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岁宝宝有自己的意识了不该做的事不让他做就爱发脾气.

老话说得好:“等娃儿长到桌子一样高的时候,麻烦就开始了。”

最近,办公室里的一岁娃妈就经常吐槽孩子的“不听话”:“吃完饭自己跑到鞋柜前,拿出鞋子指着门要出去玩,不让她出门就乱发脾气!”

“话还说不全,什么事情都要我们听她的,跟她讲道理完全不听你的,一不顺心就大哭大闹,烦透了!”……

这个岁数的娃刚刚开始“牙牙学语”,他想要做什么,自己说不清楚;你想讲的道理,他也听不懂。所以,这个阶段的孩子就显得特别不好带。

然而,更令人灰心的现实是:从此“麻烦就开始了”!换句话说,这才是漫漫亲子路的第一步!

办公室里的老阿姨们佛系地安慰道:“没事儿的,等娃再长大些,你就会发现这根本就不是个事儿。”

孩子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着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家长要做的就是遵循规律,因势利导。

一岁开始,是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萌发

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人类的童年划分成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着特定的心理发展任务和冲突:

1、婴儿期(约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

这一阶段,尤其是生命的前几个月,婴儿的目标是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基本信任感。

如果婴儿得到较好的抚养并与母亲建立了良好的依恋关系,儿童将对周围世界产生信任感,否则将产生怀疑和不安。

2、幼儿期(约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

这一阶段的幼儿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控制的需要与倾向,渴望自主,渴望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如果幼儿能够自由的探索,他们会发展出独立性和自主性;而如果受到限制或是过度保护,他们则会发展出羞愧和怀疑。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的幼儿对世界充满了好奇与求知欲,有强烈的自主探索意识。

如果儿童的好奇心和主动性探索活动得到大人的鼓励与解答,他就会有一种愉悦的感觉,主动性得到进一步发展,发展出一种自主的意识。

相反,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主动性活动采取否定、压制的态度,就会导致儿童产生内疚感、挫败感甚至罪恶感。

4、学龄期(6~12岁): 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儿童在这一阶段所学的最重要课程是“体验以稳定的注意和孜孜不倦的勤奋来完成工作的乐趣”。

这一阶段的对儿童勤奋鼓励来自于此阶段的社会重要他人——家长、老师、同学和邻居。如果儿童的学习得不到同伴、家长,特别是老师的认可,有些孩子就会对勤奋产生质疑——认为勤奋对于自己是没有用的,并放弃了对勤奋的追求。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表明,婴儿期的宝宝还没有独立的自我意识,不能区分自己和外界的区别,对于婴儿来说,自己和妈妈是一体的。

而过了一岁,特别是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逐渐意识到“我”的存在,也意识到“我”有着自己的想法、需求,和别人是不一样的。至此他们开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最明显的就是孩子喜欢说:

“不!”

“宝宝(自己的小名)自己!”

“宝宝(自己的小名)要!”

这一切都是形成自我意识的明显特征。

自我意识带来了自主行为——第一次的叛逆

那么,问题就来了!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基本掌握了爬、走、拿的技能,他们的世界开阔了,因此他们开始希望“有意志”的自己决定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虽然他们的语言还表达不畅,但毫不影响他们作为“行动派”的狂妄自大。

可这时候父母和其他照料者可不这么看,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外面,生活处处充满危机,怎可放任无畏无知的娃娃自由“探索”呢?

于是乎冲突乍现,可怕的两岁(Terrible Two)——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来到了。这个时候的孩子最明显的表现为:

l 非常固执,会好奇的探究一切对成人来说极其微不足道的事物,甚至可能存在危险,并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l 狂妄自大,以为自己可以掌控一切,经常和父母唱反调,什么都要自己做;

l 情绪极不稳定,遇到困难与挫折往往大哭大闹,甚至歇斯底里……

一方面,父母必然要确保孩子的生存安全,要承担控制儿童行为使之首先符合社会规范,其次符合家庭准则的任务。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好的习惯必须从小在日常生活中养成,比如如厕、按时固定餐桌旁吃饭等等。

