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义释除妄念经

义释除妄念经


《中部.除妄念经》:如是我闻。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佛陀称呼比丘们说:“诸比丘!”比丘们回答说:“世尊!”

 

佛陀说:“诸比丘!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时,有时候,他必须注意五种法。是那五种法呢?”

 

在上述这段经文中,‘我’指的是阿难尊者。佛陀入涅盘之后,五百位阿罗汉,在王舍城举行第一次三藏圣典结集。那时,就是由阿难尊者背诵出巴利经藏。

 

所谓‘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指的是什么呢?在此,和修行十善业道相关的心,只能称为善心。

 

比这些善心更殊胜的心,乃是作为观禅基础的八定之心,这种殊胜的心,就是增上心。也有人说:与观智相应的心,是增上心。

 

比丘致力于开展,这意味着:比丘勤勉地,从事于培育增上心。‘五种法’,指的是五种实修的方法,或合理的方法。

 

‘有时候’,指的是在某些情况之下。关于这一点,禅修者不是应当时时专注于,他所修行的法门,片刻也不应舍离吗?为什么在这里,佛陀说:有时候呢?

 

于巴利经典中,佛陀将修行禅定的方法,归类成三十八种。比丘依照自己的兴趣,而选择其中的一种之后,开始静坐修行。

 

只要在他的心中,还没有任何烦恼生起,他就还不需要思惟这五种法。一旦有烦恼生起时,比丘就必须借着这五种法,来将烦恼赶走。因此,佛陀说‘有时候’,来指出这一点。

 

一、作意其它对象:在经中,佛陀继续开示说:“诸比丘,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嗔、痴相关的邪恶念头。

 

这时,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

 

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就好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

 

同样地,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注疏解释上面这段经文如下:‘与贪相关’,指的是与贪欲相应。我们必须了解,与贪、嗔、痴相关的,三种妄念的起源及对象。

 

与贪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贪欲相应的八种心。与嗔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与嗔恨相应的两种心。与痴相关的妄念的起源是:所有的十二种不善心。

 

这三种妄念,都以有情众生及无生命物作为对象,因为这些妄念之所以生起,乃是由于对有情众生与无生命物喜爱,或厌恶的偏见所造成的。

 

偏见,乃是透过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以迷惑的注意来看待事物,而用不如理作意来执取对象。如果认为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真实存在,这就是不如理作意。

 

为什么呢?因为就胜义谛(究竟真实法)而言,只有名与色,没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

 

所以说,如果还注意到有男人、女人、金、银等等,就是无知地以世间方式,来看待事物的不如理作意。

 

‘他应当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这句话指的是:他不应继续注意会引起恶念的对象,而应注意该对象以外,与善法相关联的对象。

 

在这里,针对‘其它对象’这个用词的解释如下: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贪念时,不净观就是‘其它对象’。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的贪念时,了解无常就是‘其它对象’。

 

如果对有情众生的贪爱,以这样的念头生起:‘这个人的手真美!’‘这个人的脚真美!’‘这个人的脸真美!’

 

禅修者应当以不净观的方式,如此思惟:你在贪爱什么?你贪爱他的头发吗?还是他身上的毛?还是指甲、牙齿、皮…乃至尿?

 

这个身体由三百块骨头所架构、由九百条神经线所缠绕、黏上九百块肌肉,用潮湿的皮完全包裹起来、再以表皮的颜色加以覆盖,身上的九个疮孔和九万九千个毛孔,经常流出肮脏的液体。

 

身体只是一堆骨头与肉的组合,是臭秽、低贱、可厌恶的,是三十二个部份的总合。身体中没有实质,也没有殊胜之处。

 

如此思惟身体不清净的本质之后,就能够驱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所以,这里的‘其它对象’,就是以身体的不净观,来思惟会引起贪念的对象。

 

不净观可分为两种:止禅的不净观及观禅的不净观。止禅的不净观,又分为有生命体的不净观,以及无生命体的不净观。

 

有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照见自己身体内在的三十二个部份,以及外在他人身体的三十二个部份,观察它们都是不清净、可厌恶的。如此,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无生命体的不净观,就是观察尸体的不净。先观察外在尸体的不净可厌,当定力加深,能够清楚地检查到禅支之后,再观察自己内在。

