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阅读测试及应试对策

社科文是社会科学论文的简称,它是高考规定的现代文阅读测试的文章之一。
  
社会科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变化的科学,它包括政治经济学、法律学、历史学、文化学、文艺学、美学、教育学、伦理学等学科。社会科学论文是用来进行社会科学研究和描述社会科学研究的文章。它既是探讨社会科学问题,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手段、又是概括社会科学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文字载体。我们在语文课本上学过的《改造我们的学习》《讲讲要事求是》《义理、考据和辞章》《谈<水浒>的人物和结构》等,都属于这一类文章。由于这类文章牵涉面广,所论多为人们共同关注的某一问题,因而读者面较自然科学论文要广泛得多,自然也是高中学生必读的一类文章,也是高考现代文阅读测试经常选用的文章。20世纪最后10年的高考语文第卷,除1991年选用《世间最美坟墓》(茨威格)1998年选用《报秋》(宗璞)2000年《长城》(鲍昌)这三篇文学散文而外,几乎全部选用社会科学论文。可见我们要高度重视社会科学论文的阅读,切实提高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下面围绕着命题和答题论述几个问题。
  
【选材特点】
  
高考选择社科文作为阅读测试的材料,是有一定的标准和倾向性的。概括起来说有下列四点:
   1
、学术性强
  
这里所说的学术性强,一是指它的专业性,二是指它的系统性。不论是经过命题者删改的文章,还是命题者从原文中节选的片段,都可以看出这一特点。譬如1996年选用的萧伯纳的《贝多芬之谜》是一篇音乐评论。这篇评论着重论述了贝多芬音乐创作的特点,揭示贝多芬音乐创作之,专业性很强。文中还介绍了巴赫和莫扎特音乐创作的特点。以及贝多芬以后的音乐。前者说明贝多芬音乐创作特色形成的背景及其承传与发展,后者点出贝多芬音乐创作对后世的影响。可见文章本身内容具有一定的系统性和很高的学术价值。再如1999年选用的陶行知先生的《创造宣言》是经过命题者删节和调整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批判了种种不能创造的观点,得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结论,满腔热沈地鼓舞人们去创造;文中所论述的教育的最大成功在于师生合作创造出值得彼此祟拜之活人的见解,极为精辟。所论述的教育者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而深刻。其学术价值,即使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也是不可小看的。
  
文章的学术性强自然会给高中生的阅读带来一些困难,但是,这些困难不是不可以克服的。其一,所选这类文章在写作上多为深入浅出;其二,命题者也会为我们的阅读理解提供一定的方便,如标出篇名、作者或写作时间,这便会给我们作提示,引导我们联想或调动知识积累的作用。有的文章还提供必要的注释等。只要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命题者提供的方便,读懂、读通这类文章就不会是很困难的。
   2
.品位高雅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它们的作者多为一流学者或作家,如朱自清、朱光潜、钱钟书、吕叔湘、郁达夫、萧伯纳、陶行知等,这就保证了文章的品位。所论述的多为某一领域的重要问题,不仅有着作者独到的见解,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信息量大,语言也比较规范。用时下流行的话来说,都是精品,是严肃的文章,自然不会有“精神污染”“语言垃圾”之类的东西夹杂其中。同时,这些文章又有着作者鲜明的个性风格。因此称这类文章品位高雅,是不为过分的。
   3
.距离感大
  
高考所选社会科学论文写作年代一般比较早,多为几十年前的作品,今天中学生读来“很难投入”“引不起共鸣”,这就是所谓距离感大。这距离感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超越知识背景。我们的高中生学习的知识毕竟比较少,课外阅读面也很窄,而命题者又往往对高中生的估价不够恰当,因此有些文章读来感到困难,如1997年所选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录),虽然这篇文章学术价值高,地位重要,但所论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倾向包括作者立论的偏颇都使考生读解时感到很大的困难。是表达习惯的差距,包括专业用语与今天不一致。这种距离感的存在,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扩大阅读面,增加知识积累,提高理解能力。
   4
.重点突出
  
