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鲧的传说(摘录自百度)

鲧的传说(摘录自百度)

鲧古人名,颛顼之子,夏禹之父亲,《史记》:禹之父曰鲧。

应该说,夏鲧是中国保守派的始祖,《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认为,昆吾作陶,夏鲧作城。

 

鲧的传说来自在上古神话,《吕氏春秋通诠·审分览·君守》载:

“夏鲧,即鲧,传说为尧舜时代的部落首领,夏禹之父,由四岳推举,奉尧命治水,九年未成,被殛于羽山。相传他始作城郭。”

在山海经的神谱中,鲧是黄帝的孙子之一,所以在尧舜时代,大贵族鲧应当是朝廷中的一位大臣了。

那个时候,地上突然发生了一场巨大的洪水,关于这次洪水的起因,各书的记载不尽相同,总的一点是与天上的神主有关,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干的好事,也可能是天帝故意发下洪水来惩戒地上的人们,前者的说法和女娲时代共工头触不周山的故事重合,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原因是与前面后羿射杀太阳有关,太阳就是天帝的儿子们,也因为这个原因,射日的后羿被剥夺了返回天上的权利。

在古代希伯莱神话中,上帝因为要惩罚地上的人类而发下大洪水,后来转化在基督教的圣经中,成了诺亚方舟的著名传说。其实在世界上几乎所有的远古神话中,都有着关于上古大洪水的传说。

伊朗――-波斯文明琐罗亚斯特教也有这种传说;古代印度的神话中,也有大洪水的故事,正是在这次大洪水中,著名的湿婆大神大显神威,他脸上的那道标志性的蓝色闪电伤疤就是在这个时候形成的。

在中国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诸如藏族、回族、傣族、苗族等等,在他们的创世神话中也都有着类似的故事。上古时代的地球上,极有可能出现过一次全球性的大洪水的。

由于洪水的泛滥,鲧出现了。

史记记载,鲧是被尧的几个大臣即四岳推荐的,当时的尧对鲧好像不太放心,但是还是起用了鲧。鲧与三苗同样都是颛瑞的臣子,三苗被贬去南方,而鲧也被罢免。直到洪水泛滥时,帝尧才重新任命他。

在其他的神化传说中,鲧就不是尧的臣下了,就象后羿一样,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为了帮助地上的人们的。但是与后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准许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仅如此,在他下界的时候,他还偷了天帝的一件宝贝,这件宝贝的名字叫息壤,据说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他来治理洪水的。

洪水治理的结果如何,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是他方法不对而终于失败被杀,其实从屈原的《天问》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这个天帝是多么的无情和自私。也可以看出来鲧的伟大,在某种程度上,鲧就类似于古希腊神化中的盗火的普罗米修斯。

鲧留下了一个伟大的继承人,他就是中国上古著名的英雄人物大禹。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飞走了。一说黄能,所谓黄能相传是一种三足鳖,在山海经中有记载。

大禹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开始治水,不知道为什么,这次的治水非常的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了大神应龙相助。这位应龙也是非常著名的龙神,在山海经中也有记载,代表了雨神的意思。传说只要在地上画上应龙的样子,就可以招来雨水。这时他则帮助大禹挖河开山,在治理的过程中,伏羲、河伯也纷纷相助大禹,后来在东汉几乎成为国学的谶纬学鼻祖的河图洛书,传说也是在这个时候由神龟所献的。终于依靠疏导和围堵两个方法的结合,洪水终于被制服了,人们拥戴治水有功的大禹做了他们的王。

 

鲧之死:

关于鲧之死,文献多有记载。《左传·昭公七年》曰: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熊,以入于羽渊,实为夏郊,三代祀之。”

屈原的《天问》有“阻穷西征,岩何越焉?化为黄熊,巫何活焉”的诗句,是说鲧被流放,到羽山时,化为黄熊,攀岩越险,坠地而死。

羽山在何处?

《山海经·中山经》称,青要山“南望(左)渚,禹父之所化”。

按清《新安县志》所言,青要山为新安县西沃乡境内南石山,其南有小山名为(左)渚羽,在新安县仓头乡境,今为小浪底水库中的一座岛屿。这里就是鲧死后化为黄熊坠地而死的羽山。这个小岛上有一座高高的古冢,当地人传说这就是鲧陵。

鲧为治水而死,后人认为其死得很冤。屈原《天问》就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的疑问,即他想顺应众望把水治好,帝舜为何还要诛罚?《天问》还有关于鲧在羽山的传说: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绝?伯禹腹鲧,天何以变化?意思是,他把鲧拘禁在羽山,为什么多年不将其释放?禹竟从鲧的腹部出来,这是怎么回事呢?

