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慧体
慧体,即是修习观禅的次第,包括了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智见清净。

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主要都是名色法。而修习观禅的色业处,即是辨识六门的色法。

修习观禅的名业处,是辨识六门心路中的心法、心所法,亦即把我们在《阿毗达摩讲要》上、中册所学习的内容,应用到禅修实践中去。

色业处和名业处,所辨识的色法、心法和心所法,即是五取蕴,而五取蕴就是苦圣谛。

业和缘起,即是名色法之因。而缘起,可归结为烦恼轮转、业轮转和异熟轮转,这是苦集圣谛。 

慧地包括蕴、处、界、根、谛、缘起,即名色法及名色法之因,这些是禅修者在修观禅时,应当观照的所缘(目标)。

所以,观智的所缘即是苦圣谛和苦集圣谛。我们应该明白,阿毗达摩所讲的色法、心所法、心法、六门心路等,主要是为了指导修观。

假如没有“阿毗达摩”知识,没有经论基础,又没有业处老师的指导,所谓的修观就是盲修瞎炼。

因此,修观必须观照究竟名色法,而不是概念法。除了观照名色法之外,还要观照名色法之因,也就是缘起。

假如禅修者不修缘起,他将无法辨识名色法之因,也无法成就度疑清净。

修观的原则:佛陀在《相应部·无我相经》等许多经典中,强调了修习维巴沙那的原则:

“因此,诸比库,凡任何色,无论是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还是远、近,

一切色皆‘这不是我的,这不是我,这不是我的我’,应当如此以正慧如实照见!”对于受、想、行、识,也是如此。(S.3.59) 

佛陀在这段经文中,教导了修观应当以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五取蕴,即应当如实地,

以过去、现在、未来、内、外、粗、细、劣、胜、远、近十一种方式来观照五取蕴的每一蕴。

如果禅修者没有修习缘起,他将无法观照过去的五蕴,也无法观照未来的五蕴。于是,他也无法按照佛陀的教导,来观照三世的五蕴。 

此外,禅修者还需观照内在与外在的五蕴,内在是自身相续流的五蕴,外在的是他人的五蕴,以及称为“非执取行”的无生命物质。

正如《法集义注》和《清净之道》中强调:“在此,有一种人开始住著于内在的五蕴,住著后观它们的无常等。 

但因为只是纯粹内观,是不会有道之出起的,也应外观。所以还必须观他人的诸蕴,以及非执取行的无常、苦、无我。”(Dhs.A.350) 

假如禅修者只是观照内在的五蕴,而不观照外在的五蕴,他是不可能证悟涅槃的! 

同时,禅修者还需要观照粗色和细色等。有十二种粗色:眼、耳、鼻、舌、身、色、声、香、味、地、火、风,其余十六种是细色。

由不善果报所生的是劣色,由善果报所生的是胜色。远色即细色、近色即粗色。对于受、想、行、识,也是这样。 

禅修者在修观时,应一时观照过去的名色法,一时观照现在的名色法,一时观照未来的名色法;

同时,禅修者也应一时内观、一时外观等等,如此依十一种观法,来观照三世的五取蕴。

见清净:慧体即是修观的次第,包括五种清净:见清净、度疑清净、道非道智见清净、行道智见清净和智见清净。

若再细分,则是十六种次第成熟的观智,称为十六观智。修观必须先培育见清净,即修习色业处及名业处,辨识自他身心的色法与名法。

通过辨识色法而证得色分别智,辨识名法而证得名分别智,辨识名色法为两种各别组合而证得名色分别智。 

在名色分别智阶段,禅修者需逐一辨识究竟色法和究竟名法的自性相,从而破除色法和名法的密集。

例如辨识地界的自性相为硬,水界的自性相为流动,火界的自性相为热,风界的自性相为支持等,如此逐一辨别各种究竟名色法的个别特征。

到了这个阶段,禅修者见到除了究竟名色法之外,并没有所谓的有情、灵魂、自我、男人、女人等,这种智慧称为“名色差别智”。

由于他暂时地镇伏了邪见,故称之为见清净。

度疑清净:辨识名色法之后,还需要查找名色法之因,通过辨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关系,来修习缘起,培育“缘摄受智”。

禅修者亲见了三世因果关系,就不会再怀疑,有没有过去世与未来世?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如何?