这里所说的“重点”是指选文的重点。虽然高考选作阅读测试材料的文章涉及面较广,但重点是突出的。这重点就是文化教育和文学艺术这两大类。1990年选用的文言文教学三人谈,1993年选用的关于教学中的创造思维能力培养的文章,1995年的《<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和1999年陶行知的《创造宣言》等四篇,都属于文化教育方面的论文;1992年的论中国竹画的文章,1994年钱钟书的《中国诗与中国画》(节选)1996年的音乐评论《贝多芬之谜》,以及1997年的郁达夫的文章,都是文学艺术方面的论文。为什么着重选择这两类文章呢?道理是显然的,主要是顾及高中生的知识背景和读解能力,尽可能减少一点读解的障碍。
  
【命题重点】
  
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测试中,测试的重点因文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一般地说,科技文侧重于考查辨别和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文学作品侧重于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而社会科学论文则着眼于全方位考查阅读能力,从理解文章到分析文章到评价文章,从理解语句在文中的含义到评价、鉴赏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都在命题的范围之中,但是,它又是有重点的,这就是着重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能力。具体地说是:
   1
.复述文意
  
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言语的转化,即读者用自己的话语概括地转述文章的内容,是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转述得准确与否,也正是检验读者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老师反复从不同的角度作复述训练,也是基于这一点。高考对复述文意能力的测试,途径很多。有通过考查词语来考查对文意的复述能力的,如1997年的第26题: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这道题实际上是要求用概括的语句复述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即中国古代的散文创作是宣扬封建正统思想”(封建的三大厚柱”)的,其表现形式是陈旧死板的(陈旧死板的行文方法和章法”)1996年要求解释当时最伟大的音乐家最有深度的音乐也属于这一类。有直接要求复述的。如1996年的第27题是这样的:根据文意,简要概括从巴赫到莫扎特到贝多芬在音乐创作上的发展变化。(不超过60个字)”这是一道相当典型的考查复述文意的题目。要解答这一道试题,首先要依据文章首句知道这里所说的音乐创作是指在创作中处理设计乐式表达感情之间的关系,要知道所谓发展变化是指处理两者关系的变化;还要根据文章的论述,分别说出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是怎样处理这两者关系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正确答案。解答这一类试题,以正确理解文章内容为前提,还要具备一定的分析概括能力,并严格依据规定的角度作复述。
   2
.概括要点
  
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并且能用自己的话作复述,这是阅读的基本要求,在能力层级的划分上,它属于B级。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也是更重要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这也是经常性的考点。1999年第21题是这样的:文中批评了哪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什么?”23题是这样的: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道题都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题目。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完成了这两道题,等于把全文的要点都列出来了。高考试题要求的要点概括,有着眼于全文的,如1992年现代文阅读最后一题是这样的:我国竹画从总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以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个字。有着眼于局部的,如1993年有这样一道题:威廉斯的研究成果为什么能具有整体性、灵活性和明确性而易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答案不超过60字。前者要求就全文的内容做出概括,后者要求就最后一段的内容做出概括。不论是概括全文的内容要点,还是概括局部的内容要点,都要求考生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既把握住文章内容之,又能概括出相应的几,试题带有相当的综合性。
   3
.把握观点
  
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观点态度,是文章内容的核心,是文章的灵魂。以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综合为主的社科文阅读测试,理所当然地要考查对文章所表现的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不过,这种测试并不像平时阅读教学那样分析中心论点和分论点,而是采用多种形式考查对某一具体观点的把握。有要求考生直接表述的,如1997年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种书的看法是 (不超过48个字)”;有要求考生作判断的,如1995年第28题是这样的:4自然段末尾说教是为了不教。下边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其中哪几项是说明这个名句中的不教?”这是用另外的材料来让考生做出符合作者观点的判断,答题的关键在于准确理解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学生自己读书、作文,自己解决问题。有要求考生依据作者观点作推断的。譬如1997年第28题是这样的:关于中国新文学散文的,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节选的文章只论述了中国古代散文的,而没有论述中国新文学散文的。要能正确解答这一问题,既要把握作者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的看法,又要善于透过这些看法推知作者心目中新文学散文的是怎样的。因而这类试题的难度也大一点。
   4
.评价鉴赏
  
