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研究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  张园园 
 
 

 

摘要:在教学实践中,政治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往往混为一体,教学目标设计流于形式。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必须实现从教师的“教学目的”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目标”的转变。政治课的教学目标应是具体的、可观察的,应是以学生为指向的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其设计具有层次性、全面性、学科性、开放性等特点。

关键词:新课标;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

 

1.从教学目的到教学目标

  关于“目的”、“目标”,《辞海》中这样解释:“目的:人在行动之前根据需要在观念上为自己设计的要达到的目标或结果。目的贯穿实践过程的始终……”;“目标:组织预期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具有可预测性、可计量性和激励性等特点……”。从《辞海》这两个辞条可看出“目的是为自己设计的”,指向的主体是自己,是贯穿始终的,是宏观的、长远的。而目标则是“可计量的、微观的、激励性的”,指向的主体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前,中国教育界一直使用“教学目的”的概念。在近期各政治教学类期刊中读到的教学案例中,“教学目标”、“教学目的”基本上混为一体。更多的情况是,虽在标题中注明“教学目标”,但其表述的内容仍为教学目的,例如文[5]中“……,为文综测试成绩的提高打下坚实基础”,文[6]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认为教学目标的设计是项“务虚”的工作,因此不愿投入精力,随便写几句抽象的话了事,这样的教学目标象膏药贴在教学过程设计上,往往出现概念含混,指向不明,失去了目标的导向作用。即使实施新课改以来,由于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一直迟迟不能到达一线教师手中,许多老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仍然自觉不自觉地使用以教师为第一人称的传统的教学目的的书写方式。

   教育家指出:“只有在对目的进行具体化后,即提出达到目的的手段、时间以及检验目的是否达到的工具、步骤以后,目的才会变成目标……一般情况下,教学活动都应预先规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的活动才不会盲目。目标就是根据目的,经过一步步精确定义才获取的。”(见文⑴)显然,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在具体情境下学生行为变化的结果,是用“学生学会了什么”的说法来表示的;而“目的”一词的涵义往往与教育者的主观愿望等同,它是一种理想、方向、指针,而且还隐含着可能(允许)无法实现的意思,时间跨度也应该比较长。目的与目标的关系是一般与特殊、普遍要求与具体要求、宏观与微观、教师愿望与学生行为变化之间的关系。

    在新的《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我们注意到, 《新课标》没有列出教学目的,而是制定了三个层次的目标:课程总目标、分类目标和内容目标。《新课标》中明确界定:“内容目标:采用不同的行为动词规范学习行为和表现,表达内容标准的过程性和结果性两种要求。行为主体是学生。”

 政治课教学目标是对课堂教学中学生所发生变化的一种预设,是完成政治课教学任务的指南,是完成政治课堂教学流程设计的依据。政治课教学目标的设计需要以总体培养目标、课程目标为准则,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进行系统设计。

2.政治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中几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1课程目标与课堂教学目标的关系

    《新课标》中“课程目标”分为“总目标”、“分类目标”两个层次,但这些目标的表述高度浓缩,如总目标中“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的要求,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很难实现,也缺乏对目标是否达成进行检测的有效手段,只有具体化以后,才能转化为学生学习预期所能达到的结果,才可以作为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同样,《新课标》中的“内容目标”也不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全部,它当然可以是本节课所涉及内容的相应知识目标,但一节政治课应同时设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构成完整的课堂目标体系。

22教学目标设计的行为主体

    政治课教学过程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构成。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两者间的关系是最本质的关系,教与学的矛盾是贯穿教学过程始终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的发展,决定着教学的本质和规律。学生是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因素,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形成教与学的矛盾运动过程。因此在政治课教学设计中,首先应摆正教与学的位置,使教学基本原理转换成处理教学材料的教学活动计划,设计应以“学”为出发点,以学生为行为主体,学生思维活动为主线,进行教学目标设计。唯有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成为实施教学计划的过程的起点。

教学目标应集中在学生能做什么,说明的是教学结果,而不是过程;是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和标准,是学生学习后所发生的变化。教学实践中,不少老师将教学目标定位为教师主体,表述成“使学生掌握……”、“让学生……”、“提高学生……”(见文[6])已明显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正确的表述方法应是对学生学习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进行预设,“会列举出……,能感受到……”、“通过引述……,进一步阐明……,理解……”等等。

23教学目标制订的细化和具体化

教学目标特别是知识、能力目标的行为动词通常是策略性的、可观察、测量、评价的具体明确的界定。美国心理学家马杰提出,教学目标应具备四个基本要素,即行为主体(audience)、行为动词(behaviour)、行为条件(condition)和表现程度(degree),简称为ABCD法。《新课标》中对目标使用了下列一些行为动词:

目标领域

      

行为动词

 

 

 

知识与技能

知道/了解/模仿

了解,体会,知道, 列举,援引,识别,感知,认识,

理解/独立操作

引述,描述,归纳,简述,阐述,评述,阐明,阐释,应用,运用

掌握/应用/迁移

描绘,赏析,评析,剖析,解析,辨析,分析,揭示

 

