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舌诊诀句+舌头看病症大全+观舌识病(舌诊图解)+临症验舌法1,2+罗大伦 舌诊辨健康
本文转载自舍得《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舌诊诀句+舌头看病症大全+观舌识病(舌诊图解)+临症验舌法1,2+罗大伦 舌诊辨健康》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顾利洲
舌与脏腑经络之间的关系
舌与脏腑
1.以五脏划分
舌根主肾、命门,大肠,舌中左主胃,右主脾,舌前面中间属肺,舌尖主心、心包络,舌边左主肝,右主胆。
2.以三焦划分:
舌尖属上焦,上焦主心肺;
舌中属中焦,中焦主脾胃;
舌根属下焦,下焦主肝肾。
3.舌形色在五脏分居
白苔肺经;绛苔心经;黄苔胃经;鲜红胆经;黑苔脾经;紫色
肾经,焦紫起刺或舌青滑均属肝经。
舌与经络
经络,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表里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功能活动的通路。它通过连及舌本,挟舌本,或在经脉循行中虽未系舌本,但有关舌病者亦属其经脉所主等形式,与舌相联系的主要经络:
一、足太阴牌经: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前缘,沿小腿内侧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上行沿大腿内侧入腹,属脾,络胃,上穿嗝,挟行咽喉,连于舌本,并散舌下。另一分支从胃腑别出,上穿隔,注入心中,与手少明心经相交接。
当外邪侵犯本经后,可出现循经病变,如舌根强硬,食后呕吐,胃院疼痛、胀满,时有暖气,便后或排气则觉舒适;亦可有全身症状,全身及四肢沉重无力;总以脾胃病症状为主。
二、足少阴肾经: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耻下,斜行足心涌泉穴,出舟骨相隆之下,沿内踝后分出入足跟,向上沿小腿内侧后绿至胭内侧,沿股内侧后缘上人脊内,贯穿脊柱,属肾,络膀胱。直支,从肾脏上行,穿肝,过隔,入肺,沿喉咙上行挟于舌根部。另一分支从肺别出,络心,注胸中,交于手厥明心经络。
外邪侵犯本经,可出现循经和全身症状,以肾虚症状为主。
三、足厥阴肝经:
足厥阴肝经,起于大趾毫毛中(大敦穴),沿足背上行,过内踝前一寸,向上八寸交于足太阴脾经后,向后上行至膝关节内侧,沿大腿内侧向前,入阴毛中,绕阴部,入小腹,上挟胃旁,属肝,络胆,上行过嗝,散布胁肋部,向上沿喉咙后方。人鼻咽部,向上连接目系,上出前额部,于头顶交汇督脉。另有目系支脉,从目系分出,下行至额里,环绕唇内。另一肝系支脉,从肝分出,过嗝,入肺。
外部侵犯本经,引起循经和全身症状,多以瘀证,实证为主。
四、任脉:
任脉起于中极穴下方的会阴穴,向上行经关元穴达咽喉,上结于舌本,出循面部而络于目。
由上述可见,五脏皆系根于心,通过经络,手足阴阳脉气亦通于舌,正如清代傅耐寒在《舌胎统志》序中论述:盖舌为五脏六腑之总使,如心之开窍为舌,胃咽上接于舌,脾脉挟舌本,心脉系于舌根,脾络系于舌旁,肾肝之络脉,亦上系于舌本。夫心为神明之府,五脏之主;胃为水谷之海,六府之源;脾主中州,四脏赖心灌溉。是以脏府有病,必变见于舌上也,故舌辨脏府之虚实寒热,犹气口之辨表里阴阳。”
练舌保健法
1.舌柱上腭。打坐时闭目冥心,舌尖轻舔上腭,调和气息,舌端金津玉液频生,当此津液满口后分3次咽下,咽时要汩汩有声,直送下丹田。久行此法,五脏邪火不炎,气血流畅,百脉凋匀,有益寿之功。
2.赤龙搅海。用舌在口内舔摩内侧齿龈,自左至右,由上至下为序,共9圈。然后再用舌舔摩外侧齿龈9 圈,顺序同上。此法久之可固齿,健脾胃,轻身祛病。
3.鼓漱华池。口唇轻闭,舌在舌根的带动下在口内前后蠕动。当有津液生后要鼓漱有声,共36次。津液漱口后分3口咽下,并用意念引入丹田。这谓之玉液还丹。此法玉液灌溉五脏,润泽肢体,久之身轻体健,步履轻捷,百病皆除。
4.赤龙吐信。把口张大,舌尖向前尽量伸出,使舌根有拉伸感觉,在舌不能再伸长时,把舌缩回口中。这样一伸一缩,面部和口舌随之一紧一松,共做9 次。此法利五脏,久之可回春驻颜。
5.张口结舌。张大口,伸长舌,口中如有津液生后可仰头咽下,心中默数81个数后收功。 久行此法有通气、消食、驻颜去皱之效,对面部神经疾患也有疗效。
(1)舌色
①淡舌:舌色较正常浅淡,主虚证、寒证,多见于血虚,为阳气衰弱、气血不足象。色淡而胖嫩为虚寒;胖嫩而边有齿痕为气虚、阳虚。
②红舌:舌色较正常深,呈鲜红色,主热证,多为里热实证。舌尖红是心火上炎;舌边红为肝胆有热;红而干为热伤津液或阴虚火旺。
③绛舌:舌色深红,为热盛,多为邪热深入营分、血分或阴虚火旺。
红、绛舌颜色越深,表明热邪越重。
④瘀斑舌:舌上有青紫色之瘀点或斑点,多为内有瘀血蓄积。
⑤青紫舌:全舌舌质呈现青紫,或为热极,或为寒证。舌质绛紫色深而干燥为热极,温热病者为病邪传入营分、血分;舌质淡黄紫或青紫而滑润者为阴寒证。
(2)舌形:观察舌质的老嫩、胖瘦、芒刺、裂纹等。
①老嫩:“老”即指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多属实证、热证:“嫩”指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嫩,多属虚证或虚寒证。
②胖瘦:“胖”指舌体胖大、肿胀,多与水湿停留有关。舌质淡而胖,舌边有齿痕者,多属脾虚或肾阳虚、水湿停留;舌质红而肿胀,多属湿热内蕴或热毒亢盛。“瘦”指舌体瘦小而薄,多属虚证。舌质淡而舌形瘦者,多为气血不足;舌质红绛而舌形瘦者,多属阴虚内热。
③芒刺:舌乳头增生、肥大,突起如刺,多属热邪亢盛。热邪越重,芒刺越大、越多。临床上芒刺多见于舌尖与舌边,舌尖芒刺多属肝胆热盛。
④裂纹:舌体上有多种纵行或横行的裂沟或皱纹,多由于粘膜萎缩而形成。裂纹舌可见于少数正常人。舌质红绛而有裂纹者多属热盛;舌质淡而有裂纹者多属气阴不足。
(3)舌态:观察舌体有无震颤、歪斜、痿软、强硬等。
①震颤:舌体不自主地颤抖,多属气血两虚或肝风内动。
②歪斜:舌体偏歪于一侧,多为中风偏瘫或中风先兆。
③痿软:舌体伸卷无力,多因气血俱虚筋脉失养所致。
④强硬:舌体不柔和,屈伸不利,甚或不能转动,多属高热伤津,邪热炽盛,或为中风的征兆。
2.舌苔:舌苔是胃之生气所现。章虚谷曰:“舌苔由胃中生气以现,而胃气由心脾发生,故无病之人,常有薄苔,是胃中之生气,如地上之微草也,若不毛之地,则土无生气矣”。吴坤安说:“舌之有苔,犹地之有苔。地之苔,湿气上泛而生;舌之苔,胃蒸脾湿上潮而生,故曰苔。”现代医家认为舌苔的形成,主要为丝状乳头之分化。丝状乳头之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组成正常的舌苔。正常的舌苔为薄白一层,白苔嫩而不厚,干湿适中,不滑不燥。观察舌苔内容为苔的颜色、厚薄及润燥。
(1)苔色:有白苔、黄苔、灰苔、黑苔等。
①白苔 白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其它颜色的苔可以认为是白苔基础上转化而形成的。白苔一般属肺,主表证、寒证,但临床上也有里证、热证而见白苔者。如薄白而润为风寒;薄白而燥为风热;寒湿之里证可见白而厚腻之苔。
②黄苔 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不同。一般说,黄苔的颜色越深,则热邪越重。淡黄为微热;嫩黄热较重;深黄热更重;焦黄则为热结;黄而干为热伤津;黄而腻则为湿热。
③灰黑苔 多主热证,亦有寒湿或虚寒证。舌苔灰黑而干,为热盛伤津;舌苔灰黑而湿润,多属阳虚寒盛。灰黑苔多见于疾病比较严重的阶段。
(2)厚薄:有薄苔、厚苔、少苔、无苔。
薄苔多为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病情较轻;厚苔多示病邪较盛,并已传里;或有胃肠积滞;或有痰湿。苔愈厚表示邪越盛,病情愈重。但舌苔的形成,反映了胃气的有无,舌苔虽厚,说明胃气尚存的一面,而少苔常表示机体正气不足,无苔则是胃气大虚,缺乏生发之机。舌面上有不规则的舌苔剥脱,剥脱处光滑无苔,称为花剥苔,多属胃的气阴不足,若兼有腻苔则表示痰湿未化而正气已伤。
(3)润燥:反映体内津液的情况。正常舌苔不干不湿,无苔干燥为体内津液已耗,外感病多为燥热伤津,内伤病多为阴虚津液不足;舌苔湿润表明津液未伤,而苔面水份过多伸舌欲下滴,称为滑苔,则示体内有湿停留。
腻苔:苔质致密、细腻如一层混浊光滑的粘液覆盖于舌面,不易擦去,多属痰湿内盛。
腐苔:苔质疏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易于擦去,多为实热蒸化胃中食浊,为胃中宿食化腐的表现。
舌象图谱说明
1.正常舌
舌象:舌质淡红,胖瘦适中,舌苔薄白而干润适度。
2.淡白舌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嫩,舌苔白色稀薄。
意义:多为胃气虚弱或气血不足。
3.苍老舌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苍老、白苔满布、微黄、粗糙如砂石。
意义:湿阻脉络、津不上承、或暴热伤津。
4.淡白舌白苔
舌象:舌质淡白、白苔满布,中部厚如积粉。
意义:阳虚热浮,可见于阳虚而外感湿热。
5.淡白舌黑燥苔
舌象:舌质淡白,舌体胖,舌苔灰黑燥裂。
意义:脾失健运、湿浊不化、痰湿上蒙清窍。
6.淡红镜面舌
舌象:舌质淡红而嫩,边有裂纹,舌面光莹无苔、平滑如镜。
意义:胃阴不足或气阴两虚。
7.瘀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偏暗,边有瘀点、瘀斑,舌苔薄白。
意义:瘀血阻络,气血壅滞。
8.淡红花剥舌(地图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歪,舌苔白腻有剥脱,呈地图状。
意义:胃之气阴两虚,痰湿阻络。
9.红舌花剥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舌苔白腻花剥,剥脱处光莹无苔,或罩白色透明苔。
意义:湿热伤阴,湿浊未化,已伤阴液。
10.红肿胀舌
舌象:舌质红,舌体肿胀、胖大、不能缩入口内,舌尖与中部黄苔,舌边与根部白苔。
意义:湿热熏蒸,血热上壅。
11.淡红紫斑舌
舌象:舌质淡红,舌尖舌边多处青紫成片,舌苔白腻不均匀,中间苔少。
意义:气滞血瘀或久病气血不续。
12.淡红舌白厚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
意义:气虚血瘀,痰饮停聚。
13.淡红舌厚腐腻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体略胖,白厚腐腻苔满布舌面如积粉,表面微有淡黄色。
意义:湿热阻滞三焦
14.淡红舌黄糙苔
舌象:舌质淡红,舌苔黄燥,粗糙如砂石。
意义:胃肠热结夹湿,湿热化燥。
15.红舌黑腻苔
舌象:舌质红,苔厚腻,边白黄中间黑色。
意义:虚阳上浮,湿热内蕴。
16.红舌无苔
舌象:舌质红而嫩、中有裂纹,除舌边有少许残存之苔外,余光莹无苔。
意义:胃肾气阴两伤。
17.齿痕舌
舌象:舌质略红,舌体胖大而齿痕,舌中间有纵裂,苔薄白而颗粒粗松。
意义:脾虚湿滞,兼有内热。
18.裂纹舌
舌象:舌质略细,多数纵裂如刀割,舌苔薄白。
意义:素有阴虚,真阴不足,虚火上炎。
19.裂纹舌
舌象:舌质淡白透青紫,舌体胖大,中有深裂纹,舌边裂纹如刀割,舌苔白腻而不匀。
意义:气血俱衰,肾阴不足。
20.红舌白腐苔
舌象:舌质红,舌苔白厚,颗粒粗松,如豆腐渣堆于舌面。
意义:痰食内聚,湿热蒸腾。
21.红舌黄腐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舌体苍老,舌苔由白转灰黄,厚腐堆起,上有横直裂纹。
意义:湿热秽浊蕴结于里。
22.暗红舌焦黄苔
舌象:舌质红而偏暗,苔焦黄如锅粑,厚而有裂。
意义:胃肠热结,腑气不通。
23.红舌黄白苔
舌象:舌质红,有红点,苔黄白色,厚积满布,如米粉状。
意义:邪热湿毒蕴结于里。
24.暗红舌黄燥苔
舌象:舌质绛红晦暗,舌体薄瘦,舌苔厚而焦黄燥裂。
意义:实热燥结于胃肠。
25.红绛舌黄黑苔
舌象:舌质绛红、苍老、尖有红点,苔薄白转灰黄,根部灰黑垢腻。
意义:风痰上扰,痰热腑实。
26.红绛舌黑糙苔
舌象:舌质红绛,有红点,黑色糙裂苔满布,厚积成块。
意义:热毒内实,痰热腑实。
27.红色点刺舌
舌象:舌质红,有红色点刺状突起,舌苔白腻,表面微黄。
意义:营分郁热。
28.青紫瘦小舌
舌象:舌瘦小面青紫晦暗,舌苔白厚腐。
意义:寒湿凝滞,气血壅滞。
29.绛紫舌光剥苔
舌象:舌质绛紫而暗,舌面光剥无苔。
意义:热及营血,伤阴阻络。
30.淡白舌水滑苔
舌象:舌淡而胖,边尖满布白滑苔,中根部黄苔,厚腻粘滑。
意义:肾阳不足;湿浊化热。
31.红绛瘦舌
舌象:舌质红绛,舌体瘦长,两条黄色垢苔厚积,燥裂成块,余处光剥无苔。
意义:胃肠热结伤阴而兼阴虚火旺。
32.红胖瘀斑舌
舌象;舌质红绛有瘀斑,舌体肿胀,舌面有破损,苔白滑兼有酱色。
意义:湿毒内盛。
3.舌诊的注意事项
(1)病人将舌自然伸出口外,充分暴露,要呈扁平形,使舌体放松,不要卷缩,也不要过分用力,以免引起颜色的改变。
望舌时尽量迅速敏捷地看清舌质、舌体、舌苔、避免病人伸舌过久,必要时可稍休息后再重复观察。
(2)病人面对光线,使光线直射入口,光线要充足,否则舌质及舌苔的颜色不易分辨。
(3)注意饮食对舌诊的影响:如食后因食物的摩擦使舌苔变薄;饮后使舌苔变润;食温热或刺激性食物后,舌质变红或绛。所以一般不宜在病人进饮食或漱口后立即进行舌诊。
(4)注意染苔:如饮用牛奶后苔呈白色;吃乌梅、杨梅、咖啡、陈皮梅、橄榄等可将舌苔染为黑色或褐色;吃蚕豆、橘子、柿子及黄连、核黄素等,使舌苔染成黄色。这些暂时的外物沾染,不可误认为病理的舌苔。
附:舌诊现代研究简介
舌为口腔中主要器官之一,是由很多横纹肌组成的肌性器官,外表被有特殊的粘膜,尤其舌背粘膜是组成舌苔的主要部分。舌的血管和神经分布极其丰富,其粘膜上皮薄而透明,故能十分灵敏地反映机体的变化、消化系统和体液的变化。近年来运用现代知识和方法研究中医舌诊的日益增多,简介如下:
(1)正常舌象:
淡红色舌质:由于粘膜下层及肌层中血管及血运十分丰富,使舌肌呈红色,透过一层白色明带有角化的粘膜面,而形成正常的淡红色舌质。
薄白苔:由舌的丝状乳头末端角化树及其空隙中的脱落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食物碎屑、渗出细胞等形成。
(2)舌象的变化:
①舌质的变化与血液循环、体液状况、及机体生理失调、
组织细胞代谢障碍有密切关系;如全身机体代偿机能失调或机能不足时,就可能出现气虚的舌象;机体消耗过甚,影响到某些重要物质缺乏时,就出现阴虚的舌象。
淡白舌多与组织水肿、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减少,血流缓慢等因素有关,常见于贫血,或蛋白质缺乏,尤其是白蛋白缺乏者,亦可见于消化系统功能紊乱,或内分泌机能不全,如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与毛细管扩张,血液量增加,血液浓缩等因素有关,多见于发热,尤其是急性感染性疾病,脱水,维生素缺乏,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及昏迷等病人;青紫舌可能与静脉瘀血,或缺氧而致还原血红蛋白增加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多见于肝脏病、心脏病及癌肿患者。
舌体胖嫩,主要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舌组织水肿,且可因水肿、舌体增大或肌张力降低、松弛而在舌边出现齿痕;裂纹为舌乳头融合及分离而造成的裂隙,可能与舌粘膜萎缩有关;芒刺系由丝状乳头向蕈状乳头转化,同时由于粘膜固有层中血管充血扩张,致蕈状乳头肿胀,充血而成。