屈原提出的伯禹腹鲧,即鲧生禹的故事,曾是历史学家们谈论的一个话题。如果说《天问》提出来鲧在羽山囚禁期间生禹还能有一个合理的解释,而《山海经·海内经》所记载的鲧死后生禹更令人匪夷所思,这段文献称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与共工异同说:

从文献上看,最早记载鲧禹治水神话的莫过于《尚书·洪范》:其云:

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汨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九畴,彝伦攸斁。鲧则殛死,禹乃嗣兴。

同是《尚书》,《尧典》是这样记载此事的:帝曰:

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俾乂?

佥曰:於!鲧哉!。

帝曰:於!咈哉!方命圮族。

岳曰:异哉!试可乃已。

帝曰:往,钦哉!

九载,绩用弗成。

另外《山海经·海内经》对此也有记载,其云: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可以看出,同是《尚书》,对此事的记载已经开始发生分化。根据《洪范》中箕子的话推测,鲧治洪水没有得到的批准,而根据《尧典》,鲧治洪水是得到了四岳的推荐,尧帝曾提出异议,最后还是批准了鲧去治水。

第一种说法与《山海经》的记载比较接近,显然是较为原始的说法,第二种说法很明显已经带有后世国家制度的痕迹,应该是较为后起的说法。

鲧与共工是同名异记,鲧在上古音中属于见母文部,共属见母,工属东部,两者是非常接近的。急读则为鲧,缓读则为共工。两者的读音差异主要是由于地域差异引起的。这虽然是一个新观点,但并不牵强。因为并不仅仅是由于共工在读音上相近,更是由于他们两人的事迹惊人的一致。

在历史记载中,共工和鲧犯的是同样的错误,共工也同样用堙堵洪水的方法使天下受害。

《国语·周语下》记载:

昔共工……虞于湛乐,淫失其身,欲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以害天下。皇天弗福,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其在有虞,有崇伯鲧,播其淫心,称遂共工之过,尧用殛之于羽山。其后伯禹念前之非度,厘改制量,象物天地,比类百则,仪之于民,而度之于群生,共之从孙四岳佐之,高高下下,疏川导滞,钟水丰物,封崇九山,决汩九川……合通四海……皇天嘉之,祚以天下。

《淮南子·本经》篇云:

舜之时,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龙门未开,吕梁未发,江淮遍流,四海溟涬。民皆上邱陵,赴树木。

徐旭生说,有关共工氏的传说几乎全和水有关,此说极是。

《淮南子·天文篇》中的记载: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是对水流东南的神话性解释。

 

祝融杀鲧

鲧是为祝融所杀的,《山海经·海内经》说:

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

而共工也曾与祝融发生过战争且不胜。《史记会注考证》引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云:

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缺。

当然,文献中记载的更多的是共工与颛顼的争斗,如《淮南子·天文篇》云: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兵略篇》又云:

共工为水害,故颛顼诛之。

《史记·律书》亦云:

颛顼有共工之阵以平水害。

这与和祝融战并不矛盾,因为祝融本是颛顼之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

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山海经·大荒西经》说:

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

颛顼之都在今濮阳。

《史记·五帝本纪》集解引皇甫谧说:

都帝丘,今东郡濮阳是也。

又引《皇览》说:

颛顼冢在东郡濮阳顿丘顿门外广阳里中

《山海经·海外北经》郭璞注云:

颛顼号为高阳冢,今在濮阳,故帝丘也。

而祝融的后裔,己姓之昆吾,彭姓之豕韦,都在或曾在濮阳住过。据此,与共工作战的主力应该是处于濮阳的昆吾与豕韦部落,他们声称自己是颛顼之后也没有错。

他们的结局相同。鲧化为黄熊入于羽渊已是为各种文献所记载的。

《国语·晋语八》:

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左传》昭公七年云:

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

而共工也有入渊之传说:《淮南子·原道》篇载:

