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经验』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十二)
按:这是1982年春末,应菏泽中医学会之邀,作学术讲座,值牡丹盛开,也正是党中央号召经济致富之期,故口占西江月,写出胸中宏愿。
赏雪(七绝)白雪装成新世界,寒风冻就硬骨头,我欲献身为四化,正需岁末此寒流。按:此诗作于1980年元旦。
胀满:脘腹胀满是常见病之一。胀满和痞硬不一样,痞硬在触诊时有板硬、紧张的感觉,只局限在胃脘部。而胀满则是撑胀不堪,轻的也可能只局限在胃部,而重的则能全腹膨胀,腹皮绷急。
由肠胃本身不健康所出现的胀满,都是肠胃充气。肠胃之所以充气,则是胃内或肠腔内的食物没有完全消化好。而且向消化道下端的传送力减弱,甚至停止,使胃肠内积存过量的食物、气体或液体而膨胀。胃肠内的食物,为什么会消化不良?又为什么传送力减弱或停止?这有多种原因。有由于食物太多,超过胃肠正常的负担能力;有由于肠道内有陈旧的粪便等物留滞,挡住新进饮食物的去路,都能使肠胃内容物太多,并产生气体而形成膨胀。另外是胃肠自身有病,如肠热、肠寒或胃肠虚弱等,这使胃肠的蠕动功能麻痹或减弱,因而食物积存,出现胀满。总而言之,胀满的病理是虚实寒热都有,因而治疗的方法,也有温凉补泻的不同。
1.实胀:进食过多,致使消化不良而形成的胀满,必不断地嗳出伤食的气味,或兼呕吐和腹泻,当用神曲、麦芽、山楂、莱菔子等消食药为主,或者再加点枳实、枳壳等行气药,消去积食,胀满就会消失。如果是大便秘结致使食物停留的胀满,就当以大黄、芒硝等通利大便药为主,再酌加枳实、枳壳、厚朴、木香等促进气机运动的药,使肠道通畅,随着粪便的排泄,饮食物的下行,就可不胀。以上这两种胀满,都属于实证,是最容易治愈的。
2.寒胀:由肠胃虚寒而出现的胀满,必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不渴,喜热怕凉。这是胃肠功能衰减所致的腹胀,称为寒胀"。当用热性药振奋胃肠机能,中医术语叫作"温中祛寒"。温中祛寒的特效药是干姜。以于姜为主,再配上一点炙甘草,叫作甘草干姜汤,主要用以振奋肠胃功能。甘草干姜汤再加人一味炮附子,就叫四逆汤;若加入人参、白术,就叫理中汤,都是治寒胀的常用方。也可以在这些方中加入少量的辛温行气药,如砂仁、草豆蔻、木香等,效果会更好。
3.湿热胀:热胀是肠胃有热。热胀夹湿的最多,常见大便酸臭,粘溏不爽,舌苔黄腻,小便黄浊。这样的胀满,必须清热燥湿,再加行气药。黄连配枳实,就能起到这样的作用。下面介绍治湿热胀满的两个常用的有效方。枳实导滞丸(东垣方):治脾胃湿热,胸闷腹痛,胀满泄泻。枳实15克,白术、黄芩、黄连各9克,泽泻6克,炒神曲15克,煨大黄30克,共研细末,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空心热水送服。 中满分消丸(东垣方):治腹满热胀,二便不利。厚朴30克,黄芩、半夏、黄连、枳壳各15克,泽泻9,干姜、茯苓各6克,白术、猪苓、人参、炙甘草各3克,共研细末,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100丸,食前温开水送下。
4.热胀:热胀也有不兼湿的,大便不粘不溏,脉必洪大有力,口干喜凉,当重用石膏泻胃火。清代名医李延昱,曾治过一个福建人,名周东志。此人形体较瘦,却食量很大,忽然得了胀满病。一般医生都怀疑他饮食过量,给予槟榔、枳壳、山楂、麦芽、神曲、厚朴等消食行气药,越吃越重。后来经李延呈诊治,右手脉特别洪滑,知是胃火,改用石膏、黄连、栀子、木香、陈皮、酒蒸大黄等清热泻火药,只服了两剂,就完全好了。
5.虚胀:除了前面讲的实胀、寒胀、热胀、湿热胀等以外,还有一种胀满是在胃肠功能极衰弱的情况下出现的,这叫虚胀。虚胀的腹部外形,也能象实证那样,膨满胀大,兼之患者又都迫切要求消胀,所以医生往往习惯用消食破气诸药,而不敢大温大补,以致越治越胀。怎样认识肠胃虚弱与胀满的关系呢?可以这样来体会:停食的胃胀,虽然属于过食的实证,但胃肠消化力很强的人,就比较少见。而虚胀的病人在病情严重时,哪怕只多吃了食物,也会胀满不堪,辗转不安,甚至想法吐出才好,因而常常形成畏食。只这一点,就要从胃肠机能衰弱上去考虑,而少去考虑消食、宽胀。虚胀的病机既然是肠胃虚弱,治疗时就应当用温补药,而禁用消食宽胀药。因为消食宽胀药,只有在胃肠消化功能还不算太虚弱的情况下,才能发挥消化饮食的作用,如果胃肠虚弱的程度已很重,那只能先健补脾胃,不能设想撇开胃肠的作用,只靠一包神曲、麦芽就能把所进的食物消化掉。相反,在胃肠功能极为衰弱的情况下,这些药非但不能消食,而且还能消耗胃气。有这样一些例子,最能说明问题:有不少食后容易胀饱的人,初次给与一些消食行气药,效果,很好。后来再胀再消导,效果就差些。如果把这些消食行气药再不断地继续下去,胀满反而会继续加重。这就是消导药能消耗胃气的证明。在医学上叫做"虚虚"。
