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中医经验』名老中医经验整理(二)
摘自:名医印会河教授临床抓主症验方集粹(七)
I.13 化瘀通气方(印氏方)
[方药组成]柴胡lO克,赤芍3O克,丹参30克,当归l5克,生牡蛎30克(先下),广郁金lO克,川楝子l2克,桃仁l2克,红花lO克,桔梗l0克,紫菀l0克,土鳖虫l2克。
[功用]化瘀软坚,开利三焦。
[主要症状]胁腹胀痛较久,继发腹部胀满,腹胀不以饥饱为增减,一般夜间为重,渐变腹部膨大,击之如鼓,无移动性浊音(无腹水),有两胁积块(肝脾肿大),舌苔薄白,脉弦。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辨证要点]本证常由肝炎继发,是由血瘀导致气滞,故见胁腹胀痛,乃“气滞则胀”之意。继发腹部胀满,此非胃肠气滞,故与饮食无关此为气臌积块,一般无水,固有肝、脾肿大,故可触及两胁积块。
印老认为本证属于肝性腹胀,是由于肝血瘀滞而引起的气机不畅,不同于脾、胃、肠功能失调所引起的腹胀,冶疗必须在化瘀、软坚的基础上.使用开利肺气的药物,妇紫菀、桔梗、冬花、枇杷叶等,以开利三焦气道(三焦为水、气的通路,上出于肺、下达膀胱,故开肺气即可通调三焦),便气行、瘀散,而腹胀即愈。
(适应证)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血管癌、肝囊肿等。
[加减法]肝脾肿大显着者加鳖甲30克,炮山甲l0克,青皮l0克,莪术10克,鸡内金lO克。
(验案)昊某,男,l6岁,中日友好医院病案号188893。初诊:1990年11月22日主诉:腹胀,右胁痛4年。病史:患者4年来经常腹胀,右胁疼痛,疲乏无力,心烦口苦,纳少便溏,小便短赤。
检查:B超示肝内回声不均,提示早期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强阳性,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195 U/L。面色晦黯,肝掌,胸前散在蜘蛛痣,舌质红,苔微黄,脉弦细。
辨证:血瘀气滞,毒郁于肝。西医诊断: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冶法:疏肝开肺,解毒利三焦。
处方:柴胡10克,赤芍30克,当归l5克,丹参30克,生牡蛎60克(先下),广郁金15克,川楝子l0克,桃仁10克,廑虫10克,紫菀10克,桔梗l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土茯苓30克,茅根30克,虎杖30克,黄芩l2克,黄连6克,水牛角30克(先下),人工牛黄2克(分冲)。7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二诊:1990年l2月20日。连续服药1个月,腹胀消失,食纳增进,肝功仍未恢复正常,但HBsAg滴度下降,舌红,舌根苔微黄。原方已散,继服原方7剂,效再服。
三诊:1991年2月21日,连续服用上方2个月,诸症消失,复查肝功能,虽未恢复正常+但蛋白电泳已正常。仍用原方,继续清肝、解毒+以图使HBsAg早日阴转。
[接语]该患者乃乙型肝炎Bf起的肝硬化+乙肝病毒仍在活动。进一步破坏肝脏,从诸多迹象表明,已接近肝硬化晚期。该患者家族因此病病故数人,足证其传染之烈。故本方除一般疏肝开肺利三焦之外,并重加清热解毒之品,主要针对乙肝病毒而设。经治疗后果见腹胀消除+乙肝病毒活动受抑+各项检查指标均有改善+惟“澳抗啭阴似须假以时日。
1.14 化瘀通气排水方(印氏万)
[方药组成] 柴胡l0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当归15克,生牡蛎3o克(先煎),广郁金10克,川楝子l2克+桃仁12克,红花l0克,桔梗lO克,紫菀10克,廖虫l2克+椒目lO克,葶苈子lO克。
[功能] 化瘀软坚,开利三焦,排水消肿。
[主要症状] 腹大如鼓,胸胁胀满,其病多由气臌积渐而来,腹中水渍,转侧有声+鼓之则移动性浊音明显,下肢可见水肿+面色萎黄,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苔白,脉细数。
第七节  夏德馨治肝三步曲
夏德馨(1922~1985年),曾名橘香、莲絮,上海市人。1938年考入上海中国医学院,后悬壶沪上。得其叔夏应堂指点,医术日精。1956年执教于上海中医学院,继调至上海第十一人民医院(今曙光医院),先后任中医儿科、内科副主任、主任。夏师博采众长,勤于实践,学验俱富,在内、儿科特别是医治肝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1980年聘为副教授、主任医师。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理事,内科分会副主任委员。撰有《夏应堂学术二三事》等多篇文章,并参与中医内科教材编写工作。笔者于1983年10月至1984年8月跟随夏老学习,亲聆教诲,受益非浅。现就夏师在肝病治疗上的临床经验,整理如下,以飨同道。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肝病的治疗,夏师将其分为三个时期即三步曲。
1、清热解毒化湿为主
在六十年代初期,夏师吸收张子和“论病首重邪气,治病必先祛邪”,“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的观点,对于黄疸型肝炎倡用清热解毒化湿为主,重用茵陈、大黄、金钱草。有黄疸者用茵陈30~100克,加用金钱草30~60克,以增强清热退黄之效。湿热化火,症见黄疸色深如金或兼斑,舌红苔黄腻,不论有无便秘,均运用大黄泻火,使湿热之毒从大便而走。小便不利,尿色异常,尿道有热,选用车前子、泽泻、赤苓、滑石以利水渗湿。夏师曾以重用茵陈的治疗方法成功地抢救一例“疸而腹满”的危重病例。处方为:茵陈100克,鲜石斛、鲜生地、车前子各60克,陈葫芦150克。
2、养阴化湿清热为主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初,通过对大量的慢性迁延性肝炎病例的治疗总结,在黄疸型肝炎取得良效基础上,吸收了叶天士的胃阴学说及湿热病的论述,针对不少肝炎患者既有腹胀便秘、尿黄、纳呆口粘、舌苔黄腻,湿热交阻、湿过热伏的一面,又有舌红口干阴虚的一面,研制成养阴化湿辅以清热的经验方:石斛15~30克,沙参15~30克,苍术9~15克,川朴9克,黄连4~5克,胡黄连3~5克。
养阴化湿法,一以护厥阴之液,一以化太阴之湿,夏师认为养阴以石斛、沙参之清润最为妥当;燥湿以苍术、厚朴之重燥最为合拍。石斛、沙参甘寒之品,具有春天升发之性,不仅能补脏腑之阴,而且大剂量应用对脾胃亦无损伤。苍术、厚朴辛温香燥之品燥湿力大,祛邪力强,虽有助热伤津之弊,但是得到大剂量甘寒药物之助,温燥性减而化湿力存,使湿化热去,阴液自存。
辅以黄连、胡黄连苦寒健胃,清热利胆。全方化湿不伤阴,养阴不助湿,对于湿热型肝病伴有阴虚者,随证化裁,效如桴鼓。解决了不少重难肝炎患者。夏师临证善用石斛,治疗肝病,以石斛为首选之品,治疗肝硬化腹水为必用之品,剂量为15~30克,因其重用石斛,应用广泛,人称“石斛先生”。夏师谓:“肝病者,阴津受损者居多,不得已用石斛,非喜欢用石斛也。”肝病水肿,阴虚居多,养阴易助水湿,利水易伤阴液,颇为棘手。石斛能清热养阴,用之既能补阴津之不足,又无滋腻碍脾恋湿之弊,其性宽缓,用治肝病最妥。。诚为经验之谈。夏师认为他的先伯祖虽属叶派,但他自己并不属于叶派,他主张“医有流派而病无流派;医有板方,而病无板病。方药应随病情之变化而变化,拘不变则死也。”夏师虽用寒凉,但不专主寒凉;虽善用石斛,但不专用石斛。
3、补肾为主
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随着医疗实践的不断丰富,对肝炎的认识又有了新的发展。夏师不拘泥一家之见,对他人经验采取严谨的态度,对一些当时以为非而后来以为是的观点进行总结提高。夏师从众多的乙型肝炎患者中总结出该病大都有腰酸膝软,怕冷的肾阳虚损症状,于七十年代在国内率先提出温肾固本的治疗方法,使肝病的治疗效果又提高了一步。夏师的温肾法主要是用仙灵脾30克,仙茅30克,巴戟天12克,菟丝子60克,锁阳12克,枸杞子12克,甜苁蓉30克,桑寄生30克等益肾之品,随证加减。能改善症状,HBsAg转阴也有一定的疗效。夏师勤于实践,善于总结,博采众长,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八节 养阴活络法治慢性肝炎经验
