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古帝皇秘史——《山海经》揭秘

以各民族姓氏、图腾、神话作为破解华夏文明发展史的线索,以编年体的形式再现上古帝皇的秘史。对山海经进行揭秘,以《山海经》中的帝皇谱系为架构,以民族神话做拼图,解开关于史前帝皇、远古诸神以及民俗风情等的秘密。

在建立上古帝皇史的同时,揭示玉皇大帝、西王母、九天玄女、炎帝、蚩尤、黄帝、夸父逐日、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神话人物本来的面貌,还原神话的真实。同时与当代少数民族及考古相结合,解读了山神、海神、四方神、天干地支、巨人族、女人国等神奇的民族风情。

以古本《山海经》为框架,以《竹本纪年》《史记》等为重要参考资料,以各民族的神话传说作为补充线索,创造性地再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夏朝建立的历史。从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到炎帝、黄帝时期的“三皇五帝”都包括其中,为解读山海经提供了一条清晰的线索。

把《山海经》定义为华夏族试图独立发展的文明传播史,分析了华胥族与其他民族进行联姻、文化交流与传播的历史,最终建立夏朝,演变为“华胥族”的漫长历史。

把帝皇家族谱系作为主要线索,系统分析《山海经》的秘密。从《海经》部分入手,以各民族的联姻与家族谱系作为破解《山海经》的入口。  

1、《山海经》中的时代划分及过渡时期

黄帝以前的历史实难考据,把甲骨文作为上古文字考据,进而确定殷商文化的存在,也只是近百年来的事情。这里从旧石器时代的有巢氏开始,到周文王建立周代,划分为几个远古历史时期。

(1)《山海经》记载的时代

旧石器时代,代表人物有巢氏。距今约两万多年。

新石器时代,代表人物燧人氏、弇兹氏。距今约一万五千多年。

原始林业时代,代表人物伏羲氏、女娲氏。距今约一万两千多年,以史前大洪水为标志。

原始农耕时代,代表人物神农氏炎帝。距今约七千多年。

改良农耕时代,代表人物轩辕氏黄帝。距今约五千多年。这也是有据可查的中华文明五千年说法的由来。大禹之子建立夏代,距今约四千多年。

原始商业时代,代表人物商汤。距今约三千五百多年。

原始政治时代,代表人物周文王。距今约三千多年。

《山海经》记载的历史主要集中在神农氏到夏启时期,即距今七千多年到四千多年的历史。

(2)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演变

从有巢氏到夏启建立夏朝为止,是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的过渡时期。这个时期部落中占据话语权的多为女性,在婚姻产生的后代或衍生的新部落多随母系姓氏,或重新创造具有母系部落特征的姓氏。但母系社会的代言人可能是男性,这是为了战争和交际方便的需要。一般来说,在文明形态越原始的部落中,母系的地位越高。这无论是周代以后的草原部落,还是现在依旧存在的原始部族中依然可以见到这种文明形态。

(3)从部落长老制到国家制的过渡

《山海经》中记载的各部落中,最早实行的是部落长老制,各个有血缘关系的小部落组成大部落,大部落组成部族,比如华夏族等,各部落因实力不同而推出人数不等的长老,组成长老协会,进而推举出部落首领。中原和东方部族推举出的首领具有如下特征,为燧人氏“风”姓之后,所在部落实力强劲,首领本身最好是与其它实力部落的混血后代,这样容易获得联姻带来的好处,实现强力部族的轮流执政。当然首领也是同时期有创造力和活力的优秀人物。这种“禅让”制度并没有刻意回避父传子的情形,但这和夏启建立的“家天下”世袭制不同,部落长老联盟可以随时终止父传子的情况。

