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学实证》讲座21
《科学实证》讲座 21---清凉月老师
《科学实证》讲座 21     2015年03月6日(P249—P253)
咱们开始吧,今天是元宵节,元宵节外面到处都是在放烟火的,大家听这个声音噼里啪啦,烟火也是非常好看的。但是咱们大家能够为了解决生死问题,不去追逐这世间的快乐,而能够努力的去实证,这说明我们大家将来到了天道以后,能够不被天人那种快乐所迷惑,也能够真正的去实证。就像过去人一样,有的人修行,修行到了天道之后,到了天道以后,有的修行人能到弥勒内院去听弥勒菩萨去讲,有的人到天道之后,就跟着外面的天道的境界走了,天道境界也是很热闹的。
等死的过程是个痛苦的过程,因此世人在等死中,会发明很多娱乐的措施去麻醉自己,逃避这种对于死亡的恐惧,这样就容易耽误实证,耽误生死。所以我们对于世间的痛苦其实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世间的快乐,世间的快乐往往能够让我们忘记了生死,世间的痛苦反而能让我们树立摆脱生死的决心和毅力。所以对于我们修行人来说,当我们遇见世间的快乐的时候,是最需要注意的,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世间的快乐,世间的痛苦,它的危害对实证来说并没有快乐大,反而是痛苦,能够促进我们培养这种出离心。
在《西游记》上也是这样的,西游记上看这个元宵节,同样是元宵节的,是放烟火,然后唐僧就是禅心大乱,禅心大乱就着魔。所以过去人用《西游记》写了一个一个的故事去警惕世人,把世人在修行中出现的这些问题,都在西游记里面用故事把它表述出来,以警醒世人。所以过去的人为了弘法也是用心良苦。
咱们接着谈吧,再看249页,(二)注意事项
1.只有在“静”中才能寻找到“自由物质”
物质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基础上,选择性思维是一种波动很大的思维状态,当然选择性思维具有一定的活动频率,频率低的时候和频率高的时候,这种波动性是不一样的。在频率高的时候称之为“动”;在频率低的时候称之为“静”;当然频率更低的时候是“专注的静”。所以从物质的角度上讲,只要我们想证入这种物质的境界,我们必须掌握“静”发展的层次、发展的过程。对于高级的物质状态,它是和“专注的静”对应的,随着由专注和静它们的比例不同,高级的物质境界分为很多很多的层次,也就是天道分为很多很多的层次,这个咱们上次谈过了。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不同的思维状态和物质状态它的对应的关系,当我们的心处于散乱的时候,也就是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的时候,在这里一定要掌握一个基本原理就是一切物质都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的。所以所谓的证入一个一个的物质层次,从本质上说全部都是在解决选择性思维的问题,一定要了解这一点,这是最根本的。掌握这一点之后,你就该知道自己该怎样实证了,只要我们还在这种物质的境界里实证,我们就是在选择性思维上实证,就是在调整选择性思维的。
选择性思维处于高频活动状态,就是我们平时的状态,就是散乱的状态,这种状态是和我们现在所见到这种宏观物质状态对应的,当选择性思维的活动频率越来越降低,这样开始进入静中。当然在选择性思维频率降低的时候,专注力开始逐渐逐渐提起,只不过这时候专注的成分不是非常强,静的成分比较大,这时候我们将能够发现微观物质,也就是说“气机”,发现这种状态。随着专注的成分越来越强,那么“气机”的表现形式逐渐逐渐趋向于“气团”,当“专注”的成分远远大于“静”的成分的时候,这时候开始形成“光”。
也就是说在这里我们要了解,选择性思维它的发展的历程和物质演变的历程,它们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
在微观物质方面,当相续性思维还处于比较明显的状态时候,因为相续性思维是个意识流,咱们说像水流一样、像瀑布一样意识流,所以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这时候在微观物质方面,就表现为气机,就是咱们说所表现出那个气流,气这时候呈现一种流动的状态,咱们这里很多的修行人都能够体验得到的,因为气流是个很低级的状态,是很容易掌握的,很容易发现的。随着专注力的提高,专注是作用于点的。因此物质方面(根据心物一体基本原理),物质就开始表现为气团,它表现为一团,就是一个气团,这是因为专注的原因。
当“专注”远远大于“静”的时候,也就是“静”的成分基本就已经很微弱了,但是还有,只是很微弱,“专注”完全占据了主导位置的时候,这时候就形成了光团。在形成光团的这个过程中,如果“静”的成分如果它不是非常微弱,它还能够发挥一定作用,这时候就表现为“弥散的光”,也就是由“弥散的光”向“光团”的发展过程中,也同样的是根据“静”和“专注”的比例去演变的,在这里“静”和“专注”这个过程的演变,从根本上说就是选择性思维的演变。因为所谓的专注也是选择性思维在发挥作用,是“制心一处”,咱们平时说的“制心一处”。所以在我们证入意生身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的抓住选择性思维,掌握它的演变的规律。
在这儿需要注意的是,尤其是气机的这个状态,它是“静”占据主导位置的,“静”是占据非常大的比例的,你想证入气机这种状态,你就必须在“静”上下功夫。要掌握两个要素:一是在静上下功夫;第二就是在那个物质上下功夫。比如说观呼吸,物质的现象,和物质的现象结合起来进行入静,这样就会发现微观物质。
在这儿我们需要掌握的就是,社会上比如说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能让自己的心处于恬淡虚无的这种状态的人,也能保持一种静,但是他们为什么发现不了气机?那是因为他们侧重于体验内在的精神状态,就是静的这种精神状态,他并不结合物质去体验,不结合身体、不结合呼吸,他仅仅是体验静的境界的美好。比如听音乐,他觉得很美好,心灵像清洗一样,看图片山水画的时候,他觉得非常非常的美好,他在侧重于体验美好感,他没有专注的成分,所以他根本发现不了气机。
而在发现气机的过程中是侧重于体验物质,在体验物质的过程中达到了静,但并不侧重于静,也就是说侧重于观察物质,也就是侧重培养对物质的专注。比如说我们观呼吸,是侧重于培养对呼吸的专注,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达到了静,但并不专门去体验这种静,静是这个状态的特征,我们并不去体验它,这就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一个侧重于物质,一个侧重于精神、侧重于思维,如果你侧重于精神的话,你将发现不了物质。所以对于我们来说,要侧重于物质。我们在这个阶段的目的是要掌握物质的演变规律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侧重于物质。
在观呼吸中,在入静的过程中,有的人搞错了,他在观呼吸的过程中觉得很美好,体验这个美好,体验体验慢慢的要么进入了静,较高级的静,要么就进入了细昏沉。他在体验内在的精神,他不是侧重于呼吸的,如果你侧重于呼吸慢慢慢慢达到静,你就一定能够发现这种气机状态的。如果你侧重于内在的精神,体验这种静美好,慢慢的你忘记了呼吸了,丧失了所缘。丧失了这种物质,丧失了对物质的体验,你将不可能发现微观物质。
这一点在道家里面谈了很多,好多经典里面都谈。所以我们一定要把这里作为一个重点,这是我们在观呼吸中,你想通过观呼吸去掌握微观物质,掌握物质的演变规律这是必须做到的,这一点做不到的话,是根本不可能去发现微观物质和掌握微观物质的。
