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静进医生:儿童依恋障碍: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小婧的行为

6岁女童小婧(化名)由母亲带进诊室时,表现很正常,与助理医师玩耍互动自如。但其母亲满脸忧愁,眼神恍惚地主诉到:“小婧记忆很差,教了多遍认字与符号,怎么都记不住。幼儿园老师反映小婧行为幼稚,注意力不集中,和老师的关系远近亲疏不分,有时过分黏着一两个老师,依恋表现不是很恰当,但独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很强,很少寻求父母的安抚或帮助。我怕孩子上小学无法读书识字”。

我查看了医院做的相关检查与评估,均无异常显示,智力水平正常,亦无记忆损害的表现,现场“绘人测验”表现手法正常,符合年龄评判,也能写和读出1-10的数字,实在不符合母亲的描述“记忆力不好,不会认字”。不过,行为观察中我发现,小婧手里抱着玩具布娃娃不肯撒手,“嗲声嗲气”地撒娇状玩耍,喃喃自语不停,还与助理医师黏贴纠缠很久,临走时很不适宜地亲了几下助理的脸蛋。

我问母亲的职业和养育孩子的方式如何,她眼神回避地回答自己一直做“直播”工作,无暇顾及孩子吃喝拉撒,小婧打小由祖父母代养,自理能力很强,没表现过所谓的分离焦虑或是黏母亲,也很少向母亲撒娇、寻求安抚或拥抱。母亲又说,小婧在家也很黏布娃娃,甚至走哪里都要带着,不给带则撒泼、发脾气。不得已,母亲从不给小婧买玩具布娃娃。助理医师在旁补充到,母亲生小婧时有过“出产后抑郁症”,至今仍在服抗抑郁药物。母亲点头称是。

哦,我明白过来,小婧的问题应该是属于“依恋障碍”,或也可叫“反应性依恋障碍”(RAD)。这在门诊是个很难判断的问题,属于童年期情绪障碍,大多由早期母子依恋关系损害而引起。就是说,RAD是儿童早期未能与主要养育者(通常指母亲)建立正常的依恋关系而引起。这种情况多由儿童早期遭受忽视、虐待,六月龄至三岁间母子突然分离、频繁更换养育者,或养育者与孩子缺乏温暖而有效的沟通所造成(Schechter,2009)。

由此可推定,小婧的母亲因抑郁症处于“养育排斥”而不自知,最终酿成孩子的RAD。

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Ⅲ》(DSM-III)里首次纳入了依恋障碍的诊断标准。但根据DSM所开展的相关研究非常罕见,主要是因RAD的发生具有“隐匿性”,很难探寻到原生家庭养育孩子的实际情况,如养育排斥、忽视或虐待,父母自身的性格与心理健康状况等。

RAD的孩子主要表现是:

①.不加区分地试图从任何成年人身上获得关爱或安抚,包括陌生人。青少年则会向同龄人寻求安抚。

②.有时,会拒绝任何人的安抚或关爱,包括父母。

③.遭受痛苦时,会极其抵触任何人的安抚或关爱,包括拒绝父母(Chaffin et al.2006)。在国际疾病分类系统10(ICD-10)中将其归类到“去抑制性依恋障碍”里。

DSM-Ⅳ对RAD诊断标准是:

①.遭遇痛苦时缺乏寻求关爱和爱抚;

②.对他人的抚慰缺乏积极回应;

③.对自身情感调解能力欠如;

④.不加选择地寻求成年人的抚慰;

⑤.缺少与他人的情感互惠互动。

RAD孩子常被描述为缺乏预期的积极情感、突然爆发哭泣、持续烦躁、对安慰尝试做出愤怒/攻击性的反应。RAD在临床上较难判定,也缺乏可靠的评定量表,“陌生情景”测验具有一定鉴别效应(Ainsworth,1979)。RAD更多是专业医师根据孩子的早年养育经历、父母的养育态度、孩子的情感行为活动来判断。如小婧对布娃娃的过分依恋、对助理医师的过度黏缠、不合场景“嗲声嗲气”撒娇、无视母亲在旁的存在(似有意回避母亲)、母亲患有抑郁症等。

RAD儿童的依附行为会表现得肤浅、不假思索,不合时宜地寻求成年人的关注,青春期后容易表现情绪调控力低下,自伤、极易恐惧、过度顺从、不愿参与集体活动等。

据说,“不安全”气质类型的孩子,是发展为RAD的风险因素之一,他们若经历父母的忽视或虐待则会雪上加霜。说到底,孩子出生后的母子依恋关系紊乱或依恋缺失,大抵是主要诱因(Prior,2006)。如冷战结束后的东欧孤儿院儿童大都有RAD情况,他们表情淡漠、冷漠孤僻、对来访者缺乏反应或敏感性、不合时宜地纠缠或依附陌生来访者。

对RAD儿童的干预主要是所谓的“依恋疗法”。它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外是通过对家长的咨询指导来重新建构和强化母子依恋。这种方法也泛用于孤儿、寄养儿童、遭受虐待儿童及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等。

干预措施包括为家庭/家长提供心理支持服务、治疗父母的心理健康问题、监护和保护受虐儿童、亲子心理治疗以及地板时光疗法(DIR)等。这些疗法效果究竟如何,尚缺乏说服力。不过,聊胜于无吧。作为家长可尝试如下做法:

1).孩子三岁前母亲尽可能自己带养,勿轻易长期分离、周托或寄宿。

2).通过游戏密集地与孩子交谈、眼神交流和微笑,积极地与孩子互动。

3).学会解读孩子情绪反应,如不同的哭声,积极做出回应和及时满足孩子需求。

4).与您的孩子进行温暖、有益、积极的互动,例如在喂食、洗澡或换尿布时。

5).通过触摸、面部表情和温柔语气对孩子的感受提供言语和非言语回应。

6).如果您缺乏照顾婴儿或儿童的经验或技能,应主动接受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培训,或求助于专业志愿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命早期母子分离对孩子的影响
3岁之前的记忆,居然影响人的一生!
孤儿院的孩子都有依恋障碍吗?
培育一个健康的儿童,比修复一个破损的成人更有益于生命质量(下)
人格起源:我为什么是这种人格型号?
儿童青少年强烈攻击性的创伤性表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