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式太极拳解析——雷世泰


人从日常生活的常态转入练拳的状态要有一个过渡,一个接口,这就是无极式。在此把心理和生理状态都平和顺畅地转换过来,故决不是随便一站就算的。作为开始进入练拳态的预备式,一定要把自己调理到心平气和,呼吸顺畅深沉,全身从头到脚都在放松的前提下进入各自的状态,节节贯穿,把自己的轴树立起来。孙式拳是一轴到底,轴的形成就从无极式开始。前面说过,事实上从头到脚是不可能真正成为一根直的杆的,但经过了意念的整合,经过抽象和模糊的处理,在功能上就形成了一根轴。此轴立于地上,如平地立杆。而我们的经验是,杆是立不稳的,只有插进地里才能稳,立在地面上就得不断调节以维持平衡,无极式就是练的这两种能力。人如杆,立于地上,是要摆动的,如何摆,向什么方向摆,是不确定的,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让身体自发地调节重心使之摆而不倒。这个过程最好不要大脑控制,随感而发,随机应变。一开始可能做不到,还要主动去控制一下,随着站桩的进步,身体自发随机调控的能力会不断加强,这一点很重要,其反应速度要比通过大脑快得多,这在实战中就是胜人的能力,所谓“意在人先”,并不是脑子想得比别人快,那样根本来不及,而是手(或身体的任何部分)感觉到了就本能地作出反应,“感而遂通”——手(或身体上)的感觉也。“无意之中是真意”——前一个“意”指的是大脑的意识,后一个“意”是正确的反应动作。简单说,无极式是练杆的感觉,把自己立成一根杆,一根有机整体的杆,然后再练这根杆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稳稳地立在地上。谈到稳,脚的感觉就不能不提。重心是收在脚跟上的,但脚掌脚趾也不能闲着,脚趾既不能用力抓地,也不能不抓地,而是要轻扣,让全脚紧密地贴在地上,就像吸盘一样最好,这才是无极式最要练的。

无极式的规矩:顶头(头向上放出而不可僵硬),竖项,含胸,拔背,------,一如“九要”,没有新鲜的。腿直立不可弯曲(但也不可僵直,尤其胯膝俱要松开),整个姿势如同立正,重心收在两脚跟的中间,尽量后收,收得越好杆越整。脚趾不可用力抓地,轻贴于地。松肩,臂和手自然下垂。腰挺住,胯松开。此式外形上与立正相似,但立正要求挺胸收腹,这却是内家大忌。关键是挺腰(又叫塌腰)而不是收缩腹肌,腰挺住了自然也就把腹带回来了。站无极式,头顶住,腰挺住,基本就没有大问题。我们形容一个人有精神常常用“腰板挺得直直的”的话,而与之相反,则是曲背勾头,腆腹哈腰。习武的人若挺着个大肚子,大腹便便,即使外行看了也会觉得不是那么回事。但无极式的挺腰与拳中要求的塌腰还不是一回事,“九要”中别的都可以在无极式中找,惟有塌腰,无极式是无可奈何的(注:无极式不可能作到真正的塌腰,也就是整个脊椎成为完美的拱形,因为直腿不屈膝松胯的前提下,腰是做不到完全塌住的,充其量只是部分做到)。所以,只站无极式不行,它只不过是一个式,而不是一个桩,不能当站桩来练。

站无极式一般要求眼睛平视,在正前方找一个点,盯住看,不是向外看出去,而是向内吸进来,这样能锻炼眼神。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闭目养神法,尤其在晚上夜深人静时,四周光线很暗,反正也看不清,不如干脆闭上眼睛采用“内视法”,这样另有一个好处是睁眼所无:人平衡能力有很大一部分是靠眼睛来做的,把眼睛闭上,就全靠身体的感觉来维持平衡了,这样对于平地立杆的锻炼更大。附带说说,小时候我爷爷曾经对我说过,最好在晚上找个没人又没光的黑地方去练拳,这样对身体的平衡调节能力锻炼大。我照着去做,一开始摇摇晃晃像喝醉了酒,站不稳,平时打得极熟的拳竟然找不到感觉,浑身上下不自在,不听使唤,这都是眼睛不再管平衡了的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慢慢习惯了在黑暗中练拳,再到亮处竟然浑身清爽,有如神助。这才体会到老辈人说的“晚上练,白天用”的意思。所以,在黑暗中站无极式,或闭眼站,也会有意外的效果。三体式也同样。

无极式站到什么程度算行?这就像其名:“无极”,没有标准。就无极式本身来说,初级阶段应把身体这根杆树好,轴形成并立稳;再进一步,是提高这根杆本身的质量,增强刚性与弹性的力度,增强立地的稳定性,杆内似乎有物质(不敢说一定是内气)在向下流动,像水银一样,下面的密度越来越大,上面越来越轻,脚也越来越变大,变厚,而且就像皮肤一样粘贴在地上,到最后整个人有“不倒翁”的感觉,无论杆怎么晃,根不动,倒不了,也可称之为“墩面口袋”,一袋面,立起来墩,越墩下面越瓷实,上面越轻,人体内的气也像口袋里的面粉一样,在向下沉;再往下站,要把身体这根杆站粗,站成球,站成塔,站成山。孙式三拳最后是三个球:形意是钢球,八卦是钢丝球,太极是气球,但起点都在无极式,先找出球意球感来,然后再找三种球的不同感觉。说这些只是后话,在无极式中能够把轴立好,就算成功。要找球意,还是腰塌下去,胯松下去,腿弯下去,气沉下去更容易一些,这也是为什么要把重心坐下去练拳,而没有人直着腿练拳的原因。

无极式固然重要,但不可绝对化,它不是万能的,它还不是拳,只不过是练拳的一个开始预备动作,站好了无极式也不等于就会拳了,否则前辈们何必花那么多心思去创编拳路拳法呢?

——————————————————————————————————

2、我原来其实是不站无极式的,小时和年轻时都没站过,只是这些年来不断有人问,我才关注了一下,发现这是个不能避开的问题,在老先生们的书里都从无极式讲起,我自己写书也得从它开始,这也对,练拳总得有个开头吧?那也只能从无极式起。为此,我专门拿出时间来站无极式,看看到底能站出什么来。我一般是在晚上临睡前,把所有的灯都关上,然后在阳台上闭眼站,此时无光无声,很快便可入静。杆的感觉比较容易找到,进一步找上轻下重,上细下粗的感觉,也不难,再进步,杆立住了,劲整了,全身也真正松静下来了,此时这杆子要晃动起来(整体晃而不是局部动),晃就要失衡,让自己的身体自发地去控制重心不使跌出,而不是有意识地去控制,就很不容易,难点就在此。往往是小晃还可听其自然,而一旦晃到临界点,马上要失控时,脑子会不由自主加以干涉,有几次入静比较深没有去干涉,结果晃到失衡,险些跌倒,还惊出了一身冷汗。不晃,是身体还未整,心还未静;要让它晃,而且还要不刻意去控制它晃,又不能倒,晃与不晃都是身体自然而然的,练平地立杆之难也正在此。

以我的经验,总需站到20分钟以上才会有感觉,半小时到40分钟就足矣。所以,这也是很费时间的,就其功效来说,远不如三体式和打劈拳等来得快。我并不反对练无极式来体验一下,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也不妨多站站,但把无极式神化,似乎“一句顶一万句“,也就太幼稚,还是那句话,无极式既不是气功也不是拳,而只是个练拳的开始。练无极式可以出功夫,但比起整个拳中的功夫来,毕竟还只是九牛之一毛.孙式太极拳解析(2)起式——雷世泰

从无极式起,变为太极式:重心移至左脚,仍在脚跟,整个身体尽量保持外形的不动,主要靠顶头松胯和塌腰把重心收到左脚跟上,右脚极力勾着脚尖提起,不可带重心,以脚跟为轴脚尖向内旋转45度(向正前方),并随即向后拉至左脚后,以右脚的踝骨对着左脚的脚跟,然后重心移至右脚上。

在此动作中,尽量保持外形不动是难点,也是练整劲的要点。如果让人看出很明显的重心左移,说明劲没抽住。

起式:(1)未动之前,自己的双手似乎被人按住,想抬却抬不动,我的意念是要把按住我的人端出去,所以在抬手之前先极力松肩松胯,我的手极力插入地下,有把对方连同他脚下的土一起挖起来端出去之意,沿着左脚尖的方向向斜前上方徐徐抬起伸出,两臂两手间的距离与肩宽等,胳膊似直非直,不可过于弯曲,手指尖始终指向前方,抬到与肩平齐,微停。

此式的关键是,抬手之时腰部命门穴须极力向后凸,否则只靠手的力量若真被人按住是绝对抬不起来的,因为腿是直立的,借不上力。这也是检验该动作到位不到位的方法,屡试不爽。

(2)重心仍在右脚,身体仍保持直立,腿慢慢弯曲下蹲(下蹲幅度视个人能力而定,初学者不宜过低,以下蹲5~10厘米即可),同时把手从原路拉回,手不用力,而是靠松后胯把手带回来,收到小腹处,轻轻贴住。

此时身体斜45度对着前方,重心坐满在右脚跟上,胯一定要彻底松下来,把自己蹲舒服了,这时左脚很自然地就虚起来了,而且身体也自然产生了向前的动力。

(3)由后脚产生的蹬力把左脚向脚尖方向轻缓迈出,脚跟先着地,随着右脚向前蹬整体重心前移而逐次落满全脚掌,在右脚开始蹬的同时两手再向前伸出回到原来的位置,一旦左脚踩实落上重心,即将右脚跟上(右脚跟步时脚尖要尽力向上钩起而不要下垂),脚尖虚点在地放于左脚后,距离10厘米左右,两脚间的夹角仍是45度。

两手伸到极处时后脚也要同时跟到位,这也是全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即手脚要整齐,同时动同时到,不可有先有后。

该式分三动,动作看起来简单,只是手臂在划弧形。

第一动,两手如抱球,亦如托住一个重球,从身体向上向外划一个弧形出去,放到极处。此动有两种练法,一种是手臂画向上凸的上弧线向前,另一种是画向下凸的下弧线向前,两种都可以体验一下。

第二动,随着腿的弯曲,由腰的力量带着手臂向内向下划弧形回到小腹处,这时手的动作是划了一个完整的椭圆形(不是圆形,而是长轴在斜方向上的椭圆)。

第三动,随着向前的进步手臂再划上半个椭圆。如此的往复运动,实际上从一开始就开宗明义地把太极拳的许多基本要领讲明了:弧形运动,起落,收放。不是单纯一个胳膊的运动,而是用腰胯带着全身的劲在催着手臂动,头要顶住,沉肩坠肘,含胸塌腰。这也是这趟太极拳第一个沉下身体的动作,是从平常态进入练拳态的转折,所以务必全神贯注。

常见有人轻描淡写地就把起势比画完,大概是认为这只不过是起式,还没有到真正的拳路中,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从胳膊抬起来的那一瞬间,就已经在拳中了,第一动虽然身形没动,仍然是直立站着,只是手臂动,但全身的意气都贯注在手上,与胳膊前伸抬起的同时头在顶,足在蹬,腰在塌,命门穴在向后突。

起势有实际应用价值,它的实际用法就是在弧形运动中打出翻浪劲,动摇对方的重心。据说当年郭云深祖师初练形意拳时,总找不到形意拳起落走弧形的劲儿,他的老师就让他到井上去摇辘轳,把水打上来,再放下去。摇过辘轳的人都知道,要领就是在整个过程中不能有一丝一毫的松劲儿,也不能用猛劲儿,只能稳住劲儿,匀着劲儿来。

郭云深祖师摇了三个月辘轳后终于悟出了形意拳的真谛,成为一代宗师。所以学习孙式太极拳者不可对起势掉以轻心。这是一个可以反复练习的动作,在往复的前进后退中体会手臂的弧形运动,手与腰之间的对应关系,体会如何运用自己的重心去动摇对方的重心。