(4)文化中心的从西南到东部、中部的转移

有巢氏应该起源于西南的山部丛林之中,即先天条件十分优越的昆仑圣地,燧人氏和弇兹氏联姻的嫡系后人一直居住在昆仑山,拥有名义上的天下,即《山海经》最早的天帝,具有次一级地位的是西王母,居住在昆仑山之旁。天帝也是后来玉皇大帝传说的最早来源。成为各部落以致大部族首领的往往是实力强劲,拥有相对的先进技术和文明的部落。最早的燧人氏和弇兹氏的后人在昆仑圣地称天帝,统领草原和山林各部落。

但在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又崛起了在山东日照汤谷擅长天文、农时的东方帝俊族,以及在中部以农耕为主的炎帝、黄帝。自此形成的华夏族被草原上的戎狄,西夷和南蛮包围的局面。西王母部落则保留了对西夷和部分草原部落的控制力。而在昆仑山上的天帝在西王母族崛起之时,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符号。在史前大洪水过后,风之五部结盟推出新的共主伏羲氏,并被西王母族承认。昆仑山天帝的称号渐渐被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5)姓氏的演变

姓氏是一个部落最初的文明烙印,宣告其告别了最原始的状态,而为这个文明世界所接受。《百家姓》中的众多姓氏,最远只能追溯到黄帝时期。但《山海经》中记载的历史则可把姓氏的繁衍再向前推演到一万年之久。最早的姓氏为代表草原部落的“允”姓和山林部落的“风姓”,其后的姓氏则因繁衍的需要,由此两姓衍生出来。那些原来在文明的黑暗中挣扎的前行的部落,通过与这两个部落或其后人的频繁战争与联姻,获得了自己的姓氏,从而得以在文明的演化中占据最基本的位置。黄帝成为共主后,姓氏的繁衍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潮,这也代表着更多部族打上了文明的烙印。《山海经》的《山经》部分记录了山川物产,《海经》部分记录了的华夏族与其他部落之间存在的极为复杂的联姻关系。而这种联姻关系以华夏族为主体,基本是从“风”姓演化来的。

(6)图腾的演变

在获得一个伟大的姓氏以后,部落首领所作的还包括创造一个强力的图腾。该图腾和姓氏一起,不但反映了其母系和父系部落的特点,也必须具有新部落的特征。最早的图腾体系中,草原的游牧部落以犬、羊为主要图腾,山林部落以兽类、鸟、蛇类为主要图腾。燧人氏弇兹氏后人中,夷族图腾以鸟为主,蛮族图腾以蛇为主,戎狄以犬为主,羌以羊为主。但草原上的部落,因居住环境的关系,又衍生出以牛、马、狼等图腾来。华胥在向中部迁徙的过程中,华族以山神和木为图腾,胥族以兽类为图腾,这也包括了后来炎帝和黄帝的共祖少典氏熊图腾。其后的炎帝因为农耕的需要,与羌族联姻而建立了牛图腾。黄帝族则因为农耕的需要,选用水族中的龙作为图腾。最初的龙图腾可能具有鳄鱼、蛇的多重形象,也可能指某一类已经灭绝的远古动物。龙图腾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最终综合了多种动物形象的龙图腾终于出现,成为华夏族当之无愧的终极象征。

2、旧石器时代的树屋建造师

名称:有巢氏

别号:大巢氏

部族:不详

图腾:不详

姓:不详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

时间:距今两万多年

大事件:树屋创造者

在中华大地西南域,雪山林立,无数的细流消融而下,又汇成江河蜿蜒远去,使大地充满了绿色和活力。在其中一座雪山的山腰之中,有一个巨大的湖泊,倒映着一座呈四方形的雪山。湖的边上是莽莽苍苍的丛林。旧石器时代某部落首领有巢氏正坐在湖边,忧郁地看着这座后来被称为中华文明起源的昆仑山。

在两万年前的雪山高原上,阳光和雪水比任何地方都显得慷慨,部落中的人也显现出长途迁徙后安定的活力。部落中的女人在林中采集浆果,剥下树皮纤维进行编织。男人外出进行渔猎。有远古艺术意识的人在制造圆形的陶器,甚至深入到巨大的岩洞之中进行绘画,以供祭祀之用。