在这里我们还需要了解的就是:“静”分为很多层次,这里的层次是由“专注”去划分的,它是和“专注”的比例进行对比,对比之后展示出一个一个的层次,从而体现了一个一个物质的境界。也就是我们说的不同的天道的境界,所以我们在这里就要了解,天道它是怎样划分的?它的本质是什么?建立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去一个层次一个层次划分的,只要我们能掌握这一点,就很容易去实证了。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的是,怎样才能证入专注的静?专注的静咱们刚才谈的,你不要侧重于精神,精神的体验,体验静,而是侧重于物质,在入静的过程中,只要你在专注的体验呼吸就行。由于气机这种状态它是相续性思维对应的一种物质状态,因此在体验气机的时候,我们要侧重于体验气机的这种相续性运动,而并不致力于斩断它的运动,如果你要是斩断呼吸的过程,你将错过这种这个阶段,证入禅定中了。你在呼吸的转接处用功的话,就住于禅定中了。所以在这里,我们体验呼吸的时候,一定要侧重于呼吸的这种连续过程,有这回事就行,千万不要在它的断裂处用功,在断裂处用功的话你就没办法。
基本的原理是什么?就是“气”这种物质是和相续性思维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因此我们在体验呼吸的时候,只能体验呼吸的相续性状态,而绝不能体验呼吸的断裂状态。
所以在这里就是掌握原理是非常关键的。因为在同一个观察对象,它具有很多特征,我们所看到的拿起一片树叶,随便在路边拿起一片树叶,拾起一片树叶通过这个树叶去入定的话,那么这个树叶就含有很多特征,它的不同特征将会把你带到不同的目的地,所以如果你选择的观察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你将不可能准确无误地证入禅定。
所以就是:实证第一个要高效,第二个要准确。如果仅仅是一种你觉得实证你很精进,也能够很快的达到很高的状态,但你能够准确吗?你能够准确地达到你要到的目的地吗?如果不能准确的话也不行。所以要想准确的话,就必须要掌握基本的原理。
当然你不掌握任何原理,按照过去人的经验,你也是这样撞啊,用这一生,今天摸索一条,明天摸索一条,也就是精进的实证,依靠这个经验主义,也能去把那天道的境界,一个一个层次的天道的境界一一经历,这样也可以。但是这样对于咱们大家来说,恐怕会出现很大的问题,因为什么?经验主义必须有过来人在身边指导,天天在你身边指导,这样才可以,要不然的话会出现很大问题。像过去道家也是这样的,必须有人在身边经常的跟着指导,像吕洞宾和白玉蟾,这都是必须有人在指导才行,要不然你是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对于我们来说大家都是自学的,所以就必须掌握原理,原理一定要掌握的非常非常的准确,这样你才能够确保不出现问题。
下面咱们接着再看,在249页下面,倒数第二段,然后我们在静中专注的体验变气机的变化,在体验中,持续不断地排除选择性思维的破坏作用。这个就是咱们刚开始说的,一切的物质都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在这个地方为了形成这种“静”,我们在体验气机的过程中,不断地排除散乱心(排除走神),排除它的干扰,为什么要排除它的干扰?因为观呼吸的时候我们用的是哪一个思维功能?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个思维功能,普遍性留意这个思维功能它的实证流程是什么?也就是它的实证规律是什么?也就是通过普遍性留意这种潜意识现象保持连续发展,一定是连续发展,只要它能够连续发展而不被打断,它就一定能够深化为潜意识专注,也就是我们说的欲界定或者禅定这种思维功能。
所以我们要了解,观呼吸的时候,在寻找这种微观物质的时候,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我们使用这种思维功能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它的连续发展,不能被有意识思维打破。因此观呼吸的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潜意识保持连续发展的过程。只要你能够使普遍性留意这种潜意思维功保持连续的运作状态,连续的发展,你就一定能够发现和掌握微观物质的演变规律。所以我们要了解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使用的是哪种思维功能?这种思维功能它的演变规律是什么?也就是它是怎样深化为潜意识专注的。
下面咱们接着再看,最终形成专注的静,形成潜意识专注达到与气机融为一体,也就是达到和气机保持心物一体的状态,这时候我们将发现气团这种物质。
在这里就是要了解,气团这种物质状态和气流之间的演变关系,气流是“静”大于“专注”,相续性思维比较明显;气团是“专注”大于“静”。这时候“静”虽然还没有完全退失,还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但“静”在这里发挥的作用已经是退居次要位置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够证入这种“气团”的状态。
从这里我们要了解,和社会上的那些修行法门对照一下,气功是在“气流”方面用功的,这是最低层次的,“气团”在道家里面属于丹,属于结丹的状态,它是相对来说较高的一个层次。从“气团”是很容易演变成“光团”的,从“气流”是不可能直接演变成“光团”的,“气流”这种状态它是和“弥散的光”对应的,我们要了解这一点,如果你想证入“光团”状态,你得不到“气团”的状态,就绝不可能证入“光团”的状态,因为二者不是一个物质层次的。
接着咱们再看,249页最下面,这里要注意专注的静和专注(高度专注)是有区别的,专注的静就是欲界定状态,欲界定就带有静的成分,是静的成分这种专注。我们说天道的境界,任何的。。统统都是建立在两种思维功能的基础上,也就是专注的静,。。。只不过专注程度不同,划分为不同的天道,专注指的是禅定中,禅定只有专注没有静,正因为禅定中只有专注没有静,因此禅定是不受外界影响的。而欲界定是不行的,欲界定有静的成分,大家在睡觉的时候,打瞌睡的时候,它容易受外界的干扰,容易被。。,也就是你现在。。。还具有静的成分,只有专注,那么外界的任何影响都绝不可能干扰到你,这就是禅定只有专注而没有静。所以我们要分析外界因素对你的影响,你自己是什么状态,如果你觉得外境对你影响,这就说明你处于一种静的成分比较大,这里我们要明白这一点。
我们接着再看,专注(高度的专注),是高级思维状态特有专注力,这就是指的高度专注,高级状态就是禅定,特有的专注力,它是没有静的成分的,如果能够培养起高度专注的专注力,证入高级的思维状态,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将无法体验到身体的物质状态,因为身体的物质状态是与相续性思维对应的,是在低级的思维状态中,。。。。18:28,如果你现在还能体验到气机,那说明。。。所以我们要从原理上明白是为什么?因为心物是一体的,思维状态是相续性思维状态,。。。。就绝不可能发现气机的状态,在这个过程中,他证入禅定中,没发现物质状态,人家证的那个发现气机状态了,因此是这样我们也要培养,专注一定是18:43,是建立在斩断相续性的基础上的专注,你想使用那种气机的状态,斩断呼吸的相续性,做到准确无误,。。。。。
下面咱们看,和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相对应的相应的物质状态,因此实证中也要培养专注,但这种专注一定是建立在静的基础上的专注,静的成分的专注,而不是高级思维状态,不是禅定中,彻底的、纯粹的、没有静的成分的专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证中不能观微观,不能观整体,不能斩断呼吸的相续性,也不能体验呼吸的转接处,只能体验它呼吸的整体美好,然后证入这种的气机状态。
