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渔村楹联第一讲,对联初识

渔村楹联第一讲,对联初识  

第一讲  对联初识--主讲:春山

今天的内容主要分为二个部分
一、 对联的含义;
二、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一、对联的含义;什么是对联呢?对联亦称楹联,是我国传统上特有的文学体裁,与汉字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对仗工整,平仄协调。严格地说,对联必须由字数相等,独立成义的两句话组成。单从语言角度说对联,二个字:对”; “联”初学者,多对字不对意,出句说东,对句答西,今天先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让大家引以为戒,自己在应对过程中也关注下“联”字的重要性。具体解释下:对,是相对的意思。对称是对联的美学特征,源于相对的两句话。“对”作为名词,可以作对联的简称。同时“对”作为动词,可以“对”对联。结双成对叫“对”这个意思在一副对联中体现出来了:

  开关早,关关迟,放过客过关。
  出对易,对对难,请先生先对。
这句就是一副很工整的对,注意我只说对字 没说 联字,联呢,是联合的意思。表明两句话形式、内容都是有联系的,联即呼应、相关、联合、协调。联的含义还包括相辅相成,珠联璧合。因为对联一词,“对”字在先,“联”字在后,所以要先“对”好。即形式上的联系。如上面所举的一副对联,内容上好像没有什么关系,作为 “对课”练习可以,应用时后面的“联”更是结果。以后再细说。因对联有两句,所以分上下。第一句叫上联,第二句叫下联,在对联创作中,可以一人单独写作成上下联,也可以二人合作成上下联,合作时可以先出一个上联让对下联,也可以出一个下联让对上联。一般将先出的句子叫出句,后对的句子叫对句。举二个例子哈,大家体会下什么样叫“对” ,什么样叫“对”“联”。

出句:年年柳眼传春信

对句:
1、阵阵涛声送暮年
2、夜夜火龙报晚情
3、处处花心牵我情
4、夜夜风歌寄我情
大家感觉学 哪几个是对 哪几个是对联,感觉下

出句:提灯静觅联中字
对句:
1、掩卷苛求笔下功
      
2、掩卷闲听竹下风
      
 3、呵手轻翻枕畔书
     
 4、吊月轻钩水下情

二、 简介对联的起源与发展;

对联是由文学修辞手法中的对偶(或称对仗)发展而成。它兼备了诗、词、歌、赋、曲子、戏句、散文、小品、谜语等各种文体的优点和特点,具有:新鲜优美、整齐雅观、格调多变、自由灵活、短小精悍,音韵和谐,艺术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同时也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装饰性。不仅深得历代文人雅士的喜爱,也得到上至帝王贵族,下到商贩渔樵、农夫走卒各阶层的人士的喜爱,在民间广为流传。对联的发端可追溯到殷周时代,先秦诸子的文章及诗经、易经中都有体现。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周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力,自胜者强”(老子)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
不积小流,无以致江海”(荀子)“爱人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到了汉魏时期,产生了全篇以双句(即俪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和声韵的骈文。唐初又出现了讲究对仗的律诗。直到五代后蜀主孟昶在一年除夕写出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对句后,对联才从诗文中单独分离出来,以春联的形式成为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自此以后,人们对这种形式的应用日益广泛。举凡庆贺吊挽、述志言情、抒愤寄慨、写景状物、论事衡文、讽喻劝勉、谐谑赠答等,几乎文字可以表达的方方面面都使用到。因张贴于大门两侧,故有了对联、楹联之称。不少学者认为,对联的成熟年代应为隋唐。这也是多数人予以认可的说法。梁朝初年,永明体产生以后,只是为对联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到了隋唐时期,永明体日渐兴盛。一些文人墨客喜欢将一些精彩之笔凝注于对句上,一时形成“摘句欣赏评品”的时风。

如李白的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杜甫的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白居易的
“猿攀树立啼何苦,雁点湖飞渡也难。”
李商隐的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都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在诗人们的参与下,对联艺术得到了弘扬。除白居易外,唐代诗人大都有名联传世。