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评论,对文章的表达技巧作赏析。在过去的若干年的高考试题中,社科文阅读测试一般是不专门考评价鉴赏的,通常只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出这一类题。但是,近年来,社科文阅读也考查评价鉴赏能力。譬如1999年《创造宣言》是一篇较典型的社科文。其中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下列6个选项(请参见1999年试题讲析部分),涉及对文章主旨、所用材料的评述和对文章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鉴赏评析,是一道较为典型的评价鉴赏题。不仅如此,在2000年春季高考的试题中,连理解词语含义的题目也加进了鉴赏的成分。其中第21题是这样的:1自然段中的杰作指的是什么?这样说有怎样的表达效果?”本题前一句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后一问则明显具有赏析性质。这两道题启示我们:社科文阅读,一定要重视提高评价思想内容,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
  
教育部考试中心指出,评价鉴赏,是“指对阅读材料的鉴别、赏析和评说,是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基础,在阅读方面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其能力层级为E级。在社科文阅读测试中加强评价鉴赏能力的考查,意味着阅读测试能级的提高;作为准备参加高考的学生,注意提高评价鉴赏能力,在阅读能力上对自己提出了发展的要求。
  
【应试对策】
  
知道了社科文阅读测试选择材料的特点和命题重点,实际上就应明白对策是什么了。所谓应试对策,应该包括两个层面的对策:一是备考对策,一是答题对策。备考对策,其基本点有三点:一是平时多读各类社科文,积累阅读经验。增强对此类文章的敏感力;二是达到《考试说明》所规定的理解文章、分析综合和评价鉴赏这三个层面的能力要求;三是掌握达到各项解题要求的基本技法。这里着重说明答题对策,或者称之为答题技巧。
  
高考社科文阅读测试,除最后一道题是“多选项”的“赏析”题而外,其余全是简答题。即要求考生依据自己对阅读材料的理解、分析和综合,用自己的话来组织答案。虽然多用简答题来考查阅读能力已有6个年头了,但是,人们对这类题的答题规律似乎还不甚了然,有的考生甚至可以说不会做简答题。这里所说的答题技巧,并不是具体介绍某些题目的解答技巧,而是从宏观上说明做简答题应该遵循的一般规律。
   1
.阅读全部试题
  
这里所说的阅读全部试题,是指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与这篇文章有关的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第一,高考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互不联系、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试题的这种布局要求把全部题目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从而把握这一测试系统,了解测试重点及难点;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以1997年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节选)为例,第25题是这样的:3段中,作者提出有了这散文的心,然后方能求散文的体。他所说的,我们现在通常称之为 ;他所说的‘体’,不完全等于‘体裁’,应该是我们现在常说的 ……”第26题问:文中的两重械梏分别指的是什么?”28题问:关于新文学的散文的,根据选文推断,下列说法中符合作者观点的两项是……”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不用多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第25题所说的散文的心散文的体,其实就是第26两重械梏之所指。理解了这两道题,就不会在做28题时,把散文应该突破这两重械梏当做正确选项,因为其中包含着。根据这三道题之间的联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前面的题目有为后面题目的解答作铺垫的意思。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完1999年《创造宣言》的第23题,正确回答了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为获得这一成功,教育者要注意哪些问题?”这两个问题之后,在做第24题时,就不会认为E项,即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论述教育者需要探索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是正确项。
   2
.把握试题指向
  
