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必修一二三重要概念

历史必修一二三重要概念  


 

 必修一

1.禅让制:传说远古社会,黄帝以后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采用民主的方式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2.王位世袭制:指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传承,父子相传或兄终弟及。

3.赋役:赋税和徭役的合称。赋税指历代统治阶级用强制方法向人民征收的实物、银钱等;徭役即历代统治者强迫人民从事的无偿劳役,包括军役、力役、杂役等。

4.郡国并行制:又称郡国制,汉朝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

5.禁军:帝王封建时代,帝王直辖,担任护卫帝王或皇宫、首都警备任务的军队。因时代、文化与地域的不同,有其他异名同义的名称,如禁卫、亲卫、近卫、御林军等不同称呼。

6.宰相: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它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

7.明朝的内阁: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是君主专制下的产物,维系了君主的绝对权力;内阁对皇帝负责,直接听命于皇帝,内阁大学士的权力来自皇帝的支持与信任。

8.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而不是君主负责,要执行的是议会的法律而非君主的意志;内阁是国家的权力重心,君主不干涉内阁,更不能任意撤换内阁。

9.票拟权:指内阁辅臣在奏章上根据自己的意见用黑笔写上批示,然后经过皇帝首肯之后,才由皇帝用朱笔批上去(或者是批阅同意等字眼),再加盖玉玺方才生效。

10.君主制:以君主作为实际上的或名义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的政体。

11.贵族制:统治阶级中的一部分人掌握政权的政体。作为一种集体领导,

多实行任期制与选举制。

12.寡头制:指极少数人执掌政权。

13.债奴制是公元4世纪初期古日尔曼人建立法兰克王国后,开始实施的一种土地和奴隶相联系的制度,具体内容是大量平民因为破产而沦落为各个封建领地的领主的奴隶,无偿为领主服劳役与土地都成为了封建领主的附庸,债奴制到了后期由于土地的大量兼并而瓦解。

14.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至公元7世纪古代罗马制定和实施的全部罗马法律。它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

15.习惯法和成文法:习惯法又称为不成文法,指由国家认可其具有法律效力的法律。而成文法是指由国家机关制度和公布,以成文形式出现的法律,又称制定法。

17.君主立宪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政体,它保留君主,君主的权力受宪法限制,也称为“有限君主制”。

18.内阁制亦称责任内阁制。资本主义国家由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的政权组织形式。内阁由获得议会多数席位的一个或几个政党组成,经国家元首任命。内阁以总理或首相为首脑,下设有阁员,称为部长或大臣。内阁通常只对议会负责,并受议会监督。

19.国家制度,包括国体与政体,即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国体(国家的性质),就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政体: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它与国家的阶级性质相适应。

20.资本主义: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所谓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革命胜利后建立的国家,是维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的工具。

21.联邦制:即“联合的国家”,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联邦制国家由各个联

邦成员组成,各成员单位先于联邦国家存在。联邦成员国在联邦国家成立之前,是单独的享有主权的政治实体;加入联邦之后,虽然不再有完全独立的主权,但在联邦宪法规定的范围内,联邦成员的主权仍受到法律的保护。

22.邦联制:即“国家的联合”,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邦联制比联邦制松散,是主权国家的联盟,通常根据条约组建。

23.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包括总统制共和制和议会制共和制。

24.总统制共和制:是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之一。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

25.代议制:是一国统治阶级从各阶级、阶层、集团中,选举一定数量能够反映其利益、意志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并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决定、管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重大事。代议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包括议会主权形式(以英国为典型)和人民主权形式(以美国为典型)。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是社会主义性质的代议制。

26.议会制共和制: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之一。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

27.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半殖民地”是指丧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国家主权,政治上受到帝国主义国家的控制和奴役,但仍保持着国家主权形式上的独立和自主的“外壳”形象,经济上受其掠夺和剥削。“半封建”是指封建社会开始或已经解体,但又未完全解体;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产生和发展,出现了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局面;同时,出现了新的阶级,即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是代表社会进步的物质力量。“半殖民地”和“半封建”都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内涵。

28.领事裁判权:是指帝国主义国家侨民不受居留国法律管辖的特权。主要内容是:该侨民在居留国犯罪,或成为民事诉讼的被告时,只由其本国在居留国的领事或法庭依其本国法律审理。

29.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的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实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此称“最惠国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但在有些不平等条约中,往往只片面规定一国享受最惠国待遇,而另一缔约国则无对等权利,因而是片面的。

30.闭关锁国政策:是指清王朝严格限制和禁止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31.“拜上帝教”:又称“太平基督教”,是中国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吸收基督教教义、揉合中国儒家大同思想、农民平均主义思想而成立的特殊基督教组织。

