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精髓|中医经典古方集(下)

中医实用古代经典古方集解

祛湿方剂

定义以祛湿药物为主配伍组成,具有化湿行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方剂的统称。分和胃燥湿剂、清热祛湿剂、利水渗湿剂、温化水湿剂等。


三仁汤

【方剂名称】:三仁汤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歌诀】:三仁杏蔻薏苡仁,朴夏白通滑竹伦,水用甘澜扬百遍,湿温初起法堪遵。 

【方解】:方中杏仁苦辛开上以通利上焦肺气,肺气宣通,则在肌表部分之湿邪可去,白寇仁辛苦芳香以化湿舒脾,去中焦湿邪,薏苡仁甘淡寒以渗利湿热于下焦,使湿从小便而出,三药合用,宣上、畅中、渗下以解三焦之湿热,均为主药;厚朴、半夏运脾除湿,行气散满以加强白寇仁运中化湿之力,为辅药;滑石、通草、竹叶清热利湿,以增强薏苡仁渗下清热之功,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则辛开肺气于上,芳香化浊于中,甘淡渗湿于下,故能宣畅三焦,疏利气机,上下分消,湿化而热清。

【配方组成】:杏仁9克、白寇仁9克、薏苡仁18克、厚朴9克、通草6克、滑石18克、半夏12克、竹叶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留连三焦,湿胜热微,头痛身重,胸闷腹胀,不饥不渴,午后身热,面色淡黄,舌苔白,脉濡等。

【临床应用】:用于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孟肾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呕吐,伤寒百日咳等症。

连朴饮

【方剂名称】:连朴饮

【方剂出处】:霍乱论》

【方剂歌诀】:连朴饮用香豆豉,菖蒲半夏焦山栀,芦根厚朴黄连入,湿热霍乱此方施。

【配方组成】:制厚朴二钱(6g),川连、姜汁炒、石菖蒲、制半夏各一钱(各3g),香豉炒、焦栀各三钱(各9g),芦根二两(60g)。

【使用方法】:水煎温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霍乱。上吐下泻,胸脘痞闷,心烦躁扰,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等。

【临床应用】:本方治证以呕吐为主,适用于急性胃肠炎、肠伤寒、副伤寒等属湿热并重者。


藿香正气散

【方剂名称】:藿香正气散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解】:方中主以藿香芳香化湿、理气和中兼能解表;辅以苏叶、白芷解表散寒而兼化湿滞,三药合用,其解表化湿之功,相得益彰;佐以厚朴、大腹皮去湿消滞,半夏、陈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桔梗宣肺利膈;湿滞之成,由于脾不健运,脾运则湿可化,又佐以茯苓、白术、甘草、大枣益气健脾,以助运化。各药合用,使风寒得解而寒热除,气机通畅则胸膈舒,脾胃调和则吐泻止。

【配方组成】:藿香9克、紫苏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术9克、陈皮6克、厚朴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2枚。

【使用方法】:作丸剂、散剂及煎剂均可。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内伤湿滞所致的恶寒发热,头痛,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恶心呕吐,肠鸣腹泻、口淡,舌苔白腻等。

【临床应用】:

  (1)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欬嗽气喘。 
  (2)及伤冷伤湿,疟疾中暑,霍乱吐泻。 
  (1)凡感岚瘴不正之气者,宜增减用之。


五皮散

【方剂名称】:五皮散

【方剂出处】:《华氏中藏经·卷六》

【方剂歌诀】: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茯姜桑大腹奇,或以五加易桑白,脾虚肤胀此方施。

【配方组成】:生姜皮、桑白皮、陈橘皮、大腹皮、茯苓皮各等分(各9g)。

【使用方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不计时候温服,忌生冷油腻硬物。

【功效和作用】:皮水。一身悉肿,肢体沉重,心腹胀满,上气喘急,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沉缓;以及妊娠水肿等。

【临床应用】:1.本方为治疗皮水的通用方。以一身悉肿,心腹胀满,小便不利为证治要点。 2.常用于肾炎水肿、心源性水肿、妊娠水肿等属脾虚湿盛者。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硬物。


苓桂术甘汤

【方剂名称】:苓桂术甘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歌诀】:苓桂术甘化饮剂,温阳化饮又健脾,饮邪上逆胸胁满,水饮下行悸眩去。

【配方组成】:茯苓四两,桂枝去皮三两,白术二两,甘草炙二两。

【使用方法】: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中阳不足之痰饮。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短气而咳,舌苔白滑,脉弦滑或沉紧。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心源性水肿、慢性肾小球肾炎水肿、梅尼埃病、神经官能证等属水饮停于中焦者。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偏温,对中医辨证属阴虚,津液不足者,用之宜慎。


二妙散

【方剂名称】:二妙散

【方剂出处】:《丹溪心法》 

【方剂歌诀】:二妙散中苍柏兼,若云三妙牛膝添,四妙再加薏苡仁,湿热下注痿痹痊。 

【方解】:本方为治疗湿热下注之基础方。湿热下注,流于下肢,使筋脉弛缓,则两足痿软无力,而成痿证。湿热痹阻筋脉,以致筋骨疼痛、足膝红肿,或为脚气;湿热下注于带脉与前阴,则为带下臭秽或下部湿疮;小便短赤,舌苔黄腻是为湿热之征。治宜清热燥湿。方中黄柏为君,取其苦为燥湿,寒以清热,其性沉降,长于清下焦湿热。臣以苍术,辛散苦燥,长于健湿燥脾。二药相伍,清热燥湿,标本兼顾。入姜汁调服,取其辛散以助药力,增强通络止痛之功。 

【配方组成】: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各15g。

【使用方法】: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下注证。筋骨疼痛,下肢痿软无力,足膝红肿疼痛,或湿热带下或下部湿疮等,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者。

【临床应用】:

1.本方清热燥湿之力较强,非独治疗痿、痹,亦可用于湿热下注之脚气、带下、湿疮等。以小便短赤,舌苔黄腻为证治要点。 
2.本方适用于多种湿热下注之证,应按病证的不同,适当加味用之。若湿热痿证,可加豨签草、木瓜、萆薢等,以祛湿热强筋骨;若湿热脚气,宜加薏苡仁、木瓜、槟榔等,以渗湿降浊;若下部湿疮,可加赤小豆、土茯苓等,以清湿热,解疮毒。 
3.适用于关节炎、阴囊湿疹、阴道炎等属湿热者。

【注意事项】:湿多热少者,不宜使用。 


平胃散

【方剂名称】:平胃散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歌诀】:平胃散用苍术朴,陈皮甘草姜枣入,燥湿运脾又和胃,湿滞脾胃胀满除。

【方解】:本方是燥湿祛痰,行气健脾剂。苍术燥湿健脾为君药,厚朴除湿散满为臣药,陈皮理气化痰为佐药,甘草、姜、枣调和脾胃为使药。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配方组成】:苍术9克,厚朴(姜制)6克,陈皮(去白)9克,甘草(炙)3克。

【使用方法】:加生姜二片,大枣二枚,煎分两次服。

【功效和作用】:脾土不运,湿浊困中,胸腹胀满,口淡不渴,不思饮食,或有恶心呕吐,大便溏泻,困倦嗜睡,舌不红,苔厚腻。 

【注意事项】:脾虚无湿或阴虚之人,症见舌红少苔,口苦而渴,或脉数者,都禁用。


八正散

【方剂名称】:八正散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歌诀】: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方解】:方中木通,瞿麦、扁蓄、车前子、滑石均为清热除湿、利尿通淋药,为主药:配栀子清利三焦湿热,大黄泄热降火,导热下行,增强了泻火解毒功率,是辅药;灯芯清心利水,甘草梢调和诸药,缓急止痛,为辅佐药,诸药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利尿通淋之作用。

【配方组成】:木通9克、瞿麦9克、扁蓄9克、车前子12克、滑石15克、栀子9克、大黄9克、甘草梢6克。 

【使用方法】:加灯芯2克水煎服,或上药为末,每服6-9克,加灯芯煎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下注膀胱的热淋、石淋、证见尿频涩痛,淋沥不畅,甚或隆诸闭不通,小腹胀满或痛,口燥咽干,舌红苔黄、脉数。

【临床应用】: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有较好的疗效。常用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前列腺炎、泌尿系结石、肾盂肾炎、术后或产后尿潴留等属湿热下注者。 

【注意事项】:孕妇及虚寒病者忌用。本方多服会引起虚弱的症状,如头晕、心跳、四肢无力,胃口欠佳。

五苓散

【方剂名称】:五苓散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五苓散治太阳府,泽泻白术与二苓,温阳化气添桂枝,利便解表治水停。

【方解】:方中茯苓、猪苓、泽泻利水渗湿为主药;白术健脾运湿,与茯苓配合更增强健脾去湿之作用,为辅药;桂枝温阳以助膀胱气化,气化则水自行,为佐药。诸药合用,既可淡渗以利水湿,也可健脾以运水湿,气化以行水湿,故对水湿内停所致的各种水湿证均可治之。

【配方组成】:茯苓9克、猪苓9克、泽泻12克、白术9克、桂枝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水湿内停所致的水肿,泄泻,小便不利,以及痰饮病而见咳嗽、吐痰清稀,眩晕心悸等证。 

【临床应用】:本方为利水之剂,所治诸证以小便不利,舌苔白,脉浮或缓为证治要点。常用于肾炎、肝硬化所引起的水肿,以及急性肠炎、尿潴留、脑积水等,属水湿内盛者。

【注意事项】:1.入汤剂不宜久煎。 2.湿热者忌用,且本方不宜常服。 


消导方剂


定义以消导药为主组成的方剂的统称。有消食导滞、消痞除满、开胃进食的作用。主治食积内停等证。


  枳术丸


【方剂名称】:枳术丸

【方剂出处】:《内外伤辨》

【方剂歌诀】:

【方解】:

【配方组成】:白术60克 枳实(麸炒黄色,去瓤)30克 

【使用方法】:上同为极细末,荷叶裹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用白汤送下,不拘时。

【功效和作用】:脾胃虚弱,饮食停滞,脘腹胀满,不思饮食。


枳实导滞丸

【方剂名称】:枳实导滞丸

【方剂出处】:《内外伤辨惑论》

【方剂歌诀】: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脘痞泻痢此方寻。

【方解】:

【配方组成】:大黄十两,神曲(炒)、枳实(麦炒)各五钱,黄芩(酒炒)、黄连(酒炒)、白术(土炒)、茯苓各三钱,泽泻二钱。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蒸饼,用神曲煮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9克,开水送下。

【功效和作用】:痢疾,脘腹痞闷,腹痛,大便窘迫,小便黄赤涩少,或大便不通,舌苔黄腻,脉沉有力。

保和丸

【方剂名称】:保和丸

【方剂出处】:《丹溪心法》

【方剂歌诀】:保和丸用曲与楂,陈夏芩翘菔子加,消食和中兼化湿,随方亦有用砂芽。

【方解】:山楂善消肉积;神曲善消谷积;莱服子善消面积;兼有豁痰下气,宽胸畅膈之力。半夏、陈皮、茯苓和胃利湿、连翘散结清热。

【配方组成】:山楂180克、神曲60克、莱菔子60克、半夏80克、陈皮30克、茯苓90克、连翘30克。

【使用方法】:上七味,共研细末,做成丸剂,每丸重10-20克。可作煎剂服用。

【功效和作用】:伤食积滞,胸脘痞满,腹胀时痛,嗳腐吞酸,恶食,或大便泄泻,舌苔厚腻而黄,脉滑等症。 

鳖甲煎丸

【方剂名称】:鳖甲煎丸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歌诀】: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窠石韦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方解】:

【配方组成】:鳖甲炙12分,桃仁2分,柴胡、蜣螂熬各6分,乌扇炮、黄芩鼠妇熬、干姜、大黄、桂枝、石苇去毛、厚朴、瞿、紫葳、阿胶各3分,蜂窠炙4分,赤硝12分,芍药、牡丹去心虫熬各5分,人参、半夏、葶苈各1分。

【使用方法】:以上23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功效和作用】:疟疾日积不愈,胁下痞硬有块,成为疟母。

【临床应用】:常用于治疗肝硬化、肝脾肿大、肝癌等病,还可用于血瘀肝郁型黄疸。

【注意事项】:由于本方长于消癓散瘕,扶正之力不足,若癓瘕而正气虚甚者慎用。


泻下方剂


定义以泻下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通便、泻热、攻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方剂的统称。分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逐水剂等。


新加黄龙汤

【方剂名称】:新加黄龙汤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歌诀】:新加黄龙草硝黄,参归麦地玄海姜;滋阴养液补气血,正虚便秘此方良。

【方解】:本方主治热结里实,应下失下,正气久耗,阴液耗竭尤重,故方以调胃承气汤以缓下热结,并重用养阴增液之品,使之增水行舟,兼顾气阴之虚。

【配方组成】:细生地15克,生甘草6克,人参(另煎)4.5克,生大黄9克,芒硝3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当归4.5克,海参(洗)2条,姜汁6匙。 

【使用方法】:以水八杯,煮取三杯。先用一朴,冲参汁上分,姜汁二匙,顿服之。如腹中有响声,或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候一二时不便,再如前法

【功效和作用】:热结里实,气阴不足证。大便秘结,腹中胀满而硬,神倦少气,口干咽燥,唇裂舌焦,苔焦黄或焦黑燥裂。


济川煎

【方剂名称】:济川煎

【方剂出处】:《景岳全书》 

【方剂歌诀】: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肾虚津亏肠中燥,寓通于补法堪宗。

【方解】: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而司二便,肾阳虚弱,则下元不温,气化无力,五液失所主,摄纳失司,开合失常,故小便清长而见大便秘结。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治宜温肾养精,润肠通便。方中用肉苁蓉温肾益精,暖腰润肠,是为君药。当归养血和血,润肠通便;牛膝补肾强腰,性善下行,共为臣药。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泽泻渗利小便而泄肾浊,共为佐药。尤妙在稍加升麻以升清阳,清阳升则浊阴自降,配合诸药,以加强通便之效,为使药。 

原书认为:“凡病涉虚损而大便秘结不通,则硝、黄攻击等剂必不可用。若势有不得不通者,宜此主之,此用通于补之剂也”。方后又有加减法云:“如气虚者,但加人参无碍;如有火加黄芩;若肾虚加熟地”,“虚甚者,枳壳不必用”。皆可供临证应用时参考。总之,本方在温补之中,寓有通便之功,故名济川煎。济,相助也,益也;川,一作水之所聚,此处指肾,一指尾窍,此处指后阴。顾名思义,便可知本方旨在温肾益精,以润肠通便,故对年老肾虚而大便秘结者,颇为适用。 

【配方组成】:当归9~15克,牛膝6克,肉苁蓉6~9克,泽泻4.5克,升麻1.5~3克,枳壳3克。

【使用方法】:水一盅半,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老年肾虚。肾阳虚弱,精津不足证。大便秘结,小便清长,腰膝酸软,头目眩晕,舌淡苔白,脉沉迟。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习惯性便秘、老年便秘、产后便秘等属于肾虚精亏肠燥者。

【注意事项】:凡热邪伤津及阴虚者忌用。虚甚者不必用枳壳。


大陷胸汤

【方剂名称】:大陷胸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大陷胸汤治结胸,心坚硬满便难通,泻热逐水为峻剂,芒硝甘遂大黄供。 

【方解】:本方证因表证未解而误下,或因误下而邪气内陷,热邪与水饮搏结于胸膈所致,为大结胸证。水热内结,气不得通,轻则但见心下硬满而痛,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腑气不通,故大便秘结;邪热与水饮互结,津液不得上承,故舌燥口渴;此时燥热已累及阳明,但因水热互结,故只表现为“日晡小有潮热”;因邪盛而正不虚,故脉沉紧,按之有力。本证水热内结,故当泻热逐水。方中甘遂善攻逐水饮,泻热破结,为君药。大黄、芒硝荡涤肠胃,泻结泄热,润燥软坚,为臣佐之用。综观全方,泻热与逐水并施,使水热之邪从大便而去,且药简量大,力专效宏,为泻热逐水之峻剂。

【配方组成】:大黄(去皮)10克,芒硝10克,甘遂1克。

【使用方法】: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现代用法:水煎,溶芒硝,冲甘遂末服)。

【功效和作用】:水热互结之结胸证。心下疼痛,拒按,按之硬,或从心下至少腹硬满疼痛,手不可近。伴见短气烦躁,大便秘结,舌上燥而渴,日哺小有潮热,舌红,苔黄腻或兼水滑,脉沉紧或沉迟有力。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胰腺炎、急性肠梗阻、肝脓疡、渗出性胸膜炎、胆囊炎、胆石症等属于水热互结者。

【注意事项】:凡平素虚弱,或病后不任攻伐者,禁用本方。因本方为泻热逐水峻剂,既要防止利下过度,伤及正气,又要及时攻下,以防留邪为患。能否继续攻下,应视药后快利与否而定。


大黄附子汤

【方剂名称】:大黄附子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歌诀】: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疝痛方;冷积内结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方解】:本方证因寒邪与积滞互结于肠道所致。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人于内,阳气失于温通,气血被阻,故见腹痛;寒邪阻于肠道,传导失职,故大便不通;寒邪凝聚于厥阴,则胁下偏痛;积滞留阻,气机被郁,故发热;阳气不能布达四肢,则手足厥逆;舌苔白腻,脉弦紧为寒实之征。治当温散寒凝以开闭结,通下大便以除积滞,立温阳通便之法。本方意在温下,故重用辛热之附子,温里散寒,止腹胁疼痛;以苦寒泻下之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共为君药。细辛辛温宣通,散寒止痛,助附子温里散寒,是为臣药。大黄性味虽属苦寒,但配伍附子、细辛之辛散大热之品,则寒性被制而泻下之功犹存,为去性取用之法。三味协力,而成温散寒凝、苦辛通降之剂,合成温下之功。 

附子与细辛相配是仲景方中治疗寒邪伏于阴分的常用组合,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中是与麻黄同用,意在助阳解表;本方是与苦寒泻下之大黄同用,重在制约大黄寒性,以温下寒积,意在温阳通便。一药之异,即变助阳解表而为温下之法,且方中附子用至3枚,远比麻黄细辛附子汤为大,此中轻重,大有深意,临证用药当细心体会。

【配方组成】:大黄9克,附子12克,细辛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寒积里实证。腹痛便秘,胁下偏痛,发热,手足厥冷,舌苔白腻,脉弦紧。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睾丸肿痛、胆绞痛、胆囊术后综合征、慢性痢疾、尿毒症等属寒积里实者。

【注意事项】:使用时大黄用量一般不超过附子。


温脾汤

温脾汤

【方剂出处】:《备急千金要方》

【方剂歌诀】:温脾附子与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温通寒积振脾阳。

【方解】:脾阳不足,寒从中生,喜食生冷,致冷积内停,阻于肠间,故见大便秘结;若寒湿久留,冷积不化,又可导致脾气虚弱,而见下利赤白不止;不通则痛,腹痛而手足不温,脉沉弦,皆为中气虚寒,冷积内停之象。此时单纯温补脾阳,虽可祛里寒而积滞难去,单纯予以攻下,则更伤中阳,寒积也未必得去,故方中用附子与干姜温阳祛寒;人参合甘草益气补脾;大黄荡涤积滞。诸药协力,使寒邪去,积滞行,脾阳复,则诸证可愈。从本方组成来看,实即大黄附子汤去细辛,加干姜、人参、甘草而成,亦即四逆汤加人参、大黄,皆以大剂温热药为主,故同属温下之剂。但本方兼能益气,宜于久利气虚之证,大黄附子汤宜于气不虚而冷积较甚之证。 