舌质干燥,是由于唾液分泌减少或伴有唾液含水量降低所致。脱水患者,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减少,故舌面干燥,所以舌面干燥是临床失水的最好指标,是任何原因引起失水的最早表现。
②舌苔的变化与丝状乳头增生,角化增剧,细菌的作用,口腔中存在水分多少,以及全身营养状况,脏器疾病等有关:白苔多为氧气交换减少,或贫血,携氧降低,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舌粘膜代谢障碍和代谢产物增多而形成;黄苔是由于感染等致炎因子和代谢产物的刺激,使丝状乳头增生,粘膜表层弥漫的角化不全和角化过度,加上角质碎片和产黄色微生物的作用,以及舌的局部炎性渗出物等而形成,故多见于感染性疾病,传染病,发热及一些恶性肿瘤;黑苔的形成是因丝状乳头增生更剧,出现棕色角化细胞及黑色霉菌滋生,或腐败细菌作用于舌粘膜上之坏死物质,或与含铁微生物结合形成硫化铁而致黑色,故认为慢性感染,毒素刺激,胃肠功能紊乱,霉菌感染,长期应用抗生素和由于恶性疾病引起口腔健康情况恶化,是造成黑苔的原因,也可见于吸烟过量,口腔卫生差者。
舌苔变厚,变腻,多由于病后食欲减退或进软食、流质、舌的机械摩擦作用减少,或因发热脱水、唾液分泌减少,清洗作用降低,影响舌的自洁作用降低,使丝状乳头延长,加上角质碎片、渗出物等堆积所致。
综合目前有关研究资料,舌象变化与下列几点有关:
①与营养缺乏有关:慢性胃病或慢性腹泻的患者,由于消化吸收不良,在临床上可见到黄色或灰色的舌苔。体内消耗过多及代谢紊乱,也可见到舌苔的显著变化,如各种发热病人开始多薄白苔,中期多干黄苔,糖尿病人可见到干红苔等。
②与循环系统及血液的质和量有关:高度贫血者,舌质淡白,舌乳头萎缩,失水、酸中毒、血液浓缩、缺氧者,舌质均呈鲜红或紫色;血小板减少,舌上可出现紫斑;恶性贫血出现光滑舌。
③与细菌病毒感染及机体抵抗力有关:流行病初起多白腻苔,病势较重或严重时出现红绛舌;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以光剥舌较多,链球菌、葡萄球菌所致的败血症,则多见黄苔。说明舌象的变化不仅与细菌种类有关,而且还可能与机体的抵抗力有及反应性有关。一般绿脓杆菌所致的败血症,多在人体抵抗力极差的情况下发生,正气不足,故舌见光剥,而链球菌及葡萄球菌感染的败血症,以实热证居多,故多表现为黄苔。
④与唾液有关:高热的病人如中毒性肺炎和急性肠炎失水患者,均有舌面干燥,口腔内失润现象。这是因血液粘稠度增高,唾液水样分泌物减少所致。又如阴虚患者,常有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副交感神经紧张性降低,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代之以粘液性分泌,唾液的质量发生改变而见舌面干燥。
⑤与内分泌有关:内分泌失调者,舌象有异常反应,如肾上腺机能不全者,舌面上可能有褐色隆起或陷下的色素斑
(3)舌象变化的临床意义:
①舌象的变化能够反映疾病的轻重和进退:如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润均为病情较轻;舌质红绛、青紫、舌苔黄厚,灰黑,或光滑无苔,均为病情较严重;淡白舌多属于慢性疾病,病情变化慢,病程较长,如贫血,蛋白质缺乏或肾上腺皮质机能不全等;红绛舌多见于发热,脱水,水液平衡失调等,如烧伤患者,创面越大,伤热越重,则舌质变红越快越明显, 如并发败血症则舌质多红绛干枯,肝硬化病人若原为淡红舌,薄白苔或薄黄苔,一旦转为红绛光剥,常表示肝功能恶化;急性阑尾炎多见腻苔,在治疗过程中厚腻苔转为薄白苔,多是病情好转,但如疼痛减轻而腻苔不退,则表示病情未减,甚至可能增剧。
②舌象的变化对某些疾病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绿脓杆菌性败血症,多见舌光剥无苔,而链球菌、葡萄球菌性败血症,则多黄苔;重症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甲状腺机能亢进,严重的肺、肝、肾等实质脏器疾病,常见舌质红绛,舌体瘦小,舌干而有裂纹等阴虚舌象,有的舌苔光剥舌边尖有红刺,后期则舌面光滑如镜、重症肝炎患者,舌质多红绛,干枯少津,病情恶化时更明显,舌苔多厚腻或燥,色黄或黑,有时也可见光剥无苔;肿瘤患者晚期出现红而光亮的舌象。
白苔舌总论
伤寒邪在皮毛。初则舌有白[/b]沫。次则白[/b]涎白[/b]滑。再次白[/b]屑白[/b]疱。有舌中、舌尖、舌根之不同。是寒邪入经之微甚也。舌乃心之苗。心属南方火。当赤色。今反见白色者。是火不能制金也。初则寒郁皮肤。毛窍不得疏通。热气不得外泄。故恶寒发热。在太阳经。则头痛、身热,项背强、腰脊疼、等症。传至阳明经。则有白[/b]屑满舌。虽症有烦躁。如脉浮紧者。犹当汗之。在少阳经者。则白[/b]苔白[/b]滑。用小柴胡汤和之。胃虚者。理中汤温之。如白色少变黄者。大柴胡。大小承气、分轻重下之。白[/b]舌亦有死症。不可忽视也。
微白[/b]滑苔舌
寒邪初入太阳。头疼、身热、恶寒、舌色微白[/b]有津。香苏散、羌活汤之类发散之。
薄白[/b]滑苔舌
此太阳里证舌也。二三日未曾汗。故邪入丹田渐深。急宜汗之。或太阳与少阳合病。有此舌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厚白[/b]滑苔舌
病三四日。其邪只在太阳。故苔纯白[/b]而厚。却不干燥。其证头疼发热。脉浮而紧。解表自愈。
干厚白[/b]苔舌
病四五日。未经发汗。邪热渐深。少有微渴。过饮生冷。停积胸中。营热胃冷。故令发热烦躁。四肢逆冷。而苔白[/b]干厚。满口白[/b]屑。宜四逆散加干姜。
白[/b]苔黄心舌
此太阳经初传阳明府病舌也。若微黄而润。宜再汗。待苔燥里证具。则下之。若烦躁呕吐。大柴胡汤加减。亦有下淡黄水沫。无稀粪者。大承气汤下之。
白[/b]苔黄边舌
舌中见白[/b]苔。外有微黄者。必作泄。宜用解毒汤。恶寒者五苓散。
干白[/b]苔黑心舌
此阳明府兼太阳舌,其苔边白[/b]中心干黑者。因汗不彻。传至阳明所致。必微汗出、不恶寒、脉沉者。可下之。如二三日未曾汗。有此舌必死。
白[/b]滑苔尖灰刺舌
此阳明府兼少阳舌也。三四日自利脉长者生。弦数者死。如有宿食。用大承气下之。十可全五。
白[/b]苔满黑刺干舌
白[/b]苔中生满干黑芒刺。乃少阳之里证也。其证不恶寒反恶热者。大柴胡加芒硝急下之。然亦危证也。
白[/b]滑苔黑心舌
白[/b]苔中黑。为表那入里之候。大热谵语。承气等下之。倘食复而发热、或利不止者。难治。
半边白[/b]滑舌
白[/b]苔见于一边。无论左右。皆属半表半里。宜小柴胡汤。左加葛根。右加茯苓。有咳嗽引胁下痛、而见此舌苔者。小青龙汤。夏月多汗自利。人参白[/b]虎汤。
脏结白[/b]滑舌
或左或右。半边白[/b]苔。半边或黑或老黄者。寒邪结在脏也。黄连汤加附子。结在咽者。不能语言。宜生脉散合四逆汤。可救十中一二。
白[/b]苔黑斑舌
白[/b]苔中有黑小斑点乱生者。乃水来克火。如无恶候。以凉膈散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一二。
白[/b]苔燥裂舌
伤寒胸中有寒。丹田有热。所以舌上白[/b]苔。因过汗伤营。舌上无津。所以燥裂。内无实热。故不黄黑。宜小柴胡加芒硝微利之。
白[/b]苔黑根舌
舌苔白[/b]而根黑;火被水克之象。虽下亦难见功也。
白[/b]尖黄根舌
邪虽入里。而尖白[/b]未黄。不可用承气。宜大柴胡汤加减。下后无他证。安卧神清。可生。倘再有变证。多凶。
白[/b]苔双黄舌
此阳明里证舌也。黄乃土之色。因邪热上攻。致令舌有双黄。如脉长恶热。转矢气烦躁者。大柴胡调胃承气下之。
白[/b]苔双黑舌
白[/b]苔中见黑色两条。乃太阳少阳之邪入于胃。因土气衰绝。故手足厥冷。胸中结痛也。理中汤泻心汤选用。如邪结在舌根。咽嗌而不能言者。死证也。
白[/b]苔双灰色舌
此夹冷食舌也。七八日后见此舌而有津者。可治。理中四逆选用。无津者不治。如干厚见里证。则下之。得汤次日灰色去者安。
白[/b]尖中红黑根舌
舌尖白[/b]而根灰黑。少阳邪热传腑。热极而伤冷饮也。如水停津液固结而渴者。五苓散。自汗而渴者。白[/b]虎汤。下利而渴者。解毒汤。如黑根多、白[/b]尖少、中不甚红者。难治。
白[/b]苔尖红舌
满舌白[/b]滑而尖却鲜红者。乃热邪内盛。而复感客寒入少阳经也。小柴胡汤加减。
白[/b]苔中红舌
此太阳初传经之舌也。无汗者发汗。有汗者解肌。亦有少阳经者。小柴胡汤加减。
白[/b]苔变黄舌
少阳证罢。初见阳明里证。故苔变黄色。兼矢气者。大柴胡汤下之。
白[/b]尖红根舌
舌尖苔白[/b]。邪在半表半里也。其证寒热、耳聋、口苦、胁痛、脉弦。小柴胡汤和解之。
白[/b]苔尖灰根黄舌
此太阳湿热并于阳明也。如根黄色润、目黄小便黄者。茵陈蒿汤加减。
白[/b]苔尖根俱黑舌
舌根尖俱黑而中白[/b]。乃金水太过。火土气绝于内。虽无凶证。亦必死也。
熟白[/b]舌
白[/b]苔老极。如煮熟相似者。心气绝而肺色乘于上也,始因食瓜果冰水等物。阳气不得发越所致。为必死候。用枳实、理中。间有生者。
淡白[/b]透明舌
年老胃弱。虽有风寒。不能变热。或多服汤药。伤其胃气。所以淡白[/b]透明。似苔非苔也。宜补中益气加减治之。
白[/b]苔如积粉舌
此舌乃瘟疫初犯募原也。达原饮。见三阳表证。随经加柴胡、葛根、羌活。见里证。加大黄。
伤寒舌鉴 黄苔舌总论
黄苔舌总论
黄苔者。里证也。伤寒初病无此舌。传至少阳经。亦无此舌。直至阳明府实。胃中火盛。火乘土位。故有此苔。当分轻重泻之。初则微黄。次则深黄有滑。甚则干黄焦黄也。其证有大热、大渴、便秘、谵语、痞结、自利。或因失汗发黄。或蓄血如狂。皆湿热太盛。小便不利所致。若目白[/b]如金。身黄如橘。宜茵陈蒿汤,五苓散。栀子柏皮汤等。如蓄血在上焦。犀角地黄汤。中焦、桃仁承气汤。下焦,代抵当汤。凡血证见血则愈。切不可与冷水。饮之必死。大抵舌黄证虽重。若脉长者。中土有气也。下之则安。如脉弦下利、舌苔黄中有黑色者。皆危证也。
纯黄微干舌
舌见黄苔。胃热之极。土色见于舌端也。急宜调胃承气下之。迟则恐黄老变黑。为恶候。
微黄苔舌
舌微黄而不甚燥者。表邪失汗而初传里也。用大柴胡汤。若身目俱黄者。茵陈蒿汤。
黄干舌
舌见干黄。里热已极。急下勿缓。下后脉静身凉者生。反大热而喘脉躁者死。
黄苔黑滑舌
舌黄而有黑滑者。阳明里证具也。虽不干燥。亦当下之。下后身凉脉静者生。大热脉躁者死。
黄苔黑斑舌
黄苔中乱生黑斑者。其证必大渴谵语。身无斑者。大承气下之。如脉涩、谵语,循衣摸床、身黄斑黑者。俱不治。下出稀黑粪者死。
黄苔中黑通尖舌
黄苔从中至尖通黑者。乃火土燥而热毒最深也。两感伤寒必死。恶寒甚者亦死。如不恶寒。口燥咽干而下利臭水者。可用调胃承气汤下之。十中可救四五。口干齿燥。形脱者。不治。
老黄隔瓣舌
舌黄干涩而有隔瓣者。乃邪热入胃。毒结已深。烦躁而渴者。大承气汤。发黄者。茵陈蒿汤。少腹痛者。有瘀血也。抵当汤。结胸。大陷胸汤。
黄尖舌
舌尖苔黄。热邪初传胃腑也。当用调胃承气汤。如脉浮恶寒。表证未尽。大柴胡两解之。
黄苔灰根舌
舌根灰色而尖黄。虽比黑根少轻。如再过一二日。亦黑也。难治。无烦躁直视。脉沉而有力者。大柴胡加减治之。
黄尖红根舌
根红而尖黄者。乃湿热乘火位也。瘟热初病。多有此舌。凉膈解毒等药。消息治之。
黄尖黑根舌
舌黑根多而黄尖少者。虽无恶证恶脉。诚恐暴变一时。以胃气竭绝故耳。
黄苔黑刺舌
舌苔老黄极而中有黑刺者。皆由失汗所致。邪毒内陷已深。急用调胃承气下之。十中可保一二。
黄大胀满舌
舌黄而胀大者。乃阳明胃经湿热也。证必身黄、便秘、烦躁。茵陈蒿汤。如大便自利而发黄者。五苓散加茵陈、栀子、黄连等治之。
黄尖白[/b]根舌
舌根白[/b]尖黄。其色倒见。必是少阳经传阳明府病。若阳明证多者。大柴胡汤。少阳证多者。小柴胡汤。如谵语烦躁者。调胃承气汤。
黄根白[/b]尖舌
舌尖白[/b]根黄。乃表邪少而里邪多也。天水散、凉膈散合用。如阳明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茵陈蒿汤。
黄根灰尖舌
舌乃火位。今见根黄尖灰。是土来侮火也。不吐不利、心烦而渴者。乃胃中有郁热也。调胃承气加黄连。
黄根白[/b]尖短缩舌
舌见根黄尖白[/b]而短硬。不燥不滑。但不能伸出。证多谵妄烦乱。此痰挟宿食占据中宫也。大承气加姜、半主之。
红边中黑滑舌
舌黑有津。证见谵语者。必表证时不曾服药。不戒饮食。冷物结滞于胃也。虚人黄龙汤。或枳实理中加大黄。壮实者用备急丸热下之。夏月中暍。多有此舌。以人参白[/b]虎汤主之。
通尖黑干边白[/b]舌
两感一二日间。便见中黑边白[/b]厚苔者。虽用大羌活汤。恐无济矣。
黑边晕内微红舌
舌边围黑。中有红晕者。乃邪热入于心胞之候。故有此色。宜凉膈合大承气下之。
中燥舌
舌苔中心黑厚而干。为热盛津枯之候。急宜生脉散合黄连解毒汤以解之。
中黑无苔干燥舌
舌黑无苔而燥。津液受伤而虚火用事也。急宜生脉散合附子理中汤主之。
伤寒舌鉴 黑苔舌总论
黑苔舌总论
伤寒五七日。舌见黑苔。最为危候。表证皆无此舌。如两感一二日间见之。必死。若白[/b]苔上渐渐中心黑者。是伤寒邪热传里之候。红舌上渐渐黑者。乃瘟疫传变。坏证将至也。盖舌色本赤。今见黑者。乃水来克火。水极似火。火过炭黑之理。然有纯黑、有黑晕、有刺、有隔瓣、有瓣底红、瓣底黑者。大抵尖黑犹轻。根黑最重。如全黑者。总使神丹。亦难救疗也。
纯黑舌
遍舌黑苔。是火极似水。脏气已绝。脉必代结。一二日中必死。切勿用药。
黑苔瓣底红舌
黄苔久而变黑。实热亢极之候。又未经服药。肆意饮食。而见脉伏、目闭、口开、独语、谵妄。医遇此证。必掘开舌苔。视瓣底红者。可用大承气下之。
黑苔瓣底黑舌
凡见瓣底黑者。不可用药。虽无恶候。脉亦暴绝。必死不治。
满黑刺底红舌
满舌黑苔。干燥而生大刺。揉之触手而响。掘开刺底红色者。心神尚在。虽火过极。下之可生。有肥盛多湿热人。感冒发热。痞胀闷乱。一见此舌。急用大陷胸丸攻下。后与小陷胸汤调理。
刺底黑舌
刺底黑者。言刮去芒刺。底下肉色俱黑也。凡见此舌。不必辨其何经何脉。虽无恶候。必死勿治。
黑烂自啮舌
舌黑烂而频欲啮。必烂至根而死。虽无恶候怪脉。切勿用药。
中黑边白[/b]滑苔舌
舌见中黑边白[/b]而滑。表里俱虚寒也。脉必微弱。证必畏寒。附子理中汤温之。夏月过食生冷而见此舌。则宜大顺冷香选用。
黑中无苔枯瘦舌
伤寒八九日。过汗。津枯血燥。舌无苔而黑瘦。大便五六日不行。腹不硬满。神昏不得卧。或时呢喃叹息者。炙甘草汤。
黑干短舌
舌至干黑而短。厥阴极热已深。或食填中脘。胀所致。急用大剂大承气下之。可救十中一二。服后。粪黄热退则生。粪黑热不止者死。
伤寒舌鉴 灰色舌总论[/b]
灰色舌总论[/b]
灰色舌、有阴阳之异。若直中阴经。则即时舌便灰黑而无积苔。若热传三阴。必四五日表证罢而苔变灰色也。有在根在尖在中者。有浑舌俱灰黑者。大抵传经热证。则有灰黑干苔。皆当攻下泄热。若直中三阴之灰黑无苔者。即当温经散寒。又有蓄血证。其人如狂。或瞑目谵语。亦有不狂不语。不知人事。而面黑舌灰者。当分轻重以攻其血。切勿误与冷水。引领败血入心而致不救也。
纯灰舌
舌灰色无苔者。直中三阴而夹冷食也。脉必沉细而迟。不渴不烦者。附子理中四逆汤救之。次日。舌变灰中有微黄色者生。如渐渐灰缩干黑者死。
灰中舌
灰色现于中央。而消渴、气上冲心、饥不欲食、食即吐蛔者。此热传厥阴之候。乌梅丸主之。
灰黑苔干纹裂舌
土邪胜水。而舌见灰黑纹裂。凉膈调胃皆可下之。十中可救二三。下后。渴不止热不退者。不治。
灰根黄尖中赤舌
舌根灰色而中红尖黄。乃肠胃燥热之证。若大渴谵语。五六日不大便。转矢气者。下之。如温病热病。恶寒脉浮者。凉膈、双解选用。
灰色重晕舌
此瘟病热毒。传遍三阴也。热毒传内一次。舌即灰晕一层。毒盛故有重晕。最危之证。急宜凉膈、双解解毒。承气下之。一晕尚轻。二晕为重。三晕必死。亦有横纹二三层者。与此重晕不殊。
灰黑干刺舌
灰黑舌中又有干刺。而见咽干、口燥、喘满。乃邪热结于少阴。当下之。然必待其转矢气者。方可下。若下之早。令人小便难。
灰黑尖舌
已经汗解而见舌尖灰黑。有宿食未消。或又伤饮食。邪热复盛之故。调胃承气汤下之。
灰黑尖干刺舌
舌尖灰黑有刺而干。是得病后犹加饮食之故。虽证见耳聋、胁痛、发热、口苦。不得用小柴胡。必大柴胡或调胃承气加消导药。方可取效。
灰中墨滑舌
淡淡灰色中间。有滑苔四五点如墨汁。此热邪传里。而中有宿食未化也。大柴胡汤。
灰黑多黄根少舌
舌灰色而根黄。乃热传厥阴。而胃中复有停滞也。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汗出不止者死。正气脱也。
边灰中紫舌
舌边灰黑而中淡紫。时时自啮舌尖为爽。乃少阴厥气逆上。非药可治。
伤寒舌鉴 红色舌总论[/b]
红色舌总论[/b]