这里所说的“试题指向”固然包含着试题问什么,要求我们答什么,以什么形式作答之类的意思,这是显然的,但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这样三点:
  
第一,答案所在区间的指向。有些试题对答案在文中的位置或明或暗的指向,要注意把握。譬如1992年的第30题:我国竹画从整体上看(不是指某个画家)有哪些主要特点?根据这段文字简要答出三点,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不超过60)”其中根据这段文字就指示我们,要依据全文内容作答,而不是依据某一局部或某个画家作答。1994年第30题:在文艺风气的同一现象中,常常包含着相反的两个方面,例如传统有不肯变的一面,又有不得变的一面。文中第1段写了哪些这样的现象?”其中末句指示着答案应在第1段中寻找。但是,试题有时是声东击西的,不要误以为试题上写了某段,答案就在某段。譬如1996年第24题:最后1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 的音乐。”题目出在“最后1,答案在第2自然段,必须留心。
  
第二、答案内容的指向。上文列举的1994年第30题中例如传统有不肯变的一面,又有不得不变的一面,这是用举例法强调答案内容的指向。又如上引1997年第25题中,他所说的,不完全等于体裁”’,这是用辨析法强调答案内容的指向,告诉我们本题的答案不能写成体裁。又如同年的第27题: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因为他对这部分的看法是 (不超过48)”。其中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感激涕零的人就已经暗示出作者对这部书的看法,只要依据这种指向到文中去筛选材料,便不难获得正确答案。
  
第三,答案形成的指向。有一些试题,对答案如何形成有这样那样的指向,这也是应留心的。譬如上文所引1992年第30题中说有的可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是指示答案如何形成。其实该题的答案全应从文中找出句子改写。又如1994年第28题:请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填入空格,不超过20字,注意前后的衔接——文中用暴发户造谱碟’‘野孩子认父亲作喻,来说明当时 现象。”其中“用文中的词语,稍加组织”便指示着答案如何形成。再如1995年的第25题:2自然段在批评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和利禄主义时,实际上谈到了旧式教育的三大弊端,请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其中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便指示着答案如何形成:答案的话语是自己的,而不能照抄原文;答案的形式是分条的,而不是浑然一体的,答案的内容应是对原文的简要概括。此外,答案形成的指向还应包括种种限制条件,这里不再赘述。
  
如果答题时,能把握住试题本身的种种指向,那么答案的正确率会有较大的提高。
   3
.紧密结合语境
  
语境,就是具体的语言环境。从阅读答题来说,就是具体的上下文,有时指整篇文章。紧密结合语境,就是在答题时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结合与试题有关的文字作思考。答题时紧密结合语境,往往能化难为易,提高答题的正确率。譬如1993年第26题问:三个向度是指: ③ ”与本题有关的一段原文是这样的:
  
吉尔福特1956年和1965年提出智力结构模式,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向度来解释人类知识的结构。依据吉尔福特的理论模式,人类共有120种智力构成要素,其中以运作向度的扩散思维和结果向度的转化两因素同创造性思维的关系最为密切。尤其是扩散性思维,有些学者把它说成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特征。在吉尔福特的智力结构中,与扩散性思维有关的智力有24种。
  
“三个向度”是在第1句中出现的。阅读水平较高的人仅凭以思维的运作、内容及结果的因素分析和形态综合这样三个向度……”这个短语就可以认定三个向度是指运作向度、内容向度和结果向度。如果对这个短语内容的层次关系一时弄不清楚,凭第2句的其中以运作向度的扩散思维和结果向度的转化……”可知,另一个向度一定是内容向度。如果我们不是这样具体地结合语境作分析,易者亦难矣
  
