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引用】诗词格律 引用 百条对联知识
2011-03-05 22:41:58|  分类:诗词备要 |字号 订阅
本文引用自兰亭云姑《诗词格律 引用 百条对联知识》
引用东山之子诗词格律 引用 百条对联知识 百条对联知识
对联知识
第一部分:综合
1、【对联】是对句和联语的合称,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它以对偶句为基本形式,讲求声韵,格式自由的独立的文学艺术,它萌发于民间具对偶特点的对句,而后孕育于诗歌、骈赋,最后脱体于律诗成为独立的对联。对联的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它具有民俗性、文学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它既独立于与诗、词、曲、赋、散文、谜语、俚语等各种文字艺术表现形式以外,但又能包容这些艺术形式的特长。因过去对联常题写在楹柱上,所以也称楹联。
2、【对联的历史】目前认为,它萌芽于律诗之前,发展于律诗之后,鼎盛于诗、词日益衰落的清代,至今仍被广泛地使用。从律体文学形式出现的高峰期而论,“清联”可以与唐诗、宋词、元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从历史朝代来说,对联的萌芽阶段:从汉晋到唐;发展阶段:从五代到元;繁盛阶段:明清两代。
3、【桃符】据传,古代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桃树下有神荼(音“图”)、郁垒二神,主管万鬼,如遇作祟的鬼,他们就把它捆起来喂老虎。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中原春节就户悬“桃梗”,又称“桃符”,即在桃木板上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两旁,为驱避鬼怪。到五代时,桃木板上的神像就演变为书写文字的对联。
4、【对联与文字】汉族语言不同于其它民族语言,其它民族语言往往很难做出文字上的两两相对和形式工整协调的对联。汉语文字字形方正,结构优美,音节分明,声调匀称。因此,汉字便于形成对句,适合创作对联。汉字的特点使对联成为汉语言文学所独具的一种艺术形式,各种拼音文字都不可能产生对联。
5、【副】对联以副计量,上下联(全联)合称“一副对联”。
6、【言】诗体的“言”以每一句的字数计算,如五言、七言……对联则以上联(或下联)的字数计算,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四言;“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七言。长句,尤其是长联,一般称字,而不论言,如昆明大观楼长联称百八十字联,而不称九十言联。
7、【字】一副对联的字数为全联文字数量的总和。如:“愿闻己过;求通民情”为八字;“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为十四字;昆明大观楼长联为一百八十字。
8、【对联的标点】文章中引用对联一般在上联收尾处用标点符号。一般而言,单句联联尾用分号为宜;中长联,联中已用了分号、句号,上联尾用句号为宜;至于某些表达特殊语气的标点符号,可使用疑问号或惊叹号等。对联贴在墙上或门的两侧不用标点符号。
9、【上联】对联的前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先为上,故先书的部分为上联。上联又称出句、上支、上比、对公、对头……。
10、【下联】对联的后半部分。一副对联由两个字数相等的部分组成,古人称后为下,故后书的部分为下联。下联又称对句、下支、下比、对母、对尾……。
11、【全联】整幅对联,包括上联和下联。
12、【横批】是指挂贴于一副对联上头的横幅,一般指配合春联使用的文字,与名胜楹联配合使用的称横额。所谓“横”,指的是横写的书写方式;“批”,含有揭示、评论之意,指的是对整副对联的主题内容起补充、概括、提高的作用。因此,横批应当与主题内容相关,应当尤其精炼(实践中多以四字为格),也应当考虑平仄交替。横批的字词和内容还应避免与上下联简单地重复。横批应当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而不应当是画蛇添足。“横批”之“虚额”:不直书地名,或用典,或拟景,更具文采的横额,如南昌滕王阁的“仙人旧馆”,《红楼梦》中的“有凤来仪”、“杏帘在望”;“横批”之“实额”:直书该处地名、店名的横额,如“黄鹤楼”、“同仁堂”。