岑老 以养阴活络法为主治疗慢性肝炎
对于慢性肝炎的治疗,岑老多以养阴活络法为主选方用药,其具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酸甘化阴法岑老认为,慢性肝炎其病位在肝,病因病机虽多复杂,但肝体阴用阳,肝阴不足才是病机之本。病态时多为阳气有余,阴血不足;有余者示阳(气)之亢盛,不足者示阴(血)之虚损。并且,指出肝的阴虚表现一为肝阴的虚损,二为肝血之不足。所以,补养肝阴是扶正祛邪,调整、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增强机体抵抗力之正法。肝肾同源,故临证多用滋补肝肾的药物进行治疗,以补肝肾阴虚之不足,此为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治疗原则。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那么,滋阴之法何以为佳呢?岑老经30多年临床实践总结认为,补养肝阴,以酸补肝为常用之法,此法是从《内经》“肝欲酸”和《金匮要略》“夫肝之病,补用酸”中得到启发而常用酸敛补肝之品。 如熟枣仁、山萸肉、金樱子、五味子、枸杞子、何首乌、熟地、女贞子、岗稔根、旱莲草、柏子仁、桑椹子、山楂、乌梅、菟丝子等,这类药物是治疗慢性肝炎的主要药物,能使肝虚症状减轻以致消失,对肝阳亢盛,肝气郁结亦有良好疗效,且对肝功能的生化指标改善及恢复都颇有作用。降转氨酶则用乌梅,用量在15g以上为好;常用补肝阴药物中熟枣仁最为主要,且用量要大,不应少于30g,一般可用至45g;其次为金樱子、女贞子、何首乌等。 补肝须和血。肝主藏血,慢性肝炎患病日久,耗伤肝血,所以养肝同时还需和血。临床不少慢性肝炎伴有神疲乏力、头晕、目眩等肝血虚的表现,可通过补肝和血获得改善。和血药有当归、白芍、阿胶、鸡血藤、桑椹子等。常用当归和血,由于当归性温,故当归须与白芍配伍来用,且应加重芍药用量,以其酸敛以制约当归之温性,故当归用量可至12~15g。阿胶是养阴补血的要药,在消化功能好时尤宜使用。 除此之外,岑老经多年临床观察还发现,服用食醋也可增强肝病的治疗疗效。方法是,每日3次(饭后服),每次约10ml,可有助于降低转氨酶。此亦算是酸补肝阴之法。
二、活血通络法久病入络,是中医对各种疾病发展的观点之一,肝病日久入络也是其必然的转化。因此,临床上岑老除用补肝法外,还特别注意慢性肝炎与血瘀的关系,并认为即使无明显血瘀证见,亦可在补肝健脾的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而并非到了血瘀证完全显露后才用祛瘀通络之法。软坚化瘀药主要有田七、鳖甲、赤芍、丹参、丹皮、穿山甲等。因田七、鳖甲、赤芍三药攻邪不伤正,为岑老常用之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肝炎患者体质较差,在使用活血化瘀药时不宜攻伐太过,故三棱、莪术、土鳖虫等之类的破气活血药当慎而用之。岑老早年曾用纯养阴之法治疗早期无黄疸型肝炎收到较好效果,后来考虑到转为慢性肝炎时病机复杂,除肝阴虚损外,还可因久病伤脾和久病入络而形成虚实夹杂的病证,故又自拟扶虚化瘀汤,以补肝阴,扶脾土,活血化瘀为法。主要药物则有:熟枣仁30~45g,金樱子15g,女贞子15g,何首乌15g,鳖甲15~30g,北芪15~20g,白术12g,当归12g,白芍30g,赤芍15g,田七粉3g(分冲服)。临床加减情况是:消化不良,胃纳欠佳加山栀肉、乌梅;肝脾痞块,胁下刺痛加穿山甲、丹参;黄疸加茜草、山茱萸、大黄;出血加旱莲草、茜草根;防癌变加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等。 上方长期服用,疗效满意,虽个别患者初期偶有转氨酶轻度升高现象,但继续服用两个月后便可回降,且临床症状消失较快。
刘献琳  调补为主治慢性肝炎经验
刘老认为慢性肝炎多为虚实夹杂证,而且以虚证为多,又因肝之病多以肝之疏泄失调为其主因,故治疗上应以调补法为主。以下就是刘老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
一、健脾舒肝法中医认为,肝主疏泄,性喜条达,为疲极之本。慢性肝炎多以肝郁脾虚,肝脏肿大、质韧,肝功能、血清蛋白异常为特点。临床上常可遇到,有些医生见到患者肝大质韧,常喜用活血化瘀软坚药进行治疗,但用药愈多肝功能反而愈坏,病终不得解。其实质是不知肝功之所以能保持正常值,与其他脏器的互相调节是紧密相关的。华岫云说:“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清肃下降之令以平之,中宫敦阜之气以培之,则刚劲之质,得以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指出肝脏之功能正常,是有一定条件的,任何有关一脏发生障碍,均可影响到肝,而使其功能失常。故应强调整体的治疗,使各脏功能协调,临床症状自然消除,肝脏功能就会修复。慢性肝炎以虚为多,实证少,临证既久,逐渐发现肝功异常,有其一定的辨证治疗规律可循。如凡硫酸锌浊度及麝浊、麝絮试验异常或血清蛋白电泳γ球蛋白升高者,均是脾气亏虚,正气不足之证。其临床表现多为肝区胀痛,肝脏肿大,质软或韧,倦怠乏力,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病机为:肝郁脾虚,正气不足。治当:舒肝健脾,益气扶正为主。药用:当归、白芍、柴胡以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茯苓以健脾益气;香附、木香以理气止痛;佐陈皮、半夏、三仙以和胃助消化。黄芪、党参用量需大,一般为黄芪30~40g,党参15~24g。坚持服之,1个月即可见肝功能好转或恢复正常,最多3个月肝功能就可完全恢复。
【病案举例】 王某某,男,50岁,1983年3月12日初诊。 患肝病已数年,近3个月来,肝功能越治越坏,3个月后有出国任务,心急如焚。陪同大夫出示一处方,药用:当归、赤芍、川芎、鳖甲、三棱、桃仁、红花等相杂为方。询其状,则倦怠乏力,肝区胀痛,脘闷纳呆;诊其脉弦细无力;查肝在胁下二横指而质韧;察其舌淡胖有齿印,苔薄白;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碳酸锌浊度20IU以上。诊为: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治以:舒肝健脾,益气和胃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云苓15g,白术12g,香附12g,木香9g,黄芪30g,党参24g,陈皮9g,焦三仙9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共服24剂,连服6天停服1天。服药1月后,症状减轻,复查肝功能好转。又按原方继服1月,肝功能完全正常,自觉症状也全部消失,遂按期出国,返回后又来复诊,言在国外非常劳累,回国后工作亦十分紧张,但复查肝功能仍正常。
【评按】 这种舒肝健脾,肝脾并治的方法,对于治疗慢性肝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黄芪、党参是纠正血清蛋白异常的有效药物。 除此之外,肝硬化腹水之症,多为慢性肝炎转归而来,除腹水征外,多以血清总蛋白值低及白蛋白/球蛋白倒置为特征,纠正方法仍按上述原则进退用药,扶正与利水并施,务使其肝功能恢复正常,疗效才能巩固,否则,徒利其水,不扶其正,腹水很难消除,即或腹水得减,亦必不能巩固。为此,刘老在临床上,多以当归、白芍、柴胡养血舒肝;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健脾;茯苓、泽泻、猪苓、车前子、玉米须利水;佐陈皮以和胃。黄芪、党参仍宜重用。兼夹阴虚者,重用沙参、麦冬以清肺养阴亦可。
