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本文转载自Janet.Liang《中医脏腑辨证系统归纳》

 

肝病辨证

  (一)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损,肝失濡养,以眩晕、视力减退、经少、肢麻手颤等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肝病症状:

  a.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或夜盲(血虚不能上荣头目);

  b.或见肢体麻木,关节拘急不利,手足震颤,肌肉瞤动;(血不养筋,虚风内动);

  c.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则闭经(肝血不足,冲任不充);

  (2)血虚证:面白无华,舌淡,脉细。

  (二)肝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肝失濡润,阴不制阳,虚热内扰,以头晕、目涩、胁痛、烦热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虚热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力减退(肝阴虚不能滋养头目);

  b.胁肋隐隐灼痛,或手足蠕动(阴虚肝络筋脉失养);

  (2)阴虚证:面部烘热或颧红,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鉴别:肝血虚与肝阴虚均属肝的虚证,均有头晕等表现。但前者为血虚,无热象,常见眩晕、视物模糊、经少、肢麻手颤等症;后者为阴虚,虚热表现明显,常见眼于涩、潮热、颧红、手足蠕动等症。

  (三)肝郁气滞证

  指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以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郁结证,简称肝郁证。

  a.胸胁或少腹胀闷窜痛,乳房胀痛、喜太息(肝气郁结,经气不利);

  b.情志抑郁或易怒(肝失疏泄);

  c.或咽部异物感,或见瘿瘤、瘰疬、乳癖、胁下积块(气郁生痰);

  d.月经不调、痛经、甚则闭经(气病及血,冲任不调);

  e.脉弦。

  (四)肝火炽盛证

  (1)肝病症状:

  a.头晕胀痛,耳鸣如潮,或耳内肿痛流脓,口苦咽干胁肋灼痛;

  b.急躁易怒,不寐或恶梦纷纭 

  (火邪沿肝经冲逆,出现胁、头、目、耳及神魂被扰的症状)

  (2)里实热证:面红目赤,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舌红苔黄,脉弦数。

  (五)肝阳上亢证(本虚标实)

  a.眩晕耳鸣,头目胀痛,面红目赤,失眠多梦,急躁易怒(肝阳上亢);

  b.腰膝酸软,舌红少津(肾阴亏虚);

  c.头重脚轻,脉弦有力或弦细数(阳亢于上,阴亏于下)。

  鉴别:肝火炽盛证属火热过盛的实证,多见火热之邪侵扰或气郁化火所致,以发热、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脉数等热证为主要表现。肝阳上亢证为用阳太过,阳亢耗阴,上盛下虚的虚实夹杂证,以眩晕、面赤、烦躁、头重脚轻、腰膝酸软等为主要表现。

  (六)肝风内动证

  1.肝阳化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欲仆,步履不稳,头胀头痛,急躁易怒,耳鸣,项强,头摇,肢体震颤,手足麻木,语言謇涩,面赤,舌红,或有苔腻,脉弦细有力。甚至突然昏仆,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謇。

  2.热极生风证

  临床表现:高热口渴,烦躁谵语或神昏,颈项强直,两目上视,手足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舌质红绛,苔黄燥,脉弦数。

  3.阴虚动风证

  临床表现:手足震颤、蠕动,或肢体抽搐,眩晕耳鸣,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颧红,舌红少津,脉弦细数。

  4.血虚生风证

  临床表现:眩晕,肢体震颤、麻木,手足拘急,肌肉 动,皮肤瘙痒,爪甲不荣,面白无华,舌质淡白,脉细或弱。

  鉴别:肝阳化风证为阳亢阴虚,上盛下虚,表现 为眩晕欲仆、头胀痛、头抑、肢麻震颤、步履不稳等。热极生风证,为火热炽盛所致,病势急而重,表现为高热神昏、抽搐。阴虚动风证多见于热病后期,阴虚亏损,表现为眩晕、手足震颤、蠕动及虚热证候。血虚      生风证多见于慢性久病,血虚失养,表现为眩晕、肢麻、震颤、拘急、面白、舌淡等。

