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山海经-海内经卷十八

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曰朝鲜;天毒,其人水居,偎人爱之。

【【古这一节本来讲的很明白,却被某些研究者搞糊涂了。首先,东海,即太平洋,“东海之内”,不是在海中,而是从中国看,是在东海的内侧。北海指北中国海,即今之日本海,其次,在北海的一角,有两个相连的地理名称:朝鲜、天毒,而不是分别在两个地方。再次,其人水居,即如绍兴、苏州、威尼斯等城市一样,在水道环绕之中居住,以水路为交通。最后,“偎人爱之”,这个“偎人”就是倭人;《玉篇》云:北海之隅,有国曰偎人,以偎人为国名。就是说偎人早就惦记朝鲜、天毒,总想纳入自己手中。

有些注释,北辙南辕。首先,没有弄清东海与北海的地理位置,更不知道北海即今日本海,于是就把地址搞乱了。郭璞在注中不提东海、北海的具体位置,原因是他看到了天毒这个词;他把天毒解为天竺,和东海、北海很难挂钩。这样一来,就使后来一些注释跟着混乱下去。郝懿行更进一步:“《史记·大宛传》云:有身毒国。”《索隐》云:“身音乾,毒音笃”。孟康云:“即天竺也,所谓浮图胡也。”我们说:不是“浮图胡”,而是注得“胡涂图”。其次,在同一地域,有朝鲜、天毒,肯定相接或相邻,不能远隔万里;天毒在北海之隅;而身毒就是印度,在南海之滨,怎么能和朝鲜挨得上呢?如此胡涂,真如《春秋左传·僖十四年》楚使所说:“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何故?”再说:身毒的身,怎么可以读成乾呢?身,甲骨文为 ,乃孕妇的形状,本读为孕或用娠来表示,也读shen申,从未见读qian乾。身毒,印度,其音相通;而天毒则无法与之相通。

再次,其人水居,是城寨中有水渠相连,相通,并不是“临大水而居”,更不是住在水里。东北地区集安市内,在80年代仍有水渠相绕相通,和现在的丽江一样。有人说:“小水貊,临小水而居”,这也和“水居”的概念并非一样。小水是鸭绿江,古又称弱水、弱落水。身毒人“临大水而居”,指的是印度河或恒河水。既或是小水貊和印度也不相干;可见其谬。

最后,“偎人爱之”,藏经本有作“偎人爱人”,错了。如果“偎”可作爱解,那又何必重复“爱人爱人”?明显不通。有些注者甚至干脆就改成“偎人爱人”,这就有些草率。“偎人”,实际就是倭人;倭,原本读wei委,本为淮(wai)夷之连读,周初造反,被征讨逃入大海;后来被称为“倭奴”,于是“倭”始读wo喔。“偎人”爱朝鲜、天毒,并不只是表示感情而已;从周代起,倭人就一直想侵占朝鲜和天毒。而且历史早已说明确系如此。

那么,天毒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天,古又读安、元、乾、玄;“天毒”就是安图。少昊之子驩兜,本生于安图,故叶音名天德,又读成温德;后居于集安丸都山,故此地后又称玄菟,都是音转,但“万变不离其本音”。在《海内东经》中就有“都州在海中”的记载,这都州就是天毒;“海中”正说明在朝鲜半岛北部,东西两面都是海。所以《海内经》才把朝鲜和天毒连接介绍。

现在一些关于《山海经》的书中,仍然因循着过去的误解,以讹传讹,造成不良影响。兹简列如下:

1、《山海经校译》(袁珂):

东海海内,北海的角上,有国家名叫朝鲜、天毒,人们都傍水而居,对人怜悯慈爱。

2、《山海经解》(张步天):

东经东海指黄海、东海海域,北海指今渤海。……本条或是:东海之内,北海之隅,有国名朝鲜、玄菟、偎人、索人,其人水居。

3、《山海经译注》(沈薇薇):

东海的海内,北海的一角,有个国家叫朝鲜,还有天毒国——也就是天竺,今天的印度,那里的人民都傍水居住,善良慈爱。

4、《山海经全译本》(陈富元译注):

在东海以内,北海之角,有个国家名叫朝鲜,还有个国家叫天毒(古国名,亦即“天督”,就是天竺国,即印度的古称)国。那儿的人傍水而居,相互之间亲近慈爱。

5、《山海经》白话全译:

在东海海内,北海的角上,有个国名叫朝鲜,还有个叫天毒国。那儿的人傍水而居,以修善慈心而不杀生。

6、《山海经研究》(张春生):

“天毒即天竺国”,就是实际上指古代印度。“其人水居,偎人,爱人”,爱又借为薆(暧);天毒国人为什么让自己隐藏到水里去呢?那是由于当地天气毒热的缘故。

按,准确的今译应为:

在太平洋的这一侧,北中国海的一角,有国(地方)名叫朝鲜、天毒(玄菟)、倭人(古日本人)垂涎这两个地方。】

一、“高句丽”到底是什么东西

晋代干宝在《搜神记》中讲到东北的高丽(稿离),国君金蛙之侍妾偷人所生的东明(朱蒙)叛逃的故事,和《好大王碑》文开头的情节大致相同。说明高句丽的“始祖”不仅是汉人,而且是叛变其父,后来又灭了其所出的高丽国;特别是大肆掠夺邻近郡县,对抗中央王朝的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的分裂武装集团。这已为历史研究所证明,是谁也无法抹杀的事实。

朱蒙逃到通化地区拂流水上游“结卢而居”,还找了一位寡妇度日。后来卒本夫余老王看他骑射身手不俗,收他为女婿,于是继承了这个地方势力。这是公元前37年的事。当时朱蒙直到第二代类利,都不知道旁近还有个国内城(沙勿泽——少典之国)、丸都山城。可见高句丽的历史和集安本来毫无相干。卒本夫余第二代类利,在公元15年,攻占玄菟郡高句丽县,从此自称高句丽,但“不改高氏”,就是还姓高。所以“高句丽民族”、“高句丽文化”、“高句丽国家”的提法,都是不符合史实的。公元3年,高句丽迁到集安,当时叫“国内城”,原有的沙勿泽(少典之国)为其所灭。

二、高句丽靠什么维持700多年

类利攻打高句丽县,杀县令,本属无视中央政府,滥肆杀伐的违法犯罪行为;但因为当时正值汉末,内战频仍,无暇顾及。曹魏建立之初,高句丽侵掠东北西部一带,曹操派幽州刺史毋丘俭讨伐高句丽,大胜。隋炀帝时,也曾讨伐高句丽,但“无功而返”。唐太宗时,几次征讨均未彻底解决。直到公元667年,唐高宗时讨灭高句丽,把大部分民众散入中原几省,把部分女真,靺鞨民众迁至营州(朝阳地区)安置。同时设安东都护府管理乐浪等郡。

为什么高句丽能苟延700多年?第一,中国内部战乱不停,让高句丽人钻了空子;第二,东北东南部山区,易守难攻;第三,高句丽通过一些掠夺战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第四、自朱蒙起,制造“神话”,说自己父是“天帝之子”,母为“河伯女郎”,死后“乘黄龙升天”,“神猪”(朱蒙所化)把高句丽人指引到了集安一带,从此发迹等,蒙骗众多高句丽人;最后,使用两面手法,“乍臣乍骄”,时附时叛,给自己留下后路,迎合了当时朝廷的绥靖政策。

但是,决不能因为有这700多年的历史,就来认定它是什么“国家”、“王朝”、“与唐王朝平起平坐”、“独立”、“特殊”。其实,叛乱时间越长,其罪过就越大;它的灭亡只是时间而已。