看250页,2.在实证中对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
我们当前的这种思维状态具有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两种思维状态,我们必须使用某一种思维功能进行实证的,所以对这两种思维功能一定要掌握。这两种思维功能在物质这个状态是怎样使用的?第二重点谈的两种思维功能,在发现和使用微观物质的时候我们该怎样使用的?…20:9当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候,我们就处于一种。。。状态下,就能够和气相应,就能够形成有限自由物质,也就是那个气团,逐渐发现气团,因此我们必须使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
观呼吸是必须用普遍性留意这种思维功能的,在这里我们就注意必须掌握原理,这个上一节谈过了,呼吸是微观物质的功能,我们通过这个功能发现了物质,那么在观呼吸的过程中,我们使用的是普遍性留意这种功能,呼吸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他是不可能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的,在这个过程中,。。。因为静的情况发挥作用,在这里必须用潜意识发挥作用,逐渐使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形成潜意识专注。
也就是我们在实证中,要使某种思维功能,但是到最后的结果,也就是无论你使用任何一种思维功能实证,最终的结果都是把这两种思维功能合二为一,在这里一定要了解这一点,我们在实证过程中不用想,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合二为一?你不用管,你只管使用其中一种思维功能实证就行。在这个实证过程中,它自然就融合为一种思维功能,两种思维功能自然就融合为一种思维功能了,也就是有意识思维和潜意识思维融合为潜意识专注了。
下面咱们再看,这种方法符合观呼吸的基本原理,使我们寻找有限自由物质经常使用的主要实证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说观呼吸是佛教的一个基础法门,也就是佛教有两大甘露法门,一个是观呼吸,一个是不净观。观呼吸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在佛教还是道教还是其他的印度教等等等等,所有一切修行法门,观呼吸都是非常非常关键的,都是我们必须掌握的。
下面咱们再看,然而由于我们在生活中,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因此很多人在观呼吸中,同样习惯于在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这是错误的,是不符观呼吸基本原理的。这就是我们大家经常出现的问题,无论是南传佛教还是汉传佛教等等,经常出现这些问题,即使是大师级的人物也毫不例外的,但是由于出现这些问题之后,人都是很聪明的,经验主义有时候也有很宝贵的地方是什么?发现问题啦,有时候会想办法去解决,自己造出问题,自己还能把它解决,观呼吸中,本来必须是使用普遍性留意去观的,因为它不具有吸引力,但是习惯于使用选择性注意了,所以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他也会不由自主地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这时候就必须对呼吸进行设置,设置到什么情况下?设置到呼吸具有吸引力这才行,因为选择性注意只能作用于那些具有吸引力的观察对象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就是要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对选择性注意进行潜意识化改造,这样怎样改造?就是专注化的改造,使选择性注意能够专注于呼吸,这就对观察对象进行设置,设置到它具有吸引力,那么这时候,就可以使用选择性注意去实证了。
这就是说咱们以前举过例子,南传佛教一位大师,观呼吸的时候故意让这个腹部起伏,起伏很高,幅度很大。比如咱们的同志有的也是这样的,在观呼吸的过程中,对呼吸设置,设置成什么?设置成婴儿在呼吸,或者设置鼻子前面有这样一个小气囊,它在一张一吸一张一合的,一收一缩的,或者是观鼻腔这个地方有一个纸条一样,呼的时候这个纸条飘起来了等等,也就是这样设置,有的观呼吸的时候是查数字、数呼吸,数呼吸也是这样的,是对呼吸进行设置的。
世界上第一个实证的人不是这样实证的,因为他根本不会用这种功能,他根本不知道呼吸能引导到哪个地方,所以世界上第一个实证的人,是只使用普遍性留意去实证的,就是在清闲的情况下,有空闲的时候,悠然自在的时候,然后这样放松的,打着瞌睡观着呼吸,就这样自然而然成功了。所以我们要了解观呼吸的原理是什么?为什么后人是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需要怎样去做?了解这一个之后,我们就知道它的发展,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的时候,实证的流程和使用普遍留意是不一样的,使用选择性注意时候,侧重点在于对观察对象的设置,使观察对象具有吸引力,这样很快就会形成选择性专注,在这个过程中,是不用去管走神这个问题,注意力就侧重在这个观察对象上,只要你把观察对象设置的好,你就一定能够成功。如果你把观察对象设置的不好,你就绝不可能成功。
你就觉得自己观呼吸非常难,你觉得这个呼吸越观越难观,咱们好多人都是,本来是不观呼吸的时候,这个呼吸还是很自在,像常人一样,非常容易呼吸的,一观呼吸反而连呼吸都不会呼吸了,觉得呼吸越来越难,不知道怎么正常呼吸了,这就是你使用的思维功能有问题,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了,但这时候你没有对呼吸进行设置,你设置的不好,所以你就没办法观,如果你对呼吸设置的好,就很自然的观得到了。所以在这里我们就要了解,如果你使用选择性注意去观呼吸的话,应该怎样做,实证的重点是什么?最关键的地方是什么?
使用选择性注意观呼吸它的发展历程就是:选择性注意很快形成选择性专注,选择性专注在时间的作用下,时间延长,时间延长之后,就形成了潜意识专注,它是这样一个演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点就是对观察对象的设置,而不侧重于对走神现象的观察,不侧重于排除那些干扰因素,这和普遍性留意是不一样的。两个思维功能它的侧重点不一样,在观呼吸的过程中侧重点正好相反。所以我们了解在观呼吸中两种思维功能的使用,就能够掌握在观呼吸中的实证侧重点,知道自己该怎样去做,这样实证就非常的容易了。
举例来说,你用普遍性留意去观呼吸的,普遍性留意是作用于整体的,所以你用普遍性留意观呼吸的时候,就绝不能观呼吸的某一点,你不能观鼻腔在呼吸呀,还是腹部在呼吸呀,你只要是观整体在呼吸就可以,有呼吸这回事就行。比如说我们在观呼吸的时候,把注意力放在鼻前虚空,鼻子前下方的虚空,放在这里,然后你去体验呼吸,这时候你只要体验到有呼吸这回事就行,不要体验时鼻子在呼吸呀,还是腹部在运动啊!还是呼吸长、呼吸短,你绝不要体验局部,呼吸的局部,局部运动情况,绝不要体验局部,因为什么?选择性注意是作用于局部的,如果你现在体验局部的话,那就开始用选择性注意了,你将没办法把选择性注意放在鼻前虚空,你不由自主的就会脱离了鼻前虚空,所以原理是非常非常关键的。这个咱们在后面的章节中谈到观呼吸的时候还要专门去谈,因为这是在观呼吸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问题。