孙式太极拳解析(3) 懒扎衣——雷世泰

接起式:

(1)右脚跟落地踩实,重心移到右脚上,左脚虚起向里极力扣,与右脚成八字形,落实,重心移到左脚上,右脚脚跟提起,足尖虚点在地;在两脚转换的同时,两手手腕(从手掌直立状态)同时做顺时针拧转,到右手心向上左手心向下,随着身体的旋转,两手均向右划弧,但轨迹不同,左手是顺着右小臂向后抹去,最后到自己胸前立掌停住;而右手在左手后抹时向前向右外侧挂去,有两手打开之意,然后向自己胸前缩回,立掌停住。

切记两手不可做相同路线的运动,比如以左手指点在右手腕上两手一起划弧运动,如此,则如被铐住一般,既不便于应用且与动作名称不符,两手一定有一段反向运动。整个转身的动作都要以身体带动手,身体内缩而两手外伸,有如打开折扇,又如抡链球,力由身发而力达指尖。

(2)右脚向前迈出,脚跟先落地,然后全脚掌着地,左脚跟进,脚尖点地虚着放在右脚后10厘米处,两脚夹角仍为45度(整套拳除白鹤亮翅外进步与跟步都是如此规矩)。在移动脚步的同时,两手顺着右脚尖方向推出,立掌,右手在前,与肩平,左手在后,略低,指尖在右手腕后面处。

这是一个象形动作,扎衣就是穿衣,正常的穿衣动作是右手向袖子里伸的同时左手提着衣服的领子从头上转一圈回到前面,如果犯懒,左手就不从头顶上转过去,而是提着衣领在右肩处往后送一下也就把衣服穿上了。

所以太极拳中的懒扎衣动作应该是两手在水平方向做不同轨迹的两个圆运动,即左手开始向后沿着右臂运动时右手还在向前伸展,等左手运动到右肘部时右手也开始向后画圆弧,然后两手做反向运动,左手向左,右手向右,有向外开之意,有如磨盘,上下相错,两手虽做不同的弧形,但弧形的末端都收在自己的胸前,殊途而同归。

常见有人做此式时将左手搭在右手腕上一起向后画弧然后收到胸前,两手做着同样的路线,这显然不符合懒扎衣的原义。

整趟拳中共有8个懒扎衣,除了开合与搂膝拗步之外,就是它最多,足见其重要。完整的懒扎衣应该是四个动作:后捋,前挤,后掤,前按(第一个懒扎衣因为连接的关系没有捋和挤的动作):

(1)捋式:一般接右搂膝拗步,撤左脚,坐实,同时左手腕里裹至手心向上,右手自胯部前伸至左手上面,手心向下,与左手配合如共同抱球状,一起拉回到小腹处,同时右脚随撤到左脚前,足尖点地;

(2)挤式,前出右脚,右手臂略里裹到手心向里,左手以指尖搭于右小臂上,随右脚向前斜上方挤去,手伸到极处时左脚跟上,虚点在右脚后;

(3) 后撤左脚,棚;

(4)前进,按出。

这四个动作就是一个完整的劈拳起落:捋,如同把手抓回;挤,如起钻;棚,如束身;按,如劈出。一个懒扎衣的两进两退中,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劈拳旋回,不过劈拳是一个翻浪而它是打了两次翻浪。而手的插、挑、拨、挂,又有如八卦的掌。

懒扎衣的练习中最须注意的是:

1.动作要做到家,手伸要伸到极处,不能再伸为止,手收也要收到极处,不能再收为止。在老先生的书中曾多次明确指出“到极处”,而后来的一些人为了强调柔而不敢提“极处”的概念,这是误解,“到极处”不等于使拙力,恰恰相反,如不能放松,手还就到不了极处。

2.动作开合伸缩转换时刻务必要全神贯注,阴阳相合,不可散乱,不可有气势上的间断,否则,旧力用尽而新力未生时就是被动挨打的时候。如后捋时身体在后坐的同时头要向前顶,随着手臂的后拉身体要逐渐产生向前的意念,手还未运动到最后时身体已经开始往前动了。挤的动作也如此,在手还没有挤到头时,身体已经开始向后缩,手臂继续向前不停,掤着劲向后退。

下面两动亦如是,前半段掤是开劲,两手如撕扯弹簧或拔丝(不是陈式中的缠丝劲),后半段按为合,如挤压弹簧或推在橡皮墙上,从开到合的转换都要前劲未退而后劲已生,不可有间断。那么在练习时就要做到“举轻若重”,虽并无人的手加在自己的身上,但意念中要如有人在加压力,这样在做动作时就不会随随便便地动。拳经上说“自己练拳要如有人,与人交手要如无人”,前者就是“举轻若重”,后者就是“举重若轻”。

3.懒扎衣中两进两退,是孙氏太极拳最重要的步法,有进必跟,有退必随。务求进退自如不费力,在自如的基础上,加大步幅,增长功夫。重心的转换要及时,不可蹬成弓箭步再跟步。

孙老先生早年的套路里没有捋和挤,直接做掤(也就是懒扎衣真正的象形动作)和按,后来到了晚年加上了前面的捋和挤,使之更臻于完善,彻底提升了懒扎衣在太极拳套路中的重要性。

孙存周先生所授之套路中,懒扎衣是依照孙老先生早年动作,没有捋和挤,以手挥琵琶式为开始,而且掤的动作开得大,把扎衣的动作做得更形象了。

孙式太极拳解析(4)开合——雷世泰

接前式。(1)落实左脚,右脚以脚跟为轴向左转至脸向正面两脚平齐,同时两手回到胸前,如抱球状,大小臂与身体的夹角为45度,腋下以能放一个拳头为宜,两肘既不可翻起抬平,也不可过于夹紧而贴在身体上,手掌直立向上,与胸距离10厘米许,手指尖高与肩略平。

(2)在身体开始转动的同时即两手掌心相对由肘带动着向外开,至两手间与肩同宽处止。此时两手大拇指根部似乎是被铁丝捆住,再想开也开不动了。

(3)两手顺原路向里合去,至与脸宽止(开与合都是微弧形的路线),同时身体重心由左脚换到右脚上。合的时候两肩仍然保持向外开意,也就是肩的里根向内缩,而外侧保持向外开,在胸前如同抱住一个大气球,你压缩它,它就向外涨,顶着你不让你继续压,所以到两手与脸宽时,就会感觉合不动了,两手外侧小指根如同被捆住。

这个式子是采用孙剑云先生所传(见《孙式太极拳剑》)之老先生晚年的式子,特点是边向左转时边开手,然后合手的同时重心移动到右脚上。而老先生早年的式子(见《太极拳学》)是做完懒扎衣后,身体保持侧身不动,只落实后脚跟,同时开手,然后再扣右脚身体左转,同时合手。

简言之,前者是边开边转,后者是合时再转。从整体感觉看,还是后者更能体会“一动无不动”,松肩松胯带动肘的外开而肘的外开又带动了整个身体的转动,这一改改得好。

这两种打法虽然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转身的动作与脚上移动重心与手上的动作是同时的。而恰恰现在许多人是先转身,转完后再开合,而且开合的时候脚上没有重心的移动。另外一个大问题是手形不对。那么正确的动作应该如何呢?

第一,两手要始终保持平行如抱球,立掌,塌腕,手背要有挂劲,四指上指,大指横平,虎口要撑圆,心里要时时想着手不要歪,不要让球跑掉。常见的毛病是手掌容易向外或向下敞开。

第二,胳膊要保持自然抬起,既不能向上翻肘,也不能向下故意夹肘,总以腋下能放下一个拳头为好,也就是约45度为宜,这一点只要看老先生书中的照片即可一目了然,当然也要因人而略有差异。

第三,运劲儿时意在两肘,以肘为引导,以肩为枢纽,以腰为力源,开时如拉弓,保持手形和臂形,肘部一定不要上下动,也不能手动肘不动,要整体向外开,手指和手腕上要拔住劲。如果手形对,就会有上面说的开与肩宽再开不动,合与脸宽也再合不动了的感觉,如果没有这样的感觉,说明手形不对。

据笔者的观察,练孙式太极拳的人中十有八九在开合动作的外形上就没有练到位,就不用说体会内中的涵义了。依笔者几十年经验,看一个人练孙式太极拳,只要看他的开合动作就可以判断出他的功夫来,开合不到位,决然体会不到拳中的三味,这已是屡试不爽的了。

孙剑云先生在她的书中说到开合的用法时是这样说的:“若对方自身后用双手突然抱住我双臂,我即用肘撑住对方双臂,速往下按,并顺势向左转身或向右转身”。这里所说的“用肘撑住对方双臂”,若练习的时候肘部无意无力,如何撑住?所以在开的时候一定要有撑的意思。开到手与肩宽时便不能再向外开了,不是不想开了,而是开不动了,两手有如被钢丝捆住。

由开转合时最关键,切忌有断劲,要在开到极处时不停,保持肩继续向外开的意念,用含胸拔背做转换,慢慢向内收。合的时候有如向内压缩气球,压到与脸宽时便再也压不动了,不是不想合,而是合不上。

开合的路线不是直线,而是一个很缓的弧线。总之,此开合动作最忌轻飘飘,随随便便地一动,手型不对,手上没感觉。一趟孙式太极拳中,把开合动作练好,拳就会了一半儿。

开合在套路中有三个作用:1,体会开合;2,调理气息;3,转换蓄劲。孙式太极拳又称“开合活步太极”,足见开合之独特的地位,岂可不深究一番。其实也简单,不外两条:一是把手形打对了;二是把手和转身移重心配合好。

 

孙式太极拳解析(5)单鞭——雷世泰

(1)左脚向左横着迈出,脚里侧先着地,逐渐放平至全脚踏实,身体重心随之左移,成为偏重的马步(左脚70%,右脚30%),右腿不可蹬直,两胯务必松开,虽然身轴与支撑脚跟不在一条垂线上,但也要坐满在脚跟上,两脚向外蹬住劲,两膝向里裹住劲。出式是从马步变换来的,凡骑过马的人都知道,两腿之间是实实在在有马背的,因此腿和膝盖虽向里裹劲,但不能向里移动,也就是不能向里瘪,裆要圆。

(2)与迈步移重心同时,两手在胸前(开合位)如捋一长杆状向两旁分开推出,极力推住,立掌。头极力顶住。一些人的手离胸太远,把手向前推出去再开,像游蛙泳,不对。

(3)眼睛先看左手再看右手,最后顺右食指尖看出去。

孙氏太极拳的单鞭是与别家都不同的,是特色动作。不同就在于两手同时向外分开,而不是单手向外推出。腿的姿势切不可做成弓箭步或马步,而是三七开的偏马步,或曰偏转的三体式。

两手要立住,虎口撑圆,尽量往外开,伸到极处,十个手指都有被抻筋的酥麻感,方是到位。从意念上有如两边的墙要挤过来,而我用手极力推住。至于手高些还是低些,是走直线(如捋长杆)还是走弧线,都不重要。

通常的毛病是手没有伸到头,手上和两膀及腰上没有感觉。从外形上看,要有力士推山的气势,身体如稳坐太师椅上,腰是大旗之杆,腰催背,背催肩,肩催肘,肘催腕;从内里的感觉说,要两肩两胯顺着开劲,“此时身体如同一四方物,四面用绳子相拉,均一齐用力相争一般,腹内空空洞洞,如天气之圆,身外如地形之方,此谓内圆外方之义也”(孙禄堂《形意拳学》)。

就笔者的体会,做单鞭动作时身体有非常舒展、圆满、充实、沉稳而又轻灵的舒服感,可以说是整套拳中最舒服的动作。

与呼吸的配合:先吸后呼,中间有转换,最后推出时要呼。所以,做开合时动作一定要慢些,否则很难合上呼吸。 

孙式太极拳解析(6)行拳的速度——雷世泰

经常有人问:打一套传统的98式孙式太极拳,究竟要多长时间为最好?是七到十分钟?还是五到七分钟?还是十四、五分钟?我的回答是:如果不合上你自己的呼吸打,多长都不对。太极拳一定要合上自己的呼吸,具体说,就是开时一定是吸,合手时一定是呼,这一点是不能错,没商量的。