 

省思:终有一天自己也会死亡,死后就像外在这具尸体一样。定力加深时,就能见到自己的尸体。

 

能够如此观察内外尸体的不净之后,就能观察自己所贪爱的有情众生之尸体,于是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观禅的不净观,是分析到究竟的色法之后,省思这些色法,都与不净可厌的颜色、声音、气味等相关联。

 

再者,身体中充满了各种虫,身体是虫的厕所、虫的医院、虫的坟场。如此观察内外的不净之后,就能去除对有情众生的贪爱。

 

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如:钵、袈裟等的贪念时,借着两种去除对无生命物执着的思惟,禅修者得以驱除贪念。

 

这两种思惟就是:无主宰的思惟及无常的思惟。在《念处经》的注疏里,讲到七觉支的部份时,有这两种思惟的说明:

 

“这个钵将会逐渐褪色、变旧、产生裂缝、穿孔而最后变成碎片,或因为碰撞而粉碎。

 

这件袈裟将会褪色、穿破,然后用来作擦脚布,最后只好丢弃。如果这些东西有一个主宰的话,它一定不会让它们毁坏。

 

应当如此作无主宰的思惟,且应当思惟这些东西不能持久,短时间内就会坏灭,如此作无常的思惟。”

 

因此,对引起贪念的无生命物对象,作无主宰与无常的思惟,就是这里的‘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嗔念时,慈心修习就是‘其它对象’。当心中生起对无生命物的嗔念时,四界分别观就是‘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的嗔恨时,应当修行慈心,依照《降伏嗔恨经》、《锯子譬喻经》等的开示来修行。

 

禅修者修习慈心时,嗔恨就会消失无踪。因此,对引起嗔念的对象而言,慈心就是‘其它对象’。

 

《增支部》里《降伏嗔恨经》的开示如下:“诸比丘,有五种降伏嗔恨的方法。当比丘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嗔恨彻底降伏。是那五种方法呢?

 

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应当修行悲心…应当修行舍心…应当察觉,自己对引起嗔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

 

他应当如此降伏嗔恨,这就是降伏嗔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丘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必须将嗔恨彻底降伏。”

 

再者,当比丘对树椿、尖刺、草或叶生气时,他应当问自己:你在对谁生气?你在对地大生气呢,还是在对水大生气?或者问自己:是谁在生气?是地大在生气呢,还是水大在生气?

 

思惟地、水、火、风四大时,对无生命物的嗔恨就会消失无踪。因此,对于引起嗔恨念头的对象而言,思惟对象的四大就是所谓的‘其它对象’。

 

当心中生起对有情众生或无生命物的愚痴念头时,与佛法相应的五项依止,就是‘其它对象’。

 

五项依止是:一、依照导师的指导而生活起居;二、学习佛法;三、研究佛法的义理;四、在适当的时候听闻佛法;五、探讨什么是因,什么不是因。

 

依靠这五项,或运用这五项善巧的方法,就能去除愚痴。或者,比丘也可以运用下列的方法来去除愚痴:

 

在比丘学习佛法时,可透过这样的思惟来使自己积极进取,他这样想:导师会处罚在应当学习的时间不来学习的人、不好好背诵的人、以及不背诵的人。

 

前往拜见道德崇高的比丘,请问他们说:“尊者,这个法的道理何在?这个法有什么含义?”如此能够去除疑惑。

 

前往大众听闻佛法的地方,细心地聆听佛法,渐渐就能明了许多经文的义理。

 

他渐渐能精通于辨别什么是因,什么不是因。他能够分辨:“这是某某现象的因,那不是某某现象的因。”

 

例如:他了解眼根、色尘、光明和作意,是眼识生起的原因,而不是耳识生起的原因。

 

再者,修行三十八种或四十种止禅法门当中,任何一种法门的人,固然能够去除恶念。

 

然而,借着贪、嗔、痴的克星、死对头,也就是五种法或五种实修法来去除贪、嗔、痴时,乃是将贪、嗔、痴彻底地去除。

 

