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喜欢的古诗词第279首
第279首[唐补131]
  
   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写作背景]
  
   在岳州短暂的停留后,继续南行。
  
   大约在清明前后,到了潭州(今湖南长沙)。此时的杜甫,病情好像加重,“右臂偏枯半耳聋”,出自他的《清明二首》。
  
   落破杜甫,没钱治病,好在下一站就是他们的终极目标衡州(今湖南衡阳),一家人的脸上,稍露喜色。
  
   衡山,五岳之一,也就是南岳,横亘在衡州北部大约100里,力不从心,只能过而望之,第3首《望岳》诞生。(第2首是华山。)
  
   这首诗的最后1句:神其思降祥。(南岳的神灵啊,但愿普降吉祥。)
  
   已经被战乱折腾得奄奄一息的杜甫,少了理性分析,祈求神灵保佑。这是诸多努力失败后的无奈,细数当时其他诗人,这种想法罕见。
  
   衡州就要到了,诗人的祈祷,能应验吗?
  
  
   真的到了,相信杜甫及其家人,一定紧张另加激动,也许更多的是不安,衡州刺史韦之晋能收留我们吗?
  
   命运再次和杜甫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韦之晋刚刚调走,另任的地方恰恰是杜甫刚刚路过的潭州,2人是擦肩而过。
  
   惊讶、失落。啥也不说了,命苦。
  
   好在还没绝望,正在杜甫准备折返潭州继续追随的时候,又一个打击接踵而至,韦之晋死了。
  
   这下,杜甫傻了。
  
   唯心主义一定有它的生存土壤,这种连续的重大倒霉,铁石心肠也会骨软。想像着可能有一种超自然的力量在不怀好意地紧随跟踪,内心定会升腾起无以名状的可怕。
  
  
   该何去何从?
  
   现在的杜甫无处可依,再往南,在那时的唐代,全是荒芜之地,还去回吧,至少,北方熟人多。
  
   于是,在杜甫的带领下,一家人再次回到了潭州。病更重了,路上的心情就不说了,此时769年秋。
  
   潭州杜甫,万念多灰,百无聊赖,期间《楼上》一诗的最后2句:“离乱难自救,终是老湘潭。”
  