咱们再看251页,3.实证的标准
我们在发现和使用微观物质的时候,实证的标准是什么?实证的标准就是从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谈,能否达到和气机保持心物一体,也就是物质和思维的关系,就咱们说心物一体嘛,能否和气机保持心物一体是检验这个阶段实证是否成功的标准。
这在道家里面也谈了很多,谈到咱们说“意气相依”嘛,大家都听说过很多这方面的名词,听说了很多了,只不过以前都是从经验角度去谈的,不是咱们从那些经验中总结出一些理论,从理论上去谈,在这里我们要了解保持心物一体这样就可以了,了解它基本原理,在名相上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是本质都是保持心物一体,致力于和微观物质保持心物一体,因为什么?在当前这种思维状态用的选择性注意这种思维状态,一切物质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选择性注意刚开始是注意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我们一般的人都是用的身体宏观物质状态,选择性注意现在转而作用于微观物质状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要努力的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宏观物质状态转移向微观物质状态,致力于和微观物质状态保持心物一体,当我们能够和微观物质保持心物一体的时候,我们将完全丧失身体的宏观物质状态。因为什么?选择性注意不可能同时作用于二点的,只能作用于一点,所以我们拥有了微观物质状态之后,完全丧失宏观物质状态。
咱们接着再看,从思维功能这个角度上讲,能否把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融合为潜意识专注,是这个阶段实证是否成功的标准和关键。当然能否把选择性注意和普遍性留意这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这是所有实证法门都必须达到的。八万四千法门无论你用哪个法门,包括你是印度教或者咱们学道教的等等,统统都必须达到这种程度才行,达不到,融合不了一种思维功能是绝不可能成功。所以我们从思维功能这个角度讲,虽然我们有时候借助于物质进行实证,这是为了完成可操作性的,从可操作性这个角度,我们借助于物质进行实证,但物质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最终是必须完成这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一体的,完成两种思维功能融合为同一种思维功能,是一切实证的根本目标。借助于物质仅仅是一种工具,工具不同。所以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观气机,观呼吸啊!观气机和观树叶的飘落等等,它们仅仅只是工具不同,没有本质的区别,物质不同而已。
下面咱们再看251页,4.正确认识“调整气机”
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气的特征和基本运动规律是和潜意识专注相应的,如果我们能够稳定的处于潜意识专注状态,气机自然会按照自己的运行规律良性的运行,不会出现任何问题。因此我们要破除一种错误观念,我们往往错误的认为,经络是不通的,这种观念是根本错误的,错误的原因在于不了解心物是一体的,因此他们总认为是通过自己的艰苦努力才把经络打通,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这一点不了解的话,你总是在这样按部就班的实证。如果你了解之后,你的实证将会跳跃性的发展,这就是渐法和顿法它们是有所区别的,了解原理之后,你知道心物是一体的,在这个过程中,你甚至可以去跳跃性的去实证,以后再从高向下实证,这样你就会轻松的完成气机的这种发展过程。因为气机这个阶段是最容易出现静极生动这种现象的,因为气机是和静相应的,静是容易出现静生极动这种现象的,一旦出现静极生动,就容易出现问题,咱们说着魔嘛,那么最容易着魔的就是欲界定,就是欲定界下面,这些气机发展的过程,在欲界定之上,到禅定这种状态,他是不会出现我们平时说的很多很多的问题。凡是修行方面出现很严重的问题的,统统都是在这个阶段的。
当然从根本上说,禅定它也属于一种死水不藏龙的状态,但是它从身心健康的角度上讲,它是不会出现问题的,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但是在这个气机这个阶段,搞不好你就会出现身心方面很大的问题。比如说过去练气功的人,他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咱们群里也有人在这方面出现很多问题的,这是因为什么?因为这个阶段是静极生动,容易出现静极生动的,因为气是和静相应,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所以这个静极生动一旦发作的时候,你是根本就没办法控制的,它一定出现问题的。所以过去人说,修行如果没有指导,你不要随便修行等等,重点就是指这个阶段的,这个阶段会出现严重问题的。
咱们实证的目的是为了回归如来藏的,虽然从这个目的来讲,进入禅定并不是我们的目的。但是禅定不会出现像气机这个阶段的问题,禅定中它也是很美好的,身心啊,健康啊等等,都是没有问题的,与我们当前这种状态对比,禅定状态是没有我们当前这种状态的各种疾病啊,身心方面的疾病啊等等这些问题的。
所以我们对于气机这个阶段一定要注意静极生动这个问题,静极生动的解决就要侧重于在“专注”下功夫,只要你的注意力是放在“专注”上,静极生动就能得到最大程度的解决,如果你不是放在专注上,那就比较麻烦,你就一定要受它的支配的。这里说的“专注”,就是致力于和那种物质保持心物一体,和气机保持心物一体。比如说在道家里面你发现结丹,发现这个气团之后,接下来就是和它保持心为一体。咱们说意气相依等等,都是努力的和它保持心物一体。怎样和它保持心物一体?就是“专注”。不是说你现在告诉自己、暗示自己,我想和你保持心物一体,不是这样的,是通过“专注”。
你通过对气机的观察,就像咱们前面谈过的,你可以刚发现气机状态,比如发现气流状态的时候,你可以观气机在呼吸,它在运动,甚至你可以用柔软心去慢慢的引导,要慢,要用柔软心,这是在低级阶段是可以这样的,但是一定要用柔软心去做。如果你一定要去故意的去引导,或者是你应该指挥它等等,这统统都是错误的,一定会出现问题的,因为心物是一体的,它一切的问题全部都是因为你而引起,因为你的心是刚强心,所以会出现问题。
当你用柔软心的时候,这种操作能够使你保持逐渐逐渐形成一种“专注”,专注力只要能够逐渐逐渐形成,你就能够和它保持心物一体。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怎样去应用,只要你能够抓住了本质,你就可以自由的使用。
对于微观物质状态的使用并不是很难的,难就难在你不了解本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侧重点出现了问题。比如说观气机这个阶段,过去人告诉你,这个地方该怎样做引导啊,或者是观它在运动啊等等,如果你不了解原理,你就会用刚强心去,我要指挥你运动。比如说那个学气功的人,我要调动这个气机,怎样怎样去运动,这些都是容易出现问题的。
如果你了解原理的话,你就知道一点,一切物质都是为了诱导你的柔软心的,一切物质都是一个工具,它是把你的思维向更高层次诱导。所以在这里你就会用柔软心在缓慢上下功夫,慢慢地用柔软心,这样你将逐渐逐渐形成专注力。为什么会逐渐形成专注力?因为对于运动的状态我们往往能够形成专注的,我们对于运动中的物质,物质运动状态是能够快速形成专注的。
