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表剂』辛温解表>麻黄汤>巧用麻黄汤治太阳伤寒证(学术)
     1969年深冬,早上山区的北风嗖嗖地,刮到脸上就像刀割一样,入冬以来还没下过像样的雪,干裂的麦地里,麦苗在根部枯叶的衬托下,顽强地绿着。医院附近的东孝村郭某的家人来医院叫诊,说郭某病了,发烧,卧床不起。郭某是家里的老大,40岁出头,人高马大,平日身体非常健壮,没听说他生过病。我戴上放下帽耳朵的大棉帽子,再戴上大口罩,迎着北风,来到郭家。一进门,正见老郭躺在床上,他见我进来,与我打招呼,客气了几句。我开玩笑地说:“你也会长病啊!还躺下了!”他说:“全身疼,头疼好像要裂开似的,鼻子不透气,流鼻涕,怕冷,有时打寒战,两天没大吃东西了。”我给他量了一下体温,四十多度,再看他的样子,面红气粗。我听诊了一下,双肺呼吸音略微粗糙。只见他胸前皮肤是均匀的、淡淡的潮红,用手在他胸前轻轻一按,立即显出五个苍白的手指印,这是皮肤充血的表现。我又看了他的舌,尖略红,苔薄白;按他的脉,浮紧而数。从整体看,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证。那时我刚刚参加工作不久,还谈不上什么经验,对太阳伤寒出现脉数的机理有些不解,尽管《伤寒论》有言“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但那时理解不深,再加上老师在课堂上讲中药时过分强调麻黄发汗力峻,应当慎用,若误用,会大汗亡阳;而讲方剂时,又过分强调麻黄汤是辛温发汗峻剂,可引发大汗亡阳等,故多有禁忌。老师只讲辛温解表治风寒表证,风寒表证是脉浮紧,未讲清楚伤寒发热是“风寒束表,腠理闭塞,阳郁肤表”;认为只要发热,脉必是数的,未讲明白“只有辛温才能发汗,只有发汗才能开腠,只有开腠才能热随汗泄,汗泄才能退热”的道理。因此,我斟酌再三,才用上麻黄汤。老郭服麻黄汤后,汗出热退,头身也不痛了,也愿意吃饭了。这个病例对我影响很大,后来引发我对这个问题的深入思考。

    1978年,我跟随李克绍先生读研究生时,更加深了对太阳伤寒麻黄汤证脉数机理的理解。李老师主编的《伤寒论语释》在解第52条时,专门加按语说:“柯韵伯认为,数脉主热,不宜用辛热的麻黄汤,因而解释说'数者,急也,即紧也’。这样训数为紧的解法,恐与《伤寒论》的原意不合。因为在本条之上的49、50条曾分别提到'脉浮数者’'脉浮紧者’,这说明浮数与浮紧不能混为一谈。另一方面,训数为紧,这在《伤寒论》中也找不到先例。而脉浮数者可发汗这样的条文,却是有的。这除了49条之外,还有134条……这条还明确指出'浮则为风,数则为热’是行将化热而表邪未尽,故宜解表,依《伤寒论》用药规律,显然是有汗宜桂枝汤,无汗宜麻黄汤”。按语又举第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为例,又举出第37条、235条、232条等,指出“这除了37条的脉象可能但浮不数外,235条是阳明病,232条是阳明中风,这都是里热病,岂有脉象但浮不数的道理?这说明'脉浮数者,可发汗’是可发在'浮’字上,而不是可发在'数’字上” 。按语又说“当然,脉浮数而用麻黄汤确有辛热的缺点,但在仲景当时还没有表里双解法,这对古人,岂可过责。因此,我们在今天学习本文时,应当重点领会'可发汗’三字,而对于'宜麻黄汤’,则不可拘泥”。我觉得这一段文字对第52条“脉浮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解释得还不是太清晰,尤其发汗是“发在'浮’字上,而不是可发在'数’字上”不是太贴切,有点回避矛盾焦点的意味,主要原因是对本条中脉数的机理讲得还不透彻。李克绍先生认为只有理解了麻黄汤证“脉数”的道理,才能放手使用麻黄汤。(李心机)

    本文摘编自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沂源山区从医记》(李心机 山东中医药大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深度解析大青龙汤
【经方家园】大青龙汤证解
《伤寒论》大青龙汤表里双解治法探析
风寒感冒,莫用风寒喘促之麻黄汤!
伤寒论讲义
宣肺开腠乃仲景汗法之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