昔共工之力,触不周之山,使地东南倾,与高辛争为帝,遂潜于渊,宗族残灭,继嗣绝祀。

两人都有一个平治九州的儿子。禹是鲧的儿子是大家所熟知的,《国语·鲁语》

共工氏之霸九有也,其子曰后土,能平九土。

这里的九有、九土都是九州的意思。虽然名字与大禹不一样,但其事迹是一模一样的。不能想象在同一时代有两个人都平治了九州。显然,他俩实际上是一个人。

 

史实分化

共工与鲧的事迹实际上只是同一史实的分化。洪水神话在不同的氏族、部落、地域中传播,当地民众对主人公有不同的态度。在系统的传说中,对抱有同情态度,将他描述为一个治水不成的英雄,如《离骚》中就有鲧婞直以亡身这样的说法;而在共工系统的传说中,则将它描述为一个引发洪水的祸首。

鲧的封地在崇,这是古代文献中较为一致的记载,只不过这个崇倒底在什么地方,却有如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是较为普遍的说法,即认为这个是崇山,今名嵩山,在河南省登封县境内。

第二种是崇侯虎之崇国,在今陕西鄠县东,此崇为商之属国,与鲧并无关系,已是定论,可置不论。

第三是赵穿所侵之崇。《太平御览》卷一五五引《帝王世纪》云:

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国在秦晋之间。

《左氏传》曰:

赵穿侵崇是也。’”此地虽说不能确指,但王夫之《稗疏》云:

此崇国必在渭北河湄,虽与秦,而地则近晋。这种说法是非常可信的。渭北之晋地为什么会有这一地名,大概是鲧部落的的迁居有关。

虽说鲧是禹的父亲有些可疑,但鲧与夏族必然有某种密切的关系。据考古发掘业已证实,山西省西南部应该是夏人活动的重要区域。大夏故墟约在今山西省西南部地区,亦即夏初禹都故地,故有夏虚之名。所以,一般认为在鲧与禹之时,夏人有过一次迁徙,从河南的伊洛地区迁居到了山西的西南部。据此,鲧部落之聚居地以与芮城境内之共工为是。

 

鲧的生平简介

鲧一称崇伯鲧,男。相传尧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当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这是传说中夏人活动的地区之一,很多历史事件与传说都和这个地区有关。尧时,洪水为害,尧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办法,治水失败,被殛之于羽山

治水神话

是中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所隐含的史实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这场洪水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

 

伯鲧、大禹治水的事迹

在大禹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一些与他的家庭有关的事情,其中最著名的就是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表现了大禹的公而忘私精神,可是他的妻子的结局却不好,传说中,大禹经常叫他的妻子涂山氏在中午去送饭,有一次她去的早了,却发现一头巨大的熊在用爪子开山,原来这就是他的丈夫,涂山氏大惊之下,往回逃去,大禹发现后紧紧追赶,涂山氏却变成了一块山石,不愿在与大禹生活,当时她已经怀孕了,大禹无奈之下叫道:

归我子。

石头裂开,大禹的儿子从石头中蹦了出来。于是他的父亲便为他取名为启,就是开启而生的意思,这个启后来就是传说中中国上古第一个王朝夏的开国之君。传说他喜好音乐,曾上天偷取了天帝的音乐,这就是后来的九辩、九歌等等,后来楚国的诗人屈原就是用他们创作出了许多的优美诗篇。

壮志未酬身先死

在《史记》中,身为四罪(欢兜、共工、三苗、鲧合称四罪)之一的鲧(gǔn,大禹之父)被处死的说法,《五帝本纪》记载:

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

因此,当时作为钦定接班人的舜经过请示后殛鲧于羽山”—“,一说为诛杀;还有一说,按《尚书·今古文注疏》:诛,责遣之,非杀也。也就是流放。不过,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

屈原在楚辞《天问》中愤而言:

鸱龟曳衔,鲧何听焉?顺欲成功,帝何刑焉?”—猫头鹰和乌龟献策盗息壤,鲧为什么要听呢?快要接近成功了,帝尧为什么施刑与他?从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鲧治水并非如史家所言无功。

鲧治水玖载,如同屈子所说,治理川谷也见功劳,帝尧为何要对他施刑呢?如果说不待帝命是鲧真正的死因,那么令他丧命的息壤究竟是什么样的宝贝?