如果你想把拳当拳练,当功夫练,就得这样。拳路中其他动作怎么配合呼吸?也是有基本原则的。即:向内收时吸气,向外发时呼气,这一点是所有拳术的共识,也是人的本能,人都是憋着气或吐着气发力,没有人是吸着气发力的。

说到这里,让我想起四川李雅轩先生的一段故事。一次,他和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小伙子推手,因为找到了小伙子的呼吸节奏,就每每在他将要发力时给他加点力,让其始终处于紧张状态,没有喘气、吸气的时间;不到20分钟,小伙子就瘫倒在地,憋得上不来气了。

所以,真正会推手的人听的不是劲,而是呼吸,抓住了你的呼吸节奏,你就输定了。因此,打太极拳不顾呼吸,只打拳趟,永远入不了门。开合与收放的呼吸卡住,别的动作都在它们这里找齐,呼吸与动作的配合就基本解决了。个别动作不太好确定,比如:进步搬拦锤,前两个一搬一拦,动作是一样的,只是左右对调了,呼吸则是一呼一吸,如果中间把握不住,乱了,也没关系,最后出锤的时候是呼气就行了。再比如:单鞭,从吸气开始两手分开,到最后向两边推出是呼气。如果练拳的动作做快了,就是吸着气向外推了。

为什么孙剑云先生说孙式太极拳以七到十分钟为宜?这是对初学者讲的。因为初学,腰腿无力,四肢散乱,根本就达不到运劲如抽丝,绵绵不绝的要求。没有又松又稳的功夫,想慢也慢不下来,只能凑合着快打。非要他慢不可,就会停顿、呆滞。

我教的人,初学时都比较快,一年后大概可以到十二~十三分钟,三年后可以到十六~十七分钟。随着体力的增强,呼吸的深长,动作的熟练,细节的精研,拳是应该越打越慢的,但到十六~十七分钟左右也就差不多了;不会无限止地延长,因为人的呼吸节奏是有限的。

打太极拳为什么一定要慢?就是因为打拳慢难,打拳快容易:又要做动作,把动作做到位,做到极至,又要时刻控制住自己的重心,不失控,没有大的功力是不可能做到的。

打太极拳的要求是:随时叫停能停住,让别人看来像在太空里打拳,没有重力,才是好。行话把控制不住重心、随着脚步就迈出去的动作称为“跳井”,足见对控制重心的重视。有人担心,慢了会不会有停顿?就不是行云流水了。这正是太极拳吃功夫的地方,慢而不站,松而不散,整而不僵,活而不乱。如果没有周身一体的抽丝劲,就是打得快也还是断。所以断不断,不在快、慢,而在于你是否能够控制得住。
孙式太极拳解析(7)提手上式——雷世泰

接单鞭式.

(1)松左胯,重心全移到左脚,坐满脚跟;将右脚提离地面并到左脚前(钩着脚尖),落地时脚尖虚着点地,脚跟提起。

(2)在动右脚的同时左手上举到头顶前额处(手心向前上方),右手下收在小腹处(手心向右,大拇指根靠在肚脐上),右肘向外撑开,不可软弱无力。两手在动时都有外翻之劲,与右脚要齐起齐落。

此式的内意与外形与形意拳的猴形最相近,其定式有如猴形,整个人如猴一样缩在那里,一定要缩住,缩稳。前缩后开,里缩外开,含胸带着两肩、两胯里根极力后缩,拔背带动着两肩、两胯外侧向外极力撑开。

许多人把这个动作打瘪了,没有始终向外撑开之意,而是两手随随便便地往里一收,软塌塌,定住时右肘软软地贴在身上,而没有向前、向外撑住。

提手时两手两臂要同时相反方向(左手向左上,右手向右下)提穿,旋拧,左手向着前额,右手向着腹部,右手的大指根定在肚脐上,但不要只用臂力楞拧,而是要用足蹬和拧腰的力,用身体旋转的劲带动手臂。演练时虽不可用拙力去刻意较劲,但意念中一定要整体运动的概念,切不可轻描淡写摆样子。

此式靠两手的同时反向旋转:可用于解脱对方的两手攥握,一般来说至少可以解脱一只手,即使不能完全解脱,也可以使得对方的两手处于很别扭的地步,如敌之右手被引带到高处且成为反关节的态势,而左手则被引带到下边,对方越使劲抓握,此时的身体就会越倾斜,要想保持重心守中已是很困难。

此式与下面的白鹤亮翅结合起来用会更完美、更有效,所以在演练时要两式一气呵成,不可出现些许的间断。

孙式太极拳解析(8)白鹤亮翅——雷世泰

(1)左手自头顶下落,手心向前,右手自小腹上抬,手心向后,坠肘松腕,小臂尽量直起,以手腕向上引领,两手在脸前交叉;左手在里,右手在外,手心相对。左手下落至胸口处停住,右手举过头顶后,沿着右耳前边落下,也至胸口处,与左手平齐,均手心向外。

(2)于两手在脸前交叉时将右脚轻轻迈出,足跟虚着点在地上。

(3)两手平着极力推出,右脚进步,左脚蹬并跟进,与右脚平齐着,足尖虚点。

此式右手上提时最易犯的毛病:就是横臂翻肘,小臂应该尽可能垂直地向上钻,与形意的炮拳向上钻翻完全一样。假如对方用木棍砸下来,我若横臂格挡,必骨折无疑,而若直着钻上去挡,则最多擦破些皮肉,所以要养成直着接手的习惯。

用法之一,接前式,已经把敌之两手引带到了一高一低的位置(我之手左高右低,敌相反),敌必然会有反应,或顺着我之劲而放松抓握,或反向挣脱,如是前者则我之目的已达,若为后者则此时接着突然做反向运动,正好顺着对方的挣脱劲运动,则对方必然再也拿不住我的双臂,而其两手又被我阻隔在外围,其正中胸腹全暴露在我之两掌下,再无防御也。

此式练习之要点并不在两手之上下分开,而在于如何分开,若无旋拧之力,则想分也分不开。另,两手在向前推出时,不要等到右手从耳边落下到胸前与左手会齐后再前推,而是边落边推,左手是边起边推,即两手一边分开(掤住对方双手)一边斜着向前推,则功效更妙。白鹤亮翅就是立起来的开合,用开合吞吐的劲打。

孙式太极拳解析(9)搂膝拗步——雷世泰

接白鹤亮翅,左转式:

(1)左手内旋,从胸前向下向左搂去,同时左脚向左后方45度迈出(之所以叫“拗步”,就是因为向斜后方迈步),脚跟虚点在地;同时右手外旋,与左手对称着,向外向上拉开,身体随着两手的拉开先向右转,随即随着左脚的迈出而左转(取欲左先右之意)。

(2)身体向左拧腰,蹬右脚,将重心移到左脚上,同时左手向膝盖外搂去作弧形回到左胯边停住,右手同时从下颚处如捋胡须再继续从左肩处(而不是当胸)推出。右脚跟步至左脚后,脚尖虚点。两手与右脚的动作要同时完成。

这也是孙氏太极拳中数量最多的动作,计:单独的五个,两个倒撵猴中有八个,共十三个,与开合相等,亦足见其重要。

关键是搂谁的膝?多有人误理解为:前手搂自己的膝,意在将对方的来手或脚搂出,后手当胸击出。如此理解则把此式看得太过平庸,稍有武术常识的人都可以设计出来。而且如此体会也有悖于太极拳的“舍己从人”的原则,硬搂硬打,毫无悬念,岂非太过简单。

实则应该搂对方的膝,至少在意念中,应该搂到对方的膝,最好是搂到对方的脚腕,则对方一脚被我拍空,重心已失,而我则在搂的同时迅速前进贴到对方身上,以肩或胯击打已失重之敌,敌必两脚腾空而起。所以此式的重点是搂的那个手,搂得到则有,搂不到则无。青年人在练此式时,应尽可能地把腿蹲下,身体要伏下去,才能搂得远,搂得到。

那么另一只手的作用是什么?首先是保护自己,使自己进去的那只手能顺利地搂到对方,那么它的位置就不应该在身体的正中向前击打,而是在身体的一侧向外拨挂,有如形意拳的蛇形之上手位,即对方如进右手时我以左手贴住其胳膊外侧向后引带,我的右手和身体则顺势向其右侧穿过去。身形要矮,左手不要用力,更不要抓死,只要拦住对方的手就行了,在身体向前穿去时,左手也要顺着向对方的肩部滑动,这样在发力的时候我的左手、右肩和右胯都处于击发位置,可以同时用,也可以分开用,因势而动。

所以,后手的击出位置不在当胸,而应从自己的下颔至肩部推出,自己的身形始终是半侧着45度斜对着对方,这种45度半侧着身对敌的身法是形意拳的典型身法,在这套孙式太极拳中,也是使用得最多的基本身法。反之,如果将身体打成了正面对敌,则失去了阴阳相合,看阴似阳,阳中有阴的太极韵味。

至于搂的那只手,在搂的时候也不要用蛮力,不要非把对方的腿搂起来不可,而是一拍即可,只要拍动了重心就行。

所以,此式在使用时要注意:

1.搂的手要放松,尽量放长伸出,意念中要越长越好,而不要着意于横向的搂;

2.身形要活、要快、要矮、要敢于往对方身上贴,越近身越好;

3.发力时不可拘泥于固定身法手法,自己的身体哪一部分挨到对方,就用哪一部分发力,可以用肩把对方扛起来、也可用胯像鲤鱼打挺,将对方弹出;

4.此式的步法非常重要,身形能否到位,全看步法是否到位。要迈得出、跟得上、不可呆滞,尤其不可打出弓箭步,也就是迈步时后腿不可蹬直,重心转换要过得快。

平常练习时,就要有意识地从“舍己从人”之处揣摩,从应用上自己找劲儿,而不可拘泥于套路动作的外形。

孙式太极拳解析(10)搂膝拗步答疑——雷世泰

问:我看了您《孙氏太极拳精解》中练搂膝拗步的要求。我有这样的几个问题想请教您:1,比如左搂膝拗步在出左步时,左手搂得要远,身型矮下去,步子也就迈得大了。这样从出左步到搂膝拗步定式,胯部是不是走了一条下弧线?2,如果是下弧线,那是否与练拳要保持的唯一高度矛盾?3,身型矮下去了,上身依然要求是正直的么?还是随着左手的前搂有些向前探去?4,我把身型放低,步子迈开来练搂膝拗步,感觉膝盖周围一圈、确切说是髌骨周围很吃力,练得会有一些酸痛的感觉。这样的感受是正常、正确的么?