【配方组成】:大黄15克,当归9克,干姜9克,附子6克,人参6克,芒硝6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二升半,分服,一日三次。临熟下大黄(现代用法:大黄后下,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脾阳不足。冷积便秘,或久利赤白,腹痛,手足不温,脉沉弦。(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或不全梗阻等属中阳虚寒,冷积内阻者。现代常用于治疗肠梗阻、幽门梗塞、慢性痢疾等属于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者。

【注意事项】:斟酌。

三物备急丸

【方剂名称】:三物备急丸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歌诀】:

【方解】:本证由于食寒饮冷,阻滞中焦,以致气机痞塞,升降失常。故用巴豆峻下寒结,,以通其闭,干姜温中散寒,以顾脾阳。若食成积,非用大黄之荡涤,否则不能消其食,故用大黄,攻积导滞,以推陈致新,并能监制巴豆辛热之毒。

【配方组成】:大黄30克,巴豆(炒研如脂或用霜)30克,干姜30克。 

【使用方法】:

【功效和作用】:食停肠胃,卒然心腹胀痛,痛如锥刺,四肢厥逆,苔白而润,脉象沉紧或迟者。


麻仁丸

【方剂名称】:麻仁丸

【方剂出处】:

【方剂歌诀】:麻仁丸治脾约证,枳朴杏黄蜜芍同。肠燥津亏便难解,润肠泄热腑气通。

【方解】:本方为小承气汤加麻仁、杏仁、芍药组成,多用于肠胃燥热便秘。由于津液不足,肠失滑润,兼之肠燥胃热则大便硬结难下,致成便秘。方中麻子仁质润多脂,润肠通便,为主药;辅以杏仁降气润肠,芍药养阴和里;佐以小承气汤之枳实破结,厚朴除满,大黄通上;使以峰蜜为丸,意在缓下。本方泻下药与润肠药同用,炼蜜为丸,取其泻而不峻,润而不腻,具有润肠、通便的作用

【配方组成】:麻子仁100克、杏仁50克、枳实100克、大黄100克、厚朴50克、芍药100克。 

【使用方法】:为丸,每次9克,日二次;也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病情酌定。 

【功效和作用】:肠胃燥热,大便秘结。大便涩滞不通。 

【临床应用】:1.本方具有润肠通便作用,可用于治疗虚人及老人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痔疮便秘等证。 2.用治痔疮便秘时,若痔疮出血,可加槐花、地榆凉血止血。

【注意事项】:本方虽为缓下之剂,但药有急泄之品,故体虚及孕妇均不宜应用。


大承气汤

【方剂名称】:大承气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急下存阴第一方。

【方解】:本方为泻下之峻刺,有通便泻热之功。方中以大黄苦寒泄热通便、荡涤肠胃为主药;辅以芒硝咸寒泻热,软坚润燥;积滞不去,由于气滞不行,故佐以枳实、厚朴消痞除满,行气散结,四药合用,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对于肠胃燥实、郁滞不通者能承顺胃气下行,使塞者通,闭者畅,故名承气。

【配方组成】:大黄12克、厚朴9克、枳实9克、芒硝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

1.肠胃燥热积滞。证见大便坚实不通,脘腹胀满,疼痛拒按,高热神昏,谵语,舌苔焦黄起刺,脉沉实有力。 
2.热结旁流。证见下利清水臭秽,虽利而腹满胀痛不减,按之坚硬有块,口干舌燥,脉滑数。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急性单纯性肠梗阻、急性胆囊炎、急性阑尾炎等。

【注意事项】:张秉成:“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 吴瑭亦:“承气非可轻尝之品。舌苔老黄,甚则黑有芒刺,脉体沉实,的系燥结痞满,方可用之”。 

1.本方为泻下峻剂,如气虚阴亏,或表证未解,或胃肠无热结,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过用会损耗正气,孕妇禁用。


温里方剂


定义温里方剂,以温热药为主配伍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治疗里寒证方剂的统称。分温中散寒剂、回阳救逆剂、温经散寒剂等。


理中汤

【方剂名称】:理中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理中汤主理中乡,甘草人参术黑姜, 呕利腹痛阴寒盛,或加附子总扶阳。

【方解】:本方是治疗脾胃虚寒的常用方剂。方中以干姜温运中焦,祛散寒邪,恢复脾阳,为主药;辅以人参补气健脾,振奋脾胃功能;佐以白术健脾燥湿;使以炙甘草调和诸药而兼补脾和中,合用具有温中祛寒,补益脾胃的作用。

【配方组成】:人参6克(现用党参)、干姜9克、炙甘草6克、白术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也可炼蜜为丸,名理中丸。

【功效和作用】:脾胃虚寒证,症见腹痛、池泻清稀、呕吐、不渴、或腹满食少、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迟缓。 

(1)治伤寒太阴病,自利不渴,寒多而呕,腹痛粪溏,脉沉无力。 
(2)或厥冷拘急,或结胸吐蚘,及感寒霍乱。

【临床应用】:

1.本方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的作用,是一温补的方剂,适用于中焦虚寒所致之各种病证。以脉象沉细或迟缓,舌淡苔白滑,溲清便溏,畏寒肢冷为辩证要点。 
2.本方主要用于脾胃虚寒证。寒多者以干姜为主药;虚多者以人参为主药;虚寒俱甚者,则参、姜皆为主药。如泄泻较频,方中白术改用土炒,以增加涩肠止泻的作用。如虚寒较甚,而见面色?白,手足不温,或昏睡露睛,可加熟附子,以加强温阳祛寒之力,名附子理中丸、或再加肉桂,名附桂理中丸,其补阳祛寒之力更大。 
3.本方用于中焦虚寒,如慢性胃炎、溃疡病、慢性结肠炎、胃下垂等。


回阳救急汤

【方剂名称】:回阳救急汤

【方剂出处】:《伤寒六书》 

【方剂歌诀】: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干姜五味并;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建奇勋。

【方解】:本方证是由寒邪直中三阴,阴寒内盛,真阳衰微欲脱所致。素体阳虚,寒邪直中,三阴受寒,故腹痛、吐泻、肢厥、神衰、脉微俱见;身寒战栗、唇指青紫、无脉乃阴寒内盛,阳微欲脱之兆。治当回阳固脱,益气生脉。本方以四逆汤合六君子汤,再加肉桂、五味子、麝香、生姜组成。方中以附子配干姜、肉桂,则温里回阳,祛寒通脉之功尤著。六君子汤补益脾胃,固守中州,并能除阳虚水湿不化所生的痰饮。人参合附子,益气回阳以固脱;配五味子益气补心以生脉。麝香三厘,辛香走窜,通行十二经脉,与五味子之酸收配合,则散中有收,使诸药迅布周身,而无虚阳散越之弊。诸药相合,共收回阳生脉之效,使厥回脉复而诸症自除。

【配方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6克,人参6克,炙甘草6克,炒白术9克,肉桂3克,陈皮6克,五味子3克,茯苓9克,制半夏9克。

【使用方法】:水二盅,姜三片,煎之,临服入麝香三厘(0.1克)调服。中病以手足温和即止,不得多服(现代用法:水煎服,麝香冲服)。

【功效和作用】:寒邪直中三阴,真阳衰微证。四肢厥冷,神衰欲寐,恶寒蜷卧,吐泻腹痛,口不渴,甚则身寒战栗,或指甲口唇青紫,或吐涎沫,舌淡苔白,脉沉微,甚或无脉。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吐泻过多、休克、心力衰竭等属亡阳欲脱者。

【注意事项】:方中麝香用量不宜过大。服药后手足温和即止。


吴茱萸汤

【方剂名称】:吴茱萸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吴茱萸汤重用姜,人参大枣共煎尝,厥阴头痛胃寒呕,温中补虚降逆良。

【方解】:本方证乃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肝胃虚寒,胃失和降,浊阴上逆,故食后泛泛欲吐,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厥阴之脉夹胃属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胃中浊阴循肝经上扰于头,故巅顶头痛;浊阴阻滞,气机不利,故胸满脘痛;肝胃虚寒,阳虚失温,故畏寒肢冷;脾胃同居中焦,胃病及脾,脾不升清,则大便泄泻;舌淡苔白滑,脉沉弦而迟等均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吴茱萸味辛苦而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既能温胃暖肝以祛寒,又善和胃降逆以止呕,一药而两擅其功,是为君药。重用生姜温胃散寒,降逆止呕,用为臣药。吴茱萸与生姜相配,温降之力甚强。人参甘温,益气健脾,为佐药。大枣甘平,合人参以益脾气,合生姜以调脾胃,并能调和诸药,是佐使之药。四药配伍,温中与降逆并施,寓补益于温降之中,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配方组成】:吴茱萸9克,人参9克,生姜18克,大枣4枚。

【使用方法】: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肝胃虚寒,浊阴上逆证。食后泛泛欲呕,或呕吐酸水,或干呕,或吐清涎冷沫,胸满脘痛,巅顶头痛,畏寒肢凉,甚则伴手足逆冷,大便泄泻,烦躁不宁,舌淡苔白滑,脉沉弦或迟。

【临床应用】:本方适用于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头痛、耳源性眩晕等属肝胃虚寒者。

【注意事项】:胃热呕吐,阴虚呕吐,或肝阳上亢之头痛均禁用本方。


小建中汤

【方剂名称】:小建中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和;更加饴糖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方解】: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配方组成】:饴糖30克,桂枝9克,芍药18克,生姜9克,大枣6枚,炙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作用】: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证。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神疲乏力,虚怯少气;或心中悸动,虚烦不宁,面色无华;或伴四肢酸楚,手足烦热,咽干口燥。舌淡苔白,脉细弦。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功能性发热等属中焦虚寒,肝脾不和者。