杜甫题写的诸葛亮故居联: 
  三顾频烦天下事
  两朝开济老臣心 
骆宾王题杭州观潮亭联: 
  楼观沧海日
  门对浙江潮 

北宋时期,从欧阳修、王安石,到苏东坡、黄山谷等文学大家,就常有对联往来,诗词奉和。进入南宋时期后,可能由于战事的紧张,文人的颠沛流离,对联在文坛的发展有所停顿,但在民间,发展依然十分迅速。在门上粘贴对联已是一种普遍的风俗。王安石在它的《元日》一诗中这样写到:
“千家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赵庚夫在他的《除夕即事》诗中这样写道:“桃符诗句好,恐动往来人。”这说明,在当时联语作者已不在少数了。题联的范围也有所扩展,对联已普遍成为名胜古迹、寺庙廊院等处不可缺少的装饰品。像寺僧契盈陪吴越忠懿王钱倜游黄浦江时,为碧波亭题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
  十二时中两度潮
著名文学家苏轼也为广州真武庙题联:
  逞披发仗剑威风,仙佛焉耳矣
  有降龙伏虎手段,龟蛇云乎哉

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来,对联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有关对联理论的研究也日渐增多起来。对联真正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统治阶级对骈体文及对联非常重视,还将其列入科举考试之中。因此得中的进士、举人,无人不通应对。 由于皇帝垂青,身边大臣无不精研对工,以赢得主子的赏识。因一副对联而改变一个人命运者有之。为此楹风日盛,文人墨客以题联巧对为幸事,访胜寻古之际,不免撰联题字,以壮雅兴。朱元璋定都金陵后,在一年除夕之前,传旨金陵等地:“公卿士庶门上须加春联一副。”除夕夜,并亲自微服出巡,以体实情。一次他发现一家未贴春联,问后方知是一阉猪者,不知该怎么将自己的经营内容写进联句。朱元璋听后,寻思片刻,为阉猪者题联曰:
  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位马上皇帝,在弘扬和发展楹联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楹联大家,如解缙、唐寅、徐渭、杨慎等,其中最著名的要数解缙。到了康乾盛世,楹联艺术日臻完美。不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上,都具有一定的水平。康熙也是撰联的高手,他题的镇江金山七峰阁联,便是一副很好的摘句联:
溪云初起日沉阁;
山雨欲来风满楼。
 乾隆皇帝是一个喜欢卖弄风雅的风流天子。他每逢出游总是到处题诗撰联,只是被称道的作品不多,只有题于承德避暑山庄烟波致爽殿西暖阁的联写得还算不错,联曰:
燕贺莺迁,乐意相关禽对语;
兰草桂蕊,生香不断树交花。
对联从产生至今,由于题材丰富,用途广泛,作品数量浩如烟海。可以说,在我国所有形式的文学作品中,它是群众性最强,普及程度最高的文学体裁。充分说明楹联有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独特的实用性。它有着比诗歌更广泛的实用价值。
就对联的作用而言,主要有八个方面:
一是装饰环境;二是启迪世人;三是传递感情;四是祈祝吉祥;五是陶冶情操;六是鞭笞邪恶;七是宣传广告;八是社会征联。简单滴举例说明下
1、 装饰环境
曹雪芹在《红楼梦》第十七回中曾借贾政之口说道:“若大景致,若干亭榭,无字标题,任是花树山水,也断不能生色。”此话很有见地。对联,作为一种艺术品类,其作用又是多方面的,它只用廖廖数语,就把此地此时的有关历史、人物、景致、典故传说概括出来,与风景、古迹交相辉映达到珠联璧合之美。如镇江甘露寺联:
  峰巅片石留三国;
  槛外长江咽六朝。 上联中的峰巅片石指刘备当年在甘露寺相亲时所遗留下来的那块试剑石。当时孙权、周瑜想设美人计,索回荆州,却陪了夫人又折兵。下联化王勃的《滕王阁序》诗句“槛外长江空自流”,借景以怀沧桑之叹。自宋之后,楹联逐渐出现在园林景观之处,这不但给园林艺术增添了无穷的色彩,也为中国名胜、风景联的兴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启迪世人
对联也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最佳形式。中国古代文化是凝合文学和哲学为一体的一门学问,它融入了中国古老的辩证理论,具有一定的说理性和教育性。对联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对联往往使人顿开茅塞,令人从中领略人生的哲理和真谛。清人戴远山,为其好友到官赴任,写过一副意味深长的赠联:
  诗堪入画方为妙;
  官到能贫乃是清。
既是好友,就该推心置腹,作者赠此联的目的,在于对句的内容:“做官要清”。上联是以诗之妙喻官之理,是起兴之笔,重要的是对朋友的鼓励和期望。作者不但联句惊人,其坦荡之胸怀,更使后人敬慕。
3、 传递感情
清代李啸村为郑板桥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此联是在郑板桥罢官归田后写的。郑板桥罢官后,以画画、写字为生。上联是说郑板桥有诗书画之绝,下联是说郑板桥不为五斗米折腰,不事权贵的反抗精神。“归去来”借览陶渊明罢官回乡后所写的《归去来辞》一文。李啸村赠此联应是对郑其人的最高评价了吧。 