这就好像:用火把、泥土和树枝来打火,固然可以将火扑灭。然而,如果用火的克星——水,来灭火时,就能将火彻底地扑灭。

 

同样的道理,用《除妄念经》开始时谈到的五种法,来去除贪、嗔、痴时,就能将贪、嗔、痴彻底地去除。

 

关于经文中提到的:“就像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能够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移除、取出。”

 

细的木钉是心木做成的木钉,它比木匠要从木板中拔出来的那根木钉更细。粗的木钉,是心木板或檀香木板中一根不调和的木钉。

 

比丘致力于开展增上心,他的心就像那块心木板;邪恶的念头,就像那根不调和的粗木钉;而对不净等修行对象的如理作意,就像那根细木钉。

 

借着思惟不净等其它对象,来去除恶念,就像以细木钉,来去除粗木钉一样。这是巴利注疏里的解释。(待续)

编摘于南传尊者的开示


义释除妄念经(续)

二、思惟恶念所带来的危险。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如果贪嗔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

 

这些念头是邪恶不善的、是应该被指责的、它们会导致痛苦的果报。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就好像喜欢打扮的青春少男或少女,如果有人把蛇的尸体、或人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他会感到恐怖、耻辱、厌恶;同样地,当比丘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对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解释如下:就好像一个人的冤家,把拿来的尸体挂在他的脖子上时,这个人会感到震惊。

 

同样地,如果禅修者自己能以种种方式,理智地思惟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那么他就能去除心中的恶念。

 

这些恶念是应当受到指责的、是痛苦的来源:因为它们透过不如理作意而产生,因为它们和如理作意相对立,因为它们受到世俗贪欲病所苦恼,而变得不健全。

 

因为这些恶念,是智者所谴责的。因为它们是可厌恶的,因为它们会产生痛苦的结果。因为它们的本质,是不会带来任何快乐。

 

然而,对于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他应当去拜见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自己在修行上所遭遇到的困扰。或者,他应当求助于自己的戒师,或有德行的同参比丘,或僧团中的长老。

 

甚至,他应当敲钟集合僧团,将自己的困扰报告僧团。因为在众多比丘参与的集会当中,必定有多闻的比丘,能够为遭遇困扰的比丘,解释说:你应当如此了解这些恶念的祸害。

 

或者,他能够借着,谈论去除对身体的贪爱等言论,来制止受困扰比丘的恶念。这是注疏里的解释。

 

阐陀尊者的故事:佛陀入般涅盘之后,僧团依据佛陀的指示,而对阐陀尊者施行梵罚。接受梵罚之后,阐陀尊者就精进地修行,他能够正确地照见名法与色法。

 

换句话说,阐陀尊者能正确地照见五蕴。他能以观智,清楚地了解每一蕴的无常、苦、无我本质。

 

当他照见五蕴的无常及无我本质时,他心里想:哦,一切都是无常与无我,但是这些无我的法,却造作了善业和恶业。

 

那么,是谁要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呢?是否没有人承受这些善恶业的果报?如此,他无法去除断见和常见。

 

谁要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常见;既然一切都是无常,那么就没有人承受善恶业报。这种想法是断见。

 

于是,阐陀尊者去见阿难尊者,讲述自己所遭遇的困扰。阿难尊者教他《迦旃延经》,这部经彻底地显示修行缘起的方法。

 

听完这部经之后,阐陀尊者证悟了初果须陀洹,因为这种对缘起的正见,能够去除种种邪见。

 

所以,无法自己如理思惟的人,应当求教于自己的导师,向导师报告修行上的困扰。贤明的导师,会指示他去除烦恼的方法。

 

三、忘掉恶念。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诸比丘!当比丘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后,如果贪、嗔、痴的邪恶念头仍然在心中生起,他应当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应继续注意它们。

 

当他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就好像一个视力正常的人,当他不想看见,进入他视力范围内的事物时,他可以闭上眼睛,或看向其它地方。同样地,当比丘努力忘掉这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注疏解释说:不应回忆、不应想着这些邪恶的念头,应当从事其它的事情。就像当一个人不想看到某一件事物时,他会将眼睛闭上。

 

