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介绍

老年痴呆(阿尔茨海默病)

文章来源

杨 琼

主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张 晖

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樊东升

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 disease,AD),又叫老年性痴呆,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起病隐袭,病程呈慢性进行性,是老年期痴呆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渐进性记忆障碍、认知功能障碍、人格改变及语言障碍等神经精神症状,严重影响社交、职业与生活功能。A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特征性病理改变为β淀粉样蛋白沉积形成的细胞外老年斑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形成的神经细胞内神经原纤维缠结,以及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等。

疾病简介

应注意本病与“老年期痴呆”概念的区别。老年期痴呆是指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认知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老年疾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而不是特指一种疾病或神经病理过程。老年期痴呆按不同病因可以分为:(1)变性病所致痴呆(如:阿尔茨海默病、路易体痴呆、帕金森病痴呆、额颞叶痴呆等);(2)血管性疾病所致痴呆(如:血管性痴呆);(3)代谢障碍性痴呆;(4)感染相关性疾病所致痴呆(如神经梅毒、艾滋病、朊蛋白病等);(5)物质中毒所致痴呆等。

流行病学

本病最早由德国医生Alois Alzheimer于1906年描述,是痴呆最常见的病因,其患病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在65岁以上人群中约为5%, 85岁以上人群中约20%。本病常散发,女性多于男性,女性患者的病程常较男性患者长。随着人口的老龄化,AD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病人造成深重的痛苦,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引起各国政府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

疾病分型

1、本病根据起病年龄和临床表现可分为:

(1)老年前期型:起病<65岁,病情进展迅速,较早出现失语、失写、失用等症状;

(2)老年型:起病>65岁,病情进展缓慢,以记忆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3)非典型或混合型:临床表现不能归结于上述两型者;

(4)其他或待分类的阿尔茨海默病。

2、根据家族史可分为:

(1)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sporadical Alzheimer disease,SAD):较常见。

(2)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familial Alzheimer disease,FAD):约占AD患者的1%。

发病原因

阿尔茨海默病病因尚未阐明,研究认为,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和环境因素有关。

遗传因素

痴呆阳性家族史是AD公认的危险因素,提示遗传因素在AD的病因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显示,AD患者的一级亲属有极大的患病危险性,是一般人的4.3倍,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及多基因遗传,具有遗传异质性。目前已发现至少4种基因突变与AD有关,即:淀粉样蛋白前体(APP)基因,早老素1基因(PS- 1),早老素2基因(PS-2)和载脂蛋白(apoE)基因,分别位于21、14、1、19号染色体。前三者已被确认为家族性AD的致病基因,apoE基因与散发性AD相关。

环境因素

文化程度低、吸烟、脑外伤、重金属接触史等可增加患病风险。据报道AD发病前35年内脑外伤史占15-20%;饮水铝含量与痴呆死亡率显著正相关,且 AD患者脑组织中铝水平较高,并发现铝可导致脑组织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和老年斑(SP)形成。而长期用雌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可能有保护作用。

发病机制

β淀粉样蛋白级联学说

该学说认为AD患者可能是由于淀粉样蛋白前体基因和早老素基因等的突变,导致Aβ异常分泌和产生过多,在脑组织内沉积,对周围的突触和神经元具有毒性作用,可破坏突触膜,最终引起神经细胞死亡。Aβ沉积导致AD的其他病理变化,是AD发病的核心环节。减少Aβ的形成,抑制Aβ的沉积,是预防和治疗AD的根本途径。

中枢胆碱能损伤

胆碱能神经递质是脑组织中的重要化学物质,发生阿尔茨海默病时脑内的胆碱能神经元减少,导致乙酰胆碱(ACh)合成、储存和释放减少,进而引起以记忆和识别功能障碍为主要症状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中,此学说是目前较为公认的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这也是目前阿尔茨海默病治疗获得有限疗效的重要基础。

