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简单单教语文

简洁是智慧的灵魂-----《简简单单教语文》  

 本话题提出的背景

 我们常常受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同时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就是折腾得最最严重的一门学科。

 语文教学要生动,要精彩,内容挖掘之深奥,教学设计之花样百出,让人感到实在是境界太高,高不可攀!让人一次次地加深这样的印像:语文教学,难于上青天!曾几何时,我们的教师为课文所累,一篇课文,几百字而已,却要解析出不知多少高深的东西,一会儿是思想含义了,一会儿是语言因素了,都要挖掘。分析来分析去,训练来训练去,扎实得何等了得!更有教学设计,谓之曰“巧妙”,其中的奥妙让人不得长叹一声:语文教学啊,要说爱你不容易?

 我所要的语文教学是简单的语文教学,在简单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语文爱好者,教师对于语文乐在其中,然后,带着学生们一起走进扎实而快乐的语文!

 这是一位叫张菊荣的老师在《简简单单教语文》(发表于《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7月27日)一文中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说法,引起了一场大争论。

 其中就有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写的《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苏教版小语主编张庆写的《语文教学必须“倡简”》 (见《小学语文教师》06年第02期),崔峦先生更是提出:“我们欣赏并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求发展,扎扎实实求发展,回归常态的语文教学。”为此,以陆友松为首的一批教师成立了江苏省“语文倡简”工作组。(大家只要上网登录“教育在线”----“小学教育论坛”就可以找到许多有关的信息。)

  我历来也是认为语文并不是个复杂的东西。看到这些信息特别开心,于是潜心学习了一段时间,并不断地把这些观点与自己以及身边同事的教学实践进行印证,也算有了一些心得,今天在这里与大家切磋切磋,希望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的注意。

 一、简单是人生智慧

 《易经·系辞上传》有一段话:“乾以易知,坤以简能。易则易知,简则易从。易知则有亲,易从则有功。有亲则可久,有功则可大。可久则贤人之德,可大则贤人之业。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

 这段话的意思是:天地(创造万物)都是用平易、简单显示它们的智慧和才能的。平易就容易知道,简单就容易遵从。容易知道就会有所亲近、依附;容易遵从就会产生功效。有所亲近就可以长久传下去,有功效就可以扩大作用。能长久传下去就成为贤人的道德,能扩大作用就成为贤人的事业。从这段话中,我们是否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智者易简,愚者繁难;智者有功,愚者无效,易简有功,智贤双馨。

    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还有一段话:“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智者有余,而愚者不足。”联系教育,可以这样解读:智者掌握教育的宗旨,遵循教育的规律,便觉得游刃有余;而愚者被纷繁复杂的教育信息、形式和现象所迷惑,就觉得无所适从,显得经验不足。

 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伟大领袖毛泽东把共产党的宗旨结为一句话:“为人民服务。”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说“发展才是硬道理。”道出了改革是历史的必然。

 不管你的思想有多么高深,你必须能够用最生动、最平白的话语向哪怕是一个大字不识的人表达得清清楚楚。

 美国总统竞选,各路精英上电视,几分钟时间就把自己的立场解释得清楚,一个术语也没有。如,克林顿在最后一轮竞选总统的演说,实在“简单”得太没有水平。他是这样说的:“我们的国家要向前走,不能倒退。就像我们手中录相机的遥控器,我们要摁前进的键,快进的键,而不是倒退的键。”

 林肯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还是美国最负盛名的演说家。《在葛底斯堡的演说》是他的代表作,英国牛津大学曾经将演说词铸成金文,予以保存。在这次演讲中,最为震撼人心的是他的治国方针: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一个领袖,一个国家,一个政府奉行的原则竟如此简单,并且矢志不渝,为之奋斗,这种“简单”正凝聚着人类最崇高的智慧与诚信。

 治国、治党,何其大哉!尚可以用如此精练的语言道来。难道小学语文比这个更复杂吗?绕了多少年了,还绕不出来?怪哉?