二、润肺养阴法一般认为,肝硬化腹水当以阳虚为主,故多从肾论治,或滋阴利水,常用方药为六味地黄汤或猪苓汤加减。但事实上,肝硬化腹水兼阴虚者大有人在,若用上方治疗,疗效往往不够理想。刘老也认为,滋肾不如润肺,因肺为水之上源,肺之清润肃降功能恢复,则通调水道的功能自然增强,每重用沙参30g、麦门冬15g以养肺阴,确能提高疗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42岁,农民,1984年秋会诊。
腹如抱瓮,小便短少,肝区疼痛,疲倦乏力,脐突如拳,阴囊肿大,明亮如晶,腿脚浮肿,足心已平,缺盆亦平。唇部色黑,脉象弦细,沉取稍滑,舌质红少苔。肝功能化验:谷丙转氨酶正常,硫酸浊度20IU以上,白蛋白1?8g%,球蛋白3?2g%,选用活血利水药治疗,病情不减,反愈来愈重。水肿病以唇黑、脐突、阴囊腐、足心平、缺盆平、脊背平为六绝。今六绝已占其四,证属难治,预后较差。但尚有两个有利条件,一为年龄正当壮盛;二为第一次腹水;据此尚冀一戈。诊为:肝郁脾虚,阴虚水阻。遂以:舒肝健脾养阴逐水为法,药用:当归15g,白芍9g,柴胡9g,白术15g,茯苓、茯苓皮各30g,泽泻18g,猪苓18g,玉米须30g,黄芪40g,党参30g,北沙参30g,麦冬15g,陈皮9g,甘草3g。水煎第一遍开锅后再煎40分钟;第二遍开锅后再煎30分钟,每日1剂,连服6剂,休息1日,嘱服1个月。查腹水消去大半,肝功能好转。又嘱其按原方继服1个月。患者来信云:腹水全消,肝功能化验结果:1年多来蛋白倒置第一次转为正常,惟硫酸锌浊度为16IU。遂去淡渗利水之品,仍按上述治慢肝机理。月余后患者登门复诊,面色红润,饮食行动如常,肝功能完全恢复正常,遂调理以巩固疗效。
三、滋补肝阴法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活动期,每以谷丙转氨酶升高为特点。据临床观察,转氨酶之所以升高,其原因大致有二:一是肝经湿热, 其舌苔多黄腻,治以清化肝经湿热为法;药用:柴胡、黄芩、山栀、龙胆草、板蓝根、半夏、云苓、陈皮等。湿热去、舌苔退,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二是肝阴亏虚,多舌红苔少或无苔,治以滋养肝阴为法,药用:沙参、麦冬、生地、当归、乌梅、川楝子、五味子等。肝阴复,舌苔生,谷丙转氨酶自会下降。
【病案举例】 许某某,女,47岁,1977年7月11日初诊。患者言1977年3月3日因患急性肝炎入某医院治疗,5月3日临床治愈出院。刻下见右胁痛10余天,昨日发烧,体温38?5℃,恶寒,脸部红赤轰热,口苦,胃纳一般,大便稀,日2行,便前腹痛,小便黄,口渴欲饮水,脉弦细,舌质尖红,苔白腻。查肝功能:谷丙转氨酶348IU,硫酸锌浊度试验正常,白细胞16700/ml,中性占86%。诊断:急性肝炎复发。辨证:肝经湿热蕴毒,横逆脾胃。治以疏肝清热利湿解毒为要。药用:柴胡12g,黄芩9g,杭芍15g,半夏9g,云苓18g,陈皮9g,白术12g,龙胆草6g,板蓝根30g,秦艽15g,金银花30g,连翘15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2次服。服6剂,发烧退,恶寒止,便前腹痛亦除。惟恶心乏力,上方去金银花改龙胆草9g,加藿香、木香各9g。于1977年8月12日五诊,诸症已除,复查谷丙转氨酶亦正常。随访8年未见再发。
徐景藩 治慢性肝炎经验
慢性肝炎以病程长,症状迁延,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为其特点。徐老认为,论治肝病需顺其体阴用阳之性,重视扶正祛邪,尤其对慢性肝炎更要注重柔肝养阴,使阴血充足,方能化气为用,职司疏泄之权。而阴虚则火旺,火旺则液亏,正不御邪,病难痊愈。慢性肝炎多呈阴虚邪恋之候,阴虚则病长,阴足则邪退。一般慢性肝炎常由湿热邪毒久羁致病。热为阳邪,亢盛每易伤阴;湿郁经久生热,亦必伤津耗液,况慢性肝炎多由急性病毒性肝炎转变而来,病之早期,或因过用苦寒,或多用辛燥,亦常导致伤阴;也有素体阴虚之人,初感湿邪亦易从热化,故慢性肝炎表现为阴虚证型者甚是多见。
一、养肝阴以柔润为先徐老认为,肝阴宜养,法在柔润,取药宜甘。盖阴主内,性静,喜柔。“柔”者缓也,柔能制刚;“润”可生津,津液足则血有泊;“甘”能补能守,其性和缓,能缓肝之急,助肝之用,益肝之体。 关于养肝阴之法的运用,临床以见头晕耳鸣,目涩口干,胁肋隐痛,夜寐多梦,尿黄便干,舌红苔薄,脉细或数,肝阴亏虚者,用之为妥。但若未见上述症状,但大便不溏,苔不腻,湿不重者,亦可辨证用之。而若肝阴明显不足,养肝阴后依然未效者,为难治之候,预后不佳。徐老所用柔润以养肝阴之方,主要是一贯煎和费伯雄调养敛肝饮加减。常用药物有:当归、白芍、枸杞子、女贞子、穞豆衣、北沙参、石斛等。
二、病机复杂,重视整体配伍用药徐老认为,慢性肝炎的治疗除了应重视柔润以养肝阴之外,因肝病病机复杂,一般都会出现多脏器的功能改变,故在临床用药时,还应注重整体,善以配伍用药。原则上则体现:养阴不忘调气,治肝不忘实脾,扶正不忘祛邪。具体配伍方法如下:
(1)养阴配以调气疏肝:肝体阴用阳。气郁化火则伤阴,阴亏血少则气滞。气行则血行,气和则阴顺。慢性肝炎兼气郁之症,宜柔中兼疏,以使气血调和,同时亦可避免养阴而碍胃。取药轻疏柔和而不伤阴,常用有:郁金、合欢花、绿萼梅、生麦芽等。其中,生麦芽甘咸微寒,既可疏肝又可健脾胃,药性平和,为徐老常用之药。
(2)养阴不忘益气健脾:肝主疏泄,脾主运化,乃气血生化之源。肝之阴血赖脾之资生,养肝之药需脾之运化吸收,故在养阴之际,配伍健脾之品,是为常法。药有:山药、太子参、白术、炙甘草、大枣、鸡内金等。其中,山药甘平,既益气又养阴,健而不燥,补而不腻,为补虚要药。大枣既益气又能生津、和阴、调营,亦为配伍之佳品。
(3)配用清热解毒:慢性肝炎病理过程表现为邪正之间的斗争及其消长变化,存在着虚实兼夹的矛盾。临证应扶正祛邪,而不是置邪恶于不顾。当虚多邪少时,以扶正为主,佐以祛邪,遇到邪实反复为主要矛盾时,还当以祛邪为主。常用清热解毒剂,药有:蒲公英、凤尾草、紫草、夏枯草、石见穿、半枝莲、败酱草等。并根据病情之不同,选用其中的三、四味药。如此养阴用甘、清热用寒,既可生津又能清热,柔中有刚,补不忘泄,促使邪去正安。
【病案举例】 朱某某,女,25岁。1983年1月10日初诊。 患者乙型肝炎2年余,肝功能反复不正常,HBsAg持续高滴度。虽临床症状不明显,但舌质红少苔,脉细弦。肝功能检查:麝浊11IU,谷丙转氨酶328IU,锌浊16IU,HBsAg滴度1∶512。辨证为肝阴不足,余毒内恋。给予养阴清泄剂,药用:当归、白芍、生地、石斛、蒲公英、凤尾草、紫草、泽泻等治疗,服药20剂后,肝功能复查正常,HBsAg转阴。后以此方加减运用,肝功能持续正常,HB?sAg未再反复。
张琪 辨治慢性肝炎四验方
对于慢性肝炎及迁延性肝炎的治疗,张老经多年临床实践后总结了以下四方,分别对各种不同症状的慢性肝炎病症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
一、肝病方一1.组成:柴胡15~20g,白芍50g,枳实15~20g,甘草15g,白术15~20g,茯苓15~20g。
2.加减法: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者,可加龙胆草15g,板蓝根30g;HBsAg者,加白花蛇舌草50g,蒲公英30g;舌质红、尿黄赤,手足热之热重于湿者,加金银花30g,败酱草25g,大青叶20g;食欲不佳者,加山楂15g,麦芽30g,神曲15g;腹泻除加重茯苓、白术用量外,还可选加扁豆15g,山药25g;脘腹胀满者加厚朴、木香、槟榔等;体弱气虚者酌加人参、黄芪;部分正虚邪恋患者,可以人参、黄芪与清热解毒之剂合用,肝功能亦多能随之恢复。
3.适应证:迁延性或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隐痛(或胀痛、刺痛),腹胀满,食欲不佳,全身疲乏,头昏心烦,目干涩,手足心热,小便色黄,舌苔白腻,脉弦滑或滑数。 (2)肝肿大,触之痛,肝功能有改变(或无改变),有蜘蛛痣及肝掌。
4.方义:本方以白芍为主药,取其柔肝止痛,敛阴养血,为治肝脾不和,肝气郁滞之要药。适用于肝气不和所致的胸腹疼痛、痛经、手足拘挛等症。从临床观察来看,慢性或迁延性肝炎一般都出现肝气亢盛,肝脾不和之证候,如头昏,目干,五心烦热,烦躁易怒,胁痛,腹胀,疲乏无力等。肝藏血,体阴而用阳,肝气亢盛,则化热而伤血,血热外溢,故出现蜘蛛痣,肝掌等。少数患者还出现鼻衄、齿衄等症。不少妇女患肝炎者还有月经不调,并随着肝炎治疗的好转,月经亦随之恢复正常。故在治疗本症时,必以柔肝止痛,敛阴养血的白芍为主药。方中柴胡疏肝,枳实理气,协同白芍以平肝气之横逆,和以甘草敛阴缓肝急。如胃脘痛,肝气偏亢,横逆犯脾,则出现消化机能紊乱症状如腹胀便溏等,为部分肝炎病人的常见症状,故亦常用白术、茯苓以健脾胃。
