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病毒来源新证据!日本论文:武汉的病毒与世界的不同

第23次相遇

\全文一共7223字

\阅读约需13分钟

大家好,我是晓白~

好多天没更文,断断续续写了四五天,深深的罪恶感,抓紧补上我的文,熬夜也得肝出来!不能再拖了!肝!

依旧有点长(因为我想把我知道的都告诉你),相信你会有收获的,我有信心:)

在写这篇文章前,其实我还看了很多网上不下100个的相关问答,取精华,去糟粕,然后将我觉得最有用的、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写下来。

这篇文章也很通俗易懂,因为太多文章的描述都太模糊了,就摆个概念。所以为了弄清概念,弄清背后的原理,就又查了挺多资料,这也是这篇文章这么长的原因。写的很细致,我都能看懂,你肯定也能。

先po张思维导图。

系好安全带,发车!

01

关于知识焦虑

越来越觉得,我们正处在一个对知识无比焦虑的时代。

刷微博偶然看到的一个投票,学生党表示太焦虑了

那这个焦虑怎么来的呢?什么是知识焦虑呢?

这么解释吧,知识焦虑是指在我们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周围呈指数级增长的信息量,和我们线性积累的知识吸收能力之间,产生的这种逐渐增大的令人绝望的落差,因这种落差带来的焦虑。(这句话说完就感觉好焦虑有木有)

*其实就是吃的太多,消化不了。

这种落差还不是让人最焦虑的,这个落差是基础值。

要命的是那些学习优势者,通过各种方式抢跑后不断扩大这种差异;老师、家长、和一些新媒体捕捉到这种差异后,又充分放大传递给我们。

最后我们因落差感知到的焦虑,远远超出最初的焦虑值。

换一种更通俗的说法:

知识太多,学不过来,我好焦虑。

竟然有人学的过来,更焦虑了。

家长之间的攀比,学校里各种考试的排名,无限放大落差,焦虑到爆炸。

每次看到有同学为了弥补这种落差,废寝忘食的学习,就说不出来的心疼。

我弟弟也是这样的小孩,成绩中等有时候也会翻车,但他本身并不是那种爱玩不学习的人,相反他很勤奋,整个寒假基本都窝房间学习,到点就出来吃个饭。

但成绩上不去我并不认为是智商问题,问题出在方法上。

*学霸的方法大致相同,学渣的方法各有各的不同(好的都差不多,差的就百花齐放Q_Q)

为什么会造成这种差异呢,在正式介绍学习方法前,盘点了几个学习的误区,看看你有没有中招,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02

学习误区盘点

1.不要用学习时间长度衡量勤奋程度

勤奋不是看你每天学习了多少个小时,这是一件非常没有道理的事情。

《异类》一书中,有一条非常有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核心是:不管你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一万个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但现实真是如此吗?成功只依靠努力就够了吗?

同样一本很有名的书《刻意练习》的作者提出不同意见:并无一个确定的时间门槛让人成为大师。

农民千万个,种了一辈子地,肯定超过一万个小时了,为什么袁隆平只有一个?

我们不否认努力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但前提是,这是有效的努力。学习亦不是比谁学的晚,而是比谁效率更高。

2.学习≠记忆

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考试时一脸懵逼,考完后老师一讲解,恍然大悟,这道题所要应用的知识你都知道。

为什么背了那么多知识点,考试时却想不起来,无法跟对应的题目相联系。

这是因为学习≠记忆。

正如美国心理学家J.S.布鲁纳说的:人类记忆首要的不是存储而是检索。

知识光存脑子里了,要用的时候检索不出来,知识无法输出,有啥用?

