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59首

  第259首[唐补106]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作背景]
  
   杜甫(712-770),字子美,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生于巩县(今河南巩义市)。
  
   狠劲翻家谱,杜家也是望族,群星闪烁。
  
   13世祖杜预,晋代名将,封为当阳县侯,并注《春秋左传》,文武兼备。
  
   祖父杜审言,虽然只当过司马、县令之类的小官,但诗名远扬,亦不俗。
  
   杜甫外祖父的母亲,是唐高祖李渊的第18子李元名的女儿。
  
   杜甫外祖母的父亲,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嫡孙李琮,被封为义阳王。
  
   家族显赫。那么,这些明星对杜甫的影响大不大?比如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等等。
  
   很大。但在杜甫年轻的时候,不明显。
  
   从头说。
  
   杜甫也是一苦孩子,大概2岁的时候,母亲病逝。当时父亲杜闲在外地做官,无暇照顾,将他送给了二姑,这位杜甫的二姑家在洛阳,将杜甫抚养成人。
  
   有一件事,必须说。
  
   杜甫小时身体不好,经常有病。一次,正巧二姑的儿子也有病,二姑心里没底,找来女巫,想问个究竟。
  
   女巫说:“这2个孩子,在厅堂柱子东侧的,不会有事”
  
   言外之意,有1个保不住。
  
   结果,二姑将杜甫放置在东侧,亲儿子死了。
  
   女巫的话是否可信,我们的观点不重要,关键是杜甫信了。
  
   吃别人的奶长大,又用别人的生命换回自己的命。这件事,对杜甫的影响很大,就是他性格中的善良。
  
   继续。
  
   7岁的时候写了一首诗《咏凤凰》,具体这诗的水平如何,不知道,遗失了。这是杜甫后来回忆所说。
  
   能像骆宾王的“鹅鹅鹅”吗?
  
   估计不会。如果写得特别好,受到赞扬,即使自己忘了,家人也会代记,因为这是孩子成长的骄傲。
  
   9岁的时候开始练书法,据说,练的废纸有一大口袋。
  
   二姑真是厚待,用心了。
  
   14至15岁的时候,杜甫正式走出家门(二姑家),在洛阳,与一些名士有了交流。
  
   哪些名士?
  
   1.崔尚,武则***进士,官职祠部郎中。
  
   2.魏启心,唐中宗李显朝进士,做过豫州刺史。
  
   3.崔涤,当时官职秘书监。
  
   4.岐王李范(李隆基弟弟),经常出入李范府中,而且认识了当时的著名音乐家李龟年。
  
   杜甫的文才得到这些人的赞许,“以我似班扬”(如班固和扬雄)。
  
   这些都是杜甫后来回忆所言。是鼓励还是确有其才,天知道。
  
   我关心的是,二姑的婆家到底是何等背景?
  
   杜甫再有才,普通小官家的孩子,想迈李范家门也难。
  
   小小年纪,如果只是单枪匹马,估计以上诸位不会理他,肯定有人引荐。
  
  
   公元731年,20岁的杜甫开始正式漫游,目标吴越。
  
   当时漫游也是读书人的时尚,动机至少2个:
  
   1.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满足眼福。
  
   2.广交名士,创造口碑,为自己以后打基础。
  
   735年,回到洛阳,历时4年。
  
   先打住。
  
   一直有个疑问,这4年间,杜甫没有诗作。翻遍所有诗集,一无所获。
  
   是吴越的风景不够优美,还是杜甫的触感系数太高,无法激动?异或是写了,后来遗失。总之,杜甫没解释,我们就茫然。
  
   一位大诗人,年轻的时候,4年时间里,竟没有一首作品留世,况且是在漫游,诗作的高产时期。
  
   我猜他没怎么写,可能的理由:
  
   1.水平一般,写不出,即使写了,也不满意,随手弃之。别人夸他的“以我似班扬”,班固和扬雄都以辞赋见长,估计杜甫起初重赋而淡诗。
  
   2.没把自己当诗人,也就是还没有意识将自己往诗人那方面发展,即使有感慨,也没想到写诗。
  
   3.一般情况下,漫游会广交朋友,互相酬和。你写给别人的,不满意弃了,但别人写给你的,他可能自己就留了下来。可是,到现在,还找不到其他人这期间写给杜甫的作品。也就是说,在吴越漫游期间,他很可能就是一个人,闷着头自己玩,交往寥寥。
  
