运用,无假作为,无一法可增,无一法可减。道之性本自然。道生男女,而男女有人伦自然之妙。道生万物,而万物有自然群分之妙。道生五行,五行有曲直从革自然之妙。月有自然之明,日有自然之照。大道运化天地万物,无不是遵行自然法则的规律,无不是得自然本源之功,又无不是返归于本根。故曰“道法自然”。 修证“道法自然”的过程,就是一个法自然的清静无为,无论修证炼功,还是在日常生活之中,只须让一切自然地运变流行,自然的静,不假造作,自由自在,那就对了,又何必头上安头,作茧自缚呢?东汉魏伯阳真人名著、被称为千古丹经王的《参同契》,所论述的修道原理和过程,虽然复杂而奥妙,但仍不外乎“道法自然”的大法则。 “道法自然”就是一个大解脱、大自在,破零壁,真无极,碎虚空的修证层次。从前师尊们在言到这一层次法于自然的修证时,都是以“不可名状”而结束,谓之“道不可言”而无言矣。修者若不能直识本来,看透自然本源的“法尔如是”,即是坐破蒲团,也还是有家归不得的游子。 道法自然的修证,主要是混沌窍的修证,是“道中修道”,是道的更高层次的继续修证。前一个道字可名为“真道”,后一个道字可名为“混沌道”。前面所言的天脉窍已进入道的范畴,而理脉窍和混沌窍已处在道中,向更高道境的迈进。这三窍基本上是一窍。就数理而言,向上还有更多的层次。“天地本无根”,故只能“言尽于此”。 道是以自然为慈母,从自然中获能而存在。当修者进入道境后,也就具备了与道母相似的功能,实现第四个返先天“我道法自然”层次的修证。自然就是心,是核心,道法于心,“象由心生”,自然之道能化生万物,万物皆有道,这个道即由“心”而生。以自然为母,法于自然,也必须修证相应的修真生理组织,才能获能而成长。这种获能方法,由于已经返归在道中,复归于一中,所以以理窍、混沌窍为核心,唯心是道。在核心中获能是全息性的,这种“全息裂映式”的物质能量极高,故有碎虚空、破零壁,破零同光,混沌一片,复归自然之说。《玄机心镜注》中说:“……成高真之时,功用既至,必先光含影藏,是骨肉都融,神凝形中,名曰天光内烛,此即纯阳神气含身,自然无影……” 我们的祖先早在数千年前,已经通过自身修证,在内观、微观中认识了“生物原子核”,实践了人体核生理学,并且取得了大量成功的经验。这些实践远远超越于现代核物理学。其中生理原子核、中子核的分解和生理核聚合,是现代科学所望尘莫及的。同时先辈们在慧观、宏观、宇观中,认识了宇宙的本“源”,实践了不用“飞船”的宇宙星际旅行,并且进入宇宙核心进行研究。道家认为“象由心生”,唯心生万象。这个心就是“一”,就是“道”,就是自然本源。万物如能得此“一”,归于本源,形性合一,则会宇宙升平,世界大同矣。 道家学说自成完整的理论体系,由内至外,由根到末,由隐至显,由核心到万象,象数理气,整体包容于一真。修真者以此理逆修,归一返心,回归自然真境,既完整又科学,只可惜现代科学暂时尚未全部揭示而已。质心为万物之本,万物产生的条件,是以质心的确立为前提的,自然界的物质都是以质心为轴,以心的凝聚力为基础,这个心就是自然的核心。比如几何学中的画圆,是以中间圆心为依托。如果没有这个轴心的吸引运动,圆规就会作无序运动或直线运动,难以划出圆来。所以道家特别强调核心对万物的决定意义和主宰作用。 又如道家学说中的古河图和洛书,它们的核心都是“五”,这个“五”有多层含义,但它的根本点,就在中心那一点,那就是核心。修真学将此“五”称为“吾”,也就是“我”的意思,也就是真意之“心”。此心是一切形物的本体来源,离开此“五”这个核心,一切物质就无从谈起,所以说“五”这个核心是无中生有的本源。这个五以外的圆形分布,都是这个心与形体的和谐统一体,心形合一,才构成了这个万象万类的物质世界。 修真者的最高境界,就是后天复返于先天这一点中,层层先天的返修复归,最终归于混沌,归于一中,并且在一中、在混沌中极化、核化、心化,继续逆化由太始至太素,由太素至太初,由太初至太易,由太易而归于太虚。最后达成浑圆一体,聚散自然,聚则成形,散则成炁的最高自然之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白话帛书要
马王堆帛书易经。。。
邓球柏:论易道与中庸之道
《论语》与《道德经》互补(上)
老子“道可道,非常(恒)道”新解
孔子著易经正释【全易大旨】(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