促成虚胀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疾病本身的发展,如久吐久泻,胃肠功能逐渐衰减而形成的。但是这样的虚胀,一般地说,还不至于达到丝毫不能进食和腹胀难忍的严重程度。临床的虚胀重证,往往是因长期服用消食药或破气药,伤败了胃肠功能,改变了胃肠的冲和之气而致成。服药伤残胃气,能使脉象出现两个极端:一是极细极弱,虚不任按。这是久服神曲、麦芽等消食药,使胃气逐渐消耗到极严重的时候出现的。这种脉象容易诊断。另一种脉象是弦大鼓指,即脉管又硬又粗。这是服了过量的破气宽胀药,如枳实、厚朴等,胃气受了破气药的冲击,发生了反作用。这种脉象,按之有力,容易给人造成假象。但是按之绷紧,一点柔和之气也没有,这 "脉无胃气",是诊断胃气受创的重要依据。
弦大鼓指,是真虚假实的脉象,如果没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能难以掌握,但是可以根据下列特点,得出正确的结论。
(1)消食药、行气药丝毫不能解决问题:(2)病情进展缓慢,不是暴胀(腹暴胀大,多属于热);
(3)服宽胀药似乎略有轻松,但一会又和从前一样,甚或加重;
(4)久不进食,而脉反弦大;
(5)进一口食也胀满难忍;
(6)胀减时,腹软无物。弦大鼓指,毫不柔和,既然是脉无胃气,治疗时就当温补脾胃,或少佐养肝之品,绝对禁用行气消导药。
下面两例医案,是上述两种情况的说明:
吕某,女,年四旬余,患腹胀半年。曾服药治疗不效,且越治越胀。求先生诊治,患者骨瘦如柴,腹胀如鼓,腹皮薄、绷紧,扣之有鼓音。自述每进一日食,就胀满难忍,必欲吐尽才好。出示曾服用厚厚一叠中药处方,约五六十张,都是神曲、山楂、槟榔、麦芽、五谷虫、木香等消导药物。舌淡苔薄,舌体瘦瘪。给予圣术煎,处方:白术(微炒)30克,陈皮3克,干姜(微炒)6克,上肉桂3克。水煎服2剂。上方服用2剂,诸症大减。后未再服用其他药物,其病痊愈。本案之腹胀,实因过用克伐消导药所促成,故以景岳圣术煎,重用白术之补,又少加干姜、肉桂鼓舞胃气,陈皮行滞气,以补为消,故获显效。
另例:患者刘某,中年男性,山东济南历城人。曾因生气,逐渐食欲不振,不能进食,尤其不能进硬食。略进稍硬食物,就似痛非痛,满闷发胀,嗳气不止。胃脘部按之能出现较浅的指印陷窝,小便略有不通畅的感觉。曾不断服用破气消胀类中药治疗达半年之久,无效。患者因而怀疑是胃癌,甚为忧虑。于1973年3月17日求先生诊治。舌质淡,脉沉稍数而涩。给予温补脾胃,少加疏肝理气之品。处方:茯苓9克,炒白术9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川椒6克,吴茱萸6克,炮姜3克,刺蒺藜9克,木瓜9克,生麦芽6克。水煎服。上方共服12剂,基本痊愈。本证食欲不振,进食则胀闷,主症在胃;但因生气而得,怒气伤肝,则病因在肝;久服破气消胀药无效,知属虚胀无疑。故处方健脾和胃,兼以疏肝。配伍恰当,故药量不大而收效迅速。
胃脘痛:胃脘痛的临床症状,颇为复杂,或痛在胃脘部位,或连及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感觉烧灼热痛者,有感拘急或胀痛者;痛在食前与痛在食后不同;常年作痛与季节性发作各异。其因不外饮食不调,情志不遂,或过饥过劳。西医学认为,除少数查不出原因者归之于神经官能症外,其余大多属于溃疡或炎症,或溃疡合并炎症。中医认为其病机多为因痰因瘀以致其痛,故中医治疗胃痛,既有涤痰、消瘀、活血等治标的方法,也有促使炎症消散和溃疡面愈合的清热、祛寒、养胃等治本的方法。由于这些方法都是通过辨脉辨证而采用的,所以不论是溃疡、炎症或神经官能症,都能取得很好的疗效。下面将先生治胃脘痛的点滴经验,简述如下
1.涤痰止痛法:涤痰、消瘀、活血等法虽然是治标,但在这些病理产物消除之后,不但能起到止痛的作用,而且也有利于炎症的消除和溃疡面的愈合。凡胃痛表现有口干、口粘或呕出粘液等症状者,就是胃中痰浊。其往往胶着难消,对于这样的痰,轻者用清热化痰法,仿丹溪海蛤丸方(海蛤壳、瓜蒌仁)加减。如效果不大,兼胸满气粗,大便秘结等症状者,则改用小胃丹(芫花、甘遂、大戟、大黄、黄柏)。此外,《金匮要略》中之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等,切勿看作是单纯治心绞痛的专方,用来治痰饮痹阻的胃痛,都有很好的效果,而且药性和平,有利无弊,临床应酌情选用。
2.消瘀止痛法:"瘀",胃肠道有瘀滞。据先生的经验,凡中医诊断为胃肠道有瘀滞的病人,通过现代医学检查,大多是十二指肠球部有溃疡存在。在对症用药之后,有的泻下白冻状物、烂肉状物,或黑色坚硬的粒状物,以及异常坚硬的粪块等。因此可知,这些瘀滞物,实际是炎症或溃疡渗出物的积存,以及因胃肠蠕动迟缓,使部分食物或残渣不能顺利下行,又与渗出液混合积久而成。
胃肠道瘀滞形成之后,不但疼痛加剧,而且由于胃肠蠕迟缓,能使粪便于结,而生便秘、嗳气、食少、腹痛等症。也常伴胃脘部怕风冷、畏冷食等。治疗这样的胃痛,可选用遇仙丹(黑丑、槟榔、三棱、莪术、大黄、木香、大皂荚)、大黄附子汤等有泻下作用的方剂。