   也有可能是真写了,而且写得很好,可惜遗失。
  
   想说杜甫的另一个性格特征。
  
   单亲家庭的孩子,性格往往容易特殊,更何况从小是由二姑抚养,一个亲也没有。
  
   二姑厚待杜甫,犯错误时,可能不敢打,不敢骂,总是客气地耐心说服,少了父母管教孩子的直率。这样,孩子越大,就越疏远,这种疏远不是感情上的,而是气氛,一些实质性问题无法交流。
  
   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厚,很多是吵嘴撒娇的功劳。
  
   长此以往,容易孤僻,我以为杜甫就是。
  
   也许他的孤僻,还有我没说出来的其它原因。
  
   孤僻的特征就是不善交际,人缘不强。在杜甫的一首回忆诗中,谈到他年轻时的状态:“脱略小时辈,结交皆老苍。”(脱略:脱离省略)
  
   这2句,人们往往会认为杜甫早熟。不同意,我以为是孤僻,拒绝同伴,是因为有压力,或者说是自卑,而与长者,则顾虑全无,因为他们会主动搭讪。
  
   正因为他的孤僻,漫游期间,比较蔫,鲜有动作。
  
   至此,我们总结了杜甫的2个性格特征:大概是善良和孤僻。
  
  
   再说他的另一件事:
  
   “东下姑苏台,已具浮海航。到今有遗恨,不得穷扶桑。”(穷:到达)
  
   这是杜甫后来的回忆诗《壮游》中的2句,说得就是这次漫游。到了苏州的姑苏台时,他想乘船下海,当然最后没有成行。
  
   其中的“扶桑”,郭沫若解释成求仙,大多数人以为是去日本。
  
   无论怎样,我都以为可能是一种长期压抑的表现,想解脱。
  
   我猜测,这次漫游,可能是父亲或二姑的安排,为了科举扬名。而杜甫的本意,可能是散心,未必如此。
  
  
   漫游结束,回到洛阳,准备参加第2年的科举考试。
  
   736年,杜甫怀着我们无法猜测的心情,迈进了考场。
  
   结果落第。
  
   奇怪的是,关于这次落第,也没有诗。
  
   面对吴越的旖旎秀丽,我不写,关系到自己命运的落第,仍然不写。反正我就是不写,急死你们这群后生。
  
   估计现在的杜甫,还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
  
   此时父亲杜闲正任兖(yǎn)州司马,兖州大概是现在的山东兖州市。杜甫决定省亲,顺便开始他的第2次漫游:齐赵之旅。
  
   这次漫游,杜甫变了。
  
   为什么?
  
   到了山东后,杜甫写了一首诗《登兖州城楼》,这首诗的第1句:“东郡趋庭日”,有强大的内含。
  
   解释这一句:
  
   东郡:指兖州。
  
   趋庭:是一个典故,出自《论语·季氏》,其中“趋”字的意思是低头弯腰小步快走,表示恭敬。
   孔子有一天站在庭院,儿子孔鲤趋而过庭。
   孔子:“今天学《诗经》了吗?”
   孔鲤:“没有。”
   孔子:“不学《诗经》,就不知怎么说话。”
   于是,孔鲤退而学《诗经》。
  
   还有一次,孔鲤又趋而过庭。
   孔子:“今天学《周礼》了吗?”
   孔鲤:“没有。”
   孔子:“不学《周礼》,无法立足社会。”
   于是,孔鲤再一次退而学《周礼》。
  
   从“东郡趋庭日”,我们有理由猜测,父亲杜闲狠狠地敲打了杜甫,令杜甫有所醒悟,对人生有了积极的态度。
  
   然后,游泰山时,才有了这首名作,请欣赏。
  
  
  [本诗简析]
  
   解释题目《望岳》。
   岳:高山,这里指泰山。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岱(dài):泰山的别称。 岱宗:五岳之中,以泰山为尊,所以也指泰山。
   “夫”字,在这里可以有2种解释:
   1.代词,指岱宗,即泰山。
   2.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但一般都用在句首。
   哪个更合适?
   均可,难分伯仲。
   如果必选其一,我选后者。
   原因就是五言诗读起来为2、3音节,“夫”是3音节的开头,语气助词。
  