答:搂膝拗步时,胯部是走的弧线,有往下沉再往前去的运动,初学者或不打算把太极拳动作当拳术来练的人,这个动作完全可以平移重心走,不下沉。但是若作为武术练,就一定要把步子尽量迈出去,身形要矮下去,这与保持身体重心的稳定不矛盾。从来没有“要保持身体高度的一致”这样的说法,有的式子就该下去。除了此式外,单鞭下式,云手下式,三通背、披身伏虎的后撤步,野马分鬃,进步指铛锤,弯弓射虎等,都是要下去的。

当年孙存周打披身伏虎式,向后一撤步身体几乎都伏在了地上,三通背的转身一撤步也是同样。这些该下去,就一定得下去。同样,该起来的就得起来,如金鸡独立,要先下去,下到几乎跪到地上,然后再起来,腿几乎直立起来。这是拳中的要求,不如此不能体会拳的内涵,也就是用法要求的。

除了这些动作,别的要保持平稳,也就是不能忽高忽低。搂的时候身体是斜着探出去的,这是为了尽可能把手伸得更远。但要注意,身轴虽斜,不失中正,两肩两胯和后背要极力打开,撑圆,不能是线状或片状向前。另外,就是步子虽大,以移动重心不费力为准。

你现在的胯可能松的还不够,所以步子大了,膝盖尖可能有些扭,没有和足尖保持一致。只要膝盖不扭着下去,一般不应该酸痛;你试着调整一下看。如果没有扭的问题,只是疲劳,适应一段时间就会好。

孙式太极拳解析(11)进步搬拦锤——雷世泰

(1)左脚向前迈步,脚尖向外斜45度,同时右手转为手心向上(同时左手转为手心向下)从左手下面向前伸出,左手向前顶住不可曲回,向后拉至右肘处,两手之动作如捋长杆;

(2)向前出右脚左手,规矩与上动作的手脚完全相同,只不过左右对调;

(3)左脚直着向前迈,两手变拳,右手拳从左拳的上面直着打出,右脚跟上,虚点于左脚后。

此式有八卦穿掌之能,有形意“起如挑担,行如槐虫”之意,两手如捋住长杆向前走,又如拉长绳牵住的重车,车向我来,我向车去,前手虽向后拉回却并无弯臂曲回之意,而是用腰带动肩胯的抽劲往回带,同时另一侧的身体向前进,手臂相对于地面的位置并没有向后的移动。

这很像形意拳中横拳的打法,虽然是前手向回拉后手向前打,但前手实际并没有向后曲回,而是在前面顶住,是后手和身体向前了。又如八卦之穿掌,前手拦住敌手不可曲回,后手即随着迈步转身向敌之臂下穿去。

此式练习时手臂一定要尽量伸出去到极处,不可太弯曲,太靠近身体,要在前面撑住。同时两肘不可过于向里裹,两臂要圆满,自然微曲,始终有掤劲在。

此式的脚法为连续向外摆步,前脚与后脚成倒八字形落地,相距不可太远,重心前移的过程中,后腿的膝盖要顶在前腿的膝盖窝处,成形意拳中的剪子股式,向前进的动力来自后脚腕的蹬劲,而不是整个腿的迈步。如果前进的幅度比较大,做不成剪子股式,就用劈拳起钻式的步子,但无论步子的大小,都以松胯抽胯为要。

此式的用法并不只在最后的一捶,只要前手能搬或拦住对方的进手,我则或拳或掌,随之而进。可以托住对方的肘造成反关节,再向前挫去。也可以如形意拳狸猫上树之法,拿住其手臂同时用前进脚向其膝盖以下踹下。脚不要高,高则慢且易被察觉,低则快且动作隐蔽,还可以如八卦穿掌法用之。无论如何,总要转动自如,步伐灵活,做到身随手走。

孙式太极拳解析(12)肘下看锤——雷世泰

(1)左手从立掌转为手指向左,右手握拳,右臂拧转至拳眼向下;

(2)身体左转,左脚不动,同时将右拳从右向下向左如钟摆状,向着左肘下打去,右脚与之同时起,落到左脚后,虚点于地。

左手极力伸出,不可往回缩,保持着掤劲,顺着对方的捋劲随着走,同时松肩转身用身体向前极力靠拢,有如八卦之身随掌走,我虽被敌两手捋住,但形势上却不吃亏,等于我之一手拿住敌之两手,我的右手可以随意使用,或捶,或掌,看形势而为。

此式还有另一种打法:从单鞭式起,先向里扣右脚,身体左转,重心移到右脚上,然后把左脚也向左旋直,重心再随着右手拳的打向左肘而回到左脚上,完成动作.这样的打法意在以自己的重心来引带对方,在其移动中击之.前一种打法是贴上去打.

此式最难处在前臂的分寸,要松而不软,要吃住对方而自己又不被屈住,仍能放得出力来。这就要求不但手上有分寸,脚下更要跟得上,脚跟得上,手才能随得上。

孙式太极拳解析(13)三通背——雷世泰

(1)左手向后向下搂(手心向下),右手向后向上(手心向上)起,身体微向右转,脚先不动;

(2)左手搂到左胯处,大拇指贴住;右手从右上方回到头顶,再向下按去,同时左脚撤回到右脚前脚尖点地,右手随着身体前俯(脊柱尽量挺直不弯)按到左脚踝骨处;

(3)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在出左脚的同时自左膝处向上向前抬起,如托重物,高与肩平,左手左脚要同时出,动作完成时姿势有如顺步炮拳;

(4)左脚以脚跟为轴向里(右)扣,身体右转,左手随之上抬到头前额处;不停,继续右转身体,右脚也以跟为轴右转,右手自头前随之落下,动作与转身前方向转了180度而左右换位;

(5)右脚撤到左脚后,左脚也回撤随到右脚前,两手变拳拉回到小腹处;

(6)向前斜着垫出左脚,双拳拧至手心向上,向斜上方推出,手脚须同时到位;

(7)右脚跟上来,虚着点在左脚前,手也拉回在小腹处;

(8)出右脚,做懒扎衣的“挤”式。

打三通背时务须一气呵成,尤其从(3)到(6),起、转、撤、出,如车轮之旋转,连贯,流畅,中间不可些须停顿,否则意趣全失。当然也有其他打法,一板一眼,属于个人体会不同,不做赘叙。

此式的姿势最接近形意拳的顺势炮拳,但用法不是炮拳。脚下是标准的三体式,不可做成弓步和马步,以便保持前脚的进步灵活与后脚蓄势而发的蹬力。两手如拉弹簧,前手极力伸出,后手有钻、滚、翻之意停在头顶前方,肘不可抬起亦不可过于裹住,总要自然,适中为度。此式若将后手放下在肚脐处即为标准的三体式。

动作的关键在于从左通背掌(左手在前)变为右通背掌的过程:两手要如托住重物向自己的身后捋,但不是用手向后拉,而是舍己从人用身体去找手,同时身体向右转180度,身形要矮,转动要灵活,身体的运动方向和手的运动方向正好向反,就好象是从自己的手下钻过去一样。从左通背掌开始到右通背掌再到撤步向后拉回两手再到斜着垫步把两手钻出,这样四个动作要一气呵成,不可滞涩。

此式与八卦掌的“大蟒翻身”和形意拳的猴形有异曲同工之妙,为突然转身引带之摔法,其用就在这一转之中,对方的手腕和肘被我托住并顺其势向后引带,我之身体从其臂下(若有困难则从其臂旁也可)钻去并突然转身,彼必有突然落空的感觉,其臂即被引带成反关节的逆势,被我拿住,或顺势放出,不过动作必须快于对方,后发先至,方能主动。

孙式太极拳解析(14)云手——雷世泰

接单鞭式:

(1)右手停住不动,左手自左向下又向右如钟摆状划下弧形到右肘部,同时左脚也随之收到右脚旁,足尖虚点地;

(2)向左横出左脚回到原来的地方,随着重心从右脚移到左脚上,左手由下向上向左划上弧形至左边,极力伸去,同时右手自右向下向做划下弧形至左肘部,右脚随之落到左脚边,足尖虚点地,手脚要同起同落,横向移动的动力不能只靠右脚的蹬,左胯的松也同样重要,尤其右腿不可蹬直;

(3)脚不动,只是重心从左脚移到右脚上,同时右手自左向上向右划上弧形至右边,极力伸出,而左手划下弧形到右肘处;

(4)重复做,直至云到左边为止。在套路中是做三个。

云手是最能代表太极拳的动作,是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在太极拳中可说是和懒扎衣同样的最重要的动作,最形象地演绎了太极拳圆活的机理。如果说懒扎衣是在练习掤捋挤按四正手的话,那么云手则是在练习采挒肘靠四隅手。

云手是身轴的水平转动和手在垂直方向的圆周运动同时进行的复合运动,也就是手的运动轨迹是立体的球而不是平面的圆,这样,无论是化和打都使对手不易捉摸到我的劲力。所以练云手最不可取的就是只手动而身不动。

孙氏太极拳的云手和其它各派之不同主要在手形,手掌始终向外,立掌撑住。手腕虽没有缠丝之形,但不可无拧转之意。此式在形意拳中为鼍形,在八卦中为单换掌。练习时手要如挑重物,不可轻飘;要极力伸出,不可过于屈曲;且特别须全神贯注,不可忽快忽慢、忽大忽小,两手的劲要匀,要对称拉圆,一手向上时,另一手必向下,一手向左则另一手就向右,有如流星赶月,互相追逐,既可互相保护又可连打连进。

此式之用决非一手一式,而是全身如球滚动,连滚带撞,掌、腕、肘、肩、胯、膝、足,不论哪个,挨上就打,八卦之寰研劲也。

孙式太极拳解析(15)高探马——雷世泰

接云手:

(1)向后直着撤左脚,坐重心,右脚尖虚点地,同时右手自脸前直着向前出,伸到极处,立掌,手指向前,左手横着合在右手的肘部,也立掌,手指向前,两手两脚要同时动,同时到位;

(2)右脚尖向里扣,与左脚成八字形,同时两手收回在胸前,转为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如抱球状,重心在两脚上;

(3)重心移至右脚,左脚收到右脚边与之平,同时两手旋至立掌如开合手在胸前。此时身体斜对着原来的运动路线,即:原来假如对着南方,则此时身体正面是对东北,两肩两胯的连线是对着东南。

用法:前半是前手在脚步后撤中手向前击打,退中打,与形意拳中的倒劈拳接近,其定式与手挥琵琶式相近,惟身形略高。

后半式的手法有其特点,有一个曲回胸前抱球后又沿球面拧转的动作,从动作表面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包含着擒拿缠腕的道理,不拘于某一种缠法,而是蕴涵着多种缠腕与反缠腕的可能性,这与八卦中猴形“白猿托桃”的手法非常近似,就是两个手腕靠在一起做各种方向的拧转,至于何时用何种具体手法,要看对方手的位置而定,随机应变,不可有一定之规。

讲用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拳的内涵,以便把拳打得更有内容,实际上一个动作可以有多种用法,这里只能讲一两个,供举一反三之参考.

孙式太极拳解析(16)三通背答疑——雷世泰


问:雷老师好,今天看了您在博客里写三通背的文章,里面讲解的三通背中左通背掌出去的方式和您以前在孙氏太极拳精解中介绍的不一样。

  以前: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自胸口立掌极力平推出。 
  现在:起身仍直立,出左脚,右脚踩实重心不动,右手上抬到前额处,掌心向外,左手在出左脚的同时自左膝处向上向前抬起,如托重物,高与肩平,左手左脚要同时出,动作完成时姿势有如顺步炮拳;

一个是从胸口立掌平推出,另一个是自左膝处向上向前抬起。一个是推出,另一个抬起,这是不是另一种练法。这三通背好像双手在划圆,以前的是从左掌推出后自肩高处往身后划圆,今天介绍是从左膝开始向前向上向身后双手划圆。双手的起始点不一样,您能说说这两个练法哪个更好吗?

答:这两种都对,无论怎么出手,左手都是去找对方的肘,而右手都是接腕,只是接手的方法不同,从胸前推出是传统打法,大部分人也都是这么打的,是身体保持常态时的出手,或者说是身体从弯下腰恢复到常态后再出手;从下向上抬起是身体低于前者时边起边出手,抡起来的打法,这是两种不同的接手位置,并没有哪个更好,就看你和对方之间的位置关系,对方的手是高还是低,是远还是近,你想怎么接他的手.就我个人来说,觉得第二种打法更流畅,更近于实用.

