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道德经》第八章,终于明白“上善若水”不是“上德若水”

说到《道德经》里的“上善若水”,大家都很熟悉,也很喜欢。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自己把它当成“上德若水”来赞扬了?你知道老子在什么情形下赞扬水的“不争之德”吗?今天,我们来细读《道德经》的第八章,把“善”和“德”分清楚,把“七善”还给圣人,明白“不争之德”的重要性。

先看原文:

(第一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二段)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第三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善若水,是大家再熟悉不过的。历来,对水的极高赞扬,几乎都来自这里。连篇累牍的对水的赞美,我大致是认同的,我就不凑这个热闹了。不过,我要指出的是,很多人是在一些重要概念不清晰的情况下,把“上善若水”当成“上德若水”来赞扬了,而且很嗨。从解读和研究《道德经》的角度来看,这是不对的。所以,对这一章的一些重点问题有辨析一下的必要。

一,单就“上善若水”这四个字来说,只是在强调“水的能力很高”而已,不是在赞扬水的“德”。

1、“善”字,在整部《道德经》里共出现51次,没有“善良品性”方面的含义,除极个别是“善待”的意思外,绝大部分是一个基本含义,就是用于表示能力强,善于或者擅于的意思。其中,有以相对的词组出现的,有“善与不善”、“善人与不善人”、“善者与不善者”,这是老子从“能力强弱”的角度对人的划分,而不是从善恶的角度来判定人的。

2、这是读《道德经》要特别注意的一个地方,老子没有儒家式的或者一般的善恶观念,在老子眼里,人没有品性好坏之分,只有能力强弱之别。因为在老子的学说框架里,道是做事的终极依据;各人是否能依道而行,就显示出能力上的差别。圣人“常善救人”,不是因为那人是好人,而是因为圣人出于慈心,把能力差的“不善者”视若孩子,帮助他回归于道。那老子就不讲“善”了吗?不是的,老子有大把的“善”,就在“德”里,比如“无私”、“慈”、“佥”、“不敢为天下先(不以个人利益为优先)”、“不争”、“外其身”,等等,都是合道的发自内心的德行。而儒家或一般的良善观是来自外在的社会规范和要求,或者是对别人的主观判定,在老子看来,这是失道之后的东西,不但不可取,反而是要“损之又损”去掉的。

3、“上善若水”,只是强调水的能力极强,不是“上德若水”的意思。在第八章里,有9个“善”字,后面8个“善”字是“善于”的意思,应该没问题。但是,很多人几乎没辨析清楚,就把“上善”当成“上德”来用了。其实,大家仔细体会全章的语意就会知道,最后一句是中心思想,强调“不争”的重要性;而第一句是说水的能力极强,然后接着说,水的能力强到什么程度呢?是能“利万物”的;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水是“不争”的。这时候才说到水的值得赞誉的“上德”。

二,“上善若水”是“上德若水”的前提。

1、结合“上善若水”的句式和第三十八章“上德、下德”的说法,可以用“上德若水”来概括第一段的意思。第一段可以这样翻译:“水的能力是最强的。水最善于滋养和利益万物,不仅从不争利争功,而且还总是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可以看出,水这样的做法是接近于道的。”

2、什么是道家的德?道是终极的依归,那么,人的所有言行就要合乎道。所以,合乎“道”的言行做法,就是德。比如,生而不有,长而不宰,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无为,慈,佥,不敢为天下先,守中,不言,不争,柔弱,处下,等等。这些做法跟其他学派或者我们一般认知的道德品性(品德之善)是不一样的。第八章着重谈的就是“不争之德”,而不是“能力之善”(下面说到“七善”时,再谈能力之强)。

3、“不争”,是有前提的。什么是“不争”?就是一不争名利,二不争功劳。如果一个人能力低下,对事情的贡献很小甚至没有贡献,然后他说他“不争”,只能说,他的“不争”的意义不大,甚至他没有资格说“不争”。相反,能力强的主体,做成了事情,说“不争”,才有意义!才是值得特别赞誉和学习的地方!就水来说,不是能力一般的强(善),而是极强(上善),在这样的前提下,水不是一般的“不争”(善利万物而不争),而是极致的“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到了无法再低的低位,从而两相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样的不争之德,可以称之为“上德若水”。