如:1972年曾治李某,胃痛多年,经检查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服中西药数年无效,据述从前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而反发干,大便经常于涩不爽快。先生据此推理,这是患者素有里湿。因仿遇仙丹方,去皂荚,用黑丑6克,槟榔、三棱、莪术、大黄各9克。水煎服。连服二剂,大便泻下白冻一大堆,腹中顿觉轻松。后酌加薏米、苍术等祛湿药调理,终至饮食正常,症状消失。遇仙丹适用于瘀积而湿偏重的胃痛,患者一般多具有大便秘结、舌苔白腻等特征。本患者的证候特点是原曾有手足多汗症,自患胃痛后手足不再出汗反发干,大便亦经常干涩不爽快,这是湿被瘀阻的证据。故以消瘀之药以化瘀止痛,继以祛湿之药清除里湿。
又如:1956年先生在威海行医时,一男性农民,年40余,脘腹痛多年。每痛时数日不大便,脉沉紧。出示以前服过的药方,大多是枳朴大黄等行气泻下药,其中大黄有用至30克者,但大便仍不通畅。遂给予大黄、附子、细辛各9克,一剂即大便畅下,粪中有黑色粒状物,大的如黄豆,数甚多,坚硬异常。此后腹部舒适而病愈。
以上两方,都能消痰祛瘀止痛,一般是大便秘结,舌苔白腻,湿偏重的用遇仙丹。若大便秘结,脉象沉紧,肢冷舌淡,寒象明显的用大黄附子汤。用大黄附子汤要注意二点:一是必须其人不呕,因为呕则病机向上,不宜下法;二是细辛用量宜重,先生常用至6~9克。细辛与附子合用,使久已处于呆滞状态的肠管活动起来,大黄才能起到泻下的作用。
3.活血止痛法:瘀血作痛,大多是溃疡病的结果。因为溃疡面不断渗出的血能留滞而成死血,且常与渗出的津液混杂在一起。胃肠道的瘀血,不但妨碍溃疡面的愈合,而且一有冷热不调,或辛辣触动,就会疼痛发作,使溃疡缠绵难愈。有瘀血的胃痛,多呈针刺样疼痛,舌上常有瘀点,脉多呈涩象,治疗应以活血化瘀为主,失笑散是最常用的有效方。方中的五灵脂和蒲黄,既能活血,又能燥湿化瘀,所以对于痰血混杂者最为对证。此外,还有用炒灵脂配人枯矾,共研细末,温酒调服者;有将灵脂配桃仁,研末醋糊为丸,酒醋任下者。配制不同,其理则一,临证可以随宜选用。
4.解热止痛法:这种胃痛是临床最多见的胃脘热痛特点是:胃中灼热,舌赤脉数,时痛时止,痛重时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甚至额上自汗,或全身冷汗、手足发凉等。治疗胃热疼痛,以栀子、黄连为主药,热极出现假寒症状时,须加辛热走窜药以为反佐。如《医彻》之仓促散(炒栀子、生姜汁)内用生姜汁即是,此外尚用生、枯白矾各等份研末糊丸酒服者,用酒送服也是辛温走窜之意,与反佐的道理相同。总之,栀子、黄连都能解热,但栀子能导热下行,而黄连、白矾则守而不走,又兼能燥湿,宜于热而兼湿者。
治胃热作痛有几张名方,如:《统旨方》的清中汤,《张氏医通》的清中蠲痛汤,《沈氏尊生书》的清热解郁汤。明明是胃热疼痛,但病人却胃部怕凉风不敢吃冷食、喝凉水,这就是提示医生也不能纯用寒凉药,只有一点温热或走窜药,才能纠正热邪对寒凉药的格拒之性从而发挥其解热的作用。如前面所讲的几个药剂,就有栀子配生姜、配川芎、配香附等,都含有这个道理。还要补充说明一下:先生对于胃热疼痛不敢吃冷食喝冷水的,一般是寒凉药配干姜;对于胃脘部怕凉风的,则配入白芷。治胃热疼痛,服药后不痛了,只算有效;必须服至吃冷食冷水也不再发作,才算痊愈。郁热胃痛经选用上述诸方治疗后,一般都能迅速止痛,但亦有少数痛止后不久又再次发作,再服前方效果不大的,这是郁热虽解,但胃还有些秽浊郁滞未净,这时可用元明粉3~4克,温水化服即愈。胃热疼痛,痛而兼胀,连及两胁,脉象弦数的,中医认为这属肝火犯胃,当泻肝火,金铃子散效果最好。此外还有温中止痛法,药用干姜、良姜、肉桂、吴茱萸、草豆蔻等,方如理中汤。建中养胃止痛法,以当归建中汤为好,养胃的以叶氏养胃汤为佳。
腹 泻:腹泻虽是一种常见病,但有时又是一种较难治愈的病,尤其是慢性腹泻。但只要辨证准确,用药针对性强,取得佳效也是不难的,下面举先生治例说明之。
杨某,男,50岁,山东兖州人。1982年初夏就诊。患者腹泻频繁日数十次半年余。不敢食油腻、生冷之物,西医曾怀疑为肠癌,多方治疗无效。望其舌苔黄腻,经问知大便泻而不爽。处方:生大黄30克,黄酒适量,以酒煎服。一剂后泻的次数减半,再剂即自觉痊愈。4剂之后,任食生冷瓜果,亦不再泻。后隔数月,患者前来道谢,告日:其子结婚喜庆之日,吃喜酒数杯,亦安然无恙。
按:大黄《本经》称"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癜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例腹泻属肠垢不尽,热泻不止,用大黄正是取其"推陈致新"的作用,又以黄酒助其药力,达到泻止病愈之目的。此方又名将军饮,在治泻法中属"通因通用"的疏利止泻法。腹泻的原因很多。中医治疗腹泻根据腹泻的不同特点来辨证施治。明代李士材曾总结出治泻九法,先生把这九法加以扩充,并附以简方和有启发性的医案,以供临床参考.