于是,他超越了对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疑,这称为“度疑清净”。 

道非道智见清净:禅修者辨识了究竟名色法及其因之后,应进一步观照它们无常、苦、无我的本质。

他观照诸行法、名色法极快速地生灭,故为“无常”;一直遭到生灭的逼迫,有生灭的怖畏,故为“苦”;不存在有永恒的、实在的所谓的我,故为“无我”。

他通过聚思惟、理法观、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方法,来思惟名色法;

他观照过去、现在、未来、内在、外在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培育起“思惟智”。 

此后,禅修者继续以见缘生灭和见刹那生灭两种方法,来观照诸行法的生灭,培育“生灭随观智”。 

在生灭随观智还没有成熟的阶段,禅修者会体验到许多殊胜的体验,例如见到前所未有的光明,体验到前所未有的智、喜悦、轻安、快乐等。

有些禅修者会以为,他已经证得了圣道、圣果,从而放弃修行。其实这些殊胜体验只是“观的污垢”,并非真正的涅槃体验。

他应以智慧,观察和辨别光明等法,并非真正的圣道,而摆脱这些污垢,继续修行才是道。

他确定了道与非道,这称为“道非道智见清净”。此时,他的生灭随观智才达到成熟阶段。

行道智见清净:随着观智进一步地成熟,他不再作意诸行法的生、住、转起和相,只需观照诸行法的坏灭,依坏灭来观无常、苦、无我,培育“坏灭随观智”。 

当他观照诸行法的坏灭时,对一切都坏灭的诸行法,生起了大怖畏,这称为“怖畏现起智”。 

对产生怖畏的一切诸行中,完全无味、无乐,所见到的只是种种过患,这称为“过患随观智”。 

他如此观照一切诸行的过患,则对一切诸行感到厌离、不满、不喜,这称为“厌离随观智”。 

此刻,他的心只想尽早从诸行中解脱出来,这称为“欲解脱智”。 

如果其观智还没有成熟,则必须重复地用四十思惟法、七色观法、七非色观法等方法,不断地审察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培育“审察随观智”。 

在高级观智的阶段,禅修者对于诸行法,既不会像没修观禅时那样的贪爱和执著,

也不会像在初修观禅时,那样的怖畏和厌离。他的内心,只是平等地观照诸行法的坏灭,对诸行法保持中舍,这称为“行舍智”。 

当他的观智成熟时,会生起称为“导至出起之观”的随顺智、种姓智。种姓智之后,即是道智。至此阶段,称为“行道智见清净”。

智见清净:禅修者持续观照诸行法的无常、苦、无我三相,当观智成熟时,即能生起出世间的圣道心,证悟四圣谛,并达到“智见清净”的阶段。 

道心中的智,是最明显的,这称为道智,它能执行断烦恼的作用。圣道之心,分为四个层次:初道入流道心;第二道一来道心;第三道不来道心;第四道阿拉汉道心。 

除了一来道心不能断烦恼,只能减轻贪、嗔、痴之外;其他的三种道心,都能够断除各别的烦恼。 

道心灭去之后,紧接着生起的是果心,又称为果智。

道心,是断除或减弱烦恼的出世间善心。果心,则是体验由道心带来的解脱的出世间果报心。 

果心也分为四个层次:入流果心、一来果心、不来果心和阿拉汉果心,故有八种出世间心,它们皆取涅槃为所缘。

对于不同阶段的清净,观智所取的所缘也不尽相同。见清净阶段的所缘,是观诸行法的自性相; 

度疑清净阶段是观缘起相;道非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生灭相;行道智见清净阶段是观坏灭相;

到了智见清净的阶段,则是了知涅槃相。这是修观所缘(目标)的次第和差别。 
玛欣德尊者开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智与果定
22.说智见清净品
证悟须陀洹初果的全过程
第八 摄缘分别品
不可救药之见——学习与修习应成派中观正见的几点补充
了心即是了生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