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照片 | 厦门港标志性景观“打石字”还存在?多图直击!

由于世面上对打石字的身世之谜仍存在误解,例如这篇“打石字藏身虎头山下”,其实虎头山距离打石字有100多米远,那是站不住脚的论述。所以决定再写打石字,文章仅代表个人观点,欢迎大家帮忙把把脉。

现在在厦门港碧山路旁还有一条“打石市街”,这条街的地名正是因打石字衍生而成。那么打石字在哪呢?它现在是否还存在?我们根据老照片一步一步来说~

在晚清时期的地图上不难发现“打石字”的标注,因打石字又名“天启石”,是因巨石上的文字刻于明朝天启年间而得名,所以在某些地图上也会将其标注为“天启石”。综合以上三张地图,我们可以清楚了解到打石字所在的位置是在厦门港(今厦港街道)的火仔垵,因海边有一处船坞,又称之为“和尚澳”或“”。

这是最早的一张关于打石字的老照片,由知名摄影家约翰汤姆逊1869年拍摄,如图所示,打石字非常高大壮观,巍然屹立在海边,高约18米,侧前方还有一块高约9米的“石鼠”,仿佛在凝视打石字上的石刻,两者非常巧妙生动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石字临江”景观(江指鹭江),该景观为厦门二十四景之景外景系列之一。

“打石字”因其摩崖石刻而得名,上面记载了明朝天启三年,中左所千户李逢华奉福建军门、兴泉道副使、泉南游击将军、泉郡署海防通判几位官员之命筹集银两修筑厦门港铳城(即炮台)一事。根据目测,每个字约近一公尺高,气势凌人,十分壮观。

1870年代,退潮后的打石字,爱德华兹拍摄,右边的纸板上还不忘用汉字注明了打石字的相关信息。

1870年代,从海上眺望打石字,照片由爱德华兹拍摄,瑞生宜芳照相馆发行,照片的左侧纸板上面还用毛笔字加注“鹭江打石字和尚坞”。所谓和尚坞就是打石字左侧的造船厂。

这张约1880年代从虎头山俯瞰打石字的老照片,从照片可见和尚坞造船厂紧挨着打石字,不过咫尺之遥。至于为何叫和尚坞,个人认为造船厂紧邻海蜃寺,寺庙原本香火旺盛,乾隆十四年,虎溪僧佛敏建设立棺厂,专门收置棺骸,每具尸骸收取一定的银两补贴寺僧。

1880年代和尚坞造船厂老照片,一艘蒸汽帆船正好停泊于此进行维修,远处是鹭江及左侧的鼓浪屿三丘田、河仔下。

从鼓浪屿眺望打石字,虽相隔千米之遥,却仍雄风不减,实乃厦门港最醒目的标志景观。

横看成岭侧成峰,从侧面拍摄打石字,可见岩石两侧均有路头(即码头),近处为打石字路头,较远处为火油厂路头,系亚细亚火油公司的专用码头。

1900年代,德国水兵在打石字路头前留影,身后是鹭江及对岸的鼓浪屿。

那么亚细亚火油公司什么时候入驻厦门的呢?因厦门当地历史记载和我收藏的这张1903年老照片信息不对称,老照片显示打石字的右侧已经建起了亚细亚火油公司的油库和厂房。于是去翻查壳牌公司官方网站,得知1890年代初壳牌公司便在厦门建立油库,1903年壳牌和荷兰皇家联手成立亚细亚火油公司。也就是说该油库很可能建于1890年代初期,于1903年更名为亚细亚火油公司。

1900年代的老照片,亚细亚火油公司已经把打石字右侧的造船厂改建成了厂房,屋顶可见壳牌广告。这一线索至关重要,不仅确定了该厂房属亚细亚火油公司,也见证了此处造船厂的变迁。

随着亚细亚火油公司在中国的行业垄断,厦门公司也随之扩张,把打石字周边的地都圈起来盖厂房、油库,并填海造地,从此,打石字不再临江。

▲1920年代从亚细亚火油公司门口仰望打石字,这个角度原本是在海上的机位,已成陆地,打石字俨然成了火油公司的私家园林景观。

1928年的厦门由漳厦海军执政正处于经济大飞跃时期(旧社会也有盛世哦),开启了首次大规模市政建设。当局开始在鹭江沿线填海修筑堤岸,图为民国十七年(1928)从虎头山俯望打石字附近堤工土工状况。