就目前情况而言,不少同学在理解词语、句子时已能结合语境,其他问题则往往疏于结合,因而往往出错。这里再举一例。1999年《创造宣言》第22题:4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不少考生对本题的解答可以说是不知所云。其实只要紧密结合语境作分析,本题是完全可以解答正确的。原文第3自然段说,教育者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是集体创造值得彼此崇拜之人在一个集体当中,每一个活人之塑像。是这个人来一刀,那个人来一刀,有时是万刀齐发,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那便处处是伤痕,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从这里已经可以看出,所谓刀法就是教育方法。第4段开头又说,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所谓创造技术,就是教育方法。倘使这样结合上下文来思考,本题就会答得比较好。同年第24题是一道赏析题,其中B项说,作者引用歌德的话没有勇气,一切都完,着重证明惟有大无畏精神才是创造取得成功的关键。一些考生不加思考,按一般道理作推断,认为此项是正确的,其实本项是错的,因为原文接下去就说,是的,生路是要勇气探出来,走出来,造出来的。这只是一半真理……”。这再一次启示我们,答题,离了具体语境,就会出错。
   4
.精心组织答案
  
所谓精心组织答案,包括三层意思。一层是指弄清题目的要求,包括问什么,要求答什么,用什么语言形式,有哪些限制条件,力求一一满足;二是依据原文的关键词句,客观地组织答案;三是检验答案是否满足试题的各项要求。以前文已经举到的1996年的第25题为例。试题是这样的:最后一段中,作者所说的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那些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口的音乐。(不超过20个字)”,依据最有深度可知那些”“音乐是指音乐作品的内容而言的,而不是指音乐作品的形式;依据题目规定的格式,本题的答案实际上是给的音乐前面加上恰当的定语,但这定语不能超过20个字。因为这最有深度的音乐是指贝多芬以后的,也就是在贝多芬音乐影响之下产生的。所以形成答案的关键语句应从介绍贝多芬音乐创作所表达的内容感情的文字中去寻找。第2自然段中说: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虽然但是以下的文字都是说贝多芬音乐创作注入的激情,但是有惊人的活力和激情最高激情的区别,因此形成答案的关键语句是后者,答案是具有产生于思想、信念的最高激情。代入原文中去检验,可以肯定地说,这一答案是正确的。这里我们强调精心,是因为有一些考生做简答题时是漫不经心的,即靠写出答案,这是应引以为戒的。
  
在过去的试卷中,有时规定“用原文作答”,有时规定“用自己的话作答”。而近几年的试卷中却几乎见不到达一类用语。有不少同学对这一变化不太理解,答题时总要问用谁的话答题”。表面上看,试卷本身对“用谁的话作答”似乎没有明确要求,但一般不照抄原文作答,因为照抄原文作答就会突破规定的字数,还会与试题规定的答案形式不协调一致。高考命题组有几次在对试卷作分析、评价的文章中也说到“为了防止考生照抄原文作答……”恰当的做法是把原文中与答案密切相关的词语或句子组织到自己的文句中作答。上文所举1996年第25题的答案就是这样的。

课堂练习:

   

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塑料制品的用量与日俱增。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不少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人们把它形象化地称为“白色污染”。
  
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加上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用后即扔,塑料垃圾因此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风飘扬,塑料袋、塑料薄膜、农用地膜、快餐盒、饮料瓶、包装填充物等,飘挂在树上,散落在路边、草地、街头、水面、农田及住宅周围,给人们的视觉带来不良的刺激,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其中,污染最明显、最令人头痛的,是那些遍布城市街头的废旧塑料包装袋,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据有关部门统计,仅一次性塑胶泡沫快餐餐具,我国全年消耗量达4亿至7亿个。尤其是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旅客随决将用过的塑料快餐餐具抛之窗外,甚至列车服务员亦将垃圾弃之车外,造成铁路干线两旁的的树木枝条飘挂成串全国铁路每天废弃的塑料快餐餐具高达150万只,从空中鸟瞰,铁路两旁已经形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群众感触很深,反应特别强烈。
  
