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语文生活化的特点

语文生活化作为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除了具有一般的语文教育思想的一般特点以外,又有自己鲜明的、独特的特点。

第一节   对生命尊重的人文性

从生命的视角来看,语言是人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活的生命性质。语文不只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还对人生命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因此,语文教学理应尊重生命,唤醒生命,激扬生命。《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提出: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将课程目标及实施、评价由“知识层次”提升到“生命层次”,渗透着对人生命规律的尊重和生命发展的关爱精神,而语文生活化正是在这一理念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尊重、理解、关注学生的生命,提升学生生命层次与质量。                                                                                                                                                                                                                                                                                                                                                                                                                                                                                                                  

一、尊重生命的独特性

尊重生命的独特性要求我们老师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懂得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不会用同一的标准衡量所有的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长处和不足,知道每个学生学习方式的不同,善待生命处于弱势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机会,体验到生命成长的快乐。

如,有位老师在讲授《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尤为突出地尊重了学生独特的生命性。

师:深情地朗读课文,自由谈谈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生自由读)

生1:我从“半个多钟头”感觉到邱少云非常伟大,我想他此刻肯定非常难受,非常痛苦。

生2:我与刚才同学的感受一样,很难受,但是我还想知道邱少云当时在想什么。

生3:我可以回答刚才同学的问题:邱少云一定在想,为了战斗的胜利,我一定要坚持住。

……

师:再次默读全文,你觉得课文中哪个词语最能反映邱少云这位英雄的光辉形象?

(生读、画,师巡视,并请不同答案的同学上台板书。板书有:“千斤巨石、纹丝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没发出一声呻吟、一动也不动”等)

师指板书上“纹丝不动”一词:读——轻一点再读——再轻一点读——

师指其他词:千斤巨石,就是——(生读:纹丝不动)没挪动一寸地方,就是——纹丝不动……

师范读了七、八小节后:请同学们也像老师一样,读读这两段,你觉得哪些描写已深深打动了你?

(生读)

师:请把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尽情地读给同桌听,也可以把你此时此刻的心情尽情地表达出来。

(生同桌互读互说,气氛活跃)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倡导: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本课中,由于学生生活背景的差异、身心成长的差异、学习能力的差异等,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重点词句的把握,会产生不同的想法,此时,老师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时间,充分展示自我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个别回答之前充分表达自己的个性化的理解,不以偏概全,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充分体验生命成长的快乐。

二、理解生命的生成性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会用预先设定的目标僵硬地约束学生、限定学生,不会把外在于学生生命成长的目标强加给学生,不会只注重遥远未来的结果,而忽视学生在当下学习生活中的生命状态,老师懂得学生总在变化着、生长着,他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生命体验,教师所要做的是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生命充分生长的情境,把学生的生命力量引出来,使学习进程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有位老师执教《朋友》一文让我们印象深刻:对于“朋友”的理解,孩子们多多少少已经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因为,毕竟孩子已经有了生活经验的积累。虽然生活“底子”有限,这些体验和感受,是零星的,不完整的,有的源于书本,有的比较生硬,,有的即使是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显得“囫囵吞枣”。但这些都是孩子 “精神世界”的反映。该教师充分地尊重了孩子,给足时间,引导孩子整体感悟,发现文本。然后,她又引导学生从书中走出来,生发开去,拓展开去,创造开去,这便是“跳出文本看文本”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实现了“读有字之书”向“悟无字之书”的升华。她采用角色换位、朗读揣摩、师生访谈、生生对话沟通等加深了学生对“朋友”的理解和感悟,把学生对“朋友”的理解植根于生活的“大熔炉”中,指导着交友的实践,“那声声对朋友的呼唤”必将影响着孩子的一生的发展。

课堂并不是体现教师意志的一成不变的静态过程,恰恰相反,课堂呈多元化、不确定性和动态生成性。课堂要突出教育过程的生命性,就得注重形成课堂的“公共话语空间”。在语文教学生活化的课堂上,教师没有照本宣科,学生没有人云亦云,而是思想与思想在碰撞,生命与生命在交融!这样的课堂,是一曲情与理水乳相融的交响乐章。此中情的渗透,是以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对人文、对生命成长的深刻关照为基础的,在民主、和谐、愉悦的氛围中,教师侃侃而谈,适时引导;学生思维激扬,群情活跃,使得课堂始终充满着生命的活力而光芒四射!