1.渗利法:本法适用于:大便稀薄如水泻,小便短少,腹部胀满,没有里急后重感,也没有脓血混杂。这样的腹泻,病灶一般在小肠。因为小肠不能泌别水分下出膀胱,使水液直趋大肠,才致成腹泻。治疗这样的腹泻,应当用利小便的药物,使水走前阴,大便才能不泻。这种方法叫做"渗利法"。《苏沈良方》有这样一段记载: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得了急性腹泻,请太医院里的国医治疗,丝毫没有效果。他的夫人对他说,市集上有人卖治腹泻的药,三文铜钱一帖,服过此药的人,都说效果很好,咱何不买一帖吃吃看。欧阳修说,咱们这些人的体质,和劳动人不一样,他们敢吃的药,我们却不可轻试。可是夫人瞒着他买了一帖,搅在国医处方的药剂中,给欧阳修服下。只服了这一剂药,欧阳修的腹泻就完全好了。治好之后,他的夫人才把详情对欧阳修讲了,欧阳修也着实佩服,便把卖药人叫来,答应用很高的代价请他传方。卖药人最初不肯传,经欧阳修百般动员,才说:这方是车前子一味,碾成细末,每服6克,搅在稀米粥里服下。车前子有利小便以达到止泻的作用,所以明朝赵学敏编写的《串雅》中,有一张方名叫分水神丹,即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水煎服。治疗水泻,非常有效。明末罗国纲的《罗氏会约医镜》提到治疗水泻的秘诀,是在药方中加入一味革薜。萆薜也能渗利小便,和车前子的作用差不多。
2.升提法:本法适用于:稀便中夹有气体,泻下泡沫,排便时连续有排气声响,脉搏可能见浮脉。这种现象,中医叫做飧泄。因为有气体,便把病因归属于风,治疗时必须用治风的药物,如防风、荆芥、麻黄、桂枝、葛根等。凡是风药,都能鼓舞胃气上升,胃气一升,大便就不会泄泻,气体也就消失了。《邵氏闻见录》记载:夏英公得了腹泻证,太医院里的医生,认为是虚证,用补脾药治疗,始终不效。有一个姓霍的老医生,问明了大便的性状,说这是肠中受风,开了一个有藁本的药方,服下后,腹泻就好了。李延昱《脉诀汇辨》记载:闽中地区有个太学生张仲辉,终年喝酒、吃瓜果,一天,忽然得了腹泻证,从半夜到天明,泻了二十多次。医生们先给以渗利小便的药,无效,又给予健脾药,泻的更加利害。后来李延星看了,六部脉都轻轻一按就能摸到,这是浮脉,认为浮脉是感受了风邪,《内经》早就指出,"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非使患者出汗不可,给开了一张有麻黄、升麻、葛根、甘草、生姜等有发汗作用的药方。先前看过此病的医生嗤笑说:"这书呆子,好奇行险,麻黄是发汗重剂,连伤寒病都不敢轻易使用,这种腹泻证,却用麻黄,这岂不是用药杀人吗?"仲辉听了,也犹疑起来,不肯服李延是的药。可是越停病越重,没有办法了,说道:"服下此药,听命吧!"服后得汗,腹泻很快就好了。据以上二例,可见飧泄是外风引起的肠胃功能失调。外感风邪的症状,存在也好,已不存在只剩下脉浮也好,脉象也看不出风邪,仅从大便看出是泄也好,用祛风药治疗,都能取得疗效。不过脉浮或风邪表证明显的,服风药应当发汗。没有风证表脉,只是大便溏夹有气体的,服风药是提升胃气,就不需要发汗了。
3.清凉法:清凉法是用于热泻的,热泻的特点是:大便的时候,觉得肛门灼热,粪门弹响连声,粪色深黄,酸臭难闻,小便赤短。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苦寒泻热药才能起到泄热止泻的作用。李士材说:用清凉法治热泻,就象炎热的夏天刮起一阵凉风一样,使热气消散。这也是《内经》"热者清之"的治法。古方治热泻,用黄芩汤,即黄芩、白芍、甘草、大枣四味药,水煎服,效果很好。《本草汇言》记载:有一个患腹泻的人,不论吃什么粥、饭、蔬菜,一人口,咽喉就有针刺的感觉,吞咽时,喉中觉得很辣,腹部满痛,大便时,肛门灼热,弹响连声,脉洪大而数。给予黄连9克,自芍6克,甘草2.5克,一剂药就好了。这一处方,实际就是黄芩改成黄连,又去了大枣,原则未变,所以效果很好。《寿世保元》还载有一方:有个病人,每次进食后,就腹中鸣响,响完就泻,以致不敢进食。服了不少治泻的药方,都不见效。后来有人传方,将红柿核用湿纸包裹多层,放在炭火上煨熟吃下,吃三四个就好了。这也是治的热泻,而方更简单,效果也不弱于上面所讲的黄芩汤和黄连方。
4.疏利法:疏利法是用于肠道内有陈旧性未消化、未排泄净的食物、瘀滞或粪块。这些陈旧的物质,留滞在肠道之中,就象行水管道积存有泥石浊垢等沉淀物一样,它使水不能从管道内顺利流出,却又不断地使水向外溢出。所以治疗这样的腹泻,必须象疏通管道那样,除掉肠道里的废杂物,使大便按时排泄按时停止。排除这些废杂物的办法,叫做"疏利法"。《冷庐医话》记载:谢时素有腹泻病,已有三十年之久,未能治愈。后来鄞县名医周公里,用礞石滚痰丸与服,三付,这多年的顽固久病就痊愈了。滚痰丸是治顽痰的效方,用它来治愈的腹泻,也必然是肠道中有稠痰一样的粘浊物质,这样的病人大便时不但不爽快,泻出物中也可能带有这样的粘液。肠中有象痰一样的粘浊物质所致成的腹泻,中医叫做痰泻,痰泻除了极顽固的须用滚痰丸一类较为猛烈的药物以外,其余病程较短,症状较轻,只是阵发肠鸣,大便夹痰夹水的,用二陈汤加味治疗,也很有效。还有伤食致成的腹泻,也适用疏利法。这样的腹泻,常嗳出腐败难闻的伤食气味,腹中鸣响,连连放屁,泻出的稀粪之中,常兼有未消化好的硬块。可用平胃散加神曲、麦芽等治疗,使积食消除,大便也就正常了。腹泻证中有一种慢性久泻,时轻时重,也是肠道有瘀滞,但用一般的疏利药物治疗,总不见效。这是瘀积的时间太长了,就象我们用过的器具上有年久沉淀的积垢一样,初得时容易去掉,但时间久了,就洗不掉,刮不净,所以一般的常用药不易见效。即使暂时见效,但病根未去,过一段时间又会反复,甚至会按照最初得病的季节,按时复发,形成"休息痢"。在这样病情极为顽固的情况下,必须改用较为剧烈的药物,才能达到除邪务尽的目的。这些顽固的瘀滞,根据其不同的症状表现,可分为积热、痼冷两大类。