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

兴奋性氨基酸,尤其是谷氨酸(Glu)的兴奋性神经毒性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谷氨酸及谷氨酸受体参与了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传递,调节多种形式的学习和记忆过程等。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主要兴奋性神经递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如大量释放可以造成组织损伤。现有研究提示,AD脑内谷氨酸功能亢进,造成神经元损伤,从而产生认知功能缺陷。

Tau蛋白学说

微管系统是神经细胞的骨架成分,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微管是由微管蛋白和微管相关蛋白组成,Tau蛋白是一种含量最高的微管相关蛋白。在AD患者脑内,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并聚集成双螺旋丝形式,与微管蛋白的结合力降低,失去了促进微管形成和维持微管稳定的作用。

异常磷酸化Tau蛋白的病理性沉积,导致了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的形成,而NFT可作为大脑早老化的标志。AD患者较正常老年人脑内NFT数目更多、分布更广。NFTs随AD的发展而增多,并与临床痴呆的程度相关。

其他

也有报道认为其他因素如炎症和免疫功能异常、自由基和氧化应激作用、胰岛素相关糖代谢异常、钙稳态失调、脂质代谢异常等与AD的发生有关,但这些病理生理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

病理生理

病理解剖可见大脑半球皮质弥漫性萎缩,重量较正常大脑轻20%以上,或<1000g。脑回变窄,脑沟增宽,以颞、顶、和前额叶最明显。枕叶、运动和感觉皮质受累较少。脑室扩大,尤以侧脑室颞角明显,海马萎缩明显。

AD的组织学病理改变包括:①老年斑(senile plaques, SP);②神经原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s, NFTs);③神经元丢失伴胶质细胞增生;④神经元颗粒空泡变性;⑤淀粉样蛋白血管病。前三条为是AD特征性的三大病理改变。

1、老年斑(SP):由β淀粉样蛋白等细胞外沉积物及残存神经元突起组成,形成直径50~200mm球形结构,嗜银染色下形似菊花。老年斑附近有大量胶质细胞增生等免疫炎性反应。主要分布于颞顶叶皮质、海马、杏仁核等处。

2、神经原纤维缠结(NFTs):主要组成成分是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微管相关蛋白tau,这种 tau蛋白以聚集的双螺旋丝存在。NFTs在HE染色中往往较模糊,而银染色最为清楚,多见于较大的神经元,尤以海马、杏仁核、颞叶内侧,额叶皮质的锥体细胞最为多见。NFTs可见于正常老年人颞叶和其他神经系统变性病,但在AD患者脑中数目多,分布广,其数目和分布直接影响痴呆的严重程度。

3、广泛神经元丢失,代之以星形胶质细胞增生和小胶质细胞增生。

临床表现

AD一般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起病,起病隐袭,早期不易被发现,病情逐渐进展。核心症状为ABC三部分,即:日常生活能力降低(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精神行为异常(Behavior),认知能力下降(Cognition)。

认知功能下降

第1组为认知功能下降。典型的首发征象为记忆障碍,早期以近记忆力受损为主,远记忆力受损相对较轻,表现为对刚发生的事、刚说过的话不能记忆,忘记熟悉的人名,而对年代久远的事情记忆相对清楚。早期常被忽略,被认为是老年人爱忘事,但逐渐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同时语言功能逐渐受损,出现找词、找名字困难的现象,可出现计算困难、时间地点定向障碍、执行功能下降等。

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

第2组是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Symptoms of Dementia, BPSD),包括抑郁、焦虑不安、幻觉、妄想和失眠等心理症状;踱步、攻击行为、无目的徘徊、坐立不安、行为举止不得体、尖叫等行为症状。多数痴呆患者在疾病发展过程中都会出现,发生率约70~90%,影响患者与照料者生活质量,容易成为痴呆患者住院的主要原因。

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

第3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逐渐下降,表现为完成日常生活和工作越来越困难,吃饭穿衣上厕所也需要帮助,简单的财务问题也不能处理,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照顾,最后完全不能自理。通常患者从轻度至重度进展需要8~10年。