三 善待生命的自主性

人的生命成长离不开外界环境与条件,然而生命本身具有自主性,外界因素可以影响它,但无法取代它,如果取代它,生命本身就失去了意义。人“天生”具有认识外部世界、求知于外部世界的本性,乐于自己去追问、去探寻、去创造,并在探寻、追问、创造的过程中展现自己的生命力量,获得生命的意义。如果教学中漠视人天生具有的求知欲、创造欲,把外部世界的知识灌输给学生,那么学习就会变成一件疲于应付的苦差事,会越学越“没味”,因为学生从中感受不到自我生命的力量以及自我存在的价值。

 语文生活化课堂中,教师走进课堂的首要任务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点燃起学生学习欲望的火花,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畅所欲言,自主互动。想切实有效地做到这一点,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就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换位,为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创设充分展示创造性思维的机会和舞台。

如,有位老师在执教《只有一个地球》时: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是什么滋味?”( 给了学生充分、自主的学习空间);

“读出你心中的滋味:读出你看到地球遭到严重破坏时的‘酸味’,读出宇航员看到宇宙中美丽地球的‘甜味’,读出人类破坏了地球别无他寻的‘苦味’……(学生内化了课文后,让学生将自己所体验到的独特感受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展示了出来,无不给了学生极大的自主展示空间);

“把你心中的酸甜苦辣写出来,写得好,老师要奖励”;(老师“鼓惑”的语言,让学生跃跃欲试);展示、“出版”、赏析句子。(老师让学生以抒情的语气在全班展示自己所写的句子,选取写得好的“出版”在黑板上,并郑重其事地让学生在“名句”后署名,然后朗诵给全班听。此举极大地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小学教材中,选入语文课本的是一篇篇纷繁复杂,展现五光十色的现实世界和作者内心世界的文章。学生在学习每篇课文时,都可以根据其知识和经验,多角度地、主动地读解课文,得出不同的结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并认可学生读解课文的自主性,允许他们对课文有着不同于教师和教参的理解。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民主权利,就会让学生感到老师和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地位是平等的,是合作的“伙伴”,让学生可以自由读书,自由思考,自由发言,生命的自主性就得到充分张扬,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也就应运而生!

四、关照生命的整体性

人是地球上最复杂、最奥妙的生命体,人的生命具有最丰富的内涵。人不仅有认知,还有情感、态度和信念,如果只把人看作一个认识体,那就简化了对人的认识;如果教学只注重培养认知能力,那就弱化了教学的意义。注重生命发展的教学不只是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认知、积累和加工,而更是通过体验与反省使知识进入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学生的生活境遇和人生经验融化在一起,获得精神的丰富和完整生命的成长。

如,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在深入理解、感受了父亲与儿子的“了不起”时,适时向学生推荐:《地震中的撑起》《奇迹的名字叫父亲》后,学生有的已经是动容了。此时,再进一步结合2008年“5.12”汶川地震,让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一些感动人的故事,感动人的事迹,尤其是地震中的小英雄时,学生的内心已被深深地震憾了,这份震憾是教师用语言所达不到的。利用和学生最为贴近的事例,引导他们完成对课文的深化与延伸,学生的生命成长就变得完整而充实!

世界的精彩是因为我们周围有如此丰富而又如此独特的生命个体,大自然的美就在于它赋予了地球以独特足以打动我们每个人的精彩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成长的学习,学习将“何乐而不为?”语文课堂将无不勃发着“生命的活力”。

第二节 充满活力的开放性

在现代汉语中,“开放”一词的一个义项是“解除封锁、禁令、限制”。针对教学中的封闭性弊端,我们提出了开放的教学这一概念。开放性是语文生活化的最为显著的特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开宗明义,将“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作为其中的一大理念。开放是手段,发展是目的,语文只有开放才有活力。因此,语文教学生活化要求我们力求将现代生活大系统和学生生活经验小系统相贯通,从人文环境、教学时空等多个方面进行多维度的开放。

一 、开放的人文环境

人文环境的建构已经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大家都在致力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其实,人文环境是相对自然环境提出来的,主要指人们周围的社会环境。在语文生活化教学中,人文环境其实就是指教师、学生这两个主体所建设的语文学习大环境。