即使是《史记》,鲧的出现也令人为之炫目。

话说帝尧放勋,史书赞他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将华夏大地治理得秩序井然,蒸蒸日上。因为讨论接班人的问题,召开御前会议。

帝尧问:谁可顺此事?根据要求,臣子放齐与欢兜分别提出了两位王位候选人。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帝尧曰:吁!顽凶,不用。帝尧又曰:谁可者?欢兜曰:共工旁聚布功,可用。帝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似恭漫天,不可。

嗣子丹朱首当其冲,其次才是共工。帝尧分别进行否决的理由也很值得推敲:他说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是个好人,但是怎样的却没有再说,停留在顽凶(凶为讼,顽劣好争讼,一个可以原谅的错误)的层面。而对共工的评价就没这么简单了,先是说其善言,但是行为乖僻,爱走旁门左道;接着说了一句相当狠的话似恭漫天,看似恭敬但是敢欺天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了,群臣也没有人再坚持。

在这样的情况下,历史的罪人、神话的英雄”—鲧,闪亮登场了。尧又说:嗟,四岳,汤汤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

一个字道出了鲧在众臣心目中的地位。数千年的历史中,像鲧这样深得人心全票通过的状况是相当少见的。

但是,帝尧仍然不同意,很怪的理由—“方命圯族。用现在的话来说,那就是他这个人不听话,在族里的名声很不好。《左传》说他不可教训,不知话言,告之则顽,舍之则嚣,傲很明德,以乱天常。难道鲧果真个性乖僻、品德不佳吗?

大臣四岳表了态:异哉,试不可用而已。(《五帝本纪》)。同样事件的描述,《夏本纪》与此便有了些微的出入:等之未有贤于鲧者,愿帝试之。

按照当时的惯例,下一任帝位接班人将在各个氏族部落首领中由大家共同推举产生,但是必须要获得现任首领的获准。这次会议真可谓风起云涌,对三个候选人丹朱、共工、鲧的讨论,可以说是层层递进,一次比一次激烈。考虑到大家的意见,而且当时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选,帝尧勉强同意让他去治水。

关于鲧的品质问题君臣双方各持己见,如果没有大伙的力挺,他不会走入历史的视野,当然也不会成为罪人

鲧没有一丝懈怠,积极投身到了治水大业中。在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下,治理洪水为天下第一要事。鲧如果能够完成这项工作,必将是众望所归,铁定的帝位接班人。

 

复杂的氏族关系

关于鲧的出身,《史记·夏本纪》记载如下:

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

直至帝尧,所有的领导者都是黄帝的后人,没有其他。既然领导人也就是部落总盟主从所有氏族部落首领中产生,为什么最终的结果却是由黄帝一脉独享?

这个问题还是要从黄帝说起。神农氏炎帝末期,各部落相互侵伐,烽烟四起《尸子》说各以方色称号,这下子百姓可遭了殃。对于这种状况,《史记》说神农氏没有能力解决。于是轩辕乃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史记·五帝本纪》)。特别是和炎帝、蚩尤的一番苦争苦斗,真可以说是惊天动地。

黄帝懂得智慧远比武力重要,为了巩固中央权力,他专门设立了五行之官来管理各个部落。这五行之官分别是:

东方木也,其帝太昊,其佐句芒;南方火也,其帝炎帝,其佐祝融;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西方金也,其帝少昊,其佐蓐收;北方水也,其帝颛顼,其佐玄冥。(《淮南子·天文训》)

黄帝以土德为尊,管理着四方天帝。在《尸子》中,子贡问孔子曰:古者黄帝四面,信乎’”,而子贡或许是出于儒家的方正,拘泥于字面之义,将其当作神话传说了。

上面的人事安排,除太昊、炎帝二人和黄帝没有直系血缘关系,其余皆为其后人,句芒等人皆已成了正神,黄帝一脉经过努力成功实现了分化治之,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黄帝驾崩之后,帝位由昌意之子颛顼接管。

 昔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今帕米尔高原)……天顷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何谓不周之山

炎帝的子嗣共工做水正已经是神农氏时期的。而从共工的儿子后土开始,共工氏一脉司土正之职。当时真正的水正是北帝颛顼,后来由于二人争帝所造成的水患。

在黄帝一族占居统治之位后,后来的总氏族长均是正妃螺祖的子孙。但是次子昌意一脉自从颛顼帝之后便销声匿迹了。长子玄嚣的后人,包括帝尧在内已经持续了三任。

鲧是颛顼的儿子、昌意的孙子,论理帝尧该叫他一声叔叔,对他而言唯一具有领导权的侄儿,逝去的那个时代因为禅让而变得美好,但是一切皆如儒家所粉饰的那样太平吗?

