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学语文生活化探究》--结题报告
《小学语文生活化探究》
——结题报告
语文教育因其不容置疑的工具性,深厚浓郁的人文性成为人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课程。然而,中国的语文教育却成为教育工作者心中的一种“痛”——世纪九十年代末,在中国的教育界展开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问题的大讨论,无论是语文界的教育专家,还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甚至众多的学生家长,都对目前语文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极大的忧虑。甚至发出了“误尽苍生是语文”的指责。审视语文教育,有的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将树人、育人为宗旨的人的基础教育沦为一种高度工具化、技术化的训练,漠视人的价值、情感。有的过分强调思想性,将人的个体体验和需要淹没在社会公共情感、公共话语之中,滋生假大空的话语体系。语文与生活,与人社会化的需要完全被无理地割裂了。
为考而教,为教而教的语文,使语文教学的视野缩小为有限的几本教材,远离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来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师教得死,考试考得死,学生学得死。
世纪之初,中国进行了新课程改革,“新课标”中更是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无论是对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教学过程建议的论述,还是对语文课程开发与建设的说明,都体现了对社会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的关注,对学生生活经验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把语文学习仅封闭在课堂讲解训练中,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以此为基点,大语文教育观、语文能力课内外衔接训练实验相继出台,开始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的尝试。
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路径探索”就是针对当前依然存在的语文教学为了教而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以切实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路径,实践“新课标”理念,深入进行课程改革,同时也是语文教育发展的需要。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在于:
1、课题体现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教育”、“教学做合一”陶行知生活教育论的三大内容。社会、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大课堂,资源库,语文学习的动机、动力来自社会生活动需要,语文学习的最终目的指向于社会生活实践,从而实现人的生存和发展,因此,语文学习的内容不能脱离社会生活,语文学习活动应该和生活紧密相连,其过程本身就是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2、语文教育生活化凸现了语文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活动,学生应该多途径接受、发现、体验语文,在生活化的语文实践中发展语文素养,“用语文”才是“教语文”“学语文”的实质。生活化的语文教育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倡导自主的学习方式。
3、语文教育生活化之“生活”二字,不单指语文教学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以及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并运用语文,还包括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语文学习与陶冶灵魂、磨练思想、完善人格水乳交融,使二者互相促进,使语文教育深入“发 展儿童的心灵”的领域,注重人文关怀,使语文真正成为开放性的学科。
总之,本课题的研究,就是实践和落实新课标的精神。对开发课程资源,转变学习方式,改变师生关系,改进课堂教学,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而言,有助于培养学生对母语的感情,丰厚语言积累,养成终身阅读和终身用笔的习惯。同时,有利于探索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实践新课标精神中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探索“语言习得论”在发展学生口语交际水平,发展书面语,提高水平习作方面的理论价值。有利于探索小学语文教育的课程价值等理论问题。
二、指导思想及理论依据: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提出,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我国江泽民主席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也提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说过:“不观于高崖,何以知颠坠之患;不临于深渊,何以知没溺之患;不观于海上,何以知风波之患”。孔子的话形象生动地阐明了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关系。《学会生存》一书指出:“小学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必须把理论、技巧和实践结合起来,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起来;学校不能和生活脱节;儿童的人格不能分裂成为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
支撑理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语言习得论
新课标相关理论
三、课题内涵:
语文教育——语文教育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和语文课外实践,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教育活动。小学语文作为一项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基的学科,其视野不应该局限在一门技术性的学科教学活动,应该从教育学的意义上来把握小学语文的性质。