而且聚乙烯等塑料原料是人工合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分子结构非常稳定,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自然界几乎没有能够消化塑料的细菌和酶,难以对其生物降解,所以塑料埋在土壤里可能二三百年不会腐烂。正是因为塑料降解时间长,所以潜在的危害更大。当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垃圾场被填埋或散落在田野进入土壤后,混在土壤中会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由于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而废弃在地面或水上的废旧塑料,容易被鱼、马、牛、羊等动物当作食物吞入,塑料在动物肠胃里消化不了,会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这种“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垃圾日产量为770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解决白色污染问题迫在眉睫。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已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我国新型塑料的研制也取得了重大进展,纸质、淀粉、易降解塑料等新型快餐餐具已在一些铁路列车上使用,从而缓解了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程度。
 
在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尚未全面推广的情况下,加强资源再生利用。据报道,我国北方某城市已引进了3条流水线,每天可处理10吨废塑料,至少60%可提炼成油品,剩下的通过焚烧转化为热能,可用于住宅小区的供暖。
  
美、日等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快餐餐具,我国的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也为此专门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扼制“白色污染”的污染源。
   
不过,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7
.下列对白色污染这一概念的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
.指废旧塑料充斥于各种场所,在公园、车站、影院、风景名胜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随
风飘扬,影响城市和风景点的整体美感的污染现象。
B
.指人们随意抛弃在自然界中的废旧塑料,破坏环境美感,影响农业生产,危害人体
健康,危及动物安全的污染现象。
C
.指铁路行业,由于管理不善,随意将用过的塑料餐具抛之车外,在铁路两旁已经形
成两条白色污染带的群众反应在特别强烈的污染现象。
D
.指废旧塑料作为生活垃圾进入土壤后,影响土壤内的物质、热量的传递和微生物的
生长,改变土壤的特性的污染现象。
8
.对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B
.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识薄弱。
C
.塑料制品多属于一次性使用品,用后即扔,充斥于各种场所。
D
.废旧塑料很难被自然界的光和热降解,并且难以对其生物降解。
9
.下列对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塑料制品生产时加入的添加剂是有毒的,当塑料垃圾存放日久,有毒添加剂便会释
放,污染大气和水资源。
B
.塑料垃圾被动物吞入,导致动物肠胃肌体损伤和死亡的白色污染现象在动物园、
牧区、农村和海洋屡见不鲜。
C
.据报道,北京市塑料垃圾日产量为3600吨,每年总量约为14万吨;上海市废塑料
垃圾日产量为770吨,每年总量约为29万吨。这些数据是骇人听闻的。
D
白色污染问题主要由于人们对废旧塑料造成的环境污染缺乏足够的认识,环保意
识薄弱,缺乏良好的生活习惯的方式。
10
.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关于治理白色污染的推断不正确的一项(    
A.易降解的塑料制品因成本偏高影响了在治理白色污染中的全面推广。
B
.加强对塑料垃圾的再生利用、变废为宝是治理白色污染的重要方法。
C
.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可降解塑料解决了白色污染
D
.治理白色污染必须加强和完善环保立法,减少塑料垃圾的产量。
 

人类正主导第六次物种大灭绝

  一位英国科学家昨天警告说,人类正主导着一次动植物物种灭绝的惨剧,其规模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

  去年卸任的政府首席科学家、现任皇家学会主席梅勋爵推算,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速度要快1001000倍。对化石的研究表明,历史上曾发生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而与此同时,即使在最贫穷的国家,人的寿命则更长也更健康。过去5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差距已从26岁缩小到了12岁。

  梅勋爵说:“人类开辟的耕地越来越多,精耕细作的程度也越来越高,使人类得以逐步实现自诞生之初的农业之梦,即种植只有人类自己可以吃的作物,绝不允许野草和害虫分享。这样就对生物多样性的食物链产生了影响。”

  他说,这一问题由于无知而更加恶化了。人类迄今已认知了150万种生物。而地球上可能还有300万种到1亿种未知的生物。

  他将已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保守地估计,上世纪每年减少一种——与对过去各个时期生物研究得出的灭绝速度进行了比较。