【注意事项】:呕吐或中满者不宜使用;阴虚火旺之胃院疼痛忌用。


大建中汤

【方剂名称】:大建中汤

【方剂出处】:《金匮要略》 

【方剂歌诀】:大建中汤建中阳,蜀椒干姜参饴糖;阴盛阳虚腹冷痛,温补中焦止痛强。

【方解】:本方治证系中阳衰弱,阴寒内盛所致。寒性收引,阴寒内盛,阳失温煦,故心胸中大寒,拘急作痛,甚则上冲皮起有头足,手不可触近。中寒内盛,胃失和降,故呕而不能食。此时,急当温中缓急,散寒止痛。方中以味辛性热之蜀椒为君,温脾胃,助命火,散寒止痛。以辛热之干姜温中散寒,助蜀椒散寒之力;以甘温之饴糖温补中虚 ,缓急止痛,助蜀椒止痛之功,共为臣药。佐以人参补脾益气,配合饴糖重建中脏,使中气盛则邪不可干。四药配伍,共凑补虚缓急,散寒止痛之效。此种腹痛,病势较重,病情较急,素体又虚,因此不仅服药要及时,而且药后要注意调护。所以方后注明,初服后“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取粥之温热助药力以驱寒邪。饮粥后”更服“药,使药力相继,一鼓成功,祛邪务尽。在饮食方面,”当一日食糜“,以养脾胃之气,使中虚得复。同时,要”温覆之“,以防寒邪外侵而病复发。 

【配方组成】:蜀椒6克,干姜12克,人参6克。

【使用方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克),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

【功效和作用】: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注意事项】: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凝气滞者亦不宜应用。 


四逆汤

【方剂名称】:四逆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温中散寒四逆汤,附子甘草与干姜,脉微欲绝可复元,四肢厥逆可回阳。

【方解】: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发阳气、祛散寒邪,为主药;辅以干姜温中散寒,协助附子回阳之力;佐以甘草温养阳气,并能缓和姜、附之过于燥烈,共成回阳救逆的方剂。

【配方组成】:熟附子9克、干姜9克、炙甘草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伤寒太阳病误汗伤阳,及阳明、太阴、少阴、厥阴病、霍乱病等症见四肢厥逆,恶寒踡卧,呕吐不渴,腹痛下利,神衰欲寐,舌苔白滑,脉微欲绝者,以及瘟疫、疟疾、厥证、脱证、痛证见有上述症状,属阴证者。现常用于心肌梗塞、心衰、急慢性胃肠炎吐泻过多,各种高热大汗所致之虚脱,各种因素所致的休克等属于阳衰阴盛者。 

1.少阴证,阳气虚衰,阴寒内盛所致的四肢厥逆,恶寒倦卧,神疲欲寐,下利清谷,腹中冷痛,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弱等证。 
2.误汗或大汗所致的亡阳证。

【临床应用】:

1.本方加人参,名四逆加人参汤,功能回阳复阴,适用于泄泻不止,大汗或大出血后的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的证候。 
2.各种疾病发展到阳虚寒盛的休克期,或因虚脱所致的手足厥冷、心悸气短、脉沉弱者。 
3.本方常用于急性胃肠炎、小儿消化不良等剧烈吐泻所引起的末梢循环衰竭。 
其他临床应用:①少阴病②虚寒下利③心肌梗塞④休克⑤胃下垂⑥高血压

【注意事项】:本方治四肢厥逆,属于阳虚阴盛之证。如四肢厥逆因于阳气内郁,不能外达四肢者,此乃四逆散证,非本方所宜。


真武汤

【方剂名称】:真武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真武苓术附芍姜,温阳利水壮肾阳,脾肾阳虚水气停,腹痛悸眩瞤惕恙。 

【方解】:本方主要由于阳虚不能化水所致,故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温壮肾中阳气,以散在里之寒水为主药;辅以生姜温散水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白芍敛阴和里,并制熟附子、生姜之辛燥,使利水而不伤阴。肾阳不足、则气不化水、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本文温补脾肾,故能利水消肿,为温阳利水的主方。

【配方组成】:熟附子6克、茯苓9克、白芍9克、白术6克、生姜9克。

【使用方法】: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功效和作用】:1.脾肾阳虚,水气内停所致的水肿,症见小便不利、肢体浮肿、四肢沉重、疼痛、恶寒、舌淡而润、苔白、脉沉细者。 2.发汗过多,阳气太虚,寒水内动,水气凌心,而见心悸、头晕,身体振动而欲地,舌淡润,脉沉细者。

【临床应用】:

1.急性肾炎水肿,心脏水肿而因脾肾阳虚者,可以本方为主,加减治疗。 
2.如脾肾阳虚、痰饮上泛,咳嗽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若小便自利应去茯苓;如见泄泻者应去白芍,加干姜。 
3.凡心力衰竭引起的眩晕、心悸、下肢乏困无力、面部浮肿、舌淡、脉沉细;或虚损病出现形寒怕寒、四肢不温、腰酸腿软、动则气喘、脉细迟弱者,均可酌情使用。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解表方剂


定义以解表药为主要组分,具有宣散表邪、发汗解肌、透疹消疮等作用,可以解除表证的一类方剂。

麻黄汤

【方剂名称】:麻黄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 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方解】:本方为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主要方剂。方中麻黄味苦辛性温,为肺经专药,能发越人体阳气,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作用,所以是方中之君(主)药,并用之作为方名。由于营涩卫郁,单用麻黄发汗,但解卫气之郁,所以又用温经散寒,透营达卫之桂枝之臣(辅)药,加强发汗解表而散风寒,除身疼。本证喘是由肺气郁而上逆所致,麻、桂又都上行而散,所以再配以降肺气、散风寒之杏仁为佐药,同麻黄一宣一降,增强解郁平喘之功。炙甘草既能调和宣降之麻、桂,又能缓和麻、桂枝相合的峻烈之性,使汗出而不耗正气,是使药而兼佐药之义。诸药合用,共凑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

【配方组成】: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9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二次温服,微汗为度。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表实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属风寒表实证者。

【注意事项】:麻黄汤发汗力强,不宜用于表虚自汗、体虚外感、产后及出血病人。


败毒散

【方剂名称】:败毒散

【方剂出处】:《小儿药证直诀》等

【方剂歌诀】: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方解】:本方证为正气素虚,又外感风寒湿邪,表阳受制,肺气失宣所致。 

荆防败毒散于败毒散去参、姜、薄,再加荆、防,故解表发散之力增强而无益气扶正之效,宜于外感风寒湿邪而正气不虚之表证及疮疡、瘾疹。

【配方组成】:

柴胡、桔梗、人参、川芎、茯苓(去皮)、枳壳(麸炒)、前胡、羌活、独活各一两(30g)、甘草半两(15g)。

【使用方法】:上为粗末。每服二钱(6克),水一盏,加生姜、薄荷各少许,同煎七分,去滓,不拘时服,寒多则热服,热多则温服(现代用法:作汤剂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和作用】:

  1、 散寒祛湿,益气解表。 
  2、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肢体酸痛,无汗,鼻塞声重,咳嗽有痰,呕哕寒热,胸膈痞满,舌淡苔白,脉浮而按之无力。 

【临床应用】:现代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痢疾、过敏性皮炎、湿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气虚者

【注意事项】:本方多辛温香燥之品,若是暑温、湿热蒸迫肠中而成痢疾者,切不可误用。若非外感风寒湿邪,寒热无汗者,亦不宜服。(方中药物多为辛温香燥之品,外感风热及阴虚外感者,均忌用。若时疫、湿温、湿热蕴结肠中而成之痢疾,切不可用。)


葱白七味饮

【方剂名称】:葱白七味饮

【方剂出处】:《外台秘要》

【方剂歌诀】: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方解】:葱白七味饮系补血药与辛温解表药并用,故为治血虚外受风寒证之代表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恶寒无汗兼见血虚或失血病史为主要依据。

【配方组成】:葱白(连根切)9克,干葛(切)9克,新豉(绵裹)6克,生姜(切)6克,生麦门冬(去心)9克,干地黄六9克。 

【使用方法】:劳水八升,以勺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渣,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欲汗,渐渐覆之。

【功效和作用】:血虚外感风寒证。病后阴血亏虚,调摄不慎,感受外邪,或失血(吐血、便血、咳血、衄血)之后,感冒风寒致头痛身热、微寒无汗。


加减葳蕤汤

【方剂名称】:加减葳蕤汤

【方剂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剂歌诀】:加减葳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魁。

【方解】:本方主治阴虚之体外感风热者。外感风热,故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咳嗽、口渴等症;阴虚之体,感受外邪,易于化热,且阴虚者亦多生内热,故除上述邪袭肺卫的见症外,尚有咽干、心烦、舌赤、脉数之症。治当辛凉解表,滋阴清热。方中葳蕤(即玉竹)味甘性寒,人肺胃经,为滋阴润燥主药,用以润肺养胃、清热生津,因其滋而不腻,对阴虚而有表热证者颇宜;薄荷辛凉,归肝、肺经,“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用以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葱白、淡豆豉解表散邪,助薄荷以逐表邪,为臣药。白薇味苦性寒,善于清热而不伤阴,于阴虚有热者甚宜;桔梗宣肺止咳;大枣甘润养血,均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药性。诸药配伍,汗不伤阴,滋不碍邪,为滋阴解表之良剂。

【配方组成】:生葳蕤9克,生葱白6克,桔梗4.5克,东白薇3克,淡豆豉12克,薄荷4.5克,炙甘草1.5克,红枣二枚。

【使用方法】:水煎,分温再服。

【功效和作用】: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老年人及产后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咽炎等属阴虚外感者。


麻杏甘石汤

【方剂名称】:麻杏甘石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太阳病上篇》

【方剂歌诀】: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此法良。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郁热致喘之主方。若表证仍在,乃用麻黄宣肺,以发散在表之寒。汗出而喘,为里热所迫,故用石膏清肺,清在里之热。杏仁辅麻黄以平喘。甘草助石膏以生津。至此里热清,表邪解,则汗自止,喘自平。 无汗而喘、身恶寒,主要用麻黄汤,以辛温散之;有汗而喘、身大热,主要用白虎汤,辛寒来清之;若有汗、或无汗、身无大热而喘,则宜用麻杏甘石汤两解。

【配方组成】:麻黄9克,杏仁9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24克。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邪,身热不解,咳嗽喘逆,气急鼻扇,口渴,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或黄,脉浮而数者。