三、歪曲历史的意图何在

1895年,清政府在日本帝国主义胁迫下,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使日本占领了朝鲜半岛。这是臭名昭着的《田中奏折》中的第一步。下一步就是进占满蒙。在此种侵略政策指导下,由日本关东军和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等积极活动,打出了高句丽牌。这张牌确实迷惑了一些人,甚至至今不悟。正是“欲灭其国者,先灭其史”。

1993年,曾有一次“高句丽国际学术会议”,有国外学者提出:“高句丽就是高丽,朝鲜、韩国就是高丽的后裔”;甚至说:“中国的东北原是朝鲜的领土”等;有的中国学者缺乏历史知识和责任感,竟随声附和,助长了谬论的传播。可见其遗毒之深。在“申遗”过程中,就遇到了这个棘手问题,造成一些后遗症。

四‘“纪念”高句丽为哪般

在“申遗”之前,已经有人考证:1、集安大禹山为大禹的出生地,3319墓为大禹母亲之墓,“画像石”为禹母石;2、丸都山城为少昊之子驩兜所建,并非高句丽“卫城”;3、“将军坟”为女真人在3100年前为将军姜海瑞所建,并非高句丽20代高琏墓;4、“国东大穴”周代称“耹隧”,清代称“爱豁”,是帝喾时的“高禖”;5、“尉那岩”就是后羿为嫦娥所建月宫所在,“嫦娥奔月”本是从集安出发,奔向西方大月氏国;6、“洞沟文化”为通古斯人之发祥地;7、台山是有邰氏即今犹太人的故乡;8、汉武帝东巡时至九原所拜的“启母石”,是大禹夫人女娃之石,在今台上,台上即古籍中的“禹成婚于台桑之野”所在;9、集安应为夏、商、周、秦之发祥地;等等。并指出“高句丽文化”根本就是汉文化,《好大王碑》就是铁证;所有山城和方壇积石墓(其中高大的不是墓葬而是祭壇),都不是高句丽人所建,他们只不过利用过而已。

这些发现,有确凿证据,不仅为古籍所载,也已为考古发现所证实,并与民间传说相吻合。但这些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申遗”前,有些学者向中央和省委领导反映意见和看法以后,省社科主管部门也曾派出“调查研究组”,但仍以“证据不充分”为借口,予以压制;甚至打假报告,欺上瞒下,坚持以“高句丽”为“申遗”主题,还说什么洞沟古墓群为“高句丽王朝贵族墓”等等,死抱高句丽大腿不放。由于主办“申遗”的某些人没有向中央反映真实情况,为申遗带来不良后果。“申遗”以后,按说应该清醒一些了。不然,有些人仍在蠢蠢而动。在集安,为了发掘“高句丽王室遗址”,竟然把集安市委和市政府大楼扒掉;在毫无“收获”之后,在废虚上建了一个“高句丽遗址公园”;好一个没有遗址的“遗址公园”!现在还在建什么“高句丽历史博物馆”,等等。这些人,有的还因此获得了丰厚的奖项;而建言者至今仍被冷落一旁;这比“焦头烂额者坐上席,曲突徙薪者为下客”有过之而无不及。

此外,在广告中,在出版的有关古迹介绍和旅游指导之类的书刊中,还在大力宣扬“高句丽文化”等,不顾事实,不遗余力。这到底是为哪般?难道让我们去为那些分裂祖国,搞武装叛乱的罪犯们顶礼膜拜吗?难道让我们甘愿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拱手让人吗?在举国上下,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筑和谐与小康社会的形势下,这些误国害民,又影响国际关系的不和谐音和不合宜举动,难道不该予以追究和制止吗?凡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为此思考一番的。】

西海西海之内,流沙之中,有国名曰壑市。

西海西海之内,流沙之西,有国名曰泛叶。

流沙流沙之西,有鸟山者,三水出焉。爰有黄金、玕瑰、丹货、银铁,皆流于此中。又有淮山,好水出焉。主

流沙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斋原文无标点,无段落,因此常被混为一谈。首先,在“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两个国,朝云——哈萨克,司彘——车师;流沙指塔里木大沙漠,黑水指车尔臣河,这是一段。其次,也就是最难解的部分,先说黄帝之妻雷祖生昌意,昌意是其次子;长曰帝挚金天氏,少昊;三曰始均,生北狄。昌意原在东方,处于嫩江流域,后降处西方若水之地;此若水并非雅砻江,而是中东之浊水氏,所以后面才说娶淖子阿女,生颛顼。颛顼即耶稣原型,生于伯利恒,这方面早有论证,在此不多谈。

下面一段最为奇特:昌意生韩流。昌意降居若水,所有史书记载均无问题。唯“生韩流”,则有不同。《竹书》:“昌意降居若水,产帝乾荒”。郭璞认为:乾荒即韩流也,生帝颛顼。清人郝懿行案:“《竹书》及《大戴礼》、《史记》皆不合,当在阙疑。郭氏欲以此经附合《竹书》,恐非也”。他认为没有韩流生颛顼这回事,这是很正确的。因为昌意降居若水,取淖子阿女,生颛顼,之间并没有其它过节。但是,问题出在第三段。

“娶淖子阿女,生帝颛顼”,这是昌意的事,与乾荒或韩流无关。但“娶”字之前无主语,因而被误解为乾荒或韩流娶淖子阿女。《竹书》就是被《海内经》所误导;郭璞想附合之,也就错了。

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二,一是此段对韩流的描述是不是注解语,而混入正文,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二是在“娶”字之前是否应有昌意字样?两者皆有可能,暂且放下。关键是韩流之后的那些描述究竟是些什么。“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这不像是人的样子,明明是一个大人熊。人熊和韩流有什么关系?

寒流,为什么又记为乾荒?这是原文模糊造成的,实际上,它既不是韩流,也不是乾荒;而是韩荒、寒荒。《大荒西经》“有寒荒之国,有二人,女祭、女 ”,《商书》作女鸠、女房,而不是女祭、女蔑或女祭、女戚。此寒荒之国即在阿尔卑斯山,也就是常阳、常羊、常羲之山,其名称来源于昌意,昌意古又读为常娥,西王国所在地。从唐代《天下地志图》看,此地又叫广寒山,广寒就是寒荒。所以这里不是中东,与颛顼之母淖子阿女没有关系,颛顼也不产于此地。但寒荒之国确系昌意后来所居之地,因而说:“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荒)”。女祭、女为昌意之女,在这个意义上,则是“昌意生韩流(荒)”。

阿尔卑斯山,意大利语为Alpi,法语为Alpes,匈牙利人称阿尔伯特,就是有罴氏。黄帝先封于西,居阿尔卑斯山,建轩辕之国,号有熊氏,实为有罴氏;因阿尔卑斯山以盛产人熊而闻名于世。黄帝家族“使四鸟、虎、豹、熊、罴”。人熊是不易驯服的,但黄帝与炎帝战,“三战方得其志”,就是使用了虎、豹、熊、罴作前驱,所向披靡。

所以“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在韩流之后应有“有兽”字样;在“豚止”之后,加“名曰罴”;即:

韩荒有兽,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名曰罴。

这样就完善了。有人会问,罴为何“麟身”?这不是身上长鳞,而是像麒麟般高大粗壮;“豚止”,并不是偶蹄类,而是脚趾像猪,尖硬。古籍中漏简、错简、残简在所难免;但如非原版原简不可,恐怕就永远考证核实不了;只要本着科学的、实事求是的精神,仔细琢磨,就会出现“柳暗花明”之佳境。】