临床上人为的将AD的临床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3年):为轻度痴呆期。表现为记忆减退,对近事遗忘突出;判断能力下降,病人不能对事件进行分析、思考、判断,难以处理复杂的问题;工作或家务劳动漫不经心,不能独立进行购物、经济事务等,社交困难;尽管仍能做些已熟悉的日常工作,但对新的事物却表现出茫然难解,情感淡漠,偶尔激惹,常有多疑;出现时间定向障碍,对所处的场所和人物能作出定向,对所处地理位置定向困难,复杂结构的视空间能力差;言语词汇少,命名困难。

第二阶段(2-10年):为中度痴呆期。表现为远近记忆严重受损,简单结构的视空间能力下降,时间、地点定向障碍;在处理问题、辨别事物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方面有严重损害;不能独立进行室外活动,在穿衣、个人卫生以及保持个人仪表方面需要帮助;计算不能;出现各种神经症状,可见失语、失用和失认;情感由淡漠变为急躁不安,常走动不停,可见尿失禁。

第三阶段(8-12年):为重度痴呆期。严重记忆力丧失,仅存片段的记忆;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现缄默、肢体僵直,查体可见锥体束征阳性,有强握、摸索和吸吮等原始反射。最终昏迷,一般死于感染等并发症。

辅助检查

神经心理学测验

(1)认知功能评估

首先进行筛查量表检查,对认知功能进行全面、快速检测。如简易精神量表(MMSE),内容简练,测定时间短,易被老人接受,是目前临床上测查本病智能损害程度最常见的量表。该量表总分值数与文化教育程度有关,若文盲≤17分;小学程度≤20分;中学程度≤22分;大学程度≤23分,则说明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应进一步进行详细神经心理学测验包括记忆力、执行功能、语言、运用和视空间能力等各项认知功能的评估。如AD评定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是一个包含11个项目的认知能力成套测验,专门用于检测AD严重程度的变化,但主要用于临床试验。

(2)日常生活能力评估

如日常生活能力评估(ADL)量表可用于评定患者日常生活功能损害程度。该量表内容有两部分:一是躯体生活自理能力量表,即测定病人照顾自己生活的能力(如穿衣、脱衣、梳头和刷牙等);二是工具使用能力量表,即测定病人使用日常生活工具的能力(如打电话、乘公共汽车、自己做饭等)。后者更易受疾病早期认知功能下降的影响。

(3)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评估

包括阿尔茨海默病行为病理评定量表(BEHAVE-AD)、神经精神症状问卷(NPI)和Cohen-Mansfield激越问卷(CMAI)等,常需要根据知情者提供的信息基线评测,不仅发现症状的有无,还能够评价症状频率、严重程度、对照料者造成的负担,重复评估还能监测治疗效果。Cornell痴呆抑郁量表 (CSDD)侧重评价痴呆的激越和抑郁表现,15项老年抑郁量表可用于AD抑郁症状评价。而CSDD灵敏度和特异性更高,但与痴呆的严重程度无关。

血液学检查

主要用于发现存在的伴随疾病或并发症、发现潜在的危险因素、排除其他病因所致痴呆。

(1)血常规

(2)血糖、血电解质包括血钙、肾功能和肝功能

(3)维生素B12、叶酸水平

(4)甲状腺素

(5)对于高危人群或提示有临床症状的人群应进行梅毒、人体免疫缺陷病毒、伯氏疏螺旋体血清学检查。

神经影像学检查

(1)结构影像学:用于排除其他潜在疾病和发现AD的特异性影像学表现。

头CT (薄层扫描)和MRI(冠状位)检查,可显示脑皮质萎缩明显,特别是海马及内侧颞叶,支持AD的临床诊断。与CT相比,MRI对检测皮质下血管改变(例如关键部位梗死)和提示有特殊疾病(如多发性硬化、进行性核上性麻痹、多系统萎缩、皮质基底节变性、朊蛋白病、额颞叶痴呆等)的改变更敏感。