所以我们在发现微观物质的时候,你怎样才能快速的形成专注?那就是在“运动”上下功夫,而这种运动是建立在柔软心基础上的,并不是说建立在刚强心基础上的,只要你能把握这个要点,在你发现微观物质之后,你将能够快速的提高物质的层次,也就是能够快速的进入气团啊,光团啊等等这些物质状态。如果你始终还是在刚强心的作用下,你是“我见”非常重的,你总是说“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怎么怎么样,我要引导你,我要指挥你”,那你就麻烦了,所以在这里就是要掌握这些要点。
接着咱们再看251页,事实上它们所谓的努力,其实是不断调整自己思维状态,逐渐形成潜意识专注,而潜意识专注是和气机的良性运动相应的思维状态,因此,当他们把思维状态调整成潜意识专注后,发现气机通畅了,于是他们更加错误地认为气机本来不通畅的,也就是他们认为经络是不通畅的,把气机调整顺畅了,也就是大小周天打通,其实是借助气机的运行过程。
在这个气机的运行过程中,他发现了思维方面的问题,这样不断的解决解决。比如我们说气机从下丹田到尾闾关这个地方,比如说在动态中的时候,会出现两个小气团,这样在互相咬合,像小老鼠一样在撕咬,在撕咬的时候你感觉会有一种疼痛,但这种疼痛不是像平时咱们手上用刀子割了一个窟窿一样那种疼痛,它有一种美好感,在疼痛的过程中,非常的专注,但是同时它又有一种美好感,美好感是和柔软心对应的,所以是在柔软心作用下的专注。将来大家证到这个地方就会发现,你是非常非常专注的,而且还是柔软心的专注,体验的非常非常的细,瞬间就会像一股暖流,就像是火山喷发一样喷涌而出,这就是你的专注力达到了。
通过这个物质的运动,你的专注力达到了所以他会一下子出现这种美好的状态。因为咱们以前说过嘛,越是高级状态越美好,所以出现这种美好状态的时候是怎样形成的,就是因为你的专注力的问题,
物质仅仅是个工具。所以我们在这里一定要了解,一切气机的状态,全部都是工具,它就是诱导这个思维状态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要了解这个原理之后就知道,在观气机的过程中要把侧重点放在哪里?就放在柔软心,柔软心的专注。柔软心是潜意识的表现,所以柔软心的专注就是潜意识的专注。你不要说什么是潜意识,你还在搞啊!我要潜意识啊不要有意识,不用这样做的,只要你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安住于大悲心,安住于柔软心就行,因为柔软心就是专注,柔软心就是潜意识。
不要说咱们是为了解释的方便,所以使用了潜意识,结果你又被这个名词搞乱了,搞乱了你不知道该怎样发展这个潜意识,就是柔软心,在这里就掌握柔软心,无非是换个名词,因为什么?咱们前面在基础理论谈到潜意识在发挥作用的时候有一点是什么?爱心能够使潜意识发挥作用,因为爱心就是潜意识,它们是一回事的,潜意识就是建立在这种爱心的基础上的,建立在柔软心基础上的。
接着咱们再看,我们需要做的仅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证入这种状态,发现这种状态。这就像去旅游,旅游的景点本来就存在,我们需要做的无非是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达到那个地方。那个气团大小周天的通畅的那个状态,通大小周天那个状态本来就存在,本来就存在那个状态,我们怎样才能达到那种状态?你实证的时候无非是从下向上实证的,你是通过这种气机的紊乱状态去培养专注力,然后一步一步达到那个气机通畅的状态,气机通畅的状态本来就存在的。
如果你使用其他的方法,你可以跳跃性的发展,就是顿法了。你比如说你知道这个原理了,你不是侧重于这个物质,你的心容易调整,你会用一切的其他的方法这样调整,思维能够达到很高的程度,这时候大小周天的这个阶段是快速的就过去了,跳跃性的发展。
如果你是借助于光去实证的,干脆就不会进入这个阶段,而直接先从光实证,光实证之后,在从上向下这样去发展,这个过程就更容易去进行,比如说佛家在这个地方的时候,也出现了很多的方法,比如说观落日观,观光,比如说弥陀经的观法,观青色青光,他都是通过光的层次去证的,从光的层次去证的时候就容易掌握,因为光是具有吸引力的,我们都有向光性,它容易形成专注,只要你能够设置,设置的好,它就很容易证,当然设置的不好也是不可能,设置好证入光这种状态之后,然后反过来再去证,整个实证的过程就非常的轻松了。
在这里我们要了解,有的人就是被那个大小周天迷惑了,他整天都在这个大小周天上觉得很神秘啊!越是你觉得很复杂,因为咱们人都习惯于一点是什么?我们人间毕竟是一种苦道,苦道都是复杂的事物,复杂的事物才苦的,简单的事情都是不苦的,因为简单的事情快乐,天道都是很简单的,不像世间的人这样都是麻烦得很,所以很苦的,很苦很复杂。你习惯于复杂了,所以你听说大小周天了,然后运行,大小周天那样复杂,你也听这个你觉得越神秘,这个东西肯定是真理,那么复杂。但是人家告诉你一个简单的方法,比如说释迦牟尼佛告诉你观青色青光,然后观极乐世界的水底的流沙,或者告诉你落日观,他这样告诉你,你觉得很简单的,其实是咱们说大道至简,真正高级的方法都是很简单的,不是复杂的,凡是跟你说的复杂的方法,统统都是为了纠正错误的,只有纠正错误的方法才是复杂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一点,了解这一点之后,你也不会轻视佛教了。你不会说释迦牟尼佛写的书太简单了,咱们好多人都是这样的,他整天在一边学佛教还整天在说,搞这个大小周天这一个怎么怎么样,这个心总是稳定不下来。
接着咱们再看,这种错误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在观察气机运行情况而调整思维状态,他们是通过这个交通工具,通过这个工具去达到专注的,他们怎样使思维达到专注?就是通过这个工具,工具不一样了,我们总是被这个工具迷惑。也就是说他们培养潜意识专注的方式有问题,这是导致他们认为经络不通畅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们不得不通过调整气机,培养潜意识专注的根本原因。
如果我们能够使用其他方式培养潜意识专注,比直接证入高级思维状态,这样就能快速的使用潜意识专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将发现气本来就是通畅的,本来就具有气机通畅的状态,也就是大小周天本来就是通畅的,本来具有通畅的状态,我们所需要做的仅仅是使用什么样的方式证入这种状态,发现这种状态。这就像去旅游一样,旅游景点本来就存在,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到达那个地方。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第一,由于心物是一体的,因此物质状态和思维状态是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只有与潜意识对应的物质才是有限自由物质,也就是说,有限自由物质就是气团了,道家的丹了,只有和潜意识专注对应的这种状态,才是有限自由物质状态(气团状态)。在这之前的气机的状态,气机就是气流的状态,气流沿着大小周天运动的这种状态,它统统都是一个过渡的状态,这个过渡的状态它主要完成的任务是什么?就是为了诱导你的思维逐渐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在这个过渡的状态中出现的一切的问题,全部都是因为思维,是你的思维出现问题,无非是我们借助这个气机运行的过程发现思维方面有问题,然后改变它。