流沙流沙之东,黑水之间,有山名曰有死之山。主

华山华山青水之东,有山名曰肇山。有人名曰柏高,柏高上下于此,至于天。知

西南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鸾鸟自歌,凤鸟自,灵寿实华,草木所聚。爰有百兽,相群爰处。此草也,冬夏不死。主

南海南海之外,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若木,若水出焉。【南海指印度洋,黑水应为赤水,青水指青尼罗河;其间当为古埃及、苏丹等。“有木名曰若木”,应为有山名曰若木;“若木”,即诺姆,为部落之意,埃及古史称,在五、六千年前,在尼罗河两岸就有65个“诺姆”,就是“陇”、“垅”,如开罗,即开垄。一棵树不能出一条河,这里流出的“若水(弱水)”,即尼罗河,若(弱)又读“溺(niao尿)”;实际上是两色河——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交汇后形成的两色水(日本语为にぃろ)。】【知南海,指印度洋;其外,指北非一带。黑水,指黑海;或应为赤水,指红海。青水,指青尼罗河。“有木”,实应为“有国”,因为下面说“若水出焉”,必为地名,而不会是一棵或一种树。“若木”,就是古希腊语“诺姆”,英语为nome,指古埃及的省。据西方史书记载,在5500年前,尼罗河流域就已经有65个“诺姆”了;就是居民点。在古代语言中,就是“陇”、“弄”,也就是村落、部落的“落”。“落”又读为la拉;香格里拉就是相隔里落,指世外桃园。又如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等的“拉”字,也和诺姆相通,而读音不同,均指居民点。

古人误以为“若木”只能是一种树,所以把“有国”或“有山”字样改为“有木”,这就是误解,因而造成几千年误导】【《秦本纪》:“皋陶生大费,是为伯益;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大廉又写为大连;是伯益在东北的妻子所生,在今通化地区的大连川(云南也有大连川,当为大连之后裔,迁徙于南方之一支所居),为鸟俗氏,也叫鸟谷氏,夏代叫薄姑;《大荒东经》之波谷山,即其东进中所驻地,到达美洲后,居鸟谷、青邱之地。而嬴民之国、嬴土之民,则为大费之族。嬴秦氏就是他的后裔。

舜赐大费即伯益为嬴姓,封于秦,妻以姚姓之玉女,生若木。若木之名源于外祖母家乡的一种树;但和古埃及的若木无关。

《秦本纪》所说:舜把姚姓之玉女嫁给伯益,此姚姓之玉女的家在什么地方?经查在今蒙古南部的诺本冈山一带。《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

综观《山海经》,凡一连点击几座山的时候,那就是几个山均相距不远。大荒指北荒之外;连叙三山,当为今蒙古南部的三座大山:阿塔斯山,高2702米,在三座山的西端;东赛汗山,高2846米,居中;诺木冈山,居右下。在文中,分别为衡石山、九阴山、泂野之山。衡石,读阿塔斯,赤为阿卡,古音相近;九阴与东赛汗则不相干;但九阴则是对比阴山而言,说明它在阴山之北,当可以说得过去。泂野之山的意思则是濒临于南部的平原地区;而九阴山的东北面是蒙古高原,北面原是“大泽千里”,一片汪洋。

在泂野之山——诺木冈山上,“有赤树,青叶赤华,名曰若木”;一看就知道,现在的山名来自这里的一个树种。“五藏山经”著述于大禹治水之前,而后来地名多有变异。泂野之山变成诺木冈,原因在于若木,是这座山上特有的一种树。

诺木冈山和伯益之子若木的关系也在这里。《海内北经》说:

舜妻登比氏,生宵明、烛光、处河、大泽。二女之灵,能照此所百里。一曰登北氏。

宵明、烛光之名,源于所居之地,“人以地名”。宵明应居于谯明之山;烛光应居于涿光之山。《北山经》首章就有: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谯水出焉,西流注于河。……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涿光之山。嚣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此地理范围应在黄河套以北,与今山西界内无关。因为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流入大泽;大泽在今戈壁沙漠之中。而宵明、烛光为登比氏女所生;登北氏则应在今蒙古境内。《大荒北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

成都载天,就是今东赛汗山,也就是《北山经》中的九阴山。夸父生于尧代,而“五藏山经”出于尧代之初,大禹治水后,一些地名与今名不同,并不奇怪。夸父逐日时,“渴欲得饮,将饮河而不足也。将饮大泽,未至,死于此。”说明①九阴山在大泽南;②夸父死于九阴山,即后来在“荒经”中的成都载天——东赛汗山;③成都载天,古读与今蒙语均为成吉思汗(Sheng zhe sai han)可能就是他的故乡;④当时大泽一带自然条件相当不错;后“海水入焉”,变成沙漠,夸父在沙漠中渴死。

宵明、烛光为舜妻所生,自然为姚姓;涿光之山又是烛光所居;谯明之山为宵明所居。伯益所娶的姚姓之玉女,也就在今蒙古一带。泂野之山即今诺木冈山,在当时“普那路亚”婚姻制度下,伯益应入赘于此。其所生之次子若木,就是以地为名;这也就是若木为什么以青铜树为族徽的缘故。】

有禺有禺中之国。有列襄之国。有灵山,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蝡蛇,木食。【禺中之国,古无注释;徐显之注为渝中,认为是四川之地,差之千里。此禺中极可能为虞仲,为周初奄地之民,古公亶父之次子虞仲之后裔,在被镇压后,迁往非洲。汉代也有此例,东海名士博雅,不愿为窦氏所用,逃往海外,在非洲南部落户,称为博阿,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斗争中坚持到最后。此故事可见前苏联影片《告世界》。

列襄之国,列襄即列阳,应为东北移民,布尔人就是亳人。张步天以为列襄、夜郎读音相近,应在今贵州一带,错。既然以上二国都在非洲,这就是“风马牛不相及”了。

灵山,即巫山;《大荒西经》已讲过,巫山即今乌干达。

“有赤蛇在木上,名曰蠕蛇,木食”。

就是《大荒南经》中“宋山,有赤蛇,名育蛇”,记音不同,为同一物种。宋山,即《大荒西经》的湿山。】

有盐有盐长之国。有人焉鸟首,名曰鸟氏。斋

地缭,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皞爰过,黄帝所为。

【地缭,即今之尼加拉瓜;处于中美洲之地峡中,因名地缭。名“九丘”,当为大禹所建。(大禹名九阳,凡事多以九命名,如九夏、九州、九都、九韶、九歌等)。陶唐为帝尧之号,禹建陶唐之丘,又名九丘,肯定是在帝尧初期,大禹考察世界时所建;九丘中没有大禹,因为他是当时人,没有给自己修建宝塔的道理。叔得,又名叔达,还叫季达(颛顼之孙、老童之子),就是基督。基督是位有德行的美男子;在中国《诗》及后来的文学作品中,把他称为“子都”。叔得之丘在尧的右侧,地位比较高。孟盈又名孟亏,即孟舒,又叫苍舒,也是老童之子;他原在东北,驯养鸟兽,曾封于常熟,后迁居美洲。

夏后之末世,民始食卵,孟亏去之,凤凰随之止于此。凤凰食竹实,孟亏食木食。

孟盈之丘,在帝尧之左,地位也不低。其后为昆吾,说明他的贡献也不小。“荒经”属夏代后期所记,如关于王子亥之尸的事件,为夏帝泄十四——十六年间发生的,在《大荒东经》中有记载,说明成书不早于帝泄时。至于《大荒西经》中有关成汤伐夏桀、斩夏耕的故事,属商人孱入,止此一笔。