(2)功能性神经影像

如正电子扫描(PET)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可提高痴呆诊断可信度。

18F-脱氧核糖葡萄糖正电子扫描(18FDG-PET)可显示颞顶和上颞/后颞区、后扣带回皮质和楔前叶葡萄糖代谢降低,揭示AD的特异性异常改变。AD晚期可见额叶代谢减低。18 FDG-PET对AD病理学诊断的灵敏度为93%,特异性为63%,已成为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工具,尤其适用于AD与其他痴呆的鉴别诊断。

淀粉样蛋白PET成像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但目前尚未得到常规应用。

脑电图(EEG)

AD的EEG表现为α波减少、θ波增高、平均频率降低的特征。但14%的患者在疾病早期EEG正常。EEG用于AD的鉴别诊断,可提供朊蛋白病的早期证据,或提示可能存在中毒-代谢异常、暂时性癫痫性失忆或其他癫痫疾病。

脑脊液检测

(1)脑脊液细胞计数、蛋白质、葡萄糖和蛋白电泳分析:血管炎、感染或脱髓鞘疾病疑似者应进行检测。快速进展的痴呆患者应行14-3-3蛋白检查,有助于朊蛋白病的诊断。

(2)脑脊液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检测:AD患者的脑脊液中β淀粉样蛋白(Aβ42)水平下降(由于Aβ42在脑内沉积,使得脑脊液中Aβ42含量减少),总tau蛋白或磷酸化tau蛋白升高。研究显示,Aβ42诊断的灵敏度86%,特异性 90%;总tau蛋白诊断的灵敏度81%,特异性90%;磷酸化tau蛋白诊断的灵敏度80%和特异性92%;Aβ42和总tau蛋白联合诊断AD与对照比较的灵敏度可达85~94%,特异性为83~100%。这些标记物可用于支持AD诊断,但鉴别AD与其他痴呆诊断时特异性低(39~90%)。目前尚缺乏统一的检测和样本处理方法。

基因检测

基因检测可为诊断提供参考。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基因(APP)、早老素1、2基因(PS1、PS2)突变在家族性早发型AD中占50%。载脂蛋白ApoE4基因检测可作为散发性AD的参考依据。

诊断及诊断标准

诊断

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诊断是根据患者及家属提供的详细病史、神经科查体和神经心理功能检查而做出,应进行其他检查包括血液学、CT和MRI等检查排除痴呆的其他病因。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可达85-90%。最后确诊依赖于病理性检查。常用的诊断标准包括:世界卫生组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 美国精神病诊断和统计手册修订第4版(DSM-Ⅳ-R)、美国国立神经病语言障碍卒中研究所和AD及相关疾病协会(NINCDS-ADRDA)等标准及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等。下面主要介绍广泛使用、并在最近进行修订的NINCDS-ADRDA标准。

(1)NINCDS-ADRDA AD诊断标准:被称为AD病人诊断的“金”标准,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该标准经过多年临床实践,与病理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但该标准强调“认知功能损害程度一定要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社会活动功能,AD的诊断才能成立”,给AD患者的早识别、早诊断带来困难。(NINCDS-ADRDA很可能AD的标准见表1)。

表1:NINCDS-ADRDA很可能AD的标准

诊断

标准

1) 痴呆:临床检查和认知量表测查确定有痴呆。

2) 两个或两个以上认知功能缺损,且进行性恶化。

3) 无意识障碍。

4) 40~90岁起病,多见于65岁以后。

5) 排除其他引起进行性记忆和认知功能损害的系统性疾病和脑部疾病。

支持  

标准

1) 特殊性认知功能如言语(失语症)、运动技能(失用症)、知觉(失认症)的进行性损害。

2) 日常生活功能损害或行为方式的改变。

3) 家庭中有类似疾病史,特别是有神经病理学或实验室证据者。

4) 实验室检查腰穿压力正常;

脑电图正常或无特殊性的改变如慢波增加;