夫红舌者。伏热内蓄于心胃。自里而达于表也。仲景云。冬伤于寒。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故舌红而赤。又有瘟疫疫疠。一方之内。老幼之病皆同者。舌亦正赤而加积苔也。若更多食。则助热内蒸。故舌红面赤。甚者面目俱赤而舌疮也。然病有轻重。舌有微甚。且见于舌之根尖中下左右。疮蚀胀烂。瘪细长短。种种异形。皆瘟毒火热蕴化之所为也。其所治亦不同。当解者内解其毒。当砭者砭去其血。若论汤液。无过大小承气、黄连解毒、三黄石膏等。此类而推可也。
纯红舌
舌见纯红色。乃瘟疫之邪热初蓄于内也。宜败毒散加减。或升麻葛根汤等治之。
红中淡黑舌
舌红中见淡黑色而有滑者。乃太阳瘟疫也。如恶寒。有表证。双解散合解毒汤微微汗之。汗罢急下。如结胸烦躁直视者。不治。
红中焦黑舌
舌见红色。中有黑形如小舌。乃瘟毒内结于胃。火极反兼水化也。宜凉膈散。若黑而干硬。以指甲刮之有声者。急用调胃承气汤下之。
红中黑斑舌
见小黑斑星于红舌上者。乃瘟热乘虚入于阳明。胃热则发斑也。或身上亦兼有红赤斑者。宜黑参升麻汤、化斑汤等治之。
红内黑尖舌
舌本红而尖黑者。足少阴瘟热乘于手少阴也。竹叶石膏汤。
红色人字纹裂舌
舌红甚而又有纹裂者。阳明热毒熏蒸膈上。故现人字纹也。宜服凉膈散。如渴甚转矢气者。大承气下之。
红断纹裂舌
相火来乘君位。致令舌红燥而纹裂作痛。宜黄连解毒汤加麦门冬寒润之。
红内红星舌
舌见淡红色。又有大红星点如疮瘰者。湿热伤于脾土。罨而欲发黄之候。宜茵陈蒿汤、五苓散选用。
深红虫碎舌
舌红更有红点。坑烂如虫蚀之状。乃水火不能既济。热毒炽盛也。不拘日数。宜小承气汤下之。不退、再以大承气下之。
红色紫疮舌
瘟疫多有此舌。其证不恶寒。便作渴烦躁。或咳痰者。宜解毒汤加黑参、薄荷。并益元散治之。尺脉无者必死。战栗者亦死。
红中微黄根舌
热入阳明胃腑。故舌根微黄。若头汗、身凉、小便难者。茵陈蒿汤加栀子、香豉。
红中微黄滑舌
病五七日。舌中有黄苔。是阳明证。如脉沉实谵语。虽苔滑。宜大柴胡汤。若干燥者。此内邪热盛。急用大承气下之。
红长胀出口外舌
舌长大胀出口外。是热毒乘心。内服泻心汤。外砭去恶血。再用片脑、人中黄掺舌上。即愈。
红餂舌
舌频出口为弄舌。餂至鼻尖上下或口角左右者。此为恶候。可用解毒汤加生地黄。效则生。不效则死。
红痿舌
舌痿软而不能动者。乃是心脏受伤。当参脉证施治。然亦十难救一也。
红硬舌
舌根强硬失音。或邪结咽嗌以致不语者。死证也。如脉有神而外证轻者。可用清心降火去风痰药。多有得生者。
红尖出血舌
舌上出血如溅者。乃心脏邪热壅盛所致。宜犀角地黄汤加大黄、黄连辈治之。
红中双灰干舌
瘟热病而舌见两路灰色。是病后复伤饮食所致。令人身热谵语。循衣撮空。如脉滑者。一下便安。如脉涩下出黑粪者死。
红尖白[/b]根舌
红尖是本色。白[/b]苔为表邪。如恶寒、身热、头痛。宜汗之。不恶寒、身热、烦渴者。此太阳里证也。五苓散两解之。
红战舌
舌战者。颤掉不安。蠕蠕瞤动也。此证因汗多亡阳。或漏风所致。十全大补、大建中汤选用。
红细枯长舌
舌色干红而长细者。乃少阴之气绝于内。而不上通于舌也。纵无他证。脉再衰绝。朝夕恐难保矣。
红短白[/b]疱舌
口疮舌短有疱。声哑、咽干、烦躁者。乃瘟疫强汗。或伤寒未汗而变此证。宜黄连犀角汤、三黄石膏汤选用。
边红通尖黑干舌
瘟病不知调治。或不禁饮食。或不服汤药。而致舌心干黑。急下一二次。少解再下。以平为期。
红尖紫刺舌
汗后食复而见红尖紫刺。证甚危急。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下之。仍刮去芒刺。不复生则安。再生则危。
红尖黑根舌
瘟疫二三日。舌根灰黑。急用凉膈、双解微下之。至四五日后。火极似水。渐变深黑。下无济矣。若邪结于咽。目瞑脉绝油汗者。一二日内死。
红嫩无津舌
汗下太过。津液耗竭。而舌色鲜红柔嫩如新生。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生脉散合人参三白[/b]汤治之。然多不应也。
伤寒舌鉴 紫色舌总论[/b]
紫色舌总论[/b]
紫舌苔者。酒后伤寒也。或大醉露卧当风。或已病而仍饮酒。或感冒不服药。而用葱姜热酒发汗。汗虽出而酒热留于心胞。冲行经络。故舌见紫色。而又有微白[/b]苔也。苔结舌之根尖。长短厚薄。涎滑干焦。种种不同。当参其源而治之。
纯紫舌
伤寒以葱酒发汗。酒毒入心。或酒后伤寒。皆有此舌。宜升麻葛根汤加石膏、滑石。若心烦懊憹不安。栀子豉汤。不然。必发斑也。
紫中红斑舌
舌浑紫而又满舌红斑。或浑身更有赤斑者。宜化斑汤、解毒汤。俱加葛根、黄连、青黛。有下证者。凉膈散。
紫上白[/b]滑舌
舌紫而中见白[/b]苔者。酒后感寒。或误饮冷酒所致。亦令人头痛、恶寒、身热。随证解表可也。
淡紫青筋舌
舌淡紫带青而润。中绊青黑筋者。乃直中阴经。必身凉、四肢厥冷。脉沉面黑。四逆、理中等治之。
紫上赤肿干焦舌
舌边紫而中心赤肿。足阳明受邪。或已下。便食酒肉。邪热复聚所致。若赤肿津润。大柴胡微利之。若烦躁厥逆脉伏。先用枳实理中。次用小承气。
紫上黄苔干燥舌
嗜酒之人伤于寒。至四五日。舌紫。上积干黄苔者。急用大承气下之。如表证未尽。用大柴胡汤。
紫短舌
舌紫短而团者。食滞中宫而热。传厥阴也。急用大承气汤下之。下后热退脉静舌柔和者生。否则死。
紫上黄苔湿润舌
舌淡青紫而中有黄湿苔。此食伤太阴也。脉必沉细。心下脐旁按之硬痛或矢气者。小承气加生附子。或黄龙汤主之。
紫尖蓓蕾舌
感寒之后。不戒酒食。而见咳嗽生痰。烦躁不宁。舌色淡紫。尖生蓓蕾。乃酒湿伤肺。味浓伤胃所致也。宜小柴胡汤加减治之。
熟紫老干舌
舌全紫如煮熟者。乃热邪传入厥阴。至笃之兆。当归四逆汤。
淡紫带青舌
舌色青紫无苔。且滑润瘦小。为直中肾肝阴证。吴茱萸汤、四逆汤急温之。
淡紫灰心舌
舌淡紫而中心带灰。或青黑。不燥不湿者。为邪伤血分。虽有下证。只宜犀角地黄汤加酒大黄微利之。
伤寒舌鉴 霉酱色苔舌总论
霉酱色苔舌总论
霉酱色苔者。乃夹食伤寒。一二日间即有此舌。为寒伤太阴。食停胃腑之证。轻者苔色亦薄。虽腹痛。不下利。桂枝汤加橘、半,枳、朴。痛甚加大黄。冷食不消加干姜、厚朴。其苔色厚而腹痛甚不止者。必危。舌见酱色。乃黄兼黑色。为土邪传水。证必唇口干燥大渴。虽用下夺。鲜有得愈者。
纯霉酱色舌
舌见霉色。乃饮食填塞于胃。复为寒邪郁遏。内热不得外泄。湿气熏蒸。罨而变此色也。其脉多沉紧。其人必烦躁腹痛。五七日下之不通者。必死。太阴少阴气绝也。
中霉浮厚舌
伤寒不戒荤腻。致苔如酱饼浮于舌中。乃食滞中宫之象。如脉有胃气。不结代。嘴不尖。齿不燥。不下利者。可用枳实理中汤、加姜汁炒川连。若舌苔揩去复长仍前者。必难救也。
霉色中黄苔舌
舌霉色中有黄苔。乃湿热之物郁滞中宫也。二陈加枳实、黄连。若苔干黄。更加酒大黄下之。
伤寒舌鉴 蓝色苔舌总论
蓝色苔舌总论
蓝色苔者。乃肝木之色发见于外也。伤寒病久。已经汗下。胃气已伤。致心火无气。胃土无依。肺无所生。木无所畏。故乘膈上而见纯蓝色。是金木相并。火土气绝之候。是以必死。如微蓝、或稍见蓝纹。犹可用温胃健脾。调肝益肺药治之。如纯蓝色者。是肝木独盛无畏。虽无他证。必死。
微蓝舌
舌见纯蓝色。中土阳气衰微。百不一生之候。切勿用药。
蓝纹舌
舌见蓝纹。乃胃土气衰。木气相乘之候。小柴胡去黄芩、加炮姜。若因寒物结滞。急宜附子理中、大建中汤。
伤寒舌鉴 妊娠伤寒舌总论
妊娠伤寒舌总论
妊娠伤寒。邪入经络。轻则母病。重则子伤。枝伤果必坠。理所必然。故凡治此。当先固其胎气。胎安则子母俱安。面以候母。舌以候子。色泽则安。色败则毙。面赤舌青者。子死母活。面舌俱青沫出者。母子俱死。亦有面舌俱白[/b]。母子皆死者。盖谓色不泽也。
孕妇伤寒白[/b]苔舌
孕妇初伤于寒。而见面赤舌上白[/b]滑。即当微汗以解其表。如面舌俱白[/b]。因发热多饮冷水。阳极变阴所致。当用温中之药。若见厥冷烦躁。误与凉剂。则厥逆吐利而死。
孕妇伤寒黄苔舌
妊娠面赤舌黄。五六日里证见。当微利之。庶免热邪伤胎之患。若面舌俱黄。此失于发汗。湿热入里所致。当用清热利水药。
孕妇伤寒灰黑舌
妊娠面舌俱黑。水火相刑。不必问其月数。子母俱死。面赤舌微黑者。还当保胎。如见灰黑。乃邪入子宫。其胎必不能固。若面赤者。根本未伤。当急下以救其母。
孕妇伤寒纯赤舌
妊娠伤寒温热。而见面舌俱赤。宜随证汗下。子母无虞。伤寒面色皎白[/b]。而舌赤者。母气素虚。当用姜、桂等药。桂不坠胎。庞安常所言也。若面黑舌赤。亦非吉兆。若在临月。则子得生而母当殒。
孕妇伤寒紫青舌
妊娠伤寒而见面赤舌紫。乃酒毒内传所致。如淡紫戴青。为阴证夹食。即用枳实理中四逆辈。恐难为力也。若面赤舌青。母虽无妨。子殒腹内。急宜平胃散加芒硝下之。
孕妇伤寒卷短舌
妊娠面黑而舌干卷短。或黄黑刺裂。乃里证至急,不下则热邪伤胎。下之危在顷刻。如无直视循衣撮空等证。十中可救一二
舌诊诀句
悍卫中医文化
五部五色主五脏,表里虚实全昭然。
若问舌诊有何难,五色动态是关键。
舌部多人重叠影,多重层次要分清。
舌为心窍主脾胃,脑肾肝胰外生殖。
舌淡苔薄胃气存,纵然有病亦无碍。
有根之苔从舌生,紧贴舌面铺均匀。
无根之苔厚一片,四围净洁如涂面。
苔之五色分表里,苔之厚薄晓内外。
表寒均薄各症兼,邪积苔厚内多实。
腐苔松厚揩即去,正虚邪化阴有余。
腻而粘舌刮不脱,痰湿居中阴阳遏。
腐苔如霉或如脓,胃气败坏内有痈。
表症薄白腻属痰,用药审慎防变幻。
由白而黄正胜邪,白黄灰黑渐加重。
舌苔骤退不渐化,邪气内陷病危急。
染苔一事要分清,枇杷橄榄变黄黑。
白苔表湿并虚寒,苔白而滑感风寒。
舌红苔白风瘟起,白苔转黄邪传里。
白苔降底湿热伏,白苔粘腻主痰湿。
虚症苔白多明净,舌嫰苔滑为阳虚。
苔黄主病属里热,微黄不糙初传里。
黄而干糙里已热,舌苔骤黄阳明实。
黑生芒刺或发裂,热深腑实阴液伤。
黄而滑腻痰湿热,黄而舌嫩为脾虚。
津润而冷为有湿,边尖齿印亦痰湿。
灰苔主病阴阳辩,由黄转灰热传里。
苔灰薄滑三阴结,苔灰黑滑主痰饮。
灰黑渐来里热深,黑而糙裂热极盛。
平素痰饮苔灰黑,舌面润滑无险症。
淡红明润气血充,干枯无血气将绝。
心火炎上尖赤色,红在两边热肝胆。
头痛失眠舌尖红,内热深重深红赤。
舌心干红阴液劫,镜面舌则多主凶。
舌红而绛热传里,舌绛鲜明心胞热。
干枯而萎肾涸竭,兼见嗌干命将倾。
绛红少苔或舌裂,阴精将竭命难全。
绛而粘腻湿挾痰,芳香化浊神功见。
紫舌主病分阴阳,舌紫苔黄内积热。
青紫浮滑中三阴,酒客瘀血舌紫斑。
中心白滑醉伤寒,紫舌肿大酒毒患。
光蓝无苔元气败,冲心危难命难全。
舌蓝苔粉秽浊瘟,黄腻苔浊湿瘟热。
黑主热重有阴阳,嫩滑而润寒极殃。
粗涩干焦极热盛,坚敛苍老热壅结。
浮肿虚寒亦痰湿,娇嫩齿印病属虚。
纹在舌质如碎瓷,血热阴虚多见此。
光剌阴伤病情重,无苔之舌定主死。
舌生芒剌有黄黑,不论先后均化燥。
舌体肿大痰热饮,瘦瘪诸虚证更急。
痿降阴亏动无力,舌见淡红气血虚。
舌体强硬风火痰,舌强瘫痪入心脾。
赤肿而硬苔灰浊,无力颤动气血弱。
伸舌不便病有三,燥寒痰涎病经脉。
舌强语蹇风痰粘,舌歪一侧中经络。
吐恶舐舌心脾热,小儿惊风亦常见.
舌头看病症大全- -
正常人的苔色是薄白色的。因为舌粘膜中丝状乳头的末梢分化成“角化树”,在“角化树”分枝的空隙中,常填有脱落的角化上皮、唾液、细菌、霉 菌、食物碎屑及渗出的白细胞等,这些不透明的物质遮盖了舌毛细血管的红色,而且角化上皮在湿润时可吸收水分而呈白色,这样就形成了正常的薄白湿润的舌苔。
舌苔过白:多属寒症,薄而滑的多为外感风寒,厚白而滑者多为寒湿或寒痰。
舌苔发黄:一般多见于热性疾病的过程中,表明邪正相争十分激烈,病已入里,邪已化热。
舌苔发黑:主要是舌丝状乳头增殖变黑所致。有棕黑、灰黑、焦黑直到漆黑等深浅不同。中医认为病人出现此苔,一定病期较长,病性比较复杂严重。
舌苔灰白相兼或灰腻薄滑:多为里寒,先有体弱兼热性病,或病久兼消化不良症的征象。
全舌淡紫带青:润滑无苔为伤寒阳证。
舌苔呈褐色:肠梗阻。
镜面舌:即舌面无苔,像镜子一样光滑。轻者提示营养不良,或体内缺乏铁或维生素B2:;重者则表示体内津液亏乏,病情深重。如果病久者的镜面舌兼绛色,还要防止出现败血症。如果是老年人的舌头像镜子那样光滑,舌底面两根静脉增粗延长,表示有肺心病。
穿心舌:即舌苔中间有一小块空白处,舌苔已剥脱。穿心舌属于伤阴的一种表现,常表示体内营养缺乏。小儿出现剥苔,则表示营养不足,主要是偏食造成体内某些营养素的缺乏,引起部分舌苔剥脱。这种儿童身体抵抗力很差,很容易得感冒或发烧。
牛肉舌:即舌质暗红,舌苔光剥像牛肉一样。牛肉舌常见于恶性贫血患者。
腐苔:是一种比较厚的、颗粒大而疏松的苔,形状好象豆腐渣样,厚厚的一层堆在舌上,刮之易去,过一会儿又会逐渐堆铺起来。 腐苔提示人的阳气有余,能将胃中浊腐之气升化驱散,是正邪相争,疾病诌向好转的征兆。
腻苔:是舌中心及根部较厚,舌的边尖部稍薄,颗粒细小致密,紧贴舌上,揩之不去,刮之不脱,舌面罩着一层粘液像油腻状,舌质大多被其遮盖而不能见。 用放大镜看,腻苔的丝状乳头数目及其分枝均有增加,各乳头的角化树相互纠结缠绕,不易脱落,其中包埋着很多粘液及食物颗粒。中医认为腻苔是阳气被阴邪所抑,机体内必有湿浊痰饮或食积顽痰遏郁的病理变化。如急慢性胃肠炎等。
霉苔:苔质与腐苔相似,浮而疏松,但舌面上的苔却腐苔那样平铺于舌面,而似灰白的糜点状或饭粒样儿,厚薄不一堆积在舌上,故以此可鉴别出霉苔,一般多因体弱,或过量应用激素、免疫抑制剂以及广谱抗生素等,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抵抗力极差,菌群失调,霉菌乘机生长繁殖所致。 此苔一般先占舌的一部分,以后可蔓延至全舌或整个口腔,病情大多严重。霉苔对霉菌病的诊断有重要价值。
点刺舌: 是指舌上有很多红刺群凸出舌面,好象草霉的果实一样。 点刺出现于舌尖或舌边,表示热盛,可见于各种发热感染性疾病或大面积烧伤病人;点刺出现于舌中,多为热毒更盛或热入血分,容易发生休克、神志昏迷。 失眠、便秘或夜间工作紧张的人,以及维生素缺乏、营养不良和大脑皮质功能失调等,也可出现舌面上的红色点刺,中医称为阴虚火旺。 舌面点刺还有痛感,经休息,调整营养结构和大便通畅后,点刺会较快消失。现代研究认为,点刺是舌上辈状乳头增生或肥大所形成。
裂纹舌: 舌面上的裂纹有深裂、浅裂以及各个不同方向的裂沟和皱纹。浅裂就象一条条皱纹,深裂就像被刀割和剪碎一样,有不规则的裂沟。正常人中 约有0.5%是生下来舌面就有裂缝的先天性舌裂者。 现代医学认为舌面上的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肌原有的纵纹和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一部分舌乳头变得扁平而融合,一部分则萎缩断裂而形成裂纹,舌上裂纹的图形真是稀奇古怪,有纵形、横形、树叉形、井形、爻形、或像脑子的回沟状,也有的象鹅卵石状。病理性的舌裂常与萎缩舌同时存在,可见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患,以及营养不良性疾患和维生素B族缺乏症等所致的慢性舌炎病例、故常兼有舌痛,口干等现象。 长期的地图舌,有部分后来可转变为裂纹舌。中医认为,裂纹舌而见舌面干燥者,多为津液不足;兼有热盛者,还可见舌质红绛色。
光滑舌: 舌面光而无津,也没有舌苔,平如镜面,望之发光,也称“镜面舌”。不论何种疾病,凡见到这种舌象,都表明机体内有阴液消亡的征象,津液严重损耗。 舌光而色红绛为热盛伤阴,舌光而色淡为气阴两伤。中医认为,舌面光平如镜是一种危重舌象,据中西医结合临床观察,光滑舌是舌上无苔无点,舌丝状乳头和蕈状乳头全部萎缩,是舌炎晚期的表现。光滑舌可见于维生素c严重缺乏、恶性贫血、高 热长期不退、肝硬化和肺心病的衰竭期、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中毒性休克、脑性昏迷等疾病。研究证实,造成舌粘膜上皮细胞坏死的各种因素都可能导致舌光如镜。
瘀积舌: 舌尖或舌边上有散在的紫黑色瘀斑或瘀点,这种现象提示体内有“瘀血停积”。有瘀血的人,体内血液流动较缓慢, 在某些局部甚至可出现血流完全停滞。人们在吃东西时,不小心会咬伤舌的边缘和舌尖;人生病时血管的脆性增加,有时也会不知不觉地碰破舌上的血管。舌的反应比较灵敏,往往比人体的其他地方容易出血,使舌上容易出现瘀点或瘀斑。舌头上的瘀点、瘀斑,在青年女性中也常见。她们大多有月经不调、月经色深,常有血块、痛经等症状,中医认为这是瘀血郁阻的表现。 运用调经活血的药物治疗,可使舌头微循环瘀塞畅通,血流恢复正常,不仅月经不调和痛经病症能治愈,瘀点、瘀斑也会在舌上消失。不少肿瘤病人,舌上有瘀点、瘀斑,有时伴随青紫舌一起出现。据统计,恶性肿瘤患者出现紫舌的占50%左右,有瘀点、瘀斑的在20%左右,如果舌头上突然出现瘀点、瘀斑,应该进行详细检查,千万引起重视!