升麻葛根汤

【方剂名称】:升麻葛根汤

【方剂出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方剂歌诀】: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发不透,解肌透疹此为良。

【方解】:麻疹之疾,是由小儿肺胃蕴热,又感麻毒时疫之邪所致。若麻疹初起,又遇外邪袭表,抑遏疹毒外达之机,以致疹发不出,或疹出不畅。麻毒、外邪犯肺,邪正相争,清肃失调,故初起可见身热头痛、咳嗽、脉浮数等肺卫症状;风邪疹毒上攻头面,故目赤流泪;热灼津伤,则口渴、舌红苔干。治当辛凉解肌,透疹解毒。方中升麻辛甘性寒,入肺、胃经,解肌透疹,清热解毒为君药。葛根味辛甘性凉,入胃经,解肌透疹,生津除热为臣药。二药相配,轻扬升散,通行肌表内外,对疹毒欲透未透,病势向外者,能因势利导,故为透达疹毒的常用组合。方中芍药当用赤芍,味苦性寒而入血分,清热凉血之中兼能活血,用以解血络热毒,为佐药。使以炙甘草调和药性。四药配伍,共奏解肌透疹之功。 

【配方组成】:升麻30克,芍药30克,炙甘草30克,葛根45克。 

【使用方法】:上为粗末。每服三钱(9克 ,用水一盏半,煎取一中盏,去滓,稍热服,不拘时候,一日二三次。以病气去,身清凉为度(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和作用】:麻疹初起。疹发不出,身热头痛,咳嗽,目赤流泪,口渴,舌红,苔薄而干,脉浮数。

【临床应用】:本方除用治麻疹外,亦治带状疱疹、单纯性疮疹、水痘、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等属邪郁肌表,肺胃有热者。

【注意事项】:若麻疹已透,或疹毒内陷而见气急而粗、喘息抬肩、鼻翼煽动者,则当禁用。


竹叶柳蒡汤

【方剂名称】:竹叶柳蒡汤

【方剂出处】:《先醒斋医学广笔记》 

【方剂歌诀】: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方解】:升麻葛根汤、竹叶柳蒡汤都有透疹清热之功而用治麻疹初起,透发不出。但前方专于解肌透疹,其透散清热之力较弱,是治麻疹初起未发的基础方;后方不仅透疹清热之力大,且兼生津止渴之功,是治麻疹透发不出,热毒内蕴兼有津伤的常用方。

【配方组成】:西河柳15克,荆芥穗3克,干葛4.5克,蝉蜕3克,薄荷叶3克,鼠粘子(炒,研)4.5克,知母(蜜炙)3克,玄参6克,甘草3克,麦门冬(去心)9克,竹叶(三十片)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功用:透疹解表,清热生津。 

主治:痧疹初起,透发不出。喘嗽,鼻塞流涕,恶寒轻,发热重,烦闷躁乱,咽喉肿痛,唇干口渴,苔薄黄而干,脉浮数。


柴葛解肌汤

【方剂名称】:柴葛解肌汤

【方剂出处】:

【方剂歌诀】: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方解】:本方证乃太阳风寒未解,而又化热入里。外感风寒,本应恶寒较甚,而此恶寒渐轻,身热增盛者,为寒郁肌腠化热所致。因表寒未解,故恶寒仍在,并见头痛、无汗等症。阳明经脉起于鼻两侧,上行至鼻根部,经眼眶下行;少阳经脉行于耳后,进入耳中,出于耳前,并行至面颊部,到达眶下部;入里之热初犯阳明、少阳,故目疼鼻干、眼眶痛、咽干耳聋。热扰心神,则见心烦不眠;脉浮而微洪是外有表邪,里有热邪之佐证。此证乃太阳风寒未解,郁而化热,渐次传入阳明,波及少阳,故属三阳合病。治宜辛凉解肌,兼清里热。方以葛根、柴胡为君。葛根味辛性凉,辛能外透肌热,凉能内清郁热;柴胡味辛性寒,既为“解肌要药”(《明医指掌》卷1),且有疏畅气机之功,又可助葛根外透郁热。羌活、白芷助君药辛散发表,并止诸痛;黄芩石膏清泄里热,四药俱为臣药。其中葛根配白芷、石膏,清透阳明之邪热;柴胡配黄芩,透解少阳之邪热;羌活发散太阳之风寒,如此配合,三阳兼治,并治阳明为主。桔梗宣畅肺气以利解表;白芍、大枣敛阴养血,防止疏散太过而伤阴;生姜发散风寒,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而为使药。诸药相配,共成辛凉解肌,兼清里热之剂。

【配方组成】:柴胡6克,干葛9克,甘草3克,黄芩6克,羌活3克,白芷3克,芍药6克,桔梗3克。

【使用方法】:水二盅,加生姜三片,大枣二枚,槌法加石膏末一钱(3克),煎之热服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郁而化热证。恶寒渐轻,身热增盛,无汗头痛,目疼鼻干,心烦不眠,咽干耳聋,眼眶痛,舌苔薄黄,脉浮微洪。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牙龈炎、急性结膜炎等属外感风寒,邪郁化热者。

【注意事项】:若太阳表邪未入里者,不宜使用本方,恐其引邪入里;若里热而见阳明腑实(大便秘结不通)者,亦不宜使用。


葱豉桔梗汤

【方剂名称】:葱豉桔梗汤

【方剂出处】:《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剂歌诀】:葱豉桔梗山栀翘,薄荷竹叶甘草饶;风温身热咳咽痛,疏风清肺症可消。 

【方解】:

方中葱白、豆豉解肌发表,疏风散邪为君; 
薄荷、桔梗散风清热,连翘、山栀清热解毒为臣; 
甘草合连翘、山栀以利咽,淡竹叶清心除烦,共为佐使。 
诸药合用,共奏辛凉解表,疏风清热之功。 

【配方组成】:鲜葱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栀9克,薄荷叶5克,连翘6克,甘草3克,鲜淡竹叶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风温初期。证见头痛身热,微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咽干,心烦口渴,舌尖红赤,苔薄白,脉浮数的患者。 

【临床应用】:感冒、流行性感冒见上述症状者

【注意事项】:暂无资料。


九味羌活汤

【方剂名称】:九味羌活汤

【方剂出处】:《此事难知》 

【方剂歌诀】: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芩生地同甘草,发汗祛湿可见功。

【方解】:本方证由外感风寒湿邪,兼内有蕴热所致。风寒湿邪侵犯肌表,郁遏卫阳,闭塞腠理,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故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里有蕴热,故口苦微渴;苔白或微黄,脉浮是表证兼里热之佐证。治当发散风寒湿邪为主,兼清里热为辅。方中羌活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痹痛,为治太阳风寒湿邪在表之要药,故为君药。防风辛甘性温,为风药中之润剂,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苍术辛苦而温,功可发汗祛湿,为祛太阴寒湿的主要药物。两药相合,协助羌活祛风散寒,除湿止痛,是为臣药。细辛、白芷、川芎祛风散寒,宣痹止痛,其中细辛善止少阴头痛、白芷擅解阳明头痛、川芎长于止少阳厥阴头痛,此三味与羌活、苍术合用,为本方“分经论治”的基本结构。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燥烈之品伤津,以上五药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九味配伍,既能统治风寒湿邪,又能兼顾协调表里,共成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剂。 临床应用本方,尚须根据病情轻重,辅以羹粥。若寒邪较甚,表证较重,宜热服本方,药后应啜粥以助药力,以便酿汗祛邪;若寒邪不甚,表证较轻,则不必啜粥,温服本方即可微发其汗。 

【配方组成】:羌活9克,防风9克,苍术9克,细辛3克,川芎6克,白芷6克,生地6克,黄芩6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九味,(口父)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湿邪,内有蕴热证。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项强,肢体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黄,脉浮。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风湿性关节炎、偏头痛、腰肌劳损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者。

【注意事项】:本方为辛温燥烈之剂,故风热表证及阴虚内热者不宜使用。


加味香苏散

【方剂名称】:加味香苏散

【方剂出处】:《医学心悟》 

【方剂歌诀】:加味香苏陈草风,荆艽姜蔓与川芎;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方解】:

【配方组成】:紫苏叶5克,陈皮4克,香附4克,甘草炙2.5克,荆芥3克,秦艽3克,防风3克,蔓荆子3克,川芎1.5克,生姜三片。

【使用方法】:上锉一剂,水煎温服,微覆似汗。

【功效和作用】:发汗解表,理气解郁。 

【临床应用】:外感风寒,兼有气滞证。头痛项强,鼻塞流涕,身体疼痛,发热恶寒或恶风,无汗,胸脘痞闷,苔薄白,脉浮。 


桑菊饮

【方剂名称】:桑菊饮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歌诀】: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方解】:本方为辛凉解表之轻剂。由于风温之邪外伤皮毛,上犯于肺,导致肺气不宣,故以身热咳嗽为主证。方中桑叶、菊花甘凉轻清,疏散上焦风热,且桑叶善走肺络、清泻肺热为主药。辅以薄荷助桑、菊疏散上焦之风热;杏仁、桔梗以宣肺止咳;连翘苦寒清热解毒,芦根甘寒清热生津止渴,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有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作用,为使药。

【配方组成】:桑叶9克、菊花9克、杏仁9克、连翘9克、薄荷6克(后下)、桔梗9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和作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症见咳嗽、发热不重、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 

【临床应用】:常用于外感风热、咳嗽初起之证。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气管炎等


银翘散

【方剂名称】:银翘散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歌诀】:银翘散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辛凉平剂用时多。 

【方解】:本方特点有二,一是芳香辟秽,清热解毒;一是辛凉中配以小量辛温之品,且又温而不燥,既利于透邪,又不背辛凉之旨。 方中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辛凉透表为主药;辅以薄荷、荆芥、淡豆豉以辛散表邪、透热外出;竹叶清热除烦,芦根清热生津止渴协助银、翘清热透表,桔梗、牛蒡子、甘草合用,以宣肺祛痰、清利咽喉,合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既能透表,又能解毒。

