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精读•子路第十三(上)
userphoto

2024.05.13 广东

关注

【原文】

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注释】

先之,劳之:之,指其民。先之者,尤贵能以身先其民而劳,故民劳而不怨。

【译文】

子路请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以身先之,以劳使民。子路请再加一些指导,孔子说:照上语行之无倦即可了

【笔记】

“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国语·鲁语·敬姜论劳逸》)

【原文】

13.2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

【注释】

先有司:先任有司者治其事。

赦小过:任有司则责有归,然小过当赦,则为治不苛。

举贤才:既当先有司,故必举贤者任之。

【译文】

仲弓当了季氏的总管,请问为政之道。孔子说:诸事先责成下面的有司。他们有小过失,当宽赦。多举贤才来分任各职事。”仲弓问:“从何知得贤才而举用呢”孔子说:“只要举你所知道的,你所不知的,难道别人会舍他不举吗

【笔记】

“先有司”,首先重视每个人的职权,要制度化,不要乱来。“赦小过”,谁都难免有错误,尤其当领导人,要能原谅人。一个领导人,不单是主管,还要兼做老师,所谓“作之君,作之师,作之亲”。领导人同时是老师,同时是父兄,对部属小小的错误,马马虎虎让他过去,充其量喊到房间里告诫他。“举贤才”,“拔于稠人之中”。(《论语别裁》)

【原文】

13.3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卫君:出公辄。父蒯聩亡在外,卫人立辄而拒之。

正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必先正其名。

迂:迂远不切情。

野哉由也:野谓粗鄙,责其于所不知不能阙疑,而率尔妄申己见。

名之必可言:所名必可得而言。既有父子之名,则不可言以子拒父。蒯聩父而名以仇,名不正则不可言。

言之必可行:所言必可得以行。若言拒父,何以号令于国人?

于其言无所苟:一名一言,皆不可苟,否则牵连一切皆苟,岂有苟道而可以治国者。

【译文】

子路如卫君有意等待先生来主政,先生对卫事将何从下手”孔子说:“首先必该正名吧”子路说:“先生真个迂到这样吗!这名又何从正呢”孔子说:“你真太粗野了,由!君子对于自己不知的事,该阙去不谈。若果名不正,便说来不顺。说不顺口的,做来便不成事。做不成事,便不能兴礼乐。礼乐不兴,单用刑罚,开罚也必不能中肯。刑罚不中肯,民众将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因此君子定下名,必然要说得出口,说来必然要做得成事。君子对任何一句话,总求没有苟且就得了

【笔记】

为政的道理,首先是思想文化的问题。我们传统文化中对于思想文化和言语行为的原则,就是讲究实践的,说得到一定做得到,而且很容易平实地做到。这就是中国政治哲学最高的原则:不谈虚无高深的理论,要平实可行(《论语别裁》)

【原文】

13.4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学稼:种五谷曰稼。

学为圃:种菜蔬之地曰圃。

不用情:情,情实也。用情者,犹言民皆以忠实对其上。

襁负其子而至:襁qiǎng,负儿之衣,背负以行。四方之民皆来至其国,斯不待教民以稼,而民之从事于稼者将大增。古者井地授田,耕户有去留之自由。

【译文】

樊迟请教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请教种蔬菜。说:“我不如菜农。”樊迟出来。孔子说:“真成一个在野小人了,樊迟呀!君子在上位,只要能好礼,民众便莫敢不敬。只要能好义,民众便莫敢不服。能好信,民众便莫敢不用他们的真心和实情来对上。政治能做到这地步,四方民众都会背负了他们的孩子来请入籍,那就耕户日增,耕地日辟,何必自己学稼穑之事呢

【笔记】

本章樊迟请学稼圃,亦言为政之事,非自欲为老农老圃以谋生。然时有古今,后世文治日隆,临政者不复能以教稼自务。孔子非不重民食,然学稼学圃,终是小人在下者之事;君子在上临民,于此有所不暇。(《论语新解》)

【原文】

13.5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注释】

诗三百:《诗经》实为西周一代之历史。求通上下之情,制礼作乐以治国而安民者,其大纲要旨备于《诗》。诵此三百首,便当达于为政。

专对:谓出使以己意应对,不随时请示于本国之朝廷。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

虽多,亦奚以为:《诗》三百,已不少,今诵此而仍不达于为政,出使仍不能专对,则虽多学,亦无为。

【译文】

孔子说:诵习了《诗经》,授他以政事,不能通达。派他出使四方,不能单独作主应对。那虽多学些别的,亦有何用

【笔记】

孔门设教,主“博学于文”,然学贵能用。学于《诗》,便须得《诗》之用,此即“约之以礼”也。若学之不能用,仅求多学,虽多亦仍无用,决非孔门教人博学之意。(《论语新解》)

【原文】

13.6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译文】

孔子说:(居上位者)他身正了,不待下令,那事也就行了。他身不正,就使下令,下面也不会听从

【笔记】

《颜渊篇》:“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本篇下章又云:“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皆与本章同义。(《论语新解》)

为政,个人的修养非常重要,任何一种制度,到底还是人为的。领导人本身端正(正字包括的意义很多,思想的纯正,行为的中正等),就是一个良好政治的开端,用不着严厉的法令,社会风气自然会随着转化而归于端正。如果本身不正,仅以下达命令来要求别人,结果是没有用的。(《论语别裁》)