   无力回天,怕是要老死湘潭了。
  
  
   靠零星朋友们的零星救济,艰难度日。就这样,半年过去了,到了770年。
  
   正月的某一天,当杜甫整理朋友信件时,一封信引起了他的注意,里面的一首诗,更是令他感慨万千,那就是高适在761年,任蜀州刺史时写给他的《人日寄杜二拾遗》。
  
   由于高适对自己的不冷不热,诗人一直耿怀,当时的这首诗,可能并未引起杜甫的注意。现在不同了,彻底品尝了世间冷漠之后,才知道他的可贵。
  
   流着泪,杜甫反复重读这首诗。
  
   如果高适还在,面对自己的这等处境,一定会出手,因为他的冷热均有底线。
  
   那些对你不太热情的人,但很少让你空手而归的人,一定是对你还有感情的人。
  
  
   没有计划,没有目标,一天一天地过着。
  
   770年的春天来了,带着它固有的节奏,暖风拂面,冰雪消融,山花烂漫,万象更新,尽管杜甫依旧。
  
   江南太美好。在一个暮春时节,在一个落英缤纷的时候,伤感的杜甫遇到了同样伤感的李龟年,早年相识,他乡相遇,沦落相同。万千感慨,一首著名七绝问世。
  
    [本诗简析]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睿宗李旦共有6个儿子,他们是李宪、李撝、李隆基、李范、李业和李隆悌。李隆基做皇帝后,对兄弟们很照顾,这几位,如鱼得水。
   岐王李范,常住洛阳,闲情好学,喜欢书法,广交文人雅士,不论贵贱,皆以礼相待。
   崔九,即崔涤,幽默诙谐,机智善辩,李隆基激赏,成为宠臣。
   少年杜甫,生活在二姑家,而二姑家的背景较深,得以经常出入王府豪门,也就有幸结识了李龟年。
   李龟年,当时著名音乐家,皇家梨园的大乐师之一。受到同样是音乐家的李隆基厚待,列比公侯,经常受邀,游走权贵之间,显赫一时。
   这2句,是诗人的少年回忆,可知那时的李龟年,是如何的风光。
   “见”和“闻”,互文见义。也就是说,在岐王府经常见到李龟年,并听他演奏唱歌(闻),在崔九家,也是经常见到李龟年,也是经常听到他演奏唱歌。
   绝句只有4句,讲究短小精炼,意味幽远。这2句看似无甚份量的介绍,就占了一半,剩下的2句,该如何把握,是个考验。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江南之春,风景何如,好在何处?
   山清水秀,姹紫嫣红,微风习习,雨不湿衣,等等等等,这是自然景观。
   男女老幼,攘攘熙熙,街头店铺,吆喝四起,等等等等,这是人文景观。
   虽然战乱,但当时潭州相对安稳,影响不是太大,当地百姓的生活依旧。猜想这也是杜甫再次折返到潭州后,已经半年多而没走的原因之一。
   说说杜甫诗中的几种写景。
   1.在成都的几年,可以说是诗人最幸福的几年,情不自禁间,多首优美的写景诗问世。心情好,眼中的风景自然就好,那期间的作品,表里如一。
   2.诗人的经历大多蹉跎,读他蹉跎诗中的写景,依然多有赞美,这是缘于诗人的胸怀,缘于对大自然的爱,暂时忘却了烦忧。当然,特别蹉跎的时候,快扛不住的时候,也有凄景。
   3.读他南漂期间的作品,也就是离开江陵以后的作品,诗中写景,几乎全是悲凉。更多的是,干脆不写,而是直接抒怀,风格已明显不同。
   那么,“正是江南好风景”,这句赞美,属于前2种的哪一种?
   是心情陡然开朗,表里如一式的真喜欢?还是重新唤醒了对大自然的爱,恢复到他江陵以前困顿时的胸怀?
  
   江南的春天,在本地人眼里是美好的,在无忧无虑外地游客人的眼里,也是美好的。但是,在潦倒落破的杜甫眼里,这个美好已不属于自己,“亲朋无一字”的他,没有了这份心情。
   突然想起了一句话: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为什么还要写出来?
   “落花”2字,是理解这首诗的关键。
   并不是所有的花都在春天开放,在一般人眼里,暮春时节的“落花”在整个比较漫长的花开季节里,也许不损“好风景”。因为此花落,还有彼花开,连续不断。南方花卉,种类更是尤其的多。
   况且,在“落花”的时候,山清水秀的自然景观以及兴高采烈的人文景观,继续依旧。所以,“落花”在整个“好风景”中,瑕不掩瑜。
   美好是别人的,无心欣赏。在杜甫看来,只有“落花”,别人忽略的,自己则特别专注,“落花”这个瑕,在诗人眼里被放大。
  
   正当这个瑕被放大的时候,相遇李龟年,或者说,正是因为相遇李龟年,引发了感慨,这个瑕才被放大。
   总之,看到“落花”和李龟年后,他的心悲上加悲。
   “江南好风景”是虚,“落花”是实,故意反衬,这才是诗人的着力所在。再看前句的“正”和后句的“又”,加剧了这个反衬。
   所以,“正是江南好风景”这句赞美,不属于上述的1或2,应该是第3种,为了引出“落花”的悲凉。这种写法,比只写“落花”,只写悲凉,更具张力。
  
   现在的李龟年如何?
   与诗人一样,四处流浪,老气横秋,无依无靠,卖唱为生。
   曾经共同的美好,如今共同的残酷,再次相遇,已是几十年后,人生巨大的落差,终于找到了倾诉的对象,找到了知音,在诗人眼里,李龟年变成了“君”。
   这首诗,“落花”是理解的关键,而“君”最令我感动。
   如果没有战争,如果一直盛唐,李龟年还会是那个耀眼的李龟年,杜甫也许还会是一个小吏的杜甫,但即使杜甫的官职不高,李龟年,一个弹奏唱歌的李龟年,在杜甫的眼里,未必高大,未必是“君”。
   然而,现在变了,因为他和自己一样,潦倒落破,尊重他就是尊重自己。
   人在无助的时候,需要人怜,而没有人怜的时候,那种突然产生的自怜,特别令人感动,因为我们大概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所以,表面上,李龟年是主角,隐藏在背后的,还是诗人自己,更加委婉,更具感染力。
   这个“君”,我们读出了诗人孤苦寂寞的背后,一种深深的渴望。
  
   前2句看似重复,实际上是积蓄语感,为后面李龟年的出场做准备,而李龟年的出场却又轻描淡写,关键是用了“落花”陪衬,更关键的是用了一个“君”。
  
   非常绵厚的一首诗,精品。诗人作品中,个人以为技法最高。
   短短的28个字,千百年来,不知颤动过多少人的灵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丨一日一诗
怎样算读懂了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
古风泊客一席谈:七绝·江南逢李龟年·杜甫
描写江南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忆雪堂 || 家国沧桑感慨深——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录音|落花时节又逢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