 32.湘军是晚清时对湖南地方军队的称呼,或称湘勇。曾国藩是湘军的创始者,他将湖南各地团练整合成湘军,形成了书生加山农独特的体制,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主要军事力量。

33.大陆政策:也称大陆经略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鲜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

34.资本输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资本家或垄断集团为了获得高额利润或利息对国外进行的投资或贷款。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在国外直接投资办厂或与当地政府、个人合营企业,叫做生产资本输出。另一种是政府、银行或企业贷款给外国政府或私人,叫借贷资本输出。

35.新军: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开始筹练于1894年;甲午战争后由袁世凯接办,改称“新建陆军”;1903年清朝在中央设练兵处;1905年练兵处制定陆军军制,各省设督练公所,将新军的编练推行于全国。

  36.立宪派:即20世纪初,随着“新政”和“预备立宪”而崛起的资产阶级上层及其政治代表所组成的政治派别,以张謇、梁启超等为代表,主张在中国实行宪政。

37.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的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8.土地革命:是指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这种革命斗争在国共十年对峙时期称土地革命,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称为土地改革。

39.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工农为主体的、以第二次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包括一切抗日阶级和阶层的广泛联盟。它是一个包括进步力量、中间力量和顽固力量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

40.运动战是一种军事作战方式,依托较大的作战空间来换取时间移动兵力包围敌方,以优势兵力速战速决。一些军事评论家将这种战术效果简称为“在运动中消灭敌人”。

41.歼灭战:是指全部或大部杀伤、生俘敌人,彻底剥夺敌人战斗力的作战。它不以攻城夺地为唯一目标,而是以歼敌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的,其主要特点是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敌人。

42.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工人运动实践基础上而创立的理论体系,包括三部分,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分别是马克思、恩格斯受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创立的。

43.社会主义:指科学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社会,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社会主义国家,一般指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标志是共产党执政,而且往往是采用共产党一党制,因此在世界上又被称为“共产主义者的国家”。

44.“苏维埃”:是俄文“COBET”的汉语音译(英文为 Soviet ),意即“代表会议”或“会议”。苏维埃制度是苏联的政治基础,是俄国劳动人民在反对沙皇专制统治的革命斗争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政权组织形式。

45.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

46.政治协商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少数民族和社会各界的代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在决策之前举行协商和就决策执行过程中的重要问题进行协商的制度。政治协商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组织形式。

47.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48.  依法治国:是运用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将国家事务的决策与

公民的行为纳入法律轨道。

 49.村民自治:是农村居民依法自主管理本村事务的基层民主制度,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治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主权”:源于拉丁文supremitas或supre mapotestas,意为最高权力;后来演变成法文souveraineté,用来指在自己之上没有其他权威的政治或其他权威。

50.“求同存异”:“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同的利益加强团结和合作。

51.联合国:是二战后期建立的战后国家合作组织,是一个统一的世界性综合性的政府间国际组织,其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各国间的平等友好关系。

52.霸权主义:是指在世界上或在某个地区称王称霸的政策。泛指大国、强国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对他国强行干涉、控制和统治。

53.世界格局:在一定时期内,国际上各种基本力量对比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和体系。

54.雅尔塔体系(雅尔塔体制),简言之就是美、英、苏三国首脑主要通过雅尔塔会议所确定的战后世界秩序和政治格局的基本蓝图,其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

55.两极格局:是以美、苏为中心,以两大军事政治集团、两大阵营全面对抗为特点的格局。

56.多极化趋势:是指世界格局在两极体制瓦解后向多极体制发展的总趋势,既包括世界经济力量结构的多极化,也包括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通常所指的多极化主要是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57.第三世界:是指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在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中地位比较低的国家和地区。在地域上大多处于发达国家的南边。第三世界国家也称为发展中国家、南方国家。

58.“独联体”是“独立国家联合体”的简称。“独联体”是独立主权国家的协调组织,以主权平等为基础。它的宗旨是为各成员国进一步发展和加强友好、睦邻、信任、谅解和互利合作服务,为各成员国在国际安全、裁军、军备监督和军队建设方面协调政策。

59.经济基础:即社会的经济结构,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同物质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与“上层建筑”相对,是社会结构两个基本层次之一、社会生活两个基本领域之一。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一定社会的基础是该社会的经济关系的体系,即生产关系的总和,主要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分配关系三个方面。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首要的、决定的部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经济基础派生和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两者的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表现为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划分不同社会形态的直接的客观依据。按照经济基础的性质,通常把人类社会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它的低级阶段)五种基本形态。在新旧社会更迭的过程中,常常出现解体着的经济基础和形成中的经济基础相互并存和斗争的局面。马克思和恩格斯有时亦用经济基础指生产方式。