只有当自然能为生活提供稳定的食物来源时,才能为这些辛劳的人们提供思索的空间。衣食住行之中,树皮纤维和兽皮成为了服装的主要来源,雪山高原的气候也十分适宜。丛林和湖泊提供了同样充沛的浆果、野兽和鱼类。这些远古的部落,无不为文明之光苦苦思索,文明和科技才能为部落提供强大的生存动力,在以后更冷更漫长的岁月中生存下来。至于远行的计划,有巢氏暂时还没有。原来历经多少代的迁徙,经过多少黑暗中部落的围追堵截,才到达这片乐土。在没有更强大的文明和武器装备前,有巢氏是没有计划再远征的。

因而在丛林之中最大的考验,则是居住问题。对于远古人类而言,在身体中的野性本能被文明的理性压制之前,只能追寻其它的动物进行最自然方式的居住。穴居也就成为了当时最无奈也是最理想的方式。高原雪山之中,有足够的洞穴隐藏在山川莽林之中,但空旷而干爽,洞口朝阳,适合居住的并不多。随着部落的繁衍扩大,原有的洞穴已经不能再满足部落的需要。

作为部落的首领,有巢氏比其它人更为忙碌,但因无需亲自从事劳作,他独自思考的时间也更多。他明白穴居并非最好的方式,对于不能飞翔的动物而言,例如虎豹狼蛇,同样把洞穴作为躲藏的第一选择,这也难免和部落的居民产生血腥的冲突。洞穴内部潮湿阴暗,在此生活久的人都会关节疼痛。在最炎热的季节可宿居洞外,但如遇上天阴雨雪,则只能在洞中熬过这无奈的时光。

在有巢氏在湖边对着雪山发呆的时候,一只苍鹰从高空滑翔而来,影子在湖水中一掠而过,向丛林那边去了。有巢氏看着这只苍鹰,若有所思,当他看见丛林边缘一个巨大的鸟巢时,一个灵感促发了他。有巢氏欢呼雀跃,向他的部落奔走而去。故事的结果恰如想象的那样,有巢氏发明了树屋。这些人类的巢穴建立在茂密的树林之中,和鸟巢一样高,但却有屋顶,因而更加结实和暖和。这些更贴近自然的树屋,比洞穴提供了更高的透气性和阳光,而且避免了很多走兽的侵扰。

最初的树屋也许不过是木材、兽皮、树皮、茅草的简单堆积,但随着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树屋的形式有了极大的变化。在空旷的空地上,甚至在湖泊边缘,已经不需要天然的树林。他们把树木或竹子伐倒,销成木桩打入地下,再铺以平板,建筑出样式更为美观的式样。这也就成为后来所谓的干栏式建筑。南方潮湿的气候产生了干栏式建筑,而北方干燥的气候则产生了半穴居式建筑。今日依然存在于很多少数民族之中的吊脚楼,则是有巢氏发明的树屋穿越时光的最好例证。

后来的故事:

有巢氏后人依然保留了巢居的传统,这在西南夷中也比较常见。居巢国作为殷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有记载。历史上,周人对一个叫“巢”的小国并不友好,不远千里派兵征讨,似乎有什么深仇大恨,蜀人与周人也有过节,因而在周王朝的青铜器上,巢、蜀连在了一起。居巢国与巴国、蜀国可能相距不远。

晋代左思在《魏都赋》中写到了一个“魏国先生”,这位先生说:“榷惟庸蜀与鸲鹊同巢……一自以为禽鸟,一自以为鱼鳖。”在古代中原人看来,巴蜀的巢居习俗如同鸟鹊一般,吴越人的水居则和鱼鳖差不多。宋人罗泌的《路史》有过这样一条记载:“有巢氏居于 ”。清人张澍在《蜀典》一书中认为,这个“ ”,不是西南夷昆明族,便是一个叫弥牟镇的地方,而弥牟镇就在今天的成都市新都县。