CT或MRI证实有脑萎缩,且随诊检查有进行性加重。

排除

标准

1) 突然起病或卒中样发作。

2) 早期有局灶性神经系统体征,如偏瘫、感觉丧失、视野缺损、共济失调。

3) 起病或疾病早期有癫痫发作或步态异常。

(2)2007年修订的NINCDS-ADRDA,供临床研究使用,首次纳入了客观标志物如MRI、脑脊液、PET等检查结果,此诊断标准提高了AD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早期诊断帮助较大。(2007年修订的NINCDS-ADRDA很可能AD标准见表2)

表2: 2007年修订的NINCDS-ADRDA很可能AD标准

很可能AD诊断标准:符合核心标准,并满足一项以上支持表现。

核心

标准

早期、显著的情景记忆障碍;

支持表现

内颞叶萎缩:MRI显示海马、内嗅皮质、杏仁核体积缩小(与同年龄人群比较);

脑脊液生物标记异常:Aβ42降低、总tau或磷酸化tau蛋白增高,或3者同时存在;

PET的特殊表现:如双侧颞叶糖代谢减低,显像剂18F-FDDNP*显示AD病理的改变等;

直系亲属中有已证实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导致的AD。

排除

标准

病史

·突然起病;

·早期出现下列症状:步态不稳、癫痫、行为异常。

临床特点

·局灶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偏瘫、感觉缺失、视野损害;

·早期的锥体外系体征。

其它疾病状态严重到足以解释记忆和相关症状

·非AD痴呆;

·严重的抑郁;

·脑血管病;

·中毒或代谢异常(要求特殊检查证实);

·MRI的FLAIR或T2加权相内颞叶信号异常与感染或血管损害一致。

注:* FDDNP: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甲氧萘普酸的类似物,在体外证实其与老年斑有很强的亲和力。

(3)2011年美国国家衰老研究所(NIA)和阿尔茨海默病学会(AA)发布了阿尔茨海默病最新诊断标准,简称为NIA-AA诊断标准。新标准保留了“NINCDS-ADRDA标准”很可能AD的大体框架,吸收了过去的临床应用经验,其最大亮点是将AD视为一个包括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在内的连续的疾病过程,并将生物标志纳入到AD痴呆的诊断标准中。本诊断旨在早期识别、诊断和干预,推荐了AD型痴呆 -AD型MCI-临床前期AD的研究转向。[1-2]

鉴别诊断

1、谵妄:起病较急,常由系统性疾病引起,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意识水平波动,定向力障碍常见。可有幻觉。病程波动,夜间加重。可能存在可逆的病因,应予以纠正。

2、抑郁:典型症状为抑郁情绪和对日常活动的兴趣丧失。抑郁可迅速出现,记忆力下降不是主要或常见症状。认知量表、抑郁量表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鉴别。MRI扫描无改变或者较少改变。

3、其他病因所致痴呆

(1)血管性痴呆:常发病急,症状有波动性,既往可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有脑卒中史,出现记忆下降、情感不稳,与卒中部位一致的局灶神经功能缺损。CT和MR检查可以发现局部病灶。Hachinski缺血指数量表评分>7分。

(2)额颞叶痴呆:较少见,起病隐袭,比AD进展快。表现为情感失控、冲动行为或退缩,不适当的待人接物和礼仪举止,不停地把能拿到的可吃或不可吃的东西放入口中试探,食欲亢进,模仿行为等,记忆力减退较轻。CT或脑部MRI显示额叶结构萎缩。 PET或SPECT扫描显示额颞叶大脑活性降低。Pick病是额颞叶痴呆的一种类型,病理可见新皮质或海马神经元胞质内出现银染包涵体Pick小体。