60.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和设施的总和。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对立统一。上层建筑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指人们在一定经济基础上建起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建立的军队、警察、法庭、监狱、政府部门、党派等国家机器和政治组织。思想上层建筑是指适应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美学、宗教、文化传媒等等。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各种制度、设施和意识形态的总和。上层建筑是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表现在:一定的制度、设施、是以一定的意识形态为指导建立起来的。一定的意识形态,又总是要求建立相应的制度、设施,以获得和凭借一下的手段和工具,使它得到广泛的传播,在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成为支配人们的强有力的精神力量。一定的制度和设施,一经建立,又会反过来影响意识形态。一种新的政治上层建筑的出现,将会产生新的政治、法律的社会观点,并强烈地影响其他各种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思想关系和政治关系的统一。

61.国体∶国家的性质称为国体,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着国家的性质。国体即国家的阶级本质,它是由社会各阶级、阶层在国家中的地位所反映出来的国家的根本属性。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各阶级、各阶层在国家中所处的统治与被统治地位;二是各阶级、阶层在统治集团内部所处的领导与被领导地位。不同类型国家的宪法对国体的表现方式却很不一致。资本主义国家宪法通常以“主权在民”“全民国家”等超阶级的字样规定国体,否认国家的阶级本质。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公开表明国家的阶级本质,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包括总统制、议会制、集体元首制、单一元首制。

62.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由于历史条件和阶级力量对比等具体情况的不同,国体相同的国家,可能采取不同的政体,但都体现同一特定阶级的专政。如资产阶级国家有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内阁制和总统制)等不同政体。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

必修二

1.自然经济:简单地讲就是自给自足的经济,没有商品交换。它指生产是为了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的需要,而不是为了交换的经济形式。

2.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我国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

3.商品经济:是自然经济的对称,是商品的生产、交换、出售的总和;或以交换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态的总和。

4.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借助雇佣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

5.资本主义萌芽:是封建社会内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最初形态,是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6.商帮:明清时期商人利用它们天然的乡里、宗族关系联系起来,互相支持,而形成的市场价格的制定者和左右者。

7.丝绸之路:是自张骞通西域以来,从东亚开始,经中亚、西亚进而联结欧洲及北非的东西方交通线路的总称。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东西方交流的海上交通要道,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

8.朝贡贸易:朝贡就是朝拜和进贡的简称,是两国或两个政府之间的一种承认尊卑地位的礼节性外交关系。在唐朝以后,这种朝贡关系又发展成朝贡贸易,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贸易往来的主要形式。

9.井田制:是商周时期占主导地位的一种土地制度,其性质是土地国有制度。井田属国王所有,分配给臣下使用,耕种井田的领主对国王承担义务和责任。

10.新大陆:是欧洲人于15世纪末发现美洲大陆及邻近的群岛後对这片新

土地的称呼。      

11.罗盘针:是我国古代发明的利用磁石指极性制成的指南仪器,这一仪器装在罗盘上,

故称罗盘针。

12.黑奴贸易:15世纪~19世纪末,欧洲及美国殖民者从非洲大量掠夺黑人,贩运至美洲作为奴隶高价出售的罪恶活动。近四百年的黑奴贸易,使非洲丧失了上亿人口,却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13.世界市场:它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以商品流通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交往活动的总和。

14.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

15.蒸汽机:是将蒸汽的能量转换为机械功的往复式动力机械。

16.自由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哲学,以自由作为主要政治价值的一系列思想流派的集合。更广泛的说,自由主义追求保护个人思想自由的社会、以法律限制政府对权力的运用、保障自由贸易的观念、支持私人企业的市场经济、透明的政治体制以保障少数人的权利。

17.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是指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形成的资本主义世界政治经济体系,即世界范围内通过资本主义国家和其他非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相互经济联系而形成的统一的经济整体。它包括资本主义世界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殖民体系。

18.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也叫帝国主义殖民体系。它是指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受帝国主义压迫剥削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的体系。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奴役和控制了世界上的绝大部分人口和土地,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19.民族工业:民族工业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只要是中国人办的,都是民族工业,国营民营皆是民族工业;狭义的则只指民营资本所办企业,不含国营的。一般地,民族工业是在我国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民族资本所办的企业。

20.近代工业:是指使用近代机器生产的工业,包括资本主义工业但并不等于资本主义工业。

21.实业救国:指中国近代史上主张以兴办实业拯救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其产生于洋务运动时期,盛行于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有张謇等。