同理,当比丘正在重复地修行,某一种禅修法门时,如果邪恶的念头在他心中生起,他应当使自己忙碌于其它事情。如此,他能够去除心中邪恶的念头。

 

恶念去除之后,他应当再回来静坐,继续修行他一再勤修的法门,专注于该法门的预备相。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高声朗诵,以前背诵过的批注佛法的文章。

 

万一这样忙碌于其它事情时,恶念还是无法去除,若他的袋子里,携带着记载佛陀与佛法功德的手册,他应当拿出来读诵,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从袋子里拿出一对,取火用的木条之类的东西。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些东西上,说道:‘这是上面的木条,这是下面的木条。’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拿出装盛器具用的容器。如此,注视那些日常用品:‘这是锥子,这是剪刀,这是指甲剪,这是针。’以便使心,忙碌于恶念以外的其它事情。

 

万一还是无法去除恶念,他应当借着缝补袈裟的破洞,来使自己忙碌。只要恶念还没有去除,他就应当借着从事各种需要技巧的工作,以便使自己忙碌起来。一旦恶念去除之后,他应当再去静坐,修行自己的禅修法门。

 

但是,他不应当开始从事建筑工作。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始建筑之后,即使心中的恶念去除了,禅修者还是没有时间修行。不过,古代确实也曾经有智者,借着建筑来去除恶念。

 

底萨沙弥建筑的故事:以前有一位沙弥,名叫底萨。他的戒师,住在锡兰东南部底萨市的大寺院。有一天,底萨沙弥报告他的戒师说:“尊者,我不喜欢修梵行。”

 

戒师了解沙弥的内心倾向,以及适合他的修行方法,他就告诉沙弥说:“这个寺院里洗澡用的水不够,带我到吉达拉山去吧。”沙弥就遵照命令而行。

 

到了吉达拉山,戒师对沙弥说:“寺院是全体僧团共享的僧物,使用僧物的责任重大。替我弄一个私人用的住所吧。”沙弥回答说:“好的,尊者。”

 

于是,戒师吩咐沙弥,同时从事三件事情:一、从头开始学习《相应部》经典;二、清理山上的一个山洞;三、开始修行火遍处。

 

当沙弥学完了《相应部》经典、将山洞清理完毕、并且修行火遍处达到禅那时,他报告戒师说,他已经完成了任务。

 

于是,他的戒师说:“沙弥,那个山洞,是你辛辛苦苦清理出来的。今天,你自己先在那里住一晚吧。”

 

当天晚上,沙弥就住在那个山洞里。山洞里的气候条件,很适合修行。于是,沙弥修行观禅,证悟了阿罗汉果,并且就在那里入般涅盘。

 

人们将他的遗体火化之后,建塔供养他的遗骨舍利。一直到今天,人们都将这个塔,称作‘底萨长老塔’。

 

四、作意于去除恶念的来源。在《除妄念经》中,佛陀继续说:“诸比丘!当比丘努力忘掉那些念头,不再注意它们时,如果贪、嗔、痴的恶念,仍然在他的心中生起,他应当去注意这些恶念的来源。

 

当他去注意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就好像一个快速行走的人,他心里想:‘我为什么要走这么快呢?何不慢慢地走?’于是,他就慢慢地走。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慢慢地走呢?何不停下来站着?’于是,他就停下来站着。

 

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站着呢?何不坐下来?’于是,他就坐了下来。然后,他又想:‘我为什么要坐着呢?何不躺下来?’于是,他就躺了下来。

 

如此,他逐渐地用比较细的姿势,来取代比较粗的姿势。同样地,当比丘去注意这些恶念的来源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关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里解释如下:禅修者应当如此思惟恶念的来源,以及来源的来源:这个恶念的原因是什么?它的助缘是什么?是什么理由造成它生起?

 

他追查:基于什么理由或原因,我须要走这么快?并且他思惟:走这么快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我应当慢慢地走,等等。

 

‘一个快速行走的人’,比喻比丘陷入邪恶的念头之中。‘慢慢地走’,比喻切断了邪恶的念头。‘停下来站着’,比喻切断邪恶的念头之后,比丘的心安住于禅修的法门。

 

‘坐下来’,比喻透过修行观禅,而证悟阿罗汉果。‘躺下来’,比喻他进入果定而度过了一天,果定是以涅盘作为对象而生起的。

 

当禅修者寻找邪恶念头的来源,及该来源的来源时,他如此追查:邪恶的念头是具备什么原因,由于什么助缘而生起的呢?