文章后面会讲到,学习最重要的是【知识的输入,和答案的输出】,能记下来说明知识的输入没问题,但在实战的时候,无法将知识应用,说明知识的输出这块出了问题。

知识的输入与输出,这两个步骤,少了哪一个都不行。

3.听懂了≠学会了

很多人大概也有过这样的经历,上课听懂了,但是题目却不会做。

想起之前挺火的一个梗:

眼睛:会了

脑子:会了

手:@ 。@一脸懵逼

回到课堂,也是差不多的理,听懂比学会容易多了,因为老师在上课的时候,都会尽力用最浅显易懂的语言描述复杂的知识点,所以只要课堂上专心听讲,不开小差,基本都是能听懂的。

但是,听懂≠学会,听懂到学会,差了十万八千里呢。

老师教学生的过程,就像教练教学员开车的过程,教练说的每一个技巧步骤,倒车入库、挂挡什么的,都能听懂,但真正上手时,就会发现,没那么简单~

那怎样才能真正学会这些知识呢?别急,后面会具体讲的。

4.努力≠盲目的重复

回想班里的同学,你会发现,班里最勤奋的那个,往往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

虽然不是学霸,但也不是学渣,就是处于成绩中等的学生。

常见的类型:

1) 为什么我每天学到凌晨一两点,成绩还是提不上去?

2) 为什么我努力做笔记,成绩还是无法提高。

3) 为什么有的同学不怎么学习,成绩却很好?

自己也会觉得很不公平,觉得自己的努力和回报不成正比,然后越学越迷茫。

然而,他们认为的努力,其实是低水平性的重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即只顾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也不管自己车上装没装到东西,反正我是在拉车的。结果就是,看起来很勤奋,但实际没学到啥东西。

如何改正?方法很简单---思考。

(别喷,我是有理由的)

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思考这件事值不值得做。

1)这份卷子有没有必要写。(是先熟悉知识点还是先检测水平)

2)有没有必要血拼到凌晨一两点。(每天制定超额的任务会不会给身体带来很大负担,从而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

3)有没有必要早上四五点起床背单词。(不要只是为了努力而努力)

4)学习是数量重要还是质量重要。

讲完了学习上的误区,咱再讲讲怎么学习的关键部分是什么。

03

学习的关键

很多人的学习方法往往是通过不断重复记忆某个知识的描述,希望通过反复的记忆掌握知识点。

但这一过程中,知识应用人脑的阅读和记忆能力,往往会产生学会了的错觉,实际只是能看懂,并没有真正学会。

也就是常说的,每个词你都认识,但这些词组合在一起就看不懂了。

对于学习来说,最重要的两步,是【知识的输入,和答案的输出】。

如果在某一刻,无法从脑中搜索到能直接从输入到输出的知识,问题就无法解决。

我以前特别讨厌老师和家长说这样的话:都是坐在一个教室上课,都是学同一本书,为什么别人学的比你好,考的比你好。

*不懂就问:我怎么知道学霸的脑子咋长得#-#

结合上文所说的知识输入与输出,你会发现,学霸之所以是学霸,正是因为他们能准确的把知识输入进脑海,又能在做功课的时候,准确的把知识输出。

而很多人学不进,学不好,问题就出在【错误的知识输入与输出】上。要么知识没进脑子,要么进了脑子的知识出不来。

明白了症结所在,接下来就分享几个科学的学习方法,不是民间偏方,都是经过时间和人们的考验,被大多数人证实过有效的学习方法。

04

学习方法指南

1.思维导图法

针对学习的有效输入和输出,使用思维导图的目的有两个。

(1) 总结知识,压缩信息,尽可能的找出普遍的规律

这样做的意义是,确保我们输入的知识都是有效的知识。

因为我们没办法见到所有的情况,所以我们只能从有限的例子中,得出普遍的规律,然后预测它可能会发生的情况。

比如九九乘法表,我们都知道它往后写还能写很多,10×1=10,10×2=20……无穷无尽。但我们不需要背那么多,因为在前面的计算我们已经能得出乘法运算的普遍规律了。掌握了核心,乘法再怎么变化也不会难到你了。