  (七)寒滞肝脉证

  指寒邪侵袭,凝滞肝经,以少腹、前阴、巅顶等肝经经脉循行部位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实寒证候。又名寒凝肝经证、肝寒证、肝经实寒证。

  (1)肝病症状:少腹牵引阴部坠胀冷痛,或阴囊收缩引痛,或见巅顶冷痛,脉弦。

  (肝经绕阴器,抵少腹,上巅顶)

  (2)里实寒证:形寒肢冷,遇寒加剧,得温痛减,舌淡苔白滑,脉沉、迟。

  

脾病辨证

  (一)脾气虚证

  指脾气不足,运化失职,以食少、腹胀、便溏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脾胃病症状:

  胃脘隐痛,腹胀纳呆,食后胀甚(脾胃受纳、腐熟、运化功能减弱);

  呕恶嗳气(胃失和降);

  大便溏薄或肢体浮肿(脾气亏虚,水湿不运)。

  (2)气虚证: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弱。

  (二)脾虚气陷证

  指脾气虚弱,中气下陷,以脘腹重坠、内脏下垂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中)气下陷证。

  (1)脾气虚证;

  (2)清阳不升或内脏下垂:头晕目眩,脘腹坠胀,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泻久痢,或小便浑浊如米泔,或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眼睑下垂。

  (三)脾阳虚证

  指脾阳虚衰,失于温运,阴寒内生,以食少、腹胀腹痛、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脾虚寒证。

  (1)脾胃病症状:

  纳呆腹胀,泛吐清水,便溏(脾胃阳虚、运化腐熟失职);

  脘腹冷痛绵绵,喜温喜按(阳虚生寒,寒凝气机);

  或见肢肿、带下清稀色白量多(水湿下注);

  (2)阳虚证:形寒肢冷,口淡不渴,舌淡胖有齿印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四)脾不统血证

  指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行,以各种慢性出血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脾、(气)不摄血证。

  (1)出血表现:便血、尿血,或肌衄、齿衄,或妇女月经过多、崩漏;

  (2)脾气虚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食少便溏,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舌淡苔白,脉细弱。

  鉴别:脾气虚证、脾虚气陷证、脾阳虚证、脾不统血证。

  相同点:四证均有脾气虚的发病基础;

  不同点:病机不同,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脾气虚证以纳呆、腹胀、便溏兼气虚见症为特点;

  脾虚气陷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内脏下垂为特点;

  脾阳虚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虚寒见症为特点;脾不统血证是在脾气虚证的基础上,以出血为特点。

  (五)寒湿困脾证

  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等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又名湿困脾阳证、寒湿中阻证、太阴寒湿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泛恶纳呆便溏(寒湿内侵,脾阳受困);

  黄疸阴黄(湿阻中焦,肝胆疏泄失常,胆汁外溢);

  肢肿尿少(寒湿泛溢肌肤);

  白带量多清稀(水湿下注,带脉不固)。

  (2)寒湿内停的表现:口淡不渴,头身困重,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六)湿热蕴脾证

  指湿热内蕴,脾失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等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候。又名中焦湿热、脾经湿热证。

  (1)脾胃症状:

  脘腹痞闷,呕恶纳呆,便溏不爽(湿热中阻,脾失健运);

  黄疸阳黄或皮肤发痒(湿热中阻,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2)湿热内阻的表现:肢体困重,小便黄短,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鉴别:寒湿困脾证其湿属寒,湿热蕴脾证其湿属热,舌、脉、痰的表现各有不同。 

 

肺病辨证

  (一)肺气虚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咯痰清稀,声低懒言,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1)肺病症状:

  咳喘无力,咯痰清稀(肺气不足,宣降无权);

  懒言声低气怯(宗气不足);

  自汗畏风,易于感冒(肺气虚卫外不固)。

  (2)气虚证:面色淡白,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虚。

  辨证要点:咳嗽无力,气短而喘,自汗并与气虚症状共见。

  (二)肺阴虚证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口燥咽干,形体消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津,脉细数。

  (1)肺病症状:

  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甚痰中带血,口燥咽干,声音嘶哑(肺阴不足,虚火灼肺)。

  (2)阴虚证:

  辨证要点:干咳,痰少难咯,潮热,盗汗等。

  (三)风寒犯肺证

  指风寒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咯稀白痰、恶风寒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咯少量稀白痰,气喘,微有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喉痒,或见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1)肺病症状:咳嗽,气喘,咯痰色白而稀,鼻塞流清涕(风寒袭肺,肺失宣降);

  (2)风寒表证:恶寒发热,身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

  (四)风热犯肺证

  指风热侵袭,肺卫失宣,以咳嗽、发热恶风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本证在三焦辨证中属上焦病证,在卫气营血辨证中属卫分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而黄,气喘,鼻塞,流浊涕,咽喉肿痛,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1)肺病症状:咳嗽,咯痰黄稠,鼻塞流浊黄涕(风热袭肺,肺失清肃);

  (2)风热表证:发热微恶风寒,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风热犯肺证与风寒犯肺证均属外感新病,均有咳嗽及表证症状。但前者为发热重恶寒轻,痰少色黄,流浊涕,舌苔薄黄,脉浮数;后者为恶寒重发热轻,痰白清稀,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五)燥邪犯肺证

  指外感燥邪,肺失宣降,以干咳痰少、鼻咽口舌于燥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简称肺燥证。燥邪有偏寒、偏热的不同,而有温燥袭肺证和凉燥袭肺证之分。

  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甚则胸痛,痰中带血,或见鼻衄,口、唇、鼻、咽、皮肤干燥,尿少,大便干结,舌苔薄而干燥少津。或微有发热恶风寒,无汗或少汗,脉浮数或浮紧。

  (1)肺病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难咯,甚则胸痛,痰中带血(肺失滋润,清肃失职);

  (2)表证;

  (3)津亏干燥表现:唇、舌、鼻、咽干燥,尿少便干。

  (六)肺热炽盛证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咳嗽,气粗而喘,甚则鼻翼煽动,鼻息灼热,胸痛,或有咽喉红肿疼痛,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洪数。

  (1)肺病症状:

  咳嗽气喘,胸痛,咽喉肿痛(邪热壅肺,肺气逆滞);

  (2)里实热证:发热烦渴,面赤气粗,尿黄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七)痰热壅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咯痰黄稠而量多,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喉中痰鸣,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发热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热壅肺证为痰热俱盛,咯多量黄稠痰,肺热炽盛但热无痰或少痰。

  (1)肺病症状:咳喘,咯痰黄稠量多或为脓血腥臭痰,胸痛,鼻翼煽动(痰热壅滞,血腐成脓)。

  (2)痰热内阻症状:壮热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八)寒痰阻肺证

  指寒饮或痰浊停聚于肺,肺失宣降,以咳喘、痰白量多易咯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寒饮停肺证、痰浊限肺证。

  临床表现:咳嗽,痰多、色白、质稠或清稀、易咯,胸闷,气喘,或喉间有哮鸣声,恶寒,肢冷,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1)肺病症状;

  (2)寒痰内阻症状。

  (九)饮停胸胁证

  指水饮停于胸腔,阻碍气机,以胸廓饱满、胸胁胀闷或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胸廓饱满,胸胁部胀闷或痛,咳嗽,气喘,呼吸、咳嗽或身体转侧时牵引胁痛,或有头目晕眩,舌苔白滑,脉沉弦。

  (十)风水相搏证

  指风邪外袭,肺卫失宣,水湿泛溢肌肤,以突起头面浮肿及卫表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眼睑头面先肿,继而遍及全身,上半身肿甚,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发亮,小便短少,或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见发热重恶寒轻,咽喉肿痛,舌苔薄黄,脉浮数。

 

