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预学单:追求什么,如何设计


预学单:追求什么,如何设计

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 严加平

教育实践者和研究者正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这不只是视线的转换,也是在探索各种行动方式。

学生的预习作为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被赋予了更为丰富的内容:需要以明确的任务代替笼统的口头布置以增进效果;试图通过对预习结果的分析了解学情,把握起点;通过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引导,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等等。于是,教师在预习环节上思考和设计预学单。一般的做法是:要求学生在课前完成,然后教师对结果进行初步了解和分析,也有可能就将这些反馈上来的内容设计整合到课堂教学中。

但是,教师们常有困惑:我们究竟要设计什么样的预学单?这会增加学生负担吗?它与学案、工作单有什么不同?它怎样跟课堂教学相结合?如何考虑学生之间的差异?

之前我也看了一些教育者对同类问题的思考,有句来自某教研员的反问很意味深长:“这究竟是个技术问题,还是理念问题?”本文就我所看到的“预学单”及其运用,以及我对它的理解,谈及三个粗浅认识。

预学单设计的朴素出发点:让学生先学,有准备地进入课堂

[案例1]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教师展示了一堂六年级的语文课《云雀》。事先教师精心设计了预学单,让学生课前完成,从而实现学生的“先学”。

这是一份设计精细的较为典型的预学单,涉及了三方面内容:

①基础知识(包括:对6个易读错的字进行辨音;根据汉语拼音写出6个相关汉字;找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4个词语;写出自己认为容易出错的词语。)

②阅读思考(包括3个问题:你认为,云雀是怎样一种乌?为什么把云雀尊为“国乌”?全文共5个小节,你认为哪个小节最重要,为什么?在这个小节中,哪些词句值得品味?举一两个例子说一说,作者为什么这样用?)

③背景资料及拓展阅读(包括:作者简介;对云雀的介绍;英国诗人雪莱的诗歌《致云雀》。)

两页A4纸组成这节语文课的预学单。教师在设计中的心思可见一斑:既有对基础知识(如字词)的重点把握,也有对课文理解上的提问,还专门收集了相关背景材料作为学生的补充阅读。

不清楚这样一份预学单,需要学生花多长时间来完成,但某种程度上它能提高课堂效率是毋庸置疑的。因为有了预学单的明确指引,字生能因为事先有目的的学习而“有准备地投人”到课堂中。这也是老师们设计预学单的一种朴素的出发点:学生能学的,自己先学,课堂中可以解决更为困难或重要的问题。

然而,这样做容易被诟病的理由是:原本的课堂时间被部分转移到课前,时间的延伸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而我们最想追求的是学生“轻负担,高效率”。所谓的“轻负担”,最直观的考察就是花费在学习上的时间要少。所以,如果是基于“让学生能学的先学”这样目的考虑而设计预学单,是否需要想几个问题:我考虑学生所花的时间了吗?我如何了解他们自学的成效?不同能力及情感的学生,其先学的广度、深度及自觉性不同,我如何考虑?

首先,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时间,包括预学及作为复习环节的任务,权衡各项任务所花的时间,不能因此加重学生负担,这是时间投人问题。其次,教师考虑让学生事先独立解决的,通常不外乎一些相对简单、基础的内容,至于其自学效果如何,教师除了通过对预学单 学生完成情况的了解外,还需要在课堂上做适当考察。再次,避免学生间“更大的差异”。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出现优秀的学生更倾向于认真做好预习,而学困生可能因为能力、态度等原因在预习环节上就“脱节”,这样将是带着“更大的差异”进人课堂。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否可以将预习环节的独立学习变为小组、同伴问的学习等。

事实上,案例中执教老师所在的教研组一直在以预学单为抓手探索学生的自主学习。当时展示的教学活动正处于实践探索初级。在之 后的实践中,教师们已有了更为深刻的思考和改善。据了解,目前在做的预学单要简练得多,目的聚焦于:为学生学习新内容提供支架,了解不同学生的障碍点在哪里。由此让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让学 生上有准备的课。而预学作为作业的一部分,时间一般控制在5 -20分钟内,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只是停留于文本的完成。

学校甚至就预学单学习做过对比实验,发现预学对中等程度学生的帮助最大,对两端的学生促进不大。因为优秀的学生本身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能力,而学习困难学生则在学习习惯和基础方面都较弱,独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有困难的。

