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师生关系中常见的沟通错误

(一)师生关系中常见得沟通障碍

 1命令、控制和指挥如:“你上课时为什么大声讲话?给我闭嘴!”“不许你再谈恋爱了,去把学习抓好!”

 这种信息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印象:他的感受、需求或问题并不重要,而是必须要服从老师的感受和需要。

 2警告、威胁“如果你再这样下去,我就要对你采取一系列措施了!”“如果你再不改,我就打电话给你爸爸,叫你爸爸来见我!”

 这类信息往往突出了不服从的效果:“好啊,不管你说什么,我都不在乎!”

 3训诫、说教、说“应该”和“必须”

 如:“你将会……”“你应该……”“如果你听从我的劝告,你就会……”“你必须……”

 这类训诫的信息预先设立了立场,在向学生表达老师不信任对方的判断,老师在运用权威,使学生感受到与老师之间地位的不平等,容易使学生产生防卫心理、抗拒心理。

 4过度忠告或建议

 这类信息在向学生表明老师不信赖他们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对教师产生依赖,每当紧要关头便向外界权威求助。

 5中伤、归类、揶揄

 其后果使使学生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随之出现反攻击心态。如:“你以为你很聪明吗?不要自以为是了!”“你怎么这么贪玩,一点也不象快要考大学的人了!”“我就知道你不行!”

 6给与泛泛之词

 如:“你是一个好孩子”“你需要改正缺点”“你让我真是失望”“不要难过”“不要着急,太阳每天都会是新的”

 泛泛之词往往显得粗浅,有着隔靴搔痒的特点,对于沟通没有什么好处。

 7不愿积极的聆听

 这种沟通方式是不管学生内心的真实感受,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把主要的注意力放在说服学生,而不是先听学生说,只是在单向输送信息给学生。

 缺乏聆听的单向谈话,往往导致谈话的效果大打折扣!

 8强加于人

 这是一种更隐蔽的下命令。往往是以貌似很有礼貌的、富有逻辑的陈述,来表明一种心态:我要你接受我的观点。

 因此,表现为不给对方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使谈话非常简洁和迅速。

 “你昨晚有没有按照我说的话去做功课?你知道怎么来安排时间吗?让我来告诉你……”

 这种方式往往会导致抵触、削弱尊重。

 9随意指责与批评

 随意指责会导致相反的结果,往往更容易使学生感到自卑、不安,从而导致进一步掩饰和封闭内心世界,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的中断。

 (二)“你向信息”——沟通的杀手

 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倒都是在说这孩子“你怎么样,你怎么样……”难怪孩子不高兴。

 像这样的话都是把焦点至于孩子而不涉及到自己的教育,可以称之为“你向信息”。

 “你向信息”往往基于个人的主观意识过强,忽略别人的感受,不留余地得说出对别人的评价,结果造成对方的不悦。这种表达方式,容易变成责备、命令的口吻,

 久而久之,胆大的孩子会产生抗拒、逆反心理,胆小的孩子会更加畏缩。

 下面是一组“你向信息”的沟通语言。

 1.沟通的本意是“提醒”,“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批评”:“你怎么这么懒?!还不快去做作业?!”

 2.沟通的本意是“指导”,“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命令”:“你放学后到我办公室来做功课!”

 3.沟通的本意是“想了解学生的心理反应”,“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恐吓”:“如果你不准时教作业,就叫你的家长来见我!”

 4.沟通的本意是“鼓励学生”,“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怀疑”:“我不相信你会做得好。”

 5.沟通的本意是“想帮助学生反省”,“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质问”:“你究竟有没有照我的话去做!”

 6.沟通的本意是“交流”,“你向信息”的表达口吻是“奚落”:“真不知道你是怎么想的!”

 你向信息——一种不接受的语言

 你向信息表达出的是对有问题的人的一种“必须”改变、“最好得”改变、“应该”改变等信息。

 这样得语言和容易变得蛮横、命令或威胁。这种语言对改善与促进双方得人际关系没有任何帮助,属于无效沟通。

 在学校中,最得不到学生尊重的老师往往是那些经常对学生施以否定性评价的老师。

 如何与学生找共同点?