思维方面什么样的问题?因为气机是和潜意识对应的,通过气机的运动出现的问题,气机出现的这些问题是和潜意识散乱对应的,潜意识有潜意识散乱、潜意识专注嘛,它是和潜意识散乱对应的,也就是和我们修行人说的习气,各种习气对应的,什么叫做习气?就是潜意识的散乱,潜意识的散乱在物质方面的是什么表现?就是气机的紊乱,这一下马上就明白了,就是气机的紊乱,我们反过来无非是通过气机的紊乱,运行大小周天啊,调整气机啊,气机紊乱的过程,通过气机这方面出现的紊乱、不美好这些痛苦的现象,我们反过来发现了思维方面,也就是心,佛教心地法门嘛,心方面的潜意识散乱,也就是习气,各种习气,然后破除了习气。所以你可以看得到,调整气机的过程,大小周天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就是破除习气的。
有的人说,我不需要通过这,在平时生活中你也能够破除习气。这个是根本不可能的,真正的破除习气,那是需要经过严格的实证才行的,不是说你现在想破除习气就破除习气的。因为深藏在潜意识深处的这种习气,我们是根本发现不了的,不经过严格的实证,你是根本没办法解决的。所以通过气机这种工具,像放大镜一样把习气放大了,把潜意识散乱放大了,我们就逐渐的破除了潜意识散乱,破除了潜意识散乱之后,就只剩下潜意识专注了。
所以通过气机,我们破除了潜意识散乱之后,只剩下潜意识专注,潜意识专注是和气团对应的、是和光对应的,所以我们将证入气团状态,证入气团状态之后,它标志着你的潜意识散乱基本就破除了,接下去就是一个稳定的过程,刚破除的时候你还不是非常非常稳定。然后你再稍稍经过一段时间,这个非常稳定,稳定了就和这个气团保持心物一体了,稳定的心物一体,一旦保持心物一体,你将快速的证入光团的状态,这就是气团发展过程的基本原理。了解这个原理之后有一个好处是什么?我们能把实证的侧重点放在思维方面,把气机当做一个工具,当着一个放大镜,通过这个放大镜找到我们思维方面的问题,从而破除潜意识散乱,破除习气,破除之后我们将证入潜意识专注,证入潜意识专注之后也就完成了对微观物质的发现和使用,因为潜意识专注,对应于气团和光团这个状态的,只要我们能证入潜意识专注,那么将很容易掌握气团和光团,掌握这两种物质状态它们的演变规律。
我们再看(2)培养潜意识专注的两种方式:一种方式就是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先从思维方面,侧重于思维方面证入高级思维状态,培养潜意识专注,然后这样我们再反过来再证的时候就很容易了,比如说有的同志觉得光团不容易证,那是因为你从低向上证的,如果你直接证入禅定或者回归如来藏,在以后的实证中,你将很轻松的发现光团,光团是很简单就可以发现的,只不过你是从低向上证的,所以你觉得非常难,非常不容易的,但只要你是从高向下证的,光团是很简单就会发现的。第二就是借助物质(气机),培养潜意识专注,气机是一个工具,借助它去培养潜意识专注,借助气机培养潜意识专注就是从下向上证,它是逐级的向上证,直接培养潜意识专注,通过其他方式,比如说证入禅定啊,或者是直接证入如来藏,去培养潜意识专注,那是一种跳跃性的发展,这两种发展方式,在道家里面,它属于一个两派的,一个全真派的,一个就是以前的传统的,道家传统一派就是,就是从低级向上证,是两派的发展方式。佛家的他是用的第一种,就是直接证入高级状态,证入高级状态之后,证入光团状态,然后再去得意生身,因为光本身就是意生身,光团就是意生身嘛,所以在佛教的经典里面我们也可以看得到,也就是“一颗圆光含万象”,这个好多诗里面都有,过去人写了很多的,都是讲的这个光团,因为什么?光团就是意生身,我们要实证,我们要成佛,就必须完成意生身的问题,也就证入八地解决意生身问题,意生身解决不了,是不可能成佛的,成佛的任务你是完成不了的。因为作为佛来说,什么叫做佛?就是大自在,不被一切境界束缚,如果你是能够被某种境界束缚的话,那叫什么自在?你要想不被一切境界束缚,你就必须拥有即一切相的能力,不仅仅拥有离一切相的能力,离一切相的能力只是完成第一步,就是初地,完成了八地之后将拥有即一切相的能力,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得到,成佛的主要任务,需要经历的阶段是什么?
下面咱们再看252页,(3)气机具有紊乱状态和有序状态,这种有序的状态是本来就存在的,我们不需要向做化学试验那样,创造出来一种东西,创造一种物质状态,这就是说我们这种物质的过程,我们现在在低级阶段,高级阶段本来就存在,我们不要说用发明创造的观念去做,用发明创造的观念做,就像做化学试验那样,去创造一种东西,那就是条件的叠加,你会不断的叠加进去很多条件,如果你知道本来就有,我们现在需要返回过去,那么用的方法是什么?就是破坏,不断破坏条件,慢慢的回去,回去的过程是什么?是还原的过程,像做化学试验那样,所谓的修行其实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
下面咱们看,由于气机是和现在这种相续性思维相应的,因此是在通过调整气机形成潜意识专注的过程中,我们必然会受有意识思维活动和静极生动等规律的影响,从而导致整个实证过程非常曲折、非常的艰辛,也就是说整个实证过程,为什么要出现好多好多问题,你觉得很艰难,那就是因为这个问题,就是有意识思维它的干扰,和静极生动它的影响,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你觉得你的实证不能随便实证啊,怕着魔,着什么魔?魔就是这儿,就是有意识思维和静极生动这些问题,这些问题你认识到了,就不会再着魔了。所以任何事物,你越不认识的话,你越觉得它很神秘,越觉得这个问题很可怕,你把他都认识到了,他就没什么可怕了。就像做化学实验一样,你做一次失败了,你不去找原因,你总是担心这种失败,下一次你还会失败的,失败多了你就会恐惧,产生那种害怕的心理。反过来,如果你认识到了原理了,找到问题了,一下子就成功了,就不可能再去担心了。
这个就像我们实证中观腿疼一样,腿疼在最关键的时候,也是最疼的时候也是最关键的时候,但是最疼的时候,很多人往往受不了,因为心散乱,他不是专注的观腿疼,而是在逃避,像对待一般疼痛一样去逃避的,我怎么才能不疼,不疼就下坐吧,下坐能不疼,他就这样去逃避的,这样逃避的话,结果他下坐了,下坐确实不疼了,从此他就害怕那个腿疼了。反过来如果他不下坐,也不去逃避这个疼痛,而是专注的去观这个腿疼,通过腿疼使自己的专注力和柔软心越来越强,瞬间他将不再疼,而且非常美好,他将体验到疼痛之后的美好,这样就树立了很强的决心,下一次他将不再害怕疼痛,反而怎么样?他会喜欢那个疼痛,疼痛来了他就专注地观、专注的观,他知道疼痛之后是美好,痛苦之后是美好。所以他就拼上命的去观,向往快乐是人的本能,在这种本能的作用下,他就专注观、专注观,于是又一次瞬间突破了,就这样多次的突破,腿疼就再也不会出现了,也就身体问题解决了。
所以对于我们的实证来说,一定要了解在实证中,其实有一个一个关键的界面,关键的点,非常关键的,在这个关键处,你要是没有那种决心和毅力,你这一生是肯定不可能成功的,佛经上说修行是大丈夫的事情,也就在于这里。我们看过去的修行人,好多人成功是因为他们有很大的决心和毅力,其中有的人,甚至就是军人,释迦牟尼本身也是军人的,释迦牟尼佛当年也是比武大赛中是武士嘛,武士也就是军人,过去的武士都是军人,所以我们看我们的佛陀也是军人,所以我们就学习佛陀,学佛陀学什么?学军人,具有军人的素质,不要动不动就投降了,动不动就投降了,那你永远也不可能成功了。所以在痛苦中,就是用那种绝不投降,打死也不会投降,用这种观念去实证这才行。只要你能用这种观念去实证,再加上你善用其心,当遇到这种痛苦啊,腿疼啊等等这种痛苦的时候,你能够观得住,善用其心知道该怎么去做,你将得到快乐,疼痛之后得到快乐,痛苦之后得到了极大的快乐,世间的快乐是比不上的,得到极大快乐以后,从此你将不再害怕这种痛苦,你将很容易成功了,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一点。
下面我们再看,5.如何对待实证中的美好境界