孙式太极拳解析(17)右起脚左起脚左蹬脚—雷世泰

(1)重心至左脚上,两手如单鞭状向外推出,同时向上抬起右脚,至手脚相交,起脚之意在足三里穴,足尖极力勾住;

(2)手脚均从原路返回,手合掌于胸前,脚并齐,重心移到右脚;

(3)起左脚,动作与右起脚相同,唯方向相反。左脚落地时不与右脚并齐,而是脚尖外旋45度,然后右脚也向内扣转45度,重心到右脚上;

(4)起左脚,到最高处蹬出,意在足跟。

太极拳始终单重,总有一个脚是虚的,随时可以起脚,如单鞭,进步搬拦捶,手挥琵琶式,高探马等,都有用脚之法,所以不可拘泥于套路,套路中有起脚的才会,没有起脚的就不会。

在这套拳路中设计了几个起脚的动作,主要训练支撑脚单脚站立的稳定性和动作脚的轻柔感。太极拳并不以用脚见长,但不可不会,而且用脚有自己的特点,即不要任何预备动作,可突然起脚,出脚短平快,不求高飘远。

用脚要快,而练习时则要轻慢,才能增强控制能力,用的时候也才能自如。三个起脚都要求把腿伸直,都要求保持和整套太极拳速度的一致。慢起慢落,轻起轻落,以求节奏之统一,呼吸之平稳,不可突然加速。

一般练拳一年以上者,都可以做到慢起脚。开始练时站不稳是正常的,此时要把意念放在支撑腿上,像木桩一样稳戳在地上,而不能去想要起来的腿,越想起来的腿,越站不稳。因为意念会不由自主地把重心带过去,反而增加了不稳定性。意念在支撑腿上,则支撑腿越重,起来的腿就越轻。起来的腿越来越轻了,也就会越来越慢了。

孙式太极拳解析(18)践步打锤——雷世泰

(1)左脚外摆斜着45度落地,抽左胯,身体左转45度,同时左手不曲回,拧至手心向下,右手自胸前手心向上着自左手下面出去,出至左手在右肘处止;

(2)再出右脚左手,与前面动作相同,左右相反,此两动作与前面的“进步搬拦锤”的前两动相同。

(3)直着出左脚,右脚不动,同时左手从前面屈回至胸前再收到左胯处,右手在右边自前而下而后而上再到前面,抡一个圈,向下握拳打到左膝盖处,务必手脚齐到,腰挺住,躯干微前倾,但不可低头弯腰。重心在右脚上,不可到左脚,更不可打成弓箭步。

此式难点是重心须在后脚,腰坐住,挺直不可弯曲。许多人低头弯腰,甚至做成如清朝人的"打千"行礼状,几乎跪在地上,又好像低头在地上拣东西,劲意全失。应该势如骑虎,将其按在胯下而不可松劲。如此,则右手只能打到左膝盖处,无法再低了。

此式之要点是在“践”字上,脚踏中门,方位走对,以下盘之力挫敌之根;而手上的动作是吃住对方,并不在于击打也。

孙式太极拳解析(19) 翻身二起与披身伏虎—雷世泰

此二式因为是连起来做的,所以写在一起。

一,翻身二起

接践步打锤:

(1)左脚向里扣,身体右转,右手拳自脸前向右后方打出,左手停在胯处不动,如劈拳之转身式;

(2)右脚外摆,收回到左足前,落地垫步,同时右手拉回到右肋,左手自左胯处向前搂出到胸前,两手之动作有如拿住腕肘旋拧;

(3) 上左脚到右脚前,脚尖斜向外落地,搂回左手在左胯,直出右手,同时起右脚,用右手拍右脚面。

这就是长拳的二起脚,在少林拳里要求腾空连出二脚,出脚要脆快,拍打脚面要清晰有力,并非为了好看,而是可以检测自己的发力是否整。在太极拳中视练习者的情况而决定是否要腾空,年轻者还应尽可能跳起,但虽跳跃而不可努气,仍须松静而为。一般练习时也可以不跳起,但拍脚面还是必须的。

此式中除了脚的用法,还蕴涵着擒拿缠腕之法。

二,披身伏虎

(1)接前式,后撤右脚,不停,再撤左脚,连撤两大步,不停,同时两手变掌,指尖朝前,两臂伸直;

(2)双手握拳,在左边自前向下向后再向上抡去,手抡时重心在左脚,右脚要放松,脚尖随着身体的转动而动,不可僵硬;手不停,从上面再向右向下,抡到右膝盖上,停住;与抡手的同时重心从左脚转到右脚上,而左脚跟上在右脚旁,脚尖摆直对着前方,虚点地;

(3)左脚踩实,右脚提起,外摆仍落下,左膝要顶在右膝窝处,双手提起在胸前,变立掌,如合手。

此式乃大起大落,共分四部分:

1.随着左脚的撤步,两手齐动从前向下再向后向上走一个大的立圆,手要抡起来,抡圆,要越高越好,身形也要上起(仍塌住腰),腰一定要活,转动的幅度要大,要把对方的两手从左肩外带过头。此时重心在左脚上,转的时候右脚虚着不可死板,脚尖要随着腰一起转动,手向后时脚尖向后;

2.随着手抡过头顶再向前下方抡回去,在右膝盖的上方微停,同时重心前移到右脚,右脚尖转回到向前;

3.手继续走弧线向胸前提拉,同时重心再移到左脚上,右脚虚起,向外摆脚尖,向前蹬踹下去;

4.右脚踩实,左脚跟步,用左膝盖顶在右膝盖后面如剪子股式,左脚跟提起,两手如开合抱在胸前。

此式在我与对方两手相接时就好用,敌抓我或我抓敌均无所谓,都可以用,与八卦的狮子滚球相似,可拿可摔可踢可打。

拿:对方被我带着走了一个圆周后,由于我的拧腰转身,对方的两臂已被缠在一起,右臂尤其成为反关节的背式,我的右手压住其右手,左臂压其肘,成为标准的缠腕动作。

摔:当将其双手抡到头顶时,我之左脚向敌之身前插去,扣步,向右突然转身,则对方被我背起,若发力则必摔出。

踢:我不拿不摔,而敌已失重,我就其余势继续将其双手向身前引带,右脚虚起的同时即可起脚向敌踹下。

打:手转回到前面时,敌背我顺,敌之两手均被我罩在下面,我可直接用肘或掌击其胸或脸部,彼不及于防。

孙式太极拳解析(20)左踢脚与右蹬脚——雷世泰

接披身伏虎,

(1)重心移到右脚,起左脚,与前面之起脚相同,唯意在脚尖,两手一如单鞭推出。

(2)左脚紧贴着右膝向后落地,点地后双脚掌同时支撑,拧身右转180度,留头,起右脚蹬出。

在拳中是两式:左踢脚;转身右蹬脚。这两个起脚动作并无新奇,关键是如何连接得快,左脚踢完立即转身再起右脚,转身动作如果慢了,那就是挨打之时。一般的练法是:左脚踢完后向后抡回,带动身体转270度后,左脚落地,起右脚。如此练法是老百姓的转法,不是专业的转法。并非不可,但在右腿单独支撑旋转270度时,很难做到既稳又快,易有重心的动摇而容易为敌所乘。

正确的旋转方法是:左脚踢完后迅速回收,贴着右膝盖向右脚的外侧落下,以脚尖点地,两腿要贴住。然后右脚跟抬起,两脚同时用脚掌支撑身体迅速向右拧转。初转时头不可动,仍看对方,待留不住时快速甩头,转到原来的方向,术语称之为“留头” (即开始转身时头不动,保持看原来的方向,待身体转到不得不动头时,头迅速转动,先于身体转过来,看原来的方向)。

这样做的好处是始终看住对方,而没有完全把后背给人家的时候。两脚边转、边换重心,等身体完全转过来时,重心也完全落在了左脚上。左脚转完时,足跟也即落地踏实,右脚即可蹬出。此种转法,我无一刻失重心,无一刻失控制,既快又稳。

当然在实战中可以完全不用转身,落下左脚向左一侧身即可起右脚。

孙式太极拳解析(21)野马分鬃

接斜单鞭:

(1)做云手第一动,即云到左边;

(2)左手不动,右手右脚向原处落回,重心回到右脚;

(3)左脚尖外摆着迈在右脚前,身体抽住劲矮下去,如形意之龙形,步子需大些,不可太小,重心在两腿上,两手自旁边抄在左脚处,手心向前,然后抬起双手到头前额处。由于抽胯的关系,此时身体是稍向左转,不是正对前方;

(4)身体向斜上方起去,起的时候身轴是斜着的,而且身形是侧对着前方,而不是正面.同时两手左右分开,头如顶物状用额头侧着向斜上方顶去,待重心移到支撑脚时,两手也收回到小腹前,同时把后腿跟上来虚着在左脚前,再动,即是懒扎衣的挤式。

这也是孙氏太极拳的特色动作之一。

这是由下向上用头打的动作。所以身形要矮,腰腿要有力,拔住劲;两腿盘下去时为剪子股式,两膝盖要顶住,与形意拳之龙形相同,时时蓄着上起之意。上起时头和身体是向斜上方而去,最表面的用法是用两手分开对方的双手,用额头撞击对方的下巴或鼻子。其实只要下得去,下三路就活了,许多用法都可以变化出。此式若练高了,矮不下去;或虽矮下去而两腿无力,不能起落运动自如,则全无用处。

练此式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式子太高,矮不下去;身体太直,没有斜对着前方;虽然矮下去了,但步子迈不出去,半蹲在那里;两手不是先下后上,而是直接就放到了头顶上;身体太正,没有半侧着对前方;顶头的时候头也太正,没有侧着头去顶;手分开的动作和身体上起、前顶不同时,散乱不协调,等等。

这个动作看起来简单,但打出来好看、有拳味,再有技击性,很难。可以说,没有形意拳龙形的基础,要把野马分鬃打对、打好,很不容易。一开始练习的时候,腰腿上的功夫不够,可以打点折扣,不下去那么低,但也不能敷衍了事,略弯弯腿就过去。既然是当拳打,就尽可能要下去,能多下点就多下点,这个动作决不仅仅是练习腿上的劲,它对顶头、抽肩、抽胯和塌腰的要求非常高。

也就是说,只有用整体的劲,才能把动作做到家。而不是只靠腿,所以对全身的锻炼价值很高;或者说很吃功夫,凑合不了。

孙式太极拳解析(22)玉女穿梭——雷世泰

接右通背掌:

(1)右脚撤回外摆着垫在左脚前,左手自头顶落在胸前,手心向里,右手缩回到左臂后面,手心向外,护住左肘;

(2)向左前方斜角出左脚,右脚跟步,虚着点地。左手外翻抬至额头,右手顺着左脚平推出约10厘米,不可完全推出,其意乃含在胸前,护住心口。手脚务必齐动,齐出齐到,不可有先后;

(3)右脚落实,左脚以脚跟为轴向右转至与右脚成八字形扣步,同时向右转身换手,左掌自额头落下至胸口,手心向外,右手缩回转至手心向里,高与口齐,身体极力向右转去至不能再转为止;

(4)向右后方斜角方向(如把玉女穿梭的起始方向定为基准,则第一动向左前方出脚是45度,此动与前一动方向的夹角是90度,第三动与第二动仍为90度,最后一动回到起始位置。或者说,右通背掌时面向南,第一穿是东南,第二穿是东北,第三穿是西北,第四穿回到南方位)出右脚,同时右手翻拧到额头处,左手自胸平推出,跟左脚,虚点于右脚后;

(5)左脚踩实,右脚向前直着垫步,同时换手(如第1小节),然后向左前方出左脚,动作如第二小节;

(6)扣步转身换手如第三小节;

(7)回到起始方向,出右脚左手,跟步,如第四小节.需要说明的是,四个穿梭中,前三个推出去的手都是半推半含,并不伸直,只有第四个,手极力伸出.