 

看不见的硝烟

三位候选人丹朱、共工、鲧很有代表性,可以说是三个氏族部落的利益代言人。

最衰的当属帝子丹朱,虽然以最为尊贵的身份获得了提名,但是随即惨遭淘汰。流传数千年的说法(代表着儒家思想),丹朱的父亲帝尧认为他没有这个才能,作了否决。其实不然,同样的五帝时代,尧传舜、舜传禹,作为接班人的舜和禹也都发扬了一下高风格,均对先王之子丹朱和商均进行了一番谦让。

即使在后来历朝历代的几次禅让中,就是走过场,新君都要谦让客气一番。在当时的情况下,放齐刚刚说出嗣子丹朱开明,帝尧能怎么样呢?难道他能够不客气地说不错,不错,正是我心目中的人选吗?就是走程序,帝尧也要说出这小子实在不怎么样之类的话。

这一让之下便是大意失荆州,属下再也没有人说话。反而冒出了不识相的欢兜,举荐了共工!面对这种局面,帝尧狠煞煞地说出了共工欺天的话。事到如今,群臣也明白,炎帝一族彻底没戏了,人选必须从黄帝一脉中产生。

帝尧明白,丹朱不会再有希望,现在该昌意一脉出场。

鲧果然治水无功。《史记》说,帝尧先知先觉,神目如炬,早知鲧不足以担当重任。但是,最高领导者帝尧,既然已经预知了失败的结果,又为什么要明知不可而为之,拿生灵来开这个玩笑呢?

在后来的四罪中,昔日王侯今日囚?唐人沈佺期有诗云:古来尧禅舜,何必罪欢兜?

帝尧发出了一项指令:

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

众皆言于帝尧曰:

有矜在民间,曰虞舜

帝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

舜来自民间,但有着高贵的血统。他是昌意的七世子孙、黄帝的第八代传人。

帝尧的办法就是政治联姻,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赐予舜为妻。

韩非子认为舜妻帝二女而取于下。《韩非子·外储说右上》记载:

尧欲传天下于舜,鲧谏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传之于匹夫乎?尧不听,举兵而诛杀鲧于羽山之郊。

《尚书·洪范》中箕子所述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这句话当作鲧治水方法不当搅乱五行自然规律因而致死的证据。 鲧堙洪水这句话没有异议;汩陈其五行字是指水流,五行在此处当指金、木、水、火、土五行之官。连接两点,这句话的意思便是鲧用治理洪水这件事向帝尧陈说他的五行之官。

除了中央大帝以土德为尊,其余东南西北四帝分别各有所司,处于完全平等的地位。那么鲧当时已经是水正之职,他为什么还要向帝尧论说五行之官呢?

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尧因此大为震怒,不但不给他统治国家的权力,再也顾不得伦理道德,断然对鲧采取了措施。

既然水之安行,又怎么能够说鲧治水徒劳无功呢?直到今天,筑坝拦水依然不失为一种好的办法。脱去神话的外衣,鲧只是个凡人,经验是渐渐积累而来的。他没能在治水之初很快领悟拦截与疏导的关系,错在他不是真的神。鲧的儿子禹,能够根本性地改变治水方略,谁又敢说这里面没有其父的心血呢?

 

鲧的死亡

鲧的死亡其实是争夺领导权的结果。屈原在《离骚》中说:鲧直以亡身兮,终夭乎羽之野。性情耿直,壮志未酬身先死。

 

鲧禹治水

原文

洪水滔天,鲧①窃帝②之息壤③以堙④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⑤杀鲧于羽郊⑥。鲧复⑦生禹,帝乃命禹卒⑧布⑨土以定九州。

禹娶涂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复往治水。

禹治洪水,通轘辕山⑦,化为熊。谓涂山氏曰:欲饷⑧,闻鼓声乃来。禹跳石⑨,误中鼓,涂山氏往,见禹方坐熊,惭而去。至嵩高山⑩下,化为石,方生启。禹曰:归我子!石破北方而启生。