生活化——生活化是指将语文教育与实际生活结合,为生活服务,使语文教育本身成为学习者生活的一部分。
语文教育生活化——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形式生活化(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成为生活需要的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内容生活化(语文课堂学习内容和学生实际生活经历紧密联系),课堂学习过程生活化(学生课堂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语文生活实践),课外生活语文化(阅读、习作、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四、实验遵循的原则:
(加宋)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途径:
1、探索语文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模式。
利用现有教材,按照不同主题重新组合,配合生活中的资源,使课堂教学内容尽量贴近生活。
配合每一个主题单元创设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生活,创造学以致用的契机,激发学生学习的需要。
在课堂教学方式上创新,广泛采用游戏、竞赛、实际操作等生活化的场景,实现在用语文中学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形式。
2、              探索语文教育向生活延伸,提高生活质量的途径。
引导阅读,建立书香班级,为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
辅导学生写好“生活笔记”,使生活笔记成为学生观察生活、记录生活、抒发真情、自我教育的途径。
发挥语文改善生活的功能
探索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途径和合理控制的原则。
3、              丰富语文教育的内涵
开展伦理教育。
开展交往教育
4、              编写生活读本
孩子眼里的世界——选编儿童自己描写生活的文章,促进学生对世界的认识。
孩子嘴里的世界­——选编儿童评点生活事件或社会现象的文章,引导学生形成合理的世界观。
孩子心里的世界——选编儿童描绘的理想世界的文章,丰富学生理想世界。
六、课题研究方法的设计
注重研究的实效性,成果及实施策略的可操作性和可推广性,坚持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并重,拟采用以下方法进行
问卷调查法
(小学生语文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行动研究法
文献资料法
个案比较法
语文课堂教学活化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组织和控制
课堂教学生活化对学生学习方式及学习品质的影响
小学生语文学习效果评价机制的建构
我们提出如下假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动机和维持学习动力水平的根本原因是生活需要,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创设生活的场景,使学生不断在原有语文水平与现实生活需要之间发现差距,能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与各类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获得共鸣,进而丰富生命,积淀文化。学习形式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在用语文中学语文,在用语文中提高生活能力和品质。
本课题主要研究“构建一座桥梁,培养两个习惯,满足三种需要”的小学语文教育生活化的路径。实践“学以致用的语文”、“在用中学的语文”。
一座桥梁——小学语文教育通向生活的桥梁。
两个习惯——终身阅读的习惯和终身用笔的习惯。
三种需要——群体社会交往的需要;个体精神生长的需要;民族文化传承的需要。
七、课题研究过程
八、主要结论及分析
*语文与生活化融合的策略
一、在语文教学中 “生活化”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鉴于此,语文教学要努力营造大语文环境,面向学生广泛的现实生活世界,让语文教学“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就是强调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和训练语文能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与“时代的活水”,巧妙地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进到语文学习中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生活并磨砺人生。
1、有生活才有正确
布鲁纳提出,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积极参与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知识。随着和煦的春风,基础教育改革在各地轰轰烈烈地展开了。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努力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死背硬记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的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因而,在语文教学中让孩子走入生活,触摸生活。学生才会形成正确的认识看法。
如董伟老师在教学《可爱的小蜜蜂》一课时,发现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蜜蜂的生活特点和无私奉献精神。但是却惊异地发现了这样一个奇怪的问题,当问学生:“你对蜜蜂了解多少?”学生除了课文中所讲的,知之不多。课后布置的题目是:请你用自己的笔画一画可爱的小蜜蜂吧!看到学生画得太离谱了,有的将蜜蜂画成了蚂蚁,有的却将蜜蜂画成了小飞机。怎么办?这说明学生对蜜蜂的感性认识非常有限。正巧班中有一位同学的爷爷家养了几箱蜂。于是,同学们一起去那位同学家的养蜂场所看了看。同学们亲眼看到了蜂箱中隔板上蠕蠕爬动的蜜蜂,看到了一个个精致的蜂窝……亲眼看到了蜜蜂,学生们非常兴奋,围着养蜂的老爷爷唧唧喳喳问个不停:蜜蜂怕冷吗?蜜蜂会逃走吗?被蜜蜂咬了怎么办?……热心的老爷爷一一回答了大家的问题。回来的路上,学生们显得很激动。当天晚上的日记,学生写得可生动了,有写参观过程的,有写参观所得的,还有的干脆就给我写了一封信,说什么这样的课最难忘了。接着,老师趁热打铁,发动学生通过看书、查资料,进一步了解蜜蜂。第二次再画蜜蜂,学生画的蜜蜂可传神了。因为这是他们自己通过观察得来的体验,这种获得是积极的、深层的。这种 “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增进学生的发展。