 

这时,他心中的恶念就会变弱。当恶念减到最弱时,恶念就会完全瓦解。当禅修者一层层地追查来源的来源时,就能去除心中的恶念。这是注疏里的解释。
 

五、以决心击败恶心。在《除妄念经》中,佛陀又说:“诸比丘!当比丘去注意恶念的来源时,如果心中仍然生起贪、嗔、痴的邪恶念头,他应当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

 

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就好像一个强者,能够捉住弱者的头或肩膀,如此来击败他、强迫他、摧毁他;同样地,当比丘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关于上述这段经文,注疏解释如下:就好像一个身强体壮的人,借着捉住比他弱小者的头或身体,就可以控制、降伏、击败弱小者,使弱小者疲乏、衰竭、软弱。

 

同样地,比丘应当与邪恶的念头搏斗、战胜它们、止息它们。他对恶念说:‘我是谁?你是什么东西?’他发起勇猛精进的心,说:‘即使身上的血与肉干枯,只剩下皮、腱和骨,我也要战胜恶念。’佛陀举出强壮者的比喻,以便指出上述的意义。
 

在经中,佛陀又说:“诸比丘!当比丘注意某种对象时,由于该对象的缘故,比丘心中生起与贪、嗔、痴相关的邪恶念头。

 

这时,当他将注意力转移到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


当他思惟这些恶念所带来的危险时…当他努力忘掉这些恶念,不再注意它们时…当他注意去除这些恶念的来源时…当他咬紧牙关、舌头抵住上颚,以决心来击败、强迫、摧毁恶心时,

 

他就能够摒除心中的一切贪、嗔、痴恶念,使恶念止息下去。由于摒除了恶念,他的心得以向内稳定、平静、专注。这时,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自己念头的主人。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

 

如此,该比丘已断除了贪爱、摆脱了枷锁,并且透过彻底地洞察我慢,他解脱了一切痛苦。世尊如此开示之后,诸比丘对世尊的教导欢喜信受。”

 

注疏将上述这段经文,称为结论的部份。就好像一位教导箭术的老师,教导从外国来的王子使用五种武器的方法,然后,他激励王子说:回去掌握贵国的统治权吧!

 

他指示王子如何运用五种武器,说道:‘如果强盗在路上拦劫你,就使用弓箭;万一弓箭无效,就使用长矛、宝剑等等,然后就能够逃脱。’王子照着实行之后,回到他的国家,取得了统治权,享受治理国家的福报。

 

同样地,佛陀教导这五种方法,激励比丘开展增上心,以便证悟圣人的果位。努力开展增上心的比丘在禅修当中,如果会引发恶念的对象在心中出现,借着注意其它对象的教法,他能够止息恶念,并且在修行观禅之后,能够证悟圣果。

 

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思惟恶念所带来危险的教法,来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忘掉恶念,不去注意恶念的教法,来证悟圣果。

 

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追查恶念来源的教法,来证悟圣果。若无法如此做到,他能够借着强力控制的教法,来止息恶念,修行观禅,证悟圣果。

 

关于‘该比丘就可以称得上是念头的主人’这句话,注疏里解释如下:比丘可以称得上是善巧于控制念头转动过程的人,精通于控制念头转动过程的人。

 

以前,他无法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现在,由于他已经熟练于控制念头,他能够在起心动念上作得了主。所以说:‘他能够使自己想要的念头生起,使不想要的念头不生起。’于是,他断除了一切的贪爱。

 

所以,当心中生起任何邪恶的念头时,你应当以《除妄念经》所教导的五种方法,来将恶念去除。如此,你就能避免造作恶业,纯粹只奉行善业,并且能使你的禅修日渐有功。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今日头条
坐忘与心无所住(一)
《悟道录》98、学术的“无用之用”;99、念头动处是玄关
空观(1)
起心动念,皆“造业”
禅修世界--戒0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