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什么是春秋?春秋战国是一个时期还是两个时期?

我国有一段特有的历史时期,称为春秋战国时期,其实春秋和战国是两个历史时期,分别是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何谓春秋?春秋即是历史,在中国古代,用春秋泛指历史。为什么要用春秋来指代历史?在殷商时期一年只有春秋两季,用之纪年,后来一年分四季,仍然交错选择春秋来纪年,是因为“春为万物之始,秋为成物之终,”进而春秋就成为历史的代称。当时各诸侯国都有自己的历史记载,如“周春秋”,“晋春秋”,“宋春秋”,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各个国家自己的历史记载,均称之为春秋,鲁国也有自己的史官记载历史,称为“鲁春秋”,孔子所著《春秋》其实是来源于鲁春秋,根据鲁国的历史资料来改编的一本编年体的史书。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孔子

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起于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一年,从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总共242年的历史。再后来,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分了,晋国分裂为三个国家并获得周天子的承认,这是战国的开始。当时天下大乱,大国吞并小国,天下逐渐形成秦楚齐燕韩赵魏七个大国家互相争雄称霸,至秦始皇统一天下的这段历史,称为战国时期。由于战争频仍,祸乱不断,很多史书就在战争中遗失,只有孔子所著春秋在孔子弟子口口相传中保存了下来,因此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春秋,特指孔子所著《春秋》,由《春秋》所记载的那段历史时期我们就称为春秋时期。

天下混乱,君臣猜忌,臣弑君,子杀父,人心惶惶,这是自周文王立国以来从来没有出现的。为了保续华夏文明,救乱世,振人心,倡道德,孔子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

仁的含义

他周游列国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实现治世的理想,然而世道衰乱,各国想快速富国强兵同时又不遵守道德互相攻打,孔子得不到任用,晚年回到家乡后开始根据鲁国史料来编撰《春秋》,通过春秋来传递自己的思想。

相传孔子作《春秋》的时候已经68岁了,鲁哀公十四年,孔子71岁,鲁哀公在狩猎的时候捕获一只奇怪的野兽,众人识别不出来,就让孔子辨认。孔子认得是麒麟,麒麟有龙的脑袋,鹿的角,有猛兽的力量却有温柔的仁慈的形象,是吉祥之物,吉祥之物应当在天下大治歌舞升平的时候才出现,为什么现在出现了,孔子感叹乱世而现麒麟,天下没有救了,于是感伤而绝笔。这就是“西狩获麟,孔子绝笔”。

麒麟

孔子为什么要著《春秋》?孟子认为,“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孔子是想通过春秋来述说天下治理的道理,试图挽救江河日下濒临崩溃的东周王朝,挽救天下苍生百姓。

比如在春秋元年,鲁隐公即位,春秋有一段这样记载“郑伯克段于鄢”,短短6个字叙述了一段臣子谋反,哥哥杀害弟弟的宫廷权力斗争的故事。段是郑国国君郑伯的弟弟,段谋反,郑伯战胜了段。但从春秋的笔法来看,仿佛就是一段稀疏平常的故事,扒开历史的灰尘,你会发现,郑伯不教育弟弟,弟弟谋反,郑伯趁乱杀害弟弟这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控诉弟弟不尊王法的叛乱暴行,又控诉郑伯对弟弟不仁不亲的统治者嘴脸。这就是春秋笔法的“微言大义”。《春秋》的历史已经不是鲁国历史的原貌了,而是有增补,有保留,有删减,“该笔则笔,该削则削”,

通篇春秋体现尊尊亲亲的思想,体现王者天下,一统天下的思想,要尊敬上司,尊敬尊长,亲近亲人,先亲亲人再亲外人的思想和社会等级制度。孔子假托自己是王者,行使王者的权力诛讨乱臣贼子,大义凛然,这就是大义。故,孔子说“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春秋》的每篇开始就是“元年,春,王,正月”,即使那年没事可记载,也必定写上这些,比如,“秋,七月”因为秋季无事可记录,就以七月为代表。忽会省略不记录,四时不具,不成一年。元年,就是君主即位起始的第一年,春是一年季节的开始,王是王道的开始,正月,是人伦的开始,以天地王道来开启人伦。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体制上,一律遵从自上而下,体现尊尊的意图。领导者要尊天地,正自己,这样社会才会正,才不乱。

先正自己

《春秋》全文一万七千多字,记述了二百四十二年的历史,微言大义,如果不加详细解释,恐怕没有人能看得懂,孔子就把自己的思想讲给学生。孔子的弟子中,子夏学得最好,也传播的最广,子夏传给弟子,弟子再口口相传,后世传得最好的是公羊家和毂梁家,他们再传下去就是《公羊传》和《毂梁传》,再加上《左传》相传是左丘明所著解释《春秋》的,所以,《春秋》就有三本解释性的著作。

天下经过几百年的大乱,各种思想百花齐放,老子的道家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以及阴阳纵横家的谋略思想都相继涌现,而孔子的治理思想在汉朝得到了实现,汉武帝独尊儒术,贯彻儒家的理念,实践王者天下做法,追击匈奴,开拓南越,凡是归降都给予重任和封赏,减轻民赋,最终开拓了汉家的版图实现了天下大一统的理想。学习儒家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在历史的舞台上大显身手。

孔子讲学

相传汉代公孙弘,一届贫夫,四十岁的时候还不能养家糊口,家徒四壁。后来跟人学习《春秋》,透彻地了解了儒家治理天下的思想和方法,开始声名鹊起,在60岁的时候登上丞相的位置辅助天子治理天下,天下大治。就是这种思想让官府朝廷体恤百姓的生活疾苦,又给皇帝等官僚权力机构套上笼子,让权力去服务于人民,让人民尊重服从权威,然后相互友爱。正是儒家的思想稳固了中华三千年大一统的局面。正是这种大一统的文化团结了我们的思想,在亡国之后依然能复国。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纷乱,日本侵华,中国多次亡国,然而也多次复国,没了文化,亡国了,就灭种了,只要文化在,我们总归能复国的。

文化才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最强的软实力,它使我们不仅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种文明,世界上曾经出现很多种类的文明,相继灭绝的也很多,只有中国的文明独自成体系,自给自足,不断化育后人成长和周边国家归附,这就是我们的华夏文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的历史背景和孔子的生平解说
东周前期为什么叫“春秋”不叫“冬夏”?
为什么山东人孔子的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不被接纳后世却成为主流
春秋战国时期的“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而不叫“冬夏”呢?
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为什么叫做“春秋”?
【你问我答】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孔子思想不被当时各国采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