13、【对联的书写与张贴】对联(上下联)的书写格式,可以横写,也可以竖写,在实用中一般是竖写。竖写时,如果分成数行,则应注意上联要由右而左书写,下联要由左而右书写。上端要平齐,下端最内行(即最末行)应较短。使全联成为繁体的“門”字形。而在张贴、悬挂、雕刻对联时,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此时左右,应以面对对联的人的左右来确定)。
14、【绝对】又称为片玉。对联中所谓的“绝对”一般有两重意思:一、指对联的技巧、用词之高妙达到空前绝后,甚至无与伦比的地步,令人叹绝。二、因联句奇巧、新颖、难度大而长时间无人对出的出句,常被称为绝对或片玉。如:明月照窗纱,个个孔明逐个亮(谐音镶嵌复姓人名:诸葛亮,字孔明。)
15、【合壁】或称“双壁”,指将“片玉”之联对上。
16、【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少于七字的联语。
17、【中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在七至二十之间的联语。
18、【长联】一般指上下联单边字数各达二十字以上的联语。
19、【句脚】在多句组成的对联中,每一分句的尾字称之为句脚,在单句联中,句脚即是联脚。
20、【联尾】上、下联的最末一个字。
21、【通用联】适用于较大的范围的对联,叫通用联。如春联、励志联等。
22、【专用联】仅用于某一方面或某一特定对象的对联。如: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此联仅适用于酒馆。
23、【胜迹联】为名胜古迹题写的楹联。胜迹联包括山水风光联、园林古迹联、祠庙墓陵联和寺院道观联。如:千峰拨地,万笏朝天。
24、【婚联】为婚嫁喜事所作的楹联,又称喜联。如:琴瑟春常润,人天月共圆。
25、【寿联】为他人(或自己)祝贺寿辰而作的楹联。旧时习惯,人到而立之年(年满30)方可称寿,因此寿联主要用于30岁以上的人。如:南山欣作寿,北海喜开樽。
26、【挽联】也叫哀挽联,是在治丧祭祀时悼念死者的,故民间也称丧联。如:绿水青山谁做主,落花啼鸟总伤神。
27、【题赠联】在社会交际应酬中用于题赠酬答的对联叫题赠联。题赠联分两种,一是赠人,一是自题。如: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28、【行业联】专门用于各行各业的楹联称作行业联。如:虽是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29、【游戏联】以知识性、趣味性体现文字游戏的对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
30、【节日联】在节日期间书写、悬挂的对联。如:春至芳菲入画图,化机活泼悟鱼鸢。
31、【春联】也叫“春贴”,它是对联家族中出现最早、最为普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个品类。五代时,蜀后主孟昶(音“厂”)亲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有确凿记载的最早的一副春联。用红纸书写春联始于明初,相传有一种叫“年”的鬼害怕红色,人们为驱邪害,采用红纸。明代时,“桃符”真正称之为“春联”。例:春回大地,福满人间。
32、【网络对联】就是以传统对联知识为依托,以现代虚拟网络工具为交流手段的对联。
第二部分:格律
33、【对联的格律】是指对联的实用、欣赏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格式和规律。
34、【对联的基本要素】字句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应、平仄相谐、内容相关。
35、【字句相等】上联字数等于下联字数,长联中上下联各分句句数、字数分别相等。如:萃百代人文,兴学重教,骋怀华夏千丛锦;汇八方俊彦,好善乐施,放眼客家一派春。
36、【词性相当】指上下联同一位置的词或词组的词性相对一致,或者说尽可能地相同或相近。如:风摇翠柳莺啼序,日映红桃蝶恋花。
37、【合掌】对联禁忌之一。把左右手掌合起来,掌心对掌心,指尖对指尖,指根对指根称为合掌。合掌处处吻合谓之全合,部分合或一处合谓之半合一处合。此理用之于对联就是,上下联意义完全相同称之为全合掌,部分意义相同或个别词义相同称之为半合掌或一处合掌、二处合掌。对联制作应尽量避免合掌,尤其是全合掌更是对联之大忌。如全合掌:长空展翅,广宇翔云。
