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努力了也不快乐?|缺乏幸福感是时代的后遗症

壹心理创作者丨安之

策划丨壹心理主笔团


 - 01 - 

我不允许自己“碌碌无为”

 

我曾是个工作狂,从大学时就开始了。


倒不是因我上进心有多强,而是我承受不了那种被人看不起的羞耻感。

 

这是一种不太正常的动力。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不够好,希望能给别人展示他最好的一面。这也是我们能够不断进取的力量来源。


尤其在高压力的竞争环境下,不进则退。


“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成了一种风尚。

 

只要你是一个不断挑战自己、不断奋斗和学习的人,大家都会觉得你很有正能量,很优秀。

 

但是,充满鸡血的背后,伤痛只有自己知道:

 

难眠的夜、虚弱的身体、对成功的焦虑,以及,成功后的空虚。

 

他们不允许自己“碌碌无为”。实际上已经做得很好了,却仍对自己不满意。


一部分人抗衡坚持,最终获得成就,一部分人身心健康受到严重影响,经常跑医院和药店;还有最后一部分人正在被理想和现实的冲突折磨,进入了心理咨询室。

 

 - 02 - 

我拥有的还不够


新闻中某些被逼无奈自杀或杀害他人的年轻人,可能在行动前都背负着难以承受的心理痛苦,自我否定已到极限。

 

有一种可能是,因为他自己的生命曾被“轻视”、被别人无情地吞噬着和占有着。

 

他们的心理对话大多可能是这样:

 

“我真的一无是处,没有一个人是认可我,喜欢我的,我活着还有什么用!”

 

“你害惨我了!你要把我逼上绝路吗?今天我跟你拼了!”

 

如果试图去理解他们,你能看到他们内心的呐喊,痛苦到失去理智。


他们的家庭或者以学历成绩为重,或者以工作收入为重,甚至可以为了这些去牺牲孩子应有的快乐的权利,还把这样的过程称作是“对他好”。

 

实际上,孩子的学习、工作为第一要事这并没有错,这是他未来人生成长所需要的。


但如果家庭里缺少直接的情感交流,缺少尊重,孩子只会觉得你不近人情,并不是真的爱他,关心他。

 

所以说,如果家长没有引导孩子一个健康的价值观,没有去关注他们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很有可能下一个悲剧就发生在我们身边。



70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当时物质比较匮乏,得来也相当不容易。后来时代快速发展时,人的思想却跟不上这个步伐。即使物质已经充盈,仍然需要更多来不断填补那个像是“安全感”的无底洞。

 

我们以为是自己拥有的还不够,所以用尽全力赚取更多,以获得一些对生命的掌控感。

 

而从心理学研究来看,金钱并不能够给我们带来持续的幸福感。

 

刚开始,金钱的完备能为我们带来价值感、社会地位、别人的认可和称赞。但当金钱基数不断提升时,我们会养成挥霍、占有的习惯,会有想要得到更多的欲望,得不到就会再努力投入到攫取金钱的行列。这时人的幸福感往往会降低或者持平。

 

但是大家往往没能接受这个事实,因为暂时没有找到其他东西可以替代金钱带来的心理满足。

 

一次在798的酒吧里遇到一个瑞典人,他印象中的中国人是:

 

“他们的眼中只有钱钱钱、工作工作工作,他们不能够享受当下的生活,不明白快乐的意义。”

 

“快乐的意义”是什么?

 

根据美国对于3.5万人的调查,10%最幸福的人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具有丰富的社交生活。他们区别于一般人或不幸福的人的标志是,愿意与他人分享生活,而不是一个人独处。

 

所以,拥有良好的社交关系(朋友、同事、亲密的人等),与一群让你感觉舒服、轻松、没有隔阂的人在一起,才是获得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而我们常常本末倒置,被事业金钱捆绑,而舍弃了与家人朋友们在一起的机会,淡化了彼此的情感交流。

 

 - 03 - 

潜意识里的“魔咒”是逼迫自己追求“卓越”的动力


中国人不太能够表达情感,往往含蓄而间接。


一代一代相传下来到了现在,在体现在在孩子们身上的却是重大的情感缺失。


有些孩子在这样的环境成长起来,人格受到了严重影响,他们远离人际关系,性格孤僻、执拗。

 

不同程度的情感表达,在家庭教养上可能体现在哪些方面?