从《山海经》中可见,不仅刚果人来自中国;而且苏丹达尔富尔人也来自中国;达尔富尔即丹佛之另读,就是大费(伯益)。史书中有关于伯益被派到美洲和非洲的记载。南山国(纳米比亚)、比翼鸟(比勒陀利亚)、维鸟(维多利亚)、寿麻(索马里)、夏后开(开罗)、有截(阿尔及尔)、温德(温德合克、中非)、大巫山(乌干达)、布隆迪(布侬族之地)等等,都来自东方,与古代中国密不可分。从中国与非洲人的DNA化验结果看,他们之间一致这一点,也绝不可一边倒地认定中国人是从非洲来的。

非洲开始有黑陶,是在约5500年前;而中国早在7500年前(如大地湾文化遗址)就有黑陶制品,其年代远远超过非洲。也可以证明非洲人来自中国。《吕氏春秋·君守》:“昆吾作陶”,高诱住:“昆吾,颛顼之后,吴回之孙(错!吴回(黎)与昆吾为同父异母弟兄——笔者注),老童之子,已姓也。为夏伯制作陶冶埏埴之器”。他为何又作陶,这和冶金有直接关系。周穆王时,西方献昆吾刀、昆吾剑,“切玉如泥”。铸造要有陶范,这就必须研究制陶。非洲的陶器,也和昆吾有直接关系。

“建木”就是橄榄树,就是《圣经》中所说鸽子发现的那棵橄榄树,“其实如麻”是最明显的特征。“麻”又称为“栾”,就是咖啡树;橄榄果长的像咖啡果。“太昊爰过,黄帝所为”,就是伏羲氏从那里经过,黄帝又把这棵树保护起来。这样,三皇都曾在喜玛拉雅山逗留过。因此称为“三天子都”。

再说“都”,左为者,是音符;右为邑,是形示。古时“者”字有多种读法:ze、zu、jia、xia(者、煮、堵、日本语的しゃ)等。“喜玛”就是“都”的另读。《吕氏春秋》把喜玛拉雅山脉写作岐母,又读查谟,现克什米尔有古城查谟,就是岐母的另读;“茶马古道”指古代从中国东南方通往克什米尔的古老通道。查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曾是南亚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就证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唐代版本《山海经》的“天下地志”图中,“三天子都”山正是喜玛拉雅山。]

【2008年6月份,在吉林省九台上河湾发现了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达25万平方米,其年代之早,规模之大,均为长春地区所罕见,说明它应属于重要的历史见证。

一、河湾为何望——句芒之音转

据《纲鉴》记载:颛顼为帝时,曾把其伯父——少昊之四个儿子——重、该、熙、修派往四方,“总揆百事”。这四个人都是少昊从西方调回东方后,在东北地区所生。其中的重就是何望,又写作赤望(赤又读作郝、赫)、好望。何望被派到东方为木正,就是管理现在的美洲;在美洲印第安文化中,有他的形象,被号为“司天之神”,就是后来的“东方句芒”。

从语言文字学角度看,“何”古又读作哥,也可写成“句”;“句”又读作“勾”。“望”又可读作万、握。有例可证:在西藏东南部原有塔湾地区,又为达旺,出于古语“大远”。从地理上看,上河湾、下河湾一带,都没有大的河流,故此名称与河流转弯没有关系,可确定为古读的音转。

二、遗址年代与颛顼时代相当

大约在五千年前,黄帝把他的长子帝挚(金天氏)从西方调回东方,“居少昊之宇,以行太昊之法”,因又号为少昊。所以史书上说帝挚“国于青阳,邑于穷桑”;“穷桑”就是肃慎,指东北。少昊在东北建肃慎之国。少昊的弟弟昌意,奉命从东北北部调到西方,在中东之伯利恒生了颛顼。按古代“一昭一穆”的原则,第三代黄帝应该由颛顼接班。在颛顼十岁的时候,来东北“佐少昊”,是为“孺帝颛顼”。颛顼在东北建高阳之国,并且打败了夫余人,这就是“败共工之臣浮游”(见《竹书纪年》)。夫余人南下。

少昊来东北以后,又生了温德(驩兜)、重、该、熙、修等五个儿子,与颛顼同辈份。重就住在河湾子一带。颛顼为帝以后,把重派到东方,管理美洲。所以上河湾古遗址的创建时期应该在颛顼为帝之前,其年代应在距今4900年-5000年之间,当时已从新石器向青铜时代过渡。黄帝也已用铜铸鼎;而其玄孙昆吾,已经研创出青铜器,如“昆吾之金”、“昆吾之剑”(削玉如泥),还炼出了“昆吾之美金”等,均可为证。说这个时期“青铜器还没有普及”,是很正确的,是符合历史记载的。另外,灰陶、黑陶,在大地湾文化中已有发现,在东北地区也早已有之的。

三、山城与战争防守有直接关系

从历史记录看,构筑山城的时代应早于在平原筑城;而简单的山城当然早于复杂的山城。而有城有郭则以颛顼之子、大禹之父伯鲧为创始人。新发现的两座山城——东山、西山山城,和以前发现的一座山城,面积都比较小,属于防御性的“易守难攻”的居住区。而且三座山城形成一个“品”字走势,互为犄角,当然有互相策应功效;说明三座山城的居民为同一个部落,那就应该是何望——句芒家族。因为开始时居民人数较少,筑城力量有限;作出这样的守势,是很自然的。

根据历史记载,当时的主要氏族矛盾,是在黄帝族和夫余族之间发生的。黄帝次子昌意因为无法战胜夫余人,而被“降居弱水”,就是被贬黜到西方,接替少昊已开创的局面。颛顼在“佐少昊”以后,于15岁时打败了夫余人,建立高阳之国,而夫余人则南下。夫余人又称“浮游”,就是冬官黑龙氏,古语冬为浮游,如日本语之ふゅ。夫余人为“古之亡人”,就是违抗上帝(伏羲)之命,离开黑龙江流域南下今夫余,在那里把最北面的山叫长春岭,又在西面建了长春城;夫余人被击败后,到达现在的长春一带,又建立了长春堡,表明与冬天告别的意愿。此事当在距今4900年以前。所以何望筑山城防御的是夫余人。夫余人曾在土们岭西之尚家大山驻守,当然要威胁到上河湾一带的安全,这就是战事的需要,而且时间紧迫;这也就是山城规模较小,但又形成互助态势的主要原因。

大禹之父伯鲧又称若阳,古又读尼什哈、诺萨斯;米沙子的地名绝对不会因为米里有沙子而来,肯定和伯鲧的初居地有关系。《山海经·大荒北经》说:鲧“有榆山”,又有“鲧攻程州(sheng jia)之山”,就是从榆树打到了尚家大山,之后到达吉林市,在龙潭山修筑了山城,称为尼什哈山城。说明颛顼家族与夫余人之间的冲突,自北至南,直到帝喾时代才有化解。

四、何望和契丹、辽金古族的关系

上河湾遗址,可以确定为少昊之子重——何望的文化遗址;但是它和辽、金古族本为同族,自然有关系。辽为萧姓,《大荒东经》说:“少昊子,销姓”。销通萧。金为金姓、完颜姓,完颜即轩辕,包括公孙、慕容、云氏——库莫奚等都是黄帝的直系,也属于少昊之后裔。而契丹则为颛顼之后裔,周时称北维,“颛顼创北维,帝喾受之”;其族人称高夷,源于高阳之国,秦汉之后称高丽,高句丽为其后代的一支叛逆集团。