38、【结构相称】指上下联语法结构(或者说其词组和句式之结构)应当尽可能相同。如: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39、【节奏相应】指上下联的节奏相同、相应、相似或尽可能保持一致。如:风和/日丽;人杰/地灵。
40、【节奏】原指音乐中强弱、高低、缓急变化组合的细小段落。在对联中指上下联在音节上的停顿或间歇,这是对联格律中的一个声律要求,通过联句中有规律的停歇和韵律的变化,达到和谐的音乐美。节奏分声律节奏(也称声调节奏和音步)和语意节奏(也称意义单位)。
41、【节奏点】每节奏中最末一个字为节奏点。也称音步位,两字为一顿叫双音步,一字为一顿叫单音步。顿是音节单位。
42、【语音节奏】又叫声律节奏,是利用平仄声的交替与对立产生和谐的音节停顿来实现的,是从律诗中移植而来。是律诗的根本,其显著特点是按照诗中用字顺序,以两个字为一节奏,每一节奏第二字为节奏点(即音步)。如:临水/看云/起,钩帘/待月/来。
43、【语意节奏】又称意节,是依词语结构划分,即根据语意所产生的音节上的停顿方式。语意节奏无固定字数。如:公生明/偏生暗,智乐水/仁乐山。
44、【平仄相谐】指音韵和谐,包括平仄相对、平仄交替、上仄下平。
45、【平仄相对】主要是指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的字,上下平仄应当是相反的。即上联是仄声的,下联就应当是平声;上联是平声的,下联就应当是仄声。如:入座(仄)有情(平)千古(仄)月(仄),当窗(平)无恙(仄)六朝(平)山(平)。
46、【失对】指上下联之间节奏点上的字平仄不相对,即上下联同一节奏点都仄声或都是平声。
47、【平仄交替】主要是指在上联或下联内节奏点应平仄交替使用,即第一个节奏点为平,第二个节奏点应为仄,以此类推,也称平仄相间律。如:春风(平)放胆(仄)来梳(平)柳(仄),夜雨(仄)瞒人(平)去润(仄)花(平)。
48、【失替】是指上联或下联内节奏点平仄没有交替使用,即两个相临的节奏点都平仄或都是仄声。
49、【上仄下平】对联上下联的句脚安排一般是上仄下平,即上联句脚是仄声,下联句脚是平声。如:山径摘花春酿酒(仄),竹窗留月吟夜诗(平)。
50、【内容相关】就是上下联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语意语气相关、相扣、相联、相呼应,上下联之间有着合理的内存逻辑关系,或相近,或相反,或相关。不论正对、反对和串对,都应围绕一个特点的主题加以表达和阐述,使主题突出,中心思想明确。内容相关是创作、鉴赏、评析对联的基本原则。如:西南云气来衡岳,日夜江声下洞庭。
51、【工对】又称严对,即上下联必须字数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称、节奏相同、平仄相谐、语义相关,总而言之就是既对又联,上下联互相对应,相互关联,完全符合联律。在一副对联中,只要多数字对得工整(多数的概念是75%,即7个字至少有5个是工的,就是工对;7个字都是工的,叫全工对),就是工对。工对是对联的最高境界,它可以产生一种整齐和谐的美。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52、【宽对】是与工对相对而言,就是对仗上放宽要求,基本合乎格律,句式结构基本一致,平仄大体相对,词性大致相当即可,但内容仍然相关。宽对,往往只需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就可以了。古今楹联作品,以宽对为主,因为刻意求工,往往因词害意,步入形式主义。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
53、【正对】亦称同类对,指上下联的内容基本相同,互为关联,互为补充。或上下联是写一个事物的两个侧面,或从不同的角度去写一人事物,虽然内容相近相似,但不是上下联同义或基本同义。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54、【反对】指上下联的内容相反的对仗,它们从相反的角度去阐述一个主题,两相对照,对比鲜明,相反相成。如:满招损,谦受益。
55、【串对】也叫流水对,是对联中一个意思分成两句来表达的对仗,出句对句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出句与对句在语法上一脉相承,互相不能脱离,更不能颠倒,犹如顺流而下。如:虽为毫末技艺,却是顶上功夫。