肿胀舌: 舌体增大,舌边有齿痕,称为舌胖大;胖大较甚则为肿胀,舌头塞满口腔,转动不灵,甚者可影响呼吸及语言。中医认为舌胖提示气虚,或有水湿;舌胖而苔腻的多属痰湿或湿热。舌色鲜红肿胀,常是心胃有热;舌紫而肿,多因酒毒上冲;如舌肿连口唇也肿大青紫的,这是血液凝滞,常因药物中毒或食物中毒所致。现代医学认为,舌头肿胀,主要是舌体的结缔组织增生,组织水肿,或血管、淋巴回流障碍等因素引起,多见于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胖大症、慢性肾炎尿毒症以及急性中毒的患者。 部分患者咽部或颈部受压迫,如严重的喉头水肿,或甲状腺极度肿大,舌头也会出现肿胀。
瘦瘪舌: 舌体变得枯瘦削薄。现代医学认为,瘦瘪舌起因是全身营养不良,使舌的肌肉及上皮粘膜萎缩所致。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多伴有全身消瘦,如严重的肺结核、肺原性心脏病合并部感染及晚期癌肿等患者,其次如长期胃肠道功能障碍、维生素和蛋白质缺乏、恶性贫血等,也可使舌体变得瘦小。中医认为,舌肉与心脾两个肺腑有关,心脾虚 则舌瘦瘪。如舌色淡白而瘦瘪的,为阴阳两虚,气血不足,不能充盈舌体,日久因舌体得不到濡养而瘦瘪;舌色红降而瘦瘪的,则为阴虚火旺之故,阴愈虚,火愈旺,于是舌体发生枯瘪、消瘦等变化。无论新病、久病、如见瘦瘪舌,疾病不可能轻浅;如瘦瘪而枯萎无津,舌色晦暗,则预后大多不良。
裙边舌: 舌头伸出来超过两边口角的范围,而且明显浮肿而娇嫩,加之舌边有牙齿压出来的齿印,犹如女同志裙子的边缘。裙边舌是由于体内营养不良,尤其是缺乏蛋白质,引起舌的水肿。舌组织的反映较一般器官灵敏,所以,可能此时身体其他部位存在水肿的表现。
芒刺舌: 即舌生芒刺。中医认为,此为热毒内伏,心肺火盛,胃有实热所致,常见于高热和肺炎。 经常地吃些粗渣滓等食物像甘蔗一类,舌乳头经不住连续刺激也会有芒刺,两者可从有无其他症状来区别。
花剥舌: 舌苔部分剥脱,霹出苔下的红色舌质。 花剥舌的小儿大多有过敏体质,容易患奶癣、哮喘等过敏性疾患,常有偏食习惯,以不爱吃蔬菜为主,常有营养不良、贫血、维生素缺乏、肠寄生虫等。 西医把部分花剥舌称为地图样舌, 因为花剥舌的中央凹陷,呈鲜红色,而边缘呈灰白色的小隆起,犹如地图模型上的蜿蜒国界。中医认为花剥舌多屑先天不足,需常服一些补肾中药改善体质,如河车大造丸、胎盘粉等。成年人出现花剥舌都属于阴虚、血亏。其中,舌前半剥脱为心阴不足,阴虚较轻;舌根部剥脱,为肝肾阴虚,阴虚较重;舌中有一条舌苔光剥,俗称鸡心舌,则表示伤阴很严重。
淡白舌: 淡白舌的舌色,红少白多,按其红、白的比例不同、可分为两类:一类较正常人的舌色略淡,但仍可见有红色;另一类则舌色枯白,血色全无,连口唇、齿龈也苍白无华。淡白的舌体,一般多较正常肥大,舌面湿润多津,好象有过剩的水湿浸透于内,而显得浮胖娇嫩;在舌的边缘,因受牙齿挤压而出 现明显的齿印,像荷叶边那样围在舌头的两侧。 淡白舌是虚症和寒症的重要标志。看到舌色淡白,舌体并不肥大,与正常人大小相似,或舌体略见瘦小,舌面虽然润滑,但并不多津,兼有气短乏力,声音低微,自汗心悸,头晕耳鸣,口辰淡而无华,面色苍白或萎黄等症状,可以诊断为气血两虚症。 如果舌色淡白,舌体胖嫩,湿润多津,舌边有齿印,并有畏寒肢冷,浮肿嗜睡,大便溏薄,脉象沉迟等症状,可以诊断为阳虚内寒症。现代医学证实,淡白舌多见于贫血及蛋白质缺乏,营养不良的患者。此外,慢性肾炎,甲状腺机能减退、低血压、晚期血吸虫病 低体温症、粘液水肿等也可伴有舌质淡白的表现,患者主要因为内分泌失调,新陈代谢降低,末梢血管收缩,血液充盈减少,血流较为缓慢,所以舌的颜色变淡。 由于蛋白代谢障碍,蛋白总量不足,白蛋白降低,可使组织水肿,导致舌质出现浮胖娇嫩现象,就更使舌质变淡,显示出淡白而胖嫩的舌象。
红绛舌: 正常人舌质的色泽,淡红而润。 如果舌质鲜红,以红色为主,称为红舌;如果舌红而颜色深暗,则较红色更进一层,就称为绛舌。 绛舌在出现之前,多经过红舌的阶段,二者的临床意义和形成机理有类似之处,常常称红绛舌是火热上炎的象征,二者仅以热性程度的差别。 红绛舌由高热伤阴而引起,常发生在感染、中毒、维生素缺乏、脱水、贫血、昏迷等病理过程中。 舌色鲜红或深红,说明热入营血、但热的性质却有虚实的不同,两者有如下的区别:
——实热型红绛舌:大多由急性温热病引起,发病不久,邪虽盛但正气未衰,热度较高,甚至有神志昏昧,胡言乱语,舌质红绛较鲜明,多有红刺增生增大 而突出,舌面干燥起裂纹,舌苔黄糙或焦黑,这时温邪已侵入营分。 主要矛盾在于热毒邪实,即使伤阴也不严重,应该立即采用大剂量的清热凉营药物。随着热病好转,红绛舌也会转淡。
——阴虚型红绛舌:多见于慢性消耗性疾病或温热病的后期,邪热的气焰已经低落,但阴血津液消耗过多,正气虚弱的现象比较突出,可有午后升火潮热、面色发红发烫。内心烦热,小便量少色深,口干引饮等症。此时舌质红或绛,但色较暗,不鲜明,舌苔很少或不见舌苔,舌面干丽少津,也有舌质的边尖特别红赤,并有红刺现象存在。这说明主要矛盾在于阴虚,应该用大剂量滋阴生津的中药治疗。如果舌质红绛而颜色较暗,舌面光滑如镜,舌质干瘪枯萎,说明胃肾阳枯,津液大伤,养阴药不仅剂量要大,而且要照顾到脾胃,治疗的时间也较长。 上面是指舌质全部都显露红绛的颜色,如果红绛之色仅在舌质的局部出现,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根据舌面部位的区域分布,舌尖属心,舌中屑脾胃,舌边属肝胆,所以当舌色大部分颜色浅淡,有部分为鲜红色时,按其部位不同,可作出区别。譬如,红在舌中区为脾胃之火,红在舌尖为心火,红在两边为肝胆之火。淡白挟红色,常以虚火居多。 红绛舌常见于感染发热病例及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流行性出血热、乙脑、败血症、胆囊炎、细菌性内膜炎及高热中暑的发热期或热退后,也可见于结核,癌肿等长期消耗性低热的病程中。干燥综合证、脱水、外科手术后水液平衡失调也可出现红绛舌。 一切使基础代谢升高的疾病,如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糖尿病等,也可使舌色发红。 肝硬化腹水病人如过多地使用利尿剂,可造成体内失水和血清钾降低,使舌色红绛干瘪无津。 舌红而光,预示肝硬化病人即将进入肝昏迷状态,须及早采取防范措施。
青紫舌: 青紫舌有全舌青紫和部分青紫的区别。 所谓全舌青紫,指全舌分布均匀的青色或紫色,或者是红绛之中泛现青紫色(紫中带青),或是淡红之中混有青蓝色(青多于紫)。 所谓部分青紫,出现在舌的左侧或右侧,或者是左右两侧,沿着舌边与舌中央沟之间,有一条或两条纵行的青紫带;或仅是青紫瘀点斑块,而舌质的其它部分则不见青紫。
杨梅舌: 舌质红而有刺,类似杨梅。 常见于猩红热或高热持续几天以上的患者。 舌边发红,常见于高血压,甲状腺机能亢进或正在发热。 舌尖发红,因工作时间过长,经常失眠,心火过亢,致使消耗过多,体内缺乏维生素或其他营养物质。 舌质长期呈暗红或紫色,要警惕癌症侵扰。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全国33家医院、科研单位对12448例各类癌症患者进行调查表明,大多数癌症患者的舌质呈暗红或紫色,尤以食管癌、贲门癌呈现率最高,占80%左右,其次为白血病、肺癌。 鼻咽癌最低,占20%左右;晚期患者多于早期患者。
僵硬舌: 舌僵硬是指舌体既不肿胀、也不缩小,而活动强硬,失去平时柔和灵活的一种征象,也称“舌强”。 由于舌体僵硬转动不灵,常伴随语言蹇涩,含糊不清,或不相连续。“舌强”常见于一些较严重的疾患,如神志昏迷、抽搐等疾患。 出现于猝然昏倒之后,常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同时存在;出 现于昏倒,是中风的紧急警报。 现代医学认为,舌体强硬往往是中枢神经系统出了故障,发现此种舌象多见于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昏迷、肝昏迷、脑血管意外、脑震荡及脑挫伤等病的患者。 少数因舌上局部因素,如严重的舌溃疡或舌上有干硬的厚苔堆积而使舌体转动不灵活,但容易与中枢神经病变引起的舌僵硬相区别。
萎软舌: 舌头柔软是正常状态,但如果舌头痿软而无力,由转动和伸出,则称之为痿软舌。人体任何部位痿软,虽然各有原因,但肌肉中的筋脉失养而废弛则是其中的主要原因,舌痿软而舌色淡白,多由心脾气血亏损,不足以濡养舌的筋脉而成;舌痿软而舌色红绛,则为热极伤津,或是阳虚火旺,使胃和肾的气津两亏,舌的筋脉失养所致。 舌痿软而舌色干绛无津,是肾阳已亏到极点的表现,病情险恶。
歪斜舌: 舌头伸出时,舌尖偏向一侧,或左或右、称为舌歪斜。病侧的舌肌麻痹,无力收缩,稍一伸长,舌体就两侧不均而偏歪,所以左侧舌肌麻痹时舌尖就向左,右侧舌肌麻痹则舌尖偏向右。此症常见于中风,即脑血管意外。属局部性疾病的,则为舌下神经受压迫损伤或面神经麻痹等引起。不明原因的舌歪斜,应提高警惕,排除颅内的病变。
颤动舌: 舌体伸出时出现不自主的颤动,由于肝阳上亢,热盛动风或气虚所致。因肝阳上亢、热盛动风,多兼见舌色红绛;因气虚者,多兼见舌色淡白。 舌体颤动可见于高热,甲状腺机能亢进、高血压及某些神经系统疾病。
卷缩舌: 舌体收缩,不能伸长,有的不仅不能伸出口外,甚至难以抵齿。这种情况,可见于先天性舌系带较短,系带牵拉而使舌不能伸出口外,需要矫形手术把舌系带切断,舌头活动很快就会恢复。 因为疾病原因导致舌缩,多与舌痿软同时并见,舌头除卷缩不能伸出外,转动也失去灵活柔和。 舌缩的病因为阴阳离决的重危疾病,或是热极伤阴,或是阳气暴脱。
伸舌: 舌常伸出口外,内收困难,或者不能收缩,流涎不止,称做舌纵,舌纵而舌色深红,舌体胀满,神志不清,嘻笑无常,由于痰热之邪扰乱心神所致。舌纵而麻木,则多为气虚。 患有甲状腺机能减退的儿童,舌常变大,伸在齿间,或挂在口外。
弄舌: 反复地将舌伸出口外,舐弄口唇者,称为弄舌。 心脾有热,动风先兆或小儿智能发育不良。 伸舌与弄舌的不同之处是,前者伸出而内收困难,后者能伸能缩,但反复将舌缩进吐出。
观舌识病(舌诊图解)
舌诊图解
主病及相关研究:正常舌象:舌体柔软,活动自如,颜色淡红,舌面铺有薄薄的、颗粒均匀、干湿适中的白苔,常描写为“淡红舌、薄白苔”。
观舌,主要是观察舌质和舌苔两个方面的变化。舌质,又称舌体,是舌的肌肉脉络组织。舌苔,是舌体上附着的一层苔状物,有胃气所生。所谓“胃中生气”是指脾健运化,胃主受纳(即认为是人体消化机能正常),脾胃生理功能正常则舌上可现一层薄润的舌苔。机体在疾病病理变化过程中,阴阳的盛衰,气血的调和,津液的存亡,均可直接反映在舌苔变化中,察舌苔的变化,即可知脏腑盛衰(内脏器官病变)、病邪凶吉进退(疾病严重程度)。
图解:裂纹舌:舌面见多少不等,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裂纹,称裂纹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裂纹舌多为阴虚热盛之证。
裂纹舌主病:(1)热盛伤阴,多为红绛舌有裂纹;(2)血虚不润,多为淡白舌有裂纹,(3)脾虚湿浸,多舌质淡白胖嫩,边有齿痕,又有裂纹。治宜滋补阴精,益气生津;补脾渗湿;补阴泻火;清热润燥。
另外,裂纹舌指舌质之裂纹,也指舌苔之裂纹;在辩证时,应从苔的干润来辨,若因干而裂,为外感疾病热灼津伤,燥热严重。若苔上有津而裂,多为气虚所致。
现代研究认为舌上浅裂纹主要是由于舌粘膜萎缩,使舌的纵纹或横纹透出表面而形成,舌的深裂纹则为较严重的舌萎缩性病变,使舌上皮层失去正常结构,部分乳头变扁平而融合,部分则萎缩断裂形成裂纹,在其下可见到有增厚的疤痕收缩现象。
《辨舌指南?辨舌之质本》认为平人之舌无纹,有纹为血衰,裂纹多少深浅,反映血衰之甚微。
——舌生横裂纹为素体阴亏,如冰片纹,多为老年阴虚;
——舌绛无苔或有横直纹而短小者,为阴虚液涸;
——舌见裂、断纹如人字,川字,属胃燥液枯而实热内逼。
——舌红见人字纹,乃邪初入心。或阴证误用凉药;
——舌红而裂,大渴引饮者为上消;
——红赤苔腻厚而裂纹,为脏腑实热;
——无苔无点而赤裂,为阴虚火炎;
——舌绛干燥裂纹,为邪热入肝或阴液大伤;
——但裂不光,为胃阴不足,痰热凝结;
——若舌绛而边尖破碎,又有血痕而痛,为阴液大亏,心火上炽;
——舌黄有虎斑纹者。为气血两播;
——舌红润而有黑纹,为厥阳之寒证;
——下后反见人字纹者,为肾气凌心;
——中有袭纹者,多属胃气中虚;
——淡白舌有发纹满布者,为脾虚湿侯,舌红露黑纹数条而苔滑者,为水乘火位之寒证;
——舌现蓝纹,在伤寒为胃气衰微,在杂病为寒积滞宫中;
——裂纹而出血,血液灼枯,舌尖出血,为心经邪热塑盛。
——由于裂纹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较少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胖大舌:舌体虚浮胖大,或边有齿痕,色淡而嫩的称胖大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胖大舌亦有古籍将其与肿胀舌合论。实则,大舌是由脾之阳气虚衰,或兼寒湿而致舌体胖大,虚浮,嫩软色淡,常有也痕,属虚,当与肿胀舌区别而论。
胖大舌主病:
(1)脾虚,证见舌体胖大而嫩,色淡。舌边有齿痕,舌苔薄白,面白形寒,少气懒言,倦怠食少,腹满便溏,脉虚缓或迟弱。多由于水饮痰湿阻滞,水湿潴留舌体致舌体胖大。若谈白胖嫩,舌面水滑,属脾肾阳虚,气不化津,水湿上泛所致,治宜健脾益气,方宜八理中汤,补中益气汤类。
临床多见于肥胖症、甲状腺功能低下、贫血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2)肾虚水泛,证见舌大胖嫩,色淡,边有齿痕,腰以下肿甚,小便少,形寒神疲,四肢厥冷,面色晦暗或晃白,脉沉迟或沉细,治直温阳利水,用金匮肾气丸、真武扬之类,另外若见舌淡红而胖大,伴黄腻苔,多是脾胃湿热与痰浊相搏,湿热痰饮上溢所致。治宜化湿逐痰,。宜茵陈、木通、滑石、石膏、栀子以清热利湿。
临床多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济生肾气丸、补腰健肾膏、肾炎温阳片、肾炎消肿片等。
图解: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
——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
——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
——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
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两型:
(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图解:薄白苔铺于舌面,颗粒均匀。干润适中。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苔,舌色淡红清润,为正常情况下最常见之舌苔,当为“胃中生气所现”。
薄白苔的形成,主要由于口腔咀嚼、吞咽与唾液。饮食的综合作用,使舌粘膜丝状乳头间的物质与角化上皮不断被清除脱落,使舌苔仅有薄白一层。
但当风寒、风湿、寒湿等六淫之邪(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病尚在表(表浅或初期),还未里传(加重或发展),且病邪(病情)较轻,脏腑之气(内脏功能)未伤时,舌苔多见薄白苔。故有“薄白苔主表”之说。
《辨舌指南》中说“凡舌苔白润而薄,邪在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可汗(发汗法),……如麻黄羌活之类 ”常见的舌苔薄白而润滑,舌质正常,多属外感风寒症,若伴有恶寒发热,肢体酸痛,头项强痛。无汗或少汗,脉浮紧,则可用散风寒解表的麻黄汤加减;若舌质红,苔薄白而润,属外感风热或外感风寒化热,可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常用的中成药有:感冒清热冲剂、通宣理肺口服液等。
图解:薄白干苔:白苔薄铺舌面,津液较少而苔偏干燥。
主病及相关研究:
薄白干苔由于肺脏津气两伤,气虚则无以化津,津少则无以润舌。苔势因失濡养而干燥。
主病多为风温入肺,邪气伤肺,或为阳虚不能化津上润,肺之气津两伤;前者当清润化燥,可用银翘散加养阴清热生津之法;而后者当益气生津,宜宣肺益气汤。升阳益气之法。
上述薄白干苔如伴有感冒、咳嗽、白泡末痰等症状可参考用药。常用的中成药有:清热养阴类——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