北维为何又称契丹?北,古读契丹,如日本语之きた;维,古读yi;俄语称中国为Китай,就是北维,指的高阳之国。何望和颛顼同时代,何望及其一部家族迁往美洲以后,其族人即与萧姓、金姓等族人合流,形成后来强大的辽、金政权,对中国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五、何望与好望角

何望管理美洲,自然要定期向中央帝国报告、进贡,这就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交流。在美洲的印第安人,自公元前5500年就开始从中国迁徙过去,如墨西哥的金字塔,就是纳瓦人(与阿佤人同源)修建的,称为月亮金字塔,西班牙语译为“夜晚结束的地方”,它和科罗拉多大峡谷(黑色的山谷)呈一直线,为当时的日期变更线。何望的任务也包括观天、制历等分工,所以周、秦时代一直把何望称为“东方句芒”,与“东皇太一”——伏羲(东帝)同祭,其地位很高;他的父亲少昊则为西帝,其弟该——蓐收为西方之神,与少昊同祭。熙、修则为黑白之神——海神,在美洲还有他们的金字塔。《海内经》:

地缭,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

地缭就是地峡,今尼加拉瓜,有金字塔群。陶唐之丘,即帝尧金字塔;叔得,就是基督;孟盈就是孟舒——苍舒,夏代迁至美洲;昆吾,即老童之子,青铜器的发明者;黑白——河伯、海神熙和修;赤望即何望——句芒;参卫——参胡,老童之子;武夫就是黎武夫——胡夫金字塔的缔造者;神民——萨满,即老童之子绰人,被大禹之曾孙修革合所杀。按,九丘,应为大禹奉帝尧之命东巡时所建,以九丘命名就是佐证。为何没有舜的金字塔?因为当时舜还没有接班;这和后来的金字塔群不同。大禹为了纪念这些人,为他们造塔,当时有的仍在世间,就像胡夫金字塔为活人所建一样。其中有何望——句芒的金字塔,说明大禹对他的尊敬;也一直为后人所景仰。

在何望往来于东西方之过程中,他把非洲最南部的一个海角,命名为好望角;这就说明了:

1、中国人在五千年前就往来于东西方和各大洋之间;

2、造船技要早已非常发达,《海内经》说:

帝俊生禺虢,禺虢生滛梁(禺京),滛梁生番禺,是始为舟。

广东为番禺,西班牙为西番禺,可见其间的航运状况和往来的密切;

3、句芒被印第安人尊称为“司天之神”,说明古代中国人早就到达了美洲;而且在北部建立了肃慎之国,现在加利福尼亚州还有肃慎尼印第安人;

4、上古的东北地区,并不是一片蛮荒,而是十分发达的地区,在五千年前,黄帝家族就已在东北开发,并不是什么“外族”、“异族”统治之地;

5、我国的上古时代,绝不是什么“神话”时代;而是有古迹可寻,有古籍可考,有传说可证的确凿的史实,而且越来越为考古发现所证明。

上河湾新石器古遗址的发现,证明了东北古史的辉煌。愿句芒给他的故乡带来好运!】

有窫有窫窳,龙首,是食人。有青兽,人面,名是曰猩猩。主

西南西南有巴国。大皞生咸鸟,咸鸟生乘厘,乘厘生后照,后照是始为巴人。知

有国有国名曰流黄辛氏,其域中方三百里,其出是尘土。有巴遂山,渑水出焉。

【古

“流黄辛氏”的地理位置,当时应为今巴斯斯坦北部一带。接“流黄辛氏”之古读,即为拉瓦尔品第,就个地方曾发生过核爆炸。据美国氢弹之父泰勒率团考察,此地土壤中所含核辐射量相当于广岛和长崎,可见其当量之大。这件事在《竹书纪年》中有记载:

尧初,共工震滔洪水,以薄穷桑。

帝尧初期,共工居古埃及,在与黄帝及其继承者争斗中,曾发射核弹打击中国,但因射程不够,而落在巴基斯坦北部。当时虽然没炸到中国。但因其爆炸当量很大,致使喜玛拉雅山冰雪大量融化,并且在山的北面形成涡旋气流,下大雨,涨洪水,给四川和甘、陕地区造成巨大水害,于是才有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治水九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后来大功告成。虞舜让贤,大禹做了皇帝。大禹即位后,把政事委托给伯益,自己率大军讨伐共工,苦战八年,共工失败,撞“不周之山”自杀。“不周之山”,就是东非大裂谷,古称“不周负子”,读为“莫桑比给(ji)”。不是中国西北的不周山。

“流黄辛氏”即拉瓦尔品第,经中说:“其出是尘土”,就是从废墟中挖掘出来,而有的人乱改文字把尘土两字重叠,写成麈,说那里盛产这种鹿,成为笑柄。文中说:“有巴遂山”(“遂”古又读坠,zui),就是巴基斯坦。“渑水出焉”,就是印度河(又称英水)从那一带流出来,“西南注于赤水”,就是流进红海;古时红海包括阿拉伯湾,又叫丑涂之水;就是后土之水。当时后土统治北非。后土就是荷鲁斯——皋落氏。】

又有又有硃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斋

南方南方有赣巨人,人面长臂,黑身有毛,反踵,见人笑亦笑,脣蔽其面,因即逃也。知

又有又有黑人,虎首鸟足,两手持蛇,方啗之。古

有嬴有嬴民,鸟足,有封豕。斋

有人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首蛇身,长如辕,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维,人主得而飨食之,伯天下。知

有鸾有鸾鸟自歌,凤鸟自舞。凤鸟首文曰德,翼文曰顺,膺文曰仁,背文曰义,见则天下和。斋

又有又有青兽如菟,名曰{山囷}狗,有桂山。有翠鸟。有孔鸟。主

南海南海之内,有衡山,有菌山,有桂山。有山名三天子之都。

【三天子都,三天子障,这是两座大山,一座世界最大,一处世界最美。在“天下第一奇书”《山海经》中,都有记载。但是,在过去的一些注释中往往既弄不清它们的位置,又常常相混。更有甚者,曾有不止一位热爱家乡的人,那么固执地把它们“搬”到自己的家门口;虽然错了位,但并不可笑。因为那么古老的历史古籍,实在不易看懂。再说,那么古老的历史往事,又谁能一下子解读得清楚呢!