【配方组成】:银花9克、连翘9克、苦桔梗6克、薄荷6克、竹叶4克、生甘草5克、荆芥穗5克、淡豆豉5克、牛蒡子9克、芦根30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二次服。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临床应用】:常用于温病范围的各种疾病,如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感,百日咳、腮腺炎、麻疹、水痘、急性喉头炎等属外感温邪,有肺卫症者。

【注意事项】:本方不宜用于湿热证,或与祛湿药配伍使用


小青龙汤


【方剂名称】:小青龙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小青龙汤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辛夏甘草和五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方解】:本方为解表涤饮方剂。内有水饮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动内饮,水寒射肺则咳痰清稀,喘息胸满,甚则喘息不得平卧,当内饮外邪得解,里饮得化。

【配方组成】:麻黄9克、桂枝9克、干姜9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温服)。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内停水饮证。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则喘息不得卧或肢面浮肿、口不渴、苔薄白而润、脉浮紧。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百日咳、肺心病、过敏性鼻炎、卡他性眼炎、卡他性中耳炎等属于外寒里饮证者。

【注意事项】:因本方多温燥之品,故阴虚干咳无痰或痰热证者,不宜使用。 


桂枝汤

【方剂名称】:桂枝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此为攻。

【方解】:本方是治疗外感风寒表虚证的常用方剂。表虚是因营卫不和所致。卫阳不固。则肌表空疏而恶风,营阴不能守则汗自出,风邪乘虚入于肌表。方中桂枝辛温,解肌通阳、发汗解表为主药;辅以白芍敛阴和营,且可阻止桂枝以防发汗太过而伤阴。桂芍相配,一散一收,调和营卫,使表解里和。生姜助桂枝以辛散卫分表邪。大枣助芍药养营,姜枣合用,又加强桂芍调和营卫之功,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上药合用共凑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

【配方组成】:桂枝9克、芍药9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4枚。

【使用方法】:水煎,分二次温服,服后片刻,饮一小碗开水,使其微微汗出。

【功效和作用】: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头痛、汗出恶风、鼻流清涕、干呕、口不渴、脉浮缓。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原因不明的低热、产后及病后的低热、妊娠呕吐、多形红斑、冻疮、荨(qian)麻疹等属营卫不和者。

【注意事项】:1.外感风寒表实证忌用。 2.温病初起,但发热不恶寒,有汗而渴,舌红苔黄,脉数者禁用之。


清热方剂

导赤散

【方剂名称】:导赤散

【方剂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医宗金鉴》等

【方剂歌诀】: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般功。 
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导赤木通生地黄,草梢煎加竹叶尝。 
清心利水又养阴,心经火热移小肠。

【方解】:方中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为主药;木通、竹叶清心降火而利水,能引热下行,从小便而出,为辅药;甘草梢清热泻火,又能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而有清心养阴,利水导热之效,且本方非苦寒之剂泻火而不伤胃,利水而不伤阴。

【配方组成】:生地黄15克、木通9克、甘草梢6克、竹叶6克。

【使用方法】:上药为末,每服三钱(9克),水一盏,入竹叶同煎至五分,食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

【功效和作用】:心经火热证。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或心热移于小肠,小便赤涩刺痛,舌红,脉数。

【临床应用】:(1)本方上清心火,下利小便,以口舌生疮或小便短赤涩痛,面赤,舌尖红,脉数为辩证要点。 (2)近代多用本方加减治疗急性泌尿系感染、口腔炎或糜烂、溃疡等属心经热盛者。如心胸烦热甚,可加黄连以清心泻火;小便刺痛明显者,可加车前子、扁蓄、瞿麦等以加强利水通淋;尿血、血淋者,可加旱莲草、小蓟、琥珀等以清热凉血止血;口舌生疮还宜加用板兰根。元参、赤芍等。

【注意事项】:方中木通苦寒,生地阴柔寒凉,故脾胃虚弱者慎用。


竹叶石膏汤

【方剂名称】:竹叶石膏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 再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方解】:本方证乃热病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胃气不和所致。热病后期,高热虽除,但余热留恋气分,故见身热有汗不解、脉数;余热内扰,故心胸烦闷;口干,舌红少苔是阴伤之兆;气短神疲,脉虚是气虚之征;胃失和降,乃致气逆欲呕。气分余热宜清,气津两伤宜补。治当清热生津,益气和胃。方中竹叶配石膏清透气分余热,除烦止渴为君。人参配麦冬补气养阴生津为臣。半夏降道和胃以止呕逆为佐。甘草、粳米和脾养胃以为使。全方清热与益气养阴并用,祛邪扶正兼顾,清而不寒,补而不滞,为本方的配伍特点。本方实为一首清补两顾之剂,使热清烦除、气津得复,诸症自愈,正如《医宗金鉴》说:“以大寒之剂,易为清补之方。”

【配方组成】:竹叶6克,石膏50克,半夏9克,麦门冬20克,人参6克,粳米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作用】:伤寒、温病、暑病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证。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干喜饮,或虚烦不寐,舌红苔少,脉虚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流脑后期、夏季热、中暑等属余热未清,气津两伤者。糖尿病的干渴多饮属胃热阴伤者,亦可应用。

【注意事项】:本方清凉质润,如内有痰湿,或阳虚发热,均应忌用。


凉膈散

【方剂名称】:凉膈散

【方剂出处】:

【方剂歌诀】: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干草薄荷饶; 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燥实服之消。

【方解】:

【配方组成】:川大黄、朴消、甘草各20克,山栀子仁、薄荷叶(去梗)、黄芩各10克,连翘40克。

【使用方法】:上研为粗末。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叶7片,蜜少许。

【功效和作用】:上、中二焦积热,烦躁多渴,面热头昏、唇焦咽燥,舌肿喉闭,目赤鼻衄,颔颊结硬,口舌生疮,涕唾稠粘,睡卧不宁,谵语狂妄,大便秘结,小便热赤,以及小儿惊风,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应用】:暂无资料。

【注意事项】:体虚患者及孕妇,忌用或慎用本方。


普济消毒饮

【方剂名称】:普济消毒饮

【方剂出处】:《东垣试效方》

【方剂歌诀】: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此方先。

【方解】:本方主治大头瘟(原书称大头天行),乃感受风热疫毒之邪,壅于上焦,发于头面所致。风热疫毒上攻头面,气血壅滞,乃致头面红肿热痛,甚则目不能开;温毒壅滞咽喉,则咽喉红肿而痛;里热炽盛,津液被灼,则口渴;初起风热时毒侵袭肌表,卫阳被郁,正邪相争,故恶寒发热;舌苔黄燥,脉数有力均为里热炽盛之象。疫毒宜清解,风热宜疏散,病位在上宜因势利导。疏散上焦之风热,清解上焦之疫毒,故法当解毒散邪兼施而以清热解毒为主。方中重用酒连、酒芩清热泻火,祛上焦头面热毒为君。以牛蒡子、连翘、薄荷、僵蚕辛凉疏散头面风热为臣。玄参、马勃、板蓝根有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配甘草、桔梗以清利咽喉;陈皮理气疏壅,以散邪热郁结,共为佐药。升麻、柴胡疏散风热,并引诸药上达头面,且寓“火郁发之”之意,功兼佐使之用。诸药配伍,共收清热解毒,疏散风热之功。

【配方组成】:黄芩15克,黄连15克,陈皮6克,甘草6克,玄参6克,柴胡6克,桔梗6克,连翘3克,板蓝根3克,马勃3克,牛蒡子3克,薄荷3克,僵蚕2克,升麻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大头瘟。恶寒发热,头面红肿灼痛,目不能开,咽喉不利,舌燥口渴,舌红苔白兼黄,脉浮数有力。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丹毒、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淋巴结炎伴淋巴管回流障碍等属风热邪毒为患者。

【注意事项】:本方药物多苦寒辛散,素体阴虚以及脾虚便溏者慎用。病变局部可外敷如意金黄散等以增强清热消肿之效。


左金丸

【方剂名称】:左金丸

【方剂出处】:《丹溪心法》

【方剂歌诀】: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方解】:本方证是由肝郁化火,横逆犯胃,肝胃不和所致。肝之经脉布于胁肋,肝经自病则胁肋胀痛;犯胃则胃失和降,故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舌红苔黄,脉象弦数乃肝经火郁之候。《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火热当清,气逆当降,故治宜清泻肝火为主,兼以降逆止呕。方中重用黄连为君,清泻肝火,使肝火得清,自不横逆犯胃;黄连亦善清泻胃热,胃火降则其气自和,一药而两清肝胃,标本兼顾。然气郁化火之证,纯用大苦大寒既恐郁结不开,又虑折伤中阳,故又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一者疏肝解郁,以使肝气条达,郁结得开;一者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使泻火而无凉遏之弊;一者取其下气之用,以和胃降逆;一者可引领黄连入肝经。如此一味而功兼四用,以为佐使。二药合用,共收清泻肝火,降逆止呕之效。

【配方组成】: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 

【使用方法】:为末,水泛为丸,每服2-3克,温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用量参考原方比例酌定。

【功效和作用】:肝火犯胃证。胁肋疼痛,嘈杂吞酸,呕吐口音,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胃炎、食道炎、胃溃疡等属肝火犯胃者。

【注意事项】:斟酌。


泻白散

【方剂名称】:泻白散

【方剂出处】:《小儿药证直诀》

【方剂歌诀】: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 泻肺清热平咳喘,又可和中与健脾。

【方解】: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配方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使用方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临床应用】: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注意事项】: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清胃散