宣肺益气类——通宣理肺丸、通宣理肺口服液、急支糖浆、止咳橘红口服液。
图解:厚白腻苔:舌象为苔色白而厚,颗粒坚紧或疏松,可布满全舌,亦可边尖较薄,中、根部较厚。
主病及相关研究:厚白腻苔多由中焦脾胃的阳气不振,以致饮食停滞,或为湿浊痰积之候。
《辨舌指南》:“舌苔白腻,胸隔闷痛,心烦干呕;时欲饮水,水入则吐,此热因饮郁,宜辛淡化饮。”
厚白腻苔主病:主湿、主痰、主寒。
由外感寒湿之舌苔白腻,为感受寒湿之邪。寒则令色白,湿则主腻苔;因寒湿在表,故舌苦可呈薄白而腻,治当温散寒湿,方选羌活胜湿汤。
由湿阻膜原之舌苔白腻,为感受湿热病毒所致,亦可因湿浊内蕴又复感外邪引发;湿热由表入里,蕴伏于膜原之间。阳气被郁,湿浊上泛而见白厚腻而干之舌苔,或白如积粉。治宣化湿辟浊兼清热,方用达原饮。
由寒饮内停之舌苔白腻,为脾阳不振,水饮内停所致舌苔白而厚腻,或水滑。治宜温阳醒脾行水,方用温脾汤。
值得往意的是,热因饮郁,水饮湿浊之邪盛于外而上溢于舌,使舌苔白而厚腻,并不现黄苔;然毕竟中郁有热邪,故可见心烦干呕,时欲饮水,当辨这种病变不同于湿热郁蒸之现黄苔。临床多见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肺心病、风湿性心脏病、心衰等重症病人的舌象。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也可按证试用部分中成药。常用的此类中成药有:小青龙合剂、苏子降气丸、止嗽定喘口服液、玉屏风口服液、洋参保肺口服液、蛤蚧定喘丸、生脉散口服液、冠心生脉口服液、活心丸、血府逐瘀口服液益心口服液、安神养心丸等。
图解:白苔燥裂舌象为苔色白,可薄可厚,颗粒粗糙而疏松,干燥且质硬,望之如砂石,扪之糙手,即为白糙苔,若颗粒较细,质地板硬,巳布有纵横裂纹,称白苔燥裂。
主病及相关研究:白苔和燥裂两者亦可同现于舌面,故统称白苔燥裂。总因内热暴起,津液暴伤所致。多见于急性温热病,燥热暴起,津液暴伤,真阴将竭,而苔色尚未及转黄之时,若苔虽白裂,却不甚干,常见于暑温,暑热伤气,内夹湿浊。
《舌鉴辨正》:“白苔燥裂舌,乃因误服温补,灼伤真阴,无黄黑色者,真阴将枯竭舌,舌上无津,苔已干燥,故不能变显他色。”
白苔燥裂主病,主暴热伤津;治宜生津泻热;主暑热伤气,内夹湿浊,治宜清暑益气。
临床多见于外感热病和急性传染性疾病人的舌象。常用的中成药有:紫雪散、羚翘解毒丸、板蓝根冲剂等。
图解:黄腻苔:舌象为苔色黄而粘腻,颗粒紧密胶粘,加黄色粉末调涂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腻苔由邪热与痰涎湿浊交结而形成。苔黄为热,苔腻为湿,为痰,为食滞。
黄腻苔主病:主湿热积滞,痰饮化热或食滞化热等证;亦主外感暑热,湿温等证。治宣清热,化湿,祛痰。
另外,辨黄腻苔;尚应注意结合舌质合参。
——若淡红舌,黄苔满布舌面,苔色润泽不燥;边尖兼少许白苔,因外邪传里化热,进入阳明胃腑而生。主病,热入阳明证,气分湿热症,肝胆疾患及尿路感染,多种发热疾病。治宜清热解毒,疏通表里。
——若红舌,黄腻苔,中厚而边薄,紧密细腻,根部尤甚,则多因热痰互结,或湿邪入里化热,或温热之邪结于胃肠,尚未至阳明燥实。
——若舌色深红发绎,则又为营热深重之候;主病;热痰互结。中焦湿热;胃肠宿食。治宜清热化湿,涤淡导滞。
——若紫舌,灰黄厚苔,苔润而不燥,即为寒热错杂,热从寒化,或寒从热化之危重之候,多因为热病不愈,心阳暴衰,停痰厌饮久久不愈,兼感外邪,入里化热;盛夏炎热,恣食生冷而发中寒霍乱;阴盛于内,逼热上浮;素体内有瘀血。又感邪化热;故主病为真寒假热,心肾阳衰,霍乱吐泻,哮喘诸证。治宜温通心肾,回阳救迎;清热化池;活血化瘀。
——若紫暗舌,黄腻苔,舌体胖,舌面满布黄苔。夹有白苔,中根较厚,其色黄而厚腻,其形成可因阴证央食,可因痰湿内郁,可因寒邪凝滞,可因湿食阻滞中焦,气血郁阻,亦有湿热与胃肠糟粕搏结之证。治宜温阳健脾,活血消积。
临床多见于急慢性胃肠炎。胆囊炎,尿毒症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黄燥苔舌象为苔色黄干而少津(津液),属邪热伤津之病变。
主病及相关研究:黄燥苔:成因有数种:
(1)苔薄黄而干,为病初外邪化热入里,邪热伤津;
(2)苔黄而干燥,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3)舌苔干色黄,满舌厚积,为实热里证;
(4)若苔色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表邪已解邪气内传。结聚脏腑。
(5)若病后期苔由厚而薄,色由深而浅,干而少津,则为邪热虽退,津犹未生之候。
黄燥苔主病:邪热传里,治直泻热清里。气分热盛津伤,宜辛寒清气,泄热保津。实热里证,邪热结脏腑。宜苦寒攻下以泄热救阴。热退津伤,治宜甘寒生津。
因黄燥苔多合并有复杂的主病,所以用药也要根据病情来定。常用的清热去火药中成药有:清热解毒丸、新清宁片、紫雪散、安宫牛黄丸等。
图解: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
主病及相关研究:
黄苔正常人中所见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黄苔颜色有淡黄、嫩黄、深黄、焦黄等,多分布于舌根及正中间部分,亦可满布全舌,同时,如前所述,黄苔也可与其他苔色如白苔兼见,而各种黄苔中又有厚薄、润燥、腐腻不同。
黄苔主病,主脾胃病、主里证、主热证。《百鉴辨正。黄苔总论》认为黄苔,表里实热症有之,表里虚寒证则无。邪热熏灼令苔现黄色,淡黄为热轻;深黄为热重;焦黄为热结。外感病舌苔由白转黄为表邪入里而化热,在伤寒则属阳明;在温病则属气分。而表证、虚寒证亦可见黄苔:若薄白带淡黄苔,为风热表证或风寒在表化热,若淡黄厚苔,为胸腔湿热,气滞不宣;若舌谈胖嫩,苔黄滑润。为阳虚水混下化、因此说,黄苔主里是基本的,但不足绝对的。
黄苔形成机制的现代研究:(1)黄苔形成与体温升高有关;(2)黄苔与炎症感染有关;(3)黄苔与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4)黄苔与古苔微生物有关。
总之,研究者们认为,黄苔与感染炎症及发热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关系最大,由干舌局部丝状乳头的增殖,口腔唾液腺体分泌减少。加上局部着色作用,舌的局灶性炎症渗出,以及产色微生物作用,共同形成黄苔。
由于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苔呈黄色,薄黄苔薄白中带有浅黄苔,色淡。
主病及相关研究:薄黄苔:黄苔是常见的病理舌苔,在部分健康人中也可见到黄苔。常见的黄苔主要为薄黄苔,薄黄腻苔。厚黄腻苔发生随年龄而增长。
薄黄苔多由白苔转来,示病变已由寒(六淫中的寒)化热。由表入里(病情加重或病期延长)。
《伤寒论本旨》中说:“凡现黄苔浮薄色谈者,其热在肺,尚未入胃。”其中,言肺,指肺气所主之卫分(中医按卫、气、营、血由浅入深划分病情深重的四个层次,卫分为最轻的层次。)即病犹在表(表浅);言胃,指里(深层)证。
——若薄黄而润苔,多由表邪初入里,里热不甚(不严重),津液未伤;治当清热透表(把病邪从表浅的卫分通过发汗驱逐出去);
——若薄黄而干苔,则当辨(分辨)病人不恶不怕)寒反恶热(反而怕热),为伤寒外邪初入(刚刚进入)阳明(胃)之里,或温热之邪欲入(要进入)气分,为胃家热而未实(胃中有热但并不太重)),热邪伤津之证。宜甘寒轻剂以濡养津液;
——若薄白而带浅黄苔,为风热在表或风寒化热,当辛凉解表。
上述薄黄苔有伴有:
(1)发热头痛、咽干乏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清热透表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银翘解毒丸、银翘解毒冲剂、银黄口服液、芎菊上清丸、清热解毒口服液、养阴清肺丸、养阴清肺口服液、双黄连口服液等。
(2)发热重恶寒轻、咽痛、咳吐黄痰等可试用甘寒轻剂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抗病毒口服液、金莲清热冲剂、银翘解毒冲剂等。
(3)上述症状较重者除可适用上述药外,还可试用清肺抑火丸、竹沥化痰丸等药。
图解:灰苔:舌上苔色呈现灰中带黑者,称“舌苔灰黑”。
主病及相关研究:
灰苔严格说,舌苔灰与舌苔黑之色泽、主病不尽相同。然苔色渐黑即为灰;苔色深灰则为黑,苔灰主病略轻,苔黑主病较重,随病情发展与转归,两者又密切相关。
灰苔常由白苔晦暗转化而来,或与黄苔同时并见,《辨舌指南。辨舌之颜色》:“灰色苔者,即黑苔之轻也。加以青黄和入黑中,则为灰色也,当与黑苔同治”一般主里证,但尚有寒热之分。《伤寒指掌,察舌辨症法》:“舌苔灰黑而滑者,此寒水侮土。太阴中寒证也。……宜理中汤主之。如杂症而现黑滑苔者,必是湿饮伤脾,宜温中和脾逐饮治之。”可见灰苔湿润,多为痰饮内停,寒湿内阻;若苔灰而干,多属热炽伤津,见于外感热病。或为阴虚火旺,见于内伤杂病;邪热传里,时疫,郁积,蓄血等,均可见灰苔。
总之灰苔主病:灰苔干燥,主阳明腑实,阴液已伤,若腑实证在,治直苦寒攻下;若无腑实证候,脉细数,治宜苦寒救液。若灰苔粘腻,主痰湿内阻,温病兼挟痰湿之证,或伴其他险恶证候,还当细辨。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灰苔滑润,兼吐利脉细,主阳虚有寒之阴证,治宜温阳祛寒,如四逆,理中等。
另外灰苔主病有寒、热、淡湿之不同,临床还需结合舌质、舌面润燥及其它证候审察辨证。
图解:黑苔较灰苔色深,多由灰苔或焦黄苔发展而来。
主病及相关研究:黑苔:常出现于疾病严重阶段。
《舌鉴辨正。黑舌总论》认为:“凡舌苔见黑色,病必不轻,寒热虚实各证皆有之,均属里证,无表证也。”但当辨吸烟染黑之苦。《中医舌诊。诊察苔色》辨黑苔,灰黑色为黑中带紫;乃邪热在三明经,淡黑色为黑中带白,属寒湿在里;若苔薄而黑如烟煤之色,属中焦阴寒。若中黑而边白质润,为虚寒央湿,多见脾阳不振,或水饮内停。若白苔中满生干黑芒刺,当分润燥;如湿润不碍手,剥之即净,属真寒假热,如干糙而刺手,为寒邪化热,为十二经皆热极;若黄边黑腻苔,为湿热内蕴之征,嗜酒之人尤多见,治当燥湿清热。
黑苔主病:主里、上热极,主寒盛。
若黑灰滑腻苔,为寒湿浊邪停于胃肠之象,主寒饮痰湿。湿痰郁热,治宜温中燥湿,芳香清化;
若黑苔分布于舌之左右,中为白苔,舌色正,干、润适中,为寒实证,为中焦虚弱,外袭之寒邪入于胃腑,致饮食停积不运;主病:中焦寒况;脾胃实热,当温中散寒。
临床多见于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癌、胃癌等病人的舌象。
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暗紫舌:舌色暗紫,晦暗不润泽,紫中略带灰色。
主病及相关研究:暗紫舌成因有三:
(1)热邪深重,津枯血燥,血行瘀滞。主病:热邪入血,治宜凉血散血。
(2)素有瘀血,又感温热之邪热入于营分,血热瘀蕴,经脉阻滞,可伴腹内结块,胀痛,痛以刺痛为主,痛处不定,肌肤甲错,黑黯消瘦,主病:营热夹瘀,治宜清营破瘀。
(3)温热夹湿兼瘀,湿与热并,瘀蕴不解,主病:血瘀湿热,治宜化瘀利湿。
由于暗紫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焦黄苔:舌象为苔色老黄而焦,或厚而色深黄,黄褐色,尤以中心或舌根部为甚。
主病及相关研究:焦黄苔为胃家实热内结之象。《国医舌诊学》“黄而干者,胃液伤也;老黄焦裂者。热甚也;老黄甚而黑者、火极似水也,宜急治;黄而燥刺,中黑通尖。或利臭水者,肠胃腐败也。”
若细分舌质辨,则分淡白舌,根焦黄苔,为舌体较大,舌质谈白,舌尖致舌根满布黄苔夹白,舌根部干而少津,呈焦黄色。
黄苔乃胃热炽盛之象,多由病邪入里化热而发;亦或热邪直入阳明,温邪进入气分,根部焦黄乃胃、肾阴液大伤,故主病:阳明腑实证,脏腑三焦实热,或温热病后期,胃肾阴亏,及多种发热症及感染性疾病,治宜苦寒泻下,清热生津。
又绛舌,焦黄苔,舌质红绛,两侧绛而发紫,舌根部焦黄色苔,燥而少津,为外感邪气,化火入里,灼伤营血,津液耗损,胃肠实热,肾阴亏损,从而使阴津不足。邪热与糟粕结于胃腑,津液日枯,令舌质由红到绛,令苔色由黄转焦而无津。主病:温热病邪入营血,或兼阳明燥实证,各种感染性疾病,各种长期发热不退。治宜清热通里,凉血解毒。
由于焦黄苔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上津液不足,甚至没有津液。
主病及相关研究:
淡白少津舌多因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敷布不利,不能上承舌体所致。舌色淡白少津,津液由水谷精微经过阳气温煦而化生,复经阳气运行而输布全身,若中、上焦脾肺阳气虚弱,则脾阳不能生津,肺气无以布津。如腹中停水患者,口舌反而干燥,即是一证。阳虚,则既不能化水成津,荣润诸窍,又不能散布津液而致舌淡白少津。
淡白少津舌主病:阳气虚损,津液不足。治宜扶阳益气,生津润燥。
临床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轻度贫血等病人的舌象。上述舌象如伴有:
脾胃不和——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吐恶,肢体沉重,舌苔白厚而腻,脉缓者可试用健脾燥湿类药;
脾胃虚寒——胃脘隐痛,泛吐清水,喜暖喜按,饮食减少,神疲乏力,舌质淡,脉软弱者可试用健脾开胃,行气消痞类药;
常用的中成药有:平胃丸、香砂枳术丸、香砂养胃丸、理中丸、黄芪建中丸、香砂六君子丸等。
图解:舌苔薄白,舌质淡白,有瘀斑。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夹瘀舌:前人关于淡白含文献中,较少论及淡白夹瘀(斑、点)舌象,临床确有此类舌象,分析其形成原因,当与血虚兼瘀有关。现代舌微循环研究发现,淡白白舌之凿状乳头内微血管充盈不足,且血流缓慢,血管口径变细,而导致局部血流瘀滞,红细胞聚集,引起局部血瘀而即见淡白舌,边尖可见瘀斑、瘀点。主病:气虚血瘀。血虚血瘀。
临床多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和各类重度贫血病人的舌象。
治宜:养血益气活血。常用的中成药有:
——气血两亏:归芪茸血晶、八珍丸等。
——脾肾阳虚:血速升冲剂、再障生血片、生血丸等。
图解:舌色淡白,舌面苔全部脱光,颗粒全无,平滑如镜,舌质似新剥皮之鸡肉。
主病及相关研究:淡白光莹舌由于脾胃损伤,气血两虚,久久不能恢复,造成营养不良,舌质的不到足够的营养,使舌苔逐渐脱落,又无新苔续生,使全舌淡白而光莹。
另外当辨淡白光莹舌与纯熟白舌和淡白透明苔舌之区别。《伤寒舌鉴。白苔舌总论》:“舌见白苔如熟之色,厚厚裹舌者,”可见亦有白苔厚积之象,为阳微不能蒸化水谷,致气血双亏。有淡白透明首舌,为全舌明净,被覆一层极薄的透明苔,好似浮胖,淡白湿亮,《舌鉴辨证》:“淡白透明舌,不论老幼,见此者即是虚寒,宜补中益气汤加姜、桂、附……。”即认为此舌由于中阳不振,水湿之气反而上显,出现骤视无苔的透明薄苔,当温补脾肾之阳。当予鉴别。
在临床甲状腺机能减退和水肿的病人多见此舌。
治宜养胃健脾,补气生血。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归脾丸、人参健脾丸、附子理中丸、参苓白术丸等。
图解:淡白湿润舌:舌色淡白,舌上润,或湿润多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前者淡白舌为气血两虚,其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气虚则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又气虚,最终气血两虚。不能上荣舌面,多由于疾病久延,失血过多所致,治宜气血双补,以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
后者湿润舌为脾虚寒湿淡白舌,其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多因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之,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则舌淡白无华,脾虚无以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则舌体湿润胖嫩。治宜温脾助阳,祛寒逐湿。
临床多见于虚证、妇科大失血后气血两虚证病人的舌象。