(一)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开放的人文环境的基础,需要每个为人师者去努力锻造。这就要求每个教师必须“会变小孩子。”(陶行知语):其一,拥有儿童般的情感,能够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裴斯泰洛齐语);其二,拥有儿童般的兴趣,能够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多出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其三,拥有儿童般的思维,能够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孩子的言行,真正理解学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其四,拥有儿童般的纯真,能够拥有纯朴、自然、真诚、率直的品格,用品质来铸造品质。这样,学生就能够与老师建立一种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使师生群体之间始终有一种默契的情感在流动。在这种关系中生活的学生,会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己,并能积极主动、心情舒畅地学习。

      需要强调的是,这四个“拥有”并不是一种手段,一种模式,一种技巧,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做出来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它自然而然地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也不声不响地体现在每一个细节,更潜移默化地浸润着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一个孩子感觉到你是真心实意为他好,跟你学习语文,是最幸福的。

       (二)宽松的对话空间

哲学家马丁·布伯强调,真正的对话是“从一个开放心灵者看到另一个开放心灵者之话语。”这是平等的“我——你”的关系。因此,在语文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的对话空间,给学生提供表现人文精神的机会。这种对话空间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

   尊重:包括在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思想、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教会学生尊重他人。

赞赏: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特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

鼓励: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鼓励他们自己去想,自己去做,自己去说……

合作:教育的实施是师生双边互动。教师必须有赖于学生多方面的合作——即使是一种被动合作,也可能完成其教育任务。如果学生不配合,教师的教育任务不可能完成。换句话说,教师的教育教学是一种接受一体的关系,是双向互利性的,而不是一种单向施与。

全员:每一个学生必须全部参与到语文学习活动中来。

通过这些,让孩子真切地感到有一个“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空间,在学习中拥有一种自由、愉悦的积极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无拘无束地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在课堂上生活,在这种自由自在而又奋发进取的氛围中展现生命的活力。

二 、开放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由课程标准所决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前言部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课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而在第二部分,我们更能清晰地看出,课程目标本身具有开放性,它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目标恰恰很好地体现出这种开放性,致力于达成以下几个方面:

有单一性和多元性之分,提倡多元性(多维目标,全面发展)

有认知性和实践性之分,提倡实践性(学以致用,动手操作)

有群体性和个体性之分,提倡个体性(以人为本,弘扬个性)

有个显性和内隐性之分,提倡内隐性(文化积淀、情感积淀、人性积淀)

有固定性和灵活性之分,提倡灵活性。(依据学情,动态生成)

三、开放的教学内容

“天地阅览室,万物皆书卷”是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的主张,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正是从这一点出发,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要求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视野是广阔的,小到各种课外书籍,展馆报廊,大到自然风光、新闻事件等都要纳入我们的视野,将语文教学内容面向整个生活世界,随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为他们的自我发展创造条件。

(一)开放的文本

说起文本的开放,很多老师往往简单地理解为“课前”或者“课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性阅读、阅历,在课堂上补充一些课外资料。其实,不尽然。文本的开放在很大意义上是指读者对文本表现的艺术存在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是开放的。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对开放的文本赋予了更为实质性的意义:

首先,开放的文本是“多层”的文本。文本多层以后,单一的纸本阅读就被自然解构,而纸本阅读和屏幕阅读或网上阅读同时并举的多媒体阅读得以确立。“抓住一句,串联一篇”,“精学一段,带会几段”的详略式教学方法得以弘扬,默读、快速阅读、跳读、抓读等多种阅读方式在课堂中显得名正言顺。

其次,开放的文本是多元的文本。“多元的文本”就是只要读者分析文本之际可以自圆其说,就可以随心所欲解读,创造文本新生命,进行深刻的个性化的解读,但这并不包含读者对文本离奇、荒唐的谬解。

再次,开放的文本是可以参与的文本。这是指把文本变成学生可以自行参与的开放文本,比如,隐藏文本中的关键句段,让学生去猜测,去推理,去创作,去“完形填空”,形成“不同版本”的“课文”,从而超越了教材的神圣而变得可以修改、参与,实现了文本的彻底开放。

(二)开放的学校生活

校园是教育的主阵地,它的每一座建筑、每一项设施、每一种活动,乃至于一草一木,无不浸透着育人的文化底蕴,使人感受到文化的光艳和智慧的火花。可以这样说,学校生活是一个开放的、充满生命力的动态资源库。开放的学校生活主要包括:

校园硬件环境:即校园物质文明建设。包括校舍建筑的整体布局、学校报栏、专栏和其它设计、校园的绿化、净化和美化等等。我们要让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处景观都会“说话”,把它们蕴涵的“文化信息”尽可能的散发出来。