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多元智能理论认为:“充分提供情节背景下的学习是最有效的。”由于学生的生活大都单调,两点一线,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缺乏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在教学中,努力、有效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把课文的有关内容通过直观、生动的画面反映出来,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缩短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感知距离。如教《鸟的天堂》一文,由于大榕树生长在南方,我们这里的孩子大都没有见过,也就很难想像“独木成林”的奇观,于是可以利用课件利用多媒体将大榕树的近景、远景展示给孩子们,让孩子在惊叹的同时,体会“‘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的感叹。
2、有生活才有能力
“联系学生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作为积极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新的《课程标准》更是强调“综合性”学习。开展综合性学习,既能挖掘语文与其它课程之间的共享资源,又能综合利用各科知识技能,推动学生走向社会,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学生在调查研究活动中,学生提高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他们在调查活动中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和已有教材,走出了学校,走出了教材,走向了社会,走向大自然,广泛收集了许多课外信息,接触了许多新事物,外面的世界真精彩!这无形之中激发了他们主动探究的兴趣,培养他们积极求知、努力创新的意识。我们惊喜地发现,在社会调查研究活动中学习语文,学生的倾听技能、发问技能、观察技能、记录技能、访谈技能、调查技能等无疑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和培养。
实施生活化教学的课堂,知识、能力的应用都更加趋向综合化,期望通过综合性的活动,使各元智能都得到展示而得以充分发展。因此,语文课不只是语言的机械操练,可以凭借气氛音乐使音乐智能有所发展,也可以凭借想象,使空间智能得到展示。语文课还可以依据教材特点,设计一些当推销员、导游、广告设计师等综合性的活动,使学生在生活化的实践过程中自然发展多元智能。也就是说,具有综合性特征的生活化教学的确可以将教育与个人的潜能、社会的需求协调一致,将教育的个人化和教育的社会化两者协调一致,通过发展多元智能,提高学生能力,培养学生全面、综合的素质。
3、有生活才有精彩
“源于生活”是新课程的一大特点。贴近生活,让语文教学生活化,是重塑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最具生命个性的教学层面,是具有个性的学习主体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学生放飞情感,表明态度,实践人生价值的体现。新课标要求写作教学“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基于这一理念,我们认为,作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敢于表达的能力,要解除羁绊于学生作文情感的条条框框,为学生提供体验生活的机会。学生让学生在开放中放胆作文,弘扬人性,放飞情感,写真实的生活,述生动的情感。
每年,我校为了锻炼学生的吃苦耐劳能力,都要组织学生远足。在难忘的拉练之后,再让学生写一写。学生能将自己远足过程中的深刻体会以及一路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述出来。可是,由于每次所选的日子都是很好,所以,当老师让学生说说之前的心理活动时,总是平平淡淡,什么兴奋啦、激动啦。今年的春游,由于前一两天天气的戏剧性变化,学生的心理感受明显的丰富了,于是,写出来的作文马上就变得十分精彩。先来看看学生的作文题目《一波三折盼春游》《一日三秋》《祁盼、失望、失眠、兴奋》,这样的题目,一看就令人忍不住想先睹为快。再来看看学生的习作,精彩的片段随处可见,令人忍俊不禁。朱露茜写到:同学们望着这雨,心里默默地乞求老天爷快把雨收起来。这时,丁越看看雨,叹了口气,说:“唉,看来明天不能去春游了。”他的话音刚落,他身边的几个同学皱紧眉头,瞪大眼睛,把拳头握得紧紧的,好象要跟他拼命似的,生气地说:“明天一定会去,一定会去!”这声音响亮而坚定。丁越听了,吃了一惊,连忙小声地说:“对,会去!会去!” 读着学生的习作,拉练前的一幕幕仿佛又展现在眼前。读着学生的习作,在感叹的同时,深深的明白,只有将语文教学生活化,将生活引入语文,语文才能精彩纷呈。
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体验过程。体验了多少,体验了什么,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尊重学生真实的生活感受和体验,才是语文教学的真谛。
二、使学生生活“语文化”
生活,永远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正如刘国正所言“生活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源头”“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学生生活‘语文化’”,就是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关注生活,扩大信息接受量,让源头活水滋润学生的心田,正如新的《课程标准》所强调的那样“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应用语文的规律。”
1、日常生活“语文化”
就是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情不自禁地学习或运用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报刊杂志要看,广播电视要听,中外名著要读,名胜古迹要赏,山川河流要游。从打电话到接待客人,从写留言条到写申请书,从看电视广告到看电器说明书,无一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勤写生活随笔,努力把语文学习自然而然地由课堂扩展到生活天地。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
家庭生活是日常生活重要的部分,家庭是小社会,在这其中学生品尝了成长过程中的苦乐酸甜,也体味到了亲情的可贵。然而,许多学生认为每天都和父母接触,实在没有什么让人激动的事情。在这时,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家庭中让学生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学习劳动技能,和父母一起体会劳动的甘苦;父母节日或生日的时候,组织学生给父母送上自己亲自做的礼物等等。体验亲情,积累写作素材。还可以让学生和父母每周谈一次心,把成长的困惑告诉家长,把成长的成果和家长一起分享。学生在与父母的交流中,享受到了亲情,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2、班级生活“语文化”