简述如下。泻下黄赤、粘浊,或如鱼肠、烂肉、腹胀、腹痛、舌赤,反不敢吃凉物,五心烦热,不喜油腻辛辣,口粘口臭等症,属于积热。积热兼湿的最多。泻下如白冻,或谷食不化,不臭而腥,脉细肢冷,喜温恶寒,属于痼冷。
治积热或痼冷,现举两个代表方如下。将军饮(《医鉴》方):治腹泻如痢疾,经久不愈,脓血稠粘,里急后重,日夜无度。并治休息痢,愈而复发,止而复作。大黄30克(切片),好黄酒两大盏,同浸半日,煎至一盏半,去大黄,将酒分二次服下。
蜡匮巴豆丸:治多年凡吃生冷和肉类即泻者。明朝大医学家李时珍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有这样一段记载:一个老年妇女,约六十多岁,患腹泻已经五年,无论吃肉食或者别的油脂性食物,或者生冷之物,吃下后就必腹泻。服过许多调理脾胃药、升提药、固涩药,不但不好,反而腹泻的更重。她请李时珍看了看,脉搏沉滑。李时珍认为,这是脾胃功能损伤的时间太长,有冷性积聚结在肠道,予蜡匮巴豆丸五十丸。服下以后,一连二天未大便,腹泻从此好了。以后时珍又用此方治好了久泻的患者近百人。蜡匮巴豆丸,就是巴豆一味,用蜂蜡作皮,把药封起来。这样,巴豆到达胃中的时候,有蜡皮封裹,不刺激胃,直到肠中才完全化开。巴豆是热性泻药,对顽固冷积别药不效时,巴豆能发挥良好的作用。蜡匮巴豆丸有这样几种做法:《危氏得效方》治夏天水泻,用巴豆一粒,去壳,插在针上,在植物油灯上烧,存性,再把蜡化开,包在巴豆外面,冷却后就是一丸。如果是治小儿,要把丸做得更小。用巴豆一个,烧法同前,再用豆粒大一块黄蜡,在灯上烧化,滴入水中冷却,取出,同巴豆一起捣烂,做成黍米大的小丸,每服五丸到七丸,莲子或灯心煎汤送下。
5.甘缓法:有的腹泻,次数太多,可能每天数十次,而且一觉得要大便,就必须急忙奔向厕所,稍一晚了就跑不及。中医学认为,这是脾虚下陷,当用味道甜的药治疗,因为甘昧药能减缓泻下的程度,这叫"甘以缓之"。《罗氏会约医镜》的甘缓汤,就起到这样一种作用。甘缓汤方: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各5克,升麻1.5克,陈皮2克,苡米(炒)、芡实(炒)各6克,木瓜、白蔻仁、砂仁各3克,红枣4枚。水煎服。如嫌人参价贵,可改用山药12克代替。本方若加入肉豆蔻3克,木香(煨)1克,亦很好。
6.酸收法:腹泻的时间太久,虽然不是急不可待,却也频繁入厕,粪便量不多,也没有热痛酸臭等症状,这是久泻耗气,气虚不能固摄的缘故。治这样的腹泻,可在相应的处方中,加入石榴皮、乌梅、五味子等酸味药,才能起到止泻的效果。《罗氏会约医镜》的酸收丸,就是这样一张方剂。其方是:人参、山药、炒白术、炙甘草各90克,良姜45克,诃子肉60克,石榴皮(醋炒)60克,五味子30克。上药共研细末,用醋煮面糊做成丸剂,米汤送下。又如《扶寿精方》治腹泻兼口渴,用乌梅一味,煎汤代茶常服。《肘后方》治腹泻证,在肠垢已经很少的情况下。仍频繁作泻,用乌梅肉20个,水一盏,煎六分,食前分二次服下。又如五味子一味,煎服治五更泻。
7.固涩法:固涩法和酸收法有些相似。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周身无力,频泻量少,正气耗散的,用酸收法,以酸味药为主药;肛门下坠,或兼脱肛,虚坐努责,是大肠已滑,用固涩法。以涩味药为主药。但是,涩是酸的变味,滑脱也必兼气虚,所以酸收和固涩可以借用。主要是没有大便也虚坐努责,并兼有脱肛的,当用固涩法;只是气虚,有大便即泻,努责并不突出的,用酸收法。酸收是收敛正气,固涩才是固涩大肠。无论酸收或固涩,都是在邪少虚多的情况下才可使用。也就是说,肛门不灼热,大便不酸臭,舌苔不厚腻,脉搏不弦数,才可使用,这样可防止治病留邪。涩肠的常用药,有罂粟壳、赤石脂、枯矾、木贼、龙骨等。《三因方》治大肠脱肛,焙木贼存性,研末,掺之,以手按人。也可加入龙骨末。《经验方》治水泻不止,罂粟壳,去蒂膜,一枚,乌梅、大枣各十枚,水一盏,煎七分,温服。《太平圣惠方》治老人泄泻不止,用枯白矾30克,诃子(煨)15克,共为末,每服6克,米饮调服。《寿世保元》治久泻,大便滑泄,用五倍子150克(炒),研末,面糊为丸,每服五丸,米饮下,每日三次服。
8.健脾法:凡腹泻证,大便稀溏,又兼身体疲倦懒惰,食欲不佳,腹部发满,就是脾脏虚弱。脾的正常工作,是把饮食消化之后,又把营养物质运送到全身各部,医学术语叫作脾主运化。如果脾虚脾弱,不能很好地吸收,致使水谷直趋大肠,就会出现腹泻。治疗方法,应当加强脾的功能,如人参、白术、莲子等药,促使其吸收,这叫做健脾法。健脾药中,最好也加入一些渗利小便的药物,如茯苓、车前子等,效果更好。常用方如胃苓汤,平胃之中,有健脾利湿的作用。苍术、厚朴、陈皮、白术、茯苓各5克,泽泻、猪苓各3克,肉桂1.5克。水煎服。
9.温肾法:温肾法,是用温肾的药物把肾阳发动起来。肾阳也叫命门火,它对脾胃来说,正好和灶下加火一样,是脾胃热能的来源。因此,在脾阳大衰,并出现命火不足的情况下,温补肾阳就是第一要着。怎样才知道是命火不足呢?凡大便溏泄,饮食少,全身懒倦,没有别的严重症状,是属于脾胃虚寒,如果再兼有四肢发凉,脉搏沉遮细弱,大便清稀象鸭粪一样,或者每天在天明之前五更的时候,按时腹泻,这就是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除此之外,凡脾虚寒的时间太久了,用温脾药治疗不效,也大都是肾阳虚衰,也必须改用温肾药。温肾止泻的常用药,有补骨脂、骨碎补、附子、肉桂、益智仁等。又因所有的腹泻,差不多都与脾有关系,所以温肾止泻药中,也常加一些温脾健脾的药物。现举例说明如下。
《世医得效方》记载:凡腹胀忽泻,日夜不止,诸药不效,这是气脱,用益智仁60克,水煎服即止。益智仁温脾固肾,所以有这样的效果。
《本草纲目》记载:魏刺史的儿子,患腹泻很久了,请了不少医生治疗,都不见效。病情逐渐危重。名医李时珍看了,用骨碎补研成细末,另用猪腰子一个劈开,把药末加入其中,放在火里煨熟,令病人吃下,腹泻很快就好了。