校园人文环境:指的是一种精神,它是无形的,看不见摸不着,但又使人时时处处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感受到它的力量。这主要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传统以及通过校园文化活动营造出来的浓厚的学术气氛和积极健康的群体氛围。

校园生活:指的是学生在校园中的所有生活,包括参加的各种活动、课堂上的学习生活、课间生活等。

这种开放的校园语文环境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如手抄报和读书笔记展评活动、故事会、消息发布会、讲故事比赛、作文比赛、古诗词朗诵比赛、小记者兴趣小组等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优化校园的语文环境。

(三)开放的社会生活

语文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巨细无遗,无微不至地表现着大千世界,它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吕淑湘语)学生正是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正如《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说:“电影、电视、广播、网络、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各种标牌广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重要事件,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我们要有效地开发这些散落在社会的语文教育资源,把学生引入社会,通过各种活动将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社会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跟社会上各种各样的人接触,相互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在双向互动的语言交流中促进自身的内外部语言体系之间交互转化,发展学生的语言系统,提高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和语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提升个人的精神世界,使语文学习达到一个崇高的境界。

这样,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有更大的灵活性把教学内容向广阔的生活天地开放,从而把各种语文教育因素动员起来,把它们纳入语文教育的轨道,统筹安排,紧密配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开放的教学过程

语文教学过程也是开放的。

向课前开放。要求学生在课前运用已具备的语文学习能力、自主感知语言材料,发现问题,想办法尝试解决问题。另外,还要寻求与语言材料相配备的生活经验。我们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阅读,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大胆发问,指导学生多方搜集信息帮助学习语文,引导学生为学习语文寻找生活经验。

向课堂开放。我们要让学生自由、自主、自信和创造性地阅读,把握语言训练的重点,发现语言训练的难点,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开放地探索语言知识、培养语言能力的实践活动,成为将学习成果与同伴交流的心理场。作为“场外教练”,我们要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观察、实践、调查、试验、模仿、体验等,让学生自主探索,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获得丰富的语文素养。

向课后开放。我们还应该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至课外,紧扣教材特点,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拓展性练习。我们可以以教材为主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实施一篇带多篇的策略,把学生引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

如,在教学《绝句》《春晓》等诗后,组织学生收集赞美春光的诗,举行品诗会,制成专题小诗集;学习了《鲸》《麋鹿》等课文,指导学生分小组收集各种动物生活习性的资料,撰写知识小论文,举行“动物王国信息交流会”等。我们可以挖掘教材中的写作素材,及时为学生提供写作训练的机会,开展手抄报制作活动、书信交往、设计校园警示语、写日记、小小招聘会等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

这样,整个教学过程向课前、课中、课后延伸开放,使语文与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孩子在这种生活化的语文环境中学语文,用语文,各种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得到极大的锻炼和提高。

五 、开放的教学评价

评价对学生发展的反馈、激励、促进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必须重视对学生的评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评价是开放性的,强调对学习态度、学习过程、学习体验的评价,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的结合,强调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的结合,强调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评价。

这样,通过开放学习目标、学习环境、学习过程和学习评价,为全体学生的自主实践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沟通了“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联系,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提升了学生语文素质。

总之,语文生活化所提倡的开放学习,其实就是一首歌,学生——风风火火闯九洲,教师该出手时就出手,最终目标——你有我有全都有。

第三节 多维立体的整合性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有这样的表述:“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与利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所有这些表述,都在强调同一个词——整合。整合,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在我们的实践教学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整合。那么,什么是整合呢?它通常表示“整体、综合、渗透、重组、互补、凝聚”等意思。正如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那样,生活化的语文教学特别强调整合,它打破了原来的各门课程、各种方式手段之间的封闭状态,促使各方面进行沟通和互补,最大限度地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优化。它坚持用整体的观念全面统筹地研究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并重视它们之间的互渗、互补、互促,以取代其相互排斥、相互孤立、相互封闭的现状。它强调过程性,认为探索过程是一个人生存、创造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需求,是一种难以言说的丰厚回报;它强调生成性,认为教学是师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生活,是以认识为主要活动的生命成长过程。