注释

1、鲧:人名,禹的父亲。

2、帝:指天帝。

3、息壤:一种神土,可以让自己生长不息,至于无穷,所以能堵塞洪水。息,生长的意思。

4、堙:堵塞。

5、祝融:火神的名字。

6、羽郊:羽山的近郊。

7、复:同。鲧死三年,尸体不腐,有人刀剖鲧腹,禹乃降生。

8、卒:最后,终于。

9、布:同,铺陈,即陈设,布置。

10、嵩高山:即嵩山。

11、待:等待

12、之:代词,的

13、命:命令

14、乃:于是

 

羽山怀鲧(作者:靳怀堾)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羽山,孤峰独秀,草木丰茂,确有可观之处,但就山体本身而言,它并不高大险峻,景致也没有特别的地方。我之所以千里来访羽山,是因这里曾留下治水英雄鲧的悲壮足迹——羽山是鲧的纪念碑!羽山因鲧而分量倍增!

我一直对鲧充满敬意,尽管他治水九年未获成功,是个失败者,但在我心中,他依然不失英雄的形象。如果抛开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传统价值观念,鲧的确不愧英雄的称号。在氏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是他挺身而出,勇敢地担起了与滔天洪水抗争的重任。

关于鲧治水鲧殛羽山的事迹,古文献的字里行间散发着神话性气息;但神话中蕴涵着珍贵的历史真实,这是毋庸置疑的。

《山海经·海内经》这样记述了鲧治水的经过:鲧治水时采用了壅土挡水的办法,历尽艰辛,为了救民于倒悬,他不惜铤而走险——“窃帝(天神)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殛鲧于羽郊滔滔洪水,无所止极,伯鲧乃以息石息壤,以填洪水。为了制服洪水,鲧置生死于度外,不待帝命,窃取了天帝的息石、息壤”(相传是一种自生自长的石块和泥土,为天帝所独有)来堵塞洪水。正当洪水快要平息的时候,鲧却被天帝派来的火神祝融斩杀在羽山(羽郊),结果洪水又卷土重来——整整苦干了九年,但天下依然是洪水滔天

按照神话给出的故事逻辑,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可能是鲧用息壤治水成功前夕,天帝发现了他宝物息壤被窃的事,于是大怒,令祝融杀鲧于羽山,并夺回了剩余的息壤。正所谓为山九仞,功亏一篑,洪水因此重新泛滥天下。对这段神话传说,后人剥开神话的外衣,做出如是解释: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主要是采用的方法不对头,即他一味采取了”(堵塞)洪水的办法,才导致了治水的失败。其实,鲧的失败,并非是他本人的无能,而是那个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的真实写照。更为重要的是,失败是成功之母,没有鲧的失败教训,也就没有后来大禹的成功。

鲧虽然是个失败的英雄,但他为民造福不惜牺牲生命的壮烈之举,堪与古希腊神话中盗天火给人类的大神普罗米修斯媲美。更为了不起的是,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鲧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以定九州”(《山海经·海内经》)。神话中的鲧,身死三年而不腐,又于腹中孕育了自己事业的继承者大禹来,这种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精神,岂不又胜过了普罗米修斯!难怪后人一直把他作为治水之神崇祀了几千年——“海民于羽山之中,修立鲧庙,四时以致祭祀”(《拾遗记》卷二)

还有一点鲜为人知,就是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还是城郭的创始人。《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说鲧作城,而《吴越春秋》更具体地说:鲧筑城以君,造郭以居人,此城郭之始也。看来,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城就诞生了。据一些学者考证,实际上起源于古人防治洪水的活动。相传在尧、舜、禹的时代,我们祖先聚居的黄河流域连续出现特大洪水,千方百计与洪水抗争,而最初的办法,就是堙高坠庳,壅防百川,即用泥土石块将氏族成员居住地筑起一道道堤埂式的土围子,以拦阻洪水,保护氏族成员的居所和耕地、财产不受洪水的侵袭。这种用以防水的土围子就是的雏形。正是因为如此,史书上才有鲧作八仞之城鲧作城”(《吕氏春秋·君守》)鲧障洪水”(《国语·鲁语上》)的记载。当然,文明初期的,除了具有防范洪水的功能外,还具有防御野兽侵袭和敌人攻击的作用。

城市的兴起,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里程碑。城市一词,春秋以前都是(指修有墙垣的内城)、(指做买卖的地方)二字是分开使用的,到战国晚期的《韩非子·爱臣》篇中,才见到城市连用的记载。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鲧,多有创举,勇于担当!