四神丸(《证治准绳》方):治久泻腰酸,四肢发凉,不思饮食,或五更泄泻。肉豆蔻(面裹煨)、五味子(炒)各60克,补骨脂120克(酒浸一宿炒),吴茱萸(淡盐汤泡沙)30克。以上共研细末,另用生姜240克,切碎,红枣100枚,清水煮烂,去皮核,与药末同捣,和丸,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饭前米饮、开水或淡盐汤送下。本方中的肉豆蔻,就是用来温脾止泻。
以上这几个方子,都治久泻、寒泻。凡寒泻日久,必伤肾阳,所以都用温肾药取得满意的效果。
上面提到四神丸能治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五更泻为什么用四神丸也有治不好的?下面就谈谈这个问题。
五更泻是肾泻中的一种,因为是半夜以后,天未亮以前,必腹泻一二次或多次,其余的时间不泻,每天如此,丝毫不爽,所以叫五更泻。为什么泻在五更呢?正常人排便。一般是有一定的间隔时间,而且大都在起床之后,未起床之前很少有想大便的,医学认为,肝主疏泄,疏泄就是疏通、发泄;肾主闭藏,闭藏就是关闭、收藏。排便是属于疏泄的,但又可以暂时不,这是由于肾能闭藏的缘故。这样。肝肾协调,互相制约,疏泄与闭藏统一,大便就会正常,反之,如果肝气太强,疏泄太过,肾气太弱,不能闭藏,就会不分昼夜,大便频繁。另一方面,如果肾闭藏太过,肝不能疏泄,又会大便闭而不行。这都是病态。肝气生于子时(夜11时到次日凌晨1时),旺于寅时卯时(3~7时)。也就是说,人从睡眠休息到半夜以后,全身的脏腑气血机能,都逐渐地重新恢复活动,这叫肝气萌动。脏腑活动,包括大肠,它积存了一天的粪便,也要开始传导、排便等活动,但在肾阳充足,能闭藏固摄的情况下,可以从容不迫地等到起床以后,而在起床之前,不会有急于大便的要求。而肾阳虚的五更泻。却是半夜之间,或刚过夜半,肝气略微萌动,就急不可待,马上要腹泻。这就说明五更泻的关键,在于肾而不在于肝。所以四神丸以五味子、补骨脂、吴茱萸温肾为主。又因泄泻大都与脾有关,所以四神丸中也加入肉豆蔻温脾健脾。
治疗五更泻要注意一个问题,就是不要把所有起床以前腹泻的人,都认为是肾阳虚。因为天明前后,有许多情况都可以出现腹泻。譬如有酒积的人,常常在早晨还没有起床就想大便。但是他的大便溏粘,或夹杂粪块,午后却仍然是好粪。也没有手足发凉、脐下冷痛等肾阳虚的症状。用二陈汤加酒煮黄连、红曲,共研末,再用陈酒曲打糊为丸,乌梅煎汤送服,即可逐渐治愈。也有的白天还好,一到傍晚就肚腹膨胀,一夜不安,在天将明时,腹泻一次,泻后症状减轻,这也不是肾泻。因为大便不是鸭溏,也没有手足发凉、精神衰惫等肾阳虚的症状,而且在半夜之前肠胃就已经有不舒适的感觉。这是脾湿太盛,与肝肾没有关系,可用胃苓汤加木香、砂仁,或者理苓汤加木香治之。
如上所述,可见泻在五更也好,不在五更,任何时候都泻也好,只有在出现手足不温,大便鸭溏,食少、怯寒、舌淡,脉迟等命门火衰症状时,才算肾泻。如果大便酸臭,腹满膨胀,舌苔黄腻,脉象弦数,这虽然泻在五更也不是肾泻,用温肾法治疗,是不对证的。此外,肾阳虚腹泻,一般都是久病体弱,或者是其它慢性腹泻的进一步发展。没有一个平素健壮的人,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出现肾泻的。这一点,也有助于临床诊断时作参考。因此,凡慢性久泻,只要出现了一两个肾阳虚的症状,就要考虑在相应方剂中,加入一些温补肾阳的药物,如骨碎补、益智仁。还有一点需要说明,凡治五更泻,必须在临睡之前服药。若服在起床后,距离腹泻时间太长,效果就差。
10.平肝法:中医讲"肝主筋膜之病","在变动为握"。"握",就是痉挛的意思。因此,凡腹泻而兼有痉挛性腹痛的,就当采用平肝法。平肝止泻的代表方是:痛泻要方(刘草窗方):治痉挛性腹痛腹泻,痛一阵,泻一阵,脉弦。白芍、防风、白术、陈皮,水煎服。白芍和防风,能疏肝解痉挛;白术健脾,陈皮理气,有增强肠胃功能的意义。总之,本方的作用,可以归结为平肝扶脾。平肝止泻法,不论是新病,或常年久病,也不论是不是泻在五更,只要见有脉弦,或兼痉挛性腹痛,或其它能说明是肝气太强的症状,就可以采用平肝法来止泻,下面举两个很有意义的例子。《罗氏会约医镜》记载:罗国纲治了一个二十多年的腹泻患者。患者的特点是每年春天发作,夏天即不治自愈。发作时,每天寅、卯时(上午3~7时)一连泻十几次,其余时间差些,肝脉弦,脾脉弱。服了不少补脾止泻药无效。罗国纲看后,拟了一张平肝补脾汤,只吃了一剂病就好了,而且没有再发。处方是:白术、茯苓、沙参、白芍、当归、木瓜、肉桂、白豆蔻、炙甘草。这个腹泻的特点:脉弦,是肝旺的脉象,春天是肝旺的季节,寅卯是肝旺的时间,又兼脾脉弱,所以是肝强脾弱。方用白术、茯苓、白豆蔻、炙甘草健脾,白芍、肉桂平肝,当归、木瓜、沙参养肝。肝气得养,刚性变柔,不去凌脾,腹泻自然就好了。
再举先生治例:朱某,男,青年职工,每天五更天未明时,必腹痛,痛而即泻,泻后痛暂减,一会儿又痛又泻。脉弦,舌淡红,苔薄黄。病程四个多月,服过不少四神丸、健脾药、固涩药,一概无效。先生为其处痛泻要方:白术15克、白芍15克、防风9克、生姜两片。睡前服下。服第一剂,腹泻推迟到次日11时,大便比以前稍干,泻时仍腹痛。又服第二剂,腹泻推迟到下午五时左右,腹泻量少,腹痛大减,大便已成形。后因吃西红柿过量,又泻在五更方加木瓜,吴菜贡,痊愈。综上所术,腹泻因病较为复杂,据腹面泻特点辨证施治,先生在明代李士材总结泻九法的基础上,并搜集前人治泻效方,结合自己临床体会,整理归纳为:渗利、升提、清凉、疏利、等十法,可谓小小汇集诸葛亮法,博采众长,所谈的腹泻的临床特点及辨证要点滴,高精尖颇临床实用。
便秘:方加木瓜、吴综上所述证施治。先生前人治泻效方提、清凉、疏十法,可谓汇辨证要点,亦"秘",有认为只有粪块要排便时感觉便秘之重者,古人对于分,称为"五的各种不同特说明病理有差.