一、教学目标的整合

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到底要朝着什么样的目标前进?这是一个很值得深思的问题。语文教学中,要培养许多有关的语文能力: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能进行有文采的演讲,能写一笔漂亮的字,能写一篇篇文采裴然的文章,能够善于阅读各类文章,能迅速、准确地处理信息等等,这些方面,都是现代社会必备的语文能力。但是只具有这样的能力还不是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所追求的最终目标的全部。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最终的着眼点,是为孩子的生活服务,让孩子享受语文学习的幸福,享受生活的幸福,重在培养学生生活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懂得一点生活的情趣,建构一个精神的家园,培养一种高尚的人品、健康的情操、健全的人格。这种目标不是单项的,本身就是整合的、综合的。这和《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所提出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致的,符合了语文课程的最终目的。

二、学习方式的整合

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规定:“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正像课程标准要求的那样,我们的实验努力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了一些新的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像研究性学习、hands-on活动(动手活动)、在计算机环境中学习、小课题和长作业等。这些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教师根据学生的提高或者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某些情况,提供示范、建议和指导,引导学生们大胆阐述并讨论他们的观点,让学生说明他们所获得的结论的有效性,并对结论进行评价。这样,实现了从单一的、被动的学习方式向多样化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全部内涵,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如,陈炳峰老师在教学《爬天都峰》时,学生朗读一直找不到感觉,这时,陈老师告诉孩子:“要真正读好,要运用一个读书方法——边读边想。该怎么读怎么想?告诉你们:言为心声,读人物对话时,一定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人物是怎么想的。”这里,学生采用的就是一种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实际上,接受性学习本身也不是反对排斥他创新,相反,在接受中也有创造。古人谓作文有三偷:浅者偷其字,中者偷其意,高者偷其气。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背多记,在感情涵咏之中为学生的生命打下鲜活的底色。

三、课程资源的整合

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生活化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将语文学习与各种课程资源进行巧妙地整合,让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综合提高。

(一)语文与各学科资源的整合

经调查发现,93%的学生喜欢科学、社会、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我们可以在这些学科教学中精心创设学习语文的氛围,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中,构成互动资源网;可以把各个学科的唱、演、画、编等方式整合在语文课中,在语文学科教学中铺设多种多样的探究途径,不拘一格地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种大环境里历练语文的本领,在运用中学好语文。

(二)课本资源的整合。

将同一主题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同样表达方法的文章进行整合,将要掌握相同的学习方法进行整合……这样,课内资源被充分激活,学生在相同主题的教学中进行思维的碰撞与交流,不断获得提高。

(三)课外资源的整合

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补充;可以通过课外阅读,将语文的触须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通过各种综合性学习和实践活动,让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世界的教育资源,成为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可以联系学生身边的社会生活,让语文更好地为生活服务……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在生活的沃土中享受文字的丰厚,感受文字的意蕴。

(四)教学手段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支粉笔一本书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需要,信息技术被引入课堂,成为生活化语文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手段。

我们要利用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编写自己的演示文稿或多媒体课件,以便清楚地说明讲解的结构,形象地演示教学的内容;我们要通过互联网、局域网的硬件环境,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专题质疑、问题研讨、个别辅导和感情交流,以及师生与外校外地外界的链接;我们还要建立各种资源平台,囊括自然、社会、人文等方面无限丰富的资源,使类似于尺幅千里、留声致远、异步对话、心游万仞、思接千载、时空隧道等种种原来属于夸张想象范畴的东西,在语文教学中成为现实。

当然,我们在利用现代的手段的同时不能放弃传统,坚决摒弃为了使用多媒体而现代化的做法。在现代化与传统教学手段的结合中,学生走进情境体验学习,去阅读、发现、质疑、思考、探究,领会文章的内容,品味语言文字,体会文本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学习语文的乐趣。

生活化的语文教学倡导整合,也正是因为有了整合这样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语文才焕发出独特的光彩,才使学生在一次次的听说读写活动中寻求着快乐,感受着快乐,享受着语文。

第四节 诗意灵动的情趣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因此,理想的语文课堂是真实的课堂,是趣味的课堂,是灵动的课堂,是诗意的课堂。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课堂教学关键在于如何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活动的一种高效催化剂。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考虑照顾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以便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促进学习的效率。而生活化的语文教学更是极具情趣性,更能诱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情趣来源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课文文本中所提供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知识道理,它们是情趣性的客观基础;二是语文教师教学语言的情趣、教学组织的节奏、师生互动的性质与水平,它们是情趣性的条件;三是特定教学情境中的问题因素、情感因素和认知建构水平,它们是情趣性的内在决定因素。