南海,指古印度洋,而不是现在的南中国海,或中国大陆的什么湖。过去所以弄不清地理位置,一是《海内经》包括整个世界地理;二是其中的恒山、菌山、桂山的实际位置不明。根据经内所指地理,这个地区就在印度洋以北,那就是印巴次大陆。恒山,为恒河流域,按“恒”、“衡”,古又读hong红、洪,一般指南方地域。菌山,应为茵山,即渑水流域,渑水即古印度河,《南山经》中写为英水,“西南流注于赤水”,“赤水”即红海,包括今阿拉伯海。桂山,即今克什米尔一带;在《南山经》中写为柜山,“英水出焉”,印度河就出于克什米尔。这样一来,就可以说明“三天子都”山就是今天的喜马拉雅山,在《海内经》里单提一笔,可见其不一般。

什么是“三天子都”?首先,“三天子”指的是三皇,即伏羲、神农和黄帝,这里和他们有密切关系。首先,伏羲氏从昆仑下来,找到了鸽子发现的那棵橄榄树,就在怒江上游,名叫“建木”。而神农氏的祖先“方雷氏”(轰隆氏)也葬在昆仑之上(见《穆天子传》)。而《海内经》也说:

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名曰建木。百仞无枝,上有九株,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太昊爰过,黄帝所为。

“建木”就是橄榄树,“其实如麻”是最明显的特征。“麻”又称为“栾”,就是咖啡树;橄榄果长的像咖啡果。“太昊爰过,黄帝所为”,就是伏羲氏从那里经过,黄帝又把这棵树保护起来。这样,三皇都曾在喜玛拉雅山逗留过。因此称为“三天子都”。

再说“都”,左为者,是音符;右为邑,是形示。古时“者”字有多种读法:ze、zu、jia、xia(者、煮、堵、日本语的しゃ)等。“喜玛”就是“都”的另读。《吕氏春秋》把喜玛拉雅山脉写作岐母,又读查谟,现克什米尔有古城查谟,就是岐母的另读;“茶马古道”指古代从中国东南方通往克什米尔的古老通道。查谟是一座古老的城市,又曾是南亚的一个重要的贸易中心,就证明了这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在现存唐代版本《山海经》的“天下地志”图中,“三天子都”山正是喜玛拉雅山。

“三天子障”和“三天子都”不是一码事。障,就是屏障,当然不是“都”。“三天子障”指黄山,包括帝都山、玉屏峰。《海内东经》说:

浙江出三天子障,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庐江出三天子鄣,入江,彭泽西。一曰天子障。

可见,其地理位置很清楚,1、浙江出于黄山,东南流入东海;2、庐江出于黄山,北流入江;3、在“闽”西、海北即福建的西北;4、在彭泽(太湖)西;5、在余暨(绍兴一带)南。这些条件非黄山莫属。

黄山和“三天子”有什么关系?首先,黄山是中央之山。五岳:东岳泰山(青州),西岳华山(西方为白,原为太白山),南岳衡山(红山),北岳桓山(又作玄山,误为恒山),中央之山为黄山(黄代表中央)。其次,伏羲氏定都于陈,就在安徽。神农氏也曾都于此,后徙都于曲阜。黄帝也都于陈,后迁于河南。据观察,在玉屏峰南面,有三尊巨大的岩刻,就可能是“三皇”的岩像;因时间太久,形象隐约可见,但不甚清晰了。

现在,可以明确地说:“三天子都”山,就是喜马拉雅山脉的古称;“三天子障”山,就是黄山。这样的山,既不会在宁波找到,更不能座落在西北。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更敬重它们。】

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古

北海北海之内,有蛇山者,蛇水出焉,东入于海。有五采之鸟,飞蔽一乡,名曰翳鸟。又有不距之山,巧倕葬其西。主

北海北海之内,有反缚盗械、带戈常倍之佐,各曰相顾之尸。知

伯夷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古

北海北海之内,有山,名曰幽都之山,黑水出焉。其上有玄鸟、玄蛇、玄狐蓬尾。有大玄之山。有玄丘之民。有大幽之国。有赤胫之民。主

有钉有钉灵之国,其民从厀以下有毛,马蹄善走。知

炎帝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斋

黄帝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白马族为何自认为是氐人?因为他们确系昌意后裔。《海内经》:“黄帝生弄明,弄明有白马,白马是为鲧。”黄帝在西方的妃子生了摩洛(苗龙),摩洛又生了古罗马(弄明);弄明又生了白犬,即东罗马又占领了白马(牝牡),成了拜占庭;拜占庭,就是以白犬为名。《大荒北经》:“黄帝生苗龙,苗龙生融吾,融吾生弄明,弄明生白犬,白犬有牝牡,是为犬戎”。鲧为昌意之孙,颛顼之子,为古希腊首届国王,居“大穆之阳”,即多瑙河下游一带,为犬戎故地。白犬即东罗马——拜占庭占领此地;古希腊人退出。东还西北,成为白马族。因此,白马族自认为昌意之后裔,是为氐人。与羌人——藏人、蒙人虽为兄弟,但属亲堂叔伯,为两大氏族成员。】主

帝俊帝俊生禺虢,禺虢生淫梁,淫梁生番禺,是始为舟。番禺生奚仲,奚仲生吉光,吉光是始以木为车。(淫梁就是禺京也写成禺疆;禺京又生了番禺,番禺到达中国的南方,在那里造船。番禺又生了奚仲,是为车正;他的儿子吉光开始用木料造车。“黄帝始作大辂(路车),以行四方。少昊加(驾)牛,奚仲加(驾)马”)古

少皞少皞生般,般是始为弓矢。斋

帝俊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主

帝俊帝俊生晏龙,晏龙是为琴瑟。知

帝俊帝俊有子八人,三身生义均,义均是始为巧倕,是始作下民百巧。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大比赤阴,是始为国。禹、鲧是始布土,定九州。主

炎帝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

【这是神农氏到岁十有二共九代之谱系,十分宝贵。

列表如下:

炎帝神农氏——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噎呜——岁十有二

首先,神农氏娶了赤水之子听讠夭 ,其地应在今中东。赤水,即红海;其国为阿卡德(日本语为あかど,阿卡就是あか,赤也)。其次,炎居为察里津一词之源;炎即读查里,如炎陵即茶陵;沙皇号查理。炎居居北,即在今伏尔加格勒(前又称斯大林格勒)。炎居生节并,节并古读加蓬,居南,在北非。节并生戏器,即灵恝,也就是《大荒西经》所记:

有互人之国。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

灵恝也就是《海内经》所说的伯陵,居于巴勒斯坦,即伯利恒。伯陵和吴权之妻阿女(阿拉伯人)缘妇私通,生了鼓延,即格鲁吉亚人之先。伯陵后居北,柏林、白令海都和他有关。

灵恝生互人,即腓尼基,“上下于天”,即往来东西方进行贸易。互人就是祝融,此为官职,管理南方。祝融降处于红海一带,江水即鸿水;生共工。共工是百工之长,主管科技生产等事,就是康回。他生了术器。术器的头上面呈四方形,没有接班,仍旧降处江水。现在非洲北部,仍有方头族,生孩子后,从小用夹板夹头,以成为方形,就是术器的后代。

共工本来居北,《大荒北经》中“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共工在这里生了后土。后土即句龙氏,居东。后派往非洲,职掌百工之事。现在的蛇身人面像的共工之台,乃是伏羲氏的共工所建,现号齐夫林金字塔。《竹书》云:“共工人面蛇身朱发”,是其图腾为蛇,所以并不是狮身人面像;而是蛇身人面像;现已发现头发有红色残余,地上有红色渣滓;还有从金字塔的一角到人面像下,已发现有一条隧道,就是蛇身的残迹。所以炎帝的共工和伏羲时的共工不是一回事。

后土在继任第七代炎帝之前,在北非。《大荒西经》中的朽塗之山,《西次三经》:“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塗之水。” 丑塗即朽塗,是后土的贬意谐音词。朽塗之山即苏丹的喀土穆。由于后土当时管理北非一带,把今阿拉伯海称为丑塗之水。也可证明长江上游古代并不向东流,而流向西南,注于阿拉伯海。

后土生了噎呜,此噎呜即末代炎帝榆罔,和《大荒西经》的“下地是生噎(应为嘘——笔者注)”的“噎(嘘)”毫无关系。他的初封地就在今义乌。噎呜继炎帝位于曲阜。后土还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就是“夸父逐日”故事的主角。

