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没有空调的古代人,如何避暑?



盛夏时节,火辣热浪如影相随,酷热追人实在难忍。好在我们可以躲进空调房,吹凉风、吃冷饮、穿薄衫……纳凉之余,难免琢磨,没有空调的古人是怎么过夏天的呢?他们有哪些消暑方法?


不妨穿越千年炎炎盛夏,与古人共消酷暑,享受丝丝清凉透彻脊背!

 

空调房”:贵族享受  你值得拥有


纳凉指数:★★★★★




如今天一热我们就躲进空调房享受凉风,其实古代也有“空调房”,名曰:“凉屋”或者“凉殿”。


唐代宫廷凉殿常傍水而建,采用类似水车的方式推动扇轮摇转,产生风力将凉气送入殿中。并用水车把池水运到屋顶的水罐中,让水从房檐四周徐徐流下,回到水池,如此循环,形成人造水帘,激起凉气,得到降温。《唐语林》卷五记载御史大夫王某“宅第有一雨亭。檐上飞流四注,当夏处之,凛若高秋。”到了宋代,凉殿四周还摆上各种花卉,冷风送香,妙不可言。


最奢侈的当然是唐代显贵杨国忠,人家的凉殿不用水降温,而是用冰。每到夏天,他就取大冰块,雕琢成假山模样,放在宴席四周,客人就算喝酒,也冻得直哆嗦。夏日冰块在唐代属稀有之物,杨家竟以融化巨大冰块的方式来降温避暑,足见其富贵骄奢。

 

凉棚:搭个凉棚来纳凉


纳凉指数:★★★★★




虽说“空调房”凉殿的原理挺简单,不过只有皇家或贵族才消费得起。普通百姓,只能享受天然凉棚——大树,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嘛。所以民间另有消暑利器——给住宅搭一个凉棚。


凉棚的制作很有创意:用竹子做骨架,用席子做棚顶,在房檐上或者院子里搭盖出一个高高的遮阳罩,不让阳光直射墙壁,这样外墙不容易晒透,地面也不会很快升温。考虑采光,古人又发明了活动的棚顶:把整张席子切割成很多矩形的小块,每块席子的边缘都拴上长长的绳子,阳光照射最厉害的时候,席子完全遮盖,早上或黄昏,轻轻一拉绳子,席子就自动掀开了,光线和凉风都可以进来,相当巧妙。

 

七轮扇: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纳凉指数:★★★★☆




古时候,扇子又名“摇风”、“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排在纳凉兵器谱首位,其地位至今无人可以撼动。它外形多变,却万变不离其宗,轻轻一摇风自来;它功能多样,可以扇风蔽日,斜斜一挡,更添娇羞;文人写诗作画,既消暑又增雅趣;侠客用作兵器也十分顺手,“香帅”楚留香少了它,倾慕的姑娘恐怕得少一半……


在西汉,京城长安有位能工巧匠丁缓,为了祛暑,把7个一丈长(3.33米)的大轮连在一起,做成一把巨大的“七轮扇”。《西京杂记》记载,这把扇子“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一个人操纵,可以让满厅堂的人都感到凉爽,岂非吊扇的鼻祖?不过操作的那位仁兄可就有点惨了,肯定是汗流浃背。


:透心凉 齐分享


纳凉指数:★★★★




其实古人也有自己的“冰箱”,早在商周时期,富贵人家就已经懂得贮藏冰块。湖北曾出土一件战国时期的“铜冰鉴”,可以算是世界上最早最原始最绿色的“冰箱”。明清时期,皇家宫殿房间内出现了可移动式“冰箱”:即贮放冰块的木柜,上面镂空,当冷气出孔;中部空间可储存食物、冰镇西瓜、冷饮。后来传至民间,还有进口货,称为“洋桶”。


