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混元剑经


混元剑经

浑元剑经(一)
    浑元剑经,明代剑客毕坤所撰。为道家剑仙修炼典籍。其中介绍了三步睡、六字决、行走三字决、练剑先开七窍、气贯周身等原理以及修行方法。其中包括:三十六宫跳步图式、图说、练眼、练手、练身(紫霄形化二十八式法门)、九宫三十六式。剑破剑、剑破棍、剑破枪等兵器要义;以及练步、练招、飞罡文、天清咒、飞腾秘篆等。

    浑元剑经-飞罡文

    原文:扫除不详,普渡仙航。梯天超海,如遁如藏。呼灵虚位,遣役诸方,雷霆霹雳,如掣电光。干支造化,灵集中央,阴阳五行,周天在握。日精月华,吞入丹舍。探取天根,真息生春。玄黄浑合,遍体更新。筋骨皮肉,来复乾坤。助道助法,赐我灵真。绵绵大力,默默通神。北七南六,随在护临。急早送灵来,急早送灵来。哔吽吽,嘿哈臻。闪者,进退如电之急也。其法,择每月红虎黄鼠日时,向本辰罡方,朱书(符)饮一道;再向北斗真方,莫持一点天清之咒,九次。咒完静片时,再习步式招数一度。未习之先,有告文一个,秉心朗咏数次,再演为要,久敬为主,不可梢涉怠志也。

    浑元剑经-内外篇序

    剑者,决也,断也。必内而决七情,断凡息,内三宝得以浑化而至于纯阳,此内而剑学之筑基,内壳通而坚实也。尤当外而决灰心,断声迹,加之以招式变化之奇,以夕朝时习,外三宝得以浑成,而至于柔刚,此外而剑法之暗练,外壳注而灵稳也。至如近世所学之剑,以舞之者,类皆皮毛中皮毛,浮之至浅而至鄙者也。昔伏牛氏祖云:果尔志向上,当先静以筑其基,存之深养之熟,内外三宝合一,浑化归一。正所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

    阴阳造化都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浑元剑经-剑髓千言

    夫剑乃儒雅中之利器,有正直之风,和缓中锐锋,具温柔之气,灵则通神,玄能入妙,飞来飞去,无影无踪,作云作雨,如虎如龙,变化莫测,转展无穷。诛人间之恶党,斩地下之鬼精,可破阵以攻城,随手指点,草木皆兵,可防一身之害,资三捷之成,故珍为致宝,运可通神。光灵明而不昧,体刚健而长生,扫则雾消烟掩,挥去则石走云崩。可避水火之灾,入不溺焚;可解刀兵之乱,视如不见。

    其为德亦若人也,资禀于阴阳炉火之炼,性成于元亨利贞之能,百折不屈,九转而形骸备。铸冶始于神人,传授依乎仙术,习贵专精,功宜百倍,非取天地之气,无以培养人之本源;不吞日月之精,奚以轻身健体?非精足气不能清,非气足神不能灵。非内而精气神、外而筋骨皮,浑成一片,身不能轻。将何以飞取雁书、远逐鸿迹?非如此何以通妙,而能超众?能御大敌,足称万兵之祖。故精足则战耐久;气满则呼吸细;神清静而圆融,则变化莫测。故曰:身完天下无敌手,剑完四海少敌兵。能此二者,方可超凡入圣境,庶几驭众为高明,勿负古人之留意、仙佛之苦衷

    习得形剑成于外,则剑气备于内,是尔身心自有主。其为用也,可除灾以断水,可画地以成河;斩七情、断六欲而绝淫根;破异术,灭妖通以除恶党。神智从生,豁古今于亲目;谋猷克布,协治化以感通。儒之御侮,以此而威行;道之降伏,以此而欲空;释之真空,以此而功成。
    夫剑气即罡炁也。而宇宙之间,亦必恃此为化育,主宰生杀权宜。故学者业贵于精,心宜于谦,艺当熟习,志莫骄矜。外有三尺剑,内必籍五本以佐之,始保一身安闲,无事纷纭耳。再者,此物为仁人之珍宝,彼匪人之所畏,故好而知恶为贵。或徒负气好胜,每生嫌隙。一旦欲胜乎理,小则鲁莽偾事,大则积愁成恨,反恨成狠,将祸延无已。此真好武中之恶习。

    故剑法既成,尤当博阅天文、地理、人事、驳杂于中,在一番体认知改择中,卑以身处之心。又或于澹定之候,静以抚琴,涵养性真,化净猛烈之习,效成一片温和气象。外人岂能知哉?目为武士,而有儒雅之风,称为杲儒,而有威严之度。故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功用到此,谓文兼武全将相身,更必出处有道焉。试止以时,不以道殉身,亦不失机,勿贪为主,勿吝为先。如有欲习此者,详言喻众,莫为己私,化传万方,奠定国家,小则终保厥身,大则兼济天下,启可轻乎哉?试思昔有伯温先生言:此天子气也,十年之内,必都金陵,吾当负剑从之。非明悉天文地理人事,善舞剑而能止戈者乎?更有善观剑者风胡子,善舞剑者李靖、伍员、吴季子等,孔门之季路善佩剑。于此观之,剑为奇珍,自古惟然。其用非但主于玩器,其旨趣亦深焉耳。

    望古遥企,得精秘传者,不乏人矣。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吾何畏彼哉!必加一能己百,十能己千之力,甚勿空演招数。更须深参奥旨,方克许有为哉!

    炼剑莫先于炼气,炼气要首在于存神。存神之始功,根于固精。能此方可以论剑之练法,否则作辍之,鲜有成为完壁者。工夫贵勿刚勿缓,和平得中,且存且养,内外兼济。直外便能和中,炼形亦可长生。活动筋骨身轻灵,周身气血力加增。由子至午锻炼外,自未至申静息中。戌则吞斗持罡,运用水火,和合坎离,妙在筑基,要乃清心寡欲。此入道之机、成道之具,岂可杳视?惟昼夜无间,则阴阳协理。呼吸定则灵光生,而三宝定位,同居其中。金丹日益,身法愈轻。昔唐太宗养剑士数百人,时或令舞,则诸士身共剑各飞。若此神舞,神威足以胜人者,非此而何?

    夫剑贵乘机以进,无隙则退。故奇正明,剑法成;精神全,神力猛。古语之“一声吓断长江水”,乃威神并作也。既能如此,何患对敌难胜?非内外打成一片,难以飞而出快,妙而显神。非真阴阳生,不能召天地之精气神,归入身心。惟气结于根,久战如未战也。至于生威之道,在于存神。神能常存,久自生威。存神以固精为本。《圣经》云:知止止者,亦进攻退守之道也。进攻之道,见机而作;退守之道,忍辱为先。进退得宜,便为知止。若茫然而进与退,昧然而守与攻,非徒无益,恐招尤之媒来自面前,而昧已晚。是求荣反辱。欲固守己身,多助敌资,良可惜也。故曰:战胜一时,由于训练千日功夫。岂偶然乎?

    人既为万物之灵,必心与道洽,庶几致人,不为人所致也。故君子必具天险王道之全,洞天时地理人事之权宜,其略则孙、吴、司马之策,始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故君子战必胜也,历观古人个有取法。昔亚圣云:浩然之气,至刚至大,直养无害,塞于天地之间。夫浩然之气,在于天地间,则保合太和之气,以之生成,在人则空灵无间之气也,即真气。其中刚柔浑合、阴阳互生,即所以结丹粒之道也。其大莫喻,其小难破,而来往造化之神涵于其内。故曰:放之弥六合,卷之藏于密,直养即勿妄勿助。

    直养自然先天之能力,在神为非人力也。无害者乃顺生机之自然,去其害生机者也。养至真息圆满,百慧从生,永生无灭。小可经纶,大可赞誉天地,故曰则塞于天地之间。

    夫勿妄者,非具刚决武火之力,安能常于若存?勿助者,非有攸柔文火之功,安得依行不偃?果能明道不计其功,是无为之为神为也。能庸行无息武火之力,固少顽空昏沉之偏。至若乐行不期报,亦非人力之有为,以其呼用略照吸用。全妄者,文火之功,岂更有着相燥妄之失,故内而静功、外而武学者,皆当准乎文武火侯,以行为的。

    故戕贼成者,终难深造乎道。绵长者久必显达。过急则锐,恐多退速之虞;太缓则疏,未免作辍之情。然二夫准期何在?诗云:

    一

    休逞欢来歇力行,免将过役倦容生。

    中庸万古传心法,中以庸行戒律清。

    二

    气欲足兮精为本,神光无滞天地春。

    四肢鼓荡皆符道,力量增加要日新。

    剑法又有:正奇正、奇正奇、奇中正、正中奇、奇中又奇、正而复正,六门之别,所宜别辨而熟演之。凡高势双势为正,旁门低势小势为奇。低忽高,旁忽正,单化双,奇中正,高忽低,正忽旁,双化为单,正中奇,左腿为正,右腿为奇,剪并奇,飞步正,颠换步奇中正,丁字步正中奇,前弓势奇中正,七星式正中奇,四平势伏虎势为正,钓鱼问献为奇,三揭为正中奇,齐眉剑为奇中正,刺猿剑为奇中奇,飞仙剑为正中正。是皆阴阳变化,尤当洞澈,可阐发而彰明。

    论阴阳手法,阴来阳敌,阳来阴敌。若阳变阴、阴变阳,还得看他阴阳虚实之数。故曰:悉明天地盈虚数,便是伏牛亲身传。习至如此,乃能全身远害,战胜守固也。
    又有三步睡功夫。一曰仰卧,两腿直,十足指回勾腰控,存想涌泉,双手搭扣撑住;二曰左偏卧,头枕左足尖,左手搬左足跟,右换如之;三曰伏卧,双手抱头,足跟朝天,十足指尖用力向地,存想泥丸。随便卧时,头腰腿要三直。立时足勿实踏,双手齐垂,目光四射,时或垂帘。行步必活稳轻急,宜自跟撤尖碾,行非无跟之轻跳。闲息时,有引气下行之法,乃六字诀,连念到下丹田存在。久则气不涌出,亦能久而无倦,用力少而成功捷。

    巧从熟生,灵从快生,刚生于柔,智生于拙。非养得目有神光,(身有灵光,体有元光,)难使敌一见生畏怯于心。非神光难御乱敌。(非有灵光,难疾胜劲敌。)非有元光,难临大阵而耐久。灵光者,身外有红光缭绕。神光者,目中有青苍之气,足以照远出威。元光乃身外黄光闪烁,是内外功满,毫无缺欠,浑光普照,无隙可乘。惟目中剑内手上,更有一番稳准气象,足使人畏。故敌人动得其咎。学力至此,乃为练家,方不愧居其名,亦可留芳千古,令后世慨见而神警。故闻声而惧者,因实称其名,威感夙著也。此真向战不持寸铁,何待矢折而胜也耶?古之将帅,不胜之术者,以其训练精细,百战无敌,谁敢慢视哉?

    又要诀曰:一精气神,二刚柔力,三遐迩相当,四阴阳相济,五剑逢双刃与双锋,皆指其展转灵根;若敌大刀共大战,来回紧急隙间攻。

    前所云六字诀,传列于后——

    提催灵闰(音按)妙工。

    此乃通天彻地功夫,宜得暇即用,久可却疾,添益精气,培补下元,活涌泉穴。此穴开通,则身中筋骨血络,皆舒展自如,乃千古不宣之妙,宜当时习之即觉也。提者,自涌泉直上泥丸;催字,自天目中少停,绕头三转,自左而右;灵字,至玉枕,归一度喉间;闰字,分入两肩,从臂内降至十指尖,由手背上穿缺盆夹脊,横穿前后心,降脐中少停;妙字,自腰眼小三转,少停至海底(再至丹田)气海多住,降肛前肾后即会阴(海底)少住,至尾闾多住;工字,入环跳穴多住,至膝胫达涌泉,反上胫间,膝后多停,升到肾前九转,至下田停住。九转为满,此坐功完也。

    夫行走之间,更有三字诀,乃“清、静、定”也。清字,存神泥丸,如水清月朗,风轻日暖;净字,一气到脐,思看取莲花净之意;定字一气至海底停住,思如泰山之稳,外诱难挠,如松之茂,如秋阳之清暖,如露之含珠,月之浸水。其坚如刚,其柔如絮。再合而为一,自泥丸一想涌泉,浑浑澄澄,无碍无停,久则神光聚也。

    气愈下兮身愈轻,

    神居上兮心生灵。

    精常固兮法术行,

    形自空兮玄妙通。

    外固则内壮,心静则神安。欲为人上人,且莫行捷径。

    工夫要在学愚鲁,神常生兮心如腐。

    不见不闻身形固,不动不牵意诚笃。

    何非大效何非功,务远贪高徒自误。

    出奇本乎平常,出妙由于拙笨。故匠之之诲人也,能使人以规矩,不能使人巧。善哉斯言也!且出快之要,非能接天地之呼吸、难至高超。欲得接外呼吸,当补内壳之三宝。凝坚而后,则目光清活圆润,面见金色,乾中润泽,周身若绵,声音响中绵软,此为内足之证。外佐以练之功,久则风从足下生。到如此境界,方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时乎可与天地通气机,与仙人通言语,借日精月华以自补、合太极为一体、内外合一。

    浑身有痛酸之处,痛是气虚,酸是血虚,或气血之不到,然犹有别。皮里肉外脂膜未净者,酸多痛少;精虚损者、痛多酸少;气血初畅之时,亦痛多酸少。酸中代麻木,或抽筋者,两虚兼积寒湿,或偶感误中风也。

    尝思天下之物,皆具灵气,况人乎哉?人为万物之首,受命而后性理咸备。果能从生后识开之侯,窒欲惩忿,使七情六尘,永息无生,则人心日死,而至灰扬,道心日明,以至纯粹,则基乃固矣。且心中各具七壳,尤得当诀以通,斯可矣。

    七壳者:曰玄通、灵根、妙钥、统真、通枢、涵神、洞幽,左辅元龙,右辅白虎。

    玄通壳开,则甘露没夜子时升于泥丸,每日午时,流贯周身,则皮肤鲜嫩。

    灵根壳开,则先天之精,刻漆一粒,日夜生九十六粒,流走上下;久则皮润泽生,光眼清爽,永无生眦、发热发胀昏迷;虽数夜不眠,亦无倦怠,面色如金。有歌诀两首为证:

    一

    一窍开时便通天,初时幽暗玄又玄,

    静侯静待无烦恼,灵根洞开入九渊。

    霹雳声声飞龙起,一片通明九重天。

    二

    此时天人合一体,便与天地通气机,

    可借精华补自己,灵神圆满香寰宇

    根窍通时百窍通,此窍通时知天机。
    妙钥壳开:则心性含香,阳和遍体,而立主宰,外则芳气袭人,身活如绵,发招捷速。

    统真壳开:则目读心契,理无畛域,虚灵圆满,耳通真言。

    通枢壳开:则身活骨轻,百节生胎,日夜不眠,永无怠倦。

    涵神壳开:则气无涌出,神生泥丸,普照涌泉。左目日也,右目月也,故日照临下土。

    洞幽壳开:目生真精,而天文地理奇偶之妙,变化之神,自然豁通于心矣。耳塞能通,清音可聆,役使勿停。

    元龙白虎壳开:则周身三万六千毛孔皆开,通天地之气。功夫至此,周身气候,节之运行,与天地无违,久则孔孔生胎,则外三宝始称坚实,无六淫之感冒,可谓疾魔退矣。

    夫练剑亦当先开七壳,再演外武功。火候有准,武备成道法明,所谓性命双修者此也。平时贵饮白水,茶多伤神冷精,使阴阳未和,奚以刚柔相济也?食宜淡,浓则浊,气挠神,珍馐美味也,况肉食乎?非身心了无一病,何以神通绝技乎?五谷之气,尚能损人,而况厚味乎?故嗜欲消一分,则道长一分;臭味薄一分,则心性明一分。常叩大罗,则头中风火油渣之气渐消;常揉两腿根之筋骨核,则筋脉渐长。

    夫气灵力长身轻之后,还须保养百日,方许试习。如随养随练,谓之抽筋扒骨,费力难成。如成之后,再力活静息三百日,则三宝凝定矣。又诗云:

    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

    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

    又诗云:

    手眼身勿滞,敌难知我武。

    睛光威射人,甫不至于人。

    稍疏便有失,此为真起手。

    大成之法,先须活步身。单演招对招,入妙致人,方不助于人也。孙思邈之胆大心从,体用至矣。凡事依行,万无一失,矧在技者哉?怯敌己必受害,轻敌亦受其计。惟御以胆敢,待以虚心。有胆敢则彼威自抑,有虚心则猝变堪防,庶免资敌致害。虽平时空演,亦如见敌一般。进退横斜,步加稳准,体验得深,习演得到。或无患临场失志,猝变难随也。

    至若因变亦受,逸以待劳,或从之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或柔以济刚,阳以化阴,猝中含柔,缓中蕴刚。或寓进于退中,寄奇于偶内,虚中实而又虚,实中虚而更实。侧伏引诈之机,涵于无形;注定圆照之神,寂于觉里。蓄发之前,继发于已发之候,随发于将发之形,必深造于此,方能对敌无隙。

    《易》曰满损谦益。尤必以有若无、实若虚之心,卑以自居,乃为妥要。若偶或稍漏一心,则愤恨之气便起,是自取其乱之媒,斯为以艺累身。何其惑乎甚矣!

