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制”“制人”功夫上身法门(五)太极网
“自制”“制人”功夫上身法门(五)
2003-11-11 18:13|发布者:太极人|查看: 1678|评论: 0
——太极拳的全面系统训练
罗红元
二、“以体导气”的练习
在“以意导体”的基础上,紧密地配合意、气的调节,首先令“气沉丹田”在“丹田”聚合形成一个封闭的压力中心,再以“丹田”之气贯通全身,最后再于身体姿势所形成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如腰腿之间的“腰裆”空间,和由身手所环抱的“气柱”空间产生相应的压力,形成“太极气势”气囊式弹性体的理想模式。
“以体导气”的练习,是在“以意导体”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以意导体”的调节,以“命门”为中心,以“五把弓”为框架,全身以经、纬线的形式节节拉开和延伸,最后将无数的圆弧线编织成理想的弹性容体。这就像管道的铺设和轮胎或弹性气囊的制造过程。为引导和调动“内气”在气囊内的有序聚合和运动创造了最基本的条件。
“以体导气”,就是在以“命门”为中心的体壁,通过开合等调节,控制气囊内压力的变化,达到“以体导气”的目的。“以体导气”的原理,类似手风琴的工作原理,手风琴是通过琴壁的拉伸与压缩,作用于琴身内的气囊,产生正、负压而发声。太极拳“以体导气”即是利用形成“气势”的体壁,以开合等形式作用于太极拳“气势中心”气囊式弹性体,从而产生不同的压力。在“以体导气”的调节过程,“体”是相对主动的,而“气”则是相对被动的,但要处理好“体”与“气”的有机关系;方能产生太极拳“预应状态”所追求的压力,也就是太极拳的“内劲”。
1.“空胸实腹”与“气沉丹田”的调节练习
“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的调节,与躯干主弓的调节,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命门”后撑所产生的张力,使主弓沿纵向的延伸拔长,使躯干上下连结一气,为胸、腹之间的调节开辟了畅顺的通道。在躯干主弓“含胸拔背”的横向延顺调节的同时,用意将肩带肌群(肩与胸、背肌群)和胸腔,充分放松和下沉,诱导上半身的“气”往下松沉,胸部成“空”松状态,在躯干主弓下部,“命门”后撑和“开胯圆裆”的调节,就像将“丹田”撑开,让“内气”由上而下沉于“丹田”这一袋子里。此时,“丹田”会感觉到充盈的鼓胀力,产生“实腹”的感觉,“气沉丹田”是“空胸实腹”调节的结果。郝少如先生曾在教学生如何“气沉丹田”时,举了一个十分生动、贴切的例子:将躯干作为一支正在融化的冰棒,肌肉和“内气”就像融化的冰,向下松沉聚集于“丹田”处,同时,脊柱纵向“提顶吊裆”的调节,就像冰棒里的小木棒一样挺拔。精神要提起来,气要沉下去。
(1)分层放松练习法
预备式:
可采用不同的站立姿势(图84)、(图85),或者坐姿(图86)、(图87)。两手互叠轻置于下腹处。“命门”微后撑,主弓沿纵向、横向拉伸调节好。两眼轻闭,舌头轻抵上颚。全身肌肉放松入静,用意将身体躯干部分,想象成一个盛满水的大水囊,并按头颈、胸腔和腹腔分成三个层次(图88)
动作一:
用意从头顶“百会”穴开始,配合和缓细长的呼气,向下放松头、颈这一层次,将“水位”漫漫降至颈下,使整个头、颈部空净下来(图89)
用意在第二次呼气时(只用意于呼气部分),从颈下开始,慢慢向下放松胸腔(包括肩、胸、背)这一层次,“水位”慢慢下降至胸、腹之间,此时,头、颈和胸腔均处于空松状态(图90)。
动作三:
用意于第三次呼气时,从胸、腹之间开始,向下放松腹腔这一层次,“水位”继续下降到下腹(盆腔)“丹田”处,产生“实腹”和“气沉丹田”的感觉(图91)。
这一练习,可反复进行,使松沉的调节,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如。熟练后,只要意一到,松沉便自然到位。
(2)主弓调节与“空胸实腹”的调节练习
通过分层练习放松法的练习,以分解、分层的形式,逐渐掌握松沉的方法与感觉后,进一步以“以意导体”的主弓调节为动力,配合意、气的调节,进行完整的“空胸实腹”和“气沉丹田”的调节练习。
与上一练习同。
动作要求:
“命门”逐渐后撑,调节张力沿主弓纵向和横向慢慢延长拉伸,同时,用意从头顶“百会”开始,配合呼气,由上而下,一次完成三个层次的松沉调节。躯干主弓的调节与“空胸实腹”的调节,高度协调,也可以说,以“命门”为中心的主弓调节,带动了“气沉丹田”的调节,充分体现了“以体导气”的要领。
太极拳主弓和“气沉丹田”的调节,均是蕴于内的“内动”,却是体现太极拳内在功夫的关键环节,练习者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检验方法一:
分别将两手置于胸前和下腹处(图92),在进行“空胸实腹”的调节时,可以感觉到身体内部的调节变化,整个躯干上部包括肩、胸、背等部位(脊柱除外),均有向下松塌的明显感觉,此时,置于胸前的手,应感觉到“含胸”、“空胸”的调节;同时,置于下腹的手则可以感觉到逐渐充盈的膨胀力。
检验方法二:
经过“空胸实腹”和“气沉丹田”的调节,在“丹田”处的聚合作用,产生了饱满、充盈的压力。可通过外力的作用,检验“丹田”这一气囊压力保持的程度(图93)。要求“丹田”可以承受来自任何方向和强大的阻力,而全身却处于松沉、呼吸自然的状态。
(3) “五弓合一”与“丹田四梢”的调节练习
在躯干主弓与“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的调节活动,达到高度协调一致后,配合主弓与四肢弓的联系调节,将聚合于“丹田”的“内气”与能量,与四梢贯通起来,使形体和意、气的活动达到诸身一家、内外合一的境界。
预备式: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图94)。
动作一:先进行躯干主弓与“空胸实腹”、“气沉丹田”的调节(图95)。
动作二:
将“命门”为中心的调节张力,通过躯干主弓延伸至四肢弓,同时,用意将聚合于“丹田”的“内气”,慢慢贯通于四梢(“丹田出四梢”),两臂上举至与肩平,胯、膝微曲贯劲(图96)。此时,由“命门”为中心,与五弓调节产生的弹性张力,与以“丹田”为源,贯通全身的压力,共同将身体调节成一个饱满的气囊式弹性体。
动作三:
两臂慢慢放松降下,用意将四梢的“内气”回聚“丹田”(“四梢归丹田”)(图97)。动作一、二、三可重复练习,重点体会“五弓合一”与“丹田四梢”的调节要领。
检验方法:
预备式:
甲方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乙方置一手于甲方躯干,另一手置于手臂处,此时,甲方全身还处于放松状态(图98)。
动作一:
甲方先做主弓和“气沉丹田”的调节,此时,乙方可以感觉到甲方躯干部分张力与压力的加强,但四肢还未有类似的反应和动作(图99)。
动作二:
甲方将躯干主弓和“丹田”的调整力,慢慢延伸和传递到四肢,手臂上举至与肩平。此时,乙方可以明显感觉到甲方全身贯通的弹性力和膨胀力(图100)。
(4) “腰裆劲”练习法
“以体导气”的调节,不单于体内促成“内气”与能量的聚合与贯通,使全身像一个充气的橡皮人或气囊,富于弹性和充满压力,而且还通过形体圆弧形的调节,在身体姿势环抱的空间范围内,形成“力场”以及“内气”的聚合活动,在“太极气势中心”这一气囊式弹性体内产生强大的压力。“腰裆劲”,是在两腿与地面之间的空间范围内,由意、气与腰腿的一系列调节而产生出来的聚合力,“腰裆劲”是“太极气势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
练习方法一:
预备式:
两脚开立比肩略宽,两手叉腰,完成“五弓合一”和“丹田出四梢”的调节(图101)。
动作一:
首先,用意想像于腰腿和地面之间的空间,置一大气囊。身体慢慢向下松沉,同时,于腰腿内拱的所有质点,一起做向心的聚合调节,全方位地向想象中的气囊做向心的挤压动作,从而在腰裆的空间范围产生力场和合力,而气囊的压力反作用于腰腿内拱璧和地面,产生更大的压力(图102)。
动作二:
回复至预备式姿势与状态(图103)。
动作一、动作二可重复练习。
练习方法二:
预备式:
置一大健身球于两腿之间,做好“五弓合一”和“丹田出四梢”的调节(图104)。
动作一:
身体向下松沉,腰胯坐压于球上,同时两腿内侧的所有质点,共同作相应的聚合挤压动作,使球的内压加强,从而产生强大的“腰裆劲”(图105)。
动作二:
回复至预备式的姿势与状态(图106)。
动作一、二可重复练习。此练习通过对健身球的作用与反作用,由抽象到具体,可以令练习者体会到“腰裆劲”的确切感觉。当没有球时,也可“无球当有球”,帮助掌握和保持“腰裆劲”的要领。