一、教师的情趣

教师对语文教学的浓厚情趣不仅能直接感染和影响学生,而且对增加学校生活的吸引力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都有莫大的作用。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不具有极强的情趣观,他们的成功几乎都有是从充分开发情趣资源开始的。于漪老师就是一个臻于“享受语文”境界的人,她说:“我国语言的优美,词汇的丰富……在世界上是少见的。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经常地学习祖国丰富、优美的语言,在文学宝库中涉猎、遨游,那真是幸福无比。……备课……常会不知不觉地步入作品的境界……感到是美的享受,乐在其中……”

许多优秀的教师创造了丰富的对情趣资源开发的经验,像王崧舟老师以真挚的情感对学生产生感染力,于永正老师以扎实的知识增加语文的吸引力,窦桂梅老师因深刻的见解产生对人的震憾力,支玉恒老师以幽默的语言使课堂富有艺术魅力,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这些都是开发情趣资源非常需要的,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

但我们还应特别重视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驱力,那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学习中成功的欢乐,这是任何外加的奖赏所不能替代的,是语文课程情趣资源中最为重要的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有是无济于事的。”

二、课堂形态的情趣

充满生活化的趣味性的课堂从别致新颖的导入开始。导入新课是组织语文教学的第一步,好的导入能先声夺人,扣人心弦,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新课导入的方式多种,教师应根据需要灵活运用。我们的新课导入方法有:故事导入、谈话导入、比喻导入、意境导入、引用导入、演示导入等等。

如,上《你一定会听见的》一课时,老师是这样导入的:多媒体显示鲜花盛开的图景。“同学们,你听过花儿开放的声音吗?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景,一朵朵鲜艳的花儿,慢慢地,慢慢地伸长腰姿,舒展开灿烂的笑脸,一个,两个……蝴蝶闻香翩然飞来,蜜蜂羡美嗡嗡道贺,花儿笑了,咯咯咯……你一定听见过,用心听,你一定会听见的,今天我们学习《你一定会听见的》这篇课文,走进那神奇的美妙的声音世界。”灵活巧妙的选择新课导入法,能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趣味的课堂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而异彩纷呈。如启发想象、比较异同、分角色朗读表演,还可借助录音机、录像机、实物、挂图、PPT等多媒体,把抽象的文字变成直观的刺激。

如,有位教师教孟浩然的《宿建德江》,一开始他就给学生描绘了一幅“烟渚日暮泊舟图”,创设了一个特定的审美情境,从而把学生引入孤舟夜泊那朦胧凄清的氛围之中:在暮色苍茫之中,一叶小舟停泊在薄雾笼罩的小河旁边,诗人立于船头,举目远眺,旷野无垠,远处的天空显得比近处的树木还低;低头看水,江水清澈,一轮明月就沉浸在眼前的江水之中。随即教师凭借教材内容抓住一个“愁”字,联系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启开学生的审美心扉,进一步去体味诗人的情感。教师或语言描述,或投影显示,或音乐渲染,或朗读品味,借助诗的语言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创设了一种特定的语文美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情与景相生,思与境和谐的艺术境界。学生置身于这种特定的情境中,生命中的灵气在涌动,真切地感受到语文本身的美,感到语文学习是一种心灵的净化,一种情感的陶冶,一种生命意识的唤醒,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 

生活化课堂的精妙之处还在于让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表演的形式,加以直观理解,以加深认识。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既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增加教学的趣味性。 

如,教学《蚊子和狮子》《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的商人》时让学生编演课本剧,表演惟妙惟肖,形象逼真,给师生留下了深刻而难忘的印象。还有语文课中许多精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片段,也可以让学生积极表演,激发兴趣。开展辩论、知识竞赛形式,能激发学生思维过程的亢奋感,使其注意力更集中,聪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同时,许多教材的内容和我们平是的生活情景非常接近,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入实际生活进行体验。如,教学《爬山虎》《荷花》等课文时,可以让学生进入现实的植物场面进行观察体验。《昨天,这儿是一座村庄》这篇课文在教学时,教师也可让学生走上街头,走进工厂,感受崭新的生活,了解社会的发展变化。教材发生变化,教学的阵地也随之了生变化,真正使学生灵动地感受语文知识,增强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功效。

三、学生的情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预示着语文课堂改变过去满堂灌的形式,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语文课堂要焕发生命活力,应让学生活起来,以创新、实践为主线,让灵动成为新课程课堂的主旋律。