玉女穿梭最能够体现孙式八卦的走转灵活之意,四次转,两个90度,一个225度,一个270度,扣步、摆步、垫步、跟步、抢步,几种步法组合运用,习之既久,脚下自然轻盈快捷,游转有度。

孙式太极拳解析(23)云手下式——雷世泰

1)做完第三个云手,重心移到右脚,左脚虚起点地,左手收回到小腹处,右手微探出,身微蹲,整个动作如形意拳之猴形。

(2)左手自右手上极力伸出,右手拉回到右胯旁,左腿随左手一起迈出,同时身形向下矮去,但顶头塌腰,不可前俯。

此式孙禄堂先生、孙存周先生和孙剑云先生的练法略有不同。孙老先生(据孙老先生原版的《太极拳学》)与存周先生(据我所见)的练法是:云手到左边时(左手到了极处,右手到了心口左边),身体略左转,左手搂回至小腹再贴着身子向上,同时右手向前微探如猴形叨绳式,左手再从右手的上方搓出去,出左脚,右手拉至胯旁,定式与三体式相似,惟后手不在肚脐而在胯,且式更矮。

孙剑云先生的练法:云手到右边时,左手向左继续云,而右手停在后边,只是把掌心翻着朝上,然后身体随着左手而左转;待左手到极处,跟右脚,平着推出右手;同时左手拉回,最后出左手左脚,成定式。

前者动作紧凑,更接近于形意拳,后者更舒展,更具太极意味,练习者可随自己的爱好而选择。

孙式太极拳解析(24)金鸡独立——雷世泰

接云手下式:

(1)接前式,再向下矮去,边下蹲边移重心至左腿,左手收回到左大腿旁,随着左腿站起贴住;右手顺着右腿穿下,又与右腿一起抬起,腿极力抬高,以大腿贴胸为佳,至少抬至大腿平,而手抬至右耳旁,不可紧贴于耳,要有10厘米左右的空隙,手要立掌,肘45度向外撑住,不可夹肘下垂,手脚要齐起齐落,有如牵线木偶般,微停;

(2)向前下方迈出右脚,蹲下再起左手左脚,与右边动作完全相同.

此式是先下后上,起伏比较大。先下是从云手下式的高度(已经比平常低了)再下去,膝盖几乎挨着地,再抬起;后上是从前面的低升起来,支撑腿几乎站直,这比平常又高了些,大概就是平时走路的高度。

打此式要求:下要下得去,起要起得来,站要站得稳,抬要抬得高,撑要撑得住。

此式最代表太极的脚法,紧贴着自己的身体提膝,脚要贴住自己的支撑腿,脚尖抬着,脚跟有向下蹬的力,极力抽住腰和胯,使得膝和脚越靠近身体越好,这样便于在近距离内使用,抬得起。内家拳用脚,讲究抬腿不过膝,目标全在对方的膝盖以下,用蹬踏之力,这样动作隐蔽,快捷,准确率高,效果好。

目前流行的散打,跆拳道等,都在腿上用功夫,讲究出腿高飘,清晰有力。历来武术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另一说是“抬腿半边空”,都有些极端。人有四肢,当然要都使用上,不可偏废。习内家拳者似乎并不着重脚的用法,既不压腿,也不踢腿,所以抬起腿来总有笨拙费力之感,在练到太极拳的起脚动作时就不如那些有少林拳功底的人做得高、飘、优美,这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由,是内家拳讲究顺其自然,不强求,如果一开始就要人忍受抻筋压腿之苦,就会有许多人望而却步,永远无法体会到拳术之美妙。

所以太极拳的动作都是比平常动作略难一些,让习者有兴趣而又不会无法克服,总有进步,这样循序渐进,功夫便自然上身了。这是从传习引导方面讲。若从实战上看,太极拳是要近战的,越近越有优势,所以起脚都是近身的小动作,目的并不在一定要踢倒或踢伤对方,只要能分散对方注意力或动摇对方重心即可。

同样的道理在形意拳和八卦拳中也充分体现着。形意拳脚踏中门,直打直进,对方不管有腿还是无腿在前,我都要向前踏下去,如入无人之境,腿的攻击力不是非常明显吗?在八卦中有72暗脚之说,指的是凡虚脚都可以随时起脚攻击,不必一一在套路中练习也。具体到太极拳中也如此,凡虚脚都可起,并无定法,只要用上,就都是对的。

孙式太极拳解析(25)十字摆莲与进步指裆捶—雷世泰

接高探马。

十字摆莲:

(1)重心到左腿,右脚自左下至右上摆动,同时用左手拍击右脚面,

(2)右脚落地在身体的右前方,两手平伸开如单鞭,重心在两腿间,右脚偏重些.

在孙剑云先生的书中,是把高探马后面的两个动作也算在十字摆莲里,即:1,随右脚向外摆步,两手合抱球在胸前;2,两手沿球面拧转,同时身体右转,左脚放在右脚旁。这应该是高探马的动作,至少在前面的高探马中是这样划分的,为求前后统一,十字摆莲的动作,还应该从起脚算起。

摆莲脚在少林拳中是基本功,有里摆、外摆。这里的式子是外摆,意在外脚背,用摆动的惯性,去击打对方头部,所以脚位要高,摆得要脆。手的拍击脚面,只是练习时才有,实战中无。起脚也是越靠近身体越好,能打在自己头前一尺之内最好,就像形意拳中狸猫上树的起脚,要像从下巴那里踢出去的最好。

进步指裆捶:

(1)两脚直着向前迈步走去,两手从两侧渐渐收拢到小腹处,再顺着脚的方向伸出,右手握拳,左手扣在右手腕上,整个身要越走越矮,如同一个鸟收拢翅膀从高处向低处飞,俯冲捉物,又如同远处墙角有个洞,一鼠欲钻入洞,我缩身下行去捉鼠之意。

(2)脚步要小、不要大;要轻灵、不可沉重;要快、不要慢。

(3)无论走多少步,或三步,五步,七步,总要到右脚在前时停住,左脚虚着跟在右脚后。手如前,仍扣着腕伸在前面。

此式有三个要点:

1.身形要越来越矮;

2.步子不可大,亦不可像舞台上的小碎步,到是有些像京剧中武丑的“走矮子”,行走要轻快不费力,而又不会重心冲出被人牵动,总之以步子平滑无顿挫,就像车在轨道上行走为好;

3.意念中是人随着手走,即对方捋着我的手走,而我随之,彼快我快,彼慢我慢,不丢不顶。

在老先生的书中,将此式形容为“两足往前迈步时,身体之形式,如同一鸟在树上,束着翅膀斜着往地下,看着一物飞去之意”。当年孙存周先生练此式,身穿长棉袍,由于行走迅速,似不觉脚在动,只觉人在飞,其下降、前冲造成的鼓荡之气,竟将长棉袍前后衣襟充涨起来。

整套太极拳都可以慢练,惟此式须快,快走而不是跑。无论如何不能将此式练得慢吞吞的,那就不是飞鸟束翅,而是狗熊掰棒子了。

此式身形与形意拳鸡形之“金鸡食米”式很像,只是不跳跃而快走。其迅速直走又体现了八卦的“势如奔马”之意。

孙式太极拳解析(26)单鞭下式上步七星与退步跨虎—雷世泰

单鞭下式

接单鞭:

(1)向里扣右脚,重心移到右脚上,右手同时收回按在右胯处;

(2)左脚微转至脚尖直,并回撤些许,步子大小与三体式同,左手原地不动仍为立掌。整个身形要比平时练拳低些,是为下式。

此式与云手下式的定式是一样的,但来的过程不同.这两个下式都要注意几点:一是一定要下去,要比正常的行拳高度有明显的矮,至少10厘米;二是下去时身轴保持中正,尽量不要倾斜;三是保持单重,即重心保持在后脚上,双重状态下做,要容易得多,但缺少了临界态训练的意义;四是在作到前三点的同时,保证膝盖的顺畅,也就是没有扭动.检验方法是看膝尖的方向与大腿的方向是否保持一致,如果不一致,硬要下的话,就会伤着膝关节.

上步七星

(1)左脚上前一步,右脚跟进,虚点于后;

(2)同时右手向前划下弧线向上至左手前,两手成立掌,掌外缘向前,在胸前交叉.

此式从身形步法上与“肘下看捶”非常近似,唯手法不同,用法也就迥异。此式之手法为十字交叉,暗含左右转身擒拿缠腕之法,也可拿住对方而起脚,使其无可回避。

退步跨虎

撤右脚,随左脚,左手搂到左胯处,右手自下而后再向上划弧,再向前向下,成一小圈,至左膝上停住,如同手按住一个气球身向下蹲,再起时抬左腿到大腿平,右手仍在膝盖上,停住.

此式须手脚齐动,分动则散乱,不可有先后,方能周身一体,劲力齐整。

对方从下三路进攻,如抱腿,指铛捶,野马分鬃等头部较低的动作,我即就其势向后引带,以膝盖迎之,左手同时搂其头使为合力。

此式用时不可向下坐身,而是身形要拔起,膝盖要抬高,因为对方的头是不可能很低的,我的膝盖太低则用不上。当然,实际也可不退步而用,双手拢住对方的双臂,即起膝盖攻击小腹等处,不可拘泥于定式。

孙式太极拳解析(27)转角摆莲——雷世泰

接退步跨虎:

左脚往右脚后落下,足尖点地,全身拧转,同时双手高举在头前抡动,待左脚踏实,右脚摆起,用双手拍击其脚面。此式动作不难,而角度难掌握。

如果退步跨虎是面对南方,那么做完转角摆莲室,右腿落下应在西南方,而身体面对的方向应该在东南方,右脚落地时足尖向里扣住,两腿均曲着,重心在两腿之间,一如形意拳之熊形步,双手手心向上收在腰处,身体微右转,以左肩向着东南方目标。许多人将步子落成马步或弓步,并将身体正面对着前方,就散了。

此式转身的要领与左踢脚接右蹬脚时相同,即不可单腿旋转,而要左脚紧贴着右膝盖踩下,两足足尖着地同时拧转,留头、甩头,转完左足跟落地踏实,再起脚做摆莲。摆莲的动作一样,只是两手拍脚面。

手拍脚面并不是好看、好听,而是训练身体的协调性,手脚的反向运动,可以增强脚击打的力度,在实战中,手是先向对方的眼睛划去,然后顺势起脚。

孙式太极拳解析(28)弯弓射虎与双撞锤—雷世泰

弯弓射虎

接转角摆莲,

(1)双手从腰部顺左肩的方向徐徐翻转着伸出,到极处,手心向下,腿不动,因为身体是斜对着前方,所以两手出去是一前一后,而不是齐的;

(2)然后.再将左足收到右脚前虚着点地,同时手变拳收到腹前.