1.风秘风秘是除挛,爪甲枯槁涩,不易排出肠相表里,风中津液干燥而热,热久伤津因如何,只谈谈为什么风秘能出现皮肤皱裂等症状。由于人身各处的津液,是互相周转输布的,肠道既然干燥,全身的皮肤、肌肉、筋膜,自然也就缺乏津液濡养,所以皮肤起皱、筋脉伸展不得力,爪甲也呈现枯槁的现象。至于出现寒热,大都是在夜间。这是因为,津虚血虚,都是阴虚,而夜间也属阴的缘故。治风秘的主方是滋燥养荣汤。
滋燥养荣汤(《证治准绳》):生地黄、熟地黄、白芍、黄芩、秦艽各5克,当归6克,防风3克,甘草1.5克。水煎服。(按:本方是治肤燥之方,若用以治肠燥便秘,须加重地黄、当归、白芍的用量).
一老年妇女,年约5旬,1971年夏天,到山医二大队(当时大队在曲阜)求诊。患者掀起衣服,全身上下,丘疹密布,由于瘙痒,抓得一片黑痂。自述发病已二年,曾到济南各大医院皮肤科抽血化验,诊断为皮炎,但治疗毫无效果。患者每至夜间,必发一阵寒热,寒热过后,即发出一片丘疹,因此,旧疹未愈,新疹又生,辗转缠绵,始终不愈,烦躁失眠,极为痛苦。察其脉象,沉而稍数,舌红苔少,大便干燥,排便费力。即诊断为血燥风秘。患者问:为什么夜间必发寒热?先生答道:人体的阳气,白天活动的时候,大都集中在体表,夜间睡眠的时候,大都集中于体内,这叫作"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大便既然燥结,已经是津枯血燥,经不起阳气的侵扰,所以在白天卫气行阳的时候,病人还不觉得怎样,而在夜间卫气行阴的时候,已虚的阴血,配不过不虚的阳气,就寒热发作。发作寒热,实际就是血热外出发疹的反应。所以本证的主诉是瘙痒、寒热,而病的本质却是便秘。也就是由秘生风。治疗的方法,应当养血以治血燥,凉血以治血热,加入驱风药以治皮疹和寒热,因此开了一张滋燥养荣汤,生熟地各用至30克,当归、白芍各15克,黄芩、秦艽、防风各9克,甘草6克。水煎服。患者服了三剂,大便通畅,寒热停止,身痒大减,丘疹渐消。嘱其回家再服几剂,服至所有丘疹结痂脱落后,即可停药。
养血驱风除了滋燥养荣汤外,还有何首乌,也很有效。丹方:"治肝肾风秘,至夜微发寒热者,用生何首乌两许,顿煎,服之神效"。上述患者,一年之后,前证又发,先生又改用此方与服,也有效果,但对比起来,不如滋燥养荣汤效果迅速。
2.气秘:气秘的特点是病人常常暖气。其大便之所以不顺利,倒不一定由于大便干燥结硬,而是"气"不下降。"气"是什么呢?并不是指呼吸的空气,而是代表人体各个脏器生理活动的结果,大小肠的这种功能,就是"气"。"气"既然不下降,大便下行就不痛快,而且还会出现暖气和兼有脘腹满闷的感觉,这就叫做"升降失常"。因此治疗气秘,必须以降气药为主,如苏子、枳壳、枳实、厚朴等。把这些降气药加入通便药中,就是治气秘的效方。
如:木香槟榔丸(《卫生宝鉴》方):治一切滞气,心胸腹胁痞满,二便涩滞。木香、槟榔、枳壳、青皮、陈皮、蓬莪术、黄连各30克,黄柏、香附、大黄各90克,牵牛头末120克(腹满便秘用黑者,喘满膈塞用白者)。共研为细末,芒硝泡水和丸。豆大,每服三五十丸至七十丸,食远姜汤送下,以轻微腹泻为度。
又方:治大便干结,腹中胀闷,频频人厕,里急后重。人参、当归、枳壳,水煎服。加入陈香椽尤效。本方各药分量,可以灵活运用。其中枳壳,在便秘的情况下,最好是生用。因为生用力量最大。若兼有胸胁胀满时,可以炒用。
3.湿秘:湿秘也叫痰秘。它是湿热、痰饮等阻碍气机下降,以致大便不能顺利排出,湿热、顽痰胶结,又会出现胸胁痞塞满闷,或喘促、头汗出、头晕眼花等症状。痰湿在肠中,又会兼有肠鸣。治疗湿秘,主要是用苍术、黄连、黄芩、黄柏等清除湿热,或用半夏、茯苓、橘红、白芥子、姜汁、竹沥等搜逐痰饮,再加入一些顺气、降气药。如导痰汤煎送控涎丹或礞石滚痰丸。
导痰汤(《济生方》):治痰涎壅盛,胸膈留饮,咳嗽恶心、发热背寒,饮食少思,中风痰盛,语涩眩晕等。半夏6克,南星、橘红、枳实、赤茯苓各1.5克,炙甘草1克,生姜5片,水煎服。
4.冷秘:便秘的同时,又兼有四肢发凉、喜温怕冷、舌质淡白、脉搏沉迟等阴寒症状的叫做冷秘。冷秘常见于老年人,须用温润通便药,如巴戟天、肉苁蓉、当归、熟地等。半硫丸是治冷秘的专方。
半硫丸(《局方》):治痃癖冷气、冷秘、虚秘。半夏90克,硫黄(明净者)60克,二味共研极细,加生姜汁同熬,人干蒸饼末,搅和匀,人臼内捣数百次,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三十丸,空腹用黄酒或米饮、生姜汤送下。
5.热秘:热秘和冷秘相反,兼见的一些症状,不是寒证,而是热证,如面赤、舌干、小便赤黄、喜凉恶热、脉搏沉数等。这样,在泻热通便药中加入一些润肠药就可以了。如:
四顺清凉饮(《证治准绳》方):当归、赤芍、大黄、甘草各5克,水煎,人生蜜一茶匙,温服。
更衣丸:飞朱砂15克,芦荟(研)20克,滴入好酒少许,和为·丸,每服3~6丸,好酒送服。
又方:芒硝15克,热酒化开,澄去渣,加香油三四茶匙,温服。
又方:鲜生地黄捣汁服。
