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的启发与思考

坦白讲,以前我对教学方面的比赛一直有一些成见。这些成见不是来自于比赛本身,而是来自于大家应对比赛的态度、行为以及结果。比如很多比赛都具有站位高、组织精、投入大、范围广、响应强等特点,但是往往除了推动一些工作、推广一些理念、塑造一批名校、打造一批名师之外,反映在学生端的改变并不显著,预期的示范引领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换句话说,高投入并没有带来高产出。但是近几年来,在教学比赛呈现出“全体总动员”的特征,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教学比赛的成见。比如,北京联合大学开展的全员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比赛活动,比如本次我参加评审的教学创新大赛活动,该校仅文综青年组的选手就有四十多位。“以赛促改”、“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效果正在陆续形成,功利主义倾向正在逐渐淡化。

为了明确表述我的个人观点,有必要先做几个概念辨析。第一,教学不等于课堂教学。课堂也不限于教室里的教学,第二、第三课堂都可以是教学的场所。第二,教学不等于讲授。讲授仅仅是传递间接经验的一种形式,不讲授或者少讲授同样可以是教学。第三,教学互动不等于师生互动。教学是一种多主、客体的多边互动过程,学生之间,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学生和行业人员、领域专家等第三方人员之间的互动都可以是教学互动的组成部分。第四,教学效果考察的是学的效果,不是教的表现。第五,创新不等于原始创新。在教学方面,很难有原始的创新,再创新或者集成创新也属于教学创新。

有了上述几点共识,再谈下面的话题可能会降低一些误解。前面介绍过我近期学习了几位专家的报告,参与了大赛的评审,这里结合自己曾经参加教学创新大赛的经验,谈一谈下面几个话题。

一、教学创新的角度

从理论上看,我们可以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与技术等方面进行创新。下面我逐个展开。

教学理念方面,很难创新。正如陈庆章老师所讲,如果能从教学理念方面有所创新,恐怕要是教育家级别的人物才行,不是我们普通教师能够胜任的,可遇而不可求。估计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看到在大赛的评分标准中,已经规定了教学理念的整体方向“教学理念符合学科专业与课程要求,体现立德树人思想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可见,在理念方面,我们暂且遵照执行即可。

教学目标方面,主要有布鲁姆教学目标分类法(认知领域、动作技能领域、情感领域)、基础教育新课改教学目标分类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分类法(知识、能力、素养)三种。在这个方面同样很少有人进行创新,但并非说这里不能创新。使用上面的三类教学目标表述,一方面可能相对全面,另一方面也相对统一。如果根据自己的理解,自行设置教学目标也是可以的,只要设置高阶目标、明确表达目标、注重课程思政目标即可。

教学内容方面,是最可能有创新的地方。陈庆章老师就特别强调在教学内容方面的创新,建议选取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研究成果,充分体现科研反哺教学,体现内容的创新性。尽量避免“科普”型的内容,体现课程学习的挑战度。尽量做到教学内容与行业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方面,已有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已经足够丰富,结合自身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合理选择相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即可。如果是专家型的教师,可以尝试将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重新拆分组合,或者多模式、方法并行使用,均是创新性的体现。

教学评价方面,创新的可能性相对较大。我们强调增加过程性的评价,探索多元评价。但是在评价的激励功能、反馈调节功能、学习功能等方面发挥得并不充分。比如,没有准确数据的测量结果,同样可以发挥评价的教学功能。

教学的技术与手段方面,尝试运用新的技术手段,为了解决实际问题而使用,不是为了使用而使用。比如被河北大学崔佳老师吐槽的点名、签到等功能。在是否使用板书方面,评价方案里没有硬性要求,同样,写不写板书也要看是不是需要,不要为了写板书而写板书。

二、教学创新的原则

西交利物浦大学张晓军老师分享过教学创新大赛需要处理好的十个关系,北京工商大学周付安老师也分享过教学创新大赛应该重视的底层逻辑问题。这些分享都说明,虽然是教学“创新”大赛,但不是没有原则的“创新”,不能片面的求新。本次教学创新大赛抓住了教学创新的本质,强调问题导向。我们所做的创新一定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实用性创新或者解决未来可预见问题的先导性创新。我觉得这可以看做是教学创新的第一条原则。教学创新大赛的第二条原则是遵循学习规律。我根据自己的理解,把学习的基本规律总结为两条,分别是循序渐进和分类而治。“循序渐进”是最基本的学习规律。高阶目标的达成,一定要经历一系列低阶目标的实现。不是说设立了高阶目标就不需要记忆、理解、注意、反应这些低阶教学目标的参与,不是说强调了能力,就不需要知识。“分类而治”说的是不同类型的学习,需要不同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因此,教学需要根据学习的类型的变化而有所变通。比如概念或者原理的教学过程肯定与形成态度和养成品德的教学过程是不相同的。

