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语》子路篇第十三①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原文】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1]。”请益[2]。曰:“无倦[3]。”

【注释】

[1]先之劳之:先,引导,先导,即教化。之,指老百姓。做在老百姓之前,使老百姓勤劳。
[2]请益:请求增加一些。
[3]无倦:不厌倦,不松懈。

宋·程颢、程颐:“子路问政,孔子既告之矣。及请益,则曰'无倦’而已。未尝复有所告,姑使之深思也。”
明·张居正:“先,是倡率的意思。劳,是以身勤劳其事。倦,是厌怠。先劳无倦,不止居官任职者为然,人君之治天下,非躬行不足以率人,非久道不足以成化,尤当于此深加之意也。”

【译文】

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自己率先去做并且不辞劳苦。”子路请求孔子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倦怠。”

【解读】

子路问孔子从政的道理,孔子告诉他三大原则:一个是“先”,一个是“劳”,还有一个就是“无倦”。考查历史不难发现,做一个政治上成功的领导人的确很辛苦。因为真正负起责任来,往往就没有私生活,难免有时会厌倦。可见,孔子关于为政的这三点忠告确实十分重要,它们仍然适用于我们今天的领导者。

【原文】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1],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2]? ”

【注释】

[1]有司:古代负责具体事务的官吏。
[2]诸:“之于”二字的合音。

宋·程颢、程颐:“人各亲其亲,然后不独亲其亲。仲弓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便见仲弓与圣人用心之大小。推此义,则一心可以兴邦,一心可以丧邦,只在公私之间尔。”
宋·朱熹:“大者于事或有所害,不得不惩;小者赦之,则刑不滥而人心悦矣。”

【译文】

仲弓做了季氏的家臣,向孔子问治理政事。孔子说:“先让主管的人做事,赦免人的小过错,荐举贤良的人才。”仲弓说:“怎么能知道谁是贤才而荐举他呢?”“选拔你所知道的,至于你不知道的贤才,别人难道还会埋没他们吗?”

【解读】

仲弓曾总结出一种“居敬而行简”的管理方法,深得孔子的赞扬。他虽担任季氏总管,仍然虚心向老师求教管理之道,孔子便教了他九个字: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有的领导只信任、重用身边亲近的人,这样往往会导致朋比结党,风气日坏。有的领导对选人用人很重视也很负责,对贤才的标准定得很高,这个不放心,那个也不满意,只好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搞得自己很疲惫不说,还剥夺了下级锻炼的机会。所以,举贤的目的在于把合适的人选到合适的岗位。

【原文】

子路曰:“卫君[1]待子为政,子将奚[2]先?”子曰:“必也正名[3]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4]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5]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6],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注释】

[1]卫君:卫出公,名辄,卫灵公之孙。其父蒯聩被卫灵公驱逐出国,卫灵公死后,蒯辄继位。蒯聩要回国争夺君位,遭到蒯辄拒绝。这里孔子对此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2]奚:什么。
[3]正名:即正名分。
[4]迂:迂腐。
[5]阙:同“缺”,存疑的意思。
[6]中:得当。

宋·程颢、程颐:“名实相须。一事苟,则其余皆苟矣。”
宋·朱熹:“迂,谓远于事情,言非今日之急务也。”

【译文】

子路对孔子说:“卫君等着你去治理政事,你先干什么?”孔子说:“一定先正名分!”子路说:“还有这种想法,先生您太迂腐了,哪里需要正名啊?”孔子说:“粗野呀,仲由!君子对他自己所不了解的事,是不随便发表意见的。名不正,则言语不顺;言语不顺,则办事不成;办事不成,则礼乐不能兴举;礼乐不兴举,则刑罚不得当;刑罚不得当,则百姓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君子一定要先正名而后发言论,言论顺理成章才可实行。君子对于自己说的话,不能有所疏漏才行。”

【解读】

思想原则不确定,理论解释就紊乱;失去了理论解释,各项举措则不成;各项举措不成,文化事业就难以发达;文化不发达的社会,法律、制度就会混乱;法律、制度一旦混乱,人民群众就会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因此,领导人确定的思想原则一定要在理论上解释得通,理论上能说通的也能够在实际中得以运用。所以,领导人对自己的理论言谈,决不能随便马虎。

【原文】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1]。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2]。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3]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

[1]圃:菜地,引申为种菜。
[2]用情:情,情实。以真心实情来对待。
[3]襁:背婴孩的背篓。

宋·朱熹:“礼、义、信,大人之事也。好义,则事合宜。情,诚实也。敬服用情,盖各以其类而应也。襁,织缕为之,以约小儿于背者。”
明·张居正:“若学者所志,当以大人自期,又不宜屑屑于农圃之事,周孔之言,夫各有所当也。”

【译文】

樊迟向孔子请求学种庄稼。孔子说:“我不如老农。”樊迟请求学种菜。孔子说:“我不如老菜农。”樊迟走了。孔子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国君讲究礼仪,老百姓没有敢不恭敬的;国君的行为正当,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服从;国君诚恳信实,老百姓就没有人敢不讲实话。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四方的老百姓都会背负着幼小的孩子前来归服,哪里还用得着种庄稼?”

【解读】

孔子的教育是仁德教育、政治教育,而不是教授学生生存技艺的职业教育。本章中孔子毫不客气地指责想学种庄稼和种菜的樊迟是小人,可以清楚地看出他的教育思想。俗话说得好,“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我们在自己的领域里做好分内之事,把自己不熟悉的事情交给懂得的人去办,不仅可以在最大程度上节约社会资源,还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效率,何乐而不为呢?

【原文】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1];使于四方,不能专对[2]。虽多,亦奚以[3]为?”

【注释】

[1]达:通达。这里是会运用的意思。
[2]专对:独立对答。
[3]以:用。

宋·程颢、程颐:“穷经将以致用也。世之诵诗者,果能从政而专对乎?然则其所学者,章句之末耳,此学者之大患也。”
宋·朱熹:“诗本人情,该物理,可以验风俗之盛衰,见政治之得失。其言温厚和平,长于风谕。故诵之者,必达于政而能言也。”

【译文】

孔子说:“背诵《诗经》三百首,交给他治理政事,却不胜任;叫他出使外国,又不能独立应酬。《诗经》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

孔子主张读书,但更重视其中的教化作用,而不是读死书。诗,也是孔子教授学生的主要内容之一。他教学生诵诗,不单纯是为了诵诗,而为了把诗的思想运用到指导政治活动之中,我们要多观察多思考,将书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有关《论语》的内容文本均采用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论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谭(三十七)
《论语》卷13子路篇诗解1名正言顺上好礼义民皆敬服
薛永武:孔子论如何执政
子路问政|《论语》没有那么难
论语·子路篇译文
【白話論語】第22章 子路篇第十三(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