心病辨证

    病因 常见证型    

      虚证 思虑劳神太过,或先天不足,脏气虚弱,久病伤心 心血虚、心阴虚、心气虚、心阳虚、心阳暴脱    

      实证 痰阻、火扰、寒凝、气郁、瘀血等 心火亢盛、心脉痹阻、痰迷心窍、痰火扰心  

  (一)心血虚证

  指血液亏虚,心与心神失于濡养,以心悸、失眠、多梦及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头晕眼花,失眠,多梦,健忘,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无力。

  (二)心阴虚证

  指阴液亏损,心与心神失养,虚热内扰,以心烦、心悸、失眠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心烦,心悸,失眠,多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或见手足心热,潮热盗汗,两颧潮红,舌红少苔乏滓,脉细数。

  鉴别:心血虚与心阴虚虽均可见心悸、失眠、多梦等症,但血虚以“色白”为特征而无热象,阴虚以“色赤”为特征而有明显热象。

     证候 相同表现 不同表现    

     心血虚证 心悸怔忡,失眠多梦  血虚证(面色淡白或萎黄,唇舌色淡,脉细弱)    

     心阴虚证   阴虚证(心烦,五心烦热,潮热,盗汗,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三)心气虚证

  指心气不足,鼓动无力,以心悸、神疲及气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胸闷,气短,精神疲倦,或有自汗,活动后诸症加重,面色淡白,舌质淡,脉虚。

  (1)心病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心气不足,鼓动无力);

  (2)气虚证:神疲乏力,动则诸症加剧,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

  (四)心阳虚证

  指心阳虚衰,温运失司,鼓动无力,虚寒内生,以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及阳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心胸憋闷或痛,气短,自汗,畏冷肢凉,神疲乏力,面色 白,或面唇青紫,舌质淡胖或紫暗,苔白滑,脉弱或结或代。

  (1)心病症状: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心阳不振,鼓动无力);

  或心痛,唇舌青紫,脉结代(胸阳不振,寒凝气血不通)。

  (2)阳虚证:自汗,畏寒肢冷,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或微细。

  (五)心阳虚脱证

  指心阳衰极,阳气欲脱,以心悸胸痛、冷汗、肢厥、脉微为主要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突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面色苍白,呼吸微弱,或心悸,心胸剧痛,神志模糊或昏迷,唇舌青紫,脉微欲绝。

  (1)心阳虚证;

  (2)亡阳证;

  鉴别:心气虚与心阳虚均可见心悸、胸闷、气短等症,但阳虚证有畏冷肢凉、色晦暗等表现,气虚证则疲乏等症表现明显。心阳虚脱证则是在心阳虚证的基础上,出现冷汗肢厥、胸痛、脉微等表现。

  (六)心火亢盛证

  指火热内炽,扰乱心神,迫血妄行,上炎口舌,热邪下移,以发热、心烦、吐衄、舌赤生疮、尿赤涩灼痛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发热,口渴,心烦,失眠,便秘,尿黄,面红,舌尖红绛,苔黄,脉数有力。甚或口舌生疮、溃烂疼痛;或见小便短赤、灼热涩痛;或见吐血、衄血;或见狂躁谵语、神识不清。

  (1)心、小肠症状:

  心烦失眠,甚或狂躁,神昏谵语(热扰心神);

  口舌生疮,腐烂疼痛,舌尖红绛(心火上炎);

  或小便赤、涩、灼、痛(心火下移小肠)。

  (2)里实热证:面赤口渴,尿黄便结,或吐血、衄血,脉数有力。

  (七)心脉痹阻证

  指瘀血、痰浊、阴寒、气滞等因素阻痹心脉,以心悸怔忡、胸闷、心痛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心血(脉)瘀阻证。由于诱因的不同,临床又有瘀阻心脉证、痰阻心脉证、寒凝心脉证、气滞心脉证等之分。

     证候 常见症状 病机 症状特点    

     心脉痹阻 心悸怔忡,心胸憋闷疼痛,痛引肩背或内臂。时作时止  血瘀心脉 痛如针刺,舌紫暗、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    

     痰阻心脉 胸中闷痛,体胖痰多,身重困倦,苔腻,脉滑    

     寒凝心脉 突发剧痛,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紧    

     气滞心脉 胀痛,善太息,发作常与精神因素有关,脉弦  

  (八)痰蒙心神证

  (1)神志失常表现:

  神识痴呆,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喃喃自语,举止失常(癫证);或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喉中痰鸣(痫证);或意识模糊,甚则昏不知人(多种慢性病后期)。

  (2)痰浊内阻:痰多,面色晦滞,脘闷恶心,舌苔白腻,脉滑。

  (九)痰火扰神证

  (1)神志异常表现:

  外感热病:躁狂不安,神昏谵语;

  内伤病:心烦失眠,甚或狂病。

  (2)痰热证:发热气粗,面红目赤,胸闷,喉间痰鸣,痰黄稠,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十)瘀阻脑络证

  (1)头部症状: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心悸,失眠健忘,或头部外伤后昏不知人。

  (2)血瘀证:面晦不泽,舌质紫暗,或有瘀点瘀斑,脉细涩。

 

肾病辨证

  (一)肾阳虚证

  (1)肾病症状:

  a.腰膝痠软冷痛;

  b.性机能减退:男子阳痿、滑精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白带清稀量多;

  c.二便异常:大便稀溏或五更泄泻,尿频清长,夜尿多。

  (2)阳虚证表现。

  (二)肾虚水泛证

  (1)水邪泛滥:

  水肿,腰以下为甚,按之没指(阳虚气化无权,水液泛滥);

  或见心悸气短,咳喘痰鸣(水气上逆,凌心射肺)。

  (2)肾阳虚:腰膝痠软冷痛+阳虚证基本表现。

  (三)肾阴虚证

  (1)肾病症状:腰膝痠软而痛,眩晕耳鸣(肾阴不足,失于濡养)。

   男子阳强易举,遗精早泄,女子经少经闭,或见崩漏(阴亏血少,虚热扰动)。

  (2)阴虚证。

  (四)肾精不足证

  小儿:发育迟缓(五迟、五软);

  (肾精不足,不能充骨养脑)

  成人:性机能减退,男子精少不育,女子经少或闭经不孕;成人早衰。

  鉴别:肾阴虚证与肾精不足证均可见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齿松发脱等,但前者有阴虚内热的表现,性欲偏亢,梦遗,月经稀少,后者主要为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生育机能低下,无虚热表现。

  (五)肾气不固证

  指肾气亏虚,失于封藏、固摄,以腰膝酸软,小便、精液、经带、胎气不固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1)肾气虚:

  a.腰膝痠软,耳鸣,听力减退(肾气不足,失于充养);

  b.气虚证的基本表现。

  (2)肾气不足,固摄无权:

  a.膀胱失约: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小便失禁,夜尿多;

  b.精关不固:男子滑精、早泄; 

  c.女子带下量多清稀,或胎动易滑。

 

脏腑兼证辨证

  (一)心肾不交证

  指心与肾的阴液亏虚,阳气偏亢,以心烦、失眠、梦遗、耳鸣、腰酸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心肾阴虚阳亢(火旺)证。

  (1)心火亢上,扰乱心神:心烦不寐,惊悸多梦

  (2)肾阴不足,虚火内炽:耳鸣,健忘,腰膝痠软,遗精,阴虚内热的基本表现

  (二)心肾阳虚证

  指心与肾的阳气虚衰,失于温煦,以心悸、水肿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又名心肾虚寒证。水肿明显者,可称水气凌心证。

  临床表现:畏寒肢冷,心悸怔忡,胸闷气喘,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腰膝酸

  冷,唇甲青紫,舌淡紫,苔自滑,脉弱。

  (三)心肺气虚证

  指心肺两脏气虚,以咳喘、心悸、胸闷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临床表现:胸闷,咳嗽,气短而喘,心悸,动而尤甚,吐痰清稀,神疲乏力,声低懒言,自汗,面色淡白,舌淡苔白,或唇舌淡紫,脉弱或结或代。

  (四)心脾气血虚证

  指脾气亏虚,心血不足,以心悸、神疲、头晕、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简称心脾两虚证。

