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唐诗人王建五首代表作,语言凝练,思想深刻,值得背诵
userphoto

2023.02.06 河南

关注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思乡”之诗,对于古诗来说,应该是各类诗歌中数量最大的一类。这与古代交通信息不发达有直接关系。所以,王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建的这首诗是在中秋佳节时所写。不过,别的很多思乡之诗写的都是自己,但王建没有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思乡情结之中,而是推己及人,想到了在这个特殊的佳节里,天下所有思乡的人,从而使这首思乡之诗的主题具有更加远大的意义。

十五中秋月儿圆,自古以来,中秋都是一个家人团聚,共赏明月的节日。但是,多少身在异地他乡的游子,却在这样的佳节里,无法归家,只好在月亮之下,望月思亲。王建在这一个中秋之夜也是如此,他看到庭院中洒满一地洁白的月华,庭中飘散着桂花的幽香。树荫里的鸦鹊被这样明亮的月亮所惊扰,不禁聒噪起来。当诗人抬眼看那树上的鸦鹊时,发现桂花树叶上已经上露了,那露珠一颗一颗地往下滴,但听不到滴露声。从诗人描写的环境来看,他是孤独寂寞的,如果他身边有人相伴,他们就会一起边吃月饼,边赏月了,只有孤独之人才会关注庭院里的月光、栖鸦、冷露和桂花。既然这样的寂寞无聊,又是在这样的佳节,诗人少不了要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按一般的思路,接下来的诗句,就应该是写诗人的思亲想家了。

可是,如果这样写就太俗套了,没有新意,而且这样写,这首诗就不能被称作佳作了。所以,诗人摆脱了自己的思亲想家之情,把想象力打开,想到普天下所有的游子都与自己一样在望月思亲。最后一句值得好好玩味,“不知秋思落谁家?”“谁家”只是一个单数,相当于“哪一家”。如果按这样的字面意思来讲的话,似乎这天晚上的秋思只有一个。但事实不可能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阅读古诗时,还要注意与生活现实结合起来,不能太机械地只看字面意义。那么,这里的“谁家”按实际情况来说,应该理解为“哪些家”。虽然这是个问句,但可以理解为诗人故意留给读者去想象的——凡是在外的游子,不能在中秋节回家团圆的异乡之客,都会在这样的圆月下,生出浓浓的乡愁。诗人不直接这样说,而要用问句,就是为了给读者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让诗歌有玩赏的意味,而不至于平淡如水。

新嫁娘三首(其三)

【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在古代,女子出嫁做男方家的媳妇,是有很多规矩的。日常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侍候好丈夫和公公婆婆。尤其公公婆婆是长辈,只能孝顺,不能有半点儿怠慢。王建笔下的这个新嫁娘,就很懂得这样的规矩。过门三天,就为全家人做饭。进入厨房,先洗手,再做饭菜,说明她对自己在婆家做的这件家务很细心、很谨慎,这里不仅是很注意卫生,也反映出她希望把饭做得更好。但最关键的是刚入门,要让公公婆婆喜欢自己,首先要将饭菜做好。怎样才算好呢?因为各人有各人的口味,又不好去直接问婆婆。可这位新嫁娘有自己的主意,做好了饭菜,先让小姑尝,可以想象,如果小姑说母亲不喜欢这个口味,新嫁娘还可以重新再做。

这是一首叙事小诗,用二十个字讲述了新嫁娘第一次在婆家做饭的故事。“入厨”“洗手”“作羹”“遣小姑尝”,诗人将整个过程表达得很完整,但不是简单的概述,像“洗手”就是一个细节描写,除此外,还有心理描写,那就是“未谙姑食性”,说明新嫁娘想得很周到,不是简单地按自己的习惯把饭做好就行了,只有自己的厨艺得到了婆婆的认可,才算是好媳妇。当然,全诗出彩的地方还是最后一句,饭菜做得好不好吃呢?按一般人的思维,可能会自己舀一勺,或者夹一筷子来尝,以自己的品味为标准。但这个新嫁娘知道,自己的品味不能代表婆婆的品味,但又不能直接问婆婆,在这样的矛盾之下,她想到了婆婆品味的代言人——小姑。如此,一个勤劳、细心、聪慧的新嫁娘形象,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

我们还可以更深入地去追问一下为什么只让“小姑”尝呢?首先,在封建社会,男人是不会进厨房的,所以,就得排除去问公公或丈夫,更何况,像饭好不好吃这样的家务事,都是婆婆说了算。在古代,媳妇天不亮就得起床做饭,这时婆婆还没起床,而且是万万不能去叫醒婆婆的,在一般的家教里,做母亲的为了让女儿出嫁后成为别人家的好媳妇,会教会她做家务,所以,婆婆让小姑与新嫁娘一起做饭,这是完全可能的事,甚至,新嫁娘还没有过门时,家里的饭可能就是小姑在做,所以,小姑对母亲的品味一定是非常了解的。还有一点更为重要,饭做得可口与否,最重要的检验者是婆婆,很大程度说,新嫁娘希望把饭做得可口些,是想得到婆婆的认可,那怎么让检验者来试吃呢?只有让小姑先尝尝。