二、肝病方二1.组成:当归20g,赤芍15g,生地20g,丹参20g,丹皮15g,柴胡15g,甘草10g。
2.适应证:慢性肝炎、迁延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肝区、脾区(左、右季肋部)有顶、胀、热、痛之感,心烦易怒,掌心热红紫,目干,视物不清,有时齿衄、鼻衄,面色黧黑,妇女月经异常,多早期,经行发热。(2)舌质紫,有瘀斑,口唇紫,有蜘蛛痣,脉弦有力。(3)肝大或脾大,肝功能有改变。
3.方义:本方为活血化瘀之剂,但见典型血瘀证候即可应用,不必悉具,瘀血肝肿大,则用真武汤加活血之剂往往收效更为满意。
三、肝病方三1.组成:人参15~20g,黄芪30g,当归25g,白芍30g,白术20g,枳实15g,郁金15g,丹参15g,山楂15g,甘草15g。
2.适应证:用于慢性肝炎见下列症状者:(1)病程久,体质瘦弱,呼吸气短,体衰乏力,食纳不佳,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脘腹胀满,便溏,胁痛。 (2)无里热证(间或有假热现象,如口干苦,尿黄,脉虚数)。 (3)肝肿大,肝功能有明显改变,舌苔白润或腻,脉弦细无力。
3.方义:本方应用病程久,病人身体虚弱,腰胁作痛,无里热证者。其功用为益气补血,疏肝理脾,寓消于补之中。适用于慢性肝炎见上述症状者。肝炎病人除湿邪壅实证之外,亦常见虚证,如胀满、嗳气、不思饮食、便溏等。另外,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见眩晕、耳鸣,苔白或腻,若脾气虚失于运化,气血不足,则可见倦怠乏力,面黄不泽,脉弦沉细无力等,均可用此方。 方中黄芪、人参大补肝经生升之气。黄芪性升对肝弱而不升之病情最为适宜,故以黄芪为主药,助人参加强其补气升清之功效。气弱则血不足,故辅以当归、白芍养肝之体,助肝之用,肝气弱不疏,则气自留结,故用枳实、郁金、丹参等疏其壅滞,参、芪与枳、郁同用,“补而不滞邪,通而不伤正”,同时,重用参、芪辅以归、芍,又具有“阳生阴长”之妙,更增强了益气补血之药效。
四、肝病方四1.组成:醋炙鳖甲40g,白芍40g,当归25g,郁金15g,红参15g(或党参50g),丹皮15g,青蒿20g,生地30g,丹参20g。
2.加减法:若兼出血,如吐血、便血等,则于方中加入小蓟、藕节、地榆、血见愁、仙鹤草等止血之品。如气虚体弱,可加黄芪25~40g,人参15g。
3.适应证:慢性肝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以下症状者可用此方:(1)头昏,疲倦,手足心热,两胁胀痛,腰酸无力,肝掌,蜘蛛痣,面色无华,口唇紫暗,舌紫无苔,腹胀,鼻衄,或齿衄,吐血,便血,脉弦滑或数。(2)肝脾肿大,尤以脾肿大为明显,另见血红蛋白,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降低。
4.方义:本方具有益气补血,育阴软坚的作用。以鳖甲为主药,具有滋阴潜阳,散结消聚之作用。古人谓治胸胁积聚作痛,或久疟、疟母等症。疟母即脾肿,故本药为治脾肿大之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当归、白芍与鳖甲、郁金、丹参合用则“补而不滞,消不伤正”,此消补兼施乃治积之大法。
(上下文义不合,此处当有缺文)
二、肝病重治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与胃的关系最为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气本相通,一荣则俱荣,一伤则俱伤,二者在生理上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乙肝之初,病毒郁结,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过用,伤胃及脾,胃滞脾弱,反至肝郁不达,终成邪踞中焦,缠绵难愈。或拘泥“病毒”二字,执清热解毒通套之法,苦寒过剂,伤脾败胃,胃阴亏虚,脾无以为胃行其津液,导致化源不足,肝失滋养,以致肝虚不复,病毒不除,迁延不愈。此治当宗《内经》云:“厥阴不治,取之阳明”,指的即是肝病治胃,对临床辨治乙型肝炎 颇有指导意义。郭老以为,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阳明以制肝横逆和充养阳明以抑肝强两个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1.肝横见症:胁痛脘胀,口苦泛恶,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全身倦怠,头闷头昏,口干不饮,小便时黄,大便偏干,肝功能异常,舌苔厚腻或腻黄,脉弦濡或弦滑。临床常用自拟乙肝二号方,即温胆汤去甘草,防止甘能助满,加石斛生津,防其燥伤胃液,再加生薏苡仁、鸡内金健脾渗湿助运;丹参、郁金、板蓝根以行气活血,清热解毒;舌苔黄加黄连燥湿清热,大便干,少佐大黄清热导下。
【病案举例】 胡某某,男,24岁,1986年7月1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经各种治疗未见明显疗效。刻诊:右胁胀痛,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苦泛恶,全身疲困,头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肝功能检查:锌浊15IU,谷丙转氨酶200IU,表面抗原滴度1∶28,舌质微红,尖有瘀点,苔心黄腻,脉弦滑。药用:竹茹15g,枳实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石斛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大黄5g,生薏苡仁30g,滑石12g,黄连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 调治3个月,病体告愈,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2?肝强见症:右胁隐痛,肢体乏力,口咽干燥,手足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少苔,脉沉细或弦细略数。临床应着眼充养阳明,滋养肝体。常用自拟乙肝三号方,即一贯煎合芍甘汤,以沙参易太子参,共奏酸甘化阴,兼以益气。口苦加龙胆草清肝热,口干甚时加天花粉、石斛养胃生津。
【病案举例】 张某某,女,30岁,1983年1月22日初诊。患乙肝时久,迭经中西药治疗,疗效不显。诊见:右胁隐痛,四肢乏力,嗜睡懒动,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肋下1cm,触痛明显,肝功能检查:锌浊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质淡红,尖边微紫,少苔乏津,脉沉细弦。药用:太子参15g,杭芍15g,甘草5g,麦冬麦冬12g,当归10g,川楝子10g,枸杞子12g,生地12g,丹参30g,郁金10g,板蓝根12g,龙胆草6g,茵陈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药进30余剂,诸症悉除,肝功能亦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病愈后随访一直体健。