唐代杜甫由剑阁入蜀,映入他眼帘的,首先是当地奇怪的房屋,这令杜甫惊异不已,他在诗中写道,“殊俗状巢居,层台俯江渚,峡人鸟兽居,其室附层巅”。这些巢居,有的建在草丛之中,有的又在山岭之上,后来杜甫离开蜀地,只身前往湖南潭州,对巴蜀地区的巢居还是念念不忘,“可怜处处巢居室,何异飘飘诧此身”。另一位诗人李白对巢居倒是乐此不疲,他与东严子一起学道,“巢居数年,不迹城市,养奇禽千计,呼皆就掌取食,广汉太守闻而异之。”深山之中,与奇禽为伴,这样的巢居生活着实令人神往。今安徽省巢湖市有居巢区,似与有巢氏后人也有一定联系。

3、华夏民族第一姓

名称:燧人氏

别号:遂人、燧人、燧皇

部族:不详

图腾: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火

姓:风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山林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钻燧取火

距有巢氏发明巢居后,时间又过去了五千多年。白云和光阴在昆仑山的顶上随风逝去,但人类文明的足迹却沿着雪山上流淌下来的河流,遍布到草原、平原、山川、湖泊,乃至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这些衍生出的部落或开拓了数百万年来从未有人类到达的地域,或者与当地原有的土著部落相冲突融合,但这都是文明的力量。当文明的种子飘荡到四面八方时,整个大地呈现出一片万物初荣的局面,孕育着一片繁荣前的寂静来。

在这个时期,虽然部落间的冲突难以避免,但部落间的主体还是以繁衍为主。那么多土地需要人的驻足,自然还是母姓的力量占据了部落的主导地位。母系在部落的决策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但因为战争的需要,有些部落的领导则有可能是男性。但这个男性首领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系的执行力而已。这种母系占据社会主导地位的情况,到夏启建立国家,最终实行男系的世袭制前,还要延续一万多年。每个部落的规模有大有小,但因为生存的需要,具有血缘关系、数量不等的部落可能组成大的部族。而部族间可能建立稳固的联盟,这都是为了生存的需要。

在这种情况下,因为确定部族领导的能力是否合适,产生出了部族长老制度。组成部族的每个部落视实力不同拥有不同数目的长老。一般而言,实力最强的部落往往获得了部族的领导权。但每个部落的实力有起起落落,当某个新兴部落因握有新的发明、发现而占据经济、科技的优势,或新兴部落出现某个特别优秀的人物时,部族的领导权通过长老制实现更迭。这种更迭既可以说是一种长老们决定的“禅让”,有些情况下也会触发战争,但总体的原则是优胜劣汰,使自己的部族赶上弱肉强食的自然法则。

每个部落都建立了自己的图腾,这些图腾鲜明地表示了部落的特征。该图腾的来源可以是令人敬畏的猛兽、赖以生存的动物或植物,甚至是山、水等自然物,风、雷这些自然现象。为了增加部落间的凝集力,凸显部族的整个形象,使外来者望而生畏,部族的图腾可能是领导者所属部落的图腾,或者综合了多个部落图腾特点的新图腾。对于山林部落而言,鸟、蛇、虫类、虎等丛林猛兽类、山、火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狗、狼、牛、羊、马是比较常见的图腾。对于一些在水边居住的部落而言,鱼类、水兽图腾很常见。

在丛林部落之中,实力比较强劲的是燧人氏。燧人氏通过钻燧取火成为了继有巢氏之后最伟大的发明者。在远古社会,茹毛饮血是部落不曾开化的标志。而火则成为饮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原有的火种一般是由雷电带来的,雷击引起的树林起火为远古人类提供了熟食的可能。但小心翼翼地保持火种,在野外,在阴雨天气都是一件十分为难的事情。火种的保管是否妥当,关系到部落的生死存亡。从另一个角度而言,火种的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毕竟随身携带火种,是十分不方便的。