56、【自对】又称当句对、边对、就句对,即于一句中自成对偶。如: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便赏眼前生意满;挽蔬夜雨畦,煮茗寒泉井,不知山外有尘寰(此联前两句,从上下联相同位置来看,词性与结构都不对仗,但联中的各自为对都很工整。工整的自对补救了上下联对仗不工的缺憾)。
57、【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语的甲义的同时,又借它的乙义来与另一个词语相对。如: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下联中“东西”主是在用其表“物件”的意思的同时,借其表方位意思来与上联的“南北”相对。
58、【虚实对】“虚”为虚拟的,抽象的,或概念的;“实”是实写的,具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清的。指上下联内容或都是虚的相对(如:水惟善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极天),或都是实的相对(如: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或上下联分别为虚实相对(如:西出昆仑东入海,神驰泰岳志摩天)。
59、【无情对】又名羊角对,是晚清士大夫中兴起的一种文字游戏。指的是上下联形式上(字面上)对仗工整,而内容上(意义上)却并不相关,造成一种特殊的效果。它的特征是要求字面对仗愈工整愈好,两边对的内容越隔得远越好。如:三星白兰地,五月黄梅天。无情对主要有三个要点:一是逐字相对;二是上下必须具备极强的歧义效果,以能让人会心一笑或拍案叫绝为标准;三是大量采用借对法。
60、【诗钟】是清代中期以来文化人文娱活动的一种。它是在限定的短暂时间内,限定的特殊条件下,创作七言对句的一种文字游戏性质的活动。诗钟叫法来源是:在出题以后,把点燃的香横放着,香根上系根线,线头坠个铜钱,下面再放个盘子,香着到那里,把线烧断,铜钱落在盘子里,发出钟鸣一般的声音说明时间已到,必须交卷,因此称为“诗钟”。诗钟的创作,一般采取出题、答卷、评定、发奖等一连串的方式,以集会形式进行。此种集会称为“吟社”、“诗钟社”、“折枝社”等,简称“社”。
61、【诗钟格】诗钟限定条件方式甚多。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不要求嵌字的,一是要求嵌字的,都称为“格”。都用一副七言对偶句组成。嵌字的,称为“嵌字格”,不要求嵌字的,又可分为“合咏格”、“分咏格”两种方式。
62、【诗钟嵌字格】是诗钟里最常用来出题的一大类。指出题者指定几字,并要示嵌在指定的位置的一种对联方式。所嵌的字称为“眼字”,简称为“眼”。
63、【诗钟合咏格】即将题意表现于钟联中,以不犯题字为原则。例:“花落知多少,合咏,不犯题字:凄凉墙外飘难数;狼藉阶前扫几回”。
64、【诗钟分咏格】上下联分别咏出不相干的两个事物,逐字逐词对仗工整,通过联意从某一点上把两件事物关联起来。例:近视眼,杨贵妃,分咏:面前但觉乾坤小,掌上犹嫌体态肥。
65、【四声】汉语的四声有旧四声和新四声。所谓旧四声(古声),即古汉语将音调分为“平(上平、下平)、上、去、入”五个声调读法,其中,“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所谓新四声(今声),即现代标准汉语(普通话)中的发音,即现代普通话的“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又作第一、二、三、四声)四个声调读法为今音,它有一二三四声和轻声。“阴平、阳平”两声为平声;“上声、去声”两声为仄声。
66、【平仄】古人做诗区分汉语声调的一种术语。仄通“侧”,即不平之意,平仄之分即汉字声调读法的两大分类,圆缓平和的读音为“平声”;短促有力的读音为“仄”。一联之内,不能只用平声或仄声字,应当有规律地交替使用。
67、【用韵规则】目前联界实行新旧四声双轨并行,但古声、今声不能在一幅联作中混用。