充分利用好语文课前的2分钟,对学习语文很有帮助。对小学生来说,从生龙活虎的课间活动过渡到紧张的学习活动,真是很难。因而老师大多要在讲课前进行组织教学。近几年来,郭丽伟老师坚持着进行这样一种组织教学:既能提高语文水平又能达到收心的效果。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任务主要是识字,郭老师上课铃一响,就用田字格小黑板出示一个生字(带拼音),让学生边拼边书空。这样,学生既动口又动手,比静坐喜欢多了。再利用一点点时间读或说字形,正确的奖给大红花。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这样,每节课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额外记下一个或两个生字。一年下来,就记住了400到600个生字,大大提高了生字教学的效果,为阅读打好基础。识字教学是低段教学的重点,教师的教学手段不同,带给孩子们的可能就是截然不同的感受。有的孩子会觉得学汉字其乐融融,永远学不够;但有的孩子则会对每天的字形、字义、结构部首、组词造句产生厌倦情绪。“饥饿感”能充分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汉字,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让孩子们产生学汉字的“饥饿感”,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识字教学就会时时处处洋溢着情趣。让学生在自主合作中探究发现,可以用换一换(部首),加一加(部件)的方法认识汉字。再如,用展示学习成果的方式,启发学生发现不同偏旁的汉字有不同的意思,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学生有了这样的欲望,就会在生活中处处留心,在生活大舞台中去学习奇妙的汉字。毛玲老师任教三年级时,结合作文教学,着重训练学生的看图说话能力。一上课,就用投影仪打出一幅色彩鲜艳的图画,学生的注意力马上就被画面吸引,边观察边议论。观察了几秒钟后,就指名用一、二句话说说图意,用上好词好句的给予表扬。这样,既完成了组织教学,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为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段落大意打下良好的基础。有时,我让学生进行词句积累。每节课,都在屏幕上打出一、两个好句子或一段词句优美的文字,让学生用一分钟识记,积累写作的“砖”和“瓦”。经过训练,发现许多好词好句已在学生的习作中出现,从而使文章生动起来。3、阅读。四五年级的学生,课外阅读能力提高了,并学会了做读书笔记。在每节课的组织教学时间里,我指名一、二位学生将课外书中抄录的好段落、好句子念或背给大家听。一个学期下来,明显收到了效果。一方面,更多的学生主动去阅读课外书,另一方面,写作水平有了较大提高。第二学期,配合写事作文的教学,就轮流让学生利用一分钟说说新鲜事。这新鲜事来源广泛,生活、广播、电视皆可。目的在于拓宽学生的视野,做生活的有心人,并为写作提供素材。渐渐的,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会听、会想、会说的习惯。
另外,老师们充分利用班级举行的各种活动学习语文。如班委选举,上台作竞选演说;运动赛场,小记者在行动;新年到了,让学生写《我设计的联欢会》……班级的这些活动“语文化”,真可谓一举多得:学生既是在实践语文,又是在搞班级建设;教师既是在进行语文用法训练,又是在进行班级教育。班级中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对学生而言,这些手抄报是他们小学时代的成长纪念册;对老师来说,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3、社会生活“语文化”
语文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它源于社会生活,应用于社会生活,一旦离开了社会生活,也就丧失了其生命力。苏霍姆林斯基特别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他一周两次把学生带到野外去,到“词的源泉”去施行,他把这称为“蓝天下快乐的学校”。面向社会的生活实践,是学生学好语文、增加积累、培养审美情趣的有效途径。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参观访问等方式让学生关注本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和国内外的重要事件等……在活生生的生活世界中,提高学生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深入感悟,使他们不断领悟人生的意义。如在学习《小溪流的歌》这篇文章时,课上,我展示了声像并茂的动画:清清的溪水,圆圆的卵石,绿绿的小草,红红的花儿,小溪流快乐地奔向江河,奔向大海。课尾,我深情地说:“哎,现在的小溪流快乐不起来,你们知道为什么吗?你们到溪边去走一走,就能真相大白。你们想一想,该怎么办?”。课后,让学生去收集好溪受破坏的资料、图片,共同探究如何保护好溪,保护自然环境的途径。一个星期后,在班中交流,并向社会写倡议书,激起了学生乃至社会人士拯救地球的责任感。
培养新世纪的接班人,是当代教育者义不容辞的使命,而作为语文教师,理所当然应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参与能力。“社会生活‘语文化’”就是要求学生在社会生活的广阔天地中,自觉运用“语文”这个武器“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服务于社会,尽一份小公民的责任。
学生每天回家的路上,所见所闻都可以成为他们关心、思考、评论的话题。正如教育家吕叔湘所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
如孟宁老师教学《陶罐与铁罐》后,就教育学生做个谦虚的。在生活中注意多吸取别人的优点,不要只看到别人的缺点,这样,不但有利于语文知识的巩固,也有利于学生良好思想品质的形成。
*语文教学生活化的对学生语文素养形成发展的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促进情感体验。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帮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任务。我们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帮助学生寻找与课文中教学内容具有相似性或相对性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迁移或对比中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生命桥》一文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动物在濒临绝境时所做出的令人惊叹的抉择,毛玲老师引导学生从日常所见的情境说起:“你们见过动物逃生吗?它们是怎样逃生的?”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各自的见闻:“壁虎被天敌抓住时会挣断自己的尾巴逃走。”“黄鼠狼遇到天敌后会放出臭屁。”……这时,教师便可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课文联系起来:“当一群羚羊在后有猎人追赶,前是万丈深渊时,它们以牺牲老羚羊来保全小羚羊的逃走,这是何等痛苦的抉择呀!”在随后的感情朗读中,学生们都带着一种悲壮的感情,读的真切感人。在这一教例中,学生得到的情感体验,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的迁移,学生情感的升华是源于生活实际而实现的。