此式的关键是身法步法,与形意拳之熊形相合,两腿是扣步扣膝抽胯,既不是马步也不是弓箭步,重心在两腿之间偏前.身体是扭着的,不是正对着出手方向,脚下走的是“之”字步,取闪开中央走两旁之意,身体要斜对着中央。

很多人练成了正对着前面,就失去了意义,既不利于应用也不美观,实际上练起来也不容易站稳。出手方向与出脚方向有个夹角,两手随着身体的角度而一先一后,不可齐平。

出手也有讲究,一边两肘向里裹住劲,一边手掌和小臂向外翻转,从腰部向斜上方插去,从手心向上最后变为手心向下,如同摸着一个大球的表面向前插去。

双撞锤

身体仍斜对前方,不可太正,保持斜45度向前,双手一前一后,仍将裹与翻的两种劲合住,手旋拧着打出拳,从腰部打到高与肩平,从手心向上打到手心向下,拳眼相对。拳是直着出,不走弧线,与双峰掼耳不同。手法感觉与马形无异。左脚直出,右脚跟进,虚点于其后。

整套孙式太极拳中,两手一齐向同方向出的动作,除了抱虎推山和白鹤亮翅是两手平齐无分别外,剩下的动作:左右手都有先后、上下的区别。如懒扎衣的按是左手护住右手腕,前后高低都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身形所决定的,因为身体是保持斜45度半侧着对敌,所以两手必是一先一后,道理就是便于技击,只要看看拳击比赛里人的姿势就知道了。

孙式太极拳解析(29)孙式太极拳的手(一)手型—雷世泰

说是太极“拳”,实际握拳的时候远远没有用掌的时候多。在套路中,除了“搬拦锤”、“肘下看锤”、“践步打锤”、“指裆锤”、“双撞锤”等少数几个动作是攥拳外,剩下都是掌。所以掌型对不对,就关系到拳的质量。而可惜的是,大部分人都很忽视这一问题。人们关心的都是大动作的路线、姿势、劲力和用法,没有人去细抠手的细部问题。以为手张开,伸出去就是了,没有什么对与不对。

实际上,手型的对否直接影响到整体动作的正确与否,也影响该动作所要达到的内部抻筋、通气血的效果,影响腕部力量的提高,当然更影响使用的效果。在松肩坠肘的前提下,手型的正确,可以大大提高拳的效果。

手型的基本要求是:

(1)立掌,也就是手腕和小臂尽可能达到90度角;

(2)虎口撑开,撑圆,大指与食指的夹角为90度;

(3)除拇指外,其余四指自然伸开,挑住劲,有如托排球一样,不可卷曲无力;

(4)掌心劳宫穴内含,不可腆出。

此四项除立掌这一项有些动作不要求外,是自始至终都要做到的。孙式太极拳之所以要求这样的手型,是与孙式形意拳和孙式八卦拳一致的,这也是孙老先生在晚年总结、修改后定型的。早年的形意拳是不立掌,指尖向前的,在《形意拳学》中的照片可证,但到了晚年便全部改为立掌。

以上四项做起来是有难度的,初学者会觉得手甚至胳膊都很累,也很难达到标准。

以开合为例。如果把这四条都严格做到,开合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手会很累,小臂的筋会被抻得痛,手指会有麻涨感,甚至整个小臂都会有麻涨感。

开到与肩宽时大拇指根会有钢丝捆住的感觉,而在合到与脸宽时小指根会有捆住的感觉。但正因为手规矩了,开合起来不那么轻易可动,才会启动全身的运动来完成开合动作,才能把周身一体的整劲激发出来。如果手随随便便就可以做成,不费力,身体内部的潜能就不会被逼出来,这也是临界态训练在手上的应用。

比如单鞭。两手要向外极力撑住,有如两面的墙在向你挤过来,而你要把它撑住,同时还要沉肩坠肘,不能耸肩翻肘,这就很吃力,整个胳膊和手都有从里面被抽紧的感觉,双手十指的麻涨感非常明显。可是如果手型不对,没有极力撑开,内里就没有这样的感觉。

比如搂膝拗步。向外搂出去的手一定要撑开,塌住腕,极力向外伸展出去,意念在搂对方的膝盖,甚至是对方的脚腕,不只是要极力伸出去,还要在肩、肘、腕处撑圆,以滚动的圆球撞出而不是一根木棍似的打出去,

再比如金鸡独立。手在耳旁是为了架住对方的双峰掼耳或单峰掼耳,人家的拳头是用很大力气抡过来的。如果你的手没有立住腕,向外挂的劲力就小,就拦不住来拳。而立住腕,撑住肘,又确实很费力。

有人要问了,太极拳不是说要松柔,不用力吗?可是不用力手型就不对,这不是矛盾吗?这里有一个误区,太极拳只说不用拙力,没有说不用力,该用的力还得用。多余的力,用得过分的力,才叫拙力。该用的不用,或不用足,只有散和软,没有松和柔。

所谓临界态就是在可控与失控间的不稳定状态,控制就要用力,尽管是用最小的力也还是要用。不是说只有临界态才能出功夫,但是临界态出功夫快,是不争的事实。舒舒服服的状态不要说技击,就是健身都不行。所以,把手型做对,就是对手而言的临界态训练。

孙式太极拳解析(30)孙式太极拳的手(二)手位—雷世泰

除了对手型有严格的要求外,手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拳中的手不只是狭义的手掌和手指,也包括整个上肢:肩、肘、腕和手。

手位的基本原则如拳经云:肘不离肋,手不离心,明确指出手是以心脏为中心而运动的,肘不能离肋部太远。对上肢而言,梢节是手,中节是肘,根节是肩。

肩是根,所以是不能乱动的,或者说除了转动外,不能有其他的动作,比如耸肩、架肩,肩这个根本一动摇,整个上肢就脱离了整体,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对肘来说,既不能夹死在腋下,也不能翻肘或强直,肘下要透风,总以能放下一拳,或者说大臂与躯干的夹角在45度左右为好。换句话说,肘要始终有向外撑住的掤劲,在拳中肘的运动是越小越好,能不动就不动,能少动就少动,也就是说,大臂尽量少动,造成在胸前始终有一个双肘为支撑的保护圈。

肘动多了,走远了,胸前的空子就出来了。基本原则是,肘不过中线,即身体鼻尖到肚脐的连线,也就是任脉的线。肘一偏到另一侧,身体就失衡了。这是很常见的毛病。

运动最多、动作幅度最大的是手。高可过头(白鹤亮翅,披身伏虎等),低可至脚(三通背,金鸡独立等),左右分开,前后进退,但无论怎么动,都始终围绕着自己的前胸,这就是“手不离心”。整趟拳中,只有“单鞭”和几个起脚时手是“门户大开”的,剩下的多在胸前。前面说肘不过中线,手也是不过中线,换句话说,就是两手不能都到身体的同一边去,考察整趟孙式太极拳,都如此。

可能有人会问,那 “云手”不就是运到同一边去了吗?否。云手不单是手动,而是整个身体在转动,是身轴带动着手在云,云到每一边时身体都是半侧着对出手的方向,这样一看,后手就仍然在中线上,如果只是手动身轴不转,手自然过了中线,但整个动作也就散了。按照这个原则,在做“懒扎衣”和“搂膝拗步”等动作时,尽量用腰胯的转动带动手,而不要只动手而不动身,这样手的运动幅度可以很大,但仍不过中线,不失中。

综上所述,要想保持“肘不离肋,手不离心”的最佳位置,就要把握好手运动的规律,即:肩不动,肘少动,也就是大臂尽量不动,而动小臂。从形式上看是手领着小臂,小臂领着大臂走。从发力看是身催肩,肩催肘,肘催腕,腕催手。总之,是手要和身体一起动,不能自己乱动,周身一体,手才能有分寸。

孙式太极拳解析(31)孙式太极拳的脚(一)脚型—雷世泰

脚不象手可以看得见,所以脚型的问题实际是寻找脚的感觉,控制脚的使用。所以用“型”而不用“形”,前者有内在结构之内容,不光是外在的形态。前面讲的手型也是如此,它有内在的感觉和要求,不只是外形摆摆样子的。

脚型基本要求是三条:坐满足跟,涌泉吸地和前滚后拔。

坐满在后脚跟,主要支撑部位是脚跟,而不是脚掌,这样的好处是保证一轴到底,最大的重力是在脚跟上,而不是在前脚掌,中间不打折扣。

坐满在脚跟,不等于前脚掌发虚,脚趾仍然要抓地,但不可抓过、把脚底抓空,而是尽量增加脚和地面的接触,意念是涌泉穴要如章鱼的吸盘吸在地上,这里是控制全脚的机关、枢纽。脚跟虽然最吃重,但脚跟本身不能发力行动,前蹬或起跳的发力在涌泉。所以,涌泉穴和脚跟配合,重心在脚跟和涌泉穴之间变化,静止时在脚跟,发动时到涌泉。

在运动中,脚落下一定是先落跟,然后脚心、脚掌和脚指逐次落下,形如滚动;而脚抬起一定要极力勾脚尖,整体拔起,不可耷拉着脚尖,俗话说叫“翻蹄亮掌”,或者说不要让人看到你的鞋底。即使是虚步点地,无论是跟在后面、还是点在前面,都要尽可能勾着脚尖,也就是说脚腕自始至终要有拔着的意思,不可发软。

上面三条要作到,有一处地方最关键,就是足三里穴,勾脚时足三里所在的小腿前面的肌肉便鼓胀着,控制着重心在脚跟和涌泉间移动和脚的滚拔运动,可以说,足三里穴是控制脚型、引导脚的运动的真正枢纽。就像手的控制在小臂一样,脚的控制在小腿,核心就是足三里。

孙式太极拳解析(32)孙式太极拳的脚(二)脚位—雷世泰

基本脚位:前脚直向前,后脚斜45度在后,无论在哪个脚上,是后脚实、前脚虚,还是前脚实、后脚虚,这样的45度脚位,都是最基本、最常用的,因此可以称为基本脚位,在整趟太极拳里占了绝大多数。

前虚后实45度脚位是最基础的,来自于三体式。最相象的如:手挥琵琶式,左(右)通背掌,高探马,践步打锤,云手下式,单鞭下式等,前脚不论全掌着地还是虚点,都是三体式之意。

前实后虚45度的脚位,都是用在向前出步,跟步而成,虽然重心变了,但仍不失三体式之基本结构;只要后脚一落实,前脚迈出去就是三体式。如:搂膝拗步,懒扎衣的两个前进式,肘下看锤,抱虎推山,玉女穿梭,进步指裆锤,上步七星等。

平行脚位:两脚平行,之间没有夹角。如白鹤亮翅,云手,单鞭等,用量不多,是从马步演变而来。

摆步扣步:摆步是在基本脚位的基础上,前脚再外摆45度,两脚成90度,如:进步搬拦锤,三通背,玉女穿梭里,都有用到摆步的。扣步是两脚尖内旋、脚跟外扭,使两脚成八字形。摆、扣步都是为了身轴的转动方便而用,如原来身体是右脚在前向左侧,经过右脚向右摆步,使得右肩、胯向后缩,身体便向右侧过。再如:践步打锤接翻身二起,原来面对南方,左脚扣步、翻身后,转而面向北方打去。在做倒撵猴时,能否打得顺畅,就看转身时的扣步是否到位,扣得好,则转动灵活,扣得不到位,则下一步就很难迈得顺畅、舒服。

在摆步的脚位基础上,还有一些变化的脚位。如:剪子股式,在披身伏虎,野马分鬃里有用到。它的特点是在摆步的基础上,两腿顶住在一起,步子小时要用膝盖顶住,步子大时要用大腿顶住;前脚用外侧着地,后脚跟提起、用脚掌着地。

扣步的变形是弯弓射虎的步子,步幅加大,扣脚和扣膝也加大,身轴向右侧拧,类似形意拳中的熊形步。

手型和脚型,手位与脚位,这些看起来是小事、细节,常常被忽略,但又很影响拳的质量。初学者往往大动作,大结构还来不及记忆模仿,无暇顾及这些小地方;但不利之处是容易形成错误的动力定型。等到大动作没问题后,再回过头来抠细节时,要付出加倍的精力。一算总帐,得不偿失。所以,建议在一开始练习时,宁可慢点,把细节也一并学习巩固,免得将来再回头煮夹生饭。

孙式太极拳解析(33 )对称问题——雷世泰

孙式太极拳套路的编排上是不对称的,许多动作只做一边,通过单式反复的训练可以把另一边的感觉找一找。那么是否就该把另一边补上?或者干脆有人说孙式太极不够完备,包括一些门里人也心怀疑问。所以在官方定的孙式太极拳竞赛套路里,就出现了故意逆反的编排,以为是在为传统的孙式拳补遗,实则把孙式拳糟蹋得非驴非马,不伦不类,惨不忍睹。

在我看来,所谓孙式太极拳不对称,根本就不是个问题。

第一,天下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原子,都是不对称的。人的左右脑、左右手有不同,内脏如双肾的分布高低不对称,左右腿迈步的大小也不同。所以,世间的不对称是常态,而对称才是反常,是相对性的。

第二,拳的套路本就只是一种训练方法,而且训练的就是方法,不可能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考虑进去。就像大学里的教科书,不可能把你这一生要遇到的问题和知识点都教给你一样。拳的编排既不可能、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提这种要求,本身就是幼稚的。