常用的补气养血类中成药有:金匮肾气丸、苁蓉补肾丸、全鹿丸、乌鸡白凤丸、人参养荣丸、安坤赞育丸等。
图解:舌色鲜红,舌中有裂纹,如人字形等状。
主病及相关研究:
鲜红裂纹舌属心火播灼,热毒熏蒸;若舌色深红,苔白而分布不均或无苔,舌面有很多裂纹如刀切状深沟,多见明虚火旺,不济火,或真阴耗竭。若舌中碎裂,属血枯液涸。如裂纹呈“人”、“川”字,或如直槽者,为热盛伤津,胃液灼伤,或肾水攻心所致。
鲜红裂纹舌主病:阴虚发热,邪入营血,胃阴不足,痰热凝结。治宜清心泻热,滋阴养液。
临床多见于发热、脱水致电解质紊乱,糖尿病,慢性肠炎,肝硬变等病人的舌象。
由于鲜红裂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舌色鲜红,舌面有散在白色小点,鼓起于舌面,为热毒炽盛,舌将糜烂之兆。或散在白点,凹陷而低于舌面。
主病及相关研究:鲜红舌白点是由于脾胃气虚,不堪热毒攻冲之象。
鲜红舌白点主病:热鼓炽盛,脾胃气虚而热毒攻冲;治宜清热败毒,养胃清热。
临床多见于心血管疾病心悸、浮肿等病人的舌象。
鲜红舌白点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 舌质纹理粗糙,形色坚敛,即为苍老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老舌多由于邪气方盛,正气不衰,故质坚色苍。《临床验舌法。验舌分虚实法》认为,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且,气尚稚,其质尚嫩,其气已盛,其质则坚。故不论舌色苔色如何,舌质苍老者都属实证。且邪热亢盛,气血塞实于上,正邪剧争,致使舌形色坚敛,故多主实热证。
《辩舌指南。辨舌之神气》亦认为舌质坚敛苍老,不论苔色黄白灰黑,病多属实。
《察舌辨证新法。黄苔类分别诊断法》认为,不反舌质有老嫩,苔色亦有老嫩之不同。凡苔色深浓枯暗质暗为老色,或老苔亦主实证。其中老黄色苔,为胃中阳气旺盛之候。黄如炒枳壳色为胃阳盛极,阳亢阴虚之候,黄黑相间,如锅焦黄色,抚之棘手,看之不泽,为胃中津液焦灼,口燥舌干之候。亦有阳气为阴邪所阻,不能上蒸而津液缺乏。
《临证验舌法》也指出,舌青苍老,是肝胆邪盛,宜泻火精肝饮治之;黄而苍老,为啤胃两经邪盛,宜泻黄散治之;赤而苍老,为心与小肠邪盛,宜泻心汤;白而苍老,为肺与大肠邪盛,直泻白散;黑而苍老,为肾与膀眈邪盛,宜清肝饮。
现代研究认为:舌之苍老当与副交感神经张力减低而交感神经张力亢进有关,使唾液浆液性分泌减少,粘液分泌代之。
老舌兼证较多,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图解:鲜红干燥舌:舌色鲜红或深红,舌面干而少津。
主病及相关研究:《舌鉴辨证》:“红嫩无津舌,全舌鲜红,柔嫩而无津液,望之似润而实燥涸者,乃阴虚火旺也。”在外感病中,热邪入里,营阴受损,津液被劫可见此种舌象。或为内伤病中,素体阴亏,久病气血俱虚,津液不布,虚上上浮,失其清润而成。若仅在舌尖部鲜红而干,其余为淡红色,则是心火独旺之征候。
鲜红干燥舌主病:
——主热邪入里,营热津伤。治宜清营养阴。
——主阴虚火旺,治宜滋阴降火。
——主心火独旺,治宜泻心火导热下行。
总之凡因暴泻、消渴而致气阴俱伤,如脱水,电解质紊乱之鲜红干燥舌,均可立清热生津,滋阴降火之法。
由于鲜红干燥舌兼证较多,在临床疾病的病种中也很多见,具体可参考各兼证。
有此类舌象的病人一般病情较复杂,治疗宜按辨证施药。
临症验舌法1
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
虚实不爽,而后补泻无不应;阴阳不谬,而后寒暄无不投。然必脏腑不瘥,而后补泻寒喧悉对其病,以拔其根而主方无不谛,则就虚实阴阳,以分夫脏腑而定以主方,临症者尤不可混也。而脏腑之分,不越青黄黑白,主方之配,须合酸苦辛甘。爰按内经分脏别腑,并检成方,酌定主治,条例如下。
一、舌见青色,肝胆病也。(紫色同)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青而舌坚敛苍老,肝胆两经邪气盛也,泻火清肝饮;青而浮胖娇嫩者,肝胆两经精气虚也,滋水生肝饮;青而干燥者,非胆腑阴虚火郁,即肝脏血虚火旺也,(但干而不燥者,专责阴虚,如干而且燥,则阴虚而火旺矣。各脏腑仿此)胆腑阴虚者逍遥散,火郁加生地、薄荷;肝脏血虚者逍遥散,火旺,加丹皮、山栀。
郁是气抑,抑则气不透,不透则热而为火也。第从来俱以郁火属之肝,而余独责之胆者,盖胆属少阳,其气尚稚,胆为甲木,其质尚嫩,所以最易被抑,一抑则其气闷而不舒矣。若肝则为厥阴,于木属乙,其气已盛,其质已坚,而其火易动而易旺,一有所触,则即发而不可遏,其发而不可遏者,怒也非郁也。
郁主凝滞于中,而怒则发扬于外者也。本方统治肝胆阴虚,而于胆腑火郁,则加薄荷、生地者,以木喜风摇,而郁火非生地不能凉也。于肝脏火旺,则加丹皮、山栀者,盖肝血既虚,则肝火易旺,则肝血益虚,自非泻其火,难以滋其阴,非借屈曲下行以通之,无以泻其火也。惟是血为火迫,变成燥症,则当重加熟地,以润其燥,丹山两味,固可不必,而亦非宜矣。
青而滑润者,非胆腑气怯,即肝脏气虚也。胆腑气怯者,十味温胆汤,去枳实,加酒煎服,其应更捷。盖以酒入胆经,而最壮胆气也。
肝脏气弱者,当归建中汤去胶饴。
建中之所以异于桂枝者,在加胶饴一味耳。今恐甘先入脾,而去胶饴,则仍与桂枝无别。故用当归建中,则与肝脏气虚乃合。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肝胆阴阳两虚也。七味饮倍肉桂,滑润而形色不兼胖嫩者,肝胆木气虚寒也,养荣汤加枸杞。
凡左关脉细紧如刀口者,其舌不拘何色,必胖而滑;其病不拘何症,心虚而寒。予每投以养荣,无不立应。
临症者切勿畏之,重生者切勿疑之。
一、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黄而坚敛苍老者,脾胃两经邪气盛也,泻黄散。
如有浓苔,或焦黄、或焦黑,而糙刺燥裂,其症痞满燥实坚敛悉具者,实症也。须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气汤主之。但此是真正阳明里症,北方伤寒,间或有此。然舌若胖大,即在北方,亦非承气的症,切不可妄用硝黄,杀人于顷刻也。
黄而浮胖娇嫩者,脾胃两经精气虚也,益黄散。黄而干燥者,非胃腑阴亏火旺,即脾脏血虚火盛也。胃腑阴亏者,左归饮去茯苓;火旺加花粉、归、地;脾脏血虚者,归脾汤去木香;火盛加白芍、丹、山。
如干燥而有浓苔者,宿食滞于肠胃,而燥结不出也。其脉必牢实,神思必昏沉,面必拥热通红,鼻必气粗,胸前按之必微痛,须逍遥散倍加熟地,润而下之。
黄而滑润者,非胃气虚弱,即脾气亏损也。胃气虚弱者,七味白术散加半夏,脾气亏损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
如其舌后半截滑腻而有微苔者,乃脾胃虚气下陷也,须补中益气汤。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脾胃气血两虚也,参八珍汤。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气虚寒也,姜桂养荣汤。
一、舌见赤色,心与小肠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赤而坚敛苍老者,心与小肠邪气盛也,泻心汤。
按四明心法∶凡舌见灰色,指甲刮下无渣汁者,方是火症,乃芩连之对症也。味其语意,可见阳邪燔灼,则其阴液未有不干枯者。然以予验之,又必其形坚敛、其色苍老,方是真正芩连对症。若一见胖嫩,即使苔浓而焦干燥裂,非寒水侮土,即肾气凌心。寒水凌土,当用附子理中;肾气凌心,当用人参八味。倘误用芩连,则舌上现出人字纹必死。予诊莘墅沈彝仲症,辞以不治者,因其得此舌也,有论验在医案中可参。又按火色本红,火症而舌见灰色者,如炭火通红于内,而浮灰翳蔽于外也。顾据理论之,则舌见灰色,其症当更甚于舌黑如炭何也,盖火燃薪尽,则是木成炭,是草成灰,故曰炭曰灰,皆火极之变象也。而木本质坚,甫着火燃,未成炭也。必火极似水,乃变黑而为炭,然其性犹甚烈也。至于久经火,则热极必寒,乃返白而成灰,然其心犹未灰也。若草本则其体弱,着火一过,即灰矣。一灰即不可复燃矣。然则就物理以察病机,彼见舌灰色者,无论一火即灰,与由炭而灰,不皆更甚于舌黑如炭者乎?赤而浮胖矫嫩者,心与小肠精气虚也,养心汤。赤而干燥者,非小肠阴亏火旺,即心脏血虚火盛也。小肠阴亏者,滋水清肝饮去柴胡。
欲润其下,不欲其就燥也。
火旺加生地、木通。
合导赤散以泻其火气。
心脏血虚者,济生归脾汤去木香。
恐其血燥,反动肝火而燥血液。火盛加丹皮、山栀。
凡本经之阴血既亏,则本经之阳火必旺,一负则一胜也。加丹皮、山栀者,欲其引心火下行,以直达于膀胱耳。
赤而滑润者,非小肠阳虚气坠,即心脏阳虚气弱也。小肠阳虚气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
气虚则滞,气滞则坠,方中参、、术、草,补其虚也;川乌、陈皮,破其滞也;升麻、柴胡,举其坠也。
加山栀,借其屈曲下行,以引至小肠耳。
心脏阳虚气弱者,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本方加肉桂复加丹皮,欲其引入心经以补心气也。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气血两虚也,枣仁养营汤。滑润而形色又见胖嫩者,心与小肠火气大亏也,附子养营汤。
一、舌见白色,肺与大肠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白而坚敛苍老者,肺与大肠邪气盛也,泻白散。白而浮胖娇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也,补肺汤。白而干燥者,非大肠血虚火盛,即肺脏阴虚火盛也。大肠血虚者,润肠滋水饮,火盛加生地、当归。
凡大便燥结,努力责不出者,本方神应。
如兼气虚而推送无力者,间以补中,或竟用八珍汤加桃仁、杏仁,养气补阴,亦无不应。
肺脏阴虚者,生金滋水饮,火燥加百合、沙参。白而滑润者,非大肠阳虚气陷,即肺脏阳虚气弱也。大肠阳虚气陷者,补中益气汤送固肠散。
大肠小肠俱属下焦之腑,何以亦配中脏之方?则以肠胃相连,其气本一贯也。
肺脏阳虚气弱者,补中益气汤合参附汤。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肺与大肠气血两虚也,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滑润而形色又见兼胖嫩者,肺与大肠金气虚寒也,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
一、舌见黑色,肾与膀胱病也。(命门水火附,左右两肾同治)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黑而坚敛苍老者,肾与膀胱邪气盛也,清肝饮。黑而浮胖娇嫩者,肾与膀胱精神虚也,补元煎。黑而干燥者,非膀胱阴虚火盛,即左肾阴虚火旺也。膀胱阴虚者,六味饮,火盛合滋肾丸。左肾阴虚者,六味饮,火旺合生脉散。黑而滑润者,非膀胱阴盛火衰,即右肾阳虚火亏也,膀胱阴盛火衰者,金匮肾气丸。
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而其所以能出者,由气化也。阴虚火旺,则热逼膀胱,而气不能化矣;阴盛火衰,则寒逼膀胱,而气不能化矣。膀胱不利为癃,除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外,大率不出此两者也。然同一三阳癃闭,而一由火旺,一系火亏。病判天渊,治分冰炭。相反若此,可类推之。
右肾阳虚火亏者,八味地黄丸。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肾与膀胱阴阳俱虚也。枸杞养荣汤主之,继用十全大补汤作丸。
更有由白而黄,由黄而焦,而枯黑燥裂,其舌边胖大,舌底滑润者,甚有舌底亦燥而绝无津液,其糙刺如沙皮,敛束如荔子者。皆因劳伤脾肺,气虚发热,误用发散,益虚益热,复用寒凉,重阴内逼,以致虚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黄,黄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论其脉,不论其症,大剂参附养荣汤,不时灌服,多有得生者。余救乌程潘中建之弟、归安张学海、桐乡诸圣济等症,皆此舌也,有治验在医案可参。
滑润而形色又兼气嫩者,肾与膀胱元气大惫也,附子养荣汤主之,继用右归丸。
更有其舌同一黑色,而一属寒水侮土者,宜用附子理中汤;一系肾气凌心者,宜用人参八味。其治有不相同何也?盖寒水侮土者,系阴盛于内,逼阳于外,外假热而内真寒,格阳症也,其黑色止聚于舌中。肾气凌心者,系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上假热而下真寒,戴阳症也,其黑色直底于舌尖。然未有不胖且嫩者,干燥滑润,又在所不拘也。惟是实火两症,则其形必坚敛、色必苍老,而万无胖嫩者耳。
临症验舌法2
清 杨云峰 公元1917年
[上卷] 临症以验舌为准统论
舌者,心之苗也。五脏六腑之大主,其气通于此,其窍开于此者也。查诸脏腑图,脾、肺、肝、肾,无不系根于心。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苔可验,即凡内外杂症,亦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是以验舌一法,临症者不可不讲也。何从前以医名家者俱略焉,而仅于伤寒见诸金镜耶?余自弱冠,敬承家学,殚心医理,间尝从金镜三十六舌,逐一体验,其法殊多未合,疑而质诸先君子。先君子曰∶东庄不有云乎,金镜三十六舌,当参其意而勿泥其法,更有三十六舌之所未及者,须以意通之。予领先君子训,退而绎其所以其意当参,其法勿泥者,乃见东庄所云,真实获我心也。于是临症之下,于舌必看其形、审其色、合诸脉症,而有心得其秘焉。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瘥、主方不误焉。危急疑难之顷,往往症无可参,脉无可按,而惟以舌为凭;妇女幼稚之病,往往闻之无息,问之无声,而惟有舌可验。是以阴阳虚实,见之悉得其真;补泻寒暄,投之辄神其应。人以见之无不真、投之无不应也,未有不称以为奇者。不知余于四诊之中,于舌更有独得之秘也。然独得之秘,究何秘哉,不过同得之理耳。临症者诚潜心而有会焉,则分之而脏腑各一阴阳也,阴阳各一虚实也,理周而法到,可以补金镜之所未及,而正不止三十六舌也;合之而脏腑同此阴阳也,阴阳同此虚实也,理圆而法活,可以裁金镜之所未合,而并不必三十六舌也。分而分之,其法不出乎五行;合而合之,其理总原于太极。准此以临症,则诸病之变现,纵使万叶千枝,而一望之神明,自可搜根拔本,尚何无者生之、有者甚之,以干致邪失正,绝人长命之咎哉?兹将验舌诸法,备述之下,惟识者参之。
[上卷] 验舌分虚实法
经云∶“邪气盛则实,正气夺则虚”。又云∶“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窃谓虚实两字,是搅病机之领;补泻两字,是提治法之纲。盖以人之有病,不出一虚一实,医之治病;不过一补一泻。如虚实稍有疑心,则补泻无从下手。其参症切脉以审虚实,固临症第一要着也,乃有症似实而脉则虚,脉似实而症则虚者。如舍脉从症,既难信以为真,而舍从脉,又惟恐其是假,则且奈之何哉。不知凡物之理,实则其形坚敛、其色苍老;虚则其体浮胖、其色娇嫩。而病之现于舌也,其形与色亦然。(故凡病属实者,其舌必坚敛而兼苍老;病属虚者,其舌必浮胖而兼娇嫩。如此分别,则为虚为实、是假是真,虽未参症切脉,而一目先了然矣。)
[上卷] 验舌分阴阳法
虚实既分,补泻固有定见。然虚实各有阴阳,而阴阳迭为虚实,则于虚实分阴阳,临症者又不可混也。
而分之不得其法,则有以阴盛为阳盛、阳虚为阴虚,而不能无误者。且有症本阳虚,而经训曰阴虚,令人错解,贻害不浅者。如云∶“阴虚出盗汗”。阴言手太阴也,虚言肺气虚也。又云∶“阴虚发夜热”。阴言足太阴也,虚言脾气虚也。同曰阴虚,而其中有手足太阴之分。名曰阴虚,而其实是脾肺气虚之症。无如历代医师,从未注明其义,误以脾肺气虚认为肾水不足,而用滋阴降火之剂,朝夕重阴下逼,逼至土困金败,便溏声嘶,置之死地而不悟者,只此两个阴字,拘义牵文,以讹传讹。自古迄今,普天之大,不知日杀凡几,良可痛也。况如此类者,经中未易枚举,总缘阴阳混杂,虚实模糊,但凭脉症,分晰难清耳。(讵知阴虚阳盛者,其舌必干;阳虚阴盛者,其舌必滑;阴虚阳盛而火旺者,其舌必干而燥;阳虚阴盛而火衰者,其舌必滑而湿。)如此分别,则为阴为阳,谁实谁虚,显然可见,更何似阴似阳之疑,以致重阴重阳之误,贻人夭殃耶?