三、肝病应治脾脾胃居中焦,乃升降之枢机。枢机失调,妨碍肝肾之阴升和心肺之阳降。乙肝病,毒郁于肝,肝气不扬则郁。因五脏相联,先克脾土,有碍脾升;囿用疏泄,伤其脾气,脾升失职,肝郁亦甚,又克脾土,必致“肝脾郁陷”。临床以胁痛腹胀,食后胀甚,全身乏力,大便溏薄,肝功能异常,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中心腻,脉弦濡或沉弦为主要表现。治以实脾为要,实脾贵在运脾,脾运则诸脏不郁,升降复常,肝郁自可畅达。治疗用自拟乙肝四号方,即六君子汤、逍遥散合方加丹参、郁金、板蓝根。若腹胀甚加枳壳、麦芽行气消胀;大便质溏次多,加山药、薏苡仁益脾渗湿止泻;易汗者加生黄芪固表止汗,多能收效。
【病案举例】 张某某,男,25岁,1984年7月16日初诊。
右胁胀痛,脘腹不适,食后腹胀,厌油腻,四肢乏力,动则易汗出,小便时黄,大便偏溏。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314IU,表面抗原阳性,舌体微胖,舌边有痕,脉弦濡。药用:党参15g,焦术10g,陈皮10g,半夏10g,茯苓15g,柴胡10g,当归10g,杭芍10g,丹参10g,郁金5g,板蓝根12g,炒麦芽15g,白蒺藜10g,甘草3g。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服。守方略有加减,连进37剂后,病愈体健,肝功能正常,表面抗原转阴。随访2年,病未再发。
【评按】 总之,乙肝治法应基于祖国医学整体思想,立足于扶助正气,调整机能,恪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末。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也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至于乙肝治肾之法,推其机理,肝肾同源,病穷及肾,当有从肾治肝之法,临证少遇,体会不深。乙肝治之三法四方,源于实践,逐步完善,反复验证,已作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应佐用,丹参用20~30g,郁金用6~10g,其比为3∶1,方收佳效。若无瘀血脉症,亦应佐之,但用量较少,丹参10~15g,郁金4~7g,其比为2∶1,此谓“防患于未然”,又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蓝根之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灶之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他清热解毒药物。
所治乙肝患者,均经西医确诊而单纯服用中药治愈的。由此说明先进仪器化验检查的客观数据,诊治时作为辨证论治的参考或借鉴,是很必要的,但决不能成为禁锢辨证的框框,临证所见诸多乙肝屡治不效,究其因,当责不能如此。
第九节 肝 炎 临 证 精 华
肝 炎 端 正 治 验
一、黄疸肝炎
黄疸主要是湿热蕴于血分,病在百脉。百脉是指周身血脉,肝为血脏,与胆互为表里,瘀热发黄,瘀血发黄,黄疸是血分受病。血脉受病,治黄要以治血入手,清热祛湿,温化寒湿,加用活血药,热者寒之,虚者补者,活血治痰以退黄。 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1.凉血活血 :凉血活血是清血中瘀热,凉血而不滞邪,使之血脉畅利通达,湿热得除,热血得清,瘀结得散,则黄疸易于消退。常用药有:生地、丹皮、赤芍、白茅根、小蓟、藕节等。
2、养血活血:黄疸是血分受病,湿热瘀滞百脉,发为阴黄,热邪灼耗阴血,故血热血虚者多见,使用养血活血药,养血而不助热,活血而祛瘀滞。常用药有:丹参、白芍、当归、益母草、泽兰、红花、郁金、香附等。
3、温通血脉:血得寒则凝,寒化瘀阻血脉,发为阴黄,需要使用温阳通脉的药物,化散凝滞,疏通百脉,寒湿化散,常用附子、桂枝、姜黄等。
治疗黄疸使用活血药可加速黄疸的消退,有利于肝脾肿大的回缩;活血即可祛瘀,祛瘀即可生新,故治黄必治血,血行黄易退。
治黄需解毒,解毒黄易散。湿热毒邪瘀结,湿热益盛,毒邪益烘,热助毒邪,毒助热威,若不加用解毒药物,则湿热难以化散,黄疸不易消散,所以在清热解毒祛湿的基础上加用解毒的药物。
(1)化湿解毒:黄疸初期邪居中上二焦,可使用辛凉或芳香化湿的药物配合苦寒燥湿清热解毒的药物,以清化或清解中上二焦的蕴毒,常用的药物有:薄荷野菊花、藿香、佩兰、黄芩、黄连等。
②、凉血解毒:湿热瘀阻血脉热盛于湿者,即血热烘盛,湿毒瘀结,弥漫三焦时,要用凉血解毒的药物,以清解热血中的毒热。常用的药物有:银花、蒲公英、板兰根、土茯苓、白茅根、毒黛、紫参等。
③、通下解毒:湿热毒邪蕴结,偏于中下二焦,湿在下焦须通利,通利二便导邪外出。若热盛于湿,热郁阳明,大便燥结,口舌生疮,湿盛于热,大便粘滞而稀,排便不畅,应通利肠腑,使湿热毒邪从大便排出。常用的药物有:大黄、黄柏、败酱草、白头翁、秦皮等。
④、利湿解毒:湿热毒邪偏于中下二焦,可通利小便以解毒,使之从小便渗利,黄疸利于消退。常用药有:金钱草、车前子、木通、石苇、瞿麦。同时配合芳香化湿的药物有:藿香、杏仁、橘红以开其上中二焦之源,使下焦易于通利。
治黄要治痰,痰化黄易散
痰阻血络,湿热瘀阻,则黄疸胶固难化,不易消退。治痰是化痰散结,祛除胶结凝滞的湿热。痰滞得通则瘀热易消,黄疸易于退散。化痰多于多与行气,活血化瘀配合使用。常用药物有:杏仁、橘红、莱菔子、瓜萎、山楂、草决明、半夏、白术、麦冬、川贝母、海浮石、郁金、旋覆花、白矾等。
例1:李某某,女,21岁,农民,2000年6月15日急诊,患急性黄疸型肝炎已70天,患者全身皮肤黄染,精神疲倦、食欲不振、口干、头晕、心烦、肝区不适,时有烧感、大便结、小便赤、舌质初红、苔白厚、脉弦滑数。肝右下肋有触痛,有硬块,诊断急性黄疸型肝炎。湿热疫毒瘀积于内,阻滞血行,耗伤肝阴,致肝失疏泄,治宜:解毒化瘀,除湿清热养阴。药用:茵陈60克、栀子15克、大黄10克、土鳖6克、桃仁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丹参15克、茯苓15克、首乌15克、姜黄15克、大木龙15克、龙胆草10克,水煎服,2日一剂。
7月5日二诊服上方10剂,黄疸退净,精神、食量、大小便均已如常,但肝区仍有微痛,肝在肋下硬块稍软,守上方大黄减至3克,茵陈减至40克,加夏枯草15克、半夏10克,二日一剂。
8月2日三诊,服12剂后,肝区已无不适,精神、胃纳均正常,病告痊后。随访自病愈后,身体一直健康。
无黄疸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期全无力疲乏、厌食恶心、腹胀多短气、大便不爽、小便色黄、肝区不适、隐痛、发热、面色晦暗、脉缓。肝功能有轻度损伤,宜芳香化浊,清热利湿。方药:藿香根、厚朴、杏仁、茯苓、陈皮神曲、麦芽、茵陈、大腹皮各15克、苍术16克、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银花25克、板兰根20克
暴发性肝炎
暴发性肝炎称重症肝炎,病性凶险,死亡率高,以急黄、瘟黄相似,常以下方治之。茵陈100克、黄连15克、银花50克、龙胆草15克、当归25克、败酱草50克、大黄15克、茯苓20克、白术20克、郁金15克、甘草15克、丹参25克。
乙    肝
肝司气机,主藏血,性喜条达,以血为本,以气为用,体阴而用阳,乙肝病毒之邪侵入人体,滞于肝,引起肝气郁结,郁久化热,内耗肝阴,阴体亏损,不能制用,肝郁不畅,以致体运失调,犯克脾土,其证肋痛胀,口燥咽干,胃呆纳差,神疲乏力,手脚心热,舌红苔白,脉多况弦或弦细,肝功异常,体用失调,治宜调肝养肝。
例1:杨某某,男,46岁,2001年5月2日诊。患乙肝一年,经治无效,右肋隐痛,脘腹闷胀,胃呆纳差,口咽干燥,四肢无力,脚手心热,舌红苔白,脉细弦。药用:太子参20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生地15克、枸杞15克、丹参20克、郁金10克、板兰根15克、柴胡15克、积壳15克、菊花10克、麦芽15克、黄芩12克、陈皮15克、川芎10克、甘草6克。 药进40剂后,诸症悉除,肝功正常,表面抗原转阴,已能劳作。
肝 病 治 胃
乙肝病位在肝,但与胃的关系至密切,脾胃相表里,肝胃脾之气本相通,一荣则俱荣,一伤则俱伤,在生理上相互为用,在病理上相互影响。乙肝之初,病毒郁结,肝失疏泄,恒用舒肝之常法,香燥过用,伤胃及脾,胃滞脾弱,后至肝郁不达,终成邪踞中焦,缠绵难愈。或枸泥病毒二字,执清热解毒通套之法,苦寒过剂,伤脾败胃,胃阴亏虚,脾为胃无以行其津液,导致化源不足,肝失滋荣,以致肝虚不复,病毒不除,迁延不愈。肝病治胃,主要指降阳明以制肝横和充养阳明以抑肝强两个方面,不治肝而肝病自愈。