如,让学生到生活中寻找语文,收集不少民间语文形式,从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体味民间语文的智慧与魅力。让学生走进民族文化的瑰宝——戏曲天地之中,去探究我国戏剧的渊源,感受它的博大的内涵;通过学唱戏曲,品味戏曲的悠长韵味与美好情感。让学生搜集有关月亮的故事、诗句、歌词等,感悟中华民族对月亮的深情与寄托。带学生漫步古诗苑,学唱古诗,给古诗配曲,给古诗编舞,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践中深刻地领悟诗词内涵,含英咀华,领悟到诗词的旋律美和节奏美,进而更加热爱祖国语言文字。这样,生活化的语文课堂就成了充满童趣的游戏场,成为了启迪智慧的聪明屋。

再如,有位老师在执教《群鸟学艺》,学完课文后,她请孩子们谈谈读了这个故事有什么收获?发言的孩子都从课文的重点句着眼,站在群鸟的角度谈了体会:学本领要有始有终啊,不要怕苦、怕累啊等等,发言面广,说法各异,正当王老师打算结课时,有位坐在角落里的孩子高高举起了手,(这节课,他一直没举手)连喊:“还有,还有!”老师十分注重对孩子的尊重,充分给了每位孩子发言、交流的机会,便请他作补充发言,没想到他语出惊人:“许多鸟没有学会搭窝,凤凰也是有责任的。“(此时,好几个孩子在座位上也不断点头,并“嗳嗳”也应和着)他又说:“鸟儿们飞走的时候,凤凰为什么不把他们叫住?所以我觉得学本领应该找一个责任心强一点的老师。”“哗——”听课的老师不由自主地鼓起掌来,为他的精彩发言,更为他创新的思维喝彩!

正是因为老师创设构筑了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充分珍视学生的创见、异见,才使得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放弃外在权威,努力形成以知识素养与人格魅力为内容,以与人为善,和蔼可亲为外部特征的内在权威,与学生平等相待。这样才有利于构筑平等对话的平台,使语文课堂贴近生活,显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了学生快乐交流的聊天室,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而生活化的语文就给了我们一个这样传递力量的平台。

第五节  感同身受的体验性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里所提到的“体验”,简而言之,就是通过实践来认识事物,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关注、欣赏、评价某一事件、人物、事实、思想。只有经过体验,我们才能把一个陌生的、外在的、与己无关的对象变为熟悉的、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在生活化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不是要把别人的文字化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体验把生活化为文字、感受、理解,从而达到主动地吸收、自觉地获取、高能力地反馈,让学生从生活体验积累中上升到生活体验的实践。

一、在情境中体验

针对不同的课文,我们要创设不同的情境,从而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写人写事的文章,可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事件、主人公命运的关注;抒情性的散文,可通过情境创设,把学生带入丰富的意境中,使学生从获得具体的表象,体验作者的爱憎。

如,有位老师执教《喜鹊》这一课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研究的情境——每个学生佩戴胸卡,担任研究员研究喜鹊的特点,最后举行研究成果汇报会,使每个学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担负的“工作”中,在研究中采用多种形式解析品味词语。

再如,讲《山行》可以叫学生采来黄叶、红叶,创设“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象,以见“风霜”之力;讲《半截蜡烛》时,可以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使学生在人物的对话、表情、动作中体会当时惊心动魄的场面以及伯诺德夫人一家的机智勇敢。

二、在想象中体验

学生学习文本的过程也是凭借语言文字对作者的思想、观念和情感理解的过程,无论是把握作者的思想,文章的线索,还是理解原文所描述的场景、形象,都需要丰富的想象。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想象的空间,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大胆想象,进而体验文本的内涵,与作者产生心灵的共鸣。

如,在《二泉映月》中,描写阿炳苦难的人生只有简单地不能再简单的一句话,这对于理解“琴音是对人生的倾诉”是远远不够的。有位老师借助想象的力量,这样展开:

孩子们,十多年前,阿炳流落街头,是怎样的情况呢?

也许,那是一个烈日炎炎的夏日,一个人冷笑着走过来,说:“哼,瞎子,还没死!”