 (一)简单认识语文

 我在网上及一些刊物中看了关于“语文是什么”的争论,越看越糊涂。突然间有一种非常可悲的念头:教了十几年语文,倒头来却连自己教的究竟是一门什么学科都说不清楚,真不知道是可悲还是可笑。(钱梦龙)

 好在复杂的事情往往有简单的解决方法。

 那么,九年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的“宗旨”是什么?说起来也很简单:一是帮助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前者是语文课程的“岗位职责”,特殊任务,其他课程不可代替;后者寓于语文之中,是跟语文学习不可分割、同步生成的人的健康素质,应当由语文与兄弟课程共同承担。这是课标明确讲明的。

 学生的基本语文素养主要有三:

 △ 语文基本技能: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

 △ 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 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情感

 一句话: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语文就跟数学、英语等一样,一门课程而已。

  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主要有三:

 △ 审美情趣,基础品德。

 △ 积极的人生态度。

 △ 正确的价值观。

 (二)简单解读课标

 自《语文课程标准》颁布以来,一时间,各种专家披挂上阵,你方唱罢我登台,各搭各台,互相拆台;各种解读充斥坊间,人云亦云大家云,众说纷纭,不知所云。又是人文,又是工具,一会儿来个“接受美学”,一会儿弄个“建构理论”的,那真是“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辨什么真共假”。

 不是我不好学,只是我认为语文本来就不是什么复杂的东西,课标也应该是大家都看得懂的,是简单的。

 于是,我自己看课标,发现自己能看懂,回头去看一些杂志发表解读文章,与自己的理解往往并不完全相同,我们提倡学生要个性解读,老师完全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解读嘛。我们都是相当一级的知识分子,像课标那样浅显的文字我们还是可以看得懂的。至于他背后有多深厚的理论作为支撑,也不是我们一时半会能弄清的,就不必自寻烦恼了!

 我现在说说几个我学习课标的心得。若有不当,请大家指正。

 1、人文性与工具性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都知道。可何谓“人文”,何谓“工具”,真的有些模糊。所谓“答案书中找”。在课标的“总目标”中,基本上前五条讲的是“人文性”,后五条讲的是“工具性”。不知对否?我想:虽不达,亦不远矣。

 2、三维目标

 初次听到“三维目标”这个东西,我是吓了一跳的,太玄了,弄不懂。现在我可以说大体明白了:《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了体现“全面”与“综合”,无论上“总目标”还是“阶段目标”,都是从 “知识、能力”、“方法、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纬度提出的。

  “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等都属于“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目标。

 “学会和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都属于“方法、习惯” 方面的目标。

 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等都属于“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

 “三维目标”是指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三个方面),而不是三个目标。这个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得清楚,“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里把“三维”本是“一体”阐释得再明白不过了。

 二、简单是教育真谛

 (一) 目标简明

 1、课程目标

 我们还是有必要思索小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究竟为的是什么?可以这么说:既是为了掌握语文这么一种交际工具,又是为了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打下人生的底色。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课程的“原点”便是“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强调了“语文”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就是抓住了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最本质的东西。

 如何实现“语文”要以人为本,要促进儿童的发展呢?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上说:“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纲要》里讲“精选”,其实就是要我们削枝强干,集中目标,突出最要紧的、对学生终身有用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在语文课程中什么才是“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呢?有如下七个字:识(识字)、写(写字)、读(读书)、背(背诵)、作(习作)、说(口语交际)、习(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为这七个字,是直接关系到学生终身的学习与发展的。是作为现代社会的人必备的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所以,必须下大力气,打好这几个方面的语文基本功。

 我记得在《学习的革命》一书中,说到“最基本的才是最有用的。”

 小学语文是给未来打基础的,凡是基础的东西都不是那么复杂的。盖大楼,打地基,就是钢筋、沙子、石子水泥,搅拌好了,灌进去。关键是要做到坚固、牢靠。给未来打基础的知识技能是“果枝”,应该加强管理,多施肥料,下大力气;不如此,怎么能够把基础打得坚固、牢靠呢?