过程与方法

经历/模仿

经历,观察,体察, 收集,回顾,参与

发现/探索

搜寻,设计,评议,分析,发现,展现,评估,交流,研究,探索,探求,思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反应/认同

了解,关注,认识,确认,确信,认同,体会,感受,热爱,追求

领悟/内化

领会,提高,领悟, 增强,形成,养成,树立,弘扬,发展

 

以上这些行为动词,为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中把握学生行为的预期变化程度和行为达成的水平提供了相对准确的阶梯式表达方法。政治教师应准确区分同类动词的不同涵义。没有清晰可辨的教学目标,教师就无法知道学生是否达成了预计目标,也无法知道他应该再做哪些调控来改善课堂教学状态,课堂教学实际上会处于无序状态。

对政治课教学来讲,有些教学目标是比较具体可测的,尤其是知识目标方面的。但政治课的德育课程特点又决定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目标应是第一位的目标,这一类目标指向内在的心理过程的变化,其培养需要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过程以前、具体情境之外设定目标并将其细分可能会是一种机械的割裂,因此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仍应使用。为此,制订教学目标时可采用内外结合法,先用描述心理过程的术语陈述教学目标,再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例证使这个目标具体化,将内部心理过程和外显行为结合起来描述教学目标,既避免了用内部心理过程描述教学目标的抽象性,又防止了行为目标的机械性和局限性。例如笔者在设计《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这一课题(该课200310月荣获江苏省高中政治优秀课评比说课类一等奖)的教学目标时,是这样设计“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学生能在主动学习过程中增加社会责任感,树立全局观念和协作精神,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在小组活动的设计中做到‘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这一课的教学过程中相应设计了一个来源于现实的“小组过电网”的军训拓展活动项目作为学生设计小组方案的素材,通过方案设计可以检测学生有无整体观。

3.政治课教学目标设计应凸显的特点

    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政治课教学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重点体现以下四个特点:

⑴层次性。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发展水平分为两种:①现有的发展水平,即指“学生现在能够独立完成的智力任务”。②“最近发展区”,是指其“潜在”的发展水平。目前暂时不能独立完成,但在教师帮助或学习伙伴协助下,学生经过努力可以完成其智力任务。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使学生“跳一跳即可摘到果子”,将“最近发展区”转化为发展水平。其教学要领为:针对学生原有基础和智力水平层次不同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目标和相应“教学策略”,使水平较差的学生建立信心,使成绩好的学生更加努力。在课堂上可以有步骤、分层次地向学生展示知识结构,设置高、中、低水平的教学目标。

⑵全面性。一堂合格的政治课在教学目标设计中,应该既有属于知识范畴的直接目标,即《新课标》中的知识目标,也应有属于能力、情意范畴的间接目标。在《新课标》中表述为“能力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直接教学目标方面,包括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间接目标中,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信息搜集与处理能力、选择与判断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精神生存能力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主要包括对国家、社会、集体以及道德、文化、人生等方面的观念形成与发展。例如课例“要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一课的教学目标设计如下(见文[7)

    认识并理解整体与部分的概念,把握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及方法论意义。

    培养用实例表述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并学会按照整体优化原理,为办某一件事情设计方案的应用能力。

    通过“西部大开发”、“台湾与中国大陆关系”等材料的运用,接受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并树立全局思想,学会处理好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的关系。

⑶学科性。《新课标》追求的是完整的人的教育的价值取向,其核心植根于人的精神世界,着眼于自我、自然、社会之整体的有机统一。美国课程论专家休伯纳认为“教育者应努力揭示在课程和学校行为中被隐藏或埋没的道德价值和精神价值”。在走向整合的高中新课程的八个学习领域的十三个科目中,政治课具有十分醒目的地位。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政治课的必修学分为8,低于语、数、外的10,高于理、化、生、史、地的6个。高中政治课全称是“思想政治”课,它不同于其他知识类课程,它是高中唯一一门德育课程。因此在设计政治课教学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其学科独特性,设计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学目标,设计出道德教育目标。

⑷开放性。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意图,政治课的一个主要目标应该是学生提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一个学生要具有的能力,除了必须掌握课本中的政治原理之外,还应该知道如何用这些原理去解决问题的策略性知识。解题过程的实质就是找出把初始情境变成目标的操作顺序。有经验的政治教师往往采用这样的教学步骤,来让学生学会分析:设置情境,提出问题;搜集信息,探索研究;评说讨论,总结提高。在这个过程中,问题解决者可以把眼前情景不断与目标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异,同时可生成新的目标,来缩小差异。政治课教学的首要目标并非仅仅是让学生学会解题,而是通过典型问题的剖析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策略。因此,在设计教学目标时,不仅要考虑如何让学生理解原理、会使用原理的教学目标,还要掌握怎样使用和何时使用政治原理的策略的教学目标。

总之,政治课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设计中一个事关整体的要素,有必要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学目标必须从教师的教学目的层面走出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强化学法设计,关注学生的知识建构过程,关注学生能力的提高,更加关注学生情感的形成与发展,再也不能将教学目标停留在教师主观愿望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教学设计
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四句话□ 成尚荣
做专业的合作学习
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主体能力的培养
道法课一一深度学习视角下的议题式教学
浅谈新课改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目标的制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