【方剂名称】:清胃散

【方剂出处】:《医宗金鉴》

【方剂歌诀】: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 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方解】:本方证是由胃有积热,循经上攻所致。足阳明胃经循鼻入上齿,手阳明大肠经上项贯颊入下齿,胃中热盛,循上冲则口气热臭;胃为多气多血之腑,胃热每致血分亦热,血络受伤,故牙宣出血,甚则牙龈溃烂;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俱为胃热津伤之候。治宜清胃凉血。方用苦寒泻火之黄连为君,直折胃腑之热。臣以甘辛微寒之升麻,一取其清热解毒,以治胃火牙痛;一取其轻清升散透发,可宣达郁遏之伏火,有“火郁发之”之意。黄连得升麻,降中寓升,则泻火而无凉遏之弊;升麻得黄连,则散火而无升焰之虞。胃热盛已侵及血分,进而耗伤阴血,故以生地凉血滋阴;丹皮凉血清热,皆为臣药。当归养血活血,以助消肿止痛,为佐药。升麻兼以引经为使。诸药合用,共奏清胃凉血之效,以使上炎之火得降,血分之热得除,于是循经外发诸症,皆可因热毒内彻而解。

【配方组成】:

生地黄6克,当归身6克,牡丹皮9克,黄连6克,升麻9克。

【使用方法】:上药为细末,都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滓,放冷服之(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口腔炎、牙周炎、三叉神经痛等属胃火上攻者。

【注意事项】:牙痛属风寒及肾虚火炎者不宜。


玉女煎

【方剂名称】:玉女煎

【方剂出处】:《景岳全书》 

【方剂歌诀】:玉女石膏熟地黄,知母麦冬牛膝襄,肾虚胃火相位病,牙痛齿衄宜煎尝。

【方解】:本方主治少阴不足,阳明有余之证。阳明之脉上行头面,入上齿中,阳明气火有余,胃热循经上攻,则见头痛牙痛;热伤胃经血络,则牙龈出血;热耗少阴阴精,故见烦热干渴,舌红苔黄且干。此为火盛水亏相因为病,而以火盛为主。治宜清胃热为主,兼滋肾阴。方中石膏辛甘大寒,清阳明有余之火而不损阴,故为君药。熟地黄甘而微温,以滋肾水之不足,用为臣药。君臣相伍,清火壮水,虚实兼顾。知母苦寒质润、滋清兼备,一助石膏清胃热而止烦渴,一助熟地滋养肾阴;麦门冬微苦甘寒,助熟地滋肾,而润胃燥,且可清心除烦,二者共为佐药。牛膝导热引血下行,且补肝肾,为佐使药,以降上炎之火,止上溢之血。 本方的配伍特点是清热与滋阴共进,虚实兼治,以治实为主,使胃热得清,肾水得补,则诸症可愈。

【配方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麦冬6克,知母5克,牛膝5克。

【使用方法】:上药用水一盅半,煎七分,温服或冷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清胃热,滋肾阴。 胃热阴虚证。头痛,牙痛,齿松牙衄,烦热干渴,舌红苔黄而干。亦治消渴,消谷善饥等。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牙龈炎、糖尿病、急性口腔炎、舌炎等属胃热阴虚者。

【注意事项】: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本方。 


白头翁汤

【方剂名称】:白头翁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清肠解毒并凉血,大便脓血最相宜。

【方解】:本方证是因热毒深陷血分,下迫大肠所致。热毒熏灼肠胃气血,化为脓血,而见下痢脓血、赤多白少;热毒阻滞气机则腹痛里急后重;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皆为热邪内盛之象。治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热退毒解,则痢止而后重自除。故方用苦寒而入血分的白头翁为君,清热解毒,凉血止痢。黄连苦寒,泻火解毒,燥湿厚肠,为治痢要药;黄柏清下焦湿热,两药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治痢,共为臣药。秦皮苦涩而寒,清热解毒而兼以收涩止痢,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之功。

【配方组成】:白头翁15克,黄柏12克,黄连6克,秦皮12克。

【使用方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注意事项】: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芍药汤

【方剂名称】:芍药汤

【方剂出处】:《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方剂歌诀】:清骨散主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方解】:本方证是由湿热塞滞肠中,气血失调所致。湿热下注大肠,搏结气血,酿为脓血,而为下痢赤白;肠道气机阻滞则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俱为湿热内蕴之象。故治宜清热燥湿,调和气血之法。方中黄芩黄连性味苦寒,入大肠经,功擅清热燥湿解毒,以除致病之因,为君药。重用芍药养血和营、缓急止痛,配以当归养血活血,体现了“行血则便脓自愈”之义,且可兼顾湿热邪毒熏灼肠络,伤耗阴血之虑;木香、槟榔行气导滞,“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大黄苦寒沉降,合芩连则清热燥湿之功著,合归、芍则活血行气之力彰,其泻下通腑作用可通导湿热积滞从大便而去,体现“通因通用”之法。方以少量肉桂,其辛热温通之性,既可助归、芍行血和营,又可防呕逆拒药,属佐助兼反佐之用。炙甘草和中调药,与芍药相配,又能缓急止痛,亦为佐使。诸药合用,湿去热清,气血调和,故下痢可愈。

【配方组成】:芍药30克,当归15克,黄连15克,槟榔6克,木香6克,炙甘草6克,大黄9克,黄芩15克,官桂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水二盏,煎至一盏,食后温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痢疾。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肛门灼热,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弦数。

【临床应用】:本方常用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结肠炎、急性肠炎等属湿热为患者。

【注意事项】:痢疾初起有表证者忌用。 


清骨散

【方剂名称】:清骨散

【方剂出处】:《证治准绳·类方》

【方剂歌诀】:清骨散主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方解】:方中银柴胡善清虚劳骨蒸之热,而无苦舌之弊,为主。胡黄连、知母、地骨皮入阴,退骨热以洽骨蒸劳热。青蒿、秦艽清伏热,共为辅。鳖甲咸寒,滋阴潜阳,并引入阴以清热,为佐。少用甘草为使,调和诸。现代研究证实,本方具有解热、镇静、消炎、滋养强壮、降低植物神经系统兴奋性等作用。

【配方组成】:银柴胡5克,胡黄连、秦艽、鳖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或研末,每日叁次,每次9克,冲服。

【功效和作用】:骨蒸潮热证,表现为午後或夜间潮热,骨蒸心烦,形瘦盗汗,两颊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肺结核、其他慢性消耗性疾病等证属阴虚内热、虚劳骨蒸者,可用本方加减治疗。

【临床应用】:暂无资料。

【注意事项】:本劾退热作用较强,而滋阴作用较弱。若阴虚较甚、潮热较轻者,不宜使用。


当归六黄汤

【方剂名称】:

当归六黄汤

【方剂出处】:《兰室秘藏》

【方剂歌诀】:

当归六黄二地黄,芩连芪柏共煎尝,滋阴泻火兼固表,阴虚火旺盗汗良。 
当归六黄芩柏连,生地熟地黄芪添,滋阴泻火退虚热,固表止汗微火煎。

【方解】:本方用治阴虚火旺所致盗汗。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火,则心火独亢,致虚火伏藏于阴分,寐则卫气行阴,助长阴分伏火,两阳相加,迫使阴液失守而盗汗;虚火上炎,故见面赤心烦;火耗阴津,乃见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脉数皆内热之象。治宜滋阴泻火,固表止汗。方中当归养血增液,血充则心火可制;生地、熟地入肝肾而滋肾阴。三药合用,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共为君药。盗汗因于水不济火,火热熏蒸,故臣以黄连清泻心火,合以黄芩、黄柏泻火以除烦,清热以坚阴。君臣相合,热清则火不内扰,阴坚则汗不外泄。汗出过多,导致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为佐,一以益气实卫以固表,一以固未定之阴,且可合当归、熟地益气养血。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

【配方组成】:当归6克,生地黄6克,熟地黄6克,黄芩6克,黄柏6克,黄连6克,黄芪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食前服,小儿减半服之。

【功效和作用】:阴虚火旺盗汗。发热,盗汗,面赤心烦,口干唇燥,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本方可用于甲状腺机能亢进、结核病、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等属阴虚火旺者。) 

【临床应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结核病等见上述证候者。

【注意事项】:本方养阴泻火之力颇强,对于阴虚火旺,中气未伤者适用。若脾胃虚弱,纳减便溏者不宜使用。


小柴胡汤

【方剂名称】:小柴胡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方解】: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阳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达少阳半衰之邪,黄芩泄半里之热。二药配伍以解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等症。配半夏、生姜和胃降逆以止呕;配党参、甘草、大枣益气扶正祛邪,同时姜、枣相配,可以调和营卫。

【配方组成】:柴胡9克、黄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枣3枚、党参6克。

【使用方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效和作用】:用于少阳证之寒热往来,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心烦呕恶、口苦咽干、耳聋目弦、舌苔薄白、脉弦而数者。 

【临床应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热往来的病证。若见心中烦闷而无呕吐者,可去半夏、党参、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疟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胆湿热,如黄疸型传染性肝炎、胆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参、姜、草、加茵陈、龙胆草、川楝子、栀子等。 
4.本方可用于妇女经期前后外感、肾盂肾炎、胸膜炎、症见寒热往来者,均可斟酌使用。

【注意事项】:暂无资料。


五味消毒饮

【方剂名称】:五味消毒饮

【方剂出处】:《医宗金鉴》 

【方剂歌诀】: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方解】:本方是治疗疔毒、痈疮的方剂。方中金银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为主药;紫花地丁、紫背天葵为治疔毒要药,亦通用于痈疮肿毒;蒲公英、野菊花清热解毒、消散痈肿,均为辅佐药。各药合用,其清热解毒之力甚强,或加酒少量以助药势,可加强消散疔疮作用。

【配方组成】:金银花15克、野菊花12克、蒲公英12克、紫花地丁15克、紫花天葵6克。

【使用方法】:水一盅,煎八分,加无灰酒半盅,再滚二三沸时,热服,被盖出汗为度。 

【功效和作用】:各种疔毒、痈疮疖肿。症见局部红肿、或发热、舌红、脉数者。

【临床应用】:

1、治疗疖疔疮痈之有效方剂,局部红肿热痛,外用及内服均可。 
2.本方常治外科急性感染,如急性乳腺炎、蜂窝组织炎等。 
3.本方亦可用于急性泌尿系感染、胆囊炎、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性传染病具有热毒证候者。如热重,可加黄连、连翘之类清泄热毒;血热毒盛,加赤芍、丹皮、生地黄等,以凉血解毒。