  临床表现:心悸怔忡,头晕,多梦,健忘,食欲不振,腹胀,便溏,神疲乏力,或见皮下紫斑,女子月经量少色淡、淋漓不尽,面色萎黄,舌淡嫩,脉弱。

  (五)心肝血虚证

  指血液亏少,心肝失养,以心悸、多梦、眩晕、肢麻、经少与血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心悸心慌,多梦健忘,头晕目眩,视物模糊,肢体麻木、震颤,女子月经量少色淡,甚则经闭,面白无华,爪甲不荣,舌质淡白,脉细。

  (六)脾肺气虚证

  指脾肺两脏气虚,以咳嗽、气喘、咯痰、食少、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

  又名脾肺两虚证。

  临床表现:食欲不振,食少,腹胀,便溏,久咳不止,气短而喘,咯痰清稀,面部虚浮,下肢微肿,声低懒言,神疲乏力,面白无华,舌淡,苔白滑,脉弱。

  (七)肺肾气虚证

  指肺肾气虚,摄纳无权,以久病咳喘、呼多吸少、动则尤甚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弱证候。又名肾不纳气证。

  临床表现:咳嗽无力,呼多吸少,气短而喘,动则尤甚,吐痰清稀,声低,乏力,自汗,耳鸣,腰膝酸软,或尿随咳出,舌淡紫,脉弱。

  (八)肺肾阴虚证

  指肺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干咳、少痰、腰酸、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

  临床表现:咳嗽痰少,或痰中带血,或声音嘶哑,腰膝酸软,形体消瘦,口燥咽干,骨蒸潮热,盗汗,颧红,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九)肝火犯肺证

  指肝火炽盛,上逆犯肺,肺失肃降,以胸胁灼痛、急躁、咳嗽痰黄或咳血等为主要表现的实热证候。

  临床表现:胸胁灼痛,急躁易怒,头胀头晕,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咳嗽阵作,痰黄稠黏,甚则咳血,舌红,苔薄黄,脉弦数。

  (十)肝胆湿热证

  指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以身目发黄、胁肋胀痛等及湿热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以阴痒、带下黄臭等为主要表现者,称肝经湿热(下注)证。

  临床表现:身目发黄,胁肋胀痛,或胁下有痞块,纳呆,厌油腻,泛恶欲呕,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发热或寒热往来,口苦口干,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为阴部潮湿、瘙痒、湿疹,阴器肿痛,带下黄稠臭秽等。

  (十一)肝胃不和证

  指肝气郁结,胃失和降,以脘胁胀痛、嗳气、吞酸、情绪抑郁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名肝气犯胃证、肝胃气滞证。

  临床表现:胃脘、胁肋胀满疼痛,走窜不定,嗳气,吞酸嘈杂,呃逆,不思饮食,情绪抑郁,善太息,或烦躁易怒,舌淡红,苔薄黄,脉弦。

  (十二)肝郁脾虚证

  指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胁胀作痛、情志抑郁、腹胀、便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情志抑郁,或急躁易怒,食少,腹胀,肠鸣矢气,便溏不爽,或腹痛欲便、泻后痛减,或大便溏结不调,舌苔白,脉弦或缓。

  (十三)肝肾阴虚证

  指肝肾阴液亏虚,虚热内扰,以腰酸胁痛、眩晕、耳鸣、遗精等为主要表现的虚热证候。又名肝肾虚火证。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胁痛,腰膝酸软,口燥咽干,失眠多梦,低热或五心烦热,颧红,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四)脾肾阳虚证

  指脾肾阳气亏虚,虚寒内生,以久泻久痢、水肿、腰腹冷痛等为主要表现的虚寒证候。

  临床表现:腰膝、下腹冷痛,畏冷肢凉,久泄久痢,或五更泄泻,完谷不化,便质清冷,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面色晄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辩证法则,得了什么病,自己先知道!一看就懂
全身浮肿
10执业药师中药综合通关笔记:中医辨证理论
中医知识简练分享记忆和考点:中医诊断学
第五讲_中医养生学-辨证
上进心中综点拨中医诊断学秘籍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