在气机的有序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美好的境界,但无论遇到多么美好的境界,我们都要明白,根据心物一体的基本原理,我们此时一定仍然处于相续性思维的状态,也就是只要处于气机的状态,我们在理论上要明白,气机是和相续性思维对应的,心物是一体的,它是和相续性思维这种状态对应的,所以它无论多么的美好,我们将仍然处于相续性思维状态,了解这一个之后,我们就知道,怎样使用物质境界和怎样使用思维状态,不被任何一种思维状态束缚,能够自由的使用各种状态,也就是我们说的获得大自在,获得这种自由的状态,物质的自在,不仅仅是通过证如来藏能够获得思维上的自在,我们还要通过掌握自由物质获得物质的自在,掌握自由物质就是得意生身获得物质方面的自在。
我们接着看,同时一切物质现象都是错觉,都是根本能量的波动形式,我们体验这种物质状态和物质运动规律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使用这些物质状态,而不是以只为最终目的的。也就是说虽然六道如幻,但我们要掌握这种幻的规律,如果你掌握不了的话,你还会被它束缚。用过去人说的话就是“掌握那种空性”,掌握空性就是获得咱们说的那种神通自在,你拥有了这样的能力了,一切物质的状态都无法束缚你,这个能力也是我们必须掌握的。当然你会说,我们不要讲那个神通,这是为了破某些人执着神通的,因为神通是一种幻化的,是一些虚幻的物质境界的。但是虚幻物质境界你没有证到的时候,它就是真实的。就是像走在大街上,一条狗出来咬你,这是幻化的,但是对你来说它确实是真实的。所以对这些境界我们也必须去掌握,也必须拥有这样的能力,我们平时说不要去谈那个神通,不要去追求神通,目的是告诉你,要回归如来藏的,也就是先具有离一切相的能力。但是成佛的路上我们还必须具有即一切相的能力,也就是说这些神通的能力还必须掌握的,全部掌握的,一样都不能少,你觉得释迦牟尼哪一个神通没有,没有他就不叫释迦牟尼,所以说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对于这些事情我们一定要科学的对待。
接着咱们再看,6.不能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气”是和潜意识相关联的物质状态,因此气机的运行过程,始终是在潜意识的作用下进行的,而潜意识容易受到有意识思维活动干扰,是最容易受到选择性思维干扰的,也就是有意识思维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这里重复的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讲的就是什么是有意识思维?什么是选择性思维?就是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讲的这个对照关系的,咱们群里也是好多也是心理学方面过来的人,你要跟他说有意识思维,在应用的时候不好应用,必须说到那个选择性思维的高频活动状态,这样在实证中的时候好应用,容易掌握。
接着咱们看,因此气机的运行过程是不断排除有意识思维活动过程,不断排除选择性思维的过程。随着选择性思维的排除,选择性思维的这种高频活动状态,排除的时候是高频活动状态,随着选择性思维这种高频活动状态,它的排除、它的解决,潜意识专注将逐步的形成,这时候我们就能寻找到更为高级的自由物质,这就是选择性思维从有意识思维这种角度去谈。然而由于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状态中已经形成使用选择性思维的不良习惯,这种习惯也能形成潜意识,而潜意识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形成潜意识专注这种过程,是比较曲折、比较漫长的,是渐进式发展的,这就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才能够逐渐形成一个新的良好习惯。这也是在实证中,“突破容易,巩固难”的根本原因。
有的人在实证中也能够突破,但突破之后,他觉得没办法巩固,有时候突破了,有时候又不行,他不能确保每次打坐都能证入高级状态,证入禅定中或者欲界定,他不能保证每次打能很快的都能证入高级状态,他觉得这个比较难,这是因为思维习惯的原因,我们平时已经习惯于使用这种有意识思维了,所以对那种潜意识专注状态,我们没有形成习惯,这就需要我们在突破之后,还要继续精进努力,获得那种高级状态的潜意识专注那种习惯,也就是说要从习惯于使用有意识思维转为习惯使用潜意识思维,无非是完成这种转化。
所谓的实证其实没有什么其他的,就是完成这个转化。但是一种习惯的形成,和一种习惯的破除它是很难的,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你会觉得实证的过程是反反复复的。其实这个反复的过程就非常对,科学就是这样的,你从一种习惯转为另一种习惯,它必须经过这个反复的过程,所以我们不要害怕这种反复的过程,在这种反复的过程中我们将会形成另一种习惯,形成使用潜意识专注的习惯。
我们需要解决的无非就是在这个转换的过程中,怎样让它比较容易、比较快乐。也就是操作上比较容易,在体验方面是比较快乐,这就需要借助工具,工具选择得好,实证比较容易、比较轻松、比较快乐,这些工具包括咱们刚才谈的这些物质的手段,必须借助这些物质的工具,比如说气机啊,或者你选择其他物质的观察对象,比如说青色青光啊!弥陀经上这些观法等等都可以的,物质选择的好,也就是观察手段选择的好,也就是工具选择的好,工具选择的好,你的实证将变得很轻松、很快乐。要不然你的实证,将是很艰难,很痛苦的,你的实证的过程效率很低,而且是一种痛苦的实证。
从根本上说实证是一个很快乐的过程,因为不快乐我们就没必要实证了,世界上第一个实证的人就是在快乐中进行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掌握原理之后,机动灵活的设置适合自己的实证方法,方法咱们说八万四千法门,其实这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他只是告诉你,方法非常多,是因人而异,是非常灵活的,他告诉你就告诉你一个这样的目的,不是说告诉你八万四千法门,一个法门一个法门的列出来,用一张纸把它列出来,一个一个寻找适合哪一个,不是这样的,你要那样就叫机械主义了,太机械了。佛教的实证是非常灵活,非常自在的,所以我们才称之八万四千法门,这八万四千法门的含义就告诉你,你可以自己创造一些方法,只要你掌握原理,掌握原理之后,就可以自在的去实证。
什么是最好的方法?适合自己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而适合自己的方法必须经过你的摸索,而这种摸索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上、原理的基础上,不是说是你是瞎碰啊,这样碰啊碰啊碰啊,这就容易出现问题,咱们今天佛教的修行界也是,今天出现一个方法,明天出一个方法,大家都在这样。今天听到一个方法然后大家开始流行,流行这个方法,这就像流行歌曲一样,佛教也是刮起流行风,就这样流行,流行一段不行,不行再流行一种。所以现在佛教的修行不叫“修行”,不叫做实证,而叫做“流行”,把修行变成了“流行”。为什么出现这种现象?那就是不了解原理,完全在经验主义的作用下,哪种方法来了不是说先分析这种原理是什么?这种方法原理是什么?按照这种原理这种方法适合不适合我,你没办法判断,所以就只能跟着这个风,跟风了,跟着风飘来飘去的。
咱们再看,7.物质的衔接
有限自由物质也就是气团和更为高级的物质,也就是光团,他们都属于自由物质,但他们之间毕竟有一定的区别,就是气团只能在体内运动,有限自由物质只能在体内运动,因此为了更为熟练的掌握各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衔接,我们需要熟悉这两种物质状态之间的转换,这就要求我们在摆脱身体束缚后,要重新回归身体,使用身体,使用身体的有限自由物质状态,这个过程需要反反复复很多次,直到对物质的衔接非常熟悉,能够随心所欲的使用和摆脱,和随心所欲的重新使用有限自由物质,重新使用气团这种状态。