    再动示之不动,进示之以退,可谓因人随变。彼虽机妙,乌能灾我哉!倘夙未细心,或疏茫动,败有必然者。又有顺逆诳呆,骄慢喜怒,动静远近,立行反霸击神之策,要在因地制宜,因性施逆。

    又曰:气盈神灵则胜,气欠神昏则败。若平时技精兵练、声名自著,要知异地人情之喜忌险曲,地势之夷险宽窄,设防变外。知天则生克造化之理悉,知地则山河进退之路熟,知风土则计策易决,知人情则引诱乃顺。知此者,自能心在规矩之中,神游规矩之外。造诣如兹,讵能为所误耶?

    止戈之术,可备而弗用,岂可用而无备?故临渴掘井,晚之已甚。艺高慢敌,昧之至矣。故君子贵尊贤容众,采群智以择从,谦以自驭,敬以接人。柔中刚非愚柔,此处出全身浑形远之道。群魔尽散,而高人义士得以近接也。故天时地利,不若人和。止戈之法,如斯而已。

    是以慧笔挥来,乃见龙飞凤舞。心坛授持乎人力,仙机阐天地几绝之奇文,启后觉由生之等级。虽《经》中奥蒂或有遗漏,而剑内奇观已称略备。果能依此,若阅星霜,当不见弃于天地。勿谓纸短情长,言多莫如言简。若禀斯言,行难知易。练身要在练心,愿从此乘为万代遗规,相传以绵绵不息也已。

    噫!克于依行,继传不息者,抑亦观难其人也。第谨笔之于楮,先生之面前,以待后学之取式。故将其中妙旨变式,备详于后。特为三复致意,识者当勿忽诸尔。
    法:理明则法密。有其理,便有其法。然而在“法”的内容中,有练法、建体之法、运用于攻防之法,故而必须分别论之:

    建体之法:有内功功法的建“健之体”、外功法的建“顺之体”、内外合修的建“健顺之德体”三项基本内容,及“形、气、神”三层艺境之体的修法内容。

    练:既然有建德体之法,那么德体立便有德体运用直至至用的过程之方法。则剑经外篇的“初基等级详序”之内容中所述之系列方法,皆视为练法。不练不熟,此练法是为了熟而练的方法。

    用:此《浑元剑经》将用法分为“术、道”两个层次立论的。术法为“至妙变化之自出,非身柔若絮,灵活稳准,难以为此也。”乃“养灵根而动心者,敌将也”的术法。道法为“含形随应致变,皆以他力取法”,“要在心空灵,而手灵妙,猝变无心动中惶惶之色,动静自然,非勉强也。自然之力,由于习惯也。潜神熟练,自可时至神知。”乃“固灵根而静心者,修道也”的道法。

    并将具体用招法则,定为“因变亦受、逸以待劳,从之以为进退,逆力以为揭献”之两法中施之,即“寄奇于隅内”。

    并又有“用形、用气、用神”之区别的详细之论述。真可谓诸用法全矣!这可从经文中所述诸法之内容丰富详尽而知之。

    术:术者,变化之道也。从歌诀“精神凝结一团团,动静之为贵自然。随所往来无阻滞,任从指点合先天。”的论述中,可以知道,随所往来的顺随为法而实施攻防招法,是其基本攻防变化之技术。而柔化刚发,以柔用刚是其根本的技术方法。

    功:功夫也,听探,顺化之能力;以柔用刚之攻防能力。至妙变化之自出的能力;含形随应致变时至神知之能力。“务须功力体精神”之能力,层层体现攻防功夫之能力。

    形:有形的手战之道,无形的手战之道。有形者,因形练形,后天之功,果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无形者,极至道成,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几速于影响。有形者,至妙变化之自出;无形者,含形随应致变,时至神知。

    意:不动不牵意诚笃。气随心到,心逐气穿,心能普照,气自周全,久而力自加焉。式如行云流水,无停无滞,瞬息存养,动静轻清而灵,入手神妙,可以进退如意,形无定门,非斜非横,忽高忽低。功夫到此,可谓通真。此段论述,将“意”的练、用之法表达得淋漓尽致了。

    体:健之体、顺之体、神之体、三者合一的浑之体,皆论述得清清楚楚:

    健之体:本乎天之一,养气于至清,则健之体立。

    顺之体:则乎地之一,融精于至宁,则顺之体立。

    神之体:此于艮之一,涵神于至灵,则神之体立。

    浑之体:以灵神,又浑化清、宁而一之,则浑之体立。正所谓“浑化归一之体”。

    内外全无渣滓质,养成一片紫金霜。阴阳变化皆归我,变动飞潜各有常。

    极至则无形无象,无极之体。

    用:有其体,自有其体之用。有刚柔之德体,就有刚柔之德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之用。

    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则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则具“神化之功”的艺境。即“以柔软接坚刚,使坚刚化为乌有,神明艺境、化境之极也”。
    浑元剑经-炼眼解

    灵活平直寸分清,团威准猝急开明。舒和骄慢休形色,诳诈随流注宰精。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

    招所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

    ,能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

    跳跃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寸者,乃酌其神式器(用)与身之灵否,当用分、寸、毫、厘,四者之力;使用何等力量制他,为得

    其宜也。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

    变之权也。

    清者,眼光清白,忌昏散。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

    傲则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舒者,临阵不屈也。

    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休者,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也。

    形者,临阵不改常形,不因乱而神摇也。

    诳者,引其入境,以计胜也。

    诈者,防己之害、察彼之病。若诈之,伊坦然,切勿妄动也。反是者,可取也。更有诈之假动者,形

    式虽动,而神意安舒,此等必三诈之,虚实自见也。

    随者,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

    流者,目圆朗无缺欠者也。工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

    注者,神光普照、遐迩不遗也。

    宰者,视有准处,身不轻动也。

    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
    浑元剑经-炼眼解

    题名解:

    眼乃神之窗,知觉的首要之官,眼明则神明,俗云“心明眼亮”就说的是眼亮则心明,一切事物才能洞察

    无误。眼为见性、见之不明,则行之必误。故在“六打”中,首要是“一打眼”,可知“眼功”的重要性

    了。各门古传练眼之法,皆有妙处,然不外三法:一是内功法的“返观内视”;二是“注视动静之物”练

    眼神、眼力之法;三是“攻防之中如何用眼之法。”三法相互为用,则眼功可成矣!但练必知养。只有“

    养眼”才是无为之上法。此乃妙诀。然此经文用二十八个字分别将练眼之法、眼功之利、运用之奇妙,阐

    述得条理清晰,详且细矣!乃习拳者必知之内容。

    眼功:讲求“法眼”。即按传统手战之道的需求,依一定法式而修炼出的适合手战之用的眼功,名为

    “法眼”。而传统手战之道的“法眼”名为“照眼”或“罩眼”。此“照眼”具备一见便知分晓。此经文

    所言的“青白眼”就是“照眼”的法眼功夫,即“敌未动,而我先知之,一目了然,便可应变通权。”此

    中“一目了然”,就是“一清二白”之见性的“法眼”。而使敌望而生畏的“法眼”乃具“神光之眼功”

    了。然此乃“法眼”的更高一层之眼功了。但眼功是与全身功夫成正比的,这点一定要知道,才能自身手

    战之道功夫全面提高。否则,又会误入歧途了。明白了上述之论,我们再分别阐述练眼中的二十八个字之

    精义,便可知其精妙之论了。

    原文:

    灵者,审视有先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

    阐释:

    首先讲眼的“灵”,何为眼灵?眼之审时度势之视有先见之明,见对手而知其虚实,便知对手未发之招如

    何发,发如何招,也知悉对手将发之招的用意何在。此即敌未动,而我先知之,一目了然,便可应变通权

    而致胜了。此即“静以待动有上法”之拳诀的精义。有此眼功之灵,对阵较技何患不能战胜对手呢!可知

    “灵”字乃眼功的集中之体现。而一“灵”字,显示了“神”之功用。故“神灵”常合在一起,表示人的

    主观能动性的最佳功能状态。此练眼条目以“灵”字涵盖了其它二十七个字的眼功之内容,故求其它二十

    七字的眼功中,皆含“灵”字功在其中,此点不可不知。
浑元剑经-炼眼解
原文:
活者,不呆不痴,如水澄月朗,则目中不致疏误
阐释:
  不呆不痴,眼要常转,即上下左右环周运转,或左向右转,或右向左转,眼球动转活而不呆痴,久而

眼球灵活动转无滞,则眼神四顾周全,眼球常转,健眼之法,则眼内神水澄清,如月朗照高空之象,眼之

燥火自去,则青者青,白则白,目中清朗,视物自会不疏忽不失误了。此言“活”眼之法。打拳凭眼,眼

到手到,拳拳有神,但视主手方向。此乃打拳时的练眼活之法,不可忽视之。眼活,乃眼灵之基也,故继

灵之后首言“活”字,乃顺序也。

原文:
平者,眼光平出,不偏不滞,如露含珠,一片天机,目无停碍也
阐释:
前论眼环周动转之活的练法及其妙处。动极则静,此又论“平”法,何谓平?眼光平出,不偏不倚,如露

含珠,一片天然之机势。这正是“美目盼兮”之描述。眼之美视,平直而正,光和悦而刚毅。如果左右斜

视,上斜视、下斜视,则不为美目盼兮之意。眼乃心之窗,美目视人,则心正待人;斜视视人,则心亦不

正。故如何“视”人之眼,亦可知人心迹。故拳法中之“照眼”乃美目之视。就是在较技中的“左顾右盼

”之视,亦是平直之正视。这一点在拳诀:“头如顶千斤,颈若搬树转”中说得很明白了,即头端面正眼

勿闲。只有颈转头正之动,才能做好“左顾右盼”之平直正视,方不会产生斜视之劣象。眼正则心正。拳

诀云:要想拳法好,三正里面找。即头正、身正、心正之三正。而头正、心正,则眼自正。而眼正,亦表

明头正、心正。乃自身攻防动静的天然机制之理法。
  眼光平出、不偏不倚、则眼肌松静自然,如露含珠。露水珠被光一照,则珠光四射。以喻眼光平出,

则光芒四射,方能周而知之。此正“照眼”之写照。此乃用眼的天然之机制的道理。只有眼光平出,光芒

四射而能周知,才不会发生目光停滞,或产生视物之阻碍。

原文: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

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

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

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阐释:
平直本来不分,今以平为美目盼兮之视,言环而周之的“照眼”功夫。又细化出用眼审机度势之法,名“

直”,即“直视何处的方法 浑元剑经(九)
    浑元剑经-炼眼解

    原文:

    直者,上视眉间,中视齐项,下视齐带,此为三关。上关胜负之机,强弱邪正、善恶奸诈之所从出,招所

    由变,欲左者虚其右,欲上者虚其下,约之前后、进退、起伏、攻守、刚弱、奇正皆如之,盖人通病,能

    融化者乃入妙矣。中关看其横斜、曲直、钮跨、腰腿、动止、手肘、起伏之枢,下关看其引诳之变,跳跃

    之机也。故三关当熟看清明,方为妥也。

    阐释:

    平直本来不分,今以平为美目盼兮之视,言环而周之的“照眼”功夫。又细化出用眼审机度势之法,名“

    直”,即“直视何处的方法”。即在眼光平出的法则下,应有上视对手眉间;中视对手脖颈;下视对手带

    脉。的三个关键的直视之法。

    又分别论述了:上视对手眉间,因此处关乎到胜负之机势。中视对手脖颈,因此处关乎到对手横斜、

    起伏之枢机。下视对手带脉,因此处关乎到对手引诳诱诈、跳跃之机。故要求直视此三处关键的方法,熟

    看清楚明白,方为妥善处理战事之根基,下面分析其道理。

    “上关胜负之机。”因“一线杀机在眉间”。眉间:印堂穴至神庭穴之间,为“天眼”。神机由此而

    出入。古拳论歌诀云:

    怒动肝兮声动心,鼻纵气促发肺金。

    唇吻开撮振脾气,眉蹙晴注肾中寻。

    此歌诀中就将五脏、五官与眉间乃神之出入的关系阐发得清清楚楚了。故此经所论“眉间”,乃关乎

    胜负之机的重要部位,自然要直视对手眉间了。而眉间又含对手之眼神的动态。这一点也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一个对手的强与弱,气之邪正,或善或恶,还是奸、是诈,皆从眼神、眼之动态,神光之清浊,

    可分辨得一清二楚的。

    如和颜悦色、神光照人,正视而又无畏,具威严之光芒,肯定是正义之强者。如果晴光浑浊,神光晦

    暗,必定是软弱之人了。如目光闪烁不定,神光露凶芒,那可能就是不善之奸猾、邪恶之徒;如再有贪婪

    之色象,定是奸诈之徒了。平常人可以由此分之,就是较技动手亦可以由此而能分辨得出。再有由其攻防

    招法之变化看其眼神,亦可判断得出其所欲动之机势。如欲左动者,其眼先左视,而其眼光左斜,右侧自

    见空虚,欲上动者,其先上视,则眼下自见空虚。简约而言之,或前进后退,或起或伏,或攻或守,欲刚

    欲弱,或奇或正,皆可从其眼神之动态观察到而知之。这样眼神的斜视妄动,乃一般习拳者的通病。如能

    “眼光平出直射的照眼”乃眼之灵者也,能融化“灵、活、平、直,”诸法如一之“照眼”者,乃眼功入妙之境矣!由此可知:“上关胜负之机”的涵义深矣!

    “中关看横斜、起伏之枢。”中看齐项。《内功真经.纳卦经》云:“头顶效法乎乾,取其刚健纯粹。头项统乾之体:乃一身之总领,有元之意;提一身气血,有亨之义;宜随敌宛转,不宜直而无致,有利

    之义;宜健正高起,不宜歪斜倾倒,有贞之义”。


混元剑经(十)

    混元剑经-炼眼解

    原文:

    寸者,乃酌其神式器(用)与身之灵否,当用分、寸、毫、厘,四者之力;使用何等力量制他,为得其宜

    也。

    阐释:

    此寸者,乃用眼之术语,即“寸量”的意思。用眼寸量对方,即用眼观察对方要有一定的已知标准来衡量。名之为“寸量”。即估计对手的方方面面,谓之“寸量”。又是判断的意思。是决定自己行动的关键内

    容之一。

    故其有“酌其神”之说法,酌者,斟酌也,即“寸量”也,乃用眼神斟酌而寸量对手的神之清浊,可

    判断其功夫之强弱。同时亦斟酌其“式”之严谨否。再斟酌寸量对手所使用之器械之长短、软硬,与其神

    、式相符否。便可判断其运使此器械争斗的技术、功夫之浅、深了。再通过眼的观察、寸量其身态,便可

    知其灵、拙否。此乃通过眼观的“审人度势”之能力。有了此“审人度势”之预见,动手较技时便可知当

    用“寸、分、毫、厘”何种动变劲势与之较斗了。运使何种动变劲力可以致胜了。当然,在动手较技中还

    要用“听探的良知”之实际感知的情况做到及时的调整,方能取得最终的胜利。此乃“方得其宜也”。可

    知“寸者”,乃“观人料势、审人度势”之法。只有实战经验丰富者,方能用必得宜。但初修者从此而练

    去,必是成功之良途。然此“寸者”亦未出“灵者”之“审视有先见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之意”的精义。可知“灵”者必是全然具备之意了。

    原文:

    分者,是二人对手,要分清认明来去门路、身法熟灵、神光熟强,以及迟速诈诱,皆宜洞悉,以为应变之

    权也。

    阐释:

    此“分”者,是分开、分辨出之“分”。即分别出彼、己之意也。拳诀曰:“拳打两不知”。即拳打的是

    不知彼、不知己的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故曰:二人对手较技,首先要分辨清楚、认识明白攻防来去之门和道路。如果门不清、路不明,动手