刷那么多题,做那么多试卷,本质也是为了通过例子,找到各种知识之间的规律,以及知识组合的规律,然后将其掌握。

怎么理解知识的组合呢?举个例子。

我们学了A,B,C三种知识,但考试的时候不可能只考A,B,C,还可能来个AB,AC,BC,ABC。

知识组合成新知识是最最烦人的了,这就引入了思维导图的第二个好处。

(2) 对知识的拆分

在现实中,知识的输入和答案的输出,这两者的变换关系往往是多种多样的。

同样是上个例子,你学习了A、B、C三种知识,但实际在考试的时候,在不同的条件下,你可能要回答A、B、C、AB、AC、BC、ABC,知识的不同组合有2^3-1=7种可能。

3种知识有7种可能性,那如果掌握了50种知识,它能组合的知识就是另一个量级的了。(2^50-1=1.1258999068426×10^15-1)

你会发现,当你掌握的知识少的时候,直接从输入的知识里输出答案还比较容易,但当你掌握的知识多了的时候,再想要直接输出答案,就需要指数量级的知识量了。

所以思维导图的目的,就是将知识拆分整理,将指数量级的知识变成线性量级的知识。

再举个接地气的例子。

比如说,你妈叫你去超市买酱油、抽纸、水桶、棒棒糖、水杯、辣椒、白菜、饼干、啤酒、花椰菜、洗发水、白醋。

这就像我们大脑最初接收的那个又多又混乱的大知识,记起来又累又麻烦,将其拆分一下。

生活类:抽纸、水桶、水杯、洗发水

零食类:棒棒糖、饼干、啤酒

厨房类:酱油、辣椒、白菜、花椰菜、白醋

拆分后知识量级的改变,不仅让知识更有条理,也更方便记忆。

拆分成小知识,理清脉络,对学习者来说不仅方便记忆,更重要的是对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重塑大脑知识连接。

就像是树状结构那样,让知识能在健康的结构体系上健康的“生长”,这是思维导图学习法的好处。

2.费曼学习法

费曼学习法只有两个步骤,一是学习,二是解释。学习就是知识的输入,解释就是知识的输出。

学霸好这口不是没有道理的。

2013年推出的全国首档大学生益智节目《天才知道》,第一季全国总冠军马鸿旭,就喜欢给别人讲题。

*节目播出后,节目里的学霸联手出了一本书,叫《聪明人的笨方法》,时隔多年,我还记得,可见印象多深。

马鸿旭说,在高三复习的时候,学校发的试卷他都不做,就等别人来问他。

为啥呢?他这么解释的:

别人会的他都会,别人不会的,说明题型特别。别人来问他,就帮他把这些刁钻的题找出来了。(把你给精的)

其次,在解释的时候,他就能更清楚哪些是普遍的难点,自己也能通过给别人讲题,加深对这部分知识的印象。复习效果可能比提问者还好。

给别人讲题的复习效果好,这背后不是没有道理的。

想象一下我们是怎样向别人解释某个知识点的。

可能在此之前我们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知识描述,已经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但我们不能将这些例子和自己的思考过程讲述给对方听,只能浓缩信息,挑重点的来讲。

给别人讲解,浓缩知识只是其中一步,完整需要如下五步:

根据你掌握的例子、知识描述,浓缩这些信息

结合情景,将这个信息转换为对方能理解的语言,举例说明

若对方无法理解,则需要举新的例子

若对方还是无法理解,则需要新的解释角度

发现自己的薄弱领域,并完善自己的知识框架

你会发现,这一整个步骤下来,不仅能将你所学的知识归纳浓缩,还能有获得这个知识的不同观察角度,从而完善你的知识框架。

从旧知识中提炼精华,从而解释新的情况,能做到这点,意味着你已经真正掌握了这项知识。

两千多年前孔子老先生曾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里的【故】是指学习过的旧知识,【新】则是新的理解和体会。

能从旧知识中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做到这点就足矣成为老师。原来这所谓的学习方法,古人早已为我们指明道路。