总之,这首小小的诗,却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多方面反映出这位新嫁娘的灵机慧心,显出耐人寻味的诗意。最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从生活中发现并把握好了这一小小的细节,让这一生活细节绽放出了诗的光彩,美丽得让我们至今仍感叹不已。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这是一首优美有趣的农家田园诗,从唐代流传至今,仍然脍炙人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与称赞。这是一首七绝,诗人用自己的慧眼,发现了在农村生活中富有美感的细节,并用简练而细腻的语言将它描绘出来,就在读者眼前呈现出了一幅山村农忙时节的美丽图景。

因为是“山村”,所以是“一两家”,显得这个山村很小,很宁静,如果是十数家,那就是很热闹的地方了。诗人先是没有发现这个小山村,因为听到了“鸡鸣”,才朝着鸡鸣的方向走去,走过翠竹夹岸的一段小溪,再走过一座木板小桥,在溪流潺潺,板桥吱嗄之中,才来到了这个山村前。这时,雨已经停了,从人家户里传来了嫂嫂叫小姑子一起去“浴蚕”的声音。诗人见她们走出了庭院,可并没有把庭院门关上,所以,他能从外面看到庭院里栽种了一些栀子花。可此时,家里的两个女子都走了,没有人去欣赏这些刚刚开放的栀子花,它们只好自己默默地盛开。

这首诗富有山水诗的诗情画意,又富有田园诗的劳动生活气息。诗人在前两句里,对“山村”的环境作了描写,从诗题可知,那是“山村”,自然是远离闹市的,为了突出“山村”的环境,诗人写它只有“一两家”,写它掩映在竹林深处,写它依山傍水,因为要去山村,需要走过一段“竹溪”,还要过一座木桥。多么幽深而静谧呀。而且,从前两句诗可以得知,诗人是先“听”到山村的鸡鸣,才想到竹溪深处有山村的,他走过竹林溪岸,再过了板桥,山村才映入他的眼帘。这真有着“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艺术效果。既然是“山村”,就应该有人在活动,诗人没有写犁田耕地的农夫,而是把眼光落在了一对姑嫂身上,写她们相约去“浴蚕”。第三句诗可以引起我们很多联想,从栀子花开,可知是春天,从诗题可见,写的是“雨过”天晴的时候,正好是选蚕种养蚕的好季节,甚至还可以想象得到,这场春雨,让地里的桑树一下子长出了好多新叶,正等着蚕宝宝来吃呢。

当然,最有趣的还是最后一句诗。这句诗中的“闲”字最为美妙,它也可以引起我们很多联想。如果姑嫂不去浴蚕,她们一定会到栀子花旁好好地观赏这新开的花朵,享受栀子花散发出来的馥郁之香。可是,现在,她们忙着劳动去了,暂时没有闲工夫来观赏花。如此,也可以想象得到,这对姑嫂不是贪玩偷懒的女子,而是相当勤劳,知道事情的轻重缓急。所以,这里写栀子花的“闲”,其实是在反衬姑嫂的勤劳。同时,诗人将“栀子花”引入诗句,又赋予了诗歌丰富的诗意,让人产生美好的遐想。

诗歌处处紧扣诗题中的“山村”,从景写到人,从人写到境,从山水之美,到劳动之美,两个方面表现了山村之美。既表达了自然中的美丽图画,又流露出了浓郁的乡土气息,不得不让我们赞叹王建的诗笔之妙。

望‬夫‬石

【唐】王‬建‬

望夫处,江悠悠。化为石,不回头。

上头日日风复雨,行人归来石应语。

关于“望夫石”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一,相传,古代有个女子,因为丈夫离家远行,经久未归,就天天上山远望,盼望丈夫归来。但是许多年过去了,丈夫终未回来,这女子便在山巅化为石头。石头的形象如一位女子翘首远望,人们就把此石称作望夫石,此山称作望夫山了。版本二,传说孟姜女千里寻夫终于来到了长城脚下。可到时天色已晚,城门四闭。孟姜女便登上凤凰山,立在一块大石上向远处的长城眺望,急盼着天快点儿亮,好早日过关与夫团聚。不想一夜之间,她的足迹竟深深地印在了石头上,于是后人便把这块大石称作望夫石。版本三,相传,曾有一对年轻夫妇带着刚出生的孩子撑船路经此地时,船不幸搁浅。丈夫爬上山顶四处瞭望,以便发现救援的船只,却始终未能等到,心一急便化作一块石头。妻子望见丈夫已变成石人,顿时伤心欲绝,一同化作石头。版本四,在很久以前,丈夫为了维持生计,出海打鱼,出海前对妻子说:“我这次回来一定要带着满船的珠宝!”可是丈夫一走就是半年,音信全无。妻子天天望着大海,每当看见装有珠宝的船都会高兴地叫起来,可是每次都不是丈夫的船,一天又一天,妻子望着大海盼着丈夫快快回家,最终妻子化成了“望夫石”。