    较技也是瞎打糊涂斗。依传统手战之道的“门”法说,有三门法说:手为天门、外门;肘为人门、二门;

    肩为地门、三门。此乃纵深的三门法说。还有:手臂上为上门;手臂下为下门;双手臂内为内门;双手臂

    外为外门。此乃横平面的上下内外四门法。而纵深的三门和横平面的四门,共计为立体的“七门法”。门

    者,攻防进退之关卡、道路。故有拳诀:“拳从口出,又从口入”。此“口”字,乃“门洞口”之意也。

    “破门而入”之诀,说的就是这层道理。然会用门法者,门门为奇兵之用,门门伏兵而能致胜。故知:为

    门者,又是奇兵也。故经文云:二人对手较技,要分清楚彼己的攻守之门、进退之道路,更清楚更明白,

    要了如指掌。谁的身法变化更灵活通变无形无象;这也可以从“神光”的明与晦,分辨出“彼己”之强弱

    了。以及攻防变化的迟慢、疾速,谁的恰当。彼、己双方谁的欺诈、引诱功夫运用得更加隐蔽,能让对手

    神不知鬼不觉。此皆可通过“审人度势”之能力而一目了然。观之洞悉准确,以为应变之时的权衡之用,

    战胜对手乃必然的了。

    从这段论述中,阐明了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以静用动”为基本法则的宗旨了。
    混元剑经-炼眼解

    清者,眼光清白,忌昏散。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

    阐释:

    以“清”字立论,取清明立意。眼光清白,有两义:一曰:眼睛本体,白者白、青者青,此青白眼也。此

    乃身体健康、神清气爽之象。如白者昏黄,青者白茫,乃湿热熏蒸,神昏气浊之象。一曰:眼功,法眼者

    ,则视之一清二白,即眼之灵者,又名“青白眼”。行家之眼功者也。昏散者,非法眼也。视如不见,谓

    之昏散。

    而“青白眼”之“法眼”,“非素有静工,安得如是也”?此一问,说明“法眼”的“眼光清白”是

    通过内功修炼法而来的,即“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系列功法的修炼而成的。此言的确。因内

    功修炼,返观内视,眼神随意气运转,久则灵活无比,眼睛得真气润养,则浊自返清矣!故知“素有静工”之结论,最恰当不过了。然动手较技的“审人度势”之“法眼”尚需在“喂手”“盘较”“实战”中方

    可成之,这也是不能忽视的内容。

    原文:

    团者,精神凝聚、展转如心。精定神稳,则应猝出乎自然,如处无事。无怯则神圆,无轻则防密,无傲则

    气平,无形则变速也。

    阐释:

    团者,内外如一,相互为用。虚实相须,内外一而贯之,谓之“团”。即神、意、气、劲、形、中六合之

    团聚如一。精神凝聚者,气血如一之意尔。继之而言,乃“气形如一”。如以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的

    相互为用来论,乃“知能”如一也。

    展转如心:拳论云:“拳由心生,捶由意发”。此乃攻防招法展转变化,皆由心出之。此心者,即以

    天心为体,元神为用的法身道体尔

    精定神稳:则应对突然变化出自于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自然而然之反映。听探之良知、顺化

    之良能的相互为用的能力,乃与生俱来的自然之本能,必经过后天的有关学力修为而完善之。精定则虚,

    神稳则灵,自身松静虚灵,则应对猝然之变化,出自听探之良知、顺化之良能之相互为用的自身自然之机

    制。随遇而安,如处在无事之中一样。此乃“不先物为”,“因物之所为”的“无为”、“无不为”的无

    上艺境了。

    无怯则神圆:怯者,恐惧、畏惧。神圆,神智圆满周至,神化无形亦无遗漏。即能“神以知来、智以

    藏往”,谓之神圆。神化之功德圆满也,在“知、能”上讲。无怯则神圆,是说修炼时无有畏惧之心,精

    亦求精,则功德必至神圆无亏。然用时乃“神圆则无怯”了。“知人所不知、能人所不能”,何怯之有?

    但其仍有所不为,即不妄为。只是“无为”。即只执“不先物为”,而又能“因物之所为”。自然应无不

    当。此乃“无怯则神圆”的练、用之“顺逆”观法。
    混元剑经-炼眼解

    威者,神足严而可畏、光能射人、神能御乱,使人无隙可乘也。

    阐释:

    积神则威自生,神足则威严自然具备,流露于眼,眼神则具备威严之光芒,此光芒可慑人,威震敌人心胆。此乃正气凛然之象,非故作神头鬼脸装模作样之辈可比。

    “神能御乱”者何?即“神以知来”的听探之良知不遗;“智以藏往”的顺化之良能无失。故能御乱

    而致胜。因其使人无隙可乘,无可利用之处。此乃“善变无形又无穷,不疾而速得真宰”的神化之功德所

    至神明艺境之描述尔。然能如此,首在“眼之见性”“心之勇性”,心明眼亮之所能为也。可知此“威”

    字之涵义了。然无耳之灵性,又不能之,可知矣!身心空灵而气充者,自然能生威。

    原文: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阐释:

    准,乃“天地六法度,天绳、地准、春规、秋矩、夏衡、冬权”之“地准”也。准者,均匀停当,无过无

    不及尔。

    因为“视”之明,知其所来,知其所来的方位、角度、速度、招法长短及力度、虚实。不为其外象所迷。

    故能顺随转换变化而往之,得隙用势,或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或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之。无不随手

    奏效,能于此者,是为“不迷当局”。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能置身当局左右逢源而不迷者,

    在传统手战之道中乃“文体成、武用精”者能之,乃“身剑皆完”者所能之。

    只有攻防艺境达到“无过不及、恰当确好,丝毫无差”时,方得准之妙用也。即至“虚灵之妙境”矣!虚灵之妙境乃能具备劲势均匀之用,即迎送往来可不撄人之力。关键在一“视”字,可知,只有具备听

    探之良知方能有顺化之良能的至用,而两者又能相互为用如一的天衣无缝,就是真功夫。“当局者不迷”

    者,此也。不单眼之视也,乃心法之听探之良知也。

    原文: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阐释:

    猝,乃突然,出乎意料之谓矣!二目含光,乃照眼的功夫,有此照眼之功夫,对于对手的血气之勇,可归

    为用“空”用“化”就可以了。就可以应对其突然的变化了。

    然能达到二目含光的“照眼”功夫艺境,必须将自身的“血气之勇”,皆归到德义之勇的“全体透空”,有形化归无形的“虚灵妙境”方可能成之。说明,只有二目含光的血气之勇,还不能迎对对手的“猝

    然”变化。必须皆为空化的虚灵妙境之时,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应对对手的猝然变化而自如。

    原文: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阐释:

    眼乃心之窗,心到眼到,眼到手到。交手较技,“心之所在力随往”。目光闪急,如线穿空,眼到心到手

    到、剑亦到,剑可穿透重(音虫)甲,其力源于“眼”之领也。拳到对手跌出,其力源于“眼”之领也。

    故有“打拳看眼,眼到手到,打人自妙”;“手到眼不到,打上亦无效”的种种说法。所谓“得心应手”

    其中亦有“眼之神”的运用。“打拳没眼,自先处险。”可知“急”者,乃眼之用法说。眼光视物疾快谓

    之“急”。正所谓一目了然者也。

    原文: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阐释:

    此乃讲“审势度人”之法眼而说的。未动手之前,先看对手何种兵器,何门功夫技能,可由其身手步法及

    亮架之式便可知之。自己揣度当用何法制他。此乃“审人度势”之视法。可做到未动手先知彼,即心中有

    数,方可有备而战。当然,这种“审人度势”的一目了然之功夫,非实战阅历丰富,历练老到,方能用之

    无差。但是,初习拳者,必须从此处用心入手,点滴积累,方能最终功成。

    原文: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

    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阐释:

    明白对手的根底来由,皆来自于对手的表现,再详细了解对手性情之喜好、忌讳,好取其性情偏激之弱处

    ,而为我所利用,以取得对手突然变化的忙乱中的失准则之机势。如狂傲之人,骄其心;性情暴烈之人,

    激怒之;缓者,急招快打以惊之;心细者,虚惊实取,交互为用,使之生疑,变通以取之;怯弱者,轻沉

    快慢以惊吓之,再加吐气开声法效果更加。一切之法皆为突然变化使其忙乱而失机势。亦可以针对对手好

    大喜功,以顺随法击之。手战之道争胜负,故除攻防招法外,一切心理战法皆可选而用之。此乃攻心者上

    也。
    舒者,临阵不屈也。

    阐释:

    此舒者之临阵不屈,非精神上宁死不屈的奋勇向前的意思。乃功夫上的“松开我劲勿使屈”的不撄人之力

    的均匀之功夫也。舒,舒展而均匀,即“肌肤骨节,处处开张”。如此者,方能“有形如流水、无形如大

    气”。只有这样,才能没有“屈服点”,才能不受他人之力所控制。即“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才

    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此乃是“舒”之本义。也是临阵不屈的“不屈”之精义尔。正如歌诀所言:

    擎起彼身借彼力,引到身前力使蓄。

    松开我劲勿使屈,发人腰脚认端的。

    《武氏太极拳谱.撒放秘诀》

    原文:

    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

    阐释:

    谚云:“和颜悦色真刚毅”。而“和”字,乃“中和之道”所致,中和之“中”乃“虚”也,老子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亦“虚”也。“道”之无形无象,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此即是对“中”之“虚”也的描述。为何如此说,因健顺参半的柔外刚中,故知“中”乃“虚”象,但有。守住此虚无中之妙“有”便是“守中”。“中和”之“和”乃“灵”也。老子曰: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灵”之因者此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虚则灵”此也。

    然“中和”之道,乃“健顺参半”的内气、外形之“柔外刚中”的精义。必须“截长补短”,方能内

    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柔外刚中以致“中和”,即“意气君来骨肉臣”,才能内外中和,致“全体透空”的

    太极艺境,进一步致“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只有至此两种艺境,因用力日久,质而弥光。内明而外无

    贪欲矣!内隐明鉴,与道合一。故外无贪心。只有“不先物为”的“依事物而为”的“无为”,则“因物

    之所为”的“无不为”也就做到了,故无贪。能有“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不为”的艺境。其内外自然

    平和,此乃“和容悦色”之因源尔。

    然此“和”者所言之“眼”功,乃明道道明之“法眼”也。可知此经文所言的“练眼”乃自身的内外

    一切之明鉴的“知能”。这一功能以“眼”代之而论述出来的。明此意思,方能通解此二十八字“练眼”

    的精义。

    原文: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阐释:

    此“骄”字,乃“骄”敌之法。如何方能使对手“骄”之,简单的很:我无有常人所说的目光威射、横眉

    立目之象,身体亦不威武雄壮,只有平常人的我无所能的普通之外象。这样,对手易生骄狂之气而自以为

    胜我乃轻而易举之事。此乃我之和容悦色、内隐明鉴而外无贪心所致也。正是老子所云:“被褐怀玉、返

    朴归真”之象。故我能“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亦不难了”。此正是“便可

    随其骄可以胜之”的方法。

    混元剑经-炼眼解

    原文: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阐释:

    慢,是疏慢其心的方法。其方法是“无形”。此“无形”是“无能之形”。即“能亦示之无能”之形;能

    进示之不能进;能守示之不能守;能击示之不能击;能退示之不能退;用近示之远,用远示之近,等等。

    皆为“无形示之”的方法。此法施出,对手必然认为我无能,随即对手的疏忽怠慢之心遂起,其疏忽怠慢

    之心一起,则攻防招式变化转换也就出现种种可乘之机、可借之势、可攻之隙。皆为我所能借用而胜之了
    混元剑经-炼眼解

    准者,视斯明,不迷当局,故身剑皆完,始得其妙也。

    阐释:

    准,乃“天地六法度,天绳、地准、春规、秋矩、夏衡、冬权”之“地准”也。准者,均匀停当,无过无

    不及尔。

    因为“视”之明,知其所来,知其所来的方位、角度、速度、招法长短及力度、虚实。不为其外象所迷。

    故能顺随转换变化而往之,得隙用势,或顺从以为进退四两拨千斤;或逆力以为揭献借力打之。无不随手

    奏效,能于此者,是为“不迷当局”。俗云:“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能置身当局左右逢源而不迷者,

    在传统手战之道中乃“文体成、武用精”者能之,乃“身剑皆完”者所能之。

    只有攻防艺境达到“无过不及、恰当确好,丝毫无差”时,方得准之妙用也。即至“虚灵之妙境”矣!虚灵之妙境乃能具备劲势均匀之用,即迎送往来可不撄人之力。关键在一“视”字,可知,只有具备听

    探之良知方能有顺化之良能的至用,而两者又能相互为用如一的天衣无缝,就是真功夫。“当局者不迷”

    者,此也。不单眼之视也,乃心法之听探之良知也。

    原文:

    猝者,二目含光,血气之勇,皆归空化也。

    阐释:

    猝,乃突然,出乎意料之谓矣!二目含光,乃照眼的功夫,有此照眼之功夫,对于对手的血气之勇,可归

    为用“空”用“化”就可以了。就可以应对其突然的变化了。

    然能达到二目含光的“照眼”功夫艺境,必须将自身的“血气之勇”,皆归到德义之勇的“全体透空”,有形化归无形的“虚灵妙境”方可能成之。说明,只有二目含光的血气之勇,还不能迎对对手的“猝

    然”变化。必须皆为空化的虚灵妙境之时,才能真正的随心所欲应对对手的猝然变化而自如。

    原文:

    急者,目光闪急、如线穿空,剑贯重甲,清利而直锐也。

    阐释:

    眼乃心之窗,心到眼到,眼到手到。交手较技,“心之所在力随往”。目光闪急,如线穿空,眼到心到手

    到、剑亦到,剑可穿透重(音虫)甲,其力源于“眼”之领也。拳到对手跌出,其力源于“眼”之领也。

    故有“打拳看眼,眼到手到,打人自妙”;“手到眼不到,打上亦无效”的种种说法。所谓“得心应手”

    其中亦有“眼之神”的运用。“打拳没眼,自先处险。”可知“急”者,乃眼之用法说。眼光视物疾快谓

    之“急”。正所谓一目了然者也。

    原文:

    开者,是对面先看他,是某门技能当用何法致他也。

    阐释:

    此乃讲“审势度人”之法眼而说的。未动手之前,先看对手何种兵器,何门功夫技能,可由其身手步法及

    亮架之式便可知之。自己揣度当用何法制他。此乃“审人度势”之视法。可做到未动手先知彼,即心中有

    数,方可有备而战。当然,这种“审人度势”的一目了然之功夫,非实战阅历丰富,历练老到,方能用之

    无差。但是,初习拳者,必须从此处用心入手,点滴积累,方能最终功成。

    原文:

    明者,明来由悉他式、详情之忌。取其性偏,或骄之、怒之、惊之、疑之、吓之,以取其猝忙失机也。抑

    或以所喜顺击之,皆可也。

    阐释:

    明白对手的根底来由,皆来自于对手的表现,再详细了解对手性情之喜好、忌讳,好取其性情偏激之弱处

    ,而为我所利用,以取得对手突然变化的忙乱中的失准则之机势。如狂傲之人,骄其心;性情暴烈之人,

    激怒之;缓者,急招快打以惊之;心细者,虚惊实取,交互为用,使之生疑,变通以取之;怯弱者,轻沉

    快慢以惊吓之,再加吐气开声法效果更加。一切之法皆为突然变化使其忙乱而失机势。亦可以针对对手好

    大喜功,以顺随法击之。手战之道争胜负,故除攻防招法外,一切心理战法皆可选而用之。此乃攻心者上

    也。
    和者,和容悦色,内隐明鉴、外无贪心也。

    阐释:

    谚云:“和颜悦色真刚毅”。而“和”字,乃“中和之道”所致,中和之“中”乃“虚”也,老子曰:“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此“中”亦“虚”也。“道”之无形无象,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

    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此即是对“中”之“虚”也的描述。为何如此说,因健顺参半的柔外刚中,故知“中”乃“虚”象,但有。守住此虚无中之妙“有”便是“守中”。“中和”之“和”乃“灵”也。老子曰: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其中有象;恍兮惚,其中有物;杳兮冥,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其“灵”之因者此也;“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虚则灵”此也。