  “如果以哺乳动物和鸟类作为代表,上个世纪记录的灭绝速度是化石显示的平均灭绝速度的1001000倍。本世纪的灭绝速度还会更快。”

  历史上曾发生过的5次物种大灭绝:4.4亿年前奥陶纪将要结束时的一些事件使几乎所有的珊瑚和鱼类以及25%的物种灭绝;37亿年前的泥盆纪行将结束时,许多鱼类和70%的海洋无脊椎动物消失了;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当时80%到96%的海洋物种灭绝;21亿年前三叠纪末期,大批海洋生物和部分陆地动物灭绝;6500万年前白垩纪的结束伴随着恐龙的灭绝。

  许多物理学家推测,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

7.以下不属于可能造成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原因的一项是

A.地球遭到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

B.人类注重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对野生物种的生存产生影响。

C.农业技术的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食物链产生了影响。

D.人类对地球上大多数生物的无知使物种灭绝的问题更加恶化。

8.以下不属于动物灭绝速度加快的根据的一项是

A.已知的鸟类和哺乳动物估计在上世纪每年至少减少一种。

B.目前,人类的寿命更长也更健康,并且在这方面缩小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

C.上世纪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比历史上千百万年来的平均灭绝速度要快1001000倍。

D.本世纪物种灭绝的速度比上个世纪更快。

9.对原文最后两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5次物种大灭绝可能都是由于地球遭到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造成的。

B.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2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期,这次使地球上80%—96%的物种灭绝。

C.历史上的每次物种大灭绝都给地球和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D.最近的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6500万年前,这次灾难的最大受害者是恐龙。

10.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曾出现过5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这一结论是通过对化石研究而得出的。

B.按照目前鸟类和哺乳动物的灭绝速度计算,人类已认知的生物将在150万年内基本灭绝。

C.与历史上5次物种灭绝所不同的是,第六次野生动植物灭绝是由人类主导的。

D.第六次物种大灭绝的规模和灾难程度将超过历史上的任何一次。

答案

7 信息筛选 3 B ACD项概括不全面。白色污染包括视觉污染和生态污染两方面。
8
文意理解 3 A A项不是造成白色污染的原因。
9
文意理解 3 D 抓住“否则”,整体理解“要解决白色污染问题,一定要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培养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方式,否则,治理白色污染并不是一个轻松的话题”。
10
文意推断 3 C 文本中“研制成功以植物淀粉为主要原料的可降解塑料,大大缩短了其降解周期”,并不意味着解决了“白色污染”。“白色污染”必须综合治理。

7 A  用类比的手法说明第六次物种大灭绝可能出现的后果,不是原因
8 B  是加快动物灭绝速度的原因,而不是证明灭绝速度加快的根据。
9 D  A项:原文说许多物理学家推测,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可能是当时地球遭到了一颗小行星或彗星的撞击,这里以偏概全,推广到5次物种大灭绝,并将推测变为肯定;B项: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使当时80%到96%的海洋物种灭绝,而不是“80—96%的物种灭绝,这里偷换了概念,扩大了范围;C项:历史上的每次物种大灭绝都给地球带来毁灭性的灾难,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混淆了程度的深浅、范围的大小。
10 D  原文说人类正主导着一次动植物物种灭绝,其规模不亚于6500万年前造成恐龙灭绝时的灾难,并未说规模、程度超过任何一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化学污染已超出地球的安全边界!科学家警告:第六次大灭绝已开始
科学家我们身处第六次大灭绝(图
昆虫繁殖实验显示,一妻一夫制提前灭绝,一夫多妻制反而能生存
2017高考全国【二模真题】理综(附答案) | 含金量极高!
物种灭绝(下)第六次大灭绝已经开启,你我正身处其中
2012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分类汇编:压轴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