虽然对于燧人钻燧取火没有疑问。然而关于燧,一说是燧木,也有人说是燧石。第一个传说是燧人氏看见鸟用嘴钻燧木而产生了火,于是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第二个传说是燧人氏居住的地方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员用石块追打野兽时,石块和燧石相撞发出火光,燃着了枯木。燧人氏从中得到启发,发明了敲打燧石取火的方法。第二种传说更为可靠一些。无论如何,从此燧人氏部落把人类带入了方便熟食的新纪元。有更多的探险者携带钻燧取火的工具,走入荒野之中,把火种和文明传播到了偏远的角落。

燧人氏的伟大之处,除了发明取火的新方法之外,还有就是发明了姓氏,自此开拓了图腾加姓氏的部落标志,有效地与其它部落区分出来。燧人氏站在山岗之上,看着白云来来去去,看见树林野草低头,彷佛在向一个看不见的神明致敬。这种神秘的力量,被远古的人类称之为“风”,与雨、雷电的一样强悍。燧人氏以其作为部落的“姓”。但风本身是无形的,只能以其它动物来表述。那些御风飞行的鸟类无疑是风的最好代表。而蛇行过草丛或水面,猛兽狂暴的突袭和咆哮,蜿蜒的远山,都具有风的形状。燧人氏的部落以文明的力量凝聚了其它部落时,这些部落或通过联姻的方式,或通过模仿的方式,衍生出姓氏加图腾的标准部落模式来。

后来的故事:

《太平御览》称远古时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为“燧明国”。今日河南商丘流传着燧人氏“击石取火”的传说。从钻木取火、钻燧取火,发展到后来的金燧。金燧取火于日,木燧取火于木。击燧石取火的方法在铁被发现以后,改成了以铁击燧石,名曰“火镰子”。古时常用的“夫燧”、“阳燧”实际上是一种凹面镜,因用金属制成,所以统称为“金燧”。古时人们在行军或打猎时,总是随身带有取火器,《礼记》中就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表明晴天时用金燧取火,阴天时用木燧钻木取火。

4、结绳记事的训犬人

名称:弇兹氏

别号: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

部族:不详

图腾:狗、狼、马、牛、羊、虎豹熊貘类、草原鸟类

姓:允、婼

父系:不详

母系:不详

地域:西北草原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编织、结绳记字、驯服犬类

在燧人氏部落向山林和平原发展的时候,另一支部落也下了雪山,但方向则与燧人氏相反,沿河流向草原和大漠进发。这一个部落的首领弇兹氏发明了用树皮搓绳的技术。她发明的绳有三种:单股的绳称作“玄”,两股合成的称作“兹”,三股合成的称作“索”(又作素)。弇兹氏带领她的部落将“绳文化”发展到了极致。

绳子发明后,远不是能悬挂东西那么简单。弇有“盖”之意,而兹有草席之意,这应该都是指编织技术的延续。绳子进行更为复杂的编织后,可以成为盛蔬果、杂物的筐子,可以随身携带而进行长途的采摘。绳子可以编织成毯子,进而成为垫子、覆盖物,甚至成为衣服。如果说有巢氏改变了远古人类居住的条件,燧人氏改变了饮食的条件,弇兹氏则改变了穿衣条件。这三个条件的改善,又为行创立了重要的前提,使得远古人类可以轻易地迁居他处,开发未曾达到过的土地,把文明的种子传向四面八方。