    然“中和”之道,乃“健顺参半”的内气、外形之“柔外刚中”的精义。必须“截长补短”,方能内

    气、外形匹配如一的柔外刚中以致“中和”,即“意气君来骨肉臣”,才能内外中和,致“全体透空”的

    太极艺境,进一步致“无形无象”的无极艺境。只有至此两种艺境,因用力日久,质而弥光。内明而外无

    贪欲矣!内隐明鉴,与道合一。故外无贪心。只有“不先物为”的“依事物而为”的“无为”,则“因物

    之所为”的“无不为”也就做到了,故无贪。能有“无为”的境界。达到“无不为”的艺境。其内外自然

    平和,此乃“和容悦色”之因源尔。

    然此“和”者所言之“眼”功,乃明道道明之“法眼”也。可知此经文所言的“练眼”乃自身的内外

    一切之明鉴的“知能”。这一功能以“眼”代之而论述出来的。明此意思,方能通解此二十八字“练眼”

    的精义。

    原文:

    骄者,在我无常形,能使敌人易生骄矜之气,便可随其骄以取胜也。

    阐释:

    此“骄”字,乃“骄”敌之法。如何方能使对手“骄”之,简单的很:我无有常人所说的目光威射、横眉

    立目之象,身体亦不威武雄壮,只有平常人的我无所能的普通之外象。这样,对手易生骄狂之气而自以为

    胜我乃轻而易举之事。此乃我之和容悦色、内隐明鉴而外无贪心所致也。正是老子所云:“被褐怀玉、返

    朴归真”之象。故我能“静以待动有上法,动中处静有借法,借法容易,上法亦不难了”。此正是“便可

    随其骄可以胜之”的方法。

    原文:

    慢者,在我以无形示之,彼疏慢之心遂起,再随所慢以击之也。

    阐释:

    慢,是疏慢其心的方法。其方法是“无形”。此“无形”是“无能之形”。即“能亦示之无能”之形;能

    进示之不能进;能守示之不能守;能击示之不能击;能退示之不能退;用近示之远,用远示之近,等等。

    皆为“无形示之”的方法。此法施出,对手必然认为我无能,随即对手的疏忽怠慢之心遂起,其疏忽怠慢

    之心一起,则攻防招式变化转换也就出现种种可乘之机、可借之势、可攻之隙。皆为我所能借用而胜之了。
    混元剑经-炼眼解

    休者,神光照彻,上下左右前后不息也。

    阐释:

    此“休”者,乃休养生息之“休”。传统手战之道是休养生息之道。不单指练法和目的而说,就是在用于

    攻防之中,亦很讲求“休养生息”之道的。之所以说“最节能”者,就是指此“休养之息”而言的。为说

    明此点,下面具体分析:

    自身则“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中土不离位”。这样自身上下、左右、内外、前

    后,分工明确,统一为用。此乃最节能之机体,最充分发挥攻防机制之机能的。

    用时,亦是顺随为法,逢强智取的顺从以为进退的四两拨千斤;遇弱力擒的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就是休养生息运用自身攻防机制的节能之法式。

    拳诀云:“人身筋力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表明了“挨着

    何处何处发”的艺境。即何处发生了问题,就在何处顺势解决了。不顶撞、不抗争、不转移、不回避、不

    遗留任何问题,迅速解决。此乃最节能之法。此乃体现了“速战速决”的战略、战术思想。

    然能于传统手战之道的攻防艺境,达到此种艺境,非“神光照彻”又不可能之。既只有达到神明艺境

    ,具备神化之功,方能“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然此“神光照彻”乃听探之良知的

    综合功能之又一说法。此乃“道心知”的“法眼”尔。心藏神,可知此心乃“道心”尔。“道心”乃“听

    探之良知”功能的“名”也。由此亦可知此“练眼”条目中的内容,已经超出了“眼睛”见示之功能的范

    畴而达到一切“觉知”功能的内容了。故知:只有“神光照彻”的“道心”知时,即“听探之良知”和“

    顺化之良能”达到最佳状态时,才能最恰当、最合理的运用自身之攻防机制的具体部位,发挥最佳效果。

    亦即自身上下、左右、前后、内外、节转轮防,生生不息之用,而又能处处“休养生息”。

    此“休”者,说明了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就是最合理运用自身内外各部位器官的方法,这

    才是最节能的“休养生息”的方法,乃传统手战之道的特点。
    混元剑经-炼眼解

    形者,临阵不改常形,不因乱而神摇也。

    阐释:

    拳必示形,拳以形见,就是攻防之形态。然就“拳形”而言,拳形则有定无定在人自用为法则,有定,是

    说任何攻防之拳形皆有一定之规矩。此乃拳形之常规,即常规之形。无定,是说攻防之用时,见境生情,

    顺随为法,没有事先约定之拳形的形态。而此无约定之拳形的形态,皆见景生情随彼而出之,故简曰:“

    无常形”。但此“无常形”的拳形之形态,每形每式每态皆有内外一定之规矩,又是定而不可移的。这就

    是“临阵不改常形”的精义。

    攻防招法的实施,随颠则颠,随狂则狂,虽现“无常形”之状态,好似乱飞如蝶舞。但听探之良知、

    顺化之良能的“以静用动、动中亦静”的攻防机体的规矩不变、不乱,攻防机制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

    法则之神明艺境、神化之功的运用,却是不会动摇的。此乃老子所云:“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之精

    义的体现,即“不因乱而神摇也”的精义。也是“始终如一”的“虚实相须,内外一以贯之”之解释。又

    是“一本万殊,万殊而归于一本”的“体、用”之关系明确表达。

    原文:

    诳者,引其入境,以计胜也。

    阐释:

    能运用“诳”者,必内隐明鉴,知彼知己,洞观全局,不迷当局。使用诳诈,而对手不知为诳诈。此乃不

    谋之谋,方能引其入到挨击受制之境地而其又神不能知,鬼不能觉。此乃以计胜之技法。能用此法而必中

    ,乃对手“内无明鉴,外有贪心”所致也。故知此“诳”者,乃内明之艺境也。即“神光照彻,知彼知己”的功夫艺境。然必知“虚惊、实取,相互为用”乃为上法。故拳诀有:“八锋不挠,随颠随狂”的说法

    ,可为之此论的证明了。

    原文:

    诈者,防己之害、察彼之病。若诈之,伊坦然,切勿妄动也。反是者,可取也。更有诈之假动者,形式虽

    动,而神意安舒,此等必三诈之,虚实自见也。

    阐释:

    诳与诈,乃“虚实实虚”之法。全在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技法中体现。攻防招法的运用,有“虚惊”之

    法,即虚招诱敌上当的引手或攻其必救的惊吓之快招;有“实取”之法,即杀手招,施用拿、打、踢、摔

    而有实效的攻击手段。然“虚惊和实取”的招法之运用以“似惊实取、似取实惊”为法则。如“虚惊”招

    法施出,对手不应,则变为实取而用;如“实取”招法,对手应变预防在先,则变为虚惊之施,自可随机

    应变。故前贤云:虚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乃得施招用手、用手施招见境生情的“虚实变化”之精髓矣!

    明白施诳用诈之方法的精髓,可有两点实战中的意义。一是可防自己被彼用诈之害;二是可用诳诈之

    法察知彼病之所在,便可一鼓作气而胜之。有此两种益处,能不精心研究攻防技法的施诳用诈之招数吗?

    此亦道也!