检验方法:
预备式:
甲方下蹲或马步,腰腿构成一拱形结构;乙方双手置于甲方腰腿的拱顶(图107)。
动作一:
乙方逐渐加力于甲方腰腿的拱形结构上,如果甲方的腰腿松沉而做出相应的弹性变形,外力和本身的调节力均通过拱的内壁,做向心的聚合调节,在拱内与地面之间的空间,形成“力场”和产生合力,来自乙方的外力被缓冲转化和加强甲方的“腰裆劲”(图108)。
动作二:
如果甲方的腰腿紧张用力,构成拱桥一样的刚性拱形结构,乙方加力时,拱形结构本身,会将外力传递到两脚,并与地面接通,此时,只有“腰腿劲”而没有“腰裆劲”(图109)。
(5)环抱“气柱”练习法
练习方法一:
预备式:
两脚开立,略比肩宽(图110)。
动作一:
劲贯全身,两臂张开与肩高(图111)。
动作二:
身、手慢慢向身前环抱,一手与肩高,另一手与腹齐,就像合抱一大“气柱”一样。调节时,以“气柱”的中心为中心,身、手做向心的聚合环抱,对“气柱”中 新产生向心的正压,就像手风琴对气囊做压缩时的效应(图112)。
动作三:
身、手环抱的“气柱”逐渐打开,身、手做离心的拉开调节,此时,又像拉伸手风琴时,对气囊的拉伸扩张产生负压的效应,使“气柱”中心产生离心的负压(图113)。
练习方法二:
预备式:
以身、手轻轻环抱健身球(图114)。
动作一:
以球为中心,身、手向内松沉、聚合,产生全方位的向心力,使球的内压加强(图115)。
动作二:
以球为中心,身、手慢慢做离心张开调节,使球内压力回复原状(图116)。
动作一、二可重复练习,虽然动作幅度很小,但可以体验做离心向心开合动作时,健身球(气柱中心)内的压力的变化。
检验方法:
预备式:
甲方成合抱“气柱”姿势,乙方两手分别置于“气柱”内、外壁(图117)。
动作一:
甲方身、手做向心合劲调节,“气柱”慢慢缩小,乙方此时可感觉到甲方“气柱”内壁的向心聚合力,外壁松敛(图118)。
动作二:
甲方身、手做离心开劲调节,“气柱”慢慢扩张,乙方可感觉到甲方“气柱”外壁的离心扩张力和内壁的松敛状态(图119)。
6.“太极气势”的整合练习
“以体导气”的调节练习,首先通过躯干主弓的调节,引导“气沉丹田”,又以“五弓合一”的调节引导“丹田”四梢的贯通,最后“腰裆劲”和“气柱”的形成,整合成一个理想的压力系统,我们也可以将其简化成一个大气囊式的弹性体,也就是“太极气势中心”。“太极气势中心”的形成,是“太极预应状态”功成之时一个十分关键的环节,它也是衡量太极拳练习水平的重要标准,不管是基本功练习、套路练习或器械功法甚至制人功夫的练习,时刻都要保持“太极气势中心”的状态。
练习方法一:
预备式:
两脚开立略比肩宽,全身放松,两臂自然下垂(图120)。
动作一:
“命门”慢慢后撑,统领“五弓合一”的调节;同时,“气沉丹田”,以“丹田”贯通四梢。两臂侧上举,掌心朝前,如同拥抱一巨大“气柱”(图121)。
动作二:
身体下沉,坐胯屈膝,腰腿做向心聚合的调节,对腰裆空间产生压缩的正压力;同时,身、手向心环抱,作用于“气柱”中心,产生压缩的正压力(图122)。
动作三:
身体慢慢上升,腰腿做离心扩张调节,对腰裆空间产生离心的负压力;同时,身、手所放大扩张调节,使“气柱”中心产生离心的负压力(图123)。
动作二、三可重复练习。
练习方法二:
利用健身球的弹性压力,帮助体会“以体导气”对体外空间(如腰裆、“气柱”)的实质作用。
预备式:
在腰腿和身手之间各置一球,加上通过“气沉丹田”调节后,在下腹盆腔形成的高压区(球),构成了以“丹田”为中心,三球合一的理想模式(图124)。
动作一:
身体下沉,坐胯屈膝,腰胯加强对“丹田”的聚合收缩调节,带动对腰腿骑坐和身手环抱两球的向心聚合力,使三球的压力随之加强(图125)。
动作二:
身体上升,腰胯慢慢张开,“丹田”逐渐舒张,腰腿与身、手,均微微做离心扩张的调节,三球的压力随之恢复(图126)。
动作一、二可重复练习。
检验方法:
预备式:
甲方以“丹田”为中心,三球贯通一气,乙方分别以双手置于甲方腿、臂内侧(图127)。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动桩训练/绝世武功
释义·《太极拳运动三字经》(上)
功夫上身法门--上肢弓与主弓联系的练习法
在练习八段锦过程中,如何进行心理调节?
“自制”“制人”功夫上身法门(二)
【纪实文学】那些年,我们一起练拳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