既有冰箱,自然不缺冷饮。春秋末期,在诸侯的宴席上已出现了冰镇米酒。唐代时出现了专业的“冰商”,他们冬天藏冰,夏天拿出来卖。杜甫有诗云:“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宋代冷饮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把各种水果汁、牛奶、冰块、菊花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称之为“冰酪”,马可·波罗将制作方法带回欧洲,改良后制出了今天常吃的“冰淇凌”。


竹夫人:红袖添香也添凉


纳凉指数:★★★☆




苏东坡一日调侃佛印:“你有妻子没?”佛印笑答:“有,两个。”东坡大惊,佛印笑着解释:“我夏天拥抱‘竹夫人’,冬日怀揣‘汤婆子’,可不是两个妻子?”苏东坡听后大笑。


佛印说的“竹夫人”是一种用竹篾编成的圆柱形物,长约1米,中空,四周有竹编网眼,根据“弄堂穿风”的原理,供人取凉。工匠还会在竹夫人内放两个小球,能增加弹性,还能在滚动中去糙,保持清洁,且十分好玩。


竹夫人在旧时江南一带很受欢迎,夏日置于床上,能休憩手足,可相拥而眠,或夹于膝间以求清凉。即便大汗淋漓,竹篾生出的沁凉,也能将汗意一点点褪去。以“夫人”唤之,正是看中它清凉解意,所谓“红袖添香也添凉”吧。讲究的人家,还会在中间搁些薄荷、栀子花、茉莉花等解乏提神的香草,拥着入眠格外香芬甜美,所以它还有“百花娘子”的雅称。

 

玉枕:一枕最幽宜


纳凉指数:★★★☆




“竹夫人”也好,“百花娘子”也罢,凉则凉已,总有点男权色彩的意味,南宋词人李清照的选择就透出一种女人的清雅。《醉花阴》中写道:“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长长的白昼过后,躺在玉枕上,夜半醒来,竟凉意寝身。


这个玉枕,其实是青白釉瓷枕,也是古代的一种夏季纳凉的寝具。瓷枕有光滑晶亮的釉面,摸起来清凉沁人,中医认为有“清凉沁肤、爽身安神”的功效,这使它成为夏季首选的寝具。瓷枕中数北宋定窑孩儿枕最为罕见,一小儿头枕双臂,俯卧床榻,样子十分憨态可掬。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就存有一件精美的瓷白婴儿枕。


沁凉爽身,安眠纳凉,枕下便香甜入梦,再也不想醒来。在今人看来是求之不得的,但凡事求适中的古人却怕是有贪恋之虞的。这时,瓷枕的“坚硬”就有另一个功效:故意让人睡不安稳,意在警醒世人不得贪睡,当醒则醒,“不准赖床”,视为“警枕”。


心静:我不能穿越你别蒙我


纳凉指数:★★★




在白居易看来,避暑不是躲避暑热,而是直面它,化解它。白居易曾写诗:“人人避暑走如狂,独有禅师不出房。非是禅房无热到。但能心静即身凉。”他的意思是,心房就是禅房,暑热虽在,但只要心静身体就凉快。所以他的消暑办法就是:静坐,坐到“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心静自然凉——在今人看来,存在忽悠的嫌疑。这的的确确是古人避暑的真谛,毕竟在古代,凉屋冷饮不是人人都消费得起的,而扇子、竹夫人这些也只能消外热。只要心不静,就无处可藏,到哪里都热。

古代先贤们深知“烦夏莫如赏夏”,这种境界确实值得现代人借鉴。清心静气,心平气和,不只是一种避暑的方式,也是一种人生的态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秋老虎”反扑,暑气余孽未散,古人消暑降燥操作真离我们很远?
三伏天,看古人如何应对炎炎夏日
几百年的'空调井'还发挥作用...古人这样祛暑纳凉
盘点古人纳凉解暑妙招领略令人惊叹的智慧
摇扇子、枕瓷枕、喝药茶……古人消暑的中医智慧,现代人也值得学学
​古人避暑极简史:没有空调、电风扇的日子可怎么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