    较斗中若施用“诈”术,可对手神态坦然,切勿妄动妄施,因有被其将计就计而利用的可能,施诈妄

    动,反倒成被动局面,肯定于己不利。如果对手骄狂、暴躁、神昏、眼拙,形态破绽百出,巧用施诳用诈

    之策略便可轻易取之而能速胜。

    更有施诈用诳,对手形式虽动,亦是虚应之假动,但神意安舒,形态坦然,逢此对手,必连续施用诳

    诈之手段,如“引手、佯攻虚晃、攻其必救”的三诈连施,彼必不知真假而虚实自现,便可避其实,攻其

    虚,将其击败而制胜了。

    然能施用诳诈之手段,必须具备“审人度势、神机料势”之知能,方可用之奏效,故将此列入“练眼”条目中,自有其道理存焉!
    混元剑经-炼眼解

    随者,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

    阐释:

    “意在人先、形随其后”,本传统手战之道施招用手、用手施招的基本方法准则。此乃本着“道生万物

    、不主宰万物,顺随以成之”,乃道的法则。这样,就有内察对手之神,外视对手之形的“视察”之法式

    了。此视察内外之法式通称为听探之良知。而“形随其后”的法式统称为顺化之良能。这样,以听探用顺

    化的基本法则确立了,这就是“以静用动”的基本法则之来源。

    故“随”法的确立,才提出“随其神”,为技击法则之核心,即不改变对手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

    意图。在《少林拳经》中以“精神为之掀开”来论述的;太极拳门李亦畲说:“自己要安排得好,人一挨

    我,我不动彼丝毫,趁势而入,接定彼劲,彼自跌出”。其中“我不动彼丝毫”就是“随其神”的“不改

    变对手意图”之描述。而这种方法,王宗岳在《太极拳论》的描写是:“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

    粘”。清楚地阐明了不撄人之力的一点子粘走相生、化打合一的方法。以此方法的施招用手、施手用招,

    就能体现出:“挨着何处何处发”的“浑身无处不弹簧”的艺境。也正是“浑身无处不太极、挨着何处何

    处发”的“太极”之攻防功夫艺境的说法的来源之出处。故有:“拳有万法皆是假,惟有顺随一法真”的

    总结之说法的。

    上言“随其神”,然在顺随之法中,必要落实到对手的拳形之上。其神落实在其外形上的时候,每一

    拳形的攻防之劲势、力向,都会自然地产生力头、力尾,对手的力头为劲势之力的最强点,而延外形的力

    头之相反方向的部位为力尾,是对手劲势之力的弱点。对手劲势之力的最强点之运动方向,为“向”。相

    对的对手之力尾部位为“背”。此乃“背、向”的基本分法。也就是“力头、力尾”的分法。这样“让力

    头、打力尾”的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基本法则确立了。“向、背”分明了。

    “心之所在力随往”。己是这样、彼亦是这样。故“背、向”问题就自然出现了。“背、向”是自身

    攻防动静变化之机制必然出现的现象。这样就有了“避实击虚”的“让力头、打力尾”的节能之技术方法

    、准则出现了。

    而“随其神”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让力头、打力尾”施招用手、用手施招之攻防效果。而能做到

    这一点,只有“随其神”才能以己背向变化的攻防之机制的“向”,扑捉到对手背向变化之机制的“背”

    势之机的“空隙”,实现“打力尾”的重击对手的目的。

    然在“随其神”的“让力头、打力尾”的方法中,又有“顺逆”法的分别。即“顺从以为进退”的“

    四两拨千斤”法,如按“背、向”论,此乃“打背”法。而“逆力以为揭献”的“借力打人”法,如按“

    背、向”论,此乃“打向”法。因其势强,故以“让力头打力尾”法胜之;因其势弱,故以“迎头痛击的

    打向”法胜之。此即见景生情的“逢强智取,遇弱力擒”千古不变的法则。施招用手,攻防技法之实施无

    有出此范围者也。

    这样,“随其神、背向变化之机也”的一切内容也就通解了,然能完成此之用,必“神光照彻”。则

    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生生不息,诸法皆可随势而能用之,自然可为神手艺境了。可知:前贤借“随”字而言“神光照彻”之“心眼”法,即“神光照彻”的无上法。
    混元剑经-炼眼解

    流者,目圆朗无缺欠者也。工夫到此,则另有一番气象。人见之,可畏而不可测,避之而不敢凌也。

    阐释:

    此“流”字,乃“审视流光”之流。神光照彻,如日当空,如月在天,一览无遗,彼此皆洞明,此乃目光

    明朗周全之无缺欠者之意也。

    而此时目之“神光”青苍,光芒闪烁,不威而威自生,故对手见之自生畏怯之心,因其不可测此之深

    浅。凡遇此样对手,多避而不敢轻易侵犯欺凌之。

    然具此“神光”之目者,非在眼目也。经云:“积神则威生”。而内功法说:“炼气化神”。又说:

    “养神者,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可知:积气、炼气,即“抟气”。乃“生神”之法。气足则神明。神

    明者,不闻不见而能觉而避之。然眼目为心之窗。心藏神,神充者,目先显而现之。故眼目见“神光”,

    已是神气充足之景象。故知此时的功夫艺境已是“先天之神为体、用”之火候了。自然达到神明境界、神

    化之功的艺境了。此乃“另有一番气象”的说法之精义。能“审视流光”的“神光照彻”或“神光普照”

    之气象。说明乃真气充足之结果。即“一气灵明而不昧者,谓之神”。神充来于气足,神能完备在于“炼

    神还虚”,神能还空虚之体内。方具备“神光照彻”、“神光普照”之功能。故非单单为“眼目”之功也。乃内气之功夫的体现尔。于此可知:练拳不修炼内气的真实功夫,则不能“目光圆朗无缺欠者也”,乃

    自然的了。此乃“气象”之精义尔。正如诀言所云:“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用力日久,质而弥光”。

    原文:

    注者,神光普照、遐迩不遗也。

    阐释:

    注者,贯注、注视之意也。遐迩:远近也。神光普照的注视之“法眼”,即“照眼”,一览远近皆

    知而无遗漏也。只有此“照眼”方能做到“神窥其势、意觇其隙”,才有“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之妙用。“照眼”之注视,乃“一览望三关,洞明无遗漏也”。此正是“神光普照”之精义。

    宰者,视有准处,身不轻动也。

    阐释:

    此“宰”字,主宰之宰也。视有准处,乃言:听探之良知的知之准确无误,此为自身顺化动变之“主宰”

    也。“身不轻动也”,乃言顺化之良能为臣民之从属也。此乃表明自身攻防的“动静之机制”的“主从关

    系”的。攻防较技的基本法则是“以静用动”,即以听探之良知运用顺化之良能的“主从关系”为法则。

    此“视”有准处,不单言目之“视”的,广泛地说,是讲“听探之良知”的功能的,此乃一身攻防动

    变之主宰,而此经文是以“目视”言之而已,因为目视可在不接触对手时便可一目了然了。故将此亦放在

    “练眼”条目中来一并论出了。这一点,在此二十八条中广泛地存在着,故不能视为单纯的“练眼”来看

    ,涉及到的内容都要随文之意而阐发出来,方明前贤论“练眼”之精髓妙义。我正是依此涵义而阐释的。
    混元剑经—炼眼解

    精者,乃夙习功深,精华结聚,久则目光远注不疲,而耐久也。

    阐释:

    传统手战之道有论:“内外精粗无不到,全体大用自生妙”。内功者为精,外功者为粗。

    内功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步功成,是谓“夙习功深,精化而升华,则结聚于

    目中”,再结合攻防至用的“眼功训练”,则目光近注不迷,远注不疲,而耐久注也。全在于“精华结聚”尔。

    此精者,概括前面所言的二十七字之内容,即具灵者之“审视有先见之明,知其未发之招,悉其将发

    之意”。皆为“夙习功深、精华结聚”而成。说明自身之一切功夫,皆来源于自身的修炼方法之正确、功

    德之积累而成。体现了“有心练功、无意求功,功自出之”的“渐修顿悟”之练功法则。故修炼传统手战

    之道贵在持之以恒,此“精者”之精义亦在于兹。即在“三一一三”法的修炼、建体、至用,及攻防功夫

    艺境升华之宗旨的体现中。

    小结:

    阐释此“练眼”二十八字之内容后,感触颇深,题名“练眼”,是以练眼之功为核心,练眼之法为展开,

    论述了修炼传统手战之道的“内外功法”;内外功法的主从关系;动手较技的君臣主从法则;内主外从的

    机制;以及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的重要性;及兵不厌诈的方方面面的运诳使诈的方法、准则,和防止对

    手使诳用诈的化解之法则;更重要的是通过练眼的注视之法,引伸到“听探之良知”的全部功能之内容的

    展现,在现今也是传统手战之道的精髓内容;难能可贵的是“形用半、劲用对五、阴阳逆从、劲形反蓄,

    中土不离位”的施招用手的上乘境界之方法的机制,只用“披者,手腕肘肩,相应以动半身之力也。”一

    句话就阐发得相当确切而无遗漏,可知先贤见解之精辟了,语言表达的驾御之能力已自不凡了。不论从功

    法见解、语言运用之能力,皆为真才实学之巨匠,后人效法之真师也。此中妙义,非数语可能说清楚,通

    观阐释之文,其中精旨妙义,细读之便可自明。只言此数语,以为引人入境之言。佳境全凭自览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混元剑经》下册
吕祖百句章白话解
修真功法 剑仙决
八法在武当太极剑中的应用
【武侠小说写作素材】
武术谚语一百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