*我觉得可以改名为“孔子学习法”了2333

3.刻意练习法(纯纯纯精英模式,慎入)

心理学家安德斯·艾利克森致力于研究“人是如何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他认为,学习重要的不是练习,而是有目的的练习,即刻意练习。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呢,举个例子。

没有灵魂的练字,只是机械的将一横一竖画上去。

有灵魂的练字,需要琢磨字体的结构,横竖撇捺怎么写才好看。

前者是没有目的练习,就算练习十年八年,也难有显著效果。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也叫【天真练习】。

后者是有目的的练习,即主动的琢磨所学东西的内核,从而真正掌握这项技能,这种有目的的训练方式叫做【刻意练习】。

我们的目标就是通过刻意练习真正的学到东西,那么如何进行刻意练习呢?我整理了以下五点。

(1)定义明确目标

有目标就是指要有明确的可执行可实施的目标,这是行为的基础。

比如,我们背单词的目标是,每天都比昨天多背几个。健身的目标,是每次能多跑50米。

给自己制定这种目标清晰,执行难度适中的目标。

(2)走出舒适区

舒适区即指我们的“心理舒适区”,是指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形行为模式,人们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

在舒适区中,每个人都觉得很放松,很稳定,能够掌控,很有安全感。

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们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不习惯。

但是当我们决定走出舒适区时候,也不能走太多,如果任务难度超出实际能力太多,进入恐慌区,只会让你想要退缩。

要是健身第一天,教练就要求做200个俯卧撑,我会选择躺平.......拜拜了您。

因此,心理学家比约克夫妇提出了一个概念--合意困难,意思是就是适当的困难,合乎心意的困难。

如图,当我们尝试难度指数为5的任务时,如果觉得可以轻易完成,则挑战指数为6的任务,如果完成指数为8的任务时,感觉很困难,就退一步完成指数为7的任务。

慢慢走出舒适区,逐级挑战难度更大的任务,结果就是我们的舒适区不断扩大,我们的能力越来越强。

(3)及时反馈

实时反馈的好处是,能判断你当下做的这件事是不是对的,如果错了,又该怎样修改和精进。

如果没有及时反馈,我们就不知道自己的练习是否正确,也没办法矫正自己的错误练习。

但是一般我们很难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就像程序员永远不相信自己写的程序会存在错误一样。

这个地方代码有问题。

肯定是×××写的。

所以这个时候需要的是找别人帮你检测,而学习上的检测方法,我总结了以下2点。

A. 找老师来教

找一个好老师,能在你走错路的时候提醒你改错,在你方向正确的时候鼓励你加油。

但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有这个功底能看出你走的路对不对,那怎么找这个能检测、能评估我们学习的人呢?最主要的两点是:

他在相关行业有一定的经验。

具有一定从事教育行业的经验。

第二点我想解释一下,因为有些本身有杰出成就的人,不一定知道怎么去教别人,这样的例子非常多。

(嗯?好像突然明白了为什么有时候学霸说的话我都听不懂……好像也不是因为他们不会教……不对,就是他们不会教。)

B.从别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

毕竟这么厉害的老师咱不一定能遇到,不过也有办法。

即通过自我的评估,然后根据自己的需求,查看专业的书籍,或者加入相关的社群、论坛等,看大神是怎么成长的,然后从别人的学习攻略中获得自己快速成长的方法。

但是自我评估对个人的要求很高,它要求你对自己的认知足够完善,并且能做到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然后不断改正和精进。

(具体怎样做自我评估呢?挖个坑,以后来填)

(4)保持专注

我们都知道,专注在学习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没有注意力,知识就难储存到我们的大脑中。

保持专注同样在刻意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刻意练习注重的是挑战。需要你跳出舒适区,来到学习区,在学习区里挑战自己以前没尝试过的、不会的东西。

这也意味着,我们会经常由于不熟练而犯错,再加上刻意练习不允许我们做无效的练习,所以这也意味着,我们要时时刻刻盯紧自身的状态,并及时的反馈,保证我们能尽可能的少犯错。