肝横见症:胁痛脘胀,口苦乏恶,厌食油腻,食少纳呆,全身倦怠,头闷头昏,口干不饮,小便时黄,大便偏干,肝功异常,舌苔厚、黄,脉弦滑,临床方药:温胆汤去甘草,防止革能助满,加石斛生津,防其燥伤胃液,再加薏仁鸡内金健脾渗湿助运,加丹参、郁金、板兰根以行气活血,清解病毒;舌苔黄加黄连燥湿清热,大便干,少佐大黄清热导下。临床用之效验。
例2:张某某,女,20岁,农民。2001年6月5日诊。患乙肝时久,迭治未效。刻下:右胁且痛、脘腹痞闷,食少纳呆、口苦泛恶、全身疲困,头昏且痛,小便短赤,大便偏干,舌质微红,尖有瘀点,苔黄,脉弦。药用:竹茹20克、积实15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茯苓16克、石斛15克、丹参40克、郁金15克、板兰根15克、大黄6克、鸡内金15克、薏仁30克、滑石15克、黄连6克。调治2月,病体告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
肝强见症:右胁隐痛,肢体乏力,口咽干燥,脚手心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质少苔,脉沉细弦,应着眼充养阳明,滋养肝体。口苦用龙胆草清肝热,口干用天花粉,石斛养胃生津,每获佳效。
例3:王某某,女,22岁,农民,2001年8月12日诊。患乙肝时久,迭经治疗,疗效不显,诊见:右胁隐痛,四肢乏力,嗜睡懒动,夜间口干,晨起口苦,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肝沉细弦。药用:太子参20克、杭芍15克、甘草6克、麦冬15克、当归15克、枸杞15克、生地15克,丹参40克、郁金15克、板兰根15克、龙胆草10克、茵陈16克。进药21剂,恙除病愈,肝功正常,表面抗原阳转阴。病愈后至今一直体健。
乙肝治法应立足于扶正气,调整机能,格守正足邪自去的古训,不斤斤于病毒而舍本求未。临床证实,病情缓解的同时,肝功能亦随之改善。此说并不排除出不能排除清热解毒常法的运用,若有是症,就用是法,舍此难以应手。乙肝治法,源于实践,逐步完善,做为规律性的常用处方,方方佐用丹参配郁金活血通络,治血而调气。盖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妨碍血流而致瘀,血瘀势必气郁。所以乙肝有瘀血见症理应佐用丹参,郁金、防患于未然,及使藏血之脏,血活用良,板兰根佐用,取其善解病毒之长,意在清泄病毒邪,用于乙肝优于其它清热解毒药物。
慢 性 肝 炎
慢性肝炎多因病毒性肝炎失治,误治或反复发作,逐步演变而成。病程缠绵,症情复杂,部份病人后期亦可出现肝硬化、腹水等症状。因此在辨证审因的基础上,应当抓住湿热这个特异性的治病原,针对湿热交滞痼结不解,淹粘难化的病理特点,辨证立法施药。
根据火病必虚的理论,当以扶正为主,但又不能舍湿热之因而治。临床上如何解决扶正不留邪,攻邪不伤正,柔肝滋阴及不呆脾助湿,疏化理气及不伤本,如何柔肝、养肝、疏肝均颇为棘手。如木郁致气滞,中焦斡旋之气机失利,肝体阴而用阳,故慢性肝炎后期为阴虚,肝血不能荣养,肝细胞受损,免疫功能降低。气滞日久,血行不畅,肝络成瘀,局部肝组织,硬化则见两胁胀闷,隐痛刺痛,阴虚不易于生内热,相火浮动,男子多有遗滑早泄之症,内热与脾湿相合,中焦气机运行失畅,湿热滞伏结,可使病情反复,故治疗上必须辨审得当。疏利透大,清化湿热是针对湿热之邪,滋阴柔肝,调养荣血,培补肝阴是针对机体之本。而肝病实脾又是治疗上的一个重要法则。
常见证型1、湿热留滞,肝病日久,因治疗不得当,致湿热之邪留恋下去,病致后期,虽肝功能属政党范围,但尚有湿热留滞。症见上肢酸怠乏力,胃纳不振,肝区疼痛,小便黄,脉濡弦,苔厚腻,湿热酿痰而盛于上者,治拟清化痰热为主,用桃仁、杏仁为宣肺要药。因痰湿同病,用茵陈、地耳草、焦山栀、蒲公英、虎杖等均宜加入,湿重于热的治拟芳香化浊,以藿、冠、相、佩为主。凡湿重者,必有脘腹胀气,故广木香、郁金、香队为必用之药。下肢乏力,加牛膝、木瓜、蚕砂。胃纳呆者,加山楂炭、焦谷麦芽、焦六曲。肝区痛者,加玄胡、广郁金,湿重者,宣利小便,用车前子、茯苓、泽泻等。
2、肝胃不和主症:肝期隐痛,脘腹作胀,胃纳不展,大便溏,脉弦苔白。治宜疏肝和胃。药用:制香附、广木香、广郁金、炒冬术,积壳、黄金、板蓝根、白芍、茵陈、虎杖、牛膝、薏仁、甘草。此为肝气犯胃,肝胃不和。此时,不应进补剂,宜疏肝和胃为先。板蓝根、茵陈、虎杖、薏仁等化湿解毒、积壳、白术、一补一消,白芍为柔肝止痛要药,平肝之药,舍白芍无第二药可代。胁痛不平肝,总非治法。与甘草同用,名芍药甘草汤。甘草能缓肝急,止肝痛,香附、木香、郁金辛以散之议。尤其是郁金,有疏肝理气、活血凉血作用,并有止痛功能,为治乙肝要药。若肝气郁结太甚,肝区疼痛较剧,可加元胡、青皮等,以其有疏肝行气散滞之功。本法辛香药较多,有损肝阴,须重用白芍,黄金制约之。
3、中虚气滞主症:体乏神疲,,胃纳不香,多食脘腹,肝区遇累隐痛,大便溏薄,脉小弦,苔薄腻,舌质较淡。治宜健中理气。药用:太子参、炒术、茯苓、制香附、木香、郁金、白芍、茵陈、虎杖、薏仁、板蓝根、甘草等。本法即实脾之法,脾喜温燥,故以木香、香附等以理气醒脾,茵陈、虎杖、板兰根清热解毒活血,苔腻浊、加藿香、佩兰、芳香化浊、苔黄加芦根,冬瓜子,黄芩等清化湿热。
4、肝肾阴亏主症肝区隐痛,肢酸腰背痛,手足心热,午后微热,头晕体乏,口干不喜饮,脉小数,知红少苔。治宜滋养肝肾,本证须重用黄精。
5、久病入络,络阻血瘀,症见肝区刺痛或窜痛,连及右胁炎肩背,面色晦滞,口唇炎舌两边紫,肝脾肿大,脉弦,治拟肝区刺痛加鳖甲、牡蛎、焦山楂,刺痛严重者加莪术,体弱者同用黄芪。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长期阳性,缠绵不愈。治疗上,扶正与祛邪是不可忽视的。
中药黄芪、党参为益气之药,以黄芪为主药,辅以党参、五味子,能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功能。针对病毒祛邪的治疗,有毒当消当解,药用瓜萎、羊蹄根加强解毒。临床上可视病人之虚实,毒邪大小,增损用药。
慢性乙型肝炎既有正虚的一面,又有邪盛的一面,正虚的病理变化,反过来及可导致正更需或邪更实。故在治疗时,对人体,病源证候三者应通盘考虑,扶正治人,可以增强病人抗病力,恢复力,治疗症状,可因病状的消失而增加人体抗病能力,治疗病原可以消除证候,使之不复损害病人身体,三者互有联系,相互影响,主要矛盾在哪一方面就抓哪方面。
肝 硬 化 腹 水 治 验
肝硬化系因湿热之邪未彻底清除,而至日益胶固,缠绵日久,伤及脏腑之血,导致脏腑实质性损害。在急慢性肝炎阶段,则脾气虚衰,正气不行,浊气不化,湿浊顽痰凝聚胶结,另一方面,热淫血分,伤阴耗血。由于气虚血滞,以致瘀血滞留,着而不去凝血与痰蕴结,阻滞血络则成痞块(肝脾肿大),进而凝缩坚硬,推之不移,若脉道受阻则络脉怒张,青筋暴露。所以,气虚血滞为肝硬化之本。而湿毒热邪,稽留血分是为标,后天化生无源,则肝肾阴精无以济,及因湿热内耗,则肝肾阴精枯涸,肝无血养而失柔,肾无精填而失润,以致肝肾阴虚,阴虚则虚热内生,虚热与稽留血分之湿热相合,虚实夹杂以致阴虚血热,由于正不抗邪,气血日衰,阴精日耗,阴病及阳,气衰阳微以致脾肾阳虚。所以。肝肾阴虚,阴虚血热和脾肾阳虚又为本病常见的三种证候。
在临床上,各证之间相兼见或互交错,不可截然分开,主要仍应掌握其病理实质,辨证施治,从治疗上以补气活血。养血柔肝为基础,并根据其证型重点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或湿补脾肾,若见余邪未清等兼证,则应当佐以祛邪之品。
肝肾阴亏,气虚血滞,主要见证:面色晦暗,身倦乏力,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及燥,腰腿酸痛,两胁隐痛喜按,胁下或见痞块,舌质红,舌苔白,脉弦细数。肾水内竭则面色晦暗,肾精亏虚。气虚心少,肝血不足,精血失充,故全身乏力,型体消瘦,阴虚阳亢,虚热内扰故弦晕耳鸣,失眠多梦,心烦急燥。腰为肾府,肾主骨,肾亏虚故腰酸腿痛。舌红少苔,脉弦细数均为阴虚之象,治疗法则,补气活血,益肾柔肝。