(3)路易体痴呆:表现为帕金森病症状、视幻觉、波动性认知功能障碍,伴注意力、警觉异常,运动症状通常出现于精神障碍后一年以上,患者易跌倒,对精神病药物敏感。

(4)帕金森病痴呆:帕金森病患者的痴呆发病率可高达30%,常见于帕金森病后期,表现为近事记忆稍好,执行功能差,但不具有特异性,神经影像学无鉴别价值。

(5)正常颅压脑积水:多发生于脑部疾病如蛛网膜下腔出血、头颅外伤和脑感染后,或为特发性。出现痴呆、步态障碍和排尿障碍等典型三联症。痴呆表现以皮质下型为主,轻度认知功能减退,自发性活动减少,后期情感反应迟钝、记忆障碍、虚构和定向力障碍等,可出现焦虑、攻击行为和妄想。早期尿失禁、尿频,后期排尿不完全,尿后滴尿现象。CT可见脑室扩大,腰穿脑脊液压力正常。

(6)AD尚需与酒精性痴呆、颅内肿瘤、慢性药物中毒、肝功能衰竭、恶性贫血、甲状腺功能减低或亢进、Huntington舞蹈病、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神经梅毒、朊蛋白病、艾滋病等引起的痴呆综合征鉴别。[3]

疾病治疗

由于AD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没有特效方法逆转和阻止病情进展。但早期进行对症治疗,包括药物治疗改善认知功能、改善精神症状、心理社会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对延缓患者生活质量减退十分重要。

药物治疗

国内外批准用于阿尔茨海默病治疗的药物主要有胆碱酯酶抑制剂和谷氨酸受体拮抗剂两类:

(1)胆碱酯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胆碱酯酶而抑制乙酰胆碱降解并提高活性,改善神经递质的传递功能。胆碱酯酶抑制剂是目前唯一得到验证的能够改善AD患者症状的药物。

常用药物及用法:

①多奈哌齐(donepezil):起始剂量2.5-5mg/d,每天一次,睡前口服;4-8周增至10mg/d,此为最大推荐剂量。服药后出现严重失眠的患者可改为晨服。

②重酒石酸卡巴拉汀(rivastigmine):起始剂量1.5mg,每天2次。如果能耐受,可逐渐加量;最大剂量6mg,每天2次。如果漏服或多服,可能会出现不良反应。当出现不良反应时,可考虑减量至前一能耐受的剂量。

③加兰他敏(galantamine):口服,一日2次,建议与早餐及晚餐同服。起始剂量: 推荐剂量为一次4mg,一日2次。治疗过程中保证足够液体摄入。医师在对患者临床疗效及耐受性进行综合评价后,可以将剂量逐渐提高到临床最高推荐剂量,一次12mg,一日2次。

胆碱酯酶抑制剂一般耐受良好,但常见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腹泻和呕吐,有时可能会导致部分患者停药。

(2)谷氨酸受体拮抗剂:

盐酸美金刚(memantine)是N-甲基-天冬氨酸(NMDA)受体激动剂,目前也已批准用于AD。其药物机制尚未完全清楚,可能与其非竞争性地激动NMDA受体,从而保护胆碱能神经元免受兴奋性氨基酸毒性破坏有关。可用于中晚期AD患者,研究显示对中重度患者整体转归、日常生活能力和行为有明显作用,其中妄想、激越或攻击性和易激惹是改善最明显的症状。该药的不良反应较少,包括幻觉、意识模糊、头晕、头痛等。发生率低的不良反应有焦虑、肌张力增加、呕吐、膀胱炎、性欲增加。为了减少副作用的发生,应注意逐渐加量达到维持剂量:自每日 5mg(半片,晨服)起,每周递增5mg剂量,每日最大剂量20mg。

美金刚与胆碱酯酶抑制剂联合用药可能比单独应用胆碱酯酶抑制剂更有效,但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3)其他药物

很多其他药物,如吡拉西坦、尼麦角林、司来吉兰、长春西汀、维生素E和己酮可可碱等也治疗AD的报道,但疗效尚未得到证实。

草药制剂包括银杏叶提取物和石杉碱甲,银杏叶提取物用于治疗AD的报道相互矛盾。目前倾向于无效。石杉碱甲是中草药中分离得到的石杉碱类生物碱,是一种天然的胆碱酯酶抑制剂,在我国已经在临床使用,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证实。