22.生产力:是其内涵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人类生存和生产的能力),外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和精神(科技)力量。生产力的主要内容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劳动者和生产工具统称为生产资料。劳动者是生产工具的制造者和使用者,在改造自然的活动中,随着劳动者生产经验的积累、劳动技能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明及应用,总要改进和创造新的生产工具,扩大劳动对象的范围。使生产力发展到一个新水平。因此劳动者在生产中起主导作用。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劳动对象的扩展程度也反映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

23.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它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又称社会生产关系、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关系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性质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5种生产关系。作为共产主义生产关系低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最先进的生产关系,具有巨大的优越性,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它将逐渐成长为“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物质的社会关系,它决定着思想的社会关系,即通过人们的意识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国理论界对生产关系包括的内容存在不同看法。  生产关系有两种基本类型:一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一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的主要内容: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和产品分配方式三项内容。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物质利益。2.官僚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统治者凭借国家政权的力量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经济。

通货膨胀: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2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

24.市场经济:又称为自由市场经济或自由企业经济。它是一种经济体系,在这种体系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销售完全由自由市场的自由价格机制所引导,而不是像计划经济一般由国家所引导。

沿海经济开放区:是指我国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个地区以及辽东半岛、胶东半岛等沿海开放地带。

25.菜篮子工程:为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农业部于1988年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一期工程建立了中央和地方的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生产基地及良种繁育、饲料加工等服务体系,以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

26.安居工程:中国政府于1995年1月20日颁布《国家安居工程实施方案》,由政府负责组织建设,以实际成本价向城市的中低收入住房困难户提供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住宅建设示范工程。

27.互联网,即广域网、局域网及单机按照一定的通讯协议组成的国际计算机网络,是将两台计算机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28.法西斯: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由人民赋予的权力。近代指对内恐怖统治,对外侵略扩张的资产阶级专制独裁政权。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

29.自由放任:是自由主义最主要的一项内容,其核心内容是资本主义的经济秩序能够通过市场机制自行调节,政府对经济领域中的问题应当实行自由放任的原则,用不着干预经济生活,也不必直接参加再生产过程。

30.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同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资本主义。其实质是垄断资本直接控制和利用国家政权,并通过国家政权干预和调节社会经济生活,加强计划指导性以保证垄断资本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及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

31.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保证社会秩序和经济生活正常运行,维护垄断资本的利益和统治的一种方法。

32.知识经济:通俗地说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按照世界经济合作及发展组织的说法,知识经济就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

33.工业化: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发展并取得优势地位的过程,它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使生产日益社会化,工人阶级队伍不断扩大,城市迅速发展。有社会主义工业化和资本主义工业化,它们的目的、道路和方法各不相同。

34.区域集团化:指同一区域的一些国家在维护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加强经济合作,通过某种形式(条约、协议)组成贸易组织,其目的是巩固扩大集团内部市场,增强经济实力,加强同外部世界的竞争。它是政府契约性的、有形的经济组织。

经济全球化:是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必修三

1.百家争鸣: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涌现的不同学派及各种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平民:本谓平善之人。后泛指普通老百姓。古代平民的别称有黎民、布衣、黔首、庶民、庶人、仓生、丁口等。

3.士: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一定身份地位的特定社会阶层,后演变为对知识分子的泛称。

4.儒:在古代原指术士,后指那些传授知识的学者。

5.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

6.大一统:大,重视、尊重;一统,指天下诸侯皆统系于周天子。后世因称封建王朝统治全国

为大一统。

7.对策:汉代出现的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又称“策试”。 就是把策题书于简册之上,使应举者作文答问。

8.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技术;御:驾驭马车的技术;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数:算法(计数)。

9.科举制:是从隋唐开妈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10.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11.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

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他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

12.君主专制:指以古代君王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它脱胎于原始社会后期的父权制。

13.经世致用: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

14.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

15.城邦民主制:是指城邦国家中全体公民享有平等的权利,行使决定国家大政和参与国家管理的权利的政治制度。

16.希腊城邦:公元前8~前4世纪古代希腊的城市国家。所谓城邦,就是一个国家,它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是乡镇。

17.赎罪券:亦称“赦罪符”,拉丁文意为“仁慈”或“宽免”,后被引申为免除赋税或债务。1313年天主教会开始在欧洲兜售此券。教皇宣称教徒购买这种券后可赦免“罪罚”。

18.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智慧结晶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19.民主:源于希腊字“demos”,意为人民。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20.应用数学:是应用目的明确的数学理论和方法的总称,研究如何应用数学知识到其它范畴(尤其是科学)的数学分枝,可以说是纯数学的相反。