当一部分绳子上的东西被取走以后,好似全无用处时,弇兹氏又发现了绳子一个伟大的用途。编织成的绳子是各种颜色的,有不同的长短,在不同的部位有不同的结,而这些结又有着不同的形式。如果用这些绳子和结来记录人数、收成,真是再好不过。进一步而言,绳子和结有了编码,不但能记录数字,自然也能记录事情。在象形文字没有正式发明应用之前,“结绳记事”成为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对于弇兹氏部落而言,最早的生活是游猎式的,也是在山林中生活的延续,男人负责狩猎,女人负责采摘蔬果,照顾家庭。在这个时期,马匹或许还未被驯服,但那些在草原上肆意奔跑的形象,势必弇兹氏的部落以强大的震撼力,最终想到要驯服这些狂暴的风的使者,作为坐骑之用。对于猎人而言,最重要的是驯服了原来的狼类,狗成为远古人类最好的朋友。在驯服狼的过程中,绳子无疑起到了重要的重要。当那些捕获的狼被绳子拴在木桩上无可奈何,温暖的篝火和轻易得到的食物最终磨去了它们的野性,与人类签下了屈服的条约。

被绳子的文化贯穿整个生活的弇兹氏,当原有部落的图腾已经不再够用,容易同其它部落重复时,也毫不犹豫地采用了姓氏加图腾的识别标志。她采用了绳子打结的形象,即“允”姓,这也是草原部落的第一姓,同华夏民族的第一姓“风”所并立。对于草原部落而言,犬成为了生活中最必不可少的朋友,因而第一位的图腾即是犬。随着历史的发展,部分游猎部落淡化了杀戮的色彩,转向了相对温和的游牧生活。这时期,马、牛、羊等也开始成为草原部落的图腾。当然,狗的祖先为狼,依然有些强悍的草原部落采用了狼图腾。而在丛林与草原的接壤地带,虎、豹、熊、貘类也会成为草原部落的图腾。

弇兹氏以“允”为姓。以绳子驯服獒犬后,变为“狁”字。弇兹氏的直系后代中,保持以犬为图腾的是“狄”人,狄指皮毛带有红色的犬。另一支为“玁狁”、“猃允”、“猃狁”,猃指一种长嘴巴的犬。因为弇兹氏精通编织技术,在后期则不再采用树皮为原料,而采用羊毛等为原料,编织出轻盈温柔的毛衣、毛毯,即“绒”。自“猃狁”分出的一支“绒人”,因为本身的彪悍,给后来的中原部落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也就成为了全副武装的“戎人”形象。“戎狄”也成为使中原部落最为忌惮的因素之一。

“允”姓后来还分出“婼”姓。“若”愿意为用手择菜,后来演化为牧羊的部落,即羌人的祖先。婼姓的图腾为羊等游牧族图腾。婼地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今作“若羌”。“羌”上面是一个“羊”,下面是一个侧面“人”,是显著的“人饰羊首”的图腾标识。以畜牧为主,也有些地方有了农业。他们部族繁多,或以动物图腾为名,如:白马羌、牦牛羌。“羌”与姜姓音同,华夏族后来的首领炎帝姜姓就来源于华胥族与羌人的联姻。

后来的故事:

弇兹氏是《山海经》中有记载的最古老的远古神明,在大禹时期,以“弇兹氏”为名称的部落依然存在。书中记载:“在西海的岛屿上,有一个神人,长着人的面孔鸟的身子,耳朵上穿挂着两条青色蛇,脚底下踩踏着两条红色蛇,名叫弇兹。”这里的弇兹氏,通过与燧人氏的联姻,而获得了鸟、蛇的图腾,严格来说已经不是远古弇兹氏的真正直系。

《山海经》中提及的弇兹,《列子•黄帝篇》说:“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 ,台州之北。”弇州,即今山东兖州,“弇”古文中通“兖”。今市西30里有山名嵫山,因为“弇兹”的关系,所以嵫山又名崦嵫山、奄山,为神话中日之所入。这大概是弇兹氏后人的一支迁徙到了此处。

弇兹中“弇”有“盖”之意,而盖在古文中通“盍”。氐族自称“盍稚”,意同“弇兹”。“氐”为它族对其之称,氐人是弇兹变为游牧族的一个分支。氐人的一部分与羌族合流,成为氐羌。另一部分进入巴地,与其它少数民族合流,以马、蛇,甚至鱼为图腾。