然而,习惯于以胜负论英雄的思维方式,使鲧和禹逐渐演变为两种迥然不同的人物:一个是十恶不赦的四凶(鲧、共工、鹳头、三苗)之一,一个是名满神州的大英雄。

鲧何其冤哉!

 

鲧死得比窦娥还冤

笔者一直不明白鲧被殛死到底是怎么个死法。《史记集解》的作者马融认为殛,诛也。羽山,东裔也。孔安国认为殛、窜、放、流,皆诛也。那么为什么不直接写诛鲧呢?中国古代关于杀人的词汇不少,大辟、枭首、腰斩、车裂,还有更加变态一点的,凿眼、辉耳、抽舌、溃腹,但是这些都不是殛死中国历史上除了鲧以外似乎也没有谁是被殛死的,也就是说殛死是大禹他爹鲧的专利。鲧这个人一定是经历了别人不可能经历的事情,然后他以别人不可能的死法死去了。

鲧应该是被气死的。

首先,鲧生活的时代正是中国的军事民主制时期,私有财产已经产生,氏族贵族千方百计把公有财产据为己有,别人不服,就开始对外征战,如果胜利就能够掠夺财富,如果失败也能够制造紧张气氛,从而巩固自己的权力。这个时期,整个社会风气就是极度迷恋财富,认为财富万能,人人都想侵吞公共财产,没有人愿意为整体利益着想。在这个人们私欲盛行的时候,鲧却承担来一件利国利民的公事──治水,不管鲧有多少治水经验,也不管鲧多么想建功立业,我们可想而知鲧会遇到多大的困难,人人不合作,处处受制约。看来,鲧需要的是生杀予夺的权力,就象战场上的将军一样。

其次,治水的第一责任人应该是帝尧,但是帝尧这个人只关心自己的权力,对人民疾苦一点感觉都没有,他最担心的就是鲧在治水过程中掌握了太大的权力,从而威胁了他的地位,所以从四岳推荐鲧的时候开始,他就对鲧挑三拣四,一方面他不得不任用鲧治水,一方面他又想尽办法牵制鲧的行动,不给鲧治水的权力,这恐怕是鲧治水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力,远远超过了洪水的威力。九年下来,鲧被折磨的精疲力竭,心力交瘁,早知如此,还不如多抢点公共财产呢?干什么事业?更不用提为民造福了。

再次,鲧好不容易熬到了帝舜上台。但是帝舜这个人的见识远在鲧之上,他深知帝尧尽管一无是处,但是他的无所作为恰恰使贵族们可以放心大胆地占有公共财产,所以他非常好地完成了社会财富公转私的历史使命,尽管帝尧对此一无所知,但是他的丰功伟绩不能否定。既然尧是不能否定的,那么就只能让鲧来承担治水无功的责任了。鲧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帝舜上台,结果万万想不到,帝舜让他来承担责任,由他对天下人作出交代。帝舜此举确实也是出于无奈。

从禹的情况分析他们家族的性格,鲧应该是一个技术型人员,他认死理,不圆滑,做事实事求是,不贪污不腐败,也不会揣摩别人心理,可能还有点恃才傲物,甚至有点刚愎自用,但是他对治水没有疑议,他怀着很大的希望一心一意地投入到了治水工作中,先是到处碰壁,接着尧从背后拆台,最后舜又让他承担责任,他眼看不干事的人发财的发财、致富的致富,他这个充满理想要为天下造福的人反而流放羽山。他知道他这个罪名就是再过百年千年也不可澄清了,他简直比窦娥还冤,他郁闷,他不平,他义愤填膺。

究其原因,鲧空有一身才干,但是不得其时,不得其势,最终失败。禹吸取了鲧的教训,一手抓治水,一手抓权力,治水成功之日,也就是他面南背北之时,结果获得成功。

《神异经》中说: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云是鲧也。《史记正义》中说:鲧之羽山,化为黄熊,入于羽渊。看来,鲧最终是跳水自杀身亡。估计不久就会在山东一带发现一个遗址,建造精巧,规模不小,那应该就是鲧的墓地。

至于后人说鲧是殛死的而不直接说是气死的,大概是为尊者讳吧!