另一方面,孩子开始有了自主感,他们会反复用“我”、“不”来反抗外界的控制,意图表达自我的意识。父母这时既不能听之任之,也不能过度严厉,这个“度”的把握,也是父母修炼的法门所在。

父母在支持自主意识的同时,必须建立基本的安全和规则,也只有这样,才可能给予孩子安全的探索空间。

因势利导,让冲突成为孩子成长的契机

一般来说,几乎没有哪个孩子在三岁以前没有闹过的,有些孩子的叛逆会表现的明显些,有些不是特别明显。而且往往越是精力充沛、自我意识强的孩子,“逆反”的程度就越强。

关键是,逆反出现的时候,父母要小心别被孩子的坏脾气拖进了混乱之中,更不能百依百顺,而应坚持规则,巧妙的进行正向引导。

1、帮助孩子缓和情绪

当孩子在发脾气的时候,不宜讲道理,因为道理对这么小的孩子来说太过复杂了。但是,他们能够很敏锐地感知到爸爸妈妈的情绪。所以,安抚孩子的情绪,父母先要放松,相信自己无论孩子怎么闹,你都能搞定的。

(1)此时,你可以抱着正在发狂的小宝贝,轻轻的拍拍宝贝的后背,让孩子知道你爱着TA,正在陪着TA。

(2)帮助孩子说出情绪,比如“宝贝,我看见你刚刚因为。。。。所以生气了,是吗?”当情绪被表达、被认可了,孩子的情绪就会缓和。妈妈对孩子的情绪切忌做评价,情绪本身没有对错,我们只需要接纳和理解就好。

(3)等孩子的情绪好转后,家长可以告诉孩子正确的行为,并且可以通过游戏或者角色扮演的方式练习,加深印象。

2、让孩子做选择题

孩子既然已经意识到要自己做主了,不妨有时候让孩子自己拿主意。这是对他的尊重,也是对他自主性的培养。

妈妈可以巧妙的给孩子提供2-3个选择(不宜过多),比如“是自己戴上帽子还是妈妈帮你戴上帽子?”这既给了孩子控制权,又达到了戴帽子的目的。

——当然,这么坑的选择题也只有这么一个阶段好使。

3、 给孩子建立规则

三岁左右也是规则建立的关键时期。在潜意识里,孩子每一次用他的歇斯底里,或是哭闹,正是在试图确立规则和底线到底在哪里。

如果父母一味的只要哭闹就妥协,孩子虽然一时满足了,但下一次可能会更加的焦虑不安,不断的出现变本加厉的哭闹,因为他不知道边界到底在哪里,仿佛任何时候都可以被突破似的,反而没有了安全感。

因此,建议父母要温柔而坚持,所谓坚持就是建立规则并且言出必行,所谓温柔就是态度上平和,接纳孩子因受挫而产生的情绪。

平静的听取孩子的不满,当孩子情绪很强烈的时候可以抱着孩子,安抚他,同时坚定的坚持正确的原则不妥协。

等孩子情绪缓和后,再和孩子协商在原则范围内寻找可替代的方案,逐渐培养协商合作的行为模式。

温馨贴士:

l 无论孩子多么的生气,家长都首先要关照好自己的情绪,只有自己内心平稳了,才能耐心的帮助孩子正确的面对情绪。

l 孩子的逆反期,是一个进进退退的过程,家长需要理解并且尊重孩子这段时间的不成熟表现。

l 作为父母,即使我们无法弄懂他的原因,只要能够做到理解和共情,就是在遵循正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叛逆期的三个阶段①2-3岁 宝宝叛逆期②6-8岁 儿童叛逆期③14-16岁 青春叛逆期
不懂儿童思维发展的本质 父母育儿会走很多弯路
孩子自我成长的黄金机会,看完会不会恍然大悟!-头条网
蒙氏漫谈——儿童各阶段敏感期(3组)
教育孩子“打不得”! 10个妙招解决孩子不听话
如何应对爱说“不”的2岁叛逆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