68、【短联平仄形式】如按语音节奏而论,短联平仄规律如下(以下均为正格): 一言联: 仄,(墨) 平。(泉) 二言联: 仄仄,(月夕) 平平。(霜容) 或 平仄,(风扁) 仄平。(月圆) 三言联: 三言联平起式: 平平仄,(红泉馆) 仄仄平。(白石桥) 三言联仄起式: 平仄仄,(荷叶厂) 仄平平。(杏花园) 四言联: 四言联平起式: 平平仄仄,(书林漫步) 仄仄平平。(艺海泛舟) 四言联仄起式: 平仄平仄,(书以明理) 仄平仄平。(德能立名) 五言联: 五言联平起式: 平平平仄仄,(云来山补缺) 仄仄仄平平。(月静水无声) 五言联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老我书千卷) 平平仄仄平。(惊人笔一枝) 六言联: 六言联只有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仄,(汉柏秦松骨气) 平平仄仄平平。(商彝夏鼎精神) 七言联: 七言联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中流壁立撑天柱) 仄仄平平仄仄平。(百道泉飞落地维) 七言联仄起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碧海长空悬宝刹) 平平仄仄仄平平。(苍泉峭壁涌名山)
69、【多言联平仄形式】如按语音节奏而论,多言联是由一言至七言联句变化排列组合而成,每一句脚的仄平,应符合一至七言的平仄形式(按正格而论)。 如八言联: 仄仄平平,平平仄仄;(雪后寻梅,霜前访菊)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风中听竹,雨际培兰) 上联句脚平仄安排,其规律是: 平仄, 仄平。 这正是二言联平仄的形式。
70、【拗】近体诗凡不合平仄格式的字,称为“拗”。就是说,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此之为“拗”。
71、【拗救】就是对中古律诗中的拗句(即平仄的运用不符合一般的规定的句子)按照一定的方式加以补救,即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上把另一个该用仄声字的易为平声字或相反,使平、仄声字的比例基本上恢复平衡状态。这一“拗”一“救”,合起来便称为“拗救”。按标准句式,这个字该用平声的,你用了仄声,那末在本句或对句相应的该用仄声的字眼上,换个平声字,这就“救”过来了,这叫仄拗平救。若是该用仄声的字眼上,你用了平声,那就在本句或者对句的相应的该用平声字眼上,换个仄声,这叫平拗仄救。拗救基本方法有两种:一是本句自救,二是对句相救。如五言联平起式正格为: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其变格为: 仄平仄平仄,(案头檩三益) 仄仄平仄平。(座右铭四非) 上联第三字应平而用仄,第四字应仄而为平,下联第三、四字平仄换位,对句完成拗救。 如七言联仄起式正格为: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其变格为: 仄仄平平仄平仄,(自是君身有仙骨) 平平仄仄仄平平。(何如此处学长生) 上联第五字“有”应平而仄,第六字“仙”处应仄而平。平仄易位,本句完成拗救。
72、【“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规则】原是律句规则,此规则的要点在于:只注重双音节词组第二个字的平仄交替(第一个字则可以灵活处理)。此规则一般应用于以“两平”或“两仄”起头的格式中,且单言句不计最后一字。具体说(上联)在遵守对联“禁忌”的基础上:三言句“一不论”(□平仄),四言、五言句“一三不论”(□平□仄、□仄□平仄),六言、七言句“一三五不论”(□仄□平□仄、□平□仄□平仄),八言、九言以上通常按拆分成两句以上的多句联另论。
73、【三仄尾】指上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仄声。如:依法修行可入道。
74、【三平尾】指下联最末三个字,不可以都是平声,也叫三平调。如:有笔墨诗书做伴,与棋牌酒烟无缘。
75、【出律】当出句为标准韵律,对句也必须使用标准韵律。无论对句哪个位置的平仄发生错误,都是出律。
76、【马蹄韵】也称 “马蹄格”,是汉语“仄顶仄,平顶平,”即“平平仄仄平平”这样平仄两两交替交替的规则。因其平仄格式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都要踏两次,而被学界形象称为“马蹄律”。
77、【对联平仄正格】马蹄韵的基本原理在于“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只要句中和句脚严格做到“两两交替”就应该视为正格。
78、【对联平仄变格】没有严格遵循“平仄两两交替”规则即可视为变格。
79、【乱脚】对联禁忌之一。一般来说,对联上联要求仄声收尾,下联要求平声收尾。联末平对、仄对仄或上平下仄,统称为乱脚。如:清风入座吟新诗;明月敲窗叙旧情。“诗”和“情”同为平声。