弇兹氏被后世人追尊为女帝,又称玄女、玄帝、王素、素女、须女、帝弇兹等,也就是后来道教中的“九天玄女”形象的原型。牛郎与织女传说中的织女形象,也是起源于弇兹氏的部落。

5、玉皇大帝的诞生

名称:天帝

别号:帝、上帝、玉帝、玉皇、玉皇大帝

部族:合雄氏

图腾:玉树

姓:不详

父系:燧人氏

母系:弇兹氏

地域:西南

时间:距今一万五千多年

大事件:燧人氏与弇兹氏联姻,推举出天帝,建都昆仑山

昆仑山方圆八百里,高达八千丈,八个方向的山势都市是悬岩陡峭。东南流出来的水,名赤水,它向东北流去,转向东南流入汜天水。南海有汜天山,山上流出汜天水,折向西南流入南海。原来昆仑山流出来的赤水,与南海汜天山流出来的汜天水相接。昆仑山的东北流出来的水,名大河,它向北流去,南流于无达;折向西南,流入渤海。从渤海里有一条水流出,向西流去,折而向北,流入积石山。

昆仑山西北流出一条洋水,一条黑水。它们向东流去。黑水转向西流入大杅,折向东北,向北流入西海。昆仑山西南流出一条弱水,一条青水,向东流去,折而向北,转向西南,流入大河。昆仑山南还有个大渊,深有二百四十丈。站在昆仑山上向西望,那儿是草原部落的领地。站在昆仑山上向北望,那儿有茂密的树木,那是山林部落的领地。

燧人氏弇兹氏结盟的那一天到来之时,也是亘古不变的昆仑上在历史上最为热闹的时候。草原部落与山林部落的人都带着珍贵的礼物,来到了山间的某个平台上。在这里,有巢氏看见鸟巢而发明了巢居,也是在这里,燧人氏与弇兹氏的先祖分别沿着昆仑山上的河流进入了草原、大漠、山林与平原之中,成就了文明的繁荣气象。

每个部落的旗帜、服饰,携带的武器、装备无不显示了部落的图腾特征。草原上的部落计有犬族、狼族、牛族、羊族、马族、牦牛族、野猪族、貘族、虎族、豹族、熊族、鹰族、天鹅族等。头上以角和畜牧动物皮为装饰的帽子,跟随的各式猎犬是草原部落最大的特征。山林中的部落计有火族、山神族、青鸟族、凤凰族、其它各式鸟族、蛇族、虫族、虎族、龙族、鱼族等。担当起燧人氏与弇兹氏中间人的是虎族,这一族在山林与草原上都有活动,也以其勇敢和诚实获得了双方的信任。

经过热烈而严肃的祭祀活动后,燧人氏与弇兹氏盟约的结果如下:

双方部落从此进行频繁的文化与技术交流,部落间不再冲突,以和平为第一前提。燧人氏部落不再向草原上扩展,弇兹氏部落不再上向山林中扩展。鼓励双方的部落进行联姻,由此产生的新部落有选择在草原或山林中生活的权利。

燧人氏与弇兹氏作为双方部族的领导部落,双方保持密切的友好关系,部落间可进行联姻。双方依然保持燧人氏与弇兹氏的称号。双方确定盟约之日由部落中的精英合族,产生新的部落“合雄氏”,合雄氏的历代首领为山林与草原唯一的领导者,称为天帝。天帝有号召双方部落,调停双方矛盾的权利。双方的部落每年要向天帝进贡各种礼物。

在昆仑上险峻之处建立一座天帝的宫殿,宫殿有九面,九面有九口井,井周都用玉石做栏杆。宫殿九面有九扇门。因为虎族在这次盟约中的重要作用,且虎族骁勇善战令人敬畏,具有诚实可信的品质,由虎族选出该族的精英作为天帝的卫戎部队。最终虎族以该族中的白虎族为最佳选择。在宫殿附近建立一座大的囿苑,里面有各个部落献上的珍奇异兽,各式植物,以各种少见的玉树为装饰。