21.杂剧:最早见于唐代,意思和汉代的“百戏”差不多,泛指歌舞以外诸如杂技等各色节目。

22.写意画:即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写意画多画在生宣上,纵笔挥洒,墨彩飞扬,较工笔画更能体现所描绘景物的神韵,也更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

23.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单位。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

24.量子:在物理学中常用到量子的概念,量子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基本个体。例如,一个“光的量子”是光的单位。而量子力学、量子光学等更成为不同的专业研究领域。

25.遗传:一般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

26.变异:表现为亲代与子代之间的差别。变异有两类,即可遗传的变异与不遗传的变异。

27.中体西用: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简称。所谓“中学”,指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的纲常名教;所谓“西学”,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近代科学技术。“中学为体”是强调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社会命运的根本;“西学为用”是主张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28.马克思主义:是指马克思、恩格斯对哲学的观点、社会理论和社会政治学说。

29.孔教:指孔子的学说主张。认为儒家的学说主张与佛、道一样,具有宗教性质,故称之为“孔教”。

30.共产国际:即第三国际。列宁领导创建的世界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团体的国际联合组织。于1919年成立,1943年解散。

31.共产主义:是推动建立一个以全体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的无阶级和国家的社会经济体系的学说。

32.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紧密相联系的,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形态有根本的不同的市场经济形态。

33.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34.结晶牛胰岛素:是牛的胰岛素结晶。牛胰岛素是牛胰脏中胰岛β-细胞所分泌的一种调节糖代谢的蛋白质激素。

35.基因工程: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DNA分子),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

36.伤痕文学:主要描述了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官员及城乡普通民众在十年“文革”期间悲剧性的遭遇。

37.反思文学:20世纪80年代前半期在中国大陆文坛出现的一种令人瞩目的文学现象。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

38.义务教育:又称强迫教育和免费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的特点。

39.“现代主义”:常常被用来谈论19世纪末到20世纪的文学艺术。它标明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任何时期的文学精神气质或“现代的感受性”,是象征主义、未来主义、意象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超现实主义等诸种流派的总称。

40.新古典主义: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影响了装饰艺术、建筑、绘画、文学、戏剧和音乐等众多领域。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和洛可可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亦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

41.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的心理状态。它通过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点表现出来。

              

        史学理论       

1.历史意识:是人类对自然、人类自己在时间长河中发展变化现象与本质的认识。人类的历史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识能力。这种能力逐步发展为继承历史、创造历史的能力。

    2.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和认识、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论。又称唯物史观。基本观点: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③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3.文明史范式认为:人类历史从本质上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其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人类文明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可加: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的总和。它体现了人们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明形态。)构成,三者在相互作用、协调互补中共同发展。物质文明史包括物质生产文明史、物质交流文明史、物质生活文明史等;精神文明史包括科技文明史、学术思想文明史、文学意识文明史和宗教文明史等;政治文明史包括政治观念文明史、政治制度文明史、政治组织文明史、政治行为文明史和政治技术文明史等。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文明史可分为史前文明、古代文明、近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等。不同的方面按不同的划分标准又可分为不同的阶段,如物质文明史又可分为采集渔猎时代、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几个阶段,按照不同区域又可分为东亚文明、南亚文明、地中海文明、非洲文明等。一切文明都是整个人类文明的组成部分,他们相互交织、渗透和转化,共同推动人类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所有文明均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均应得到承认和尊重。

4.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他们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是从分散发展到整体发展的过程。重点把握两点,一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5.现代化范式就是把现代化作为研究的对象和内容,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的转变过程,即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大转变的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从文明演进的角度讲,现代化是以商品经济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取代以自然经济为特征的农业文明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其主要观点:一是现代化首先从西欧开始,随之通过殖民化弥散到美洲、澳洲、亚洲和非洲广大地区。所以现代化在历史上又被称为欧化、西化或工业化。二是现代化不仅仅是生产方式的转变或工艺技术的进步,它也是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变迁过程中接受文明结构的现代史观: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进程;经济上的工业化进程;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大众化进程。其中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是核心。三是现代化范式认为1500年以来的人类历史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历史,是包括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诸层面在内的全方位转型。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的洋务运动可用现代化范式立意,以“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为核心组合教学内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常见的几种历史原因分析方法》
胡阳新 引导学生学会巧用政治学观点深入思考历史问题
王信丰教育散记:唯物史观的基本规律需要再探究
马原复习资料终极PK版(这是我看了一遍书之后结合老师划重点时所讲的以及各种参考资料花了两天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重点
经济体制应看成生产关系,还是上层建筑?例如: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还是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