4、 宣传广告
当今山东鱼台孔府宴酒的一副对联,通过电视媒体传遍神州大地,妇孺皆知,联曰: 
  喝孔府宴酒;
  做天下文章。 
联句声韵平稳,却气势恢弘,很有感染力。想到当年孔夫子一定喝过此酒,要不怎么能写出《论语》那样的宏篇巨著呢。
5、 祈祝吉祥 
这个就不举例了
6、 陶冶情操
这方面的对联内容较广,在楹坛中占据较大的位置,综观楹联古籍,以联抒怀者不胜枚举,可谓多矣。
清代王士禛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淡为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从联语中,我们可窥到作者的内心世界是何等地淡泊,水本无味,又言秋水,更增几分清凉之味;春风最柔,又言静后之风,可见作者立意之心性。
林则徐有一副自题联这样写道: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联句在于言及做人之心境,上句说明,钱为养命之源的道理,但言外之意是说要钱要有个分寸,下联是在说为人不要委曲求全,卑躬屈膝,要我行我素。联中两处“要”字,略为不美,综观联之大义,此疵无碍矣。
7、 鞭挞邪恶
明朝大文学家解缙性情不凡,语言泼辣,其写的嘲讽联也与众不同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联语借物喻人,生动地讽刺了那些不学无术,肚内空空的人。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一文中引用此联讽刺革命队伍中那些不实事求是,不讲科学,徒有虚名的人,可谓辛辣幽默,入木三分
8、 社会征联
征联作为楹联领域里一种独特的应对形式,自古有之。它与诗歌答对一样,引发许多文人墨客的高度兴趣。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征联美谈。不过,古时候悬赏征联并不是很多,但实际上一些即兴应答,文人巧对,实际上也属于征联范畴。 我们不妨将孙中山妙对张之洞联看作是一副征对。清光绪年间,孙中山留学归来,途经武汉张之洞总督府,想面见张之洞,当门官递进孙中山的名片,张之洞看后,便写了一行字转递孙中山: 
         持三字帖,见一品官,儒生妄敢称兄弟
孙微然一笑,心想这分明是一副对联的出句,便从容答出:
  行千里路,读万卷书,布衣亦可傲王侯
张之洞看过,不觉暗自吃惊,知道是一位博学之士,急令警卫开门,热情相见。此事一时传为美谈
1982年春节,由中央电视台文化生活组等单位举办的迎春征联活动,所征五个出句,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支持和响应,应征稿件十八万多件,尽管限了题,但征稿内容丰富多彩,风格多种多样,涌现出许多佳联
其中第三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出句)
  金山林里马识途(对句)
上联是由当代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土的名字串组而成的妙联,几个人名自然成句,意义连贯,对仗句稳贴切。酷似一句严格对仗的近体诗。全联全用人名串组,达此水平,确属不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诗词对联基础资料汇编(二)
《对联四十八法》(二)
对联教案
对联的欣赏6
楹联的基本规则“六要素”
甘南同仁“5·28”贺联选读‖总第六期2023年第6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