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除夕:金猪交岁贺新春,作为最大的传统狂欢节,古代人都如何庆祝

'除旧岁、贺新春'。春节,是中国人一年中最大的节日,交岁的那天,叫做除夕,又称大年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的最后一个夜晚。腊月的这一天逢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年三十、除夕夜,如果遇到小月只有二十九天,有些南方地区叫做二九暝,暝即岁暮,是大年二十九夜晚。

古籍记载'除夕'的由来

'除夕'的'除'字本义,是'去',字义引申为'易',即改换、交替,过去官员变更职务和任所,也称为'除'。'夕'字本义是'日暮',即傍晚,在春节时作为'夜晚'讲,因而过年的'除夕'就有了除岁更替,旧年换新岁的意思。

'除夕'二字,最早见于东汉应邵的《风俗通义》记载,'常以腊除夕、饰桃人,垂苇茭、画虎于门,皆追效于前事,冀以御凶也。'书中所提到的'腊除夕、饰桃人',腊为祭祀之意,可见除夕夜原本就有祭祀祈祷仪式。

关于'除夕'的来历,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岁交之际逐除邪祟的传统。据《吕氏春秋》'季冬记'篇记载,新年的前一天夜晚(即除夕夜),古人会举行盛大的仪式,用击鼓舞蹈的方式来驱逐'疫疬之鬼'。

《后汉书·礼仪志》记载这种仪式,'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这种仪式称为'大傩'或者'逐疫',是原始巫术的传承和延续,这应当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夜祭先竣事,才动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然后'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西晋周处《风土记》

到晋代,才逐渐有了分岁、守岁的习俗。历史上关于'分岁'的记载,在西晋周处撰著的《风土记》中,书中出现的'分岁、守岁',就含有送旧、延年之义。

民间流传的'年兽'传说

民间习俗传说的年,则没有这么文艺,更加直白的表现出百姓对年俗的印象。老百姓们把每年的最后一日,叫做'熬年'。熬有'忍耐坚持'的意思,为什么要'熬年'?据说在太古时期,出现了一只凶兽叫'年',形貌狰狞恐怖,凶残好杀,专门袭击各种活物,然后撕扯吃掉,凡是遇到它的人无一幸免(或许是龙之九子的饕餮原型)。

但这个年兽也怪,一年就出来一次,但是每次都要吃够一年的方才罢休,还专挑晚上出没,天明就回去了。所以这一天被称作熬年,熬过去就平安无事。

掌握了年兽的活动规律之后,百姓们就把每年的这一天叫做'闯年关'。因为每年到这时候都是吉凶未卜,不知道会不会被吃掉,于是大家就提前几天把吃食都准备好,把家里的牲畜也都拴好,把院门都关上,偷偷的藏起来,还要在这天祭拜祖先,祈求神灵庇佑平安。至于红纸和桃符,都是阻止年兽上门的方法。

这天最末一顿晚饭都要做的很丰盛,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个团圆饭,一直吃到次日凌晨,叫做'守岁',希望平安度过这一年。吃完饭以后,大家也都不敢睡觉,聚拢在一起说话聊天相互壮胆,次日天明鸡啼之时,大家都庆幸自己闯过了年关,没有被年兽吃掉。

熬过年关的百姓们,打开门放上几挂鞭炮,并且到街坊邻居家去走走看看,相互拜望,道平安吉祥,拱手作揖,说一声过年好,逐渐形成了'拜年'的习俗。延续至今,各地民间发展为一整套的年俗,包括祀年、辞岁、守岁、吃分岁酒,给压岁钱、挂年画、贴春联等等。

历代文人笔下的'除夕'夜

'岁序已云殚,春心不自安。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金薄图神燕,朱泥印鬼丸。梅花应可折,惜为雪中看。'——南朝梁代文学家、书法理论家庾肩吾《岁记应令》

南北朝时,每逢岁暮,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精致的菜肴,供奉宿岁的神位,以虔诚的心情迎接新年。庾肩吾是著名诗人庾信的父亲,他在诗中所提'柏叶酒',是专门为元日(初一)当天所准备的酒,在《太平御览》中,对'柏叶酒'的记载是'(元日)饮桃汤及柏,故以桃汤柏叶为酒'。

另外诗中所说的'神燕',则是立春时候的用物,《荆楚岁时记》记载,'立春之日,悉剪彩为燕戴之',应当是一种饰物。其他如五辛盘、鬼丸等,也都是正月里趋吉避凶的物品。庾肩吾此诗,详细记述了南北朝时期,人们在岁暮之日,准备送旧迎新的种种庆祝活动。

'季冬除夜接新年,帝子王孙捧御筵。宫阙星河低拂树,殿廷灯烛上薰天。弹弦奏节梅风入,对局探钩柏酒传。欲向正元歌万寿,暂留欢赏寄春前。'——唐代杜审言《守岁》

唐代时期,除夕称为'除夜'。唐代诗人、'诗圣'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在他的《守岁》诗中,描绘了盛唐达官显贵们过年的奢华,在灯火通明的皇城宫殿,金碧辉煌的殿阁里,伎人们弹奏着悦耳的华章,人们欢饮着美酒佳酿,共同庆祝新年的到来。