【注意事项】:阴疽忌用。


清营汤

【方剂名称】:清营汤

【方剂出处】:《温病条辨》

【方剂歌诀】: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夜甚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1) 

清营汤是鞠通方,热入心包营血伤,角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佐之良(2)

【方解】:本方治温热之邪由气分传入营分,热伤营阴,而气分之邪尚未尽解者的常用方。因此方中主要以犀角清解营分热毒;因热伤阴津,故辅以玄参、生地黄、麦冬以清热养阴;因气分热邪未尽,故佐以黄连、竹心叶、连翘、银花以清热解毒,并透热于外,使邪热转出气分而解;使以丹参协助主药以清热凉血,并能活血散瘀,以防血与热结,且引诸药入心而清热。各药合用起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之效。

【配方组成】:犀角3克(可用水牛角代之,每次用30-60克)、生地15克、元参12克、竹叶心3克、银花9克、黄连5克、连翘9克、丹参9克、麦冬9克。

【使用方法】:上药,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现代用法:作汤剂,水牛角镑片先煎,后下余药)

【功效和作用】:邪热传营,出现营分证,症见身热夜甚,口渴或不渴,时有谵语、烦燥不眠,或斑疹隐隐,舌绛而干,脉细数。 

【临床应用】:

1.本方可用于“流脑”、“乙脑”、中暑,败血症等病。见有高热、烦燥、谵语、舌绛而干、斑疹隐隐、脉细数者,如兼见痉厥,可加羚羊角、钩藤、丹皮,以清热熄风;如昏迷谵语,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以清心开窍、清营解毒。 

2.暑热之邪入心包,见高热烦渴、烦躁不眠、抽搐,可用本方送服紫雪丹,以加强清热镇痉的作用。

【注意事项】:使用本方应注意舌诊,原著说:“舌白滑者,不可与也”,并在该条自注中说:“舌白滑,不惟热重,湿亦重矣,湿重忌柔润药”,以防滋腻而助湿留邪。


犀角地黄汤

【方剂名称】:犀角地黄汤

【方剂出处】:《外台秘要》

【方剂歌诀】:犀角地黄芍药丹,血升胃热火邪干; 斑黄阳毒皆可治,热入营血服之安。

【方解】:本方为治疗热在血分的主要方剂。方中以犀角清心火而解毒,心火得清,则诸经之火自平,为主药;生地黄凉血而滋阴液,协助犀角以解血分热毒,并增强止血作用,为辅药;芍药和营泄热,丹皮凉血散瘀,协助犀角、生地黄加强解毒化斑作用,为佐使药。四药合用,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散阏的作用。

【配方组成】:犀角3克、生地黄30克、芍药12克、牡丹皮9克。

【使用方法】:作汤剂,水煎服,水牛角镑片先煎,余药后下。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三服。

【功效和作用】:温热病热入血分证。 

1.热扰心营,出现神昏谵语,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细数等症。 
2.热盛动血、出现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等证。

【临床应用】:1.本方可用于热伤血分证,症见身热、神昏、谵语、斑疹、舌绛、脉数或吐血、便血、尿血等热甚动血之症。尤其多用于各种热性传染病伴有出血者,如出血热、乙型脑炎、斑诊伤寒、败血症等。 

2.小儿麻疹热毒炽盛者,症见高热,疹色焦黑、出血、口干唇躁、舌绛起刺,可用本方酌加紫草等,以清解血分热毒。 

3.若见神昏者,可同时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如心火炽盛者,加黄连、山栀子;如吐衄者,加茅花、旱莲草、白茅根等。

【注意事项】:若阳虚出血及脾胃虚弱者,不宜使用本方。


茵陈蒿汤

【方剂名称】:茵陈蒿汤

【方剂出处】:《医方集解》等

【方剂歌诀】:茵陈蒿汤栀大黄,清利湿热治阳黄。 茵陈栀子柏皮汤,阳黄热重用此方。

【方解】:本方以茵陈为主药,清湿热,利肝胆;栀子清泄三焦湿热;大黄荡涤肠胃瘀热。三药均味苦性寒,清热利湿,使湿从二便排泄,故为肝胆湿热的常用方剂。 

黄疸的产生,是因瘀热在里,不得外越,与湿邪相结,湿热熏蒸而成。采用本方能通泄瘀热,清利湿热,使邪去有路,则黄疸自除。

【配方组成】:茵陈蒿18克、栀子9克、大黄9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功效和作用】:湿热黄疸,见皮肤、巩膜如桔子色,小便赤黄、大便不畅、胸闷、口渴、苔黄腻、脉滑数等证

【临床应用】:本方是治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的效方,对胆囊炎、胆石症,钩端螺旋体病引起的黄疸属于湿热型得,均可酌情加减使用。

【注意事项】:阴黄证,不宜用本方。


龙胆泻肝汤

【方剂名称】:龙胆泻肝汤

【方剂出处】:《医方集解》等

【方剂歌诀】: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开; 
木通甘草当归同,肝经湿热力能排。

【方解】:本方是泻肝胆经实火湿热的常用方。方中龙胆草苦寒清热,为泻肝胆经实火的专药,与栀子、黄芩相配,则泻火之力更强。柴胡疏肝解热,甘草解毒。再配泽泻、木通、车前子泻火利湿,使湿热从小便排泻。至于用当归、生地滋阴养血,其意义是泻中有补,使泻火之药不致苦燥伤阴,亦可以防止因肝胆实火而致耗伤阴液。这样的配伍比较全面,使邪去而正不伤,用时注意。

【配方组成】:龙胆草12克、黄芩4克、栀子9克、泽泻9克、木通4克、车前子4克、当归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黄18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药房有丸剂成药,一般每服6-9克,日二服,开水送下。

【功效和作用】:1.肝胆实火所引起的胁痛、口苦、目赤、耳聋、耳肿等症。 2.肝经湿热下注所引起的小便淋浊、阴肿、阴痒、囊痈、妇女带下等症。

【临床应用】:近代多用本方治疗急性结膜炎,急性中耳炎、鼻前庭、外耳道疔肿、急性胆囊炎、带状疱疹,高血压(属于肝经实火),以及急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急性盆腔炎(属于肝经湿热下注者)。

【注意事项】:本方药多苦寒,易致伤胃,中病即止,不宜多服。


黄连解毒汤

【方剂名称】:黄连解毒汤

【方剂出处】:《外台秘要》

【方剂歌诀】:

黄连解毒汤四味,黄柏黄芩栀子备。 
躁狂大热呕不眠,吐衄斑黄均可使。 
若云三黄石膏汤,再加麻黄及淡鼓。 
此为伤寒温毒盛,三焦表里相兼治。 
栀子金花加大黄,润肠泻热真堪倚。

【方解】:本方由大苦大寒,泻火解毒药组成。方中以黄连泻心火。兼泻中焦之火;黄芩泻上焦之火;黄柏泻下焦之火;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以下行。四药合用,其泻火解毒之效甚著,故适用于表里三焦火热亢盛之证。

【配方组成】:黄连9克、黄芩9克、黄柏6克、栀子9克。

【使用方法】:上四味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二服

【功效和作用】: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大热烦躁,口燥咽干,错语,不眠;或热病吐血、衄血;或热甚发斑,身热下痢,湿热黄疸;外科痈疽疔毒,小便赤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临床应用】:

1.本方使用于火热烦狂、口燥咽干、神昏谵语、苔黄、脉数有力、如败血症、肺炎、痢疾等,属于火毒者,可应用本方。据临床报导,本方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2.肝胆湿热证,症见发热、黄疸、尿黄、口干舌燥等,可用本方加茵陈蒿、大黄、取其邪从二便而出,并能增强消瘀解毒作用。 
3.本方用于外科痈肿疔毒证,并可与五味消毒饮合方内服,亦可研末调敷患部,有显效。 
4.对于吐血、衄血、发斑而有血热表现的,可酌情加清热凉血药同用,如玄参、生地黄、丹皮、茅根等。

【注意事项】:本方四药皆大苦大寒之品,故易化躁伤阴,如见热伤津液,舌质黄光绛者,不宜使用。(本文由中医药网整理或引用,内容仅供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合作。)


白虎汤

【方剂名称】:白虎汤

【方剂出处】:《伤寒论》

【方剂歌诀】:

白虎膏知粳米甘。 
清热生津止渴烦。 
气分热盛四大证。 
益气生津人参添。 

【方解】:本方是治疗阳明经证和气分热盛的主方。方中石膏甘寒,泻胃火而透肌热,以为主药;知母苦寒以清泄肺胃之热,质润以滋胃燥、用为辅药、知母与石膏相配伍,则清热除烦的作用更强;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共为佐使药,有清热除烦,生津止渴的功效。

【配方组成】:

石膏30克、知母9克、炙甘草3克、粳米15克。

【使用方法】:

先煮石膏数十沸,再投药米,米熟汤成,温服。

【功效和作用】:阳明经热盛或外感热病气分热盛证。症见大热头痛、口干舌燥、大渴引饮、大汗出、舌苔黄燥、脉洪大有力或滑数者。

【临床应用】:

1.本方主治辩证要点是:大热、大渴、大汗、脉洪大等。 
2.凡热性病有上述症状者,均可使用本方,如“流脑”、“乙脑”、肺炎等。出现气分实热者均可应用,可酌加芦根、大青叶之类,以加强清热泻火的作用。 
3.外感已解,热盛于里,津气两伤,以及夏月中暑,身热而渴,汗多,脉大无力,可于本方加太子参(孩儿参)或明参或党参,名白虎加人参汤。 
4.消渴证见烦渴引饮,多食善饥,脉象有力者,可用本方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 
5.牙龈肿痛,口干而渴,属胃热者,亦可用本方。

【注意事项】:表未解而恶寒无汗,或发热而不烦渴者,不宜用本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药方剂大全 常见方剂
【中医学】9 方剂
四逆散与四逆汤的“四逆”区别
每日一课|方剂学 清热剂
方剂歌诀详解——白虎汤白虎汤《伤寒论》白...
《汤头歌诀白话解电子板》 (第 3 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