这样的状态无疑是很耗费精力的。

在自己的极限边缘疯狂试探,力求不断突破,这是很难坚持的事。

在自己的极限上做任何事都不是轻松的,很多人也是在这种“自我折磨”的状况下放弃训练。

所以如果你到达了这个阶段,我有以下建议:

A.将学习活动分成小模块

因为在前期你的大脑还没有适应高强度的工作,所以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得一步步来。

比如将需要10h才能完成的任务分成20个0.5h完成,而不是一上来就10h填鸭式学习。

这样做的好处是,在训练的前期降低大脑的负担,让你的意志力没那么快崩塌。

在你感觉半个小时的专注已经是小意思后,再慢慢的提高专注时间,如果能连续一两个小时高强度专注,说明专注训练已有成效。

B.足够的休息

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高强度专注后,如果你感觉状态下降,就立马停下来休息。状态下滑仍倔强坚持是不明智的选择。

同时,也要保证有足够的睡眠,神经科学家证实,神经突触,也就是大脑中帮你记忆和理解的上百亿个神经元,主要在夜晚,在你睡觉时生成。

有健身习惯的朋友一定都知道,运动只是健身的一部分,健身还包括休息和肌肉恢复,正是肌肉恢复的时间,让肌肉得到修复和加强。

最后,关于刻意练习,我想叨叨两句。

刻意练习的目的并让你尝试做不同的事情,而不是要你做多难的事情。做一下子把自己难死的事,很难说服自己坚持下去。

05

辅助修炼方法

1.及时记忆

早晨你跟别人说了一句话,到了下午两点,这句话被忘的就差不多了,在夜幕降临时,这句话几乎从你的脑海中完全消失。

从图片可以看到我们大脑遗忘事物的规律,而确保知识存在的唯一方法,就是重复。

记忆记忆,从“记”到“忆”是有个过程的,这其中包括了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有很多人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学习当时的记忆效果,孰不知,要想做好学习的记忆工作,是要下一番工夫的。单纯的注重当时的记忆效果,而忽视了后期的保持和再认,同样达不到很好的效果。

所以啊,为了让知识记得更久,就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及时的记忆复习。

交给大家一个小技巧--回想。

这样额外的努力让你的记忆更加深刻,这可以让记忆增加到30%。因为对大脑来说,回想比阅读难多了。

2.好好睡觉

睡觉和做梦,对信息及存储新信息都十分关键。

哈佛大学的研究显示,一夜好梦的学生,在晚上的考试中,比早起的学生多记了35%的内容。

努力学习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学到凌晨一两点,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结合人体的功能特点,才能更好的学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亦是这个道理,要想大脑在白天能帮你多想点事情,多干点活,就要在晚上让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为第二天的工作和学习做好准备。

3.出门,认真的玩

当代科学相信,正向情绪,与学习潜能的增加息息相关。

所以啊,尽情的去撒欢奔跑吧,让自己感到快乐,但这个快乐,不是来自手机,而是来自自然。

我也一直觉得,会玩的人才算真正的会学习,会玩,说明他的思维是开阔的,作用到学习上,开阔的思维帮助他能很好的接受知识。

我们都需要放纵自己,将自己打开,全身心投入的玩一次。

祝大家都能走上成长的高速通道,早日变成理想中的自己,加油!

下次更新:我也不知道啥时候。

不看完不许走!(也行)

文|晓白

图|网络

有幸遇见

不负韶华

一起加油,遇见更好的自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上课听懂,考试不会?5步提问法助孩子学习效率飙升
学习效率低?4招促进思维理解,百分百搞定你的“记忆困难症”-今日头条
天睿:这个号称终极学习方法的技巧,提高你10倍学习效率
《别逗了费曼先生》费曼学习法:史上最牛最简单的学习方法
没有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
为什么上课都听懂了,做题却不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