这个有道家知识的人可以一下就看懂,没有道家知识方面的人你觉得不容易看懂。你证入光这团这个状态之后,也就是出阳神状态,用道家的话就是出阳神的状态,佛家是证入意生身状态之后,还要反反复复的,反过去去使用身体,使用身体的微观状态和宏观状态,就是使用身体这个过程,把这个光团的状态和身体的气团的状态、宏观物质状态这个路,搞得非常非常的熟,反反复复很多次,这样你就掌握了物质之间的演变规律。因为,毕竟我们刚开始发现气团的状态,光团的状态的时候是不熟悉的,所以在真正掌握之后,必须要反反复复的这样进行,反反复复这样进行之后,你将熟练的掌握各种物质状态的使用。
将来你看道家的书的时候,在这个阶段你对照一下,谈的就是这个意思,要完成物质之间的衔接,要不然你看道家的书的时候,出阳神(光团)状态形成之后,还要在身体里面反反复复来回几次,你不知道这是在干什么的,这是为了完成熟悉各种物质状态的演变规律,去掌握物质之间的衔接,就是物质之间演变规律的,就是掌握这个规律的,没有什么其他的神秘的,非常神秘的地方。咱们以前说过一句话,佛没有什么秘密法可言,如果你觉得佛还有什么秘密的话,那叫谤佛,对于佛法来说没有什么秘密的。同样的,在物质的使用方面也没有什么神秘的,无非就是完成物质的衔接,物质的演变,掌握这种演变的规律。
下面咱们看253页,8.注意解决“静极生动”的问题
当我们处于“专注的静”中,身体方面会发生各种美好的反应,美好反应纷纷展现,比如说周身的舒适啊、酥软、皮肉跳动啊等等,这种美好的现象最容易刺激选择性注意的猎奇心理,使选择性注意重新活跃起来,这就产生静极生动形象,这就是在物质的发展过程中,静极生动现象是我们始终必须注意的。为什么是这样?在原理方面一定要了解,你现在是在掌握物质的演变规律的(得意生身就是掌握物质的演变规律的),而一切物质都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上的。因为只有选择性思维形成之后,才形成了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因此一切物质都是建立在选择性思维的基础之上的。
而选择性思维在这个阶段,它就表现为高频活动状态和低频活动状态,高频活动状态就是散乱“动”,就属于动,低频活动状态就是“静”,在选择性思维没有破除的时候,选择性思维就不断的在这各种活动状态之间来回的调整,除非你破除选择性思维,破除了选择性思维你就证入禅定中了。因为只有在禅定中的时候,这个选择性思维才伏下来,不再怎么活动了,这是禅定中伏下来,你想彻底的破除选择性思维,从根本上破除选择性思维,那必须回归如来藏。因为什么?因为选择性思维是建立在执着心,是执着心的一种功能,是执着心的表现形式,而执着心是建立在“心动”那个过程形成的,所以你必须破除执着心回归如来藏。这样你才能从根本上破除选择性思维。但是在禅定中,选择性思维可以暂时不发生作用,就是咱们平时说的执着心被伏下来了,选择性功能不发挥作用了。
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不发挥作用了,因此高级禅定状态是不见物质的,只有思维的,只有观念,一个一个的观念思维的,所以当你听说高级思维状态只是观念,没有物质的时候,你应该从理论上明白,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伏下了,不发生作用了,因为选择性思维形成了观察与被观察的关系,而物质正是观察与被观察关系的描述,破除了选择性思维,选择性思维不发挥作用了,那观察与被观察关系将没法形成,这样物质将没法形成。
所以在这里,我们要了解这个原理,了解原理之后,你再去看佛教的经典的时候,很简单就掌握了,佛教的经典是一个理论体系贯穿下来的,你抓不住根本的时候,你总是在那个相上去奔波,把它作为一种知识去记忆,这个阶段佛经上怎么说?怎么说的?你掌握理论之后,就一下子就明白佛经上为什么这样说,然后这个体系是什么样的?你马上就明白了,这个判断力就会增强了,要不然的话你有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因为佛教的经典太多了,需要一点点记忆,记忆量是非常大的,了解了原理之后,这个体系其实是非常非常简单的,很简单就能够掌握了。
在这里要注意是静极生动,静极生动就是选择性思维从低频活动状态进入高频活动状态。为什么会出现静极生动?那是因为选择性思维在发挥作用,静极生动的背后的规律就是选择性思维,是它在作怪的。静极生动这个现象在物质方面表现为,比如说大家在实证过程中得到酥暖或者气机这种状态,很美好的时候,当静极生动现象出现之后,由于丧失了这种美好的境界,这时候很有多人会追求,他继续会追求这种美好境界,追求这种美好境界他强迫自己去打坐,于是就会出现燥热,燥热、汗出这种现象,这在道家里面叫漏丹或者什么,很多这方面的名词,掌握这一个之后,你知道是选择性思维开始进入高频活动状态了,这时候你就可以说顺应它的活动状态。
也就是两种解决办法:一种是顺应它的活动状态,起来活动、活动,就让选择性思维进入高频状态吧,然后起来活动活动,因为动中就是选择性思维高频活动状态,起来散散步,看看书,总之做一些悠闲的事情,让自己先动起来,或者你拜佛也行,拜佛绕佛等等,经行都是这个目的,都是为这个目的服务的,让自己进入动中。进入动中之后,经过一定的活动,活动之后,又会进入动极生静,动极生静的状态,当动极生静形成之后,因为动极生静是因为潜意识开始发挥作用了。
所谓“动极生静”就是:有意识思维慢慢慢慢的退居次要位置,潜意识思维开始占据主导位置了。你就顺应这个规律去进行实证。所以我们说利用打瞌睡的时候,你感觉到疲劳的时候去进行实证,你感觉到疲惫了去进行实证为什么?因为潜意识开始发挥作用了,所以这时候实证效率是非常高的,而在静极生动的时候你再去实证就很难。当然在静极生动的时候,你比如说,你发现在实证中很美好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要退下来了,但是这时候如果你方法掌握的好,原理也明白,你会善于使用方法的话,你很快就会解决选择性思维,你又升上去了。所以说当静极生动的时候,究竟是起来活动啊,还是继续进行实证,这取决于你能不能掌握原理,能不能使用很好的方法,主要取决于这方面。要不然你就必须起来活动,这一点在道家里面也是非常多的,谈得非常多的,出现了这种现象之后,静极生动的现象,出现燥热啊等等,出现这种现象的时候,立即起来活动,这在道家里面用的名词,大家应该很熟悉的,活子时啊,反正这方面道家里面多得不得了,可以说是每个经典里都有,比比皆是,封固啊等等,这方面太多太多了,你到时候把那个经典再详细看一下,这个咱们就不再一一去谈。咱们将来网站上专门开辟一栏,专门把道家的这些经典放上去大家看一下,看一下,然后有利于在学实证学的时候对照一下,对照一下你就能够在以后的实证中去掌握了。
下面,反之如果我们不是顺应选择性思维的这种客观发展规律,而是继续强迫自己去实证,勉强追求美好的境界,那么势必将出现发热、汗出等烦躁的现象,这种情况对实证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及时的克服,怎样克服?就是刚才说的两种方法,要么你起身活动,经行啊、拜佛呀、散散步啊、看看书都可以,总之是使自己动起来,动起来之后,让它发生动极生静,也就是我们有时候拜佛,为什么要拜到微微汗出,微微汗出的时候,你感觉到疲劳了,这时候潜意识又重新发挥作用了,发挥主导作用了,这时候再去实证就很容易。
第三就是实证流程,253页实证流程,实证流程咱们下次再谈吧,今天又快到10点了,咱们大家都早点下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解读5 ┃ 东海龙宫得金箍棒
【11】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2014年7月4日
疾病治疗与观呼吸2014年6月27日
【1】思维本体学基础理论2014年6月9号
思维现象基础研究_讲座10(P126~P147)
思维本体 科学实证5和6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