  基于上述理念,张庆同志还提出极为简易的小学毕业生语文基础的五条标准:

 △ 能识2500个常用字,并能写一手规范字。

 △ 能背200篇好文章,并能读适合程度的书报。

 △ 能写500字左右的通顺作文。

 △ 能用普通话与别人交流。

 △ 初步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

      近来听一些老师议论说初次教“苏教版”没有经验,教不好之类的谦虚话。张庆老师是苏教版教材的主编,张庆先生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这样的八字方针。听了这些话,相信你们以后不会再那么谦虚了。你可能会说原来就是“读读写写,写写读读”啊!是的,就是这样的。

 2、课堂目标

 具体到语文课堂教学上来,我们还是要说到“三维目标

 对此,著名特级教师高万同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三维目标” 不是“三项目标” ,而是三维一体的整合性目标。我曾经举过一个例子,你就轻轻地“哼”一声,这就是三维的全部,有知识——它是口字旁加一个“亨”字;有过程、有方法;你发出这个语音,这就是能力;有情感,你“哼”什么,如果是对人不屑或者对人的行为感到反感,这样干净的广场你怎么可以随地吐痰呢?“哼”,太不象话了!这不是情感吗?也有价值观,你爱环境,保护环境,这不是你的价值观吗?就“哼”一声三维都有了,你还怕什么? “三维两线”之魂是附于语文实践之体的,要紧紧抓住“物”(象)“情”(意)“词”(言)的内在联系。要记住,语文就是两次转化(内化、外化)过程,就是两次建构(?)过程。正如《文心雕龙》一书所说:“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牵,词以情发。”……抓住了“物”、“情”、“词”三者的内在联系,就抓住了三维目标,也抓住了工具性、人文性。

 先前,老师在备课时总习惯照“本”(教参)宣科,喜欢把备课参考中的教学目标一条条罗列出来,有的甚至将其归类,常见的是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到后来,还有老师加上了类似于“人文”字眼的目标。这么一来,一篇课文,一个教时,“洋洋洒洒”目标“一大串”。 这些课堂几乎都不能实现课前预制的教学目标,有的是顾此失彼,有的是通盘含糊,有的是形同虚设,还有的是偏离轨道……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越是集中目标,就越容易抓住课堂的重点;越是目标简明的课,就越容易抓住文章的核心和实质。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明白、轻松起来。

 提倡目标简明,就是要集中教学力量,抓住教学主线,把文字、文章中所蕴涵的知识、能力、情感等“转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就是要教有所指,学有所获,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习者有最大的收益和进步。所谓“教的越少,学得越多”。

 一节好的简单语文课的标准:

 ①教学目标是否单纯明确;

 ②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否调动起来;

 ③是否做到多一些语文,少一些关于语文;

 ④课堂情境是否做到了稳定?

 ⑤既定的教学目标是否落实了?

 斯霞老师说,她教学的时候,第一是要教孩子多认字,这是终身受益的,第二就是多读书,多读课外书,第三就是要把课文讲好。一代大师,言犹在耳,切记!

 (二)过程简单

 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张庆先生在《改革语文教学要用减法思维》一文中这样阐述:“语文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语文教师的精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头绪越复杂,教师的精力分配便越分散。语文教学要跟着潮流走,于是每当一个新的说法提出来,教师便要兢兢业业地去钻研这些新概念,去体现这些新精神。这么一来,课堂中那些事倍功半的教学活动多了起来,那些华而不实、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了起来,从而挤掉了学生对课文本身的诵读、理解、揣摩和语言文字的训练、运用。如此进行语文教学,其效率怎么能高得起来呢?”

 孙仁歌先生在《简单: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中说:“把课讲得简单一些,并不等于简而不精,单而不丰,简单一些其实就是精炼一些。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环节上狠下功夫……教师只简单一讲,就得要领,就出新知,就解学生心中之惑,使难点疑点就全部变成亮点。由此可见,把课讲得简单一些是一种境界,它不是把语文教学简单化了,而是把语文教学艺术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

 何国成先生说:“阅读教学,不要‘深挖洞',要‘广积粮’。”

 有人对一堂简单的语文好课,加以提炼、概括:

  目标集中  结构简约

 引导自学  过程充实

 精于读写  自成习惯

  那如何达到以上的要求呢?