预学单为师所用:以问题暴露学生想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案例2]某学校持续开展“以学的活动为基点的校本研修”活动,关注“学”与“教”的关联。在一次研讨课上,执教老师给六年级学生上了《爱莲说》一课。观课者发现,课中教师常常提到“之前的预学单”。所谓“之前的预学单”也即是这堂课前教研组设计的一份小单子,用来帮助学生预习这篇文言文。教研组还对学生提交的预学单做了细致的统计并将结果反馈给执教老师。这份预学单是这样设计的:

预习要求:

1、利用工具书查找生字词,并且标注在课本上。

2、反复朗读课文,读通读顺读准,看看谁读得最好。

3、结合课文注释与工具书,疏通文意,做到基本了解文章的内容。

上课之前老师还想了解一下学生在学习《爱莲说》时的一些具体隋况:

1、读了《爱莲说》一文后,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读了《爱莲说》一文后,你对哪些地方很感兴趣?请分条陈述。

3、读了《爱莲说》一文后,你有哪些疑问或者困惑,请分条陈述。

教师在学情分析的第一段中写道,“这个班的39名学生,总体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这是一次公开课,他们更是很期待,也对自己有要求。虽然六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学习文言字词和句式有障碍,但学生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和急于想表现的强烈愿望,预习中基本能够借助手头的资料和工具书,解决自己的部分障碍,初步读懂课文。”

于是,在观课中我特别留意了与这份预学单相联系的课堂教学几个部分。(1)在初读课文阶段,通过让学生个别朗读考察学生对此文言文的字词认识和断句,并请同伴指正读得不正确的字词和断句。 (2)结合预习中的问题,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填写工作单,进一步分析作者对莲花的描写(描写角度、体现的特质等)。(3)在深人研读中,教师提问到学生在预学单中提出的问题,包括“课文写莲,但是却写了菊花、牡丹”,让学生讨论这样写的用意,从而引出托物言志的写法。

尽管这些环节也可能都在教师的“设计”中,但课堂上当教师提到“大家在事先的学习中,提出……”时,给人一种“学”与“教”正在教师与学生共同向前的过程中发生关联的感觉。尽管这种联系还只是简单、表面,甚至机械的,但学生的自学成果在课堂中得到检验和肯定,产生的问题在课堂中得到共同协商和教师回应,这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受鼓舞的。

这份预学单,没有通过练习题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掌 握,而更关注通过问题来“暴露不同学生的想法”,为执教者所用。然而,会引起质疑的是:这样细致的学情统计和分析,对于日常教学 来说有多少借鉴意义?毕竟这是整个备课组合作的结果。但我们也可以从另一方面来考虑:①备课组、教研组等可以通过组织这样的活动,不断深入对学生学习的研究;②帮助教师在实践中思考和寻找教与学的联系,真正地做到“以学定教”。③教师对预学单中所设计的问题的思考,是教师综合把握课标、教材,把握学生的体现,是一项需要不断提升的综合能力。

预学单:工具只达成暂时的帮扶,要在教与学的细节中传迈方法与态度

相比于我们一直以来的教案,无论学案、预学单、导学案,还是工作单等的出现,都反映了我们对教与学关系的一种重新审视,是站位于学习者视角的实践思考。在这一观念下,它将学习的任务具体化、视觉化,让学习者明确要做什么;在所设计的问题或任务中,为学习者提供思考的方向和轨迹;同时培养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等。

然而,包括预学单在内的这些材料,都只是辅助学习者学习的工具。在学生缺乏一定的学习方法、不太明确学习的目标、尚未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之下,是可以发挥作用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之余,也应思考:工具的确能帮助学习者达成学习目标,但目标达成本身不是最重要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究竟是通过怎样的方法、途径实现他的学习目标,这才是需要教师传递给学生的学习思想和能力。

今天,对于任何人来说,学习无处不在,并且必须。具备“学会学习”的能力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教师持续加以培养。

虽然只是教育教学中的一个细节,然而从更高位来看,学习者正是通过这种细节的设计获得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因此,预学早追求什么、如何设计是需要教师思考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创建高质量课堂之四:学生先学
培养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
浅谈小学生语文预习习惯的培养
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迷失”与“回归”
让阅读回归自然状态
亲子|孩子,你们“真”预习了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