例1:2000年2月6日,王某某,女,26岁,患者下半年开始,两侧下肢浮肿,疲乏无力,纳食不香,肝区虚胀隐痛,恶心乏力,面色晦暗,手掌出现蜘蛛痣,肝右胁下有中等硬块。诊肝肾阴亏,脾失健运,气虚血滞,瘀血阻络,药用生芪20克、木瓜15克、白术122克、地榆20克、茵陈20克、藿香10克、蒲公英20克、地龙10克、小蓟20克、乌梅炭6克,上方稍有加减,连服2个月,症状好转。
阴虚血热,气虚血滞,主要见症:除前述肝肾阴虚诸症处,兼见血分蕴热诸证,如咽干口燥,齿臭出血,五心烦热,盗汗,大便干,小便短赤,或有午后低烧,有蜘蛛痣,舌质红少苔,脉沉细数,治疗法则:滋补肝肾,凉血活血,阴液亏损,虚热内生,故见午后低烧,面赤,口干咽燥,尿短赤,大便干,阴虚火动,热阴血络则见肝掌蜘蛛痣。热阻血络,则齿臭衄血。
药用:生芪3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丹参30克、藕节15克、红花16克、泽兰20克、紫河车15克、木瓜15克、阿胶12克、郁金15克、王不留步15克,槐花炭15克、羚羊角粉2克,对阴虚血热,气虚血滞疗效佳。
脾肾阳虚,气虚血滞,主要见症:面色枯黄,神疲气怯,口淡不渴,小便清白,大便稀溏,腹胀阴肿,腰酸背寒,或有胁下痞块,手脚发凉,肢冷肿胀,舌淡苔薄,脉沉弱。脾阳不足故见神疲气怯,畏寒肢冷,胀痛,肾阳亏虚,不能温养脾胃,故见面色枯黄无泽,腰酸背寒,便溏腹胀。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属气不足之象。治以补气温阳,健脾柔肝,养血活血。
例2、:张某某,男,42岁,2001年3月6日初诊,患者自1999年3月患黄疸型肝炎,多次反复2001年2月,肝功能一直明显异常,持续以达二年之久。2001年3月6日诊,当时症状见面色黄白无泽,气短乏力,全身倦怠,纳少腹胀,便溏,两足发凉,舌苔白,舌质红,脉沉细无力。诊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脾肾阳阻,气虚血滞。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养柔肝,方药生芪30克、附片15克、焦白术15克、当参15克、香附15克、杏仁15克、橘红15克、白芍20克、当归20克,紫河车15克、茵陈16克,此方服用一个月后症状有所好转,两足善温,腹胀轻减,大便仍稀,食纳渐进,后把生芪改为每剂60克,一个月后患者食欲好转,二便正常。
肝硬化一旦出现腹水,则提示病入晚期。肝硬化腹水,在侧重在肝的阶段,其腹水并不过多,基肝病蚀脾,脾气损伤,则腹水增重,再发展至肾气大亏,腹水愈为严重。从腹水的多少,亦可测知肝脾肾三脏损伤的程度。治肝着重补肝化瘀,消其痞块。补肝有补肝气和补肝血的不同,在临床上以肝气虚较为多见。肝气虚表示疏泄功能减弱,肝失调达,出现周身倦怠,精神萎靡,胸胁不舒,气短食少,胸部胀大,便行稀溏,四未不温,脉沉弦细,舌苔腻,舌质暗红或衬紫等症,治须补肝肾,畅肝用散肝瘀,兼以扶脾,可选用当归补血汤。黄芪为补肝气之要药,用量60克,当归有养肝血之功,配合柴胡疏肝以升清阳,积实行气以降浊阴,白芍柔肝剑阴,甘草缓中补虚,工奏补肝气,助肝用,调升降,解郁通阳之功。肝气虚常为肝阳虚之先导,若阳虚寒凝,则加附子,干姜之娄温阳散寒,精血不足,则加紫河车,鹿角胶等峻补精血,食少便溏,加炒白芍,鸡内金以补脾助运,由于肝脏生理病理复杂,每多寒热错杂之候,兼夹郁热,则又须适当参用清泄这品。
上述治疗,是从气血关系着眼,务使正气来复,郁滞得开,而瘀血徐为消融,肝气疏泄有权,不治水而腹水自消,亦有肝气极虚不任疏泄,柴胡当摒弃不用。可予补气化瘀,常以黄芪、太子参、萸肉、枸杞、丹参、石见穿、鸡内金、莪术、当归、山楂、泽兰、红花、红参、糯米根等出入化裁,颇能应手。
肝血虚的患者, 见眩晕,偏头作痛,两目干涩,周身乏力,手足麻木,胁痛腹胀,易于齿龈出血或鼻衄,脉象弦细,或虚弦,舌质偏红,苔薄黄等见症,妇女可见月经不调,或闭经或崩漏。此证特征是血虚血瘀,邪水不化,重在养血和瘀,滋阴利水,药用:生地黄、北沙参、天门冬、枸杞子、楮实子、鳖甲、牡蛎、泽泻、海藻之娄。其中牡蛎、海藻既有软坚散结之功,又能祛水气,诚一举而得。若齿龈或血衄频作,午后低热,舌质红降,苔薄黄而干,则系湿热伤阴,肝脏郁热较甚,宜用犀角,犀角昂贵不易得,以牛角代之,每用60克,加入生地、丹皮、白芍、石高、寒水石、滑石、银花、元参、仙鹤草、大小蓟等,对症用之,多能控制出血、减轻腹水。
治脾求于气阴,重用白术、泽兰,肝病传脾,腹水增重,可见面黄虚浮,倦怠乏力,腹胀如鼓,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尤甚,尿少,大便不实,苔薄或腻,边有齿印,脉濡缓或沉迟等症。治当补脾运中为主。着眼肝脾,兼顾血水,以收扶脾利水,养血和肝之功。方中重用白术50克,增强补脾作用,再加大剂泽兰50克、益母草120克,共奏化瘀滞,行水气,运脾和肝之效。如腹水不多,则用黄芪50克,以补脾气之虚,复入木瓜之酸以柔肝,更增椒目,防已姜汁以通阳化水,分消利导,往往获验。牛膝除益肝肾,补精气以外,有活血利尿之功能。牛膝配丹参,即能化下焦瘀滞,以利水邪。车前子甘寒滑剂,滑可去着,而无耗气伤之弊。红参补气通络,紫河车峻补精血,地鳖虫破宿血积瘀,姜黄,郁金疏肝解郁,理气活血,鸡内金磨积化瘀,健脾助运,前方消于补,养生祛邪,对改善肝功能,有一定疗效。
膨胀发展至肾气大伤,真阴涸竭的阶段,气化无权,腹水特别严重,症见腹大如鼓,脐突尿少,腰通如折,气短不得卧,下肢浮肿等。此时肾气大伤,不得再破其气,肾水将竭,不可复行其水,攻之则危亡立见,消之亦无济于事,腹大胀急,亦不可强攻,否则极易导致肝昏迷或大出血而发生突变,治疗应以养正消积作为治疗大法。唯有峻补其下以疏启其中,脾能开肾关,泄水邪,减缓胀势待续生机。补真阳,行肾气,临床常用附子、肉桂、黄芪、党参、仙灵脾、肉苁蓉、熟地、山药、茯苓等。务使气得峻补,则上行而后其中,中焦运行凝,滞疏通,中满自消,下虚自实。若真阴涸竭,呈现舌色光泽无苔,二便坚涩不爱,生命垂然,多难挽回。可用大剂熟地150克,配合枸杨萸肉、苁蓉、首乌、山药、龟板等厚味滋补,育阴化气,常收薏外之效。
腹胀是病人最痛苦的症状,可用莱菔子粉、鸡内金粉、沉香粉各2克和匀一日分三次吞服,或用皮硝60克、肉桂粉10克和均敷扎脐部,或用巴豆壳粉纳入卷烟中吸入,可望暂时缓解,如出现胸水,可配以泻肺利水之葶苈子、桑皮、甘遂、半夏均有助于消退胸水。如出现消化道出血,可服白及粉、白芍粉、三七粉各药等分和均,用温开水分次调服。
膨胀一证,其来世渐,其退也迟,而久病,肝肾精血交损,未有不累及奇经者,通补奇经,必须掌握标本虚实,其本质是精备交损,故通补的要以在于栽培精血,调理阴阳,而水阻血瘀、气滞、寒凝等均属标病,可适当参用治标之品。曾治苏某某,女,26岁,患慢性肝炎已三年,出现腹水亦逾半载,迭经治疗,腹水时轻时重,就诊时腹大如鼓,脘腹撑痛,面晦神疲,足胫浮肿,齿龈参血,经事淋漓半月未净,苔薄,舌质衬紫,此病穷及肾,损及奇经之证,遂以通补奇经为主,药用鹿角霜15克、龟板40克(先煎)、熟地60克、牛角肋15克、茜草15克,贯众炭15克、肉苁蓉15克、杜仲15克、菟丝子15克、黑大豆30克、楮石子30克,连服10剂,漏下已断,腹水亦相应减退,依上方出入,共进40余剂,腹水全消,诸证均获改善。
肝硬化出现腹水,是本虚而标实。本虚只能缓图,标实则必须急治,所以消水是当务之急。消水之法,淡渗之剂已不起作用,而攻劫品,如遂戟、芫花之类,虽有消水之效,但走泄真气,施于肝功将竭之际,嫌有虚虚之弊,所以常是初用稍效,继续攻劫则效果不显,最后还是归于不治。至于保肝治本,必须温之养之,疏之导之,故用药务求和平,硬度分能改善,至少使其病变不继续发展,临床曾用腐泔猪胆方治愈数人,有的腹水消后数年未见复发,其方如下:鲜猪苦胆一个、豆腐浆一大碗,将豆腐浆加热后,搅入猪胆汁饮之。如无鲜猪胆,用干者置温水中泡开亦可用。豆腐浆即腐泔,系指豆汁用卤水点过成脑之后,在筐中轧榨时所滤过的水,能通便下痰,通癃闭,洗衣去垢腻,腐泔除有卤水点者外,亦有用石高点者,能清热。卤碱有下蛊毒五脏肠胃留热结气,心下坚之故。胆汁本生于肝,对肝当有亲和之力,加之腐泔兼有卤性者,有行宿水之功,而无攻劫这弊。但水消后,并不等于痊愈,须求养肝不用峻补,而用酸温之品,加乌梅、木瓜等,疏肝不用柴胡而用生麦芽,这是因为生麦芽具有甲木生发之气,且有消和化坚的作用。化瘀不用桃红而用生山楂,因为山楂味酸养肝,化瘀而不峻。凡润肝养血之药,一得桂枝,则化阴滞而阳和,用治阴虚肝硬化腹水的初期,每获佳效。应取泽兰活血行水,治大腹水肿,黑科豆甘草平入肝肾,活血利水,祛风解毒,路路通祛风通络,利水除湿,搜逐伏水,楮实子甘寒,可以补肾治虚劳,消水气浮肿,肝硬化腹水,从肝脾肾三脏论治为多,但若水出高源,腹水兼见胸水,三焦不利,则当温运大气,疏通三焦,可参用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以破阴气之凝结。