其中比较珍惜的植物是木禾、沙棠、薲草。木禾应该指野生的薏仁。沙棠木材可造船,果如红杏,味如李而无核。薲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吃下去可去除烦恼。另有一种服常树,树皮可以做衣服,应该指今日的桦树。山中还有鹑鸟族,主管天帝日常生活中各种器用服饰。另有草原上的土蝼族和山林中钦原族担任守卫工作。土蝼是一种四角的羊。而钦原形状像一般的蜜蜂,大小与鸳鸯差不多,名称是钦原。山的西南面还有山林中的凤凰族与鸾鸟族守卫这个方向。

燧人氏与弇兹氏建立的草原与山林的盟约影响非常之深远,草原与山林部落间的交流与联姻带来了双方的信任和理解。这种相对和平直到一万年之后才被完全打破。

后来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流逝,戎狄进入了草原深处,氐羌部分与山林部落合流,部分依然活跃在草原与山林的交界处。弇兹氏对草原部落的掌控力渐渐失去,甚至氏族本身也进入了山林之中。弇兹氏对草原部落的统治力,被西王母取而代之。原有的天帝渐渐成为一个象征,但与山林部族更为亲近。

一万年后,草原部落与山林部落的和平被一个大事件彻底打破。周王朝定朝于酆、镐时,与戎人相近。周幽王与诸侯约定:筑碉堡在官道上,远近都可以听见,如果戎寇入侵,就击鼓相互传报消息,诸侯的兵都来到都城救天子。戎人曾经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都来了,褒姒就十分开心的大笑。周幽王想看到褒姒的笑,于是数次击鼓,诸侯的兵也数次来到却没看见戎人。等到后来戎人真的入侵,周幽王击鼓,诸侯的兵却不来了,周幽王就死在骊山脚下,被天下笑话。

黄帝姬姓建立的周朝,实行礼治,为历代所推崇,成为华夏民族最美好的回忆。周朝既然被戎人所灭,华夏族也就与草原部落有了难以泯灭的仇恨。原有的频繁交流与联姻被掩盖了,有了华夏族,有了被“戎狄蛮夷”这四海包围的危机感,有了华夷之辩的民族争锋。其实无论以血统还是文化本身来划分华夷,都不是太确切的。两者在漫长的历史上早已不可分了。文化的隔阂会带来更深的误解。于是在周朝过后,华夏族与草原部落以一种血腥的征服被征服的方式,进行痛苦的融合,一直以战争的形式加速融合,最终进入今日中华一统之大局面。

这位燧人氏与弇兹氏盟约后产生的天帝,是玉皇大帝的最早原型。玉皇大帝作为道教中最高级的神明之一,地位仅在三清尊神之下。但在世俗的心目中,玉皇大帝却是中国最大的神祗,是众神之王。玉帝源于上古的天帝崇拜,因为昆仑山盛产玉石,天帝就又有“玉皇大帝”的称谓了。殷商或更早的时期,人们称最高神为帝,或天帝、上帝,这是一位支配天上、地下、文武众仙的大帝。

在《山海经》经中,有一位隐隐约约的天帝,只称为“帝”。而“帝俊”一系是燧人氏的风姓后人,统领的是山林部落。至于“炎帝”、“黄帝”一系,是后来崛起的中原部落的领导。从权力上看,东夷的领导人“帝俊”长时间处于山林部落的领导地位,一直到代表中风势力的炎帝崛起后为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王母的真容
漏天机:风水师的绝密手稿【续71】
从山海经的角度,剖析三皇五帝的发展史以及人物架构体系
从史籍中看神农氏和炎帝
少昊遗墟与“五神山”
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山海经》:“窫窳”究竟经历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