1931年从日光岩眺望打石字一带,可见建设中的第三、四段堤岸,以及打石字身后新落成的大生里骑楼,而此时的亚细亚火油公司因地处市政建设的规划地段,不久便将油库搬迁至了海沧嵩屿。

从麒麟山眺望打石字的背部及即将搬迁的亚细亚火油公司,不远处是建设中的第四段堤岸,此时的打石字已经距离大海有百米之遥了。

来看一下这张1940年代的老照片,上图可见亚细亚火油公司已经被夷为平地。为了让大家对打石字的地理位置有个更深刻的认识,我用同一张图标注出它的地理变迁信息。从图可见,铁路经鸿山-大生里-打石字,红色路线是因铺设铁路荒废的碧山路,改道第三市场后面经过。也就是说在修建铁路前,打石字已经消失了。

我们再通过这张1950年2月金门国军飞机航拍的厦门照片来锁定打石字的位置(看看虎头山和打石字的距离,根本不可能藏身在虎头山下),红圈内是打石字,仍然屹立在陆地上,白线为现铁路公园线路,该铁路修建于1956年。由此可以得出信息:打石字是在1950年至1956年修建铁路期间消失的。

1950-1956年间有啥大事才能够把打石字给毁了?国军飞机没有轰炸打石字的记录,倒是1954年修筑高集、集杏海堤时期的移山填海工程可能性最大。因修海堤需要大量石料,而高崎一带又无太多资源,于是厦门军民众志成城,从漳州港打石坑、厦门港不见天以及一些岛礁去开采石料,甚至连鼓浪屿也进行了开采,然后通过帆船运输至高崎海域投放。当时我就在想:连厦门港不见天都去开采了,同在厦门港的打石字离海那么近,肯定必死无疑。再看看鹰厦铁路的终点站——和平码头,正好铁路要途经打石字,唯有将其开采掉,铁路才能从鸿山隧道顺利拐至海边,这个逻辑是目前文史界的主流观点,但是想归想,总得找到能够站得住脚的证据。目前,市面上关于打石字被毁的线索,也大多只是根据该逻辑推断,并无确凿证据。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年前买到一本关于1954年十二月海堤竣工时出版的画册,其中一张插图正好记录了打石字被开采的照片,由于没有标注地点而被大众所忽略。根据打石字的体量以及和被毁前的照片细节作对比,终于得出此照正是开采中的打石字,谜题终于揭开。

▲根据现场比对,打石字大约被开采了约三分之二,剩余的三分之一遗迹目前正藏身在铁路公园内,一侧是靠寿彭路的信访局(上图),另一侧则是在铁路下方(下图),即海峡电商园后面。也就是说铁路是在打石字的遗迹上横穿而过,这是由于地形落差及铁路铺设造成的。

还是画一张图比较简单明了。打石字的遗迹就在信访局和海峡电商园后面,因铁路形成的落差和围墙、植被的遮挡,人们很难发现它下方的存在,实际上是同一块石头。

至于为何说明这块石头就是打石字,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一张1954年以前从日光岩或者虎头山拍摄的厦门港老照片(太多了)和现在作一个同角度对比,因日光岩和虎头山顶部面积小,几乎零误差,然后借助通过卫星图把线条画出来,沿线的参照物都会在一条线上,包括打石字。

我想,打石字的身世之谜应该可以画上句号了,你觉得呢?有更多相关信息欢迎留言,一起为厦门历史添砖加瓦。

视觉厦门

专注厦门历史影像传播

厦门历史影像处 - 盐溪街9号

本文为原创【厦门旧影】第223期

若有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厦门记忆:八十年前,一位腼腆的年轻人走进了亚细亚火油公司
话说武汉 | 1861年汉口开埠 美国领馆接踵而至
一张老照片见证一座城 | 百年宜昌巨幅全景照片首次展现
[辛亥革命前的广州]英资工商业
塘沽百年油库旧址
不可思议的老照片,见证厦门和平码头的百年巨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