80、【同声落脚】对联禁忌之一。对联每边两句以上者,单边句脚平仄要交替,双边句脚平仄要相对;每边三个分句时,各分句不能全是同声落脚;而四个或四个以上分句的要求各分句不能连续三句或三句以上同声落脚。如:讲道德,做好事,奉公守法;学雷锋,树新风,为国利民。此联上联各句脚为仄声,下联各句脚为平声。再如:金碧两坊,东西双塔,星辉云灿,光于中夏;湖山十里,烟火万家,乐后忧先,式是南邦。此联上下联后三个句脚都是同声。还如:一曲高山,一曲流水,千载传佳话;几分清风,风分明月,四时邀友人。此联上下联第一个分句句脚同落平声,第二分句句脚同落仄声。
81、【粘律】上下联二、四、六偶数位平仄相同。
82、【出句】原则上是根据对联的格律而出的半联,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83、【对句】与出句相反,是应对别人所出的半联。这两句严格讲应是相互成对而没有统一中心的上下两句。如:张之洞,陶然亭。现在原则上一般指根据他人的出句而按对联格律对的另外一句,可以是上联,也可以是下联。
84、【成联】又称自撰联、自对联、联语。原则上讲,是按照对联格律,由一个作者创作的有统一的中心和主题的上下两句。如: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成联包括自创联、集联、改联、仿联、命题联等。
85、【自创联】作者对某一事物有所感触而自行创作的成联。这样的成联因是原创,原则上应具有更高的学习和欣赏价值。
86、【集联】将古今诗文、碑帖中的字句,按照楹联的基本规律,根据集联者所要表达的宗旨组成的新联。集联包括集字联、集句联、摘句联、集名联等。
87、【集字联】主要是从碑帖书法中选字而撰写成联。如何子贞从《兰亭序》中集字联:少生闲气天长静,不作大言怀自虚。
88、【集句联】从已有诗词中将本不相干的两句配成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集句联最严格的要求是在同一作者诗文中找句子,必须将不同诗文里本不相干的两句配成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而不允许照搬原作的上下句。如是照搬是“摘句”而不是集句。如郭沫若集毛泽东诗句联:梅花欢喜漫天雪,玉宇澄清万里埃。
89、【摘句联】从同一人的诗文中摘取成句,不作任何修改,以楹联的形式落实集联者构思,寓以新的含义。如陈毅摘杜甫《将归草堂途中有作》为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题联: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90、【集名联】就是将人名、地名、药名等连接成联。如集鲁迅书名:《故事新编》须《呐喊》,《朝花夕拾》莫《彷徨》。
91、【改联】指移用诗文 中的成句或成联,在文字上略作改、移、增、减而另铸新意的楹联。改联包括改字
92、【改字联】改变原联中的一字或几字,使联意变化的联。如:莫愁前路无知己,西出阳关多故人。上联集高适《别董大》中句子,下联集王维《送元二使西安》中“西出阳关无故人”,将“无”改成“多”。
93、【添字联】在原联的基础上,增加一字或数字,使联意变化的联。如苏小妹读了权势子弟方若虚的诗后写了一批评联:笔下才华少,胸中韬略无。其兄苏东坡怕得罪人,将联改为:笔下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94、【减字联】在原联的基础上,减去一字或几字,使联意变化的联。如有人结婚,另一人写婚联闹事: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露秋霜百年愁。新娘见后,将上下联最后一字都撕了,变成:流水夕阳千古,春露秋霜百年。众人拍手叫绝。
95、【移字联】在原联的基础上,把其中的某些字移换位置的联。如黄埔军校曾有这样的门联:升官发财,请走别路;贪生怕死,莫入此门。后来黄埔军校性质发生变化,有人将原联中“请”与“莫”字进行了移换,变成:升官发财,莫走别路;贪生怕死,请入此门。
96、【仿联】模仿别人楹联的模式、句式、风格及特色而制作的楹联称为仿联。如有人仿“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作联: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
97、【命题联】按指定的内容作的联。分为征联,看文写联、看图写联等。