再次,“噎呜生岁十有二”,这句话,往往被一些注者和下面的“洪水滔天”连在一起;以为榆罔生下来十二年后,发了洪水,这当然是错误的。世纪大洪水,发生在一万年以前;而大禹治的洪水,则发生在帝尧初年,共工“震滔洪水”造成的,与噎呜的年代都对不上号。“岁十有二”和“生十日”、“生月十有二”一样,是人名,乃噎呜之子,其实就是蚩尤。蚩尤原名车区,读cei o,还叫司幽,掌管大幽之国,即美洲。黄帝即位后曾命他为风后以观风,他不但不干,还起来反抗。黄帝派应龙追杀他时,他逃到美洲,一直到巴西东北部;凶犁之谷,即现在的苏里南,在中国是找不到的。

从炎帝神农氏家族谱系可以发现:

1、上古时,世界乃浑然一体,并不像现代一样分崩离析。

2、现代俄罗斯等西方民族,伏羲氏时为青龙氏居东,神农时开始在四川一带,即神农架(洲)居住,成为白人的先民,又称为古羌人;后来之羌人乃黄帝之子少昊,封于四川为青阳氏之后裔;再后分为蒙人和藏人,和古羌人并非一族。

3、后土勾龙氏,原在非洲被称为荷鲁斯,鹰图腾。春秋时又称为皋落氏,为秦汉时代匈奴(部落联盟)之主干;汉代迁往欧洲,在公元一世纪前后方越过乌拉尔山。有些欧洲国家不了解其族人在何时、从何地,出于何原因迁来,在历史中成为疑问,实际上原来多为古代中国居民。

4、蚩尤不是现代苗族的祖先。过去所以认为蚩尤与苗族有关系,乃是炎帝时的三苗人,包括苏、爱、英等,早已随噎呜迁于东海之滨一带。舜时,窜三苗于三危,到了敦煌一带。后来又“分北三苗”,西迁于欧洲。现在的苗族,是由于居住在大茅(苗)山而得名。他们是颛顼高阳氏之子伯鲧的后代,楚人。在帝尧选择帝舜来接班时,鲧表示反对,其氏族也起来反抗,舜派军队征伐“三苗”,一部分三苗人迁至海外,所以《大荒西经》中有“三毛国”,就是三苗国。留下来的苗族人,现在有在头上装饰牛角形的习俗,只不过是沿袭了原有居民的习惯,不能说明他们是神农氏或蚩尤的后代。

蚩尤是末代炎帝榆罔(噎呜)的儿子,《海内经》说:“噎呜生岁十有二”,这“岁十有二”就是蚩尤;和“羲和生十日”、“常羲(常娥)生月十有二”一样,都是人名。蚩尤原来住在大茅山;后迁到羑里,所以叫“九黎之君“,但不是黎族先人,而是“三苗”的首领。老“三苗”迁走了,后来的“三苗”乃是颛顼之子伯鲧封于楚地的后裔;所以说“颛顼生苗民”,与蚩尤就无关了】

【一、蚩尤是什么人?

黄帝战蚩尤的历史话题,过去几乎是家喻户晓;然而现在却成了问题。一些人不但不知道蚩尤是被黄帝打败的敌人;还盲目地去认他为自己的祖先,而且还要大张旗鼓地去祭祀;不知道在这时候他们把轩辕黄帝放在什么位置上。这当然要怪我们的历史学界没有交代清楚。

蚩尤是末代炎帝榆罔(噎呜)之子,所以当黄帝取代炎帝为天下君之后,蚩尤又起来反抗,把战争又延续了一个时期;最终蚩尤被应龙(晏龙、闫罗)杀死在南美洲凶犁之谷。《海内经》说: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颖,是复土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呜,噎呜生岁十有二。

赤水指古时红海,听沃是赤国之女,在两河流域。听沃生了炎居,就是现在所说的察里津。炎,古读查里,所以沙皇才自称查里×世;炎帝之陵,所以也叫茶陵。炎居生节并,节并就是九凤,现在叫加蓬。节并生戏器,就是灵恝,也叫伯陵(柏林、白令)。戏器生祝融,祝融是官职,其本名为互人,西方历史叫腓尼基。《海内经》说:“炎帝之孙伯陵”;又说,“有互人之国,人面鱼身。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灵恝生互人,是能上下于天。”互人就是腓尼基人,“上下于天”,就是往来东西方之间。祝融生共工,共工叫康回,“咖啡”之名就由他而来。《竹书》说:“共工震滔洪水,以薄穷桑”,就是用核爆炸,造成昆仑发生洪水,以攻击中国,于是才有鲧和大禹治水的事情。共工生后土,后土就是勾龙氏,在非洲时叫荷鲁斯。后土生噎呜,就是榆罔,噎呜生了岁十有二,这个人就是蚩尤。

二、古“三苗”与“九黎”之君

大茅山是中国上古时期的一个重要居民区。在这里居住的人们,常常以“苗”为族称;但“苗”就读“茅”、“毛”。舜时“窜三苗于三危”,就是把古“三苗”从华东一带流放到西北三危山一带。后来“三年考绩,分北三苗”,又一次分化、迁徙,先后到了欧洲。这个“三苗”就是老苗民,包括英、爱(儿)、苏三族,最后到达英伦三岛。

蚩尤为何又叫“九黎之君”?“九黎”和黎族没有关系。“九黎”就是羑里,在河南。蚩尤少时被封于此,正如榆罔被封于义乌一样。《海内经》所说的“处于江水”,就是本着“一昭一穆、一幽一明”的惯例,分别封于东、西、南、北各地。现在有人认为河南有蚩尤墓,甚至有气体从墓中出现,名曰“蚩尤旗”,当然是与其居住地有关系。

当蚩尤反叛黄帝时,曾经拉拢古“三苗”人共同干,但被拒绝。这个“三苗”,就是在《书·尧典》中谈到的“缙云氏有不才子,号曰饕餮。”按缙云氏就是炎帝家族,被黄帝封于南,“夏官为缙云”。“缙云”后迁于西北的分支被写成猃狁、严狁,这是“缙云”的贬义谐音词。《诗·大雅》:“薄伐严狁,至于太原”,就是指它说的。“太原”并不是现在的山西,而是西北黄土高原,甘肃固原一带。

“饕餮”,应读ou dei,即奥地利一词之源头。在《山海经》中称为巫抵。说明古“三苗”为“缙云氏之后,为诸侯,盖饕餮也。”《左传》:“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侵欲崇侈,不可盈厌,聚敛積实,不知纪极,不矜孤寡,不恤穷匮。”好像那时就已经进入自由资本主义一样,舜就把它们放逐到三危山一带。杜预注云:“缙云,黄帝时官名,非帝子孙,故以比三凶也。贪财曰饕,贪食曰餮。”(见《舜典》注)。餮,今辽宁人以为贪食,把大吃曰餮(dai)。

所以蚩尤与古“三苗”同族,自然不是黄帝族后裔;今三苗为鲧后裔,鲧为黄帝之曾孙,当然与蚩尤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三、今苗族为楚人,鲧的后裔

按蚩尤族为古“三苗”人,当然和现在的苗族不是一事。现在的苗族,有时也称“三苗”,这是地缘关系。但他们是颛顼的子孙,鲧的后代。鲧治水未成功,降居于楚地;后来“被“殛于羽山,化为黄熊”,就是分化为黄姓、熊姓、屈姓等三大氏族,所以有时也称为“三苗”。

据史载,当帝尧选舜做接班人时,三苗国起来反对;后被舜征伐放逐到西亚地区,成为波斯国。这个氏族当然和蚩尤无关。《海外南经》:

三苗国在赤水东,其为人相随。一曰三毛国。

这个三毛国在今伊朗一带,它又叫“三面人”;“面”,古又读“毛”,如日本语ぉもしろぃ,即ぉ面白ぃ。《大荒西经》: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荒之山;日月所入。有人焉三面,是颛顼之子,三面一臂。三面之人不死,是谓大荒之野。

这个大荒之野就是波斯。“三面之人不死”,波斯就是不死。三面也是三毛国,是颛顼的后代,正是伯鲧家族。

四、不能把蚩尤与炎、黄二帝并列

这个问题并不是一个新问题。在这里不妨把2005年9月28日的一篇拙著节录如下:

最近,看到一篇奇文《蚩尤与炎黄都是中华民族人文先祖》(以下简称《苏文》,为“声名显赫的蚩尤”大打不平;要我们去为这位“民族英雄”奉上“人文先祖”的称号,还得“谦卑地低下我们的头颅”。我们认为,一项超常的议题,在得到充分讨论,和基本认定之前,这样做未免为时过早。再说,我们只能向那些开辟天文、地文、人文领域的先祖致敬,而不可随便去向一个战神、瘟神表示谦卑的。

在对任何历史问题提出疑问或解释之前,都必须先对核心人物及关键问题加以正确的理解。不了解炎、黄二帝的真实面目,就无法进一步去解释蚩尤和评论他本人的功过是非。首先我们通常所指的炎、黄二帝是神农和轩辕;而炎、黄二帝并非同时代人物,更不是什么“兄弟”。《史记》明确写着,炎帝神农氏“历八世而衰”,这八世加起来约为600年;而黄帝“三战,然后得其志”所取代的是末代炎帝榆罔(又写为噎呜),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和神农氏同代而处。其次,炎帝和黄帝不是一个家族;炎帝姜姓,黄帝姬姓(公孙、云氏都是他的姓),姬,姜两姓世代通婚,总不会自家相配,“互为牝牡”吧!再次,少典之国,是东北地区的一个地方政权,“少典之君”并非一人、一代;先是炎帝家族方雷氏为少典之君;当传到神农时,他取代伏羲家族的后照(巴人始祖)而有天下。其后的少典之君则由他的母弟(舅氏)黄帝家族有蟜氏接任,直到黄帝轩辕氏取代末代炎帝为天下共主为止。类似的误解早已发生过,已为人们所否定;对此不加了解,再蹈覆辙,十分不理智。清代金履祥在注《纲鉴易知录》尧、舜条目时,就把虞姓的舜误当黄帝的八世孙;而黄帝的玄孙(四世)尧却把“二女”(第二女)育英嫁给舜,认为这是“亡宗渎姓,乱序无别”的大不韪,闹出笑话。本来舜不是黄帝家族成员;四世孙和八世孙怎么可以同日而语呢!

“三皇”中,伏羲氏为天文始祖;神农氏为地文始祖,轩辕黄帝为人文始祖。神农是人,既不是神也不是怪;“牛首人身”,不过是反映了图腾崇拜;“口尝百草”、“艺五谷”则是他的伟大功绩。黄帝生于轩辕之丘,当然不是大鼋之类的怪兽;“三月能言”,“三岁能辩”也并非不可能。《史记》写的“作自为象,方四面,四达自中……”并不是长了四张脸或四个头;而是做了四个自己的塑像,坐在“方四面”的椅子上,表示要了解四面八方的情况。这么清楚的文字记载都弄不懂,还谈得上什么“研究”呢!

到了黄帝轩辕氏,娶炎帝家族西陵氏之女螺祖(又写为雷祖,即方雷氏之女)为妻,生少昊(帝挚)、昌意(颛顼之父);当蚩尤拒绝“居少昊之宇”时,黄帝不得已把少昊(即帝挚金天氏)从西方调派到东北,这就是“邑于穷桑”,成为当地的首领。有穷后羿先由黑龙江流域迁来,后又被“佐少昊”的颛顼打败,所以后羿并不是少昊的顶头上司。只是到了少昊之孙帝喾居东北建高辛国,又当了黄帝之后,才用后羿为射官;封后羿于穷桑,世称“有穷后羿”。这样的历史顺序是不可随意颠倒的。

《苏文》极力吹捧蚩尤的“丰功伟绩”,把炎帝神农氏的文明成果都集中在蚩尤身上;把发明铜冶炼的专利也给了蚩尤;把“明乎天道”位列六相之首的风后也要蚩尤来担任;并尊蚩尤为“所有苗民的光荣的初祖,伟大的民族英雄”等等。在这些认定中,除了与史实不符之外,还颠倒了是非,搞乱了时序的先后。

蚩尤的形象如何?其实也是人而已。说他“兽身人语”,不过是汗毛丰厚,但还能说人话,仍然是人:说他“铜头铁额”,不过是戴着金属头盔和护额的面具而已,还是人:说他“牛首牛蹄”,不过是头上装饰着牛角形的器物或是头盔上装着两牛角,穿着牛蹄一样的战靴而已,还是人。“图腾崇拜”也罢,独特装束也罢,蚩尤不会是一个怪物;这一点当然和对炎帝、黄帝的“神”化有同样出入。

蚩尤的年代和末代炎帝同时,也和黄帝同时;但绝对不会是神农氏的同胞兄弟,更不是同一个人;而是神农氏九世孙。和黄帝的年代相当,但与黄帝也不是兄弟;至于亲戚关系,并非不能征讨的理由。黄帝战杀蚩尤,在绝大多数的古籍里,基本相同,那就是黄帝打败末代炎帝榆罔之后,曾任命蚩尤为“风后”,他拒绝了;又任命他“居少昊之宇,以行太昊之法”,就是观天制历,他硬是顶着不干;最后让他“主兵”,他不仅不服从,反而起兵作乱,与中央政权对抗,这就成了国家统一和稳定发展的大患。对这个分裂武装叛乱的罪犯,只有动员力量,把他平定,才是正理。

史说:蚩尤善造“大刀强弩”,又能作大雾(即毒气,李约瑟博士认为毒气是中国人发明的),使黄帝的军士昏迷。在传说中还说“应龙(黄帝之子,为雨师)蓄水,蚩尤则纵大风雨”,用洪水来攻击对方,这样做当然给广大人民带来灾害,因此说他“暴虐天下”并不为过。有人说蚩尤是个“民族英难”,不知从何谈起!要知道,黄帝得“六相”中,“明乎天道”的“风后”,是在杀蚩尤以后选任的,与蚩尤何干!再说,战争的性质,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如果把“为了部族的发展,不得不与亲属作生死战”,是“先民历来把中华民族视为血肉同胞的反映”,就是一种混乱的逻辑。那就是说为了利己的目的,就可以置血肉同胞于不顾,乱杀一通,甚至达到非常“惨烈”程度;而这“却是中华民族维系统一的精神因素”。简直荒谬绝伦,令人无法容忍!(见《汗青疏笺》第138-140页)。

绝不许以任何理由为反叛者、分裂主义分子涂脂抹粉;更不能向蚩尤这种人顶礼膜拜!】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知

请支持独立网站,转载请注明本文链接:http://history.m4.cn/2014-01/1221891.s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海经》古帝史迹浅论
解密山海经(3)
祝融部落分分合合的演变
黄帝与聊城-聊城曾经有一个美丽的名字叫昆吾(第二稿)
《山海经》之山海经的部落世系
栾丰实先生依据古代有关太昊的 文献 资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