综上所述,肝硬化腹水的病机是气血水相因为患,以气虚为本,因瘀为标,腹水乃标中之标,其病变以肝脾肾三脏为中心,治疗以养正消积为大法。是临证之常,补下启中,通补奇经诸法,是临证之变,治络法则可谓临证之巧。
第十节  黄煌教授讲座笔记----胆病治疗经验
需要外科治疗的胆囊炎:1.化脓性胆囊炎,胆囊肿得很大,随时可能穿孔;胆囊结石症状严重,有手术指征。2.慢性胆囊炎,如胆囊功能萎缩,反复感染成为病灶,不如切除。因此,要跟外科医生商量,是否有手术指征。没有胆管梗阻、化脓的急、慢性胆囊炎,均可中医治疗。
胆病包括:1.胆结石:发生在胆囊,或胆管、肝管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胆固醇结石,与代谢失调有关。胆色素结石,主要发生于肝管,胆管,与胆道反复感染,或蛔虫卵有关。
2.胆结石、胆囊炎:常并发,互为影响,互为作用,互为因果,可看作是一个病。年龄:20~45岁多见,男女比例为1:3至1:4。
3.胆囊息肉:一般无症状,常在做B超时发现。分为单发性、多发性、肿瘤性、非肿瘤性:非肿瘤性息肉:胆固醇性息肉和炎性息肉适合中药治疗,息肉会变小,甚至消失。肿瘤性息肉和多发性胆囊息肉体积较大者,不宜服中药,宜手术。
4.胆道术后综合征:腹腔镜手术问世后,切除胆囊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症状:绞痛、甚至黄疸、发热、恶心呕吐、大便紊乱。一般术后三个月大便紊乱常见。
与手术、结石未拿干净有关,或术前情绪紧张有很大的关系。或极度恐惧,或手术后关心护理不当。中医大有可为。
经方治疗胆道疾病:1.止痛、通便、退黄、除胀。食欲改善,精神、睡眠好转。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希望和信心。2.改善体质,防止疾病复发。在排石方面也有一定效果。
一、小柴胡汤:适用于胆囊炎引起的发热,以及慢性胆囊炎。经常属于往来寒热的范围,常持续很长时间。与感冒有些类似。常诊断为“发热待查”收治入院。“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症候群,为小柴胡汤综合征的典型症状。也可能是感冒、咳嗽、肺结核等,见于发热性疾病处于迁延期。重要脏器无损害,肝、肾、心功能尚健全。
急性胆囊炎: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到右肩部,可诱发心绞痛或胆心综合征。可出现发热,恶心,呕吐,食欲下降,黄疸。柴胡用量至少20克 黄芩10克以上。还可治疗“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
慢性胆囊炎:本方改善上腹部胀痛,恶心呕吐症状。为传统消炎药,利胆药,免疫功能调整用药。
柴胡体质:易生胆道疾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的发作与情绪有关。体形中等偏瘦,面色发青白,缺少光泽,对气温变化敏感,四肢冰冷,主诉自觉症状为多(发冷、恶心、痛),肌肉较坚紧,情绪波动较大。女性经前乳房胀痛。中青年比较多。
胆囊炎患者的重要症状:呕吐,汤液应浓缩,去滓再煎。不能大量服用汤药。煎大半碗,100-150毫升。加减要注意:黄疸的,加茵陈、山栀、黄柏。合茵陈蒿汤,栀子柏皮汤。是很好的消炎利胆药。腹胀,大便不通者:加大黄、枳实、厚朴(小承气汤),可通便,除胀。
二、大柴胡汤:治高血压、高脂血症、哮喘、胆道疾病。原文很多与呕吐有关。“呕不止,心下急……”“呕吐而下利者”。胆石症胆囊炎引起胆绞痛,必须要使用大柴胡汤。“痛则不通,通则不痛”。胆结石导致胰腺炎:也可用大柴胡汤,专治这种疾病(专方)。
[辨证论治的误区:只对症状用药;没有专病专方。要研究很多疾病的专方]。
大柴胡汤专方治疗专病:胆囊炎引起的胆绞痛,胰腺炎,胆石症。经典指征:心下(两肋弓夹角下的区域)按之满痛。胆绞痛常在饱餐或高脂肪饮食后出现,逐渐加剧,难以忍受,剧烈疼痛,大汗淋漓,脸色苍白,恶心呕吐,可出现轻度的黄疸和发热。有明显利胆作用,有降低括约肌肌张力的作用。枳实 芍药 解痉止痛作用非常明显。“产后腹痛,烦满不得卧”大黄 柴胡 黄芩 退黄,利胆,消炎。半夏 止呕。天然的消炎利胆药,天然的解痉排石药。
胆道疾病伴有胰腺炎:这张方最适合。
此方之灵验神效。非急性发作,上腹部按压疼痛或有抵抗感者也可用,比较壮实、便秘、进食后常腹胀痛者,可用。病案:服用大柴胡加黄连三个月后,胆囊息肉消失。可保持大便畅通。大便不畅者易发作。胆石症患者多肥胖,血脂、胆固醇高,是减肥药,控制体重药,可把将军肚缩下去。
综合征:肥胖,高脂血症,高血压,大柴胡汤治疗的不是一个病,不是一个症状,而是一种体质状态。并可防止复发。排石:胆囊的收缩功能要好。结石要小于1cm,泥沙样结石。胆囊管直径要宽大。要通过B超明确指征(非常关键)。Oddi氏括约肌无狭窄。
宁夏医生:大柴胡汤一日服二日量,隔日一次。
其它医生经验:配合脂肪餐:吃荷包蛋,或猪蹄,吃后痛,出现人工证(大柴胡汤证)。痛:机体想要排,胆汁分泌增加,用大柴胡汤助机体一臂之力。经方很多都是因势利导,帮助机体,坐顺风船。大便干结用生大黄,胆绞痛时枳实芍药量要大,20克以上。嘴唇舌头红:加黄连。黄疸或胆红素较高的:加栀子、黄柏、茵陈。
三、四逆散:解痉止痛方。柴胡10-20g 枳实10-20g 芍药10-20g 生甘草3-6g 等分。适用于胆道疾病,炎症不明显,但症状明显(腹胀,腹痛),血象不高。或大柴胡汤使用后,病情稳定,用以调理善后。比大柴胡汤作用缓和。慢性胆囊炎,胆石症,尤其是胆道术后综合症:经常腹泻,一痛就泻,用此方加味,防止发作,改善体质。
体质:精神紧张,经常发冷。胆道疾病与精神因素关系非常密切。生气、疼痛、恐惧均可使胆囊功能发生障碍。手冷:冷症,女性较多。能解除精神压力,疏肝理气。
临床上:与小柴胡汤,半夏厚朴汤合用。慢性胆囊炎疼痛:小柴胡汤加枳实芍药,小柴胡汤合四逆散。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柴朴汤):除胀,肚子有气,咽喉有异物感,消除腹胀,增加食欲,防止复发
四、乌梅丸:可治溃疡性结肠炎。古时是治胆道蛔虫(蚘厥)专方:胆绞痛,蛔厥,休克。本方是一个大方。突然发作的剑突下钻顶样剧痛,面色苍白,大汗淋漓,伴恶心呕吐,可有胆汁,甚至伴有染有胆汁的蛔虫。可突然缓解。蛔虫:得酸则下。可治疗妊娠并发胆道蛔虫症。对慢性胆囊炎,胆石症见腹痛呕吐者也有效果,止痛效果很好(附子,川椒,细辛,当归),同时有很好的消炎作用(黄连,黄柏)。对溃结,肠易激综合征,菌痢,见腹痛、腹泻、出血者,可用。
这种人体质非常虚弱,一病例,老太,人瘦,舌苔发黑,呕吐,为慢性胆囊炎,用乌梅丸解决问题。寒热夹杂,虚实互见。小孩腹泻,中毒性休克也可用。体质要求:与大柴胡汤证完全相反,属虚证。高龄或年幼,对疼痛的耐受性差,人瘦,痛则血压下降,虚脱。
附:大黄附子细辛汤:治胁下偏痛。也治胆囊炎、胆结石、胆道疾病的疼痛。
病案:胰腺炎:大柴胡汤加茵陈。高中女孩,反复发作胰腺炎,曾手术,用大柴胡汤,服后食欲增加,肚子不痛,脸色红润。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怕冷,血压低,神经质。胆囊炎胆石症较平稳时服用。
第十一节:黄煌经方治疗肝病
肝病:全身倦怠、慢性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觸之如額).等等→目前沒有較佳療法,中藥只能緩解症狀,沒有治本之法。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中医诊治迁延性、慢性肝炎经验
国医大师朱良春学术思想暨临证经验学习班
朱良春:疏养结合治疗慢性肝炎的用药经验(内含多个经验方)
沈敏南疑难病经验方 4.
肝炎杂说
肝炎治疗偏验方 【中药讨论专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