   第1句,是远距离时的好奇。泰山闻名遐迩,自己没来过,这种心理正常。而将“夫”看成语气助词,读起来就更加重了这种好奇。
  
   青:深绿色。
   泰山长约400多里,横亘齐鲁二地,南半为鲁,北半为齐。
   第2句,应该是距离更近一些的感受,否则“青”色,无法看清。
   满山皆绿,连绵不断。
  
   这2句,读出了诗人的心情,在老爸杜闲的敲打下,一扫郁闷,很清朗。
   父子之间的交流胜于母子,尤其是儿子大些的时候。
  
   这首不是律诗,属五古,格律要求不严格。“夫如何?”与“青未了”,这2句的自问自答,读起来,有一种特别舒服的语感。
  
   还想说说这个“夫”。
   不论是代词还是语气助词,不论是五言还是七言,一般高手不怎么敢用,尤其在短诗中,因为要考虑到对仗。
   杜甫初生牛犊不怕虎,却起到了语感上的奇特效果,读他后来的诗,这种情况极少。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造化:大自然的神奇创造。 钟:聚集。
   前1句是笼统的赞美,“钟”字,让我们想起了常说的“钟情”。
   大自然钟情偏爱泰山,绝非人力所为。太美了,美得杜甫先来1句感叹。
  
   向阳面为阳,背阳面为阴。
   泰山很高,使阴面较暗,像是黄昏。
   那么,此时诗人在哪面?
   “阴阳割昏晓”这句,一定是杜甫当时的真实感受。他一定在阴面,否则,如何体会到“昏”?
   而“晓”是在走进泰山之前就知道的,也就是说,到泰山的时候是清晨。
  
   因为泰山很高,直冲云霄,所以用了“割”。
   个人以为,这个字用得好像有点欠妥。
   诗人可能想用它来形容泰山的尖凸硬朗,但这个字美感不足,有种刀片似得冷酷。想到“割”,我就想到割断或划破。有点把好东西破坏的感觉。
   后来的韩愈孟郊贾岛一派,承袭的就是杜甫的这种硬。但比杜甫的这种硬稍微柔和。
  
   “割”,是另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
  
   前4句的描写,非常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齐鲁青未了”,是横向,“阴阳割昏晓”,是纵向。人都习惯于先左右再上下,因为左右看比较方便省力,就像看古书,竖排版面,我现在仍不习惯,扯远了。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这2句,都是倒装结构,正常顺序应是“生层云荡胸,入归鸟决眦”。倒装,是为了表达诗人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有一个争议,就是杜甫是否登山?
   我以为登了,否则,“晓”时就到了泰山脚下,图啥?
  
   “荡胸”2字,很妙。
   登山到一定高度,云层环绕,如果此时,还没有激发一个人的凌云壮志,那这人缺心眼,或是废到了极点。
   年轻的杜甫,经过父亲的激励,没有理由不亢奋,写得真好。
  
   眦(zì):眼角。 决眦:裂开眼角,形容张目的程度。
   在山上看飞鸟入山的感觉,肯定与在山下不同,充满好奇,所以诗人张目的很厉害。
   但是,“决”这个字,用得感觉有点过,与上面的“割”差不多,生冷。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会当:将来一定要。
   这2句是名句,名得不能再名了。出自《孟子》中的“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东山:蒙山)
   像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登顶时还会有类似的豪迈,何况已经有了大抱负的杜甫。
   个人以为,这首诗虽然有个别字用得欠妥,但瑕不掩瑜,尤其是这2句,千百年来,不知激励了多少人。
  
   杜甫诗在唐朝,意境未必第一,但在用字上当属老大,将孟子的原文化得无退无迹。
   有人拿“会当”对杜甫进行讽刺,说他只说不干,意志软弱。像泰山这样的,有几个能一次冲顶?爬过的都知道,这是个严重力气活儿。
  
   整首诗,由远及近至登山,洋溢着一种兴奋和冲动。每每低潮的时候,就会想起它,咬牙,坚持。
  
   解析完毕。
  
   ======================================
  
   鼓足干劲,快乐的杜甫。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谢谢阅览。
  
  
  

本文由<贴库网>整理,全文地址:http://www.tieku001.com/232708/248.html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还原杜甫《望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我爱背诗词|杜甫(1)
杜甫《望岳》赏析
《杜甫·望岳》------ 唐诗 — 中文阅读网
望岳——杜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