以上两个教例表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促使学生关注周围的现实世界,加深他们的情感体验,加速学生的“社会化”进程,达到“寓情于教,以教育情”的目的。
二、立足生活经验,促进阅读理解。
现代认知理论认为,新的知识是建构于原有认知结构上的。运用这一理论,我们在进行语文课堂教学时一定要立脚点足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并努力在学生阅读理解的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或相对的联系,这样,学生才有意义建构的基础和深入探究的动力,否则,脱离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缺乏学生真实的生活体验,必然肤浅。
例如,《庐山的云雾》一文中有两个词语:“腾云驾雾、飘飘欲仙”是比较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教师能适时地帮助学生寻找原有经验中相似的内容,比如,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回忆电视剧《西游记》中某些镜头,也可以让学生边想象各种有关云雾缭绕的的景象,边加以动作演示,则可化难为易,促进阅读理解。
三、模拟生活情境,促进言语实践。
将言语实践活动置于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无形中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现实需求,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激起学生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因此,在模拟生活情境中进行的言语实践活动就更加简便有效。
比如,复述课文是语文教学中一项较为枯燥的“说”的训练,尽管我们可以变换多种形式(如自己练说、同桌互说),但显然还是限于严肃的学习情境,训练的也只是学生的语言智能方面,比较单一。但如果我们稍稍变换形式,将单调的复述变成诸如“角色对话、情节表演”等形式,那么由于有了一个模拟的生活情境,学生就能进入相应的角色,“说”起来就更容易些,也自然会加入一点动作、表情等来增加语言的感染力。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一篇故事性很强的课文,蕴含了“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这篇课文课后是要求学生复述的,但如果仅仅要求学生为复述而复述,则对学生来说难度较大,所得也未免太少。由于本文的故事情节主要是围绕父子的一段对话而展开的,如果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也设置一个“父子对话”的模拟表演,则学生的学习积极就能充分调动起来。著名的特级教师薛法根的在教学本文时设计的一段“父子对话表演”的言语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课堂上,薛老师扮演“儿子”,由一名学生扮演“父亲”,扮演“儿子”的老师抛出一个又一个似乎有些刁蛮的理由,促使学生拿出一个又一个令人信服的回答。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激活,思想得以启迪,言语得以锻炼,获得了多方面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只有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促进学生的语文能力与人文精神的和诣发展,语文课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四、巧设“练习”,活跃生活乐章。
可以经常设计这样的习题 “我认识班上很多同学的名字,你呢?”“我在看电视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让我读给大家听”“我在商店买东西的时候认识了很多字,还收集了一些商标呢!”“我走在大街上,特别注意街道两旁的招牌,这样也能认识很多字呢!”“我喜欢读课外书,在书上认识了很多字,咱们俩交流一下,好吗?”引导学生在课外、社会上,利用无处不在的识字资源,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实践,不断扩大识字量,提高识字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生活、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好习惯。
再如《四季》的课后练习是“你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把你喜欢的季节画一画。”《雪孩子》的练习是“想一想,雪孩子还会回来吗?”《小松鼠找花生》的练习是“想一想,花生真的被摘走了吗?”《自己去吧》的练习是“最近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还有诸如“你看见春天的色彩了吗?你听到春天的声音了吗?快来画一画美丽的春天,快去找一找春天在哪里。”“春天里,还有谁也醒了?”“我要仔细看看蚂蚁怎样生活?”课后练习的设计把课文内容和学生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让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紧密联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语文是为了更好地生活,生活才是学语文的舞台,激励学生识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学习和生活有机联系起来。
九、课题实施的初步效果与反思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生活化作文课堂教学实施策略研究报告
教育案例示范之三 别让“生活”搅了“学科”的局
生活化语文教学让学生语文思维飞扬
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途径探索
浅谈小学实施语文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探究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策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