​唐代处于盛世,过年时为了开心,还流行叫做“戏钱”的游戏,就是用钱币当游戏工具。​戏钱以投掷的方式为多,又称“掷金钱”。这种游戏传播甚广,即使高贵如唐玄宗李隆基,也是个中高手,通过这种方式做赌注,随机选择晚上就寝的宫室,《开元天宝遗事》中名曰“投钱赌寝”,即“宫中嫔妃辈投金钱赌侍帝寝,以亲者为胜。”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卓钱锅子”的钱币游戏。其玩法有点类似投壶,就是地上立一长条上,向其投币,看谁穿到长条的铜钱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他的外甥就是卓钱高手,唐杜光庭在《仙传拾遗》中提及,他能“百步内卓三百六十钱,一一穿之,无差失者。”这个准头也足以炫耀得了。

'休叹流光去,看看春欲回。椒盘卷红烛,柏酒溢金杯。残腊余更尽,新年晓角催。争先何物早,唯有后园梅。'——南宋朱淑贞《除夜》

虽然都说'两宋孱弱',但是不能否认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存在最长的朝代,也是中国古代经济史上最为繁盛的时期,但是军事上的失利,反映在文学方面,毕竟多了些颓气,比如上面这首朱淑贞的《除夜》,本应欢快的年节,在诗人笔下平添几丝惆怅,而这种情绪一直贯穿在两宋文人笔下,无论宵市如何繁华,这种情感始终没有消除。

在宋代,度岁(过年)成为一年中最大的事情。在这一天,无论是寒门士族或者大家小户,都要清扫门庭,清除一年的积尘,更换门上的门神,悬挂驱鬼辟邪的钟馗像,钉桃符、帖春牌,隆重的祭祀先祖。到了夜晚,则要准备香花火烛,供奉神佛,以祈求来年平安顺遂。这些热闹的场景,都反映在南宋吴自牧《梦梁录》中。

宋代还有“打灰堆(亦称打如愿)”的习俗。诗人范成大《打灰堆词》中形象记载了打灰堆的情形,“除夜将阑晓星烂,粪扫堆头打如愿。杖敲灰起飞扑篱,不嫌灰涴新节衣。”具体来说,正旦之日天光微亮时,人们站在灰堆边上,手里拿着木棍竹杖之类,不停敲打灰堆,一边敲打一边假意叫疼,还有把细绳绑绑的人偶扔进堆里口喊如愿,祈祷新年万事如意。这个习俗,据说起源于《搜神记》中商人区明与彭泽湖君婢女如愿的故事。

'千门万户易桃符,东舍西邻送历书。二十五年如水去,人生消得几番除?'——明代文征明《除夕》

到了明代,国家的疆域开阔民族融合,年俗活动也发展的更为丰富,也有许多新意。在北方地区,人们要五更天起身,焚香祭拜,恭送玉皇爷上天,迎接灶王爷回家。在门檐下窗台上,悬插芝麻秸杆,在窗户上贴红纸葫芦,晚上要用松柏枝条混合柴火在院子里点燃,家中则要悬挂祖先影像,全家老少围坐在一起,吃喝守岁。

在南方地区则有所区别,百姓们要祭祀百神并先人亡灵,然后把松柴堆得很高,点火焚烧,全家举行宴席庆贺新年,男女老少一个都不能少,还要在床下燃灯,吃红豆粥等等。儿女们过年还玩一种叫做'藏钩'的游戏,用来打发漫长的守岁时光。藏钩,是类似'射覆'的猜物游戏,参与者以老幼为主。相传这种游戏是汉昭帝的母亲钩弋夫人儿时发明的,后人仿效藏钩之戏,变成守岁时流行的消闲娱乐活动。

文征明作为'吴门四才子'之一,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四绝',即使这样的人才,也只能在嘉靖二年(1523年),通过工部尚书李充嗣的推荐进京,吏部考核后才得到了一个职低俸微职务——翰林院待诏,那时候文征明已经五十三岁,可见才华与世俗的矛盾,是古代文人墨客都会经历的痛苦。文征明这首诗,虽然写于岁交,却没有半分迎春纳福的欣喜之意,字里行间却流露出年华不再的危机感。

'律转鸿钧佳气同,肩摩毂击乐融融。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千门万户中。'——清代叶燮《迎春》

清代虽然是金人入主中原,但实际上却被强大的汉文化所趋同。许多过年的习俗,秉承了有明以来的古老传统,虽有些许创新,却总体上大多承习旧俗。比如,过年前要向长辈、老师和朋友辞岁,回到家中沐浴净身,祭祀祖先和神灵,接灶王爷回家,最后才是阖家团拜。除夕夜晚,要给晚辈分赠金银馃锭(小的金银块,作新年的彩头),包荤素馅的饺子吃,然后坐以待旦,祝福新年平安吉祥。

作为清朝的统治民族满族,春节之前,还要做一种民族糕点'萨其玛',萨其马如今经常食用,它是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色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入口绵软,是独具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

除了食物,满族张贴对联、窗花、挂笺,也都是按照八旗的旗属颜色分别,贴红、黄、兰、白四色。满族配饰喜欢在衣服上戴荷包,春节前宫廷按例要赏赐进京的王公大臣们荷包,绣'岁岁平安'字样,取吉祥之意,民间跟随皇族传统,也有互相赠送的习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宋代苏州的除夕风俗
又近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时节
三首年味十足的诗词,带你感受古人的春节
春节诗词
古时的年俗,习俗众多、精彩纷呈、年味浓厚
除夕诗词20首:今岁今宵尽,又见一家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