遵循上面的两条原则可以确保教学创新“万变而不离其宗”。突破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创新就可能失去了价值,甚至带来负面影响。

三、教学创新的策略
如果谈一些具体的参赛策略或者技巧,我觉得可以从入下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吃透标准。从比赛的操作层面上看,标准还是第一位的。作为参赛选手如果不按套路出牌,基本上不会有太好的结果。因此,大赛的评分标准要认真研读,在研读的时候最好可以结合宏观的政策背景进行,便于对标准达到实质性的理解,而非个人化的“独特理解”。

第二是研究评委。我一直有个观点,对于教学创新大赛,首先应该对评委进行系统的培训,心理学里有一项研究成果,大概说的意思就是在促进对新事物认知方面,背景经验不总是积极的,也可能会有负效应。比如功能固着、刻板印象、惯性思维等等。如果评委自己都“拿着老眼光看人”,那是很难评出来“创新型教学”的。这一点作为参赛选手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只能在可控的范围内进行“创新”,“出格”的事情不宜多做。当然,如果参赛的目的纯粹是为给评委展示一种全新的教学,目的在于宣传而非获奖,那就另当别论了。

第三是研究评选过程。本次比赛每一个选手都提交了大量材料,然而评委往往会有大量评审任务,不太可能面面俱到地看完全部材料。在众多的材料中“课程教学创新成果报告”、“课堂教学实录视频信息表”和课堂教学视频应该是重点内容。因为评委先要看看你是如何开展创新的,然后再用视频佐证一下。申报书以及其它几份当然也要认真填写,做好“相互印证”工作,突出特色亮点。

四、常见问题汇总

第一,教学问题缺失。本次大赛突出问题导向,但在一些申报材料中并没有认真分析问题,漫无目的地开展“教学创新”,结果就是他可能展示了一段“屠龙之术”。

第二,课程思政缺失。“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课程思政是一条基本要求。虽然不要求堂堂课程有思政,但是作为比赛作品,缺少了这一个内容一定会大打折扣。

第三,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没有一致性。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不能自恰,教学评价过程缺失或者与教学目标对应度不高。这两个问题相对突出,本质上是反应出教学设计能力上的缺陷。

第四,视频录制问题。本次大赛对教学视频有专门的要求,比如视频的质量(特别是音频、视频参数)要足够好,视频的呈现形式不能搞“表演式”教学等等。虽然标准中有明确要求,我还是见到了部分犯规作品。此外,很多视频中给学生活动的镜头少或者是教学设计中对学生活动的设计不足,从深层次上表现出来并没有切实贯彻“以学生为中心”。
第五,合作学习效果不佳。在一些作品中,主讲教师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仔细分析会发现,部分合作学习的效果很难保证。比如有的教师对学生合作学习处于放任状态,不参与到学生的学习小组之中,完全做一个“旁观者”。再比如有的教师设计了让小组委派代表进行班级汇报的活动,但在真实的情况中,这样的设计会造成部分同学“搭便车”。
第六,只说不做。填报的时候写了很多高大上的理念、方案,但是在视频中却难觅踪影。这表现出教师从理念上是完成了转变,但在行为层面还没有实现内化,更没有践行,体现出了教学创新的不彻底性。
第七,创新成果的辐射不足。参赛教师更多地谈了自己的教学效果,但是对本成果的推广方面提供的证据不足。这一条可以参考教学成果奖申报书中关于成果推广栏目的填写策略。把相关的研究论文,同行的评价,自媒体发表的内容,新闻媒体的报道等内容也丰富进来。

来源:教育技术前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青年教师展风采,教学比赛促提升——记昌邑市青年教师创新课堂大赛(数学)
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得主:谈教学创新的核心要素
老师创新大赛,探索未来教育的新路径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教学创新的实践思考
地方本科高校实践育人的梗阻与畅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