4、但也有人对“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以为然。他们说,水害大着呢!水怎么会不争呢?大洪水一来,堤坝、农田甚至房屋就被冲毁,水可不是什么善茬!有什么值得老子这样吹捧的?其实,这些人没有注意到一个问题,说“水善利万物”,只是相对于它的“不争”来说的而已。水有“利万物”的地方,也有“害万物”的地方;老子仅就水的“善利万物”的超强能力和极大功劳来赞誉水的“不争”之德,没有说水不害万物。如果不理解水的“善利与不争”的对应关系,就会贸然地用“水之害”去反驳和否定“水不争之德”,这是读书不得要领的表现。其实,“上德若水”只是老子的一种比拟的说法而已,而真正的水是自然的(自己然),加入了人的角度,才有所谓“水利”与“水害”。所以,人要把握水之道,趋利而避害。这是超出本章主旨的另一个层面的问题了。

三,“七善”是得道圣人的七种超强能力。

按第八章原文,你有没有觉得“七善”的出现,显得很突兀?于是,很多人把它理解为水的“七善”。

1、但是,“七善”的主体不是水。我们看第二段,说的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有人把它理解为是在说水的七种“能力”,我不认同这样的观点。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政善治”,怎么能说“水在为政方面善于治理”呢?我就看到有专家这样翻译的:“从政时,如水一样有条理,善于理政治国。”这不是硬拗出来的吗?仔细地看,“七善”说的都是“人事”层面的问题。

2、“七善”的主体是圣人。“七善”不仅涉及的是人事层面的事,更准确地说是涉及国家治理层面的事,所以,“七善”不是泛指一般的人,而是特指得道的圣人。

水的能力,一言以蔽之,就是“利”,可以理解为善于滋养万物的生命。而得道圣人在国家治理方面,有七种超强能力,翻译下来就是:“圣人与百姓互动时,善于处在相对的低位;为百姓着想时,善于作深远的思考;给予百姓时,善于表达真切的仁爱之情;对百姓言教时,善于表达自己的诚信;施政时,善于治理;做事时,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时,善于把握时机。”大家可以从中体会“善”是用来修饰“能力”的,是“善于”的意思,不是指“善良品性”。

3、除了知道“七善”涉及治国层面的事外,我们还要明白《道德经》的定位,是老子讲给侯王听的“治国守则”。文中老子经常以天地、水、江河、山谷等这些自然主体为例,同时也以得道的圣人为榜样,说明治国的道理和做法。我们知道这个要点后,一是从语意上依据第一段对水的描述,二是从内容上依据全书的主旨,对本章做一些补全的工作,使其段落完整、逻辑严密、中心思想明确。补全和分段后,是这样的:

(第一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第二段)上善若圣人。圣人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圣人善治天下而不争,后其身而身前,外其身而身存,亦几于道。

(第三段)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八章意译】

水的能力是最强的。水最善于滋养和利益万物,不仅从不争利争功,而且还总是处于众人厌恶的地方。可以看出,水这样的做法是接近于道的。

圣人的能力也是最强的。圣人与百姓互动时,善于处在相对的低位;为百姓着想时,善于作深远的思考;给予百姓时,善于表达真切的仁爱之情;对众说话时,善于表达自己的诚信;施政时,善于治理;做事时,善于发挥自己的才能;行动时,善于把握时机。圣人就是这样善于治理和利益天下,却总是后其身而不争利,外其身而不争功,这种合道的做法让圣人总是处于前导的上位,而且能长久保全自己。

从水和圣人的例子可以看出,就算能力高强,只要抱持不争的德,就不会有对自己不利的过失。

四,“不争”,为什么会“无尤”?

1、“无尤”对自己而言,就是没有过失,没有危险,可以保全自身的意思。自身得到保全的表现,是“长生久视”和“死而不亡”。

2、如何保全自身?是老子最关注的问题,是其对诸侯级别统治者谆谆教导的重点,全书有大量的论述。简而言之,天地是“不自生”的,也就是无私的,总是默默付出,却从不争利争功,反而“天下莫能与之争”,自身得到了保全。

3、本章的中心思想,就是要侯王以具足超强能力的水和圣人为榜样,学习其善于付出和相应的“不争之上德”,从而免除自身的过失和危险,有利于保全自身。

这种翻译特别流行

总结一下。

《道德经》的解读,普遍存在对概念不做严谨辨析的情况,然后随意主观发挥;在第八章,很多人甚至以为只要大力赞扬水,总是不会错的。从学术的角度来看,是不负现任的表现。以至于有关“上善若水”的理解,出现了以讹传讹的严重问题,对于一般读者来说,已经把它当成“上德若水”来使用了。从好的一面来看,“上善若水”就是一个出自《道德经》的充满人生智慧的常用成语了。我只能无奈地说,大众认同和赞誉的学术思想,不是老子的,而是自己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的几个主要观点
《道德经》:“佛系人生”的操作指南
《道德经》与《易经》是什么关系?
道德经之精髓:水之德,近于道
《道德经》精解第八章,盛德如水,利而不争
《道德经》学习感悟2020090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