(4)对行为和精神症状(BPSD)的治疗

对出现BPSD的患者,首先应仔细查找诱因和(或) 加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生理问题(感染、便秘)、药物、抑郁和(或)精神病。如有可能应首先尝试使用安全的非药物管理(教育、锻炼、芳香治疗、感觉刺激、个性化音乐)等,症状可能会在短时间内自然消失。

①抗精神病药物:可以减少精神行为症状,尤其是利培酮对激越攻击性精神症状已证实有效。但抗精神病药物都有较严重的不良反应,包括增加脑卒中危险、增加病死率、运动障碍及认知障碍,用药需谨慎,只有对中到重度症状的患者才能进行低剂量、短期用药,并应仔细评价风险收益关系,并与看护者、如有可能与患者讨论后才能用药。

②情感稳定剂:卡马西平可能对缓解攻击性行为有帮助,但多数丙戊酸试验结果显示没有疗效。

③抗抑郁药:对AD患者有抑郁、焦虑表现者建议应用抗抑郁药,如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药物治疗,改善抑郁相关的神经精神症状,传统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丙咪嗪)有抗胆碱能不良反应,应该避免使用。

④苯二氮卓类药物:苯二氮卓类药较抗精神病药有更多的不良反应,只偶尔用于有些患者的激惹或焦虑较突出时,应该避免长期使用,不良反应包括过度镇静、增加跌倒、呼吸抑制、认知功能恶化、谵妄及增加情绪低落的风险,还可能出现苯二氮卓类药物依赖。[4-5]

心理社会治疗

是对药物治疗的补充。应鼓励早期患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和日常生活活动,尽量维持其生活自理能力,以延缓衰退速度,但应注意对有精神、认知功能、视空间功能障碍、行动困难的患者提供必要的照顾,以防意外。患者如外出活动无人陪同时需要随身携带身份证明或联系方式,以防走失。鼓励家庭和社会对患者多予照顾和帮助,进行康复治疗和训练。

疾病预后

研究发现,影响痴呆预后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低,高龄,就职情况,躯体疾病,躯体活动能力差,有卒中史及自我健康评价差。而轻度痴呆,日常生活活动的独立性,日常生活独立操作的能力,没有抑郁,是痴呆预后好的因素。患者被发现AD后平均存活时间为7-10年,多死于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压疮等并发症,而不是疾病本身。

疾病预防

一级预防

指预防认知功能正常的个体未来出现痴呆。AD的危险因素中,有些因素是无法改变的(如年龄、性别和基因型),有些是可以改变的,包括血管性危险因素(高血压、吸烟、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肥胖)和头部外伤,而保护因素包括使用降压药、非甾体类抗炎药、他汀类药物、激素替代治疗、高等教育、节食、锻炼及参与社会益智活动。因为AD的病因尚未阐明,主要应减少危险因素的影响,对易感人群进行监测。

二级预防

指预防已经表现出一些认知损伤的非痴呆个体发展为AD。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延缓老年痴呆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措施包括指导特定人群的家庭成员及相关人员掌握痴呆的常见早期症状,讲解痴呆的预防知识,指导特定人群定期进行精神状态及智能状况的自我评定,力争做到痴呆的早发现;并对检查发现的可疑患者做好其本人和家属工作,就近及时到专科医疗机构进行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定期进行家庭访问,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和健康指导。

轻度认知损害(MCI)被认为是AD的危险状态,每年有10-12%的人群发展为AD,对MCI人群进行积极干预有望预防AD的发生。但目前研究尚未发现预防MCI向AD演变的特定方法。

疾病护理

参见心理社会治疗。

参考资料

1.    Hort J,O’Brien JT,Gainotti G,et al .EFNS guidelines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zheimer disease :Eur J Neur ,2010 :17:1236-1248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郁金泰:阿尔茨海默病的精准防、诊、治
一文梳理:阿尔茨海默病的防诊治
神奇睡眠 | 防痴呆,还治肠道疾病
老年痴呆症是什么 老年痴呆症状和治疗
什么是老年痴呆症
阿尔茨海默病诊治与研究现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