[上卷] 验舌分脏腑配主方法
虚实不爽,而后补泻无不应;阴阳不谬,而后寒暄无不投。然必脏腑不瘥,而后补泻寒喧悉对其病,以拔其根而主方无不谛,则就虚实阴阳,以分夫脏腑而定以主方,临症者尤不可混也。而脏腑之分,不越青黄黑白,主方之配,须合酸苦辛甘。爰按内经分脏别腑,并检成方,酌定主治,条例如下。
一、舌见青色,肝胆病也。(紫色同)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青而舌坚敛苍老,肝胆两经邪气盛也,泻火清肝饮;青而浮胖娇嫩者,肝胆两经精气虚也,滋水生肝饮;青而干燥者,非胆腑阴虚火郁,即肝脏血虚火旺也,(但干而不燥者,专责阴虚,如干而且燥,则阴虚而火旺矣。各脏腑仿此)胆腑阴虚者逍遥散,火郁加生地、薄荷;肝脏血虚者逍遥散,火旺,加丹皮、山栀。
郁是气抑,抑则气不透,不透则热而为火也。第从来俱以郁火属之肝,而余独责之胆者,盖胆属少阳,其气尚稚,胆为甲木,其质尚嫩,所以最易被抑,一抑则其气闷而不舒矣。若肝则为厥阴,于木属乙,其气已盛,其质已坚,而其火易动而易旺,一有所触,则即发而不可遏,其发而不可遏者,怒也非郁也。
郁主凝滞于中,而怒则发扬于外者也。本方统治肝胆阴虚,而于胆腑火郁,则加薄荷、生地者,以木喜风摇,而郁火非生地不能凉也。于肝脏火旺,则加丹皮、山栀者,盖肝血既虚,则肝火易旺,则肝血益虚,自非泻其火,难以滋其阴,非借屈曲下行以通之,无以泻其火也。惟是血为火迫,变成燥症,则当重加熟地,以润其燥,丹山两味,固可不必,而亦非宜矣。
青而滑润者,非胆腑气怯,即肝脏气虚也。胆腑气怯者,十味温胆汤,去枳实,加酒煎服,其应更捷。盖以酒入胆经,而最壮胆气也。
肝脏气弱者,当归建中汤去胶饴。
建中之所以异于桂枝者,在加胶饴一味耳。今恐甘先入脾,而去胶饴,则仍与桂枝无别。故用当归建中,则与肝脏气虚乃合。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肝胆阴阳两虚也。七味饮倍肉桂,滑润而形色不兼胖嫩者,肝胆木气虚寒也,养荣汤加枸杞。
凡左关脉细紧如刀口者,其舌不拘何色,必胖而滑;其病不拘何症,心虚而寒。予每投以养荣,无不立应。
临症者切勿畏之,重生者切勿疑之。
一、舌见黄色,脾胃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黄而坚敛苍老者,脾胃两经邪气盛也,泻黄散。
如有浓苔,或焦黄、或焦黑,而糙刺燥裂,其症痞满燥实坚敛悉具者,实症也。须急下之,以存津液,大承气汤主之。但此是真正阳明里症,北方伤寒,间或有此。然舌若胖大,即在北方,亦非承气的症,切不可妄用硝黄,杀人于顷刻也。
黄而浮胖娇嫩者,脾胃两经精气虚也,益黄散。黄而干燥者,非胃腑阴亏火旺,即脾脏血虚火盛也。胃腑阴亏者,左归饮去茯苓;火旺加花粉、归、地;脾脏血虚者,归脾汤去木香;火盛加白芍、丹、山。
如干燥而有浓苔者,宿食滞于肠胃,而燥结不出也。其脉必牢实,神思必昏沉,面必拥热通红,鼻必气粗,胸前按之必微痛,须逍遥散倍加熟地,润而下之。
黄而滑润者,非胃气虚弱,即脾气亏损也。胃气虚弱者,七味白术散加半夏,脾气亏损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
如其舌后半截滑腻而有微苔者,乃脾胃虚气下陷也,须补中益气汤。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脾胃气血两虚也,参八珍汤。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气虚寒也,姜桂养荣汤。
一、舌见赤色,心与小肠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赤而坚敛苍老者,心与小肠邪气盛也,泻心汤。
按四明心法∶凡舌见灰色,指甲刮下无渣汁者,方是火症,乃芩连之对症也。味其语意,可见阳邪燔灼,则其阴液未有不干枯者。然以予验之,又必其形坚敛、其色苍老,方是真正芩连对症。若一见胖嫩,即使苔浓而焦干燥裂,非寒水侮土,即肾气凌心。寒水凌土,当用附子理中;肾气凌心,当用人参八味。倘误用芩连,则舌上现出人字纹必死。予诊莘墅沈彝仲症,辞以不治者,因其得此舌也,有论验在医案中可参。又按火色本红,火症而舌见灰色者,如炭火通红于内,而浮灰翳蔽于外也。顾据理论之,则舌见灰色,其症当更甚于舌黑如炭何也,盖火燃薪尽,则是木成炭,是草成灰,故曰炭曰灰,皆火极之变象也。而木本质坚,甫着火燃,未成炭也。必火极似水,乃变黑而为炭,然其性犹甚烈也。至于久经火,则热极必寒,乃返白而成灰,然其心犹未灰也。若草本则其体弱,着火一过,即灰矣。一灰即不可复燃矣。然则就物理以察病机,彼见舌灰色者,无论一火即灰,与由炭而灰,不皆更甚于舌黑如炭者乎?赤而浮胖矫嫩者,心与小肠精气虚也,养心汤。赤而干燥者,非小肠阴亏火旺,即心脏血虚火盛也。小肠阴亏者,滋水清肝饮去柴胡。
欲润其下,不欲其就燥也。
火旺加生地、木通。
合导赤散以泻其火气。
心脏血虚者,济生归脾汤去木香。
恐其血燥,反动肝火而燥血液。火盛加丹皮、山栀。
凡本经之阴血既亏,则本经之阳火必旺,一负则一胜也。加丹皮、山栀者,欲其引心火下行,以直达于膀胱耳。
赤而滑润者,非小肠阳虚气坠,即心脏阳虚气弱也。小肠阳虚气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
气虚则滞,气滞则坠,方中参、、术、草,补其虚也;川乌、陈皮,破其滞也;升麻、柴胡,举其坠也。
加山栀,借其屈曲下行,以引至小肠耳。
心脏阳虚气弱者,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
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本方加肉桂复加丹皮,欲其引入心经以补心气也。
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气血两虚也,枣仁养营汤。滑润而形色又见胖嫩者,心与小肠火气大亏也,附子养营汤。
一、舌见白色,肺与大肠病也。不拘所见何症,但看白而坚敛苍老者,肺与大肠邪气盛也,泻白散。白而浮胖娇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也,补肺汤。白而干燥者,非大肠血虚火盛,即肺脏阴虚火盛也。大肠血虚者,润肠滋水饮,火盛加生地、当归。
凡大便燥结,努力责不出者,本方神应。
如兼气虚而推送无力者,间以补中,或竟用八珍汤加桃仁、杏仁,养气补阴,亦无不应。
肺脏阴虚者,生金滋水饮,火燥加百合、沙参。白而滑润者,非大肠阳虚气陷,即肺脏阳虚气弱也。大肠阳虚气陷者,补中益气汤送固肠散。
大肠小肠俱属下焦之腑,何以亦配中脏之方?则以肠胃相连,其气本一贯也。
肺脏阳虚气弱者,补中益气汤合参附汤。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肺与大肠气血两虚也,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滑润而形色又见兼胖嫩者,肺与大肠金气虚寒也,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
一、舌见黑色,肾与膀胱病也。(命门水火附,左右两肾同治)不拘所见何症,但看黑而坚敛苍老者,肾与膀胱邪气盛也,清肝饮。黑而浮胖娇嫩者,肾与膀胱精神虚也,补元煎。黑而干燥者,非膀胱阴虚火盛,即左肾阴虚火旺也。膀胱阴虚者,六味饮,火盛合滋肾丸。左肾阴虚者,六味饮,火旺合生脉散。黑而滑润者,非膀胱阴盛火衰,即右肾阳虚火亏也,膀胱阴盛火衰者,金匮肾气丸。
膀胱为州都之官,主藏津液,而其所以能出者,由气化也。阴虚火旺,则热逼膀胱,而气不能化矣;阴盛火衰,则寒逼膀胱,而气不能化矣。膀胱不利为癃,除脾肺气虚,不能通调水道外,大率不出此两者也。然同一三阳癃闭,而一由火旺,一系火亏。病判天渊,治分冰炭。相反若此,可类推之。
右肾阳虚火亏者,八味地黄丸。如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肾与膀胱阴阳俱虚也。枸杞养荣汤主之,继用十全大补汤作丸。
更有由白而黄,由黄而焦,而枯黑燥裂,其舌边胖大,舌底滑润者,甚有舌底亦燥而绝无津液,其糙刺如沙皮,敛束如荔子者。皆因劳伤脾肺,气虚发热,误用发散,益虚益热,复用寒凉,重阴内逼,以致虚火上炎。所以白上加黄,黄上加焦,而枯黑燥裂也。不论其脉,不论其症,大剂参附养荣汤,不时灌服,多有得生者。余救乌程潘中建之弟、归安张学海、桐乡诸圣济等症,皆此舌也,有治验在医案可参。
滑润而形色又兼气嫩者,肾与膀胱元气大惫也,附子养荣汤主之,继用右归丸。
更有其舌同一黑色,而一属寒水侮土者,宜用附子理中汤;一系肾气凌心者,宜用人参八味。其治有不相同何也?盖寒水侮土者,系阴盛于内,逼阳于外,外假热而内真寒,格阳症也,其黑色止聚于舌中。肾气凌心者,系阴盛于下,逼阳于上,上假热而下真寒,戴阳症也,其黑色直底于舌尖。然未有不胖且嫩者,干燥滑润,又在所不拘也。惟是实火两症,则其形必坚敛、色必苍老,而万无胖嫩者耳。
[上卷] 验舌决生死法
生死之决于脉症者,内经垂训,甚明备矣。而佐以验舌,则尤显而易见也。故并撮素所经验者,附载于此,以为临症一助。
一、舌如去膜猪腰子者,危。
一、舌如镜面者,危。
一、舌糙刺如沙皮,而干枯燥裂者,危。
一、舌敛束如荔子肉,而绝无津液者,危。
一、舌如火柿者,危。
一、舌如烘糕者,危。
一、舌光无苔,胃气绝也,不治。
一、舌卷而囊缩者,不治。
一、舌本强直,转动不活,而语言蹇涩者,危。
一、舌起白苔如雪花片者,脾冷而闭也,不治。
一、舌因误服芩连,而现出人字纹者,不治。
以上所列,皆垂死危候也。然有不必如此而死者;有即至如此而灼见脏腑阴阳虚实,竭力挽回,则亦得生者。吾辈果操活人神技,须存寿世婆心,即有百不一活之症,当作万有一生之想。纵使修短有数,彭殇难齐,破格出奇,终于莫救,致招从旁浮议,同道中伤,病家归咎,然而反之吾心,固无愧也。倘畏避嫌疑,而于此种危症,再付之庸劣之手,则必无生理矣,讵不痛哉。
[上卷] 临症以验舌为准结语
上论临症以验舌为准。而验舌以浮胖坚敛分虚实,干燥滑润分阴阳,黑白青黄分脏腑。盖本至中至正之理,以立至简至易之法。轩岐复起,当不易吾言也。至于阴阳虚实四柱,所配补泻寒热诸方,虽是为临症者举其大略,然而无一症不从亲身经历;无一方不从亲手试验者。诚以医寄死生,只字不容率笔;理原性命,短语无可粗心也。惟是加减出入,因病制宜,神明于规矩绳墨之中;得心应手,变化于规矩绳墨之外。运斤成风,则存乎其人耳。而究之神明变化,仍不离夫规矩绳墨也。临症者,若知赤子元无罪,合有人间父母心。则余此一编也,虽只望诊中之一节乎,亦未始非切脉审症之证据,回生起死之范围也。倘出厥范围,而不凭此为证据,则恐其所操以活人者,反以杀人也已。
[下卷] 方略
凡病皆标也,而必有其本,本者所以致病之根源也。盖惟人之病也,有一标必有一致标之本。是以医之治也,有一本必有一拔本之方。不获乎致标之本,处方必不能对其症也。不投以对症之方,治病必不能拔其本也。
临症者,欲决群医莫决之疑,则内因外因,致病须审其原;欲中各症必中之的,则正治从治,验方务求其谛。
用辑主症诸方,以列验舌之次。
凡舌见青色而坚敛苍老者,肝胆两经邪气盛也,泻火清肝饮主之。
[下卷\方略] 泻火清肝饮方
柴胡(酒炒)黄芩(酒炒)山栀(酒炒各一钱)生地(酒浸三钱)当归(酒洗二钱)生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肝胆两经实邪,以致胁痛耳聋,胆溢口苦,筋痿阴汗,阴肿阴痛,白浊溲血等症。
凡舌见青色而浮胖娇嫩者,肝胆两经精气虚也,滋水生肝饮主之。
[下卷\方略] 滋水生肝饮方
熟地(四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钱半)五味(一钱)归身(钱半)柴胡(一钱)甘草(一钱)白术(二钱半)上方主治小便淋漓不利,妇女月经不调,两胁胀闷,少腹作痛,寒热往来,胸乳作痛,左关弦洪,右关弦数,此郁怒伤肝,脾血虚气滞为患也。用六味双对减半分两,加柴胡、白术、甘草、当归、五味,合逍遥而去白芍、加五味者,合都气意也,以生肝。故去白芍而留白术、甘草,以补脾。补脾者,生金以制木也。
以制为生,天地自然之理也。
凡舌见青色而干燥,属胆腑阴虚火郁者,用逍遥散加生地、薄荷主之。
[下卷\方略] 逍遥散加生地薄荷方
柴胡(酒炒五分)白芍(酒炒一钱)归身(酒洗一钱半)白术(一钱半)茯苓(一钱)甘草(五分)生地(二钱)薄荷(五分)凡舌见青色而干燥,属肝脏血虚火旺者,逍遥散加丹皮、山栀主之。
[下卷\方略] 逍遥散加丹皮山栀方
柴胡(一钱)白芍(二钱)当归(三钱)白术(二钱半)茯苓(一钱半)甘草(一钱)丹皮(一钱半)山栀(一钱半)按∶上原方主治肝胆两经郁火,以致胁痛头眩,或胃脘当心而痛,或肩胛绊痛,或两目赤痛,连及太阳。(以上各症,皆肝火上冲也)及六经感症,凡见阳脉者,悉宜此方治之。妇女郁怒伤肝,致血妄行,赤白淫闭,沙淋崩浊等症。(以上各症,皆肝火下流也)俱宜此方加减。易曰∶“风以散之。”此方是也。
凡舌见青色而润滑,属胆腑气怯,十味温胆汤去枳实主之。
[下卷\方略] 十味温胆汤去枳实方
陈皮(二钱去白)半夏(二钱姜制)茯苓(一钱半)枣仁(钱半炒研)远志(五分去心)人参(五分)熟地(二钱)竹茹(一钱)甘草(五分)生姜(一钱)大枣(三枚)酒煎按∶上方主治心虚胆怯,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症。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短气悸怖,或自汗虚烦,口苦呕涎,痰盛不眠,及梦遗惊惕等症。
凡舌见青色而滑润,属肝脏气虚者,当归建中汤去胶饴主之。
[下卷\方略] 当归建中汤去胶饴方
白芍(三钱)当归(二钱)肉桂(一钱)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肝脏气虚,不能生火,以致火不生土。白芍之酸、甘草之甘、此系甲己化土也。肉桂补肝之子、益土之母,所以培生化之原也。凡脾味不和,饮食不进,其外见症,两胁寒痛,大便泄利,少腹坠痛,并宜此方治之。再按,此小建中汤原方主治也。千金方加当归,名当归建中。治妇人产后,虚羸不足,腹中痛引腰背。小腹拘急,今恐甜多入脾,而去胶饴。则当归建中,尤与肝脏气虚切合矣。
凡舌见青色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肝胆气血两虚也,七味饮倍肉桂主之。
[下卷\方略] 七味饮倍肉桂方
熟地(八钱)山药(四钱)净萸肉(四钱)丹皮(三钱)茯苓(三钱)泽泻(二钱)肉桂(二钱)按∶上方主治肝胆气虚,筋无所养,变为寒症。以致筋骨疼痛,脚软懒行,及伤寒服凉药过多,木中无火,手足牵引,肝经血虚,以致火燥筋挛,变为结核瘰等症。经曰∶“辛以润之。”此方是也。
凡舌见青色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肝胆木气虚寒也,养荣汤倍肉桂主之。
[下卷\方略] 养荣汤倍肉桂方
白芍(三钱)当归(二钱)远志(一钱)五味(钱半)肉桂(一钱)熟地(四钱)陈皮(一钱半)白术(三钱米泔水浸蒸)黄(三钱蜜炙无参倍用)人参(多少随宜)茯苓(一钱半)炙草(一钱半)煨姜(一钱半)大枣(五枚)按∶上方主治,凡属大虚症,勿论其脉与症,但服此方,诸症悉退,此十全大补汤对子也。但十全大补只分气血,此则五脏皆补,无虚不到,虚而寒甚者,当加附子以治之;三阴虚更妙。后凡用本方加减者,主治并同。
凡舌见黄色而坚敛苍老者,脾胃两经邪气盛也,泻黄散主之。
[下卷\方略] 泻黄散方
防风(四两)藿香(七钱)山栀(炒黑一两)石膏(五钱)甘草(二两)微炒为末甜酒调服。
按∶上方主治脾胃伏火,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热在肌肉者。
凡舌见黄色而浮胖娇嫩者,脾胃两经精气虚也,益黄散主之。
[下卷\方略] 益黄散方
陈皮(一两)青皮(五钱)诃子(五钱泡去皮)丁香(二钱)白术(二两)甘草(炙五钱)按∶上方主治脾胃虚寒,寒水反来侮土,而呕吐不食。或肚腹作痛,或大便不实,手足逆冷等症。炒磨为末,每服四钱,水煎服。
凡舌见黄色而干燥,属胃腑阴亏火旺者,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主之。
[下卷\方略] 左归饮去茯苓加花粉归地方
熟地(八钱)枸杞(六钱)山药(四钱)萸肉(四钱)甘草(二钱)当归(三钱)生地(三钱)花粉(一钱火不甚者去之)按∶上方主治肾水干枯,虚火上蒸,脾胃阴土受亏,以致饮食不进,大便燥结,甚至三阳癃闭,将成噎隔,及早服此,无不愈也。伤寒舌黑唇焦,大渴引饮,此必服发散寒凉、攻伐之药过多也。原方加归、芍救之,燥症更妙。
凡舌见黄色而干燥,属脾脏血虚,火盛者归脾汤去木香,加白芍、丹皮、山栀主之。
[下卷\方略] 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山栀方
枣仁(一钱炒研)茯神(一钱去木)远志(一钱去心)归身(一钱)人参(一钱半)炙(三钱无参倍之)白术(二钱半米泔净蒸)尤圆(七枚去壳)甘草(一钱炙)白芍(二钱)丹皮(钱半)山栀(钱半炒黑)煨姜(一钱)大枣(三枚)按∶上方主治思虑伤心脾,郁怒伤肝,以致三经血少而燥。渐至心口有块如拳,或左肋下有块如手掌,或右肋下有块如镰刀,且时作痛,及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等症。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在男子则隐曲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不来,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不治,正此症也。
凡舌见黄色而滑润,属胃气虚弱者,七味白术散加半夏主之。
[下卷\方略] 七味白术散加半夏方
干葛(二钱)木香(五分)藿香(一钱)人参(钱半)白术(二钱半)茯苓(钱半)甘草(一钱炙)半夏(一钱半)大枣(三枚)煨姜(一钱)按∶上方主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如去干葛、木香、藿香,加陈皮,则治脾胃气虚,饮食不进,致成痰癖,不能咳唾。或胃气虚寒,动成呕恶。凡虚及诸病后,皆可以此调之。
凡舌见黄色而滑润,属脾气亏损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主之。
[下卷\方略] 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方
陈皮(一钱)人参(一钱)白术(二钱半)茯苓(一钱)炙草(一钱)白术(一钱酒炒)煨姜(一钱)大枣(三枚去核)按∶上方主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泄利虚饱。
凡舌见黄色干燥,而形质反见胖嫩者,脾胃气血两虚也,参八珍汤主之。
[下卷\方略] 参八珍汤方
人参(钱半)茯苓(钱半)炙草(钱半)白术(二钱半米泔洗蒸土炒)川芎(一钱)当归(三钱)白芍(二钱酒炒)熟地(四钱)煨姜(钱半)大枣(五枚)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气血俱虚,以致恶寒发热,嘈杂健忘,怔忡不寐,懈怠不卧,四肢酸倦等症。
凡舌见黄色滑润,而形质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气虚寒也,姜桂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姜桂养荣汤方
白芍(三钱酒炒)远志(一钱去心)当归(二钱酒洗)五味(钱半)熟地(四钱)肉桂(一钱)白术(三钱)陈皮(钱半)人参(多少随宜)黄(五钱蜜炙)茯苓(钱半)炙草(钱半)炮姜(钱半)大枣(五枚)按∶上方主治,已悉肝胆病本方条下。凡舌见红色而坚敛苍老者,心与小肠邪气盛也,泻心汤主之。
[下卷\方略] 泻心汤方
川连(一钱)黄芩(一钱)生地(三钱)山栀(钱半)丹皮(钱半)木通(一钱)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心火炽炎,口苦舌疮,小肠郁结,不能通利等症。
凡舌见赤色而浮胖娇嫩者,心与小肠精气虚也,养心汤主之。
[下卷\方略] 养心汤方
茯神(二钱)远志(五分)枣仁(五分炒研)柏子仁(五分去油)五味(五分)人参(五分)黄(二钱炙)当归(二钱)川芎(二钱)半夏(二钱)肉桂(五分)甘草(五分)按∶上方主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等症。
凡舌见赤色干燥而属小肠阴虚火旺者,滋水清肝饮去柴胡,加生地、木通主之。
[下卷\方略] 滋水清肝饮去柴胡加生地木通方
熟地(四两)山药(二钱)萸肉(二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钱半)枣仁(一钱)白芍(二钱)山栀(钱半)当归(二钱)生地(三钱)木通(钱半)按∶上原方主治肾水不足,肝火上炎,以致吞酸吐酸,胁痛头眩,口苦咽干,大便艰涩,小水短赤等症。盖取地黄丸之探原而不隔于中;取生地黄汤之降火而不犯于下,真从来所未及也。
凡舌见赤色而干燥,属心脏血虚火盛者,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主之。
[下卷\方略] 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方