 首先,课堂理念的预设应该简单。

 一堂课的时间、容量都是有限的,如何利用有限的时空扎实进行语文的学习?这就要求我们去繁就简,抓住文本、课堂的最关键处做做文章。如在解读 《长征》(人教版第十一册)这首诗时,我以“读”字当头,读读议议,议议读读。一方面要通过读,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那些独特的历史时空;另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形,读出神。既要感受到这一幅鲜活逼真的战斗场面,又要于这样的意境中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美妙感受。为此,我将教学的理念设定为,“阅读既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有效的对话过程,又是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这样意境优美的词,要让学生在个性化的阅读实践中,加深对诗的理解与感悟,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及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第二,课堂教学的组织应该简单。

有所发现,有所收获。无论是写读后感或是写小论文,其基点都是读,在读的基础上写。这样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逻辑性、敏锐性,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创造能力,出发点是强化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读书中学会思考。它也是一种高效的语言训练,避免了课堂上那种无休止浅层问答的状况。

 当然,我们还不能忘了对学生写作的指导,不展开了。

 4 说。

 说是表达运用,同样不可忽视,如前所述的写好了读后感和小论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有了自己的感悟和体验,作了充分的准备之后才讲。这样的说类似于演讲。课堂上可自我演讲,小组演讲,班级演讲,学生们课堂发言时讲得非常精彩。这样有条有理地讲一大段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的话,不是零打碎敲,不是信口开河,不是瞎蒙,这与“挤牙膏式”的“磨嘴皮”有着本质的区别。当然还可以讲故事,复述课文内容,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各种形式的讲。

 读背写说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孤立地排列,而是有机的立体交互,视课文内容和学生情况而定,它们是母语学习最基本最实用的方法,是根除阅读教学满堂“问”“讲”之后而又无所适从、不知所措的良方,是回归中的一种超越。

 当然,我们还不能忘了对孩子听的能力的训练。

 艺术大师徐悲鸿有诗云:“删繁就简三秋树,标新立异二月花。”艺术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就是简洁。我想语文教学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也就是简洁。美到极至是自然,绚丽之极是朴实。阅读教学不需要故弄玄虚,繁杂琐碎。我们今天的阅读教学需要穿越时空的深邃思考,苦苦寻觅后的蓦然回首,删繁就简后的返璞归真。

 语文教学真的这样简单吗?是的。

 1997年,吉林省吉林市丰满区教育局决定全区小学毕业班来一次统考,看看小学的教学质量究竟怎么样。这一考不要紧,考出了个令人注目又令人吃惊的问题——全区3000多名毕业生,语文前17名的学生都是区第二实验小学杨巧云老师班上的,而且,班里的其它学生排名也很靠前!而且,该班数学成绩也不错。杨巧云是个名不见经传的人,她平时几乎没上过什么公开课!这样一位默默无闻的人,怎么能教出语文成绩这么优秀的学生?匪夷所思!这件事惊动了省教研室的邓治安主任。这位全国有名的语文教育专家带人到吉林市丰满区第二实验小学去调研,看看杨巧云是怎么教语文的。杨巧云老师说:六年来,她只抓了两件事,一是读书,大量地读课外书;二是写日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但要坚持写。别的家庭作业基本上没有。她拿出保留的一部分同学写的日记给邓治安主任看。学生写的日记,从篇幅上看,有长有短,长到几百个字,上千字,短到只有一、两句话。从内容上看,包罗万象,有记事的,有状物的,有议论的,也有写读书心得的。在这个班里,日记只是一种形式。许多日记有题目,实际上是“作文”。杨老师的课可能上得没有什么‘彩’,但她按照学语文的规律去教了。六年来,她坚持引导学生读书、作文,使学生养成了读写的习惯,这是最大的彩!全区3000名小学生统考,前17名都是她班的学生,这叫大放异彩!

 杨老师怎样教语文?两个字:读、写。说得稍微复杂一点是四个字:多读多写。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的常态语文。如果忽视了读和写,也是教不好的。

 所以,一位企业家说,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天天做,等于成功。这里的关键在于持之以恒——(天天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的几点策略
[转载]语文教学的那些“歪理儿”(江洪春)
语文课要指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吴忠豪
如何理解与把握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教学备课如何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小学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