98、【征联】由征联者发起,提出征联主题、内容、联类、形式,向社会各界广泛征联,然后由征联评委对应征作品进行遴选,并评出奖次。
99、【看文写联】根据提供的一个文字素材写的联。
100、【看图写联】根据提供的一副图像写的联。
101、【句眼】指一句诗、词、曲、赋、联中的最精当的,起到画龙点睛,盘活意境的字。
102、【领字】对联长句,尤其长联长句中用以引领下文的字词,一般可以点断,字数在1—3之间;原为从词曲中使用的。如:此处有清风朗月,其人如劲柏苍松。(按古韵,柏,入声)“此处有”和“其人如”即为领字。
103、【重复用字规则】如果上联(或出句)重复使用某个字时,下联(或对句)必须在相同位置重复使用另外一个字。例:春风吹来春气象,好曲奏出好风光(上联重复“春”,下联在相同位置重复“好”)。
104、【重字】分为几点说明:一是同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在上下联同一个位置相对。例:法界,世界。二是异位重字:指同一个字出现在上下联不同的位置。例:陶匠抟泥,掌中观果;樵夫观弈,梦里入槐。三是异位互重:作为一种成联手法,比较特殊,允许适当使用。例:万法一心,空不异色;一心万法,色即是空。四是虚字相重:受赋体骈文的影响,对联允许适当虚字(之乎者也等)相重 。例:虎贲三千,直扫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105、【上重下轻】或上强下弱,对联禁忌之一。对联是对称性文体,上下联要保持平衡,或下联略强于上联,作联一定要忌上联气盛,下联弱,造成头重脚轻、虎头蛇尾的毛病。如:万仞惊峰承日月;一枝柔柳伴花枝。
106、【意境】简而言之,意境就是一种情景交融的诗意空间;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图景与所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具有虚实相生、意与境谐、深邃幽远的审美特征,能使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情感上受到感染。意境也称境界,是中国独有的一个诗学和美学术语。
107、【联评】根据一副对联,对联意进行解释,对背景进行阐述,对字词来源进行追查,对格律及修辞进行分析,并最终给予评价的一段文字。
108、【联理】在不断的学习、创作中,针对楹联某一问题而确定主题所作的理论性文章。因其涉及论点、论据、论证等,创作难度相对更大,故而其学习、借鉴的价值更高。
您可能也喜欢:
【引用】博客知识集锦 2011.01.02
【引用】博客知识集锦
【引用】古典诗词大全(转载) 2011.02.07 【引用】古典诗词大全(转载)【引用】重温李清照诗词 2011.02.23 【引用】重温李清照诗词【引用】诗词工具全集 2011.03.13 【引用】诗词工具全集【中华论坛】解读1975年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绝笔诗词发表于 2011.03.25
【中华论坛】解读1975年毛泽东写给周恩来绝笔诗词发表于
【引用】毛泽东诗词全集(电子版) 2011.01.17 【引用】毛泽东诗词全集(电子版)【引用】(引用)贾平凹文集 2011.03.01
【引用】(引用)贾平凹文集
【引用】诗词教程 2011.03.13 【引用】诗词教程【引用】历代名家画菊 2011.03.06
【引用】历代名家画菊
【引用】历代名家画梅 2011.03.06
【引用】历代名家画梅
【引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转】 2011.03.13 【引用】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浅谈【转】【引用】引用 红楼.书集 2011.03.05
【引用】引用 红楼.书集
【引用】引用 奈何桥 原来这样啊(转) 2011.02.12
【引用】引用 奈何桥 原来这样啊(转)
【引用】引用 引用 书法讲座150讲全集书法视频 2011.03.01
【引用】引用 引用 书法讲座150讲全集书法视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平仄规则要求
网络上所谓的玩对联者众多,对联真那么简单吗?
为什么律诗和对联的平起或者仄起,要看第二个字而不是看第一个字
对联百科
漫话对联与对联创作
对联的平仄格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