有关大禹父亲的文化遗存被发现

洛阳南伊川县平等乡古为大莘店,此地文化遗存应为龙山至夏代早期性质,附近有马回营北龙山文化遗址。在{淮南子}中,记大禹的父亲是{汉书,古今人表}记载鲧的妻子是有莘氏女。鲧被舜杀死后,鲧死三年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在{水经注,伊水}中,记述大莘店龙头沟此地陂方十里,佳饶鱼苇,禹父之所化。山海经所谓鲧化羽渊而复在此,然已变怪,亦无往而不化矣。比二里头文化还要早一些。但保护、研究几乎是空白。

鲧禹故里初考

我国五千年文明史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已获得可喜的成果,特别是澄清了我国近现代一些学者不承认尧、舜、禹 存在的论点。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埃及、希腊、印度等国的古代史,同我国 一样,都是由口碑神话和文字等方式流传下来的。都是从史料、传说和考古发现,不断正讹、补充、澄清和完善的。有些史料,今天似乎已很准确了,但也可能在不久或者长远的史料发现中,又有了新的结论。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大禹,许多史料也在不断完善中。大禹故里问题,一直是史界探讨的题目之一。司马迁《史记· 本纪》正文,虽未记禹之故里,但注引《帝王纪》中,却提出禹本西夷人也大禹,在人民的心目中,是一位中华民族的缔造者。 因此,在黄河上下,大江南北,到处有他的遗迹、纪念地。人民纪念 他,是可以理解的。而更确切的考证他的故里究在何处,也是必要的。首先,最初记禹本西夷人也是不错的。夷,在春秋 之前,是泰山一带,南至淮扬,东至海滨一带的先民统称。可能当地居民因舌上音,将的转称。古之历史学家称此地为海 岱人。岱,即是泰山,当时对华夏民族,做出卓越贡献的夷人,因地域或风情之异,又分为莱夷”“东夷”“淮夷”“?”“徐夷九夷中更有黄、白、赤、玄、于、畎、阳、南、北之分,如此 看来,夷中自然有西夷存在。

孙长同认为:

鲧部落应是西夷人。西夷乃是现在的鲁西平原一带,以山东丘岭为界划分东西夷。现在的禹城市就应是大禹的老家。现仍有临邑德平鲧堤遗址。这段鲧堤在禹城的南面,在此筑堤是可以挡住大河的水漫淹禹城的。从此地再往西到河北清河县的鲧堤遗址应是在当时连接在一起的。再从清河县往南临西县的鲧堤[金堤]遗址。再往南山东冠县的鲧堤遗址。和河南省内黄县的鲧堤遗址。这些鲧堤的存在都不会是空穴来风而被命名的。这应该是鲧治水的第一阶段的工程。

然而更重要的是现存最大的金堤河[鲧堤]这段大堤是从山东丘岭的西南边现在叫鱼山[应是羽山的错读,此地有曹埴墓,是陈王曹植的封地。向西稍偏南一点点的方向当时一准是到内黄的鲧堤连起来。从而使大河的水从鱼山的东面的谷地一泻千里入了海。因为这个大堤一筑成,堵住了直泄北流的去路,拐弯向东,就使得东夷部落的地方水位提高淹没了一些地方,尤其是现在的濮阳以东的菏泽梁山东平平阴一带成了泽国。从而开罪了东夷的舜部落。

济南现在仍有舜井,舜耕山庄遗址.,也更使得和舜部落搭界的祝融部落。也就是现在的济南西边齐河县的祝阿镇一带。东夷的舜部落联合了西夷的祝融部落向鲧部落兴师问罪开了战。鲧败在了联军的手下。被殛于羽山[鱼山]。鲧的新家应在有莘氏部落,禹的家也应在有莘氏部落。

三过家门而不入,应是大禹在领导着治理挖掘疏浚徒骇河的时候。大禹为了不再开罪舜部落和祝融部落.所以治水就采取了顺流治理的措施.现在的徒骇河就在莘县城路过并灌穿莘县全境。此河就是因为用的人徒众多,徒夫震骇,所以才起名曰徒骇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比岳飞还冤,大禹的父亲鲧才是史上第一冤臣,堪称历史第一冤案
大禹治水之子承父业
《盘古开天地》相关知识
夏禹的简介和生平事迹
研究之四 -《山海经》的地理范围与历史 - 天机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