 在人际沟通中,寻找两个人的共同点可以促进更深层次的交流;对于青少年学生而言,若想真正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寻找共同点则是一种更显重要的手段,或者也可以说,是一种必须,这与学生时期独特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关。

 人在青少年学生阶段,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自我中心的表现之一在心理学上称为“个人不朽(personalfable)”现象,具体来说,青少年学生常常会错认自己经验的独特性,即认为自己是独特的,与众不同的,自己的经验别人没有经验过,因此,谁都不理解他,跟人没法沟通,没有共同点,尤其是父母、老师。所以,青少年学生才会时常发出“没有人理解我”之感慨,与父母的冲突理由也常常是“你不理解我,跟你说也没有用”。

 所以,在这个时间段,他们开始写日记,写日记的根源不在于完成作业,而是他觉得没人理解他,他写给自己看。通过日记,他们自己向自己倾诉心中的喜怒哀乐,他们的自我感觉是“少年维特之烦恼”,但其实更多的时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一般而言,小学生可能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作业而写日记,中学生则更多为自我倾诉而记日记,大学一过,写日记的人就少了,因为生活中有了更多可以倾诉的对象,生活也变得更为理性一些,更主要的,人生走过了那个“自以为是”的“个人不朽”阶段,就不必麻麻烦烦写什么日记了。当然也有的人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还一直保留着,但大多数的人放弃了。

 从“个人不朽”现象而言,打开青少年的心扉会更为不容易,而如果教师与其交流时适当地运用寻找共同点的办法,不仅会让他感觉到自我被认可的感觉,也可以有效地防止“个人不朽”的负作用,即让他(她)认识到,他(她)的经历并不特别,他(她)的苦恼老师理解,他(她)的问题完全可以和老师倾诉。因此,和青少年学生交流时寻找一下彼此的相似之处非常重要。

 但是必须要说明,寻找共同点(或相似之处)只是教育的开始,它本身并不是目的,我们之所以和学生找共同点,其目的在于学生最后受到我们的教育影响,让教师所说的话能进一步影响和改善学生的现状。可以说,寻找共同点,是一个“跟”的过程,即有意识地“跟”上学生的思想和情感,而后面必须有一个“带”的过程,即将学生从当前的不良状态中“带”出来,让他(她)有更佳的行为和情感体验。这其实也是中常用的“先跟后带”技术,我们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影响学生的师生交流中去。

 先跟后带,是NLP(神经语言程序学)治疗中用得较多的技巧,所谓“先跟”,就是建立亲和感,去肯定和配合对方的信念、价值观、规条,运用当事人自己的感知模式去引导当事人的一种方法。人际沟通效果中,文字占7%,声音占38%,身体动作及表情占55%,因此建立亲和感的快速方式就是模仿别人的肢体语言及声调(共占93%)。曾有位心理辅导员面对一个大叫大吵的小孩,倾谈多次也无效,最后辅导员学小孩大叫大闹,小孩突然安静了,慢慢将自己内心世界说出来,小孩觉得辅导员了解自己,进行了有效的沟通。

 “先跟后带”实质是“上推下切平行”的组合运用,是一个固定模式的应用,其程序为:“上推”——“平行”——“下切”,其要点是在“上推”时,重复对方的话、肯定对方的正面动机,让对方感受到被尊重、重视,在“带”时候,要提出一些让对方一定回答“是啊”“对啊”“是的”的问话,然后,通过下切的方法,将对方带到你想要他去的方向。(见李中莹:《NLP简明快心理疗法》,世界图书出版社)

 从上面的介绍中可以看出,先跟后带中的先“跟”,其实就是找交流对象共同点的过程,不过在这里,“共同点”不仅仅局限于谈话的内容,也包括对对方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认可和理解,而后带的时候,则一定首先要让其认可你的观点,提出一个对方最可能回答为“是”的回答,慢慢地,让其形成回答“是”的言语习惯,最后提出你的希望和要求,对方就被“带”到你所希望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向朱煜老师汇报
语文课堂教学的“设计意识”
您和学生聊得来吗?
多方沟通,走进心灵
王路:弟子混得不好想改行,孔子怎么挽留?
【处世哲理】赞美他人的方法与技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