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不少以“望夫石”为主题的浪漫故事,王建这首诗更是感情深切,在众多的同题诗作中独具一格。首先,王建回避了“望夫石”的版本问题,因为,不管哪个版本,只是故事的起因不同,结果都是一样的,寄寓在故事中的内涵都是一样的——忠贞的爱情。所以,他把各个版本的共同点抓住,即永久“望夫”,但如何来表达矢志不渝的爱情呢?诗人想到了河流,以“江悠悠”来间接表现时间之长久,似乎在说,江流与爱情共存。“化为石,不回头”,语言很干练,更简洁硬朗,很好地刻画出为爱情而坚贞的人物形象。后两句,为的是进一步表现“坚贞”的特点,前后句之间,在内容上形成对比,“山头日日风复雨”这说明“望夫石”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如果真是石头,恐怕都被风化雨蚀了,但最后诗人说“行人归来石应语”,意思就是说,如果那个被盼归的人,在某一天真的回来了的话,这块久经风雨吹打、浸蚀的石头,也会还原为人,向丈夫表达自己的思念与爱情。

在现实中,“望夫石”往往由一块石头,被人们附会出了某一个感人的故事。虽然诗人写的是一块石头,但因为那块石头与美好动人的传说结合在一起,那块石头也被赋予了爱情,它有生命,它在思念,它在等待,它便成了她或他。而且,在“江悠悠”的景物陪衬下,这块被拟人化的石头便有了人的感情与性格。全诗语言质朴,平白明朗,但意蕴深厚,耐人寻味,表现出诗人对忠贞爱情的热情赞美与歌颂。

赠李愬仆射二首(其一)

【唐】王‬建‬

和雪翻营一夜行,神旗冻定马无声。

遥看火号连营赤,知是先锋已上城。

王建早年在幽州从军,晚年才到咸阳乡间寓居。有着军旅经历的王建,对当年李愬乘雪夜袭击蔡州的史事特别有感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唐代元和九年(814年),吴元济在淮西(今河南汝南一带)叛乱,朝廷派官军多次讨伐,却屡遭失利。元和十二年(817年)十月,李愬奉命以唐邓节度使之名,率领九千骑兵,以三千精兵为先锋,冒着大风雪疾驰六十里,雪夜偷袭了叛军要地张柴村,然后从人迹罕至的险路夜行军七十里,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下蔡州,活捉了吴元济,平定了叛乱。这对朝廷削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受到多方称赞。

王建在这首七绝诗里,也以饱满的激情,大加歌颂了李愬军队的英勇、神速与克敌制胜的精神。可是,王建在诗中无一字直接表达自己的称赞。王建并没有直接参加战斗,所以,他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讲述了战斗的过程。“和雪”这是这次夜袭的最大特点。大雪天,正是敌人容易麻痹的时候,李愬正是洞察了敌人的这一心理,率兵冒着大雪夜袭敌营。一个“和”字,可以想象官兵们行军的艰难,差不多就是在雪地里摸爬滚打。“翻营”是全体出动,没有人退缩,全都争先恐后地奔赴战场,从中又可以看到他们的英勇壮志,“一夜行”说明再大的雪,再难走的路,再苦再累,他们也没有停止休整一下,这才能让他们神速逼近敌营。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官军行军的艰难,第二句用了“神旗冻定”四个字,红旗用了“神”字修饰,就体现出官军不怕困难的大无畏精神,而且,因为是“夜袭”,不能有声音暴露他们的行动,便用了“马无声”来描写,这比用“人无声”表达效果好多了。连马都没有发出声音,有控制能力的人就更不会发出声音了。

前两句写官军的先锋部队乘大雪行进,趁敌人处于麻痹状态之中,神速而军纪严明的行动状况。后两句的笔锋转到了后续部队,以后续部队的眼光来观看这场战争的胜利场景。用“遥看”二字,说明后续部队与先锋部队之间的距离,即使是“遥看”,也能看到蔡州“火号连营赤”的图景,这说明官军已经攻下敌营,占领了全城。如果说,前两句是直接写先锋部队的话,后两句本该是写战斗场面,但诗人采用的是间接描写,亦叫侧面描写,先锋部队摧枯拉朽、无可阻挡的战斗气势是在“火号连营赤”的图景中产生想象而得知的。诗人这样选用艺术手法,除了说明诗歌中的描写手法有变化之美外,因为行军时,后续部队与诗人所在的部队同行了一段路,后来先锋部队攻城时,诗人所在的部队没有直接参加,如果直接描写,反而让人不可相信了。所以,艺术水平高超的诗人,看似信手拈来的一笔,也能使读者处处见其精心之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诗三百首- 221.王建《新嫁娘》
王建《新嫁娘》赏析
新嫁娘 | 小学生必背诗词No.63
唐朝最奇特一首诗,仅20字却被誉为“一字难改”,挑战者无一成功
唐诗赏析003|王建《新嫁娘词》:婆婆的微笑,新嫁娘的幸福
读王建《新嫁娘词三首》,看古代“新媳妇难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