茯神(一钱)远志(一钱)枣仁(一钱)当归(钱半)煨姜(一钱)人参(一钱)黄(二钱半)冬术(钱半)龙圆(五枚去壳)丹皮(钱半)麦冬(一钱)甘草(一钱)大枣(五个)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败,外兼咳嗽吐痰,寒热往来,盗汗等症,悉以此方治之。凡见脾胃衰弱,饮食少思,大便泄泻,总属心气不旺所致,此补本法也。凡各种虚症,补中益气汤所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敛其心气,奏效更神也。又按补中阳药也,归脾阴药也。凡因饥饱劳役,伤其脾而气虚者,宜用补中,补中者,补中以益其气也;因思虑郁结,伤其脾而血虚者,宜用归脾,归脾者,嘘血以归于脾也。至于心力俱劳,而气血俱伤者,则补中归脾,单服固非对症,合用又不成方,惟有养荣一方,可合补中归脾两症而统治之,不致拈一放一耳。
凡舌见赤色而滑润,属小肠阳气虚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主之。
[下卷\方略]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
升麻(五分)柴胡(五分)当归(二钱)陈皮(一钱)人参(一钱)白术(钱半)炙草(一钱)黄(二钱半炙)山栀(一钱)川乌(一钱)煨姜(一钱)大枣(三枚)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经内伤外感。
内伤外感者,言由内伤以致外感也。盖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东垣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非补虚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服食之药则谬矣。调理补虚及通其意而转用者耳。
及暑月劳倦发热,暑则气耗,劳则气伤。发热而在于暑月,且因劳倦,自非甘温不能。彼肆用藿香、滑石等,为暑月发热必需之剂,只在不明此义耳。
或汗出不止,卫外之阳虚,则腠理不固矣。
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钱(须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义)。
痢疾腹痛已除,泻犹未已,是胃气下陷也。必尚兼后重,第圊后随减耳,加酒炒白芍三钱。
疟疾发久,形体羸,无论六经,皆当加半夏一钱(合六君也)。
即有外感,不过加黄芩一钱(则合小柴胡矣)。
凡妇女胎前气虚,以致胎动不安,小产崩漏,皆因气虚不能升举故也。
或产后血虚发热。凡血虚发热者,其舌必干;气虚发热者,其舌必滑。然既在产后,则不但血虚,即其气未有不虚者。盖当其临盆之际,为产妇者,若非全副精神、浑身力气,努力责以推送之,则胞胎如何下地?迨至胞胎下地,则所去之血固多,之后能不伤其气乎?况血虚则气无所附,宁不与之俱虚乎?兹以产后发热,专责血虚,殊有漏义。而症乃列于本方之下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阳旺阴生,其意固自包举也。第不明言其意,则产后之血虚,人习闻之;而产后之气虚,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
俱加酒炒白芍二钱(气味酸寒,恐伐生气,故用酒炒)。
此方凡属中宫虚损,病后调摄,无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治先补土,此方主之”。
然内伤脾胃,须有分别。如饥饱劳役,饮食生冷,内伤脾胃而病者,自当主以此方。若由思虑郁怒,七情内伤,而脾胃先病者,则于本方尚隔一膜,不若归脾为的当也。
凡舌见赤色而滑润,属心脏阳虚气弱者,济生归脾汤加丹皮、肉桂主之。
[下卷\方略] 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方
茯神(一钱)远志(一钱去心)枣仁(一钱炒研)当归(钱半)人参(钱半)黄(三钱炙)白术(二钱土炒)木香(五分)炙草(一钱)丹皮(一钱)肉桂(五分)龙圆(五枚去壳)大枣(三枚)煨姜(一钱)按∶上原方主治,已见本脏血虚条下。
凡舌见赤色干燥,而形质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气血两虚也,枣仁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枣仁养荣汤方
枣仁(一钱炒研)远志(一钱去心)白芍(钱半酒炒)归身(一钱)五味(八分)熟地(二钱)肉桂(五分)陈皮(八分)白术(钱半土炒)人参(钱半)黄(三钱炙)茯神(一钱)炙草(一钱)煨姜(一钱)红枣(三枚)按∶上方主治详前本方。
凡舌见赤色滑润,而形质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火气大亏也,附子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附子养荣汤方
附子(一钱制)白芍(钱半)远志(五分去心)归身(一钱)五味(八分)熟地(二钱)肉桂(五分)陈皮(八分)人参(钱半)黄(三钱炙)白术(二钱半土炒)茯神(一钱)甘草(一钱炙)煨姜(一钱)红枣(三枚)按∶上方主治,并详各脏腑病所列本方下,而其分两,则独轻于各脏腑,而只与肺同者,盖心肺位近,宜制小其服,肝肾位远,宜制大其服也。
凡舌见白色而坚敛苍老者,肺与大肠邪气盛也,泻白散主之。
[下卷\方略] 泻白散方
桑白皮(二钱蜜炙)地骨皮(二钱)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凡属肺热咳嗽,皆当加减用之。嗽加桔梗、百合,痰加贝母,如面赤咳嗽属心火刑金者,加人参、茯苓、青皮、陈皮、五味、麦冬、知母,为人参平肺散,以泻金中之贼邪。如咳嗽而鼻塞身重者,风寒伤肺也,参苏饮或金沸草散以散之。
凡舌见白色而浮胖娇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也,补肺汤主之。
[下卷\方略] 补肺汤方
人参(一钱)黄(一钱炙)五味(一钱)熟地(二钱)紫菀(一钱)桑皮(一钱蜜炙)水煎入蜜少许和服。
按∶上方主治肺金气虚,不能生水,以致水不制火,虚阳上炎而生咳嗽等症。
凡舌见白色而干燥,属大肠血虚火盛者,润肠滋水饮加生地、当归主之。
[下卷\方略] 润肠滋水饮加生地当归方
熟地(四钱或八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枸杞(四钱)归身(三钱)生地(三钱)苁蓉(三钱酒洗)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大肠无血、大便燥结,其应甚捷。
凡舌见白色而干燥,属肺脏火旺者,生金滋水饮加柴胡、黄芩主之。
[下卷\方略] 生金滋水饮加柴芩方
熟地(四钱)白芍(二钱)当归(二钱)丹皮(钱半)麦冬(钱半糯米拌炒)人参(一钱半)白术(二钱半土炒)甘草(一钱炙)柴胡(一钱)黄芩(一钱)按∶上原方主治,凡伤寒热退后,有难补之阴,有易动之阳,皆当养之。此以其见症,或汗后烦燥未除,口干微热,大便艰涩,小水短赤即是。又有一种少阳阳明症,手足肿痛,系火燥生风,风淫末疾,不必俟其汗后,当即以本方加柴、芩与之,无不效也。
凡舌见白色而滑润,属大肠阳虚气汤者,补中益气汤送固肠散主之,补中益气汤见前。
[下卷\方略] 固肠散方
陈米(二两炒熟)木香(一钱)肉果(二钱生用)粟壳(二钱密炙)干姜(二钱半炒)炙草(一钱半)按∶上方主治脾胃虚弱,内寒注泄,水谷不分,下痢脓血,赤少白多,胀满腹痛连心,食少力乏等症。
炒磨为末,每服二三钱,煎补中送下,切忌酒肉鱼腥油面生冷。
凡舌见白色而滑润,属肺阳虚气弱者,补中益气合参附汤主之。
[下卷\方略] 补中益气合参附汤方
升麻(五分)柴胡(五分酒炒)人参(钱半)黄(三钱炙)白术(二钱半土炒)归身(钱半)陈皮(一钱)甘草(一钱炙)附子(钱半制)煨姜(一钱)大枣(三枚)按∶上方主治肺脾气虚下陷而土冷金寒者,其原治见前本方。
凡舌见白色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肺与大肠气血两虚也,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主之。
[下卷\方略] 十全大补汤去肉桂加炮姜方
川芎(一钱)归身(二钱)白芍(三钱酒炒)熟地(四钱)人参(钱半)黄(三钱炙)白术(二钱半土炒)茯苓(钱半)炮姜(一钱)炙草(钱半)大枣(三枚)按∶上方主治,已见前参八珍汤条下。凡舌见白色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寒也,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主之。
[下卷\方略] 参附养荣汤去茯苓加炮姜方
白芍(钱半酒炒)远志(五分去心)归身(一钱酒洗)五味(八分)熟地(二钱)肉桂(五分)陈皮(八分)人参(一钱)白术(一钱)炙草(一钱)炮姜(一钱)大枣(三枚)按∶上方主治,并详各脏腑病所列本方下。
凡舌见黑色而坚敛苍老者,肾与膀胱邪气盛也,清肝饮主之。
[下卷\方略] 清肝饮方
熟地(八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钱半)柴胡(一钱)枣仁(一钱)归身(钱半)白芍(钱半)甘草(一钱)按∶上方主治,见前心与小肠病所列滋水清肝饮方下。
凡舌见黑色而浮胖娇嫩者,肾与膀胱精气虚也,补元煎主之。
[下卷\方略] 补元煎方
熟地(六钱)枸杞(四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杜仲(二钱)人参(二钱)甘草(二钱)按∶上方主治,男妇气血俱虚,精神失守,危剧等症。虚甚倍加、术,寒者重加姜、附。
凡舌见黑色而干燥,属膀胱阴虚火盛者,六味饮合滋肾丸主之。
[下卷\方略] 六味饮合滋肾丸方
熟地(四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茯苓(钱半)泽泻(钱半)丹皮(钱半)黄柏(二钱)知母(二钱)肉桂(五分)按∶上方主治,凡小便不利,而茎中痛连小腹者,系火逼膀胱所致也。痛止便利,即止勿服。
凡舌见黑色而干燥,属肾阴虚火旺者,六味饮合生脉散主之。
[下卷\方略] 六味饮合生脉散方
熟地(四钱)山药(二钱)萸肉(二钱)丹皮(钱半)茯苓(钱半)泽泻(钱半)五味(钱半)人参(钱半)麦冬(钱半)按∶上原方主治,肾水不足,虚火上升,变为朝热咳嗽,消渴虚劳,及水沸为痰等症。易曰∶“雨以润之”。
此方是也。
凡舌见黑色而滑润,属膀胱阴盛火衰者,金匮肾气丸主之。
[下卷\方略] 金匮肾气丸方
牛膝(一两)车前子(一两)附子(五钱)肉桂(一两)熟地(九两酒拌)山药(一两)萸肉(一两)茯苓(三两)泽泻(一两)丹皮(一两)炼蜜为丸按∶本方主治脾肾虚寒,腰重脚肿,湿饮留积,小便不利(此则茎中痛而不连少腹者,乃寒逼膀胱而气不能化也);或肚腹肿胀,四肢浮肿,气喘痰盛;或已成水症,其效如神。
凡舌见黑色而滑润,属右肾阳虚火亏者,八味地黄丸主之。
[下卷\方略] 八味地黄丸方
附子(一两)肉桂(一两)熟地(八两)山药(四两)萸肉(四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按∶上方主治命门火衰,元阳虚惫,变为泄泻,腹胀阳痿,精寒不育,两膝疼,腰软无力,两目昏花,不能远视,悉以此方治之。易曰∶“日以之。”此方是也。
凡舌见黑色干燥,而形色反见胖嫩者,肾与膀胱阴阳俱虚也,枸杞养荣汤主之。继用十补丸。
[下卷\方略] 枸杞养荣汤方
枸杞(四钱)远志(一钱)归身(二钱)五味(钱半)白芍(三钱)熟地(六钱)人参(钱半)白术(三钱)炙草(钱半)茯苓(钱半)肉桂(五分)陈皮(钱半)炙(三钱无参倍用)煨姜(钱半)大枣(五枚)
[下卷\方略] 十补丸方
熟地(八两)山药(四两)萸肉(四两)丹皮(三两)茯苓(三两)泽泻(三两)附子(一两制)肉桂(一两)鹿茸(二两无则鹿胶代之)五味(一两)蜜丸按∶上方主治,肾脏虚冷,面黑足寒,耳聋膝软,小便不利等症。
凡舌见黑色滑润,而形色又兼胖嫩者,肾与膀胱元气大惫也,附子养荣汤主之。继用右归丸。
[下卷\方略] 附子养荣汤方
附子(钱半)远志(一钱)白芍(三钱酒炒)归身(二钱)五味(钱半)熟地(六钱)肉桂(五分)茯苓(钱半)人参(钱半或二三钱)炙(五钱无参倍用)白术(三钱)陈皮(钱半)炙草(钱半)煨姜(二钱)大枣(五枚)上将熟地枣肉捣烂,其余炒磨为末,加蜜为丸,即予家所制万应一粒丹者是也。凡中风伤寒,痘疹胎产,及血症喉痹等症,势在危急,刻不可缓者,每用一粒,滚汤研化,不时灌服,其势自定。继予两粒三粒,其病自退。如调治久病,则作细丸,每服五钱,早晚两时,空心米饮送下。
按∶上方主治劳役过度,饥饱失时,思虑太甚,郁结尤多,以致脾肺气虚,荣血不足,畏寒发热,食少无味,四肢无力,懒动怠惰,嗜卧身倦,饥瘦色枯,气短惊悸,怔忡健忘少寐;或中风卒倒,张口直视,手撒遗尿,或伤寒重剧,谵妄昏沉,撮空见鬼;或身振脉摇;或筋惕肉润;或吐血、衄血、便血不止;或自汗、盗汗、头汗不收;或呕吐泄泻;或水肿腹胀;或眩晕呃逆;或痰涌喘急;或筋骨疼痛;或手足痿痹;或心腹腰背肋胁诸痛难当;或九窍不利;或疟痢疾疾,诸药不效;或脱肛痔漏,积久不痊;或夜热咳嗽;或梦遗白浊;或妇女经闭、血淋崩中带下,胎前产后;或幼稚急惊慢脾,疳积吐泻,麻疹痘疮;或发背痈疽,不能起发收功;或瘰流注,不能消散溃敛,种种杂症。不拘新久,但看其面色白痿黄,病势日轻夜重,而其舌胖嫩滑润者,勿论其脉症,投以此方,无不立应。更有其舌由白而黄,由黄而黑,甚至焦干燥裂,而其舌头浮大而胖壮者,属寒凉太过,五脏虚冷也,亦必此方救之。余家救活各科危症,夙号专门,三吴远近,两浙东西,活人无算,而起死回生之力,此方十居六七。盖其用之广而效之神,诚有不能殚述者,姑陈其略,以为重生者告。
[下卷\方略] 右归丸方
附子(一两)肉桂(一两)熟地(八两)枸杞(四两)山药(四两)萸肉(四两)杜仲(三两)归身(三两)菟丝(三两)鹿胶(三两)蜜丸按∶上方主治,凡命门空虚等症,八味丸治之,不愈者,此方神效。见症已详八味丸下。
[下卷] 验舌配方结语
方自仲景到今,凡充栋矣。而予所经验者采而辑之,不过三十有奇,不且嫌其太简乎?不知予于医也,半世功夫,搜尽群书主脑,一生阅历,参遍各症根苗。就标求本,据本配方,所配止此,则其所辑亦惟此耳。然经络脏腑,无病不统于其中;通塞正从,无法不备于其内。则是方虽简,而未始不该也。第天下之理,则由一而分为万,吾辈之学,须穷流以溯其源。临症者,倘因有此而举目则阴阳虚实,了若日星;动手则补泻寒暄,应如桴鼓。遂相率而趋于简易之途,而不复于赜处着力,繁处营心,则辟后学一直捷之径,适贻后学以疏陋之讥,亦非是编所以公世之心也。
罗大伦 舌诊辨健康
罗大伦 舌诊辨健康(1)百科全说
舌诊、舌与五脏的关系、水湿的舌相、去湿的小药方
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zIwMDcwMzQw/v.swf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罗大伦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舌诊辨健康。向大家传授血虚和血淤的舌相及调理方法。
舌诊辨健康
舌诊是观察舌头的色泽、形态的变化来辅助诊断及鉴别的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舌诊,诊断学名词。为望诊重点内容之一。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客观指标。舌为心之苗,脾之外候,苔由胃气所生。脏腑通过经脉与舌相联系,手少阴之别系舌本,足少阴之脉挟舌本,足厥阴之脉络舌本,足太阴之脉连舌本,散舌下,故脏腑病变,可在舌质和舌苔上反映出来,舌诊主要诊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以此判断疾病的性质、病势的浅深、气血的盛衰、津液的盈亏及脏腑的虚实等。
舌头能直观地反应身体的症状,是一个特别微妙的器官。舌头与内脏相联系,可以观察到体内脏腑的运行状况,学会舌诊大家可以自己筛查,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就医。
观舌时,舌头要自然伸出,各种舌相,反映人体的不同状况,看舌相,还要注意季节,判断时要做调整。
舌头上的五大区域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第一种,水湿的舌相
造成水湿重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造成体内水湿重的主要原因是,冷饮、空调、环境、饮水过多、运动过少。在四川、湖南等地,外界湿度大,需要吃辣椒来去湿,但在北京等地,气候干燥,吃多辣的,会上火。
形成齿痕的原因
齿痕舌的原因,就是体内湿重,造成牙齿压迫舌头。
去湿的小药方:
赤小豆10克、薏苡仁10克,加水熬煮20-30分钟,加适量糖,每日一到两杯,当茶饮。(身体正常了就不用每天喝)
罗大伦 舌诊辨健康(2)亚健康舌像、
血虚人的舌像、调理血虚方、血瘀的舌像、调理瘀血方
http://www.tudou.com/v/w5vm5qReQIQ/v.swf
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罗大伦做客湖南卫视百科全说,向全国电视观众介绍舌诊辨健康。向大家传授血虚和血淤的舌相及调理方法。
亚健康舌像
常见的亚健康舌像——血虚人的舌像
血虚人的舌象,是舌体较淡,舌质发白,没有血色。
血虚的症状:表现在眼睑发白,容易头晕,心悸,失眠,疲乏,记忆力减退。
造成血虚的原因:现代人生活太劳累,重点是伤了脾胃了,脾胃虚弱也会引起血虚。现在家长给孩子吃太多好吃的,造成孩子脾胃虚弱,造成孩子有可能贫血。女性减肥一定要注意方式,不要节食减肥,这样有可能造成血虚,甚至影响到闭经及不能生孩子。最好的方法是多运动。
调理血虚的方法:龙眼肉+西洋参
嘉宾提醒:龙眼肉最好在药店买。不是我们买来那个鲜的龙眼。
1.食材:龙眼肉200克,西洋参20克(磨成粉)
2.做法:西洋参磨成粉和龙眼肉放在一个碗里,碗里不要放水,一起蒸四个小时,然后每日一汤匙,用开水冲泡后服用,一天一杯250mL即可。
注意:孕妇忌用。小孩血虚的时候,可服用适量的龙眼肉。龙眼肉最好在药店购买,不是市场上的鲜龙眼。
女性血虚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
女性中绝大多数人都有血虚的症状,如经常会出现头昏、眼花、面色暗淡、失眠、多梦、月经不调等现象,而且血虚体质的人,往往形体瘦弱,身体素质较差。
进补提示:平时可常吃补血养血的食物,如菠菜、黑豆、胡萝卜、金针菜、莲藕、黑木耳、鸡肉、猪肉、羊肉、海参等;水果可选用桑椹、葡萄、红枣、桂圆等。同时也可结合中药进行药补,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当归、藏红花、熟地、川芎、白芍、阿胶等。用这些中药和补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药膳,如当归生姜羊肉汤、阿胶炖黄酒、四物汤等,都有很好的养血效果。
对于患有月经不调、经量过多的女性,可选用人参、岷县当归、川芎、黄芪等中药,也可选用乌鸡白凤丸、阿胶补血浆等中成药。日常生活中多吃海参、鱼虾、红枣、猕猴桃、葡萄、桂圆、芝麻、菠菜等食物。
罗大伦讲解血瘀的舌像
这是血瘀的舌像,注意舌体两侧有黑点。也就是说舌头边缘出现黑点或黑斑提示体内可能有瘀血。血淤的女性较多,身体受外伤容易导致体内瘀血。
血瘀人的舌像特点是舌体两侧有黑点或黑斑,舌下静脉过粗、舌下的血管颜色很深或怒张,且女性较多;舌头偏左或偏右,也有可能是瘀血表现。
详细解释这种舌相。
血瘀的原因:
气虚,气郁都容易导致体内瘀血。身体受凉容易导致体内瘀血。其病变机理是:一般多先由气的运行不畅,然后引起血液的运行瘀滞,是先有气滞,由气滞而导致血瘀,也可由离经之血等瘀血阻滞,影响气的运行,这就先有瘀血,由瘀血导致气滞,也可因闪挫等损伤而气滞与血瘀同时形成。
体内出现瘀血的症状:第一表现为,记忆力减退、第二为喉咙干、第三是皮肤出现甲错状或体表毛细血管怒张,如鼻头红。第四表现在身体某个地方长期痛,而且刺痛。
气虚和气郁的人,都容易导致体内瘀血,穿的特别的少,身体受凉容易导致体内瘀血。
调理身体瘀血的方法:
(1)、丹参泡脚,可以让气血流通特别好(孕妇忌用)。
化瘀,丹参六克熬水,每日泡脚。女性身体有瘀血可在月经期化瘀调理,尤其是在经期用丹参泡效果最好。
陈允斌给了一个方子:核桃红糖茶调理子宫瘀血
核桃红糖茶
功效:调理子宫瘀血。
做法:用带皮的核桃仁煮水,煮30至40分钟,加入适量红糖即可。
(2)、改变生活习惯,不生气,避免受寒。心情不好的时候疏解肝气的方法:可以喝玫瑰花茶或者灯芯竹叶汤。调理血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罗大伦给了一个灯芯竹叶汤的方子。
做法:灯芯草3克,竹叶3克,用文火煮15分钟,喝水即可。灯芯竹叶汤有很好的疏解肝气作用,还有理气的作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自己体质
傷寒金鏡録
[第八章·伤寒兼证]第十九节·发狂伤寒
辩证精确(一)
目口舌头面便痛论问答
111舌生芒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