 

(1)宽松/严格(低控制/高控制)


▷宽松意味着对礼貌、服从、喧嚣等没有太在意。

▷严格意味着对服从、礼貌、界限有很高的要求。

 

(2)积极情感投入/消极情感投入(高支持/低支持)


▷积极投入表现在对孩子有很多理解和赞成。

▷消极投入意味着家庭里有很多不赞同和惩罚,以及用消极的方式防范孩子出现某些行为。

 

(3)焦虑情感卷入/冷静独立(高焦虑/低焦虑)


▷焦虑卷入意味着家长总是跨越界限去关心呵护孩子,永远把子女当做小孩。

▷独立冷静意味着父母和子女的互动中可以合理克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愤怒急躁的时候能够冷静应对,引导孩子自己发现问题并承担后果。



有的父母容易把自己对人生的愿望或遗憾强加到孩子身上,比如没有考上好大学,或事业选择错误等。


潜意识里渴望孩子能够帮助自己完成梦想。若是不加觉察,很容易将孩子作为一个自己的附属品在生活点滴之间操纵。

 

有的父母对子女的焦虑远远超出子女实际遇到的困难,且真正困难来临时,父母要比子女更加无助,更加没有包容力。


在这种环境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总是缺乏力量,并时刻被父母的情绪卷入,很难成为真正独立个体,活出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孩子缺乏真正有效的关怀时,他们像是一个权威人士的存在,不肯低下身段,跟孩子平等对话。


他们的心,也并没有直接跟孩子相连,反而也许只是跟自己相连。这样,孩子便也学会只和自己相连,在工作事业上全情投入,试图让自己更强大一些。

 

幼年与抚养者的互动模式决定了我们的自我意识,内化成为我们对待自己和对待他人的模式。如果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没有价值的、不被爱的、被忽略的、不值得幸福的人,将会一生陷入这样的“魔咒”中去挣扎和寻找。



一些人在追求物质、名利时,并没有正向又稳固的动力支撑他,所以在发展中经常面临头脑和心理的矛盾。


身体已经被掏空了,头脑仍然里觉得自己不能休息,同时感觉非常无力,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否值得,又觉得不这么逼着自己努力的话,心里觉得特别空虚。这便是现时代很多工作狂的真实写照。


潜意识里的“魔咒”是逼迫自己追求“卓越”的动力。让我们活得不自在的根源问题是什么呢?

 

心理动力学流派强调,在婴儿3岁之前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心理需要。


良好的母婴关系可以帮助孩子形成安全感、幸福感、自信、恰当的自尊,以及对他人的基本信任。


而如果在某个点上缺失或者受挫,心理发展将会停滞在这个时期,或在潜意识里留下创伤及不恰当的自体客体互动模式,进而影响一生。

 

 - 04 - 

每个人都有自我成长的能力


不论你的家庭教养模式是如何的,也不论你在幼年受过怎样的创伤,这些都不能成为你停滞不前的理由,父母不能成为你的“代罪羊”。


因为旧事已过,每个人都有能力更新你自己,而且也需要找到帮助自己的方式方法,对自己的未来负责,去尽可能地弥补过去的错误带来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客观地认识自己的所能和不能,懂得取舍和接受自己偶尔的无能。


如果某一天你发现自己每天活着只有工作和学习,没有任何快乐而言,记得停下来问一问自己:


(1)我在追求什么?什么使我快乐?是金钱带来的掌控感?还是别人想让别人因此而喜欢我?


(2)等我有了很多钱或很高的职位,大家就真的都会喜欢我吗?我就真的能够拥有亲密的让自己快乐的伴侣吗?


(3)我现在是活在自己计划的生活中,还是活在别人的眼光中?


(4)我的生活孤独吗?我拥有可以支持我的社会关系吗?


(5)真实的我能力是如何的?性格是如何的?我对自己的发展和进步有没有操之过急?

……

 

经常问自己类似的问题,而且最好记下来,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的现状,以及逐渐去清晰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另外,适当地了解原生家庭带给自己哪些有利或不利的因素,可以帮助我们更客观地了解自己的人格发展历程。


在心理咨询中,咨询师能够引领你一起去体会,是什么事件和内在意志雕刻进了你的人格里,影响了你对于事件的选择和判断。


这些都是在潜意识层面隐藏的,通过读书或是自己思考,是无法达成治疗作用的。

 

在专业的咨访关系中,能够更直观地呈现出你与他人的互动模式,以及遇到事情时自己心里的执念。完全呈现内在与他人的互动模式,进而习得新的模式,了解自己潜意识的运作,是人类认识自己的最佳途径。


有一些“执念”是在影响我们发展的。也许过去你只能使用那套方式去应对外界,而当你解开这个“过时的模式”里是在重复着什么“魔咒”,就会自然而然地选择更好的模式生活了。


这便是每个人都有的自我成长的能力。


希望你也能找到那一个解开心灵地图的钥匙,让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自如、喜乐。


- The End -


- 壹心理创作者简介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长大后越来越像父母了?(强烈推荐阅读)
他完全可以做,为何总想依赖我
你或许误解了幸福的意义
是这样的相处模式,让我们越活越累
《脱口秀大会》:催婚,是父母大型磕CP现场
阿苏:父母老了病了,为何子女还会怨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