又方:大黄、黄芩、炙甘草各15克,水煎,人生地黄汁二茶盅,再煎三沸,分二次服。除了上述五秘以外,还有久病体弱,大便干燥,努责不下,频频入厕,气虚下陷,里急后重的,叫作气虚秘。伤津失血,大便燥结,滞涩难出的,叫作血虚秘。血虚的,应当养血润肠,如当归、地黄、肉苁蓉、桃仁、杏仁、松子仁、柏子仁、麻仁、蜂蜜等。气虚的当加入补气药,如人参、黄芪等。这些主要在于临床时随机应变,灵活运用。
便血:大便下血见于许多疾病,如肠伤寒、血小板减少症、门静脉阻塞等。但这些病不属于胃肠病的范畴。另外,如菌痢、阿米巴痢疾以及痔疮等,虽然属于肠道疾患,但菌痢、阿米巴痢疾属于传染性疾病,痔疮属于痔漏专科,因此本篇只是有选择地介绍这方面几个下血的简方,而不作全面讨论。本篇重点讨论的,只是胃肠道炎症或溃疡所致的大便下血。中医对于肠道的大便下血,有肠风、脏毒之分。凡血色清新,血量不多,成沫四溅,大便之前,鲜血先见的,叫作肠风;血色污浊黑暗,血出在大便之后,出血量较多,下血的时间又较长的,叫做脏毒。从前有人认为肠风是风邪入肠胃之中,脏毒是大肠积有病毒,这个说法还不容易被人理解。肠风和脏毒,实质是把肠道出血的性状和特点加以概括的一种术语。肠风是脾气下降不能正常统运血行,以致大肠壁细小脉络充血,在用力大便时,小络破裂,不成流而四溅,所以大便未出,下血先见,或者大便与鲜血齐下。脏毒是大肠湿热瘀积,使肠壁细小血管破裂,逐渐腐蚀扩大,形成坎陷。坎陷最容易使渗出的血积存起来,量多色暗,在用力时,血在大便之后,骤然、衔下。肠风既然是脾气下陷,所以治疗时当用升散上行的药物,防风、荆芥之类。而这些药物又多是治风的,因而把这样的下血定名为肠风。脏毒是大肠有湿热,应当清热燥湿,如黄连、黄芩、地榆等。而这些药物都是清热解毒药,所以就把这样的出血定名为脏毒。无论治风治毒,都应当在相应的方剂中酌加凉血止血药。下面是治肠风、脏毒的两张标准方。
治肠风方:荆芥、生地黄各60克,甘草45克,共研细末,每服3克,食后温酒下。
治脏毒方:槐花(炒)、侧柏叶(炒)、荆芥、枳壳各等份,共研细末,每服6克,食后米饮下。
以上两方,并非是治肠风脏毒的唯一有效方,也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要求是,掌握升散、凉血、止血、清热、燥湿热等方法,是肠风也好,是脏毒也好,不是肠风脏毒,或者无法分辨是肠风脏毒也好,只要根据下血的性状和特点,能确定治疗原则,能选方用药,就可以治疗常见的大便下血症。下面再介绍一些治大便下血的简效方,以备参考应用。
1.《余居士选方》:治肠风下血,白芷研末,每服6克,米饮送下。
2.《慎斋遗书》:肠风下血不止,白芷、乌梅,煎服。
3.《张氏医通》:大便下鲜血,象从竹筒喷出似的,用鲜小蓟捣取汁,稍稍加温,服一大茶杯。
4.《张氏医通》:治肠风下血:刘寄奴15克,芽茶30克,墨灰9克,共为末,乌梅煎汤送下。
5.《张氏医通》:肠风下血,一味旱莲草,浓煎,葱白汤下。
6.《王缪百一选方》:曾通判的儿子,大便带血半年,用柿干烧灰,米饮送服,一次即愈。《泊宅编》:外兄刘豫,病脏毒下血,已半月,自恐病重将死,后得一方(即上方),饮服6克,遂愈。
7.《食疗》:小儿秋痢,以粳煮粥,加入柿干末,再煮两三沸,食之。《临床心得选集》:张赞臣云,某年秋,余患赤白痢甚剧,诸药不效,病延四十余日,每登厕,肛门突出,直肠下坠一二寸,乃用民间验方:柿干一只,重12一一15克,去蒂,锅内烘热,加白蜡一块,约3克多,烊化,煎至荷包鸡蛋样,趁热食之,每日吃一二只,十天左右,痢止,肠脱亦收。《折肱漫录》:乙酉岁六月,余避乱小船,奔走冒暑,处暑后患痢,余年老不敢服攻下药,用一般平稳方调,凡七天,病愈,但痢虽愈而血未止,兼大便燥结为苦。又治了半月,无效。后来读《玉机微义》有"柿干,烧,米饮调服"一方,因觅此药服之,服不到30克,病即痊愈,可称神方。
8.《集简方》:血痢不止,贯仲酒煎服。
9.《百一选方》:肠风下血,用清热及补脾药不效者,单用山楂为末,艾叶汤调下,立愈。
10.《罗氏会约医镜》:便血不论新久,自矾二三克,大人5克,研细,调入鸡子内,煎熟,切作细块,空腹白开水送下。
11.《种福堂方》:治大便下血,荸荠汁半盅,好酒半盅冲入.空心温服。
12.《本草通元》:治血痢,平胃散15克,人川断4克,煎服必效。
呕 哕:在医学术语上,干呕和呕吐有差别:呕吐是指有呕出物说的,如能呕出食物、脓血、蛔虫等,都叫呕吐;如果患者只有呕的形态,也发出呕的声音,却呕不出什么来,或者有,也只是一些涎沫,这便叫作干呕。干呕能呕出涎沫的,多是胃中有痰饮,治疗时要温胃,促使痰饮消散;连涎沫也没有的,治疗时和治哕逆(俗称打呃)相同。所以,把干呕和哕逆合并讨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手抄本整理——药性赋
治疗便秘的中药大汇总(超全)
《神农本草经》增补中草药精华
冯氏锦囊秘录教程:卷十四
再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