【原文】

13.7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注释】

鲁卫:鲁,周公之后,卫,康叔之后;本为兄弟之国,而其政亦相似。

【译文】

孔子说:鲁卫两国的政事,真像是兄弟一样。

【原文】

13.8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注释】

卫公子荆:公子荆,卫大夫。

善居室:居室犹云治理家室。治家指人事,居室指财务器物之经营。

苟合:苟,将就苟且义。合,足义。家之百物必相配,故曰合。仅始有,尚未足,即曰此亦可以为足也。

少有:稍增义。

富有:继续多增义。

【译文】

孔子评论卫国的公子荆:卫公子荆可称得善于处理家业了。开始有点积蓄时,他说:'凑合够了’;稍多时,他说:'可算完备’;富有时,他说:'可算完美了’。”

【笔记】

仅少有,尚未备,即云此亦可以为备。富有,未必美,即曰此亦聊可谓美。可证其心平淡,而居室有方,故能不以欲速尽美累其心,亦不以富贵肆志。(《论语新解》)

【原文】

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注释】

仆:御车也。古礼,幼卑者为尊长御车。

庶矣哉:庶,众也。言卫人口多。

【译文】

孔子去卫国,冉有驾车。孔子说:“人真多啊!”冉有说:“人多了,再加些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富了又如何呢”“再加以教化

【原文】

13.10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注释】

期月:期。一周年。

可也:可,仅可而有不足之意。

三年有成:孔子谓苟有能用我当政者,一年可树立规模,三年可有成功,使此规模充实完成。

【译文】

孔子说:“如果有人用我,一年就能初见成效,三年就能大见成效。”

【原文】

13.11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注释】

善人为邦百年:有善人相继为国,至于百年之久。

胜残去杀:胜残,化残暴之人使不为恶。去杀,不用刑罚战斗。

【译文】

孔子说:古人说过:'有善人来主持国政,经历一百年之久,才可以化去残暴,消灭杀伐。’这话真对呀

【笔记】

周自平王东迁,诸侯力争,民之困于残暴刑杀者二百余年。使有善人为国,求能胜去残暴,使杀伐不复兴,已非一人一世所能,必相继历百年而始可冀。此章盖叹世之习于乱,而痛斯民之未易见治平之运。本章当与上章合参。三年即可有成,何其为效之速?待之百年之久,而后可以胜残去杀,又何其为期之遥?(《论语新解》)

【原文】

13.12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注释】

世:三十年为一世。

【译文】

孔子说:如有一位王者兴起,也必三十年时间,才能使仁道行于天下

【笔记】

三十年为一世。王者起,一天下而治之,与“善人为邦”不同,然求仁道之化行于天下,亦必以三十年为期。盖旧被恶化之民,经三十年一世而皆尽;新生者渐渍仁道三十年,故其化易成。(《论语新解》)

【原文】

13.13  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译文】

孔子说:如能自己身正了,这于从事政治还有何难?若不能正其身,又怎能正人呢

【笔记】

为政的道理在于先求自正,后来曾子《大学》的正心诚意等一系列思想,也是孔子这一观念的引申、演绎。政者正也,要正己才能正人(《论语别裁》)

【原文】

13.14  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

【注释】

晏:晚。

有政:有国政讨论。

事:私事,谓季氏之家事。

以:用。

【译文】

冉有在季氏的私朝退下,来见孔子。孔子说:“怎么这样晚呀!”冉有对道:“因有国政讨论。”孔子说:“怕是季氏的家事吧?如果有国政,此刻我虽不被任用,也该预闻到。

【原文】

13.15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

【注释】

若是其几:如此般期望。几,期望。

【译文】

定公问道:“只一句话便可兴国,有吗?”孔子对道:“说话不能如此般的期望。有人说:'做君难,做臣不易。’如果知道做君之难,那就几乎一句话可以兴邦了。”定公又问:“一句话便可失国,有吗?”孔子对道:“说话不能如此般期望。有人说:'我对做君不觉有何可乐处,只是说了话没人敢违拗。’若是说的善,没人违拗,不好吗!若说的不善,没人敢违拗,而你认此为可乐,那就几乎一句话可以失国了!”

【笔记】

本章孔子专指在上者之居心言。后儒承之,以正心诚意为治国平天下之本。(《论语新解》)

为什么人总喜欢抓权呢?因为有权力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才能够控制别人听自己的命令。所以归纳起来,孔子的意思是如果以这种心理来从政,那就错了。下面的人不反对,并不见得你个人的意见就是对的。问题在思想的本身,在于领导人的意见本身对与不对。如果意见是对的,应该绝对信仰,不能违抗;如果领导人的思想不对,而要人们一定都服从他,这就要丧邦了。(《论语别裁》)

【原文】

13.16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注释】

说:同“悦”。

【译文】

叶公问政。孔子说:近的人欢悦,远的人来附

【原文】

13.17  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注释】  

莒父:地名,鲁国的城邑。莒,音jǔ。

【译文】

子夏当了莒父宰,问为政之道。孔子说:“不要求速成,不要只见小利。求速成,则达不到目的。只见小利,则不能成大事。”

【笔记】

欲速则急遽失序,故反有不达。见当前之小利,则所就小而转失其大处。(《论语新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①
安德义论语解读13——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分类解读之为政篇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3欲速不达言信行果中行狂狷
子路问政|《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颜渊篇第十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