第三,孔圣要求学生举一反三,如果达不到,就是愚不可及了。拳里有左边的,自己还琢磨不出右边的,这个拳恐怕也就练不出来了。几十载教拳、学拳的实践,我和我的学生,不要说个别动作,就是整趟拳都能反着打;之所以没有编排成套路,是无此必要。

孙式太极拳解析(34)打拳的速度问题——雷世泰

常常有人问:打一趟传统98式的孙式太极拳,究竟要多长时间为最好?我的回答是:合上你自己的呼吸打,该多长就是多长。什么叫合上呼吸呢?就是基本上做到:开为吸,合为呼,收为吸,放为呼。其依据就是人在放力、用力使劲的时候,一定是呼气的,或是憋着一口气,没有吸着气发力的。

既然是合着呼吸打,那么快慢就各不相同。因为各人的呼吸节奏是不同的,在不同功夫阶段的呼吸节律也是不同的。一般来讲,初学者打98式用7到10分钟左右,再快就肯定合不上呼吸了。随着功夫的加深,呼吸越来越深长,拳也就越来越慢,从10分钟到十二~十三分钟,再到十四~十五分钟。我有几个练习在三年左右的学生,大都在15分钟左右,我自己是在十七~十八分钟。

有人问,这么慢会不会有停顿呆滞的问题?当然不会。慢不等于站,慢的前提是不停顿,绵绵不绝,既不快又不停,速度也是均匀的。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慢不等于不流畅。因为太极拳就是要慢不要快,快了就不如去打形意、八卦,甚至干脆去打长拳。太极拳的韵味、奥妙、功夫就在这慢慢的体味之中,一快就优势尽失,劣势尽显。

不要以为慢是容易的,事实上,就打拳来说,越慢越难。比如:抬腿动作,快踢起来谁都可以,尽管有高有低。但是慢慢起,稳定在一个姿势,就绝非易事。练拳要出功夫就得站桩,这已经是共识,那么还有比站桩更慢的吗?所以不必担心慢不出功夫。练对了,慢照样出功夫,练得不对,快也没用。

慢不是为了摆样子,而是要出功夫。既然太极拳宜慢、不宜快,那么就只有按照自己的呼吸节奏、慢慢打才是正理,不必人为地去规定时间,应该是该多慢就多慢。

在整趟拳中,大部分动作是可以明确判断该吸还是该呼。比如:懒扎衣,向内的捋和棚是吸,而向外的挤和按是呼;开合,开为吸,合为呼;抱虎推山,进步搬拦锤,搂膝拗步,肘下看锤,等等,都是最后打出去时呼气。有些动作是左右对称的连续动作,如搬拦锤的左搬右拦,云手,不好确定哪一处该吸、哪一处该呼,怎么办?那就顺其自然,在后面有明显判断依据的地方(比如开合,懒扎衣等)找回节奏来就行了,在过程中不必太拘泥于呼吸与动作的配合。

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表演、教学和自己练功时的打拳速度是不一样的。自己练时要合上呼吸,这是毫无疑问的;而其余的则一定快得多。这也可以理解,打得太慢,观众看起来没意思,因为大多数看客是外行,只看个热闹就行。反过来,千万别因为看到人家表演打得都快,就以为太极拳就要打这么快。我的经验是:宁慢、勿快。

无论是快还是慢,都以能控制自己为准。都应该做到:随时可以叫停,随时可以发力。这样的拳,庶几可用了。

孙式太极拳解析(35)单式反复——雷世泰

在孙氏太极拳中,有许多动作是可以挑出来、单独、反复练习的,以提高对动作的理解和练习的效果。特别是对于初学者,更有好处:在开始学习时,记不住套路的连接是最常见的困难。那就把已经会的动作,拿出来单独练习,同样可以收到练拳的效果。据我所知,有些前辈教太极拳,就是把单式抽出来,反复练习,然后再串起来成为套路。

就是已经完整、熟练掌握了98式全套孙式太极拳的人,也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做单式的操练,这对于深入理解、纯熟掌握,有很大好处,孙存周先生就经常把懒扎衣单独做。下面把这套拳中适于单独操演的式子,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1,起势。

在前进、后退中,反复做手的圆弧形运动;有如托住一个人的双肘,在牵引其重心,去体会起钻落翻、收放吞吐的滋味。主要体会手足的配合,发力时全身的感觉。

2,懒扎衣。

在前后的来回运动中,反复体会掤捋挤按这四个太极拳最基本的动作。仔细体会如抽丝裂帛般伸缩起落的翻浪感觉,这是最基本的化力和发力方法,也是最常用到的。

3,开合。

原地不动,但两脚的重心随着开合转换,反复开合,体会全身的感觉。特别是腰、背、肩、肘、腕、指的节节贯通感,体会“力发于脊”的作用机制。开合也可以和单鞭、提手上势、白鹤亮翅结合起来反复练,这样综合效果更好。但建议开合还是要单独多练,因为它太重要了。

4,搂膝拗步。

这也是拳趟中非常多的动作,单个数量上(把倒撵猴算作四个)和开合相等,足见其很重要,所以不可不细心体味。它的最基本动作,就是两手向里划圈,正好与云手相反。

除了按照套路中向侧后方45度迈步做外,还可以向前进步、向后退步做。向前做动作与常规一样,这个动作与形意拳中的熊形很像;向后退步做只须把原来向前迈出的脚向斜后方迈去,手与脚的配合不变,此式与形意拳中的倒劈拳相仿。前后反复做熟后,还可以横向移动做和任意方向的转向做。

5,进步搬拦捶。

反复做搬拦,想转身时,前脚一扣即可回身接着走。主要体会剪子股式,该式为孙氏太极拳中特有的姿势。来源于形意,要点在于两腿不可分的太大,大腿要靠住夹紧,后退的膝盖要顶在前腿的膝盖腘凹处;前腿后蹬、后腿前蹬,两胯和两肩松开、抽住,发力全在腰。

6,如封似闭和抱虎推山。

进退脚步仍与起式、懒扎衣等相同,主要体会身形的前后伸缩运动。

7,三通背。

连续练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单边动作连续做,另一种是两边对称做。

单边作法:①左通背掌→②转身成右通背掌→③撤右脚至左脚后,随左脚,双手握拳收回→④垫出左脚,钻出双手→⑤再拉回双手,上右脚(至此为套路中的标准动作→⑥右脚落实,出左手左脚,仍为左通背掌式,再重复上面的动作。

而双边对称的做法是:在做到动作⑤后,出右手、右脚成右通背掌式,然后做与①→⑤完全相反(左右对掉)的动作。如此,左式变右式、右式变左式地反复练习,总要转动圆活无碍为善。

8,云手。

手的动作无需改变,而脚下则可以向各个方向运动。向前走,脚向斜前方迈,向后走,脚也要向斜后方迈,与形意拳之鼍形相仿。此式与搂膝拗步的手正好相反,后者是由外向里画圆,而此式是由里向外画,脚步是一样的,故两者可以结合起来练,更有利于体会身体和手的配合。

9,披身伏虎。

须与反向动作合起来练。做第一个披身伏虎后,以左右踢脚为连接,起右脚后撤步至右后方,身体转向右,做与前面完全对称的动作,然后还用两个起脚做转折。反复练习,顺便就把起脚也练了。

10,野马分鬃。

用开合、单鞭做连接,就可以不断做下去。若开合后反向做单鞭,则可以做反向的野马分鬃,正反式一起做更妙。

11,玉女穿梭。

在四个角的方向上反复走,走得多了,才能体味“行云流水,绵绵不绝”的意味。

12,金鸡独立。

起脚后最好向前平着踢出,然后顺势向下、向前迈出踩下;手脚要齐起、齐落,轻抬轻落。身形下去时,动作有如打千,后腿有如下跪;而不是向下坐,这样可以保持后脚的蹬力,使身体始终具有前冲的蓄势。

13,弯弓射虎。

两手收回后,不再做下面的双撞捶,而是换重心再出右脚重复前式。若与反向动作连起来做则更佳,即把双撞捶的手改成掌,出左脚,做反向动作,如此反复循环。

14,双撞捶。

可以在做完撞捶动作后撤右脚随左脚收手,再出左脚重复动作;也可以换重心做反向动作,即出右脚撞捶,左右反复。此式与形意拳之马形、无论在步法上还是在手法上,都基本相同。

其实,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体会,把某个式子做单操演练。在单练时,既可以按照套路中的式子做,也可以正、反向轮换练习。只要不失拳的本意,怎么练都行。

孙式太极拳解析(36)手脚的配合——雷世泰

初学拳者往往手忙脚乱,顾上顾不了下,顾左顾不了右。这也难怪,因为孙式太极拳的特点就是活步,一动无不动,一动全身都动。而不是先动手,后动脚,或脚不动只动手,从支撑腿发力开始,两脚和两手就一齐动。

有几个动作是属于对称性的,比如:“单鞭”,“如封似闭”,“抱虎推山”,“白鹤亮翅”等,两手虽然同时动,但对称,相对来说还好做些。而很多动作是非对称的,难度就要大得多。这也是学习孙式拳的瓶颈之一,有些人怨自己的记忆力不好,其实不完全是记忆的事。死记硬背只可解决浅层的问题,要真正学到手,作到家,还需要“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我的经验,大概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会有一些帮助。

一,把每个动作起始和终结时手脚的位置做准确,固定下来,然后再把运行之间手脚的路线找对,“抓两头,带中间”,一般不太复杂的动作,就可以顺过去了。如果两头定式的位置都含糊,那一动起来,就更心中无底了。

二,所有的动作都是支撑脚发力蹬出来的。在前面的基础上,把该动作的发力点找准,看看支撑腿是怎么发力、把其余的手脚蹬出去的。通常情况是,从蹬地发力开始,全身就一起动;直到摆动腿变成为支撑腿,而发力腿跟上来时,手脚同时到位。

单从脚看,是一蹬、一迈、又一跟,这是个完整而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手在不停地动;手动的速度要看脚运动的速度,既不能快也不能慢。所谓配合,无非就是指的位置的配合与速度的配合;都合了,就是周身一体了。

即使是像“开合”这样的原地动作,也是用脚把手蹬开、又蹬合的。说穿了,就是发力一定是用你的重心在发,利用重心砸地,借地面的反弹力,把自己的身体打出去,把力发出去。配合得好,发的力就整;配合不好,一部分力就被内耗掉了。

三,再进一步,搞清每个动作的涵义:是在做什么,是什么用法,这样才能彻底解决手脚到位和之间配合的问题。这就是“知其所以然”的一步了。

以“搂膝拗步”为例,如果你不知道手是搂膝,那么拳打起来就肯定是随便一搂;如果你认为是在楼自己的膝,那么你的手搂出去可能就长些;再如果你知道是要搂对方的膝,那么你的手就一定会更加放长;到最后如果你明白搂到对方的脚腕才是最佳,那么你会尽可能地把手放出去,而且身形也会再伏下去。

同理,对另一只手的作用,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如果你认为是前手搂开对方当胸击来的拳或掌、而后手打出,那么你肯定也会当胸击出;而如果你理解是搂对方时必须看住其手、方能进去,那你的手肯定放在头、肩部位,而不会从胸前打出去了。

四,单式反复练。先不要忙着串套路,每个分式的每一个动作、都要求打得像背书一样地滚瓜烂熟,串起来就是轻而易举的事。能整趟打下来当然很好,只要时间花够、功夫下够,那是早晚的事。但就长功夫而言,单式的多次反复,对于掌握孙式太极拳,长进可能会更快些。

孙禄堂老先生有句名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百次、千次的“单打一”练习之后,行拳何患之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三丰太极拳一百和一百零一式推窗望月和上步七星
(典藏) 太极拳的完整修炼及正确方法
42式太极拳攻防用法图解
24式太极拳慢动作演练及图示动作详解、动作口诀
太极拳推手单人操练法(下)
神形太极拳之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