也许,那是一个北风呼啸的寒冬,阿炳独自坐在那间四面透风的破屋子里;

也许,那是一个阴雨连绵的早晨,阿炳滑了一跤,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结果招来一顿拳打脚踢;

也许……

丰富的想象帮助孩子们插上翅膀,在那段悲惨的生活中徘徊,为什么音乐中会满浸着悲凉、愤慨、希望?全在这想象当中。正是在这样充满想象的课堂上,生命是鲜活的,思想是灵动的,因为,孩子已经走进了生活,体验着生活,了解着生活。一个个张扬着生命的灵魂,在这有着五彩缤纷的想象世界里,心情地飞翔。

三 、 在实践中体验

体验的形式有多种,可以在情境虚拟中体验,可以在假设想象中体验,有些体验却无法在虚拟和想象中实现。如,讲《捞铁牛》可让学生亲自做一下浮力实验,体验怀丙捞铁牛的科学道理;讲《我家跨上了高速公路》一课,没有上过网的学生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对网络的神奇有较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如果有条件,教师组织学生上一次网,亲自体验一下网络查询、发送邮件的神奇和快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还可以组织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体验,这里就不一一赘述了。

总之,体验作为语文教学生活化积极倡导的一个新命题,使学生作为生命个体的存在,精神敞开地面对语文,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亲历语言实践活动,带着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去感悟语言,欣赏语言,内化语言,积淀语感。

第六节  乐于参与的自主性

叶圣陶先生认为:“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不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吕淑湘先生也指出:“学生的学习,应当是由被动的学向主动的学转化。”可见,培养学生自主性的学习能力至关重要。而我们的语文教学生活化恰恰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孩子的自主能动性。因为,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努力营造良好的探究氛围,让学生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它会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运用已有的知识、能力独立地获取新的知识、技能。

一 、自主选择学习内容

在拟定具有梯度和弹性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和学生实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学习、交流,选择自己欣赏的语言文字品味、感悟,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进行综合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欲望,诱发积累语言的兴趣。

如,教学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二课《自选商场》,教师可在教室摸拟真实的自选商场,将各处物品一一摆放好,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商品,自主选择识字方法,进行自主识字。有的学生选吃的一类,学习“面包、牛奶、火腿肠”;有的学生选学习用品一类,学习“铅笔、尺子、作业本”;还有的选生活用品一类,学习“牙膏、毛巾、洗衣粉”等字词。学生自己想办法识记汉字,用自己喜欢的、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体验到自学成功的乐趣,又增强了学习语文、识记汉字的信心。

二 、自主选择学习方法

我们要让孩子自主选择学习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同一问题的认识角度和认识水平等诸多的不一致性,在教学中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读书,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可以默读、轻声读、大声读,也可以站起来读和同桌齐读,还可以离开座位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读等;如背诵,可看板书背、看图背、表演背、比赛背、情景背等。在这种开放式、宽松的教学中,由于做到了因材施教,学生的思路开阔了,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探究,充满智慧的思维火花就层出不穷。

我们特别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协作学习。美国合作学习理论权威约翰逊认为: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关系,比其他一切因素对学生发展和学业成绩社会化都更有影响。要想学生在课堂上顺利合作,就必须培养他们具有合作的精神。每一堂课,都有大量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需要学生共同掌握,每个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都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通过课堂上的合作讨论,可消除大部分疑问。另外,在各种综合性学习中,小组合作也成为最佳自主学习方式。

如,学习了《地震中的父与子》一文,为了更深刻理解课文内涵,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收集、整理、解说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每个人的优势,发挥所长;信息灵通的收集资料,思维条理性较好的进行整理资料,表达能力较强的积极参与班里的信息发布会。这些活动的开展,既锻炼了胆量,提高了说话能力,又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课本知识,还给予每位以努力的岗位。创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他们在自动探究过程中真正掌握知识、思想和方法。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学生一个什么样的生活。因此,在生活化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必须掌握这样一个原则:

凡是学生能提出的问题,应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

凡是学生能动手操作的,应尽量引导让学生主动实践;

凡是学生能解决的疑难,应尽量引导让学生自己突破。

教师应从事事喋喋不休的管家婆、处处面面俱到的包工头的角色中解放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还回给学生。这样,学生学的主动,教师也教得轻松,智能的藤蔓也在自由的空气里蓬勃生长,一石三鸟,何乐而不为呢?

千里江水千里月,万里无云万里天。陶行知先生告诉我们: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那么,我们的语文也必须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成为真正的语文。愿我们的语文永远为生活敞开大门,永远与生活融为一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教学必知“十好”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教育?
论语文有效教学的核心所在
我们要努力做这样的语文教师
小语论文评选062号:《让生命的灵性在阅读